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懂,所以论辩----陶渊明们是否应该选择隐居
关于陶渊明归隐的看法作文
关于陶渊明归隐的看法作文
闲暇之时,翻阅自己以前的一本诗集,首先是陶渊明那清新的田园气息感染着我。
因为他的气质是独特而和谐的。
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
超凡脱俗,是我给陶渊明的定义,他是安贫乐道,他自得其乐,他淡泊名利,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他宁愿过清贫的生活,也不愿生活在世俗中,他宁愿“夕露沾我衣”也要"但使愿无违”。
我崇尚陶渊明的精神境界,我向往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但是我注定不可能如同陶渊明一般,放弃红尘,舍弃所有,隐居深林,因为这只有心境自然平静的人才能做到,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像陶渊明一样呢?
林语堂曾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
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都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事物,如村舍、桃李、桑麻、榆柳、豆苗、鸡犬等等,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一经陶渊明重新审视,便进入了审美的可能,隐退尽了锋芒而泛着桃花源间的落英之芳与东篱黄花秋放之味的气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劳作虽辛苦,结果虽让人感到无奈,但这种无所拘束的田园生活却充满了欢乐,充斥着喜悦,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尽管劳动还不熟练,但充满希望和美好向往的生活本身就是快乐的。
怎样看待陶渊明辞官归隐作文
怎样看待陶渊明辞官归隐作文陶渊明,这位东晋时期的大诗人,以其辞官归隐的举动,千百年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和议论。
对于他的这一选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那个时代,当官似乎是人们追求功名利禄、光宗耀祖的必经之路。
然而,陶渊明却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官职,回归田园。
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令人费解,甚至是惊世骇俗的行为。
我觉得吧,陶渊明辞官归隐,那是他对真实自我的追寻。
就拿他在官场的经历来说,那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他满怀理想和抱负踏入官场,想着能为百姓做些实事,能一展自己的才华。
可现实呢?官场的黑暗、复杂,人心的叵测,让他处处碰壁。
他每天要面对的是那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争斗。
上级官员的欺压,同级官员的排挤,让他心力交瘁。
每次参加那些无聊的应酬,他都觉得自己像是个木偶,被人牵着线,做着违背自己内心的事。
比如说,有一次,上级官员来视察,陶渊明不得不陪着笑脸,小心翼翼地伺候着。
那官员趾高气扬,对陶渊明百般挑剔,一会儿说他文书写得不好,一会儿又嫌他招待不周。
陶渊明心里那个气呀,但又不能发作,只能强忍着。
回到家,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心里想着:“我这是在干嘛?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还有啊,官场的那些规矩和礼仪,也让陶渊明感到无比压抑。
每天要穿着那身繁琐的官服,言行举止都要受到严格的约束。
连说话都要思前想后,生怕说错一句就惹来麻烦。
有一回,他因为在一个会议上发表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就被其他官员群起而攻之,说他不懂规矩,不知深浅。
陶渊明当时就懵了,他不明白,为什么说真话反而会招来这样的后果。
再说说工作的压力吧。
各种公文、事务堆积如山,让他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
有时候,为了完成一个紧急的任务,他甚至要通宵达旦地工作。
长期的劳累和压力,让他的身体也渐渐吃不消。
有一次,他在办公的时候突然眼前一黑,差点晕倒。
那一刻,他意识到,这样的生活再继续下去,自己可能命都要没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陶渊明的内心越来越痛苦和迷茫。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关于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写一篇500字作文
关于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写一篇500字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谈我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陶渊明是一位很有趣的人,他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东晋时期。
那时的社会很乱,战争不断,人们生活得很苦。
可是陶渊明并不喜欢做官,他宁愿过上清贫的生活,远离尘嚣,隐居在自己的田园里。
我想象着陶渊明隐居的生活一定很自在。
每天醒来,阳光温暖地照在身上,空气清新怡人。
他可以随意在自己的园子里闲逛,赏花种菜,无拘无束。
偶尔也会去河边垂钓,欣赏江水潺潺的流淌,听着鸟语花香,心境也跟着变得十分宁静。
在田园里劳作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陶渊明亲自下地种植,尽管辛苦,但能用自己双手创造出美好的事物,一定很有成就感。
收获的时候,他可以尽情品尝自己劳动的果实,那种喜悦一定是无与伦比的。
隐居生活虽然清贫,却自由自在。
陶渊明不用去勾心斗角,去讨好上级,也无需操劳于权力的争夺。
他的生活简单纯朴,却是那样的快意无穷。
我常常幻想,将来自己也可以隐居在一个僻静的小村庄,过上陶渊明那样的生活,那该多好啊!当然,隐居生活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首先,生活会比较拮据,缺少一定的经济来源。
其次,长期远离人群,会导致思想狭隘,视野局限。
不过,只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多涉猎书籍,就不会完全封闭了。
总的来说,我很羡慕陶渊明隐居的生活方式。
也许有一天,我也能像他那样,过上自由而快乐的日子。
当然,在那之前我还是要好好学习,为将来的生活打好基础才行。
这就是我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一些想法。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生活方式,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们下次再见啦!篇2陶渊明隐居生活真让我羡慕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们写一篇关于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看法。
老师说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在世界很苦闷的时候选择了隐居田园生活。
什么是隐居呢?隐居就是远离尘世的喧嚣,过着自由自在、逍遥快活的生活。
陶渊明就是选择了隐居,过上了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为什么要归隐
陶渊明为什么要归隐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同时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以及他的隐居生活情况表示关注或进行研究分。
下面结合陶渊明的诗歌试对此作出探讨。
一、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
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自己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泊。
此后,他又为彭泽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挂职而归。
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返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
自四十一岁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确确实实享受了一段“暧暧远人村,依依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乐趣。
然而书香门第出来的陶渊明毕竟不是稼穑的好手,“开荒南野际”的'辛勤也未必能使他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
义熙四年在陶渊明四十四岁时,一场灾祸更使得他全家一贫如洗。
这年夏天,诗人笔下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
永初三年(422年)陶渊明五十八岁时生活已近绝境,其情状反映在《有会而作》一诗中,“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元嘉四年(427年),诗人贫病交加,在其《挽歌诗》中第二首自挽诗中,诗人对死后可以“鼓腹无所思”的幻想读来让人心酸:“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
春生蜉蚁,何时更能尝。
不同意陶渊明归隐的辩论词
不同意陶渊明归隐的辩论词我方观点认为陶渊明应当走向仕途,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
1。
他有当官的条件。
他在朝廷中有一个当大官的“家叔”,所以可以借助外力当上官为民造福。
2。
他有当官的能力。
从诸多的历史资料来看,陶渊明自小饱读诗书,可以说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知识十分丰富,完全可以胜任当时的大官。
既然他有这样的能力和条件,为什么要隐居呢?我认为这完全是他逃避自己责任的做法,他一个劲的说官场险恶、社会动荡,不与他们同流合污,如果他真的质性自然的话,又怎会坠入其中呢?而那些所谓的仕途中的险恶不正是他选择逃避的理由吗?从《桃花源记》可以看出,他想生活一个安定、和平的社会中,既然有这样的想法,又有这样的能力,整天缩在家里,难道这样的社会就会来到吗?我们认为,他倒不如步入仕途,发挥自己的才能,造福一方。
人才是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是社会的支柱,只有人才勇于努力,对社会充满希望,社会才会进步。
倘若陶渊明对社会已绝望,那么其他的普通人有何尝不绝望呢?如果人人都像陶渊明一样怀有消极思想,那么社会又怎能进步,光明又何在呢?- 1 -身为社会中重要的一员,怀有众多知识和道理,不去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与常人何异?他没有积极的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用于走出来改变黑暗,而是以种种借口逃避,对社会又有何益?一个人对社会无益,对自己又有何益?有人说,社会太过黑暗,仅凭陶渊明之力难以改变,但试想,如果人人都怀有这种心里,你不努力,我不努力,社会怎会进步?东晋时期不是没有清官,他们也为和谐社会而尽心尽力,既然他们能做到,陶渊明为何做不到?从另一点来说,陶渊明有了老婆、孩子,却让他们跟着他挨饿受苦,他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吗?为官,从大了来说是为国尽力,为百姓造福,从个人角度来说,不也是为了养活自己的家庭吗?你看他连饭都吃不饱,还整天宣扬什么“吾不为五斗米折腰”,什么叫志向高洁?就是要吃不饱饭吗?家里人一同跟他受苦,他不是自私是什么?再来想一想,为官就一定会违背自己的原则吗?当年恩格斯为了自己的好朋友马克思,宁愿去经商赚钱维持两人生计,丛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读《陶渊明集笺注》有感最先接触到陶渊明的就是语文教材中的《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田园居》等作品。
这些作品中,字字都散发出那种清新平实的风韵,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仿佛未经雕琢,自然地流露着他特有的古朴之风,可以直接间接的看出陶渊明渴望隐居和热爱隐居的心情。
现在大多数人对陶渊明的第一感觉都是“隐居在世外桃源的五柳先生”。
在古代,很多文人都把成为隐士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
我在想,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是浑浊不堪的官场没有操守和良心的生存之地?是世俗社会容不下他们的清高和骄傲?他们这么做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还是一种无言的抗争?那五柳先生呢?作为一名隐居之士,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他为什么要隐居呢?关于陶渊明的性格爱好,在他的著名作品《五柳先生传》中作了自我介绍。
文章中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并自谓:“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
造饮必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
”他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秫谷,以保证常有酒喝。
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
”由此可见,陶渊明一生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总是喝得酩酊大醉。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大学生如何理解陶渊明隐居生活
大学如何理解陶渊明隐居生活陶渊明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时一颗颇为引人注目的明星,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退隐官场,隐居乡野的举动成为后世曲高和寡的文人们的模仿对象,本文试对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做相关的研究,了解其生活与诗歌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陶渊明生活贫穷孤独写意贫穷的底色陶渊明早年有过出仕的经历,曾出仕为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以及彭泽县令,但是,他生活在一个门阀世族统治、等级制度森严的时代,当时人们崇尚的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观念,陶渊明在任的小官,受到别人排挤与压迫就显得理所当然的了。
因而,一向有着崇尚自然地思想意识的陶渊明,辞官回归乡野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在很多的诗歌里面陶渊明都有这样的意识,在他看来,出仕做官实在是个错误的选择,是“误落尘网中”的无奈之举。
然后,他就凭着自己一股子正气与天真,归隐了。
陶渊明把回归自然、耕躬田野理所当然的认为是一件美好的事,因为田野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没有仕途里的勾心斗角,有的是自在与悠闲。
诗人究竟是诗人,他的想法毕竟是浪漫而纯美的,他是人的本性给予了他太多的浪漫因子,而自动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琐碎与艰辛。
鲁迅先生曾经评论到:“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
倘不然,朝砍柴,昼耕田,晚浇菜,夜织屦,又那有吸烟品茗,吟诗作文的闲暇?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一名“田园诗人”,……然而他有奴子。
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
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要不然,他老人家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早已在东篱旁边饿死了。
”评论之中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他是在是误会陶渊明了。
仔细读过陶渊明全集,你就会发现,他的物质生活是贫困的,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可以看见他自幼就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而在《庚戌岁九月中与西田获稻》中写到: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日入负茉还。
论陶渊明的归隐
论陶渊明的归隐众所周知,陶渊明是一个著名的“归隐者”。
据记载,他最后一次出仕是做彭泽县令,也就是《归去来兮辞》中所提及的那次仅仅做了八十天官便弃职而去的一次官场经历,随后他就归隐田园。
归隐不是不可以,陶渊明愿意选择归隐也有他自己的原因,但我却是不同意他选择归隐的。
第一个原因,是他的官宦理想。
面对贫寒的家境,陶渊明一次次选择做官来维持生计,又因为内心向往自由,一次次辞官。
但曾经,做官一展宏图是陶渊明的一个梦想。
他渴望扭转官场上、甚至社会上的动荡局面,但是他总是半途放弃、拾起、放弃又拾起。
约翰生说过:”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我们都知道,如果不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你永远做不成这件事。
倘若用学习来打个比方,我们学习是追寻理想的过程,但如果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心里一直渴望自由、渴望无拘无束,那么这种情况下,放弃学习也可以吗?而陶渊明对于这个他本来所热爱的理想——通过做官来改变社会,持的却不是那种坚持到底的态度,那你说,他怎么可能不会对这个理想有一种无力感,于是选择放弃它呢?我认为,他的归隐是对他官宦理想的毁灭,又是对黑暗现实的妥协。
第二个原因,是他的归隐形似一种对责任的逃避。
虽然陶渊明这样做事给他自己和后来不得志的诗人留了一条后路,但这对于后世的发展却是不利的。
他的归隐的的确确为他自己带来了心灵上的解脱,但如果每个人都追求这种解脱,社会上的黑暗风气就无法得到消除了。
完成了小我,却抛弃了大我,这或许算是一种自私的做法,虽然并不是因为他一个人的归隐而导致全社会的动荡持续,但谁也说不准他这么一个小小的行为会不会成了那么一小块助燃的炭粒,所以我认为他并不应该就这样选择归隐。
一些所谓没有归隐田园后那样的环境就造就不了一位伟大的诗人的言论是很片面的,诗文来源于生活,如果陶渊明一直坚持在官场中直面黑暗,也许他就会写出一些反映社会丑陋面目的诗文,谁能说他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呢?不过是所见的、所感的、所悟的有所不同罢了。
我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我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陶渊明,东晋末年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以山水田园的诗文最为著名。
陶渊明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最终选择了隐居归田,过上了田园生活。
对于陶渊明的归隐,我个人持有肯定的看法。
陶渊明的归隐,首先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和抵制。
在他所处的年代,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成为常态。
陶渊明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对于这种社会现实感到深深的失望和绝望。
他看到了政治家们的贪婪和欺诈,看到了人民的疾苦和苦难。
他不愿意参与到这种社会体制中,他选择了离开政治舞台,远离尘嚣,过上了田园般的生活。
陶渊明的归隐是对内心深处的向往和追求。
陶渊明热爱自然,喜欢山水田园的美景。
他希望能够亲近大自然,与山水融为一体。
他喜欢在山林间独自漫步,倾听鸟鸣虫声,观赏花草树木。
他喜欢在田间地头耕耘,亲手种植庄稼,与土地建立起深厚的情感。
他的诗文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他认为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中,他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陶渊明的归隐是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和追求。
陶渊明在政治舞台上经历了失败和挫折,他意识到权力和名利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他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善良。
在田园生活中,他能够追求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爱好,他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能够与他人建立起真挚的友谊和亲情。
他相信唯有在这样的生活中,他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自我,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陶渊明的归隐对于后人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陶渊明的归隐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一种价值观的表达和传承。
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真正的幸福和满足不在于物质的追逐和权力的争夺,而在于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的田园生活和诗文作品激励了后人,使他们重新审视并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
陶渊明的归隐可以说是一种精神的启示,激励着人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内心所向,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我对陶渊明的归隐持有肯定的看法。
他的归隐既是对社会现实的回避和抵制,又是对内心深处的向往和追求,更是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和追求。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第一篇: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读《陶渊明集笺注》有感最先接触到陶渊明的就是语文教材中的《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田园居》等作品。
这些作品中,字字都散发出那种清新平实的风韵,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仿佛未经雕琢,自然地流露着他特有的古朴之风,可以直接间接的看出陶渊明渴望隐居和热爱隐居的心情。
现在大多数人对陶渊明的第一感觉都是“隐居在世外桃源的五柳先生”。
在古代,很多文人都把成为隐士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
我在想,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是浑浊不堪的官场没有操守和良心的生存之地?是世俗社会容不下他们的清高和骄傲?他们这么做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还是一种无言的抗争?那五柳先生呢?作为一名隐居之士,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他为什么要隐居呢?关于陶渊明的性格爱好,在他的著名作品《五柳先生传》中作了自我介绍。
文章中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并自谓:“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
造饮必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
”他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秫谷,以保证常有酒喝。
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
”由此可见,陶渊明一生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总是喝得酩酊大醉。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诗人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归隐
诗人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归隐陶渊明是东晋的田园诗人,而陶渊明选择退出官场归隐田园之间,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归隐?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归隐,希望对你有帮助!陶渊明归隐原因是什么陶渊明于二十岁时踏入官场,为求生计的同时也是为了一展抱负,然而在官场沉浮十余后,他便辞官隐退,归隐田园。
而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一是出于陶渊明自身喜好自然、淡泊名利的个性有关,二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促使他作出辞官归隐的决定。
陶渊明本就向往追求心灵上的自由以及悠闲优雅的生活状态,充满利益与算计的官场生活并不符合他那喜爱闲逸的本性。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个崇尚自由、玄学盛行的年代,再加上政治官场的黑暗使得诸多文人士大夫为了避免被迫害纷纷选择隐退山林,而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与这种现象有很大关系。
而就是陶渊明的这种崇尚自然与自由、隐逸的性情使得他厌恶充满利益算计的官场,最终辞官归隐。
除了陶渊明的本性之外,他的入仕与辞官也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
年轻时期,受儒家的教育,陶渊明也曾有着济世之志,渴望建功立业。
更何况,他的家庭中曾有做过朝廷官员的家人,可以说陶渊明是出身于官宦家庭,因此他的家庭背景也会影响到他,使他有期望在政治仕途上有所作为。
但是陶渊明那个时代,政局动荡不安,社会也相当动乱,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有壮志雄心的陶渊明也不得不被消减了一番想要建功立业的热情,而黑暗无比的官场与混乱充满血腥的权力也使得本性良善的陶渊明非常厌恶。
因此,陶渊明作出了辞官归隐山林的选择。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陶渊明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可分为前期与后期之分。
陶渊明前期有着积极入世,大展抱负的的人生态度;到了后期,人生态度开始发生转变。
他鄙弃官场,淡泊名利,追求安逸知足的生活。
陶渊明自小勤奋好学、博学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深受儒家孔子济人救世思想的影响,有志之年心中就抱有远大的志向,渴望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热情。
在二十岁时,陶渊明就开始了为实现政治理想的宦官生涯。
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做法是否正确作文
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做法是否正确作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文以清新、朴素、自然而著称。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哎呀,说起陶渊明隐居这件事,真是让人有说不完的话题啊。
有人说他消极避世,可我觉得这事儿不能这么简单粗暴地就下定论嘛。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看看陶渊明到底是不是在逃避现实呢?我们得了解陶渊明这个人。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歌以田园诗为主,风格质朴、自然,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陶渊明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曾经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但因为看不惯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原因大概是因为他在官场上的经历让他对现实失望透顶。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陶渊明并没有完全放弃对社会的责任感。
他在隐居期间,依然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
他的诗歌作品,也充满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所以,说他是消极避世,似乎并不完全准确。
我们也要看到,陶渊明选择隐居,也是出于对个人生活品质的追求。
在那个时代,官场生活压力巨大,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现象屡见不鲜。
陶渊明可能觉得自己无法适应那种环境,于是选择了远离纷扰,过上清闲自在的生活。
这种选择,其实也是人之常情吧。
说到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我觉得他的生活方式还是挺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在山林间种植蔬菜、养殖家禽,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让我想起了那句古话:“知足常乐”。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会知足,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呢?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出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宁静的生活场景。
这些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纯真、美好的生活态度。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会放慢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好呢?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他是消极避世。
相反,我们应该从他的生活中汲取一些有益的东西,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就像陶渊明在诗中所写的那句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陶渊明隐居,是不是消极避世呢?这个问题可真是让人头疼啊!不过,我可是有办法解决的。
让我来给大家讲讲陶渊明的故事吧!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境优越。
可是,他却对这种生活感到厌倦了。
他觉得,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虚伪的,不值得去做。
于是,他决定离开家乡,去隐居山林,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
有人说,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
但是,我觉得这并不完全正确。
我们要明白,陶渊明隐居并不是因为他害怕面对现实,而是因为他对现实感到失望。
他希望通过隐居山林,来寻找一种真正的自我,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这种心态,怎么能说是消极避世呢?陶渊明隐居并不是说他已经放弃了对社会的责任感。
相反,他在隐居期间,仍然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为百姓谋福利。
他曾经写过一篇名叫《桃花源记》的文章,讲述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
这个地方的人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饥荒、没有疾病。
这篇文章虽然是虚构的,但它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人们应该追求和平、友爱、公平和正义。
我想说的是,陶渊明隐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要面对孤独、寂寞、甚至生活的艰辛。
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信念。
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和努力,才有了那些传颂千古的诗篇。
所以,我认为,陶渊明隐居是一种勇敢的选择,是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
陶渊明隐居并不是消极避世。
相反,它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思,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应该学习陶渊明的精神,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
这样,我们才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辞官归隐一段时间后,他的妻子就去世了,而他的茅屋也因为一场火灾而毁于一旦,在陶渊明归隐的二十多年里,他过得很是清贫,而且他并不擅长种田,种出的田地里满是野草,到他并不因此后悔。
所以即使在他归隐的时候,有人请他下山帮忙,他也没有同意。
作为一个嗜酒如命的人,陶渊明不可一日无酒,即使不吃饭也要花钱买酒喝,这从他写的许多篇饮酒诗即可参透一二。
陶渊明的老年生活过得很清苦,但他跟从了自己的内心,没有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所以虽说生活苦了一点,但他的心境却无比安逸。
虽然陶渊明隐居避世,但他心中向往的是那种人民都安居乐业,没有战乱的充满幸福感的生活,所以在这种心境下,陶渊明的笔下才会创作出一幅幅平静淡然的作品。
我们不知道陶渊明究竟活了多久,但当陶渊明得知自己即将逝世时,他对此也没有太多的反应,单单只是害怕在自己去世后没有人给自己写祭文,所以在陶渊明还在世的时候就为口述让人给自己写好了祭文,这不可谓不心大,也许是因为世上没有再值得他留念的了吧,但这还是不可否认陶渊明的生存态度,活着要以自己开心为主,同样,当死亡来临时,也是无所畏惧。
由此看来,陶渊明对待为官的处事方法和隐世的生活态度,体现的仅仅是他对政治的态度。
假如把陶渊明的这种生活方式放到现在,那么他可谓是像许多人想要的那样,活出了自己,不被这个复杂的社会所困扰同化,一切随心而活不被世俗绊住手脚。
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陶渊明隐居的看法哎,说起陶渊明啊,那可是古代文坛的一股清流,不随波逐流,自个儿在山水间找了个窝,过上了神仙都羡慕的隐居日子。
你说这老兄咋想的?放着好好的官不当,偏要跑到乡下去种地,这心思,真是比那山里的路还绕呢!但话说回来,陶渊明这日子,过得是真有味道。
他啊,每天早上一睁眼,不是急着去衙门打卡,而是推开窗,深呼吸一口带着露水和泥土香的空气,那感觉,就像是大自然直接往你肺里灌了杯鲜榨果汁,整个人都精神了。
然后,他就提上锄头,哼着小曲儿,慢悠悠地往地里晃悠。
地里的活儿,对他来说,更像是和土地的一场对话,每一铲土翻起来,都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中午时分,太阳晒得正烈,陶渊明也不急不躁,找个树荫一坐,从篮子里掏出几个野菜团子,就着溪水喝两口,那叫一个惬意。
这时候,他可能会抬头看看蓝天白云,心里琢磨着:“这世道啊,太复杂,还是我这小日子来得简单。
”傍晚,夕阳西下,陶渊明扛着锄头,踏着余晖回家。
家里的篱笆上,几朵野花开得正艳,像是在欢迎他归来。
他进屋,点上油灯,拿起笔,开始记录这一天的点点滴滴。
他的诗,就像是他生活的镜子,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都透着真情实感,让人一读就能感受到那份宁静和淡泊。
有人说啊,陶渊明这是逃避现实,但我觉得,他这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这个喧嚣的世界。
他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却也因此,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他的隐居,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人生嘛,不一定非要追求名利权势,有时候,简简单单,平平淡淡,也是一种幸福。
所以,每当我想起陶渊明,心里就暖洋洋的。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都应该学学他,偶尔放慢脚步,去感受一下生活的美好。
毕竟,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嘛!。
陶渊明弃官归隐的看法作文800字
陶渊明弃官归隐的看法作文800字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陶渊明弃官归隐的看法作文800字篇1陶渊明的飘淡,即使到了今天,也仍能从几页文字中读出,一种隐逸之美。
他就是隐士,在残破简陋的草庐里也能饮酒赋诗自得其乐的人。
很难想象,在一个无米无炊的境地怎么才能活得如此自在。
没有大悲大怨,反而还透出几分乐的味道。
也许这正是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的原因吧!东晋,一个遥远且陌生的年代,从容不迫地走出了中国文化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物,陶渊明首当其冲。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无不是脍炙人口的佳文,而每一篇的内容虽不一样,但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却始终如一。
正因为这种追求,他才毫不犹豫地辞官隐居。
后来的中国文人仕途失意时首先想到的便是陶渊明,苏东坡也曾说过“渊明吾师也”是否也是因此?恐怕更多程度上还是他的文章吧!陶渊明从来就是为自己而写,这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
因为隐居才可能这样,以此来舒展自己。
读别人文章的时候,总觉得有一道门槛客客气气地把人挡在外面,而读陶渊明的,却就像在叩问自己的心灵,使得心灵深处无法表达的部分得以舒缓。
正是这种心灵的共鸣,才让这千百年来无数的士大夫这么推崇陶渊明。
陶渊明的文章就像是冷雨的街头永远温馨的客栈,暴雨狂风大海上的安宁港湾。
可以这样说,整部中国历史上像陶渊明这样的,仅此一人。
上古隐士的残文断章古怪而深奥,竹林七贤又有一股反叛的情绪。
论隐士之文,陶渊明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当然,在西方还是找得出相似的,在千年后的美国,梭罗独自来到了瓦尔登湖旁住下,像极了当年的陶渊明。
而他的《瓦尔登湖》也与陶渊明的意向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陶渊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
可是这样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少,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悲哀。
当看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是否听到了一个高亢嘹亮的声音在舒啸?“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弃官归隐的看法作文800字篇2【陶渊明弃官归隐的看法】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古代诗人陶渊明的看法。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行为高中作文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行为高中作文作文一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古代的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呀,他选择了归隐。
你们知道什么是归隐吗?就是离开热闹的人群,找个安静的地方生活。
陶渊明为什么要归隐呢?那是因为他不喜欢当时社会的复杂和混乱。
他觉得那里充满了争斗和虚假,就像我们不喜欢和爱撒谎、爱打架的小朋友一起玩一样。
于是,他决定回到乡下,自己种地,过简单的生活。
每天能看看美丽的风景,听听鸟儿唱歌,这多好呀!小朋友们,陶渊明的归隐告诉我们,如果遇到不喜欢的事情,要有勇气做出改变,去寻找让自己开心的生活方式。
作文二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陶渊明归隐的故事。
陶渊明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但是他在外面的世界过得不开心。
你们看,就像我们在学校,如果老师总是批评我们,同学也不友好,那我们是不是也会不喜欢呀?陶渊明就是这样,他当官的时候,周围的人都不好,做的事情也不好。
有一次,他要去迎接一个很坏的官员,他觉得这太丢脸了,就像我们做了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一样。
从那以后,他不想再这样下去了,就回到了乡下。
在乡下,他自己种粮食,虽然辛苦,但是心里很快乐。
他能看到美丽的花朵,能呼吸新鲜的空气。
小朋友们,陶渊明的归隐让我们知道,要勇敢地选择让自己快乐的生活。
作文三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陶渊明吗?今天我们来聊聊他归隐的事儿。
陶渊明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
他一开始也想在外面干大事,可后来发现外面的世界太乱啦!所以呀,陶渊明就决定回到农村去。
在农村,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干活,种自己喜欢的菜,看天上的白云。
有一天,他看着自己种的稻谷长大了,心里别提多高兴啦,就像我们考试得了满分一样。
小朋友们,陶渊明归隐是因为他想要过快乐的生活,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勇敢追求自己的快乐哟!作文四小朋友们,今天咱们说一说陶渊明归隐的故事。
陶渊明这个人呀,可厉害了!但他在外面工作的时候不开心。
你们想想,如果你们在幼儿园,老师总是凶巴巴的,小朋友也不跟你玩,是不是很糟糕?陶渊明就是这样,他当官的时候,周围的环境让他很烦恼。
陶渊明归隐的真相
陶渊明归隐的真相陶渊明归隐的真相【编者按】我们很有必要重温一下袁行先生对陶渊明的精彩论断:“他在政治斗争中当然不是一个风云人物,但在政治风云中却也不甘寂寞。
仅仅用亲老家贫解释他的出仕,显然是不够的;仅仅用生性恬淡解释它的归隐,也是不全面的。
他在政治漩涡里腾过,他的进退出处都有政治原因。
把他放到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之中,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活生生的陶渊明的形象,并通过这个典型看到中国封建时代一类知识分子共同的幻想、彷徨和苦闷。
”陶渊明归隐的真相一般认为,陶渊明的辞官归隐,是诗人不能“适俗”的个性决定的。
真的是如此吗?陶渊明与此相关的自述都是真话吗?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陶渊明与东晋后期政治的关系。
《宋书》卷九十三《陶潜传》:躬耕自资,遂抱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公田悉令吏种稻,妻子固请种,乃使二顷五十亩种,五十亩种。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但束带面见上级长官,在晋宋时代是通例,为何陶公如此难堪?这能构成他辞官归隐的原因吗?因为无论何时何地,辞官归隐对每个知识分子来说都属于重大的人生选择。
我们试读《陶渊明集》卷五《归去来兮辞序》的相关自述: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无储粟一,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这段序文意在表明:(一)做官是为了解决生活的困难,挣点钱花,因为他实在是太穷了;(二)出任彭泽令是自己主动求官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他托了族叔陶的关系向“诸侯”求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不懂,所以论辩----陶渊明们是否应该选择隐居
摘要: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
朱光有言曰:渊明在中国诗人中的地位很是崇高,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
屈原,后只有杜甫。
屈原比他更沉郁,杜甫比他更阔达多变化,都没有他那么纯、那么炼。
渊明的历史地位可见一斑。
为此,了解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不了解陶渊
明是遗憾的;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陶渊明这种现象也是遗憾的。
陶渊明
的隐居,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窥探和思索,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颇具诱
惑力的疑点,成为中国文坛上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
长久思索,未果,每次提笔,不知所言。
两种声音在心头荡漾,两个观点在脑海论辩——探求渊明隐居之谜,
从论辩说起。
关键词:隐居陶渊明论辩
(一)正方观点:陶渊明应该选择隐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的诗句,顿时复活了我们的隐士陶渊明,
虽然时隔已1600多年。
他特殊的历史地位,特别的文学成就,更是其隐士价值
的体现。
我方观点:陶渊明应该选择隐居。
理由如下:
首先,从其内因说起,陶自身性格及兴趣爱好决定了,隐居是其必然选择。
陶渊明,崇尚自然、安贫乐道、孤高不裙、淡泊名利的性格,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甘
愿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
有诗为证:“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官场
那些事儿,使他苦不堪言,官场的黑暗、社会的动荡,令他近乎窒息,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气节……一切铸就了他义无反顾、
辞官归隐的人生抉择。
其次,结合外因考虑,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虽怀有兼济天下
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使庶
族寒门出生的他举步维艰。
理想与现实相距甚远,当理想即将等同于梦幻时,仕
途之门在逐渐向他关闭。
东晋末年,时局动荡不安:宗室内部的争斗、军阀对政
权的野心,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
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
也造成严重的不安,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大大消减。
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
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
当失望与愤慨在心中占据主导,他的仕途也接近了尾声。
最后,从其归隐后的成就来看,开田园诗派之先河、成山水田园之鼻祖、树
史上隐士之神韵,以其自身实力,构筑起辉煌的文学成就、塑造灿烂的文化符号,成为我们心中不朽的艺术典型。
如今,当我们一遍遍诵读他悠然的文字时、当一
代代学者竭尽全力探寻、开发其文化内核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拒绝我们的隐士
的明智的抉择呢?
(二)反方观点:陶渊明们不该选择隐居
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观点看问题,对历
史人物的认识也应如此:要站在时代高度,洞察时代气息!正方观点是传统价值观
的典型体现,迎合了众人的传统心理,当下会很有市场,质疑之声自然压力重重。
不过,事物发展事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这一点我们好不质疑,但正方诸多论述,我们却不得不质疑!
其一,正如正方所言,“陶自身性格及兴趣爱好决定了,隐居是其必然选择”,我方不否认,个人兴趣爱好的重要性,但我们也要承认:世间有太多的选择不能
由个人兴趣爱好决定,对此,文强、陈水扁们已用他们的实践,充分向我们证实。
其二、正方明确指出,外部环境太不乐观,隐居使其应有的选择。
我方承认
外部环境的局限,但是既然环境我们无法改变,那我们何不试着改变自己?众所
周知,毛泽东、周恩来、鲁迅、孙中山等生活的年代也同样不尽人意,但外部环
境恰成为他们进取的动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救国改良”“弃医从文”等成为
他们的时代使命。
如果仅因外部环境,而使我们的陶渊明们都去归园田居,那我
们的时代使命、救国改良的重任将予何人?
为此,正方诸多观点,经不住推敲,甚至从现实角度考虑,荒唐之极!下面
论述
我方观点:陶渊明们不该选择隐居。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告诉我们: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在
那样动荡的年代,毛泽东、周恩来做到了、鲁迅、孙中山也做到了,他们主动将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将个人幸福与人民幸福相统一,在对他人、对社会
的奉献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天的我们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呢?
二、物质决定意识,隐居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的。
面对仕途的不顺、工
作的不如意、商场的不如意,我们能去轻易选择隐居吗?不能!陶渊明当年辞官
归隐、开荒南野有田种,即便这样,他也时常饥寒交迫、食不果腹。
而如今的的
社会寸土寸金,离职、失业,生存便成问题,缺衣少食还无房,能去归隐?天方
夜谭!陶渊明归隐之路艰辛无比,陶渊明们归隐就更不现实。
三、从现实角度,首先陶往返在隐居与仕途之间,使我们不得不去质疑他隐
居的纯粹性。
其实不是他不纯粹,而是现实太残酷。
“仓廪足而知礼节”,是有一
定道理的。
“衣食足”是隐居的前提,是无论陶渊明还是陶渊明们生存的前提,而
真正的隐居是远离甚至脱离物质基础之上的精神追求,因而是不现实的。
其次,
从时代使命与责任心方面考虑,陶渊明隐居也绝非理想状态:对国家,他扮演公
民角色,“好男儿应志在四方”、建功立业、保家卫国肩负报效国家的重任,如此,陶渊明没有做到。
看到处于水深火热的社会、黑暗的现实,选择愤然离去、归隐
田居,此种选择,不得不让人质疑。
对小家:他已不仅仅是自己,他有着多重角色:儿子、父亲、丈夫等,家人的幸福使其永恒的追求,养家糊口是奋斗的前提。
实际上,家庭频频爆发的经济危机、甚至走到乞讨的地步,已充分证实:他的隐
居也没带来必要的幸福。
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其人生价值。
此外,从父亲这一角色考虑,在很大程度上,他是一个失败者。
五个孩子的
成长很令人悲叹,《责子》有证:“虽有五男儿,总不好之笔。
阿舒已二八,阿舒已二八,懒惰固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孩子的教育很是失败,这是事实。
穷困贫乏之时,衣食所安皆成问题,还有什么资本,给孩子创造好的教
育环境、发展空间,他归隐的选择,想的更多的是自我的志意,孩子的教育、成
长自然不在他的纪事日程。
现任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他突然于2003年7月宣
布放弃竞选第三任州长,理由是希望家人过正常的生活,孩子只有一个父亲。
而
新任英国首相卡梅伦,当初面对长子的不幸,居然产生过走出政坛的打算。
为此,对那些陶渊明们,当面对扮演的重重角色时,这时候的你已远远不只
是你自己。
我们也不赞同自己完全被外物羁绊,我们也提倡勇于追求自我价值,
但是在面临大家与小家、奉献与索取、责任与义务的问题,我们还是需要认真权
衡,绝对不能太过自我,陶渊明们还需仔细斟酌之。
参考文献:
1、龚斌. 陶渊明研究[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
2、葛晓音. 盛唐田园诗和文人的隐居方式[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