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陶渊明
陶渊明传(萧统)(2)原文
陶渊明传(萧统)(2)原文(3).即工资。
清俞樾《茶香室丛钞薪俸》:按此知国初官员有给薪之例,故至今薪俸之名犹在人口,而近来各局委员有薪水之给,亦本此也。
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十:偏重按劳取值的薪水和偏重解决困难的津贴,在过渡的社会中都有它的必要性,这是一个原则。
曹禺《日出》第二幕:我不是说你的薪水。
从薪水里,自然是挤不出油水来。
督邮(督邮)官名。
汉置,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兼司狱讼捕亡。
唐以后废。
《尹翁归传》: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督邮。
《何敞传》:立春日,常召督邮还府。
唐卢纶《送鲍中丞赴太原》诗:专幙临都护,分曹制督邮。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罗邺》:既而俯就督邮,不得志。
清袁枚《随园随笔督邮》:史弼迁山阳太守,其妻钜野薛氏,以三互之禁,转拜平原相督邮,似督邮官卑而权重。
此渊明所以有折腰之说。
栗里地名。
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
晋陶潜曾居于此。
南朝梁萧统《陶靖节传》: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齎酒具於半道栗里之间。
唐《访陶公旧宅》诗: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李光《题亚子分湖旧隐图》诗之二:浮家泛宅梨川梦,寻壑经邱栗里情。
l ny篮舆(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
《晋书孝友传孙晷》:富春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於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扶持。
《宋书隐逸传陶潜》: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轝篮舆。
清方文《赠孙子谷》诗:蹇予脚疾愁归路,直遣篮舆送到家。
w wǔ无忤(无忤)不抵触;不违逆。
《晋书挚虞传》:若推之於物则无忤,求之於身则无尤。
唐裴耀卿《太子宾客赠窦希求神道碑》:公私游聚,小大无忤。
《新繁县志人物志费密传》:天性和平,与人无忤,终身未尝言人过失;有机相向者,淡然处之。
q ngkuǎn情款亦作情欵。
1.情意诚挚融洽。
汉枚乘《杂诗》之七:愿言追昔爱,情疑感四时。
《宋书隐逸传陶潜》: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PPT课件
.
问题探讨二: 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
.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 眠知夕永。”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 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 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 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 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 启下的作用。
.
1
杂诗十二首 (其二)
.
活动一:译一译(疏通诗意)
.
3
参考译文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 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 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
赏析景语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选用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
.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
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
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
无限扩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
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
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
“素月”。
.
赏析情语
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 者何种感情 ?
.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 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 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 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 影成三人。”大约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 飘逸而豪放,风味不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 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有限,有志却 得不到施展。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 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 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骋二字,皆极具力度 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 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 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 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 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
陶渊明杂诗其二赏析
陶渊明杂诗其二赏析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以清新淡雅、豪放洒脱著称。
其中,陶渊明杂诗其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诗歌的形式、主题和艺术特点等方面对陶渊明杂诗其二进行赏析,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陶渊明杂诗其二的形式。
陶渊明杂诗其二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这是一种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也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一种诗体。
五言绝句限制了每句的字数,使得诗歌紧凑而且有节奏感,能够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陶渊明杂诗其二的主题。
陶渊明的诗歌主题多样,内容丰富。
在这首诗中,他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他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同时,他又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相结合,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宁静自由的向往。
陶渊明杂诗其二的艺术特点也是其独特魅力的来源之一。
首先,诗歌中的意境独特而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启示。
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诗人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
其次,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对比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再次,诗歌语言简洁明快,表达深入浅出,给人以直击心灵的感觉。
最后,诗歌情感真挚而自然流露,诗人的感慨和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陶渊明杂诗其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慨。
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诗人展示了自然万物的生机和美丽,同时也对人生的无奈和追求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这种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不仅在宋代文人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总之,陶渊明杂诗其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诗人展示了自然万物的生机和美丽,同时也对人生的无奈和追求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魏晋〕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译文
太阳渐渐沉落在西河,白月从东岭升起。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广阔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风吹入房门,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我想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无人与我答话,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完美整理版)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未0419 1755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原诗译诗白日沦西河(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
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
终晓不能静。
太阳徐徐落入西山,明月缓缓走出东岭。
万里明月清辉四射,浩荡夜空闪闪发亮。
丝丝寒风轻轻叩门,夜深才觉枕席寒冷。
气候变化始知换季,难以成眠才晓夜长。
倾吐愁思无人应和,独自举杯与影对饮。
无情日月弃我远去,空有壮志无处施展。
耿耿于怀忧伤悲泣,捱到天亮内心动荡。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这种体验,即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
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育的。
《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索月出东岭。
迢迢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阿者,山丘。
素者,白也。
荡荡者,广大貌。
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
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
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
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
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陶渊明襟怀之体现。
由此四句诗,亦见陶渊明笔力之巨。
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
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
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
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
“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入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
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
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
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
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2)
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2)
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2) 网址:时间:2013-10-26 整理: 不过,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他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诗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桑麻。
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人披草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人事;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绝对不同于计较官场浮沉,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
所以,不管是披草共来往,还是但话桑麻长,诗人与乡邻的关系显得那么友好淳厚。
与充满了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
这是以外在的动来写出乡居生活内在的静。
当然,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惧。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庄稼一天天生长,开辟的荒土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心怀恐惧。
然而,这里的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正反映着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
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
而在这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元好问曾说:此
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课件(教育类别)
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
培训类
23
意 阮诗:清幽冷寂 境
陶诗:空阔悲慨
培训类
24
情 阮诗:孤独苦闷忧愤,感情
感
表露隐晦曲折。
陶诗: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难
酬的悲哀,感情表露较为 直接,点出了悲凄的原因。
培训类
25
无限扩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
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
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
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
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
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
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
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
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骋二字,皆极具力度
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
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
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 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培训类
8
问题探讨一: 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悲凄
培训类
9
问题探讨二:
诗人为什么“悲戚”?
不再出仕。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
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及赏析
【导语】陶渊明作品的语⾔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朴素平易的语⾔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富有情致和趣味。
如农家⼝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动鲜明。
他善于以⽩描及写意⼿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远⼜富含理趣。
语⾔精⼯本⾊,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陶渊明《归园⽥居·其⼆》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归园⽥居·其⼆魏晋:陶渊明野外罕⼈事,穷巷寡轮鞅。
⽩⽇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杂⾔,但道桑⿇长。
桑⿇⽇已长,我⼟⽇已⼴。
常恐霜霰⾄,零落同草莽。
译⽂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天依旧柴门紧闭,⼼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园桑⿇⽣长。
我⽥桑⿇⽇渐长⾼,我垦⼟地⽇渐增⼴。
经常担⼼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注释野外:郊野。
罕:少。
⼈事:指和俗⼈结交往来的事。
陶渊明诗⾥的“⼈事”、“⼈境”都有贬义,“⼈事”即“俗事”,“⼈境”即“尘世”。
这句是说住在⽥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穷巷:偏僻的⾥巷。
鞅( yāng):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带。
轮鞅:指车马。
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天。
荆扉:柴门。
尘想:世俗的观念。
这两句是说⽩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屏绝⼀切尘俗的观念。
时复:有时⼜。
曲:隐僻的地⽅。
墟曲:乡野。
披:拨开。
这两句是说有时拨开草莱去和村⾥⼈来往。
杂⾔:尘杂之⾔,指仕宦求禄等⾔论。
但道:只说。
这句和下句是说和村⾥⼈见⾯时不谈*的事,只谈论桑、⿇⽣长的情况。
这两句是说桑⿇⼀天天在⽣长,我开垦的⼟地⼀天天⼴⼤。
霰(xiàn现):⼩雪粒。
莽:草。
这两句是说经常担⼼霜雪来临,使桑⿇如同草莽⼀样凋零。
其中也应该含有在屡经战乱的柴桑农村还可能有风险。
赏析 陶渊明“性本爱丘⼭”,这不仅是因为他长期⽣活在⽥园之中,炊烟缭绕的村落,幽深的⼩巷中传来的鸡鸣狗吠,都会唤起他⽆限亲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中,恬美宁静的乡村是与趋膻逐臭的*相对⽴的⼀个理想天地,这⾥没有暴⼒、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然。
赏析陶渊明《移居其二》
移居(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①。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②。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③。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④。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⑤。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⑥。
注释:①“春秋”两句:大意是说春秋多晴朗天气,恰好登高赋诗。
②斟:盛酒于勺。
酌:盛酒于觞。
斟酌: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邻人间互相招呼饮酒。
②农务:农活儿。
辄(zhé):就。
相思:互相怀念。
这两句是说有农活儿时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时便彼此想念。
②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
厌:满足。
②此理:指与邻里过从畅谈欢饮之乐。
理:义蕴。
将:岂。
将不胜:岂不美。
兹:这些,指上句“此理”。
这两句是说,这种邻里之间过从之乐岂不比什么都美?不要忽然抛弃这种做法。
②纪:经营。
这两句语意一转,认为与友人谈心固然好,但应当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获。
作品赏析前人评陶,统归于平淡,又谓“凡作清淡古诗,须有沉至之语,朴实之理,以为文骨,乃可不朽”(施补华《岘佣说诗》)。
陶渊明生于玄言诗盛行百年之久的东晋时代,“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乃诗坛风尚,故以理为骨,臻于平淡皆不为难,其可贵处倒在淡而不枯,质而实绮,能在真率旷达的情意中化入渊深朴茂的哲理,从田园耕凿的忧勤里讨出人生天然的乐趣。
读陶诗《移居二首》其二,即可知此意。
这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村居文士们经营耕作,时时相聚,“乐数晨夕”的图画。
一开头,作者就勾画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赋诗。
能“赋新诗”,可以看出这些人自然不是一般的农民,而是同作者志趣比较相投的士人。
这登高赋诗,也自是文人骚客特有的生活情趣。
登高之时,一有良辰美景为之助兴,二有“素心人”相伴,他们自由地敞开心扉,赋诗言志。
在赋诗中忘却尘网之苦,获得精神上的莫大安慰。
这是一个生活场面。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
移居其二陶渊明原文鉴赏
移居(其二)【晋】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鉴赏这是《移居》二首中的第二首。
移居之后,诗人与邻人融洽相处。
忙时勤力耕作,闲时随意往来、言语无厌,充满人生兴味。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即使是在农忙时节,每遇风和日丽的春天或天高云淡的秋日,诗人也要登高赋诗,一快胸襟。
这两句暗承第一首结尾“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而来,篇断意连,巧妙自然。
对陶渊明来说,在柴桑火灾之后,新迁南村,登高赋诗,可以涤散郁闷。
更何况是在春种秋收的农忙时节,忙里偷闲登高赋诗,其欣然自得之态可以想见。
登高而赋历来都属于文人的风流雅兴,在这里更有不同寻常的意味。
这两句用意颇深,却又似不经意道出,虽无一字刻划景物,而风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赏,诗人之神情超旷,已如在目前。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经过友人门前就呼喊他,无须顾及士大夫间拜会延请的虚礼。
态度虽略显村野,更觉往来的随便;大呼小叫,反见出情意的真率。
是诗人有酒招饮邻人,还是邻人有酒招饮诗人?抑或只是彼此串门时恰遇有酒便共相斟酌?是随意地饮着酒说着话,还是边饮酒边吟诗?后来杜甫也曾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客至》)无尽乐趣,均从此中得来。
平直的叙述中却有含蓄不尽之意味。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有酒辄相招饮,有事则各自归去。
闲时相思,相思复又聚首,遂形成一个回环。
在这小小的南村,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何等实在、真诚!“各自归”本来指农忙时各自在家耕作,但因与上句饮酒之事字面相连,句意相属,给人以酒后散去、自忙农务的印象。
就像这首的开头与上一首的结尾一样,利用句子之间若有若无的连贯,从时间的先后承续以及诗意的内在联系两方面,轻巧自如地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琐事串成一片行云流水。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一句运用民歌中常见的顶针格,强调了聚而复散、散而复聚这一过程,使笔意由于音节的复沓而更加流畅自如。
移居二首陶渊明其二翻译
移居二首陶渊明其二翻译
移居二首陶渊明其二翻译
移居二首其二
陶渊明〔魏晋〕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译文
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
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
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
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
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
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
翻译
“春秋”两句:大意是说春秋多晴朗天气,恰好登高赋诗。
斟:盛酒于勺。
酌:盛酒于觞。
斟酌: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邻人间互相招呼饮酒。
农务:农活儿。
辄(zhé):就。
相思:互相怀念。
这两句是说有农活儿时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时便彼此想念。
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
厌:满足。
此理:指与邻里过从畅谈欢饮之乐。
理:义蕴。
将:岂。
将不胜:岂不美。
兹:这些,指上句“此理”。
这两句是说,这种邻里之间过从之乐岂不比什么都美?不要忽然抛弃这种做法。
纪:经营。
这两句语意一转,认为与友人谈心固然好,但应当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获。
陶渊明诗词《归园田居·其二》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诗⼈⽤质朴⽆华的语⾔、悠然⾃在的语调,叙述乡居⽣活的⽇常⽚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以及⼼境的恬静。
全诗流荡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下⾯是分享的陶渊明诗词《归园⽥居·其⼆》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归园⽥居·其⼆》 魏晋:陶渊明 野外罕⼈事,穷巷寡轮鞅。
⽩⽇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墟曲中⼀作:墟曲⼈) 相见⽆杂⾔,但道桑⿇长。
桑⿇⽇已长,我⼟⽇已⼴。
常恐霜霰⾄,零落同草莽。
【译⽂】 住在郊野很少与⼈结交往来,偏僻的⾥巷少有车马来往。
⽩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屏绝⼀切尘俗的观念。
耕作之余不时到⽥⾥,把草拨开,和农民随意交往。
见⾯之后不谈世俗之事,只说⽥园桑⿇⽣长。
⽥⾥的桑⿇已经渐渐长⾼,我垦种的⼟地⾯积也⽇渐增⼴。
经常担⼼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赏析】 陶渊明“性本爱丘⼭”,这不仅是因为他长期⽣活在⽥园之中,炊烟缭绕的村落,幽深的⼩巷中传来的鸡鸣狗吠,都会唤起他⽆限亲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中,恬美宁静的乡村是与趋膻逐臭的官场相对⽴的⼀个理想天地,这⾥没有暴⼒、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然。
因此,他总是借⽥园之景寄托胸中之“意”,挖掘⽥园⽣活内在的本质的美。
《归园⽥居》组诗是诗⼈在归隐初期的作品,第⼀⾸《归园⽥居·少⽆适俗韵》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复得返⾃然”的欣喜⼼情,这⼀⾸则着意写出乡居⽣活的宁静。
开头四句从正⾯写“静”。
“野外罕⼈事,穷巷寡轮鞅。
”诗⼈“久在樊笼”之后,终于回归⽥园,他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活,就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造访的情景,他总算⼜获得了属于⾃⼰的宁静。
诗句的字⾥⾏间,透露出⼀⽚⾃得之意,那正是摆脱了官场的机巧,清除了尘俗的应酬“复得返⾃然”之后的深切感受。
“⽩⽇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在“⽩⽇”⼤好的时光,可以⾃由地掩起柴门,把⾃⼰关在虚空安静的居室⾥,让那些往昔曾萦绕于⼼间令⼈烦恼的尘俗杂念,彻底断绝。
移居其二陶渊明阅读题及答案
移居其二陶渊明阅读题及答案《移居(其二)》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从园田居迁居至南村不久后创作的组诗作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移居(其二)》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移居(其二)》阅读原文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
②纪:经营。
《移居(其二)》阅读题目(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移居(其二)》阅读答案(1)DE(2)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移居(其二)》阅读赏析本诗描述了和令人相处的快乐。
陶渊明为我们描述了他的闲适的生活:登高、赋诗、饮酒。
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隐士的侃侃而谈,向我们描述他的隐居生活,他眼中的农村的生活,而没有一丝士大夫所特有的骄持。
“衣食当须己,力耕不欺吾”则是陶渊明向我们讲述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个简单而朴素的真理,这也应该是他在自己的人生中所领悟到的。
从以上两首诗,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的诗歌的主要特色是意味淡而实厚。
从陶渊明诗歌的文字上看来,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的堆积,相比于后世的《滕王阁序》之类的骈文大作,实在无法可比。
但陶渊明正是在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中,为我们描绘了他的人生理想,他的人生感悟。
以《移居(其二)》其一为例,陶渊明仅仅是描述了他移居(其二)南村和他与邻里相处的平常不过的情景,但其中流淌着的是汩汩的真情。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二(陶渊明作品)原文、翻译及注释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二魏晋:陶渊明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
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
灵化无穷已,馆宇非一山。
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标签抒情、写人、愤懑、赞美译文我所思念的美人在泰山。
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但泰山支脉艰险(阻止我不得亲近美人)。
侧身向东望眼泪沾湿了我的衣襟。
美人送给我金错刀,(我)以什么来报答呢?(我有)琼英美玉。
但是道路悠远使我徘徊不安。
为何(我)总是不能绝念,总是心意烦乱呢?我所思念的美人在桂林。
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但湘水深不可测(阻止我到不了桂林)。
侧身向南望眼泪沾湿了我的衣襟。
美人送给我琴琅玕(我)以什么来报答呢?(我有)成双的白玉盘。
但是道路悠远使我因失意而悲伤,为何(我)总是不能绝念,总是烦忧不乐呢?我所思念的美人在汉阳。
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但陇阪迂回险阻(阻我难至汉阳)。
侧身向西望眼泪沾湿了衣裳。
美人送给我貂襜褕。
(我)以什么来报答呢?(我有)明月珠。
但是道路遥远使我徘徊不进,犹豫不决,为何(我)总是不能绝念,总是愁闷郁结呢?我所思念的美人在雁门。
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但塞上雨雪纷纷(碍我不达雁门)。
侧身向北望眼泪沾湿了衣巾。
美人送给我锦绣段。
(我)以什么来报答呢?(我有)青玉制就的几案。
但是道路悠远使我一再叹息,为何(我)总是不能绝念,总是郁闷怨恨呢?注释梁父:泰山下小山名。
翰:衣襟。
金错刀:王莽铸币“一刀平五千”,因“一刀”两字用错金工艺,故称之为“金错刀”。
英:“瑛”的借字,瑛是美石似玉者。
琼瑶:两种美玉。
倚:通“猗”,语助词,无意义。
桂林:郡名,今广西省地。
湘水:源出广西省兴安县阳海山,东北流入湖南省会合潇水,入洞庭湖。
琴琅玕:琴上用琅玕装饰。
琅玕是一种似玉的美石。
汉阳:郡名,前汉称天水郡,后汉改为汉阳郡,今甘肃省甘谷县南。
陇阪:山坡为“阪”。
天水有大阪,名陇阪。
襜褕:直襟的单衣。
踟蹰:徘徊不前貌。
雁门:郡名,今山西省西北部。
雰雰:雪盛貌。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里人,披衣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志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这一首,写作者归田后的闲适自得生活和对于庄稼的浓厚情感。
全诗可分为三层意思:开端四句是写田园生活的静谧;中间四句是写生活在田园与田夫野老相得的志趣;末四句是写作者对农作物的关注和与之共命运的情感。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中的野外、穷巷,是与华闹市、官场争斗相对立的。
轮,车轮。
,驾车时马颈上套用的皮带。
轮,指车马。
这两句写农村荒野僻静,少有应酬交往。
农村虽处“野外”,只有“穷巷”,但却没有“人事”的烦恼和“轮”的喧哗,作者暗中流露出欣喜快慰之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荆扉”是柴门。
这两句写作者归隐后生活简陋愉快,思想单一纯真。
他安贫乐道,以守志为荣,以幽居为乐,“以善自名”。
“绝尘想”三字,看出他弃了个人利欲杂念,与当权者作了最后决裂。
这是由于“立善”的信念支持着他,使他保持了名节。
从这两句诗我们看到作者初归田园,颇有几分闲适。
他一边劳动,一边读书赋诗,饮酒弹琴,过着悠游自得的.生活。
他开初的劳动不象后来那样艰苦,生活也不象后来那样贫穷。
这是因为他刚辞彭泽县令,还略有余资,犹有储存。
正如先生所说;“他有奴子。
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
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
故在衣食温饱之余,得以逍遥自乐,这正是初归田园时的生活写照。
“时复曲中,披草共来往。
”“曲中”一作“里人”。
似以“里人”为是。
作者在耕作之余与农民随意交往,亲密无间。
他没有封建士大夫的架子,是那样平易近人;而农民也把他当作知己,热诚相待,这比起在官场“束带见督邮”的拘谨来,是多么自在!“时复”二句,生动地写出诗人劳动之余与农民随意攀谈交往的情状。
他们攀谈些什么呢?“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不言它事,唯道桑麻,说明已无尘世的奢想。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课件
问题讨论六:
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 者何种感情 ?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 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 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 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 成三人。〞大约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 逸而豪放,风味不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 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有限,有志却 得不到施展。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 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可以实现,此实为 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骋二字,皆极具力度 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 日月掷人去愈迅速,那么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 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 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 剧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
问题讨论七: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 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 愁,这首诗中却流露出痛苦和矛盾, 这是为什么?
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 篡夺、阴谋、危机,决心归隐田园, 不再出仕。但隐居后的陶渊明,外表 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 现实, 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 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 作看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 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 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 掷中矛盾不安的心境。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课件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待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训练(二)
(1)陶潜晚年穷困,“老至更长饥”,吃了上顿就没下顿,则向东邻西舍告急,他写过《乞食》诗,以记其事。
(2)诗人下笔落墨很爱夸张。
所谓乞食,并非路乞,乃是撞到他人家中,叨扰一顿酒饭。
主人理解来意,殷勤接待,边饮边谈,“诙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怀”。
这原是一件韵事,不料却遭到摩诘居士的嘲笑。
王维在《与魏属士为》中说:“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
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
当一介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惊讶一位诗人“雅得这样俗”,摩诘居士就是这号人。
(3)王维也作出了贡献。
他用嘲笑的形式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做官”与“做人”的矛盾?
(4)做官乐,乐在物质生活不用操心。
东晋时虽然还没有公费“炒星”、公费“三陪”之类的玩意,但公费吃喝还是有的!如果官运亨通,一路福星高照,能爬到公卿,一生吃着不尽,且可荫给子孙。
(5)做官好有苦楚。
有官僚就有等级制。
从上往下,一级管一级;从下往上,一级依附一级。
大官压迫小官,小官巴结大官。
芝麻绿豆官最苦,苦在上下都不讨好。
明末“公安体”学派袁宗道概括成三句话:“对上司,要做狗;对同僚,要做鬼;对百姓,要装神。
”
(6)王维的宗旨是做官高于做人。
摩诘居士,有文采,通乐理,善绘画,工词章。
青少年时,靠这点本事,出入朱门,陪侍游宴,应景赋诗。
多年清客生涯,养成琉璃性格。
张九龄倒台后,政治风云起了变化。
他一面高吟“却嫌陶令弃官迟”;一面恭维李林甫,“长吟吉甫颂,朝夕仰清风”。
“琉璃蛋”有什么原则人性?有什么品德操守?安禄山的伪官都可以当,为五斗米折腰算得什么耻辱?
(7)陶潜是何等样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一个“性刚才拙,与物多忤”的人,是一个“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的人。
用今天的语言来说,就是一个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之人!这种自我意识强烈的人,本不是一块做官的材料。
无奈,他是寒士,若不做官,就对不起祖宗家小。
晚年留给孩子们的遗书中,尚对“使汝等幼受饥寒”,感到难过。
何况他又是一个志士,若不“投来去学仕”,怎么能“大济苍生”?
(8)魏、晋诗人中,曹植、稽康、阮籍都用“飞鸟”与“罗网”的对立来比喻“诗人”与“官场”的冲突。
陶潜走进官场后,也有如进樊笼、如陷罗网之感,产生“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的慨叹。
其心情之痛苦,正如梁启超所说:“渊明在官场里混的那几年,象一位‘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
那种惭耻悲痛,真是深刻入骨。
一直到摆脱过后,才算得着精神上解放了。
”
(9)要保持“内圣”的高洁,须以放弃“外王”的抱负为代价;要争得精神生活的自由,须以经受得物质生活的贫困为前提。
这怎么不令人为之扼腕呢?不过,在那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时代,在那个“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时代,除去归园田居,别无更佳的选择。
作出这种选择后,继续有思想斗争,“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讲起来,陶潜是个隐士;其实,他是一个英雄,是一个超越自我、超越流俗的人!
1.上述文字的论题是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做官”与“做人”的矛盾?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要保持“内圣”的高洁,须以放弃“外王”的抱负为代价;要争得精神生活的自由,须以经受得物质生活的贫困为作人之本。
2.结合全文,说说“‘飞鸟’与‘罗网’的对立”此话的具体含义是:有独立人格和自由精
神的人(超越自我,超越流俗的人)与“等级森严的官场”的对立。
3.就本文而言,作者认为王维是做官高于做人,且“雅得这样俗”的人;的人;而陶潜却是“超越自我,超越流俗”的人。
的人
4.从论证方法角度,本文主要是对比论证方法论证;全文层次划分最正确的一项是C。
A (1)(2)/(3)(4)/(5)(6)(7)/(8)(9)
B (1)/(2)(3)/(4)(5)(6)/(7)(8)(9)
C (1)(2)(3)/(4)(5)/(6)(7)(8)/(9)
D (1)(2)/(3)(4)/(5)(6)(7)/(8)(9)
13.袁宗道的“对上司,要做狗”可与下文的“强逼着去倚门卖笑”相应照,论说为官的“惭耻悲痛”。
5.给本文列一标题,最恰切的一项应是:C。
A《“内圣”与“外王”》B《“隐士”与“英雄”》
C《“做官”与“做人”》D《“官乐”与“官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