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研究综述
陶渊明及其归隐思想研究
陶渊明及其归隐思想研究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陶渊明在这里潜心学习。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二十九岁时首任江州祭酒。
后因出身庶族受人轻视,“少日自解归”。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三十六岁时投入桓玄门下做僚佐,次年冬天因桓玄阴谋夺权和母丧而再次辞官。
元兴三年(404年)刘裕起兵讨桓平叛。
桓玄兵败西走,刘裕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
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后因刘裕排除异己,于义熙元年(405年)三月再次去职。
同年秋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
”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遂授印去职。
决心远离统治者,洁身自好。
此后,他长期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为伴,再没有出仕。
陶渊明独爱菊,正是他不苟随时俗的高洁品质的显现。
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与夫人翟氏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归田之初,生活尚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
”义熙四年(405年),住地上京失火,迁至栗里,生活较为困难。
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时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
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
五十余年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
五十余年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以其独特的田园诗风格,赢得了后世无数的赞誉和关注。
自陶渊明离世后的千余年间,他的田园诗不断被历代学者所研究、解读和传承。
本文旨在系统回顾和总结五十余年来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历程,以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的主要阶段和特点,分析各个时期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影响和价值。
本文还将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揭示陶渊明田园诗的魅力所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五十余年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的综述,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文化价值。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历史背景与文学地位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伟大诗人。
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的乱世之中,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士人普遍感到苦闷和迷茫。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陶渊明的田园诗应运而生,成为他表达个人情感、追求理想生活的重要载体。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田园诗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更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向往。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刻,使得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在文学史上,陶渊明的田园诗被誉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表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这种诗歌风格和艺术特点,使得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创造,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十年来陶渊明讨论和研究的回顾(一)
三十年来陶渊明讨论和研究的回顾(一)陶潜(公元365—427),字渊明,或曰名渊明,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历仕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中年辞官归隐,躬耕自资,最后寂寞地死去。
陶渊明的时代,文坛上滋长了虚华浮艳的形式主义风气,旨归老庄的玄言诗和寄情闲适的山水诗风靡一时,而陶渊明却能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随着陶渊明在文学史上影响的扩大,后世对陶渊明的研究也始终不辍。
五四以来,朱自清、陈寅恪、朱光潜等先生,对陶渊明皆有较深入的探讨,在史料、艺术技巧、风格诸课题上作过有价值的发掘与论析。
鲁迅先生运用唯物史观,在魏晋文学的精湛研究中,也对某些学者曲解陶潜的论点,曾予以尖锐批评,提出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为陶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陶学方兴未艾。
广大文学评论工作者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古代作家作品,陶渊明的研究取得可喜成绩,进入一个崭新发展阶段。
回顾三十多年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过程,陶渊明始终是一个引入注目的“热门”作家,在报刊上开展过多次讨论,可谓盛况空前。
兹将建国来历次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一九五四年开始的主要围绕《陶渊明传论》一书的讨论一九五三年上海棠棣出版社的《陶渊明传论》(张芝着)问世,这是解放后第一部陶学专着,在古典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招来一系列批评,持续达四年之久。
五四年六月七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首先发表阎简弼《读陶渊明传论>》一文,指责著者“从血缘上判断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不科学、不十分可靠的。
所以陶渊明的忠不忠于晋应该看他自己的言行,不必绕弯子从陶侃、孟嘉那里找根据。
而且只要细心地读一读陶渊明的诗文,就可以明了他之所以崇拜他们绝不是张芝先生所说的‘不忠’与‘附逆’;而恰恰相反,他是把他的这两位先辈看成品德高劭的忠良的”。
对此,著者一度撰文反驳:“阎先生似乎认为要么陶渊明忠于晋室,要么不忠于晋室,而不能既不忠于晋室而又抱有同情,但我认为恰是虽不忠于晋室(就桓玄事件言)而仍同情(就刘裕事件言),这才是陶渊明对于当时政治事件的具体态度。
近十年陶渊明与庄子思想研究综述
固 王祺 垄
( 湖北大学文学院。 湖北
【 摘
武汉
4 06 ) 3 0 2
要】 陶渊 明 受 庄子 思 想 的 影 响 而 形 成 自 己独 特 的人 生 境 界 , 一 直 是 研 究 陶 渊 明 的 学 者 所 关 注 的 问 这
题 。纵 观 近十 年 关于 陶 渊 明 与 庄 子 思 想 的讨 论 ,主 要 涉 及 四个 方面 的 问题 :自然 和 谐 ,逍 遥 自适 的人 生 态 度 ; 向 死 而 生 ,浓 重 的生 命 意 识 ; 崇 尚 躬耕 ,对 上 古 社 会 的 向往 ; 诗言 情 , 对 “ 言 志 ” 的反 叛 。 诗 f 键 词 】 陶 渊 明 :庄 子 思 想 研 究 综 述 关
一
但 思想 深 处 对儒 学 有 坚定 而 空 灵 的 信仰 ,且 在知 行 两 方 面都 达 到 很 高
对 时光 飞逝 、 生化 迁 的感慨 , 人 人 对 的死 亡 的高 度 关 切 , 以及 在 此基 础
、
生 态度
林 语 堂先 生 说 “ 陶渊 明是 中 国 最 伟大 的 诗人 和 中国 文化 上 最 和谐 的产 物 。 朴含真 是 陶渊 明 为人处 “ 抱 事 的根本 原 则 , 他做 人 是天 真 的, 生 活是 “ 真 ” 的 ,诗 文就 是 他 任真 任 生活 的写 照 。杨 立 群 从 以下 三 个方 面来 阐述 了 陶渊 明 的 “ 谐 ” 不 和 :“ 觉知 有我 , 安知 物 为贵”— —身 与心 的和 谐 ; 纵 浪 大化 中, “ 不喜 亦不 惧 ” 生 与死 的和谐 ;“ 载下 ,百篇 干 存 ,更 无 一 字 不清 真 ”— — 人 与文 的和 谐 。 “ ”源 自老 庄 哲学 ,庄 真 子认 为 “ ” 至纯 至诚 之境 界 , 真 是 受 之 于天 。圣人 与俗 人 之 区别 就在 于 能否 守住天 性之 中原 有之“ 。真” 真” “ 字在 陶 渊 明 的诗 文 中 反复 出现 ,指 的就 是 没 有任 何 巧伪 的淳 真 , 是他 崇 尚 自然 的天 性 ,无 论 出仕还 是 归 耕 ,他 都毫 不掩 饰 自己。 关于 陶渊 明 的 “ 自然”思 想 , 景 蜀 慧写 到 ,陶渊 明表面 上崇 尚玄 学 , “
陶渊明及其诗歌研究综述
陶渊明及其诗歌研究综述(转载)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卓越的文学成就以及高尚的人格风范,为历代士人所景仰。
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一直是我国古代诗坛最重要的体裁之一。
田园诗,以陶诗为楷模,形成中国诗歌别具一格的审美意趣。
他淡泊心志、洁身自好的品格,成为中国古代隐士这一重要文化阶层的理想典范。
陶渊明的价值,在古代有一个重新发掘和重新认识的过程。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官大司马,执掌朝政,是东晋时名臣。
他的友人颜延之称其“韬此洪族”(《陶征士诔》),“洪族”即是言其门阀显赫。
在当时重视门阀的制度下,倘若他热衷功名,谋取官职,获得高名,并非是很困难的事情。
但是,诗人处身于晋宋交替之际,政治黑暗,虽然他少年曾有“猛志”,也曾出仕为官,最终还是辞官归隐,诚如他所说:“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
”(《感士不遇赋》)作者以达人自况,归隐田园确有避祸远害的目的。
在官本位的价值体系中,作为隐士的陶渊明生前无疑相当寂寞。
再加上他心志淡泊,不汲汲于富贵,不攀援于权贵,所以与当时的所谓的名流达官没有多少来往。
从他的文集以及传记材料来看,与其交游多半是下层官员。
比较重要的人物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颜延之,颜氏与陶渊明相交甚深,史载:“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军曹,在浔阳与潜情款。
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
”(《宋书》本传)先后任江州刺史的檀道济、王弘曾造访过陶渊明,但都没有什么交往。
他当时在人们心目中,只是一个志行高洁的隐士而已,并非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
他与周续之、刘遗民齐名,并称为“浔阳三隐”,也曾参加过高僧慧远组织的白莲社的活动,但由于他与慧远的观点颇有差异,后来退出了莲社的活动。
他自称“请息交以绝游”,与官员来往不多,自然在士大夫中没有太大的影响。
陶渊明去世之后,他的好友颜延之所作《陶征士诔》,是研究陶渊明最早的文献。
文中称颂陶氏具有“巢、高之抗行,夷、皓之峻节”,仰慕他不慕利禄富贵的风范。
陶渊明研究综述
陶渊明研究综述陶渊明(365-427)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也是东晋玄学思想家。
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受到中国教育界和社会精英阶层的广泛推崇。
此外,陶渊明还有很多不同学科的研究,这篇文章将回顾这些学科的研究,并介绍陶渊明与其他历史人物之间的联系。
首先,要谈到陶渊明研究,就不得不谈他的哲学思想。
陶渊明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哲学家,开发出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他的主要思想有三:一是道德的重要性,二是仁者的重要性,三是自然与道之间的关系。
他强调道在自然和人之间的总体统一作用,他认为它不仅支持人类,也支持自然界的发展。
此外,陶渊明还提倡“以德治人”的理念,主张以人的道德行为为准则。
这是一种要求人们要用理智和道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的思想。
另一方面,陶渊明还注重把理学和实践联系起来。
他提出“论语将理学从具体实践中展示出来”的观点,他认为理念应该具体而又实用。
此外,他也重视社会学,他深入研究了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他认为它们也应该得到重视,并认为人们才能有机会在社会中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的义务。
此外,陶渊明也与其他历史人物有着联系。
著名的文化大师孔子也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而著名的科学家胡适也向陶渊明学习,他将陶渊明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融合,构建出自己的思想体系。
此外,陶渊明也与当代哲学家有关,例如胡适、程颢等,他们都从陶渊明的思想中汲取了许多灵感,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哲学思想中。
综上所述,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影响到许多其他哲学家及当代文化。
他的思想与自然、理性及人和社会等都有关系,也受到许多当代伟人的影响。
因此,陶渊明研究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 陶渊明研究综述
20 陶渊明研究综述20-陶渊明研究综述陶渊明诗歌研究研究综述陶元明2022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出版的陶渊明研究论文近250篇,与过去相比有较大增长(2022以上160篇,2022篇超过190篇)。
笔者从2022个方面对陶渊明的研究论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第一,思想研究陶渊明的思想一向是争论的焦点。
张二平《陶渊明的田园诗与儒学传》(《九江学院学报》第四期)、孟国中《论陶渊明的“不朽”价值追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二期)都旨在说明虽然生活在玄学大盛的东晋时代,陶渊明的思想还是以儒家为主。
孙文起《东晋儒学新变与陶渊明思想》(《九江学院学报》第二期)指出汉末至东晋,荆、江地区的儒学传统是“兼容博宗”、“慕通义理”,传统观念中“仕”与“隐”的对立一度趋于淡化。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陶渊明的思想也由先秦“原儒”的“复古”发轫,沿着“黄唐”之情一路衍生开来,在对“真淳”之世的追忆中寻找着“任真”与“守志”的平衡。
柏俊才《陶渊明天师道信仰考辨》(《山西大学学报》第五期)陶渊明生活在佛教、天师道教兴盛的晋、宋之际,他的思想主流是儒家,但不可避免地杂糅了佛教、天师道的因素。
谢淑芳《20世纪大陆研究陶渊明与佛教关系成果概述》(《九江学院学报》第一期)细致梳理了20世纪大陆专家对陶渊明从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研究者主要从陶渊明的思想渊源、交友(主要是与汇源等佛教徒)以及其诗歌和散文中使用的词汇等方面阐释陶渊明与佛教的关系。
本文认为,如果从宏观的时代特征和微观的生活氛围两个角度来考察圆明的性格、气质、思想、交友、作风、语言等因素,或许可以更准确地回答他与佛教的关系。
张学军的《活着到死: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宁夏大学学报第1期)指出,对死亡的关注和思考丰富了陶渊明诗歌的内涵,增加了陶渊明诗歌的情感分量,这让我们知道,在陶渊明平淡的诗歌下,仍然存在着一种焦虑。
尽管这位诗人与世隔绝,但他并不厌恶这个世界。
陶渊明研究
论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我觉得他是真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
且看陶渊明一生大致经历:始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后仕职于桓玄、刘裕、刘敬宣的幕下,最后任职彭泽令八十余日,因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毅然辞职归耕田园。
后有人劝他再度出仕为刘宋王朝服务,他宁愿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也不愿再涉官场。
可以说,陶渊明归隐得真守拙得真。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
后辞职回家。
而后,桓玄正控制了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
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
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
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
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
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
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干了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等勾当,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充分可以看出陶潜的失望。
而后,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
”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遂授印去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
论述陶渊明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352-427),字元亮,一般被誉为东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以田园诗、散文闻名,被誉为“陶然之文”之代表。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值得重视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文学思潮开始向着自然、纯真、真情流露的方向发展,而陶渊明正是在这个时期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契机。
本文将从陶渊明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论述。
一、陶渊明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陶渊明作为东晋时期的一个文学家,对于我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标志着一种文学风格的新生。
他的田园诗和散文以自然、真情为题材,深受后人喜爱。
他以自然、真情为主题,提出了“清心寡欲”的人生观,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再次,他对我国文学进行了重要的推动,开拓了我国古代文学的新局面。
二、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风格影响陶渊明以自然、真情为主题的文学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田园诗和散文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风格,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中的重要风格之一,并影响了我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2. 人生观影响陶渊明以“清心寡欲”的人生观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生观反映了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态度,对后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文学思想影响陶渊明的文学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倡以自然为师、以真情为本,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识,对后世的文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风格、人生观和文学思想,都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开拓了我国古代文学的新局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指导作用。
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显赫,他的杰出成就为我国文学迈出了新的步伐。
他的文学风格和人生观念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陶渊明享年问题考论【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陶渊明享年问题考论一、引言东晋诗人陶渊明,主要活动在晋宋易代之际是毫无疑问的,其卒于元嘉四年也无异议。
颜延之的《陶征士诔》、《宋书·隐逸传本传》、萧统的《陶渊明传》、《南史·隐逸传本传》佚名《莲社高贤传》所载均相同。
但他生于何年,享年几岁,至今尚无定论。
关于其享年问题,史学界和文学界历来争论不休,陶生前好友颜延之只说“春秋若干,元嘉四年卒”,从而埋下悬念。
宋代沈约虽明确说明陶渊明“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①,但因其书中所记人物享年多有可疑乃至错误之处,无法让研究陶学的学者们信服,关于陶潜的享年因而成为悬而未决的疑案。
但作家诗人的生卒年代,历来是我们后人学者认识和了解诗人的第一个也是首要的问题,故笔者试做排比前说的工作,以期较前人有更简明全面的介绍,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方便。
针对陶潜的生卒年代问题,从现有的六种观点,本综述将之分开来做一个详细介绍,兹说明。
二、主题1、五十一岁说:例如吴挚甫《古诗钞》,其在《古诗钞》卷二《饮酒》其十九注中云:“东坡以俨等疏为临终之作,疏云‘五年过五十’,尤为稿证”,知元嘉四年年过五十,据此提出“则寿当五十一”。
“义熙元年年二十九,故诗云‘向立’,若已三十一,则不当云‘向’”。
吴挚甫得出结论:颜延之《陶征士诔》“六十三”自有误,当做“五十年”乃合。
另外,他还指出《怨诗楚调》中“僶俛六九年”,“六九”字亦误,当依别本作“五十年”。
2、五十二岁说:古直《陶靖节年谱》:“‘向立年’指陶渊明彭泽弃官之时,谓‘学仕’乃谦词,并非‘始仕’之意”②。
古直根据宋传“弱年薄宦”谓陶渊明为州祭酒时应当在二十岁左右。
古直从《祭从弟敬远文》、《归田园诗》、《归去来兮此序》、《饮酒诗》第十六十九、《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等得出五十二岁说结论。
逯钦立《陶渊明年谱稿》:“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29岁,初仕”判定陶渊明为五十二岁说,后有赖义辉《陶渊明生平事迹及其岁数新考》从其说○3。
剖析陶渊明
剖析陶渊明陶渊明的家世背景对其性格和人生观有重要影响。
他的曾祖可能是陶侃(这一点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是晋代名士,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则是一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
陶渊明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家境相对较好,他自幼修习儒家经典,受过儒家教育,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
同时,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崇尚自然,爱好琴书。
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并不顺利。
他二十岁时开始游宦生涯,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只做了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的诗文作品中,有许多描述田园生活的场景,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有限波光里,鸡鸣桑树颠”,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在思想方面,陶渊明既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又有道家的倾向。
他排斥老庄哲学中的糟粕,吸取其精华,特别是庄子养生重在去欲致静的思想对他的影响很大。
同时,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的传入和盛行,也可能对陶渊明的思想产生了影响。
陶渊明的诗文作品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思考,他的诗文高绝,真情实感,自然清新,具有高度的文学艺术性。
他的传世佳作如《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不仅在当时广为传播,而且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陶渊明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学造诣和独特人生观的文人。
他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上,他崇尚自然、崇尚宁静,不事浮华,不趋世俗,以淡泊名利为人生理想。
他的诗文作品和人生哲学,都赋予了人们无尽的思考和启迪。
陶渊明文学作品研究
陶渊明文学作品研究陶渊明,中国晋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成为古典文学的瑰宝。
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田园诗歌,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后世所传颂。
本文将围绕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和自然美学两个关键词,对其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田园诗歌、自然美学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以其质朴自然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独树一帜。
这些诗歌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展现了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关系。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读者可以看到他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以及对自然美的敏锐观察。
在自然美学方面,陶渊明以其敏锐的审美眼光和细腻的描绘手法,将自然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歌中,自然景物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诗人的情感和理想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难以言传的美感。
陶渊明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传达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和谐的追求。
田园诗歌的特点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他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其次,他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乡土的热爱。
此外,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最后,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自然美学的表现在陶渊明的诗歌中,自然美学的表现无处不在。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和谐的追求。
例如,在《饮酒》诗中,他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话描绘了诗人采摘菊花时,无意间看到南山的美丽景色。
这种无意间发现的自然美,体现了陶渊明对自然的深厚感情。
此外,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描绘了一个远离尘世的理想国度,那里的生活宁静祥和,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篇作品充分展示了陶渊明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也是他对自然美学追求的极致表现。
对当代文学的影响陶渊明的文学作品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田园诗歌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学素材,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五十余年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
等《 论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人格悲剧美》 (《 广西教 育学院学报》 &’’’ 年第 ( 期) 、马晓坤《 从现实 的田园到诗国的想象:陶渊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与回归》 ( 《 九江师专学报》 %""$ 年第 $ 期) 、李 建中《 试论陶诗的人格精神》 (《 华南师范大学学 报》 &’’! 年第 ( 期) 等论文,也都通过对陶田园 诗的解析,或窥探陶渊明的心灵世界,或再现陶 的人格魅力、理想追求,或解读蕴藏其中的文化 内涵,使陶田园诗中的多层内涵第一次得到了全 面而深刻的展示。 % 、对陶田园诗艺术的探讨。)" 至 (" 年 代, 由于关注的重点是陶田园诗的思想性,虽然对陶 诗的艺术特征( 朴素自然的诗风) 有所论述,但 基本上是承袭旧说,缺乏创新和突破,且大都是 在论述其思想性之后略作说明,论 述 十 分 粗 略, 专门撰文论述陶田园诗艺术的少之又少。#" 年代 以后,对陶田园诗艺术特征的研究开始全面繁荣 起来。孙静《 谈陶渊明田园诗的浪漫主义》 一文 率先对陶田园诗的创作方法提出独到的看法,颇 具新意和启发意义。#" 年代中后期,探讨陶诗艺 术特征的文章如雨后春笋,对陶 诗 的 艺 术 风 格、 审美特征作了较细致、深入的探讨( 代表性成果 见上文) 。’" 年 代 以 来,此 类 文 章 不 仅 数 量 多, 而且进一步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对陶诗的风格特 点、语 言、意 象、意 境、审 美 方 式、审 美 特 征、 审美价值等作了全方位的研究和分析。如陈长荣 《 论陶渊明诗歌的审美特征》 ( 《 西南民族学院学 报》 &’’& 年第 * 期) 、唐满先《 陶渊明田园诗之 审美方式》(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 年第 $ 期) 、马 晓 坤 《 陶 渊 明 田 园 诗 作 的 艺 术 境 界 》 ( 《 九江师专学报》 %""& 年第 * 期) 、郭杰《 平淡: 陶诗风格之阐释》 (《 社会科学战线》 &’’’ 年第 % 期) 、徐声扬《 试说“ 田家语” 入陶诗》 (《 九江 师专学报》 &’’( 年第 $ 期) 、李裕斌《 论叠词和 联绵词与陶渊明审美之关系》 (《 玉溪师范学院学 报》 %""% 年第 ) 期) 以及刘济远探讨陶诗艺术的 系列论文等,还有大量将陶诗与其他诗人( 王维、 华滋华斯等) 诗作进行艺术比较以及论述陶诗审 美意象的文章。近几年来出版的多种文学史在对 陶田园诗艺术特征的论述上也颇有创获。如郭预 衡主编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 认为,“ 平淡之中
陶渊明研究情况综述
作者: 韦凤娟
出版物刊名: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3-66页
主题词: 陶渊明研究;桃花源记;陶诗;田园诗;哲学思想;大学学报;艺术风格;研究情况;艺术成就;世界观
摘要: <正> 关于一九八○年以前陶渊明研究的概况已见《辽宁大学学报》一九八○年第一期《近两年陶渊明研究情况综述》一文.从那以后又发表了不少文章,其研究的重点是探求陶渊明的世界观、哲学思想,并力图从这个角度来总结陶诗的艺术成就.囿于篇幅,本文仅就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二年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二十一世纪以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研究综述
二十一世纪以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研究综述张悦陶渊明是我国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不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从古至今都被人们所铭记。
而他的《归去来兮辞》,是其辞赋中的经典之一,也是众所周知的。
虽然《归去来兮辞》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在两千年以前,有关它的研究却寥寥无几,自二十世纪以后,对这部作品的研究才逐步多起来。
无论是从创作地点与时间,还是从文章中体现的归隐心态,无数学者开始从各个角度进行剖析,可谓是众说纷纭。
现将近十年来研究较多的问题作一简要综述。
一、创作时间与地点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自述了出仕及弃官过程,这是后人理解陶渊明最重要的文献,但是对于该文的写作时间及地点,却一直存有争议。
张增玉曾说过:“关于《归去来兮辞》一文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教师用书认为本文是辞官归田之初的作品,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
”长期以来,一种权威的说法认为是在陶渊明的老家柴桑,这一说法明确断言《归去来兮辞》为归隐后之作。
但也有很多人提出不同观点。
张学成肯定地提出:“认定该文作于老家柴桑既不符介事实,也影响了该文的审美层次。
通过考辨发现,《归》文的创作地应为县衙彭泽。
”这一说法大大提高了《归去来兮辞》的艺术价值。
之后不久,李金坤肯定了这一说法,他明确指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作于彭泽辞官之后、诗人归田之前,全赋内容纯为幻想之辞。
作为幻想之辞的《归去来兮辞》写于陶渊明归田园之前的彭泽。
”曰二、归隐原因与心态1.归隐原因《归去来兮辞》历来被认为是陶渊明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可对于归隐行为本身后代读者的观点不一。
有人说这是消极避世,独善其身,是对黑暗政治的妥协;另有人说这是他“性本爱丘山”的天性使然,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是何等的潇洒和痛快啊!在文章的序中,作者自言不讳地说明做官是为了养家糊口,后来担任了彭泽县令不久,便“眷然有归软之情”。
这是为什么呢?陶渊明自己指出了三点理由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三是“程氏妹丧于武昌”。
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doc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侯长春 20094021043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
陶渊明的田园诗无论是在诗歌创作题材上、艺术手法上,还是在意境开创上,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陶田园诗依然有其不可磨灭的艺术魅力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价值二十世纪以来,陶渊明研究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由于陶渊明在田园诗创作上的独特成就与地位,对其田园诗的研究更是陶学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建国后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更是陶学研究中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各方面的不成熟,各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方面与趋势,因而在不同阶段关于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也有着不同的侧重与观点。
本文就建国后五十余年间的研究成果及主要问题作一简单的归纳总结。
一、半世纪以来陶渊明田园诗研究历程及其特点第一,建国初期,由于受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影响,这个阶段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主要关注其人民性和现实性,也有对其艺术特征及成就加以论述的文章。
如罗根泽《陶渊明诗的人民性和艺术性》(《人民文学》1954年11月)、黄天冀《陶渊明作品的人民性特征》(《文化遗产增刊》第二辑)、刘禹昌《陶渊明作品的现实性和人民性》(《吉林大学学报》1959年第3期)等都主要是从人民性与现实性研究陶田园诗的价值,对其艺术成就论及的很少。
逯钦立先生的《读陶管见》一文改变这一方向,从艺术方面入手,对陶诗的艺术性从三个方面作了深刻的论述:(1)写实的创作精神与创作方法;(2)拟人化手法;(3)自然的总体风格与韵律美。
但此阶段的研究由于受到“左”的思潮影响,曾引发两次全国性的关于陶渊明的“大讨论”。
两次“讨论”均涉及到对陶渊明诗的评价问题。
对陶渊明诗持否定意见的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篇《陶渊明基本上是反现实主义的诗人》为代表,该文认为陶的田园诗“都是反映没落的地主阶级生活”,“没能反映出时代的面貌,而大多数的作品是无意义的,甚至粉饰了现实”。
“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说及其研究综述
2000年第3期m。
慧鬻慧。
文学研究“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说及其研究综述●李(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坐江西南昌330077)摘要: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逐步深入.不断开拓新领域,其中.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便是这新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新动向。
魏正申先生在其研陶系列著作中,反复阐述了陶捌{明具有“Ll诗文传世思想”。
魏氏指出,陶渊明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在政治上“欲有为而不能“,遂毅然弃官归田,转志从文、并以诗文传世。
这种思想是以立德立言为大志,是儒家积极人世的表现。
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说.在陶学研究中引起了众多陶学家和学者广泛关注和研究兴趣,他们运用其学术内涵重新解释陶渊明.对埒文传世说有了新的拓展,并进一步得补充和完善.使陶学研究出现r新气象。
关键词:陶渊明;诗文传世思想;研究战果;综述中图分类号:1206/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0103—0037—06陶渊明平生五仕五归,直至彭泽辞令绝仕,遂使“隐逸”说,成为一千五百多年来陶学者重点研究的课题。
对陶渊明“隐逸”的评价,自《陶征士诔》问世以来,大体上说,经历了j个阶段。
南北朝到民国之前为第一阶段,对陶渊明“隐逸”多所企羡,称赞不已,以南朝梁·钟嵘“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诗品》)与萧统“圣人韬光,贤人遁世”(《陶渊明集序》)为基调,或赞扬其个性闲静、超然物外、洁身自好之情趣,或标举“独善其身”、逃祸避害之明智,或以“儒隐”称谓出别于“僻隐”、“孤隐”之辩说,或督邮之见、或丧妹之痛的具体解释;同时,不时或有称颂其异代之节操、形同卧龙诸葛之谋略等。
这些理论与封建政治息息相关.是封建统治者为强化其统治的反映。
20世纪初叶的三四十年间为第二阶段,对陶渊明“隐逸”基本持肯定态度,多有褒扬。
以朱光潜先生“达到极端的和谐肃穆”(《陶渊明》)为基调,或称举其强调自然人生、求心之所安的思想,或盛赞其乐天旷达、闲适悠然的心态,或列举其任远而化、徜徉自得的情怀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研究综述2007年陶渊明研究成果颇为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公开发表的陶渊明研究论文有近250篇,数量较之于以往有了较大的增幅(按2005年160余篇,2006年190余篇)。
现就笔者所见,将2007年的陶渊明研究论文分类综述如下:一、思想研究陶渊明的思想一向是争论的焦点。
张二平《陶渊明的田园诗与儒学传》(《九江学院学报》第四期)、孟国中《论陶渊明的“不朽”价值追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二期)都旨在说明虽然生活在玄学大盛的东晋时代,陶渊明的思想还是以儒家为主。
孙文起《东晋儒学新变与陶渊明思想》(《九江学院学报》第二期)指出汉末至东晋,荆、江地区的儒学传统是“兼容博宗”、“慕通义理”,传统观念中“仕”与“隐”的对立一度趋于淡化。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陶渊明的思想也由先秦“原儒”的“复古”发轫,沿着“黄唐”之情一路衍生开来,在对“真淳”之世的追忆中寻找着“任真”与“守志”的平衡。
柏俊才《陶渊明天师道信仰考辨》(《山西大学学报》第五期)陶渊明生活在佛教、天师道教兴盛的晋、宋之际,他的思想主流是儒家,但不可避免地杂糅了佛教、天师道的因素。
谢淑芳《20世纪大陆研究陶渊明与佛教关系成果概述》(《九江学院学报》第一期)细致梳理了20世纪大陆专家对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成果,得出研究者主要从陶渊明的思想渊源、交友往来(主要与慧远等佛教徒)、诗文中所用词汇等角度来阐发其与佛教的关系的结果,提出如果从宏观的时代特色与微观的生活氛围两个角度,多侧面地考察渊明的个性、性情、思想、交友、作品风格、语言等因素,或许能从中得出他与佛教关系的比较确切的答案。
张学君《向死而生: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宁夏大学学报》第一期)指出对死亡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丰富了陶渊明诗歌的内涵,增加了它的情感分量,让我们知道他的平淡下面还涌动着一种焦虑。
诗人虽然是避世的,但却不是厌世的,他的所有举动都不过因为对现世人生的热爱和留恋。
对着死亡的冰冷感受生命的热情,这就形成了他那执著而温厚的悲悯情怀。
陶渊明追求的就是真、适意的存在,本身就符合美的本质。
他的美学思想长久以来也颇受关注。
魏耕原《外淡而内奇:陶诗的审美追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四期)指出陶诗平淡的外表,或者说特意淡化的外在却包裹着让人惊奇的内在。
这不仅体现在使用率极高的“奇”字上,而且也体现在他的田园、咏史、咏怀诸作中。
透过淡化的表层,我们可以感受到爱与憎的碰撞,感知到内心的激荡与不平。
潘多灵《对痛苦的审美与超越:论陶渊明的内心世界》(《世界文学评论》第一期)指出:在仕与隐的选择中,在对正义的张扬和对节操的坚守过程中,陶渊明经历了痛苦的挣扎。
在无摆脱的悲剧命运面前,走出了一条对痛苦的审美与超越之路。
张海燕《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谈起——再论陶渊明的审美超越》(《名作欣赏》第二期)指出诗歌创作是陶渊明本真的生存方式的一种体现,正是建立在对自己的悲喜人生和苦乐年华进行深层体验的基础上,诗人才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平庸,超越了穷达生死的羁绊,真正做到审美的日常生活化。
廖志斌《陶渊明宦途十三载思想变化浅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第六期)通过对陶渊明的士大夫情结与特立独行个性的斗争、家计营生与违心宦途的矛盾、复国振兴的失落与宦途黑暗的厌倦方面分析,阐述了陶渊明由立志报国到归隐田园的思想矛盾斗争过程,揭示陶渊明人生追求转折的根本原因。
裴登峰《陶渊明“质性自然”的内涵》(《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第二期)指出影响陶渊明人生道路与艺术境界的因素,除了社会环境的外因,还有“质性自然”的个性、求“静”的心态、性情之“趣”、生活之“娱”,其中“真”为最根本特性。
另外,谭忠国《论陶渊明与他人的和谐》(《怀化学院学报》第十期)分与古圣贤先辈的神交及同时代亲友的和睦相处两个方面,来说陶渊明与他人的和谐。
吕艳《陶渊明晚年诸子不立的憾恨》(《枣庄学院学报》第三期)指出陶渊明身后的失望、苍凉除了自己怀抱理想而无良辰佳时外,还应有五子的懒惰丧志、平庸无为的憾恨。
二、生平、故里考证与作品由于陶渊明作品文本中多有异文,因此引起不同的推测。
顾农《从两首诗看陶渊明的生年》(《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第一期)指出从《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和《游斜川》两首诗看,陶渊明的生年当如传统的说法在兴宁三年(365)。
关于陶渊明故里争夺向来也是很激烈的。
德安县吴山乡灵龟石发现一块墓碑,上刻“故陶潜公之墓”字样。
2006年,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对此进行了考察。
欧阳春、李宁宁《靖节祠、明碑与德安的“陶渊明故里”》(《九江学院学报》第二期)认为德安灵龟石作为“陶渊明的柴桑故里”极有可能。
因为它是九江地区明清时期陶氏人口最多的聚居地,而明清陶氏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宋元时期,文物的发生又可以上溯到东晋时期,并且这一带关于陶氏的传说最为集中。
王贤淼、吴国富《陶潜墓、牛眠地与渊明故里》(《九江学院学报》第二期)从地形、考古瓷片等方面也支持了德安县吴山乡灵龟石是陶渊明故里的说法。
邓小军《陶渊明<饮酒>诗作年考》(《晋阳学刊》第五期)提出《饮酒》作于刘宋。
《饮酒》用邵平典故寄托易代之感,言新朝也会灭亡,当作于入宋。
关于作品的意象、意境方面:徐宝余《陶渊明斜川之游释证》(《文学遗》第二期)提出后世作家在精神上与渊明达成共鸣的同时,“斜川游”也在相继仰慕、模仿中逐渐生成了相对稳固而又十分特殊的意蕴,它汇入到绵延已久的文化传统中,构成了后世文人雅化生活的一部分。
何梅琴《诗歌·陶渊明·酒》(《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指出陶渊明以自己的真性情和大才气实现了诗与酒的完美结合,达到了诗酒合一,表现为陶渊明引酒入诗,以酒寄意。
高原《“中国第一诗”——陶渊明<饮酒>(其五)价值新论》(《西北师大学报》第三期) 通过《饮酒》之五,指出诗人着意表现出了一种无所利念、无所欠缺的圆满浑然的人生境界,也彰显出一个悠然、恬适的陶渊明。
李丽君、刘勉《陶渊明诗歌与菊花意象源流论》(《九江学院学报》第二期)中纵览诗歌菊花意象之流变,可以揭示陶渊明诗歌菊花意象大凡有三类:食菊,突出菊花的药用价值:防病保健,延年益寿;赏菊,强调菊花的观赏价值及其风骨:傲睨风霜,卓尔不群;赞菊,彰显菊花的精神价值:随性适意,心与自然泯一。
陈春平《陶渊明诗鸟意象探微》(《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四期)指出陶渊明通过飞鸟、羁鸟和归鸟这三类鸟意象的文学发展轨迹生动地演绎了陶渊明一生从猛志出仕到官场困惑最终归耕田园的生命历程。
韦巍《玄学生活化与陶诗的意境》(《九江学院学报》第一期)指出陶渊明的诗吸收了时代的精华又超越了时代,它能将玄理与生活中的审美意象融合,使哲理有了依凭的对象,借运转不息的自然道出人生的思考,揭示短暂与永恒、动与静这亘古不变的宇宙之理。
另外,对作品的分析还有:王永华、罗伯东《<陶渊明全集>重言现象的语法分析》分为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方面,深入分析了<陶渊明全集>重言现象的语法。
李开明《论陶渊明诗歌的四时景物描写》(《南华大学学报》第三期)指出各类不同的景物描写都饱含着作者的忧与喜、恨与爱。
诗人通过景物赞美自然,渲染气氛,抒发个人情怀,揭露社会黑暗,充分展示了诗歌言志、言情的功能,。
郭景华《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女性价值追求——论陶渊明诗文中的女性形象》(《兰州学刊》第十期)通过对陶渊明家庭人伦关系的考察,充分揭示以往陶渊明研究中那些习焉不察的情感世界:陶渊明的孤独同其缺乏异性的精神支持有相当关系。
陶渊明诗中对古代列女的钦慕显示了他对女性价值的肯定。
郭景华《陶渊明的孤独及诗与酒及女人之关系——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赏析》(《名作欣赏》第十三期)指出陶渊明的这篇疏文,要害就在“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
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
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
抱兹苦心,良独内愧”这几句话上。
结合其他诗中的女子形象,提出妻子的不理解,儿子们的不学,才是造成渊明内心极度孤独感的直接动因的论断。
阮忠《陶渊明散文的性情本色及艺术风貌》(《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第一期)指出陶的散文最根本的审美品质是“真淳”,这与他在崇尚个性自由时受孔子安贫乐道和庄子顺应自然思想的深刻影响相关联。
三、源渊、影响及接受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陶渊明有着深刻的影响。
谭忠国《接受、互动与自我化——论陶渊明与古贤先辈的和谐》(《江苏社会科学》教育文化版)认为陶渊明批判地吸收古贤先辈的思想和处世方式,他所选择的处世和生活方式,既现实又崇高,既利己又利人。
他的“自我化”是类型化和个性化的高度统一。
赵新华《<诗经>对陶渊明创作的影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第二期),杨迎春《一脉相通的爱国情结——屈原陶渊明比较分析》(《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三期),吴国富《<史记>与陶渊明的政治思想》(《南昌大学学报》第二期),熊泽文《论墨子、陶渊明、曹雪芹的“乌托邦”情怀》(《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六期)等文分别就影响陶渊明创作及思想的几位前贤做出了研究探讨。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及其深远和巨大,但后世对其接受也有一个过程。
本年度论文正充分体现出后世对陶的接受的特点。
沈有珠《南朝时期陶渊明的升格文运——南朝时期陶渊明接受史的研究》(《贵阳学院学报》第一期)指出陶渊明死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南朝宋、梁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经历了从“隐士”到“隐逸诗人”再到“独超众类”、“莫之与京”的过程,为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不仅留下了大量宝贵资料,并且定下了基调,这是陶渊明接受史的开端,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并未超出其藩篱。
边利丰《萧统——陶渊明经典的“第一读者”》(《九江学院学报》第二期)指出萧统作为陶渊明的“第一读者”,以选文的方式确认了陶渊明作品“文”的属性,并通过选文的价值判断行为确立了陶渊明的文学经典地位;萧统撰写的《陶渊明集序》与《陶渊明传》在文学史上第一次对陶渊明进行了较为全面、准确的阐释。
杨满仁《“《文心雕龙》不言陶渊明”考》(《九江学院学报》第五期)针对“《文心雕龙》不言陶渊明”一说作了考辨。
在关于《隐秀》篇阙文问题未有绝对定论前,不必断然认定“不言陶”之说。
同时“不言陶”并不代表刘勰轻视陶的文学成就,而其原因有二:世近易明,无劳甄序;世极迍邅,遗落草泽。
邱晓《王维诗歌对<桃花源记>的接受与改造》(《九江学院学报》第四期)指出王维的诗歌从语言词汇、意象意境、叙述结构等各方面对《桃花源记》作了全面的接受;同时又对《桃花源记》作了巧妙的改造:将《桃花源记》所隐含的道家和道教的文化寓意暗暗地置换成了佛家尤其是禅宗的“悟道”过程,体现了一个大诗人应有的个性和创造力。
吴侃民、周莹《论杜甫对陶渊明的接受》(《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四期)认为在时代风气的影响下,因与陶渊明有相同的生活情趣和相似的人生经历,杜甫接受了陶渊明,并在诗歌创作中刻意学陶,形成了自己柔美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