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素养提升:【作】点面结合 部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面结合
情景设置
所谓"点面结合",就是将对整个场景的概括性叙述与对具体人事的详细描写
完美地结合起来。

我们在写事,特别是写一些活动类的文章的时候,
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场面描写,而要想把场面描写写得精彩出众,就要把"点面结合"这种技法运用自如。

一、活动场面要具体
要运用好"点面结合"这一技法,首先要将"面"写好。

活动场面的"面"也可以理解为这个活动发生时的大背景。

比如写运动会,操场上、看台上、沙坑里的各种情况,都可以用简单的句子一一带过,这样既没有占用过多篇幅,还把整个活动的全景介绍得很具体。

当然,在场面描写中少不了对人物活动的描写,否则,所写的整个场面将处于静止状态。

如:
每逢元宵节到来,农村家乡的人,从正月十三开始,家家户户就会挂起红红绿绿的各色花灯。

有龙灯、风灯、狮子灯、吉祥灯、如意灯、年年有余灯,还有什么福禄灯、寿星灯、双喜临门灯,一个比一个扎得精巧,一盏比一盏亮得动人。

人们从早到晚在大街小巷走门串户地耍闹。

到元宵节这一天,姑娘小伙、老头老太、小男
孩小女孩,如不闹得跟那红红火火的灯笼似的,
满街满地都是喜劲儿,是绝对不肯罢休的。

从"红红绿绿的各色花灯"到"走门串户地耍闹"的人们,元宵节那喜庆热闹的气氛跃然纸上,整个场面形象、具体。

二、细节刻画要生动
在将"面"叙述好后,就要对“点”进行重点刻画了。

所谓“点”,是指面中具有代表性、特征性的细节。

将所要表现的重点人物、重点内容进行细节性的刻画,才能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 "嘟、嘟、嘟……"三声清脆的哨音划破了整个山谷的沉寂,也把我从梦中惊醒。

是三声!紧,急集合!我随手去拉灯绳。

"别开灯! "不知哪里来的一声提醒了我一一紧急集合是不允许开灯的。

此刻,我们住的营房可"炸了锅"。

"嘿,我的衣服呢?"
"手电,快给照照! " "现在几点了,还没睡好呢! " "
甭哼嗦,只有三分钟!" "喂,回来,你穿的是我的鞋!" "哗啦!" "床蹋了?" "嚷什么,我把脸盆揣翻了! "……
这时的我,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是一点儿也不过分。

好不容易胡乱套齐了衣服,背包却怎么也打不上,脑门上急出一层汗。

打了拆,拆了打,折腾了两三次就是打不好。

心里一慌连手指也给缠了进去。

最后干脆一咬牙,横七竖八地给被子来个"五花大绑",往肩上一杠,跳下地,拖拉着鞋,冲出门外……
在"三声清脆的哨音"之后,第二段的语言描写将当时好似"炸了锅"的场面描绘得十分生动传神。

全景介绍完后,第三段开始重点刻画"我"着急、慌乱的样子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范文赏析
下面通过叶君健的〈看戏〉和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两个选段的赏析来进一步了解在作文中如何更好地运用"点面结合"这种技巧。

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前面来了。

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

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匮楼。

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
,也有奸诲;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
打算。

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

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画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她开始唱了。

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

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肇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却可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士也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雪中,落进
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口音。

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叶君健《看戏》
教室里灯火辉煌,挂着花环和彩带,彩带上扎着叶子和花朵。

在高高的讲台上,老师像皇帝一样坐在那把大椅子里,身后就是黑板。

还好他看土去不像大醉的样子。

他前面有六排长凳,上面坐着镇上的要入。

两边又各有三排长凳,坐的是学生家长。

左前方,家长座位后面临时搭起了一个大讲台,参加晚上考试的考生全部坐在这里。

一排排的小男孩被家长打扮得过了头,个个被洗得干干净净,穿得整整齐齐,让人觉得都有点不舒服。

接着的是一排排大男孩,显得有些腼腆和呆板。

再瞧那些小女孩和大姑娘,她们一身萎装,洁白耀眼,个个穿着细肺软布做的在服,头上插着许多装饰品,有鲜花,有粉红和蓝色相间的发带,还有老祖母传下来的各种小装饰物。

她们露着胳腊苗在那里,尤其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那些没有考试任务的学生都散坐在教室里别的地方。

考试开始了。

一个年龄小的男孩站起来接事先准备好的说:"大家可能没有想到,像我这年龄的孩子会到讲台上来当众演讲。

"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他边说
边十分吃力地比划着,动作虽然准确,但却很生硬,生硬得像出了点故障的机器一般。

他机械士也鞠躬退场,获得了全场一阵热烈的鼓掌。

一个小女孩脸通红口齿不清地背诵了"玛阳有民小羊羔"等,然后十分认真
地行了个屈服礼。

在博得了大家的一阵掌声后,她红着脸,高兴地坐了下来。

汤姆·索亚十分自信地走上前去,背起了那干古名篇《不自由·毋宁死》。

他慷慨陈词,不时还大幅度地做着手势,可背着背着中途就接不上了。

怯场症像魔鬼一样攫住了他,他两腿发颤,似乎有窒息之感。

所有在场的人确实替他捏了把汗,可没人吭一声,这让他觉得比同情他更难受。

到后来,老师皱起了眉头,汤姆这下全完了。

他结结巴巴要往下背诵,可过了会,
便好像只斗败的公鸡一样溜下场去。

台下的人想鼓一两章,可掌声刚起就消失了。

一一[美]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课堂作业
运用"点面结合"的技法,重点运用环境描写,记述自己曾去过的一处旅游景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