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
(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二○一三~二○一四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程编号22021108 课程名称经济应用文写作主讲教师赵崇毅评分学号姓名专业年级2011级经济学院3班
题目: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与对策
最近,美国环境保护组织世界观察研究所在出版的名叫《最后绿洲面临缺水》的书中说,世界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主要原因不是自然条件,而是人类活动。

自1950年以来,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世界用水量已经增加了3倍。

在中国、印度、墨西哥、美国、非洲和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有些地方,由于地下水位正在迅速下降,缺水正在成为那些地方的永久性问题。

因而,在不久的将来,世界将严重缺水。

中国是个缺水的国家。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如何使水资源顺应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根据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分析,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和对策。

一、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

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按149个国家统计,统一采用联合国1990年人口统计结果),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除了人均水资源量紧张外,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不仅限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影响日常生活。

北少
西少
东多
南多
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我国的人口、耕地分布不相匹配。

我国陆地水资源的总的分布趋势是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

从上面的水资源地区分布统计地图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的东西南北分配差异十分明显,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我国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缺水区总面积已超过58万平方公里,在这个区域内的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全国人居水资源的五分之一。

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很不均衡。

由于降水季节过分集中,大部分地区每年汛期连续4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0%一80%,不但容易形成春旱夏涝,而且降水量的年际剧烈变化,更造成江河的特大洪水和严重枯水。

大量降水得不到利用,使可用水资源量大大减少。

一方面是水资源的短缺,一方面却是严重的浪费、污染和开发利用不合理的现象。

中国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

用水效率低下、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

就农业方面而言,我国平均每生产l吨粮食需灌溉972立方米水,而以色利仅需280立方米。

全国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平均约为0.45,而先进国家为0.7。

在工业领域,由于现有用水设施技术落后,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而美国是8立方米。

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55%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

同时,由于水价太低,加之市民节水意识薄弱,城市生活用水浪费现象普遍存在。

水污染环境问题亦十分突出。

根据环境部门对全国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状况的监测,由于
近年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原因,我国主要水系的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全国湖泊约有75%以上的水域,近岸海域约有53%以上受到显著污染。

根据全国118座大城市浅层地下水的调查,97.5%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40%的城市受到重度污染。

同时,城市地下水过量开采,开发利用不合理问题突出。

水土资源过度开发,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地下水开采过量以致抽取的水量远远大于它的自然补给量,造成地下含水层衰竭、地面沉降以及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等恶果。

如我国苏州市区近30年内最大沉降量达到1.02m,上海、天津等城市也都发生了地面下沉问题。

由于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首先是对工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在中国15亿亩耕地中,尚有8.3亿亩没有灌溉设施的干旱地,另有14亿亩的缺水草场。

全国每年有3亿亩农田受旱。

其次对群众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有些城市对楼房供水不足或经常断水,有的缺水城市不得不采取定时、限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难。

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人们开始采取开采地下水的措施。

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枯竭,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

二、中国水资源状况发展趋势预测
1、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短缺形势突出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缺水形势在中国将不断加剧。

根据下面的统计图表,200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193.3立方米,而到2011年则为1730.2立方米,大体呈现逐步下降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均可利用水资源的空间将越来越小。

一方面,水资源的有效供给减少。

另一方面,按照现在人口增长态势,预计到2020年人口达到14.5亿,2030年增长达到峰值总人口将达到16亿,就是按照现在的水资源总量不变计算,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也将远远低于人均1700立方米的安全标准。

因此,未来中国水资源的安全形势将十分严峻。

资料来源:《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2年》,表中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总量,即地表产流量与降
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之和。

我国水资源的供需方面亦呈现非常严峻的形势,照这样发展下去,水资源将难以支持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1949~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亿立方米,大约每10年增加1000亿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约100亿立方米。

近些年,随着城市化的提速,水资源需求量明显增加。

在生活用水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自来水供水人口将迅速增长,加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生活用水量亦逐年增长。

全国城镇生活用水量从1980年到1999年增长了四倍,为同期城镇人口增长率的两倍。

在工业用水方面,从上表的统计数据分析显示,我国工业用水量2000年为1139.1亿立方米,2011年增至1461.8亿立方米,大体呈现每年逐步增加的趋势。

在农业方面,按照各年度水资源公报和上表的数据,2000年,农业用水总量3783.5亿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479立方米。

2011年,农业用水总量3743.6亿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415立方米。

2011年农业用水总量比2000年减少了约1个百分点,亩均灌溉用水下降了13.4%。

预计未来全国总用水需求量总体将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中国工业化的加速,生活和工业用水呈持续增加态势,而农业用水则受气候和实际灌溉面积的影响呈上下波动、总体为缓降趋势。

生活和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将逐渐增加,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则有所减少。

根据往年的经验,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对2015和2020年的用水需求量做出了如下预测表。

中国对水资源的需求预测
另一方面,随着需求量的增加,用水供给量亦呈增长趋势。

但是根据上表分析,供水总量2000年为5530.7亿立方米,到2011年为6107.2亿立方米,增长缓慢,仅能与用水总量持平。

随着国家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成倍增长,预计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超过供给量。

据预测显示,202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特别是2030年之后,我国人口达到高峰时,水资源缺口将达到400亿~500亿立方米。

因而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短缺形势突出。

2、水污染问题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已达到631亿吨,这相当于我们每人每年排放40多吨的废污水,而且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

虽然随着我国环境治理力度加大,水质恶化的势头有所控制,但从总体上来判断,由于污水处理进展缓慢,达标排放率不高,我国的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污染总体上呈加重趋势。

1980年我国地表水的水质评价,全国水质良好的占评价的8成;到2000年,水质比较好的只有3成左右,污染河流接近了7成。

1990年环保部门做了一些重点城市的水资源调查,有48%的城市饮用水水源不符合二类标准,到2000年这个比例增加到了59%,形势非常严峻。

资料来源:《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2年》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在用水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废水排放量也相应增加,全国水环境总体上呈恶化趋势。

从全国情况看,污染正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区域向流域扩展。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2000年废水排放总量为415.2亿吨,而且呈逐年上涨趋势,至2011年已提高至659.2亿吨。

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农业活动等因素,预计未来中国水资源问题将日趋加剧。

一是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污染。

由人口增加而带来的社会经济活动,将造成水环境污染以及由于工业生产增加所引起的污水排放量的增加。

二是经济发展对水资源质量的冲击。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社会总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废水排放量将增加0.26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0%,工业废水排放量将增加0.17%。

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开发步伐的加快,预计中国废污水的排放量将会不断增加,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将加重。

三是农业生产活动对水资源质量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我国化肥年施用量约为三千二百五十二万吨,平均每亩施用量22.2公斤,超过英国和法国的施用量。

据农业普查结果,1998年农村化肥施用量比1978年增加3.6倍。

因此可以预测,本世纪中国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仍将有大幅度的增加,从而造成水体的污染和水资源质量的下降。

随着水污染问题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的水资源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可以说,水污染产生的危害远远超过水量危机。

因此,中国将面临解决水资源短缺和废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的巨大压力。

3、水资源利用率提高,浪费形势减少
根据1997年以来的《中国水资源公报》统计,用水效率明显提高,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农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总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人均用水量基本维持在410~450立方米之间。

2011年与1997年比较,农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由492立方米下降到415立方米;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由705立方米下降到208立方米,14年间下降了7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363立方米下降到114立方米,14年
间下降了69%。

随着节水政策的实施,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节水水平有很大的空间。

根据上表分析,2000年,中国工业取水量约1140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为285立方米。

2011年工业取水量约1462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为82立方米。

2011年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比2000年下降71%。

说明工业用水利用率提高显著。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史看出,一般在工业发展初期,主要发展的是基础工业,工业用水需求量增大。

而工业化实现后,其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高精尖产业占主导,工业用水需求量增长就会逐渐趋缓,最后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从而实现需水量的零增长。

中国目前由于一些城市工业企业的设备老化,技术落后,造成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很高,节水潜力很大。

今后几十年内通过工业节水措施的实施,预计到203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将会降至30立方米。

随着农业节水工作的普及和开展,农业用水效率亦在不断提高。

据全国实灌面积统计,从1980年到1999年,我国实际灌溉面积增加了800万公顷,而灌溉用水量变化很小,这说明增加的实灌面积,主要是靠发展节水灌溉实现的。

全国平均每亩用水量由2000年的479立方米下降到2011年的415立方米,单位面积的用水量减少了13.4%,说明了农业节水工作的显著成绩。

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安排和要求,中国在未来的几年内将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随着逐步压缩耗水量大、经济效益低的作物种植面积,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以及根据“十一五”计划目标:到2010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到2020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因此,预计未来十几年,农田亩均灌溉用水会稳步下降,农业用水呈逐年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受水资源可利用量的限制,也不可能一味增加供水量,所以预测我国水资源利用率将
提高,浪费形势将减少,呈现向好的方面发展的趋势。

4、地下水过度开采加剧,开发利用达到极限
目前,虽然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处于安全范围内,但北方已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在华北、西北城市所使用的水资源中,地下水的比例分别高达72%和66%,而且危险范围在不断扩大。

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明显不足。

在中国,约有一半的水资源已被开发利用。

海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到100%,大大超过国际上公认的30%~40%的河流开发利用率上限。

我国有些缺水区,为了保证当地的生产、生活需要,也存在着地下水开采过量问题。

调查资料显示,全国地下水多年平均超采量74亿立方米,超采区共有164片,超采面积达18.2万平方米,其中严重超采面积占42.6%,已形成了56个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漏斗。

因为地表水量不够,造成地下水开采过量,过度开采引发环境问题,导致含水层中贮水量的减少和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部分地区出现地面沉陷坍塌、海水入侵倒灌等问题。

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导致河道断流、河湖萎缩,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荒漠化及沙化面积逐年扩大,已影响这些地区的城乡供水、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未来将消耗更多的水资源。

根据上面的预测,202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特别是2030年之后,我国人口达到高峰时,水资源缺口将达到400亿~500亿立方米。

为了满足我国水资源需求,在水资源总量基本给定的情况下,水资源开采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无疑会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地下水过量开采往往形成恶性循环,过度开采破坏地下水层,使地下含水层供水能力下降,甚至导致地下含水层衰竭。

人们为了满足水资源需求,还要进一步加大开采量,从而使开采量与可供水量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破坏进一步加剧,最终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

因此,地下水过度开采加剧,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开发利用达到极限,预测全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将会整体逼近或超过安全警戒线,中国未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更加艰难。

三、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1、加大节水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从我国用水状况来看,节水的潜力还是很大的,这里将从水资源的需求使用方工业、农业和生活三个方面来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出建议。

工业用水方面,要进一步调整工业结构和企业规模,提高生产技术。

大力推广应用节水的新工
艺、新技术、新器具,降低单位产品生产耗水量,制定合理的用水定额,推广节水工艺,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使万元产值用水量继续下降。

农业用水方面,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战略,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转变为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变沟渠式灌溉为现代的喷灌系统和旋转喷水系统,改变原有的输水系统,发展低压管道田间输水系统。

实行节水农业措施,包括节水的轮作制度,节水灌溉制度与管理制度。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逐步压缩耗水量大、经济效益低的作物种植面积,耕作栽培抗旱高产优质品种。

生活用水方面,要大力宣传“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增强人们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观念,形成全民节水的风尚,创建节水型社会。

另一方面,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水费收取制度,把水资源推向市场化,制定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政策。

2、实行跨区域调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格局,使调水具有工程上的可能性和实际上的必要性。

通过跨流域引水及长距离调水措施,可以改善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增加和平衡水的供给,解决区域性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例如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缓解了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修建拦水、蓄水等水利工程,解决水资源供给季节分布不均问题。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保证地下水的持续利用。

加强对地下水管理,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在抽取地下水的同时,还应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回补。

3、科学地对废水进行处理,减少污水排放
随着工业布局、城市布局的调整和城市下水道管网的建设与完善,逐步实现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使城市污水处理与工业废水治理结合起来,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实现污水资源化,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使污水得以净化和循环使用。

污水处理后使再生水成为第二水源,即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压力,又减少污水及其污染物的排放量,保护环境和水资源不受破坏。

同时,发展污水处理新技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降低处理净化成本。

此外,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行污染物排放的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

通过生产工艺的改进和改革、原料的改变、操作管理的强化以及废物的循环利用等措施,将污染物尽可能地消失在生产过程之中,使废水排放量减少到最少。

同时实行污水处理市场化,通过征收排污费控制污染物排放量。

4.控制人口的增长,减缓水资源紧缺压力
控制人口的继续增长,减缓人口增长速度,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也是缓解人类对水需求紧张形式的必然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