三国崔琰的秘史冤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崔琰的秘史冤案
在东汉末年,曹操以“唯才是举”人才政策,吸收了一大批文臣武将,从而在众多豪
杰中脱颖而出。

但是到了曹操晚年,他出于猜忌,杀了一不少人才,其中有一人的死,更
是堪称三国第一冤案。

但有意思的是,他虽然被杀,但他的子孙却昌盛700年,而曹操的
曹魏王朝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还不到50年。

他是谁呢?他的家族又有着怎样传奇呢?
此人名叫崔琰,字季珪,是清河东武城今河北省清河县人。

崔琰长的一表人才,年轻
时绝对是位“小鲜肉”,他还喜欢喜好击剑,崇尚武功。

后来乡里推举他为里正,他这才
折节读书,研读《论语》、《韩诗》,后来更是拜当世大儒郑玄为师。

后来黄巾军猖獗,
郑玄遣散门生,崔琰四处游历,四年后归家,每日“以琴书自娱”。

后来袁绍听闻崔琰的大名后,征召他为官。

当时袁绍军纪很差,崔琰经常劝说。

后来
袁绍准备与曹操决战,崔琰劝阻,袁绍并不采纳。

再后来袁绍两个儿子争位,都想得到崔琰。

崔琰说自己有病,坚决推辞,因此获罪,被关进了监狱,幸好阴夔、陈琳营救,才免
于一死。

后来曹操占领冀州,征召崔琰为官,崔琰直言敢谏,深得曹操赏识。

崔琰为人刚直不阿,劝谏曹丕不要打猎,劝阻曹操不要废长立幼,本来曹操以为崔琰
会支持曹植,因为曹植的妻子是崔琰的侄女。

崔琰身材伟岸,声音洪亮,眉目疏朗,须长
四尺,很有威重的仪态,加上他直言敢谏,因此朝廷中人很是敬仰,就连曹操对他十分敬畏。

崔琰曾向曹操推荐一名人才,名叫杨训,说他虽然才能不足,却清廉贞洁,遵守正道,曹操于是征召了杨训。

没想到杨训并未是那样的人,216年,曹操称魏王,杨训上表称赞
曹操的功绩,夸述曹操的盛德。

时人讥笑杨训虚伪,迎合权势,崔琰也荐人不当。

崔琰看
过表文后,给杨训写了一封信,里面有一句“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崔琰原意是讽刺批评者只会谴责呵斥,而不按常理解释,不料有人却报告说崔琰这封
信是“傲世怨谤”。

曹操勃然大怒,将崔琰罚为徒隶,并派人看管。

崔琰无罪被罚,心理
非常不满,因此毫不屈服,曹操于是下令赐崔琰自尽,一代名士就此殒命。

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对崔琰与曹操的关系,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评述:“崔琰是三国时
最为德高望重的名士,正派儒雅,又有远见卓识,仪表堂堂,凛然于朝,曹操也被他的一
身正气所慑服。

崔琰之死,是当时最大的冤案。

崔琰用死证明自己是君子。

曹操用崔琰的死,证明自己是奸雄。

崔琰虽死,但无碍其后裔的昌盛,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崔琰的后裔,也就是历史上
鼎鼎有名的清河崔氏,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士族名门,任凭朝代更替,清河崔氏一直担任
朝廷高官。

直到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扔把清河崔氏列为第一等,在李世民的干涉下,才被列为第三等,但崔氏仍有23人做过宰相。

粗略算来,从东汉末年的崔琰到唐朝末年的宰相崔胤,清河崔氏大概昌盛也达700年
之久,反观曹操的家族,从“挟天子以令诸侯”算起,到曹魏灭亡,不过70年而已。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今河北故城县南部。

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
有威重,少好击剑,尚武事。

及长,诵论语、韩诗。

结公孙方等,师丛郑玄。

袁绍辟之。

绍出兵黎阳袭许都,琰谏阻,绍不听。

未几,果败于官渡。

绍卒,二子交争,争欲得琰。

琰称疾固辞,获罪,赖阴夔、陈琳救得免。

太祖破袁氏,辟琰为别驾从事。

曹操征并州,
留琰傅曹丕于邺。

魏初,拜尚书。

主曹丕为太子。

操贵其公亮,迁。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
加魏王,以为意指不逊。

罚琰为隶,后赐琰死。

人物大事年表: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崔琰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琰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

学未期,徐州黄
巾贼攻破北海,玄
《易中天品三国》中提到崔琰
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

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

琰既受遣。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琰乃归,以琴书自娱。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闻而辟之。

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
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

'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
骼埋胔,示憯怛之爱,追文王之仁。

"绍以为骑都尉。

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

"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绍卒,二子交争,争欲得琰。

琰称疾固辞,由是获罪,幽
于囹圄,赖阴夔、陈琳营救得免。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
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

"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

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於邺。

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

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此周、孔之
格言,二经之明义。

殷鉴夏后,诗称不远,子卯不乐,礼以为忌,此又近者之得失,不可
不深察也。

袁族富强,公子宽放,盘游滋侈,义声不闻,哲人君子,俄有色斯之志,熊罴
壮士,堕於吞噬之用,固所以拥徒百万,跨有河朔,无所容足也。

今邦国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

况公亲御戎马,上下劳惨,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
略,内鉴近戒,外扬远节,深惟储副,以身为宝。

而猥袭虞旅之贱服,忽驰骛而陵险,志雉兔之小娱,忘社稷之为重,斯诚有识所以恻心也。

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

"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

建安十五年【公元211年】,拜尚书。

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

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於外。

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

琰以死守之。

"植,琰之兄女婿也。

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襃述盛德。

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谓琰为失所举。

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

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

'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

"于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

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

"遂赐琰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