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理解陶渊明隐居生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如何理解陶渊明隐居生活
陶渊明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时一颗颇为引人注目的明星,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退隐官场,隐居乡野的举动成为后世曲高和寡的文人们的模仿对象,本文试对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做相关的研究,了解其生活与诗歌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陶渊明生活贫穷孤独写意
贫穷的底色
陶渊明早年有过出仕的经历,曾出仕为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以及彭泽县令,但是,他生活在一个门阀世族统治、等级制度森严的时代,当时人们崇尚的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观念,陶渊明在任的小官,受到别人排挤与压迫就显得理所当然的了。

因而,一向有着崇尚自然地思想意识的陶渊明,辞官回归乡野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在很多的诗歌里面陶渊明都有这样的意识,在他看来,出仕做官实在是个错误的选择,是“误落尘网中”的无奈之举。

然后,他就凭着自己一股子正气与天真,归隐了。

陶渊明把回归自然、耕躬田野理所当然的认为是一件美好的事,因为田野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没有仕途里的勾心斗角,有的是自在与悠闲。

诗人究竟是诗人,他的想法毕竟是浪漫而纯美的,他是人的本性给予了他太多的浪漫因子,而自动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琐碎与艰辛。

鲁迅先生曾经评论到:“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
岁”的幸福的。

倘不然,朝砍柴,昼耕田,晚浇菜,夜织屦,又那有吸烟品茗,吟诗作文的闲暇?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一名“田园诗人”,……然而他有奴子。

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

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要不然,他老人家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早已在东篱旁边饿死了。

”评论之中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他是在是误会陶渊明了。

仔细读过陶渊明全集,你就会发现,他的物质生活是贫困的,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可以看见他自幼就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而在《庚戌岁九月中与西田获稻》中写到: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日入负茉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欢。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在隐居的生活中承受着劳动的艰辛、天灾人祸的威胁以及沉重的压力,与自己曾经幻想的田园生活完全不一样,在生活中,他其实要忍受着“四体诚乃疲”的无奈,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最真实的感受,而想象中的生活则是诗意化的,美化的。

艰辛的劳动让陶渊明从内心发出“躬耕非所欢。

”的感慨。

陶渊明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诗人,诗人是不适合过日子的。

因为过日子需要太多庸俗的想法,太多与理想相违背的做法。

小日子才能过下去,当然,如果诗人学会了怎样经营生活,他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富裕的农民,却不再成为大诗人陶渊明了,所以当诗人带着一股子天真
回去过日子的时候,就注定要过上贫困的生活。

孤独的配色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为东晋重臣,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为武昌太守,父亲也曾做官,但是到了陶渊明的这一代,却家道中落。

这样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自然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早年,他有着“猛志逸四海”的远大抱负,可见当时他是有意于仕途的,但是他的远大抱负在黑暗腐败的仕途中,在勾心斗角战战兢兢的生活中被打得七零八落,他一心为国为民,却不被统治者赏识,空有一腔热情却无法为百姓谋福,这样的他独自站在官场的夹心层里,是无人理解他的心思,所以他是孤独的。

在隐居的生活中,陶渊明都是生活在以弄明为主体的农村中。

虽然陶渊明向往的是田园般的生活,但是显然他把田园放在第一,生活在第二,这样其实是与整日在地里刨食的农民又着本质的不同的,在陶渊明刚开始隐居的日子里,村民们对他饮酒赏花的生活是颇有微词的,认为是不务正业的表现,对他田里的“草盛豆苗稀”也存在着轻视与不屑。

在他的诗作之中,并无一首是赠与农民的,并不是因为农民们不懂做诗,所以陶渊明不赠与他们,而是实在没有共同语言。

他在《移居》中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说明他希望能跟身份相似、情趣相投的雅士共赏“奇文”、相析“疑义”,然而绝不是跟一般的俗人与贫苦而又小农意识的农民。

然而不幸的是,他身边的人却差不多都是这样的人,所以,他的孤独是可向而知的了。

陶渊明的与众不同体现在他是农民中的诗人,又是官场中的逃脱者,这样复杂而又敏感的身份,让他感到一种知音难觅、相知难求的孤独。

他的孤独体现在理想的不能实现,壮志的难酬:“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读山海经》。

内心的痛苦与不平: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语和挥杯劝孤饮。

光阴易逝、生命短暂的痛苦:栖栖失群鸟,日暮尤独飞。

很多的诗作中都是他一个人在独叹、独忧、独饮、独醉、独飞、独自徘徊,而不见相知,但见古时荒丘。

都是诗人缺少知己、内心迷茫,生活孤独的真实写照。

如果诗人与农民们能建立深厚的感情,或屈降他的骨气,他也许会拥有一大群朋友的,但是,最后,他依然是那个清高的诗人陶渊明,默默忍受着孤独的苦楚。

写意的主色
陶渊明作为一个诗人,一个写了大量水墨画般田园诗的诗人,尽管生活中有着诸多的不尽如人意,充斥着贫穷与孤独,但是他的生活中最多的,依然是归隐的怡然自得,无拘无束。

归隐后的生活是那般的淳朴可爱,“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样美好而温馨的田园风光,是如此动人,配上卸官后的轻松自在,无忧无虑,让人有点乐的找不着北了。

相对于农家生活所不同的是,陶渊明始终在繁琐的农家生活中保
留着作为诗人不自觉的浪漫情怀。

他始终懂得在生存中找到生活的真意,懂得怎样在平淡的日子里过得悠然自得。

在《饮酒其一》中,诗人就描绘了他得意之人生,悠然之心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诗人采菊东篱,有如倾听着大自然美妙的音响,观赏着大自然美妙的画面,那里一定有着清清的泉水,奏着庄严的天籁,那菊花一定散发着醉人的芳香,使诗人陶然欲醉,意与境会妙不可言。

悠然之间,诗人举首展望,远远的庐山映入了眼帘,这时,诗人才发现,天色已是傍晚,一层淡淡的暮霭笼罩着远处的山景,使它更具绰约朦胧之美,在这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这时候,诗人的内心一定是柔软而满足的吧!什么琐碎之事,什么官场失意,都在那淡淡的一杯酒中,淡淡地散开去了。

尽管生活中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美满,但是在世人内心的最柔软的一个角落,依然保留着最美好的那一方土地,艰难困苦的生活并没有彻底的打垮掉诗人内心的美好,相反,在艰苦环境的磨砺之下,诗人的心犹如存放年代久远的酒一样,愈发显得温情醇厚,情韵丰润。

于是,《桃花源记》作为诗人内心最温情美好的一个乌托邦式的人生理想,就被构建出来了。

这是诗人最后一块净土,是诗人心底最美好的寄托,是在现实极其不如意之时,诗人的精神支柱。

在这块精神的土地上,
我们可以饱览恬静优美的生活图景,欣赏到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所
见的一片地广物丰、和平宁静的景象,藉以感知桃源中的人们不仅生活愉快,而且“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没有封建君主的统治,没有如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动乱和灾难。

作者把自己的进步理想寄托在桃花源的社会里,从而形象化地描绘出了一个美好的农村生活境界,一个他所向往的世界。

很多的时候环境对人的影响是致命的,古往今来,乱世出了英雄,困苦出了文豪。

今天,我们在陶渊明温情怡然的文学世界中遨游徜徉的时候,却不曾知道,这样美妙的文字,是诗人在贫穷与孤独中洗礼过后,经过诗人温婉的心灵,崇高的精神在内心不断地磨合,园转,酝酿,最后才像一坛子香醇的好酒,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而那些孤独、寂寞、穷苦、失意就淡淡地溶解在酒里,细细一品,还有着淡淡的清苦,但更多的,已化作醇厚的诗意,留在心腔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