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研究:江东横山才是陶渊明的隐居地
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
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辞》翻译: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
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
关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看法作文300字
关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看法作文300字篇一:陶渊明隐居,过起潇洒的避世生活,自可以说是他明哲保身,远离世俗感染的好方法。
但个人认为,这也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
虽然当时东晋朝廷腐败,但身为堂堂七尺男儿,就更应激流勇进,面对困难永不言弃,这也符合古代墨家的侠义精神。
入世,就要经历世俗的磨砺,才能更好的把我人生。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陶渊明的隐居,是一种逃避责任的体现,违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儒家思想。
陶渊明的归隐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从外部看,魏晋乱世,政更迭频繁,文权人出于厌倦和自保开始崇尚道家,清谈成风,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难得的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
老庄哲学在魏晋变成了一种生活状态,道家的美学思想是魏晋风度的根源,人们追求老子所说的美在于体验、感悟、天人合一,独与天地相往来,道法自然。
魏晋的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忘我,不刻意,不人为,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人生的最高追求。
可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美丽的大自然和名士们的心灵交融在一起,竹林七贤、二王、王谢世家从陶渊明的眼前从容走过。
这一切与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不无关系。
篇二:有人说,陶渊明不仅是田园诗人,而且还是理想主义者。
想必这位仁兄定是对陶渊明作了一番研究,才下此定论。
先且不说这位仁兄对陶渊明所下定论是否正确。
咱也来先研究研究陶渊明,再说这位仁兄的定论如何。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诗人,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
他幼年失去父亲,家道中落,少年的陶渊明生活在贫困之中。
由于社会动荡,早年一直没有出仕,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后为贫穷所迫,陆续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官。
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从这段有关陶渊明的文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的仕途并不顺达,可谓是坎坷。
也许仕途的失意就是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四出四隐的原因探讨——陶渊明出仕之间的心态变化?国学网
陶渊明四出四隐的原因探讨——陶渊明出仕之间的心态变化?国学网陶渊明四出四隐的原因探讨——陶渊明出仕之间的心态变化曹韧基陶渊明在辞去彭泽县令最终归隐田园的第二年写作的《归园田居》(其一)中对自己的之前出仕之间的生活做回顾时评论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认为自己先前徘徊于政治与田园之间的生活是对自己心灵的巨大折磨和个性的极大束缚。
而通过今人对其生平的种种研究已经证明诗中的“三十年”并不准确,真正的数据是“十三”即从其第一次出仕从政担任江州祭酒(陶渊明二十九岁)始到最后一次从政而辞去彭泽县令(陶渊明四十一岁)终,确然十三年。
在这十三年中,他经历了宦海的风云变幻,尝过官场的种种滋味,也曾经一次次的归去,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在政治和田园之间徘徊不定、犹豫不绝而一次次地进进出出呢?在这几次的进进出出中,他的内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本文试简要分析之:很明显的,我们可以以陶渊明的四次出仕来划分他的这一段时光,并分成四个阶段来研究他的心态的变化。
第一阶段:(陶渊明29岁—30岁)江州祭酒时期在这之前,陶渊明一直在他的老家柴桑过着田园诗书的生活。
这在他的诗歌中多有表现:“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欣然有喜。
”(《与子俨等疏》)陶渊明自幼热爱自然景物“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看到浓密的树木、听到阵阵鸟鸣酒感到由衷的喜悦;又有琴书相伴,且读书又不注重繁琐的考据“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那样的生活应该是十分惬意的。
但是为什么他又抛弃了这样快乐的生活而去追求政治功名呢?这就不得不讲到陶渊明青少年时期的另一重性格了。
阅读他的传记,我们知道,陶渊明的祖上长沙公陶侃曾经只是一个低下的寒门庶民,然而凭借着自己在军事上对东晋政权做出的贡献,他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一员——地位显赫的坐镇南国的长沙公。
曾祖父的功绩怎不令年少的陶渊明豪情万丈,激情澎湃?他多次追想祖上的功业“在我中晋,业融长沙。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全文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引言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唐朝初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是中国古代文坛上备受推崇的隐逸派代表人物之一。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从他隐居的原因、隐居的地点、隐居后的生活方式和隐居对他创作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隐居的原因陶渊明之所以选择隐居,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1 政治失意陶渊明在官场上屡屡碰壁,几次辞官未获授职。
他对时政的不满和对官场的失望,使他决心远离世俗纷扰。
1.2 对高洁生活的追求陶渊明追求高尚的道德和简朴的生活,对官场的虚伪和功利心屡屡失望。
他希望能获得精神的宁静和心灵的安宁,因此选择了隐居。
1.3 赋诗志愿陶渊明热爱文学,尤其对诗歌有着深厚的兴趣。
他希望通过隐居的方式,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文学创作。
二、隐居的地点陶渊明隐居的地点主要有两处,虞山和五峰。
以下分别介绍:2.1 虞山虞山位于今天的江苏常熟市境内,是一座山水怡人的地方。
陶渊明曾在虞山隐居多年,对他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在虞山期间,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田园诗作。
2.2 五峰五峰位于今天的湖北宜昌市境内,是一处幽静而宜人的地方。
陶渊明在五峰隐居期间,以邻里为友,在山水间修身养性,继续进行文学创作。
他的隐居生活在五峰达到了巅峰期。
三、隐居后的生活方式陶渊明在隐居后过上了简朴而自给自足的生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崇尚田园生活陶渊明崇尚田园生活,他从诗中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象,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隐居后,他亲力亲为地耕种田地,享受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3.2 修身养性陶渊明注重修身养性,他追求道德的高尚和人格的完善。
在隐居期间,他刻苦修炼,勤于思考,以求精神的净化和心灵的解脱。
3.3 与友人交往陶渊明在隐居期间保持了与友人的密切交往。
他与志同道合的知己相互往来,共同探讨文学与人生的真谛,相互激励和扶持。
陶渊明隐居的积极看法
陶渊明隐居的积极看法
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散文家和哲学家,他隐居在江西庐山脚下,度过了将近三十年的时光。
他的隐居生活被视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而他的消极看法也被广泛讨论。
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待他的隐居生活,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积极的方面。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并不是单纯的逃避现实,而是他追求精神自由和独立思考的结果。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反感,他认为追求心灵的自由比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更为重要。
因此,他的隐居生活并不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追求。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灵感。
他在隐居期间,经常漫步在山林之间,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感受着生命的意义。
这些体验为他的诗歌和散文提供了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使得他的作品更加贴近自然和人性。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也反映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道德的追求。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揭示和对道德沦丧的谴责。
这表明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隐士,而是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的思想家。
因此,从积极的角度来看,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和人性的理解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道德的追求。
他的隐居生活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逃避,更是一种积极的追求和探索。
《归去来兮辞》原文作者: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原文作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作者:陶渊明引导语:陶渊明给后代留下了一百多首诗歌、一二十篇文章,在诗文里创造了桃花源境界,也创造了“采菊东篱下”的境界,与小编一起来学习他们的《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何,为什么。
〕?既自以心为形役〔以心为形役:让心灵被形体所驱使。
意思是说,为了免于饥寒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官。
行,形体,指身体。
〕,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谏:止,挽救。
来者:指未来的事情。
追:来得及弥补。
〕。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遥遥:漂荡。
飏(yáng扬):飘扬。
形容船驶行轻快。
〕,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瞻:望见。
衡宇:犹衡门。
衡,通“横”。
横木为门,形容房屋简陋。
〕,载欣载奔〔载:语助词,有“且”、“又”的意思。
〕。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三径:汉代蒋诩隐居后,在屋前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
〕,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miǎn 免):斜视。
柯:树枝。
〕。
倚南窗以寄傲〔寄傲:寄托傲世的情绪。
〕,审容膝之易安〔审:明白,深知。
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
〕。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策:拄著。
扶老:手杖。
流:周游。
〕,时矫首而遐观〔矫首:抬头。
遐(xiá侠)观:远望。
〕。
云无心以出岫〔岫(xiù袖):山峰。
〕,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景(yǐng):日光。
翳(yì义)翳:阴暗的样子。
〕,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言:语助词。
焉求:何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chóu愁):田地。
〕。
或命巾车〔巾车:有篷幕的车子。
〕,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窈窕(yǎo tiǎo咬脁):山路深远曲折。
述酒_陶渊明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述酒_陶渊明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述酒_陶渊明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述酒魏晋陶渊明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
素砾皛修渚,南岳无馀云。
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
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
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
诸梁董师旅,芊胜丧其身。
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
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
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
双阳甫云育,三趾显奇文。
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
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
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
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
译文重黎之光普照南国,人才众若风鸣相闻。
秋草虽然尚未枯黄,春风早已消失散尽。
白砾皎皎长洲之中,南岳衡山已无祥云。
豫章与帝分庭抗礼,虞舜已死只剩灵坟。
心中悲怨叹息流泪,倾听鸡鸣盼望清晨。
国内有人献上嘉禾,四灵祥瑞为我所驯。
叶公帅军讨伐白公,白公兵败已丧其身。
献帝被废犹得寿终,恭帝虽死不得存间。
卜式善牧恶者辄去,安乐失职不为其君。
平王东迁离开旧都,中原皆被匈奴入侵。
司马昌明已有后嗣,三足乌显成宋代晋。
王子吹笙白日仙去,正午遨翔汾河之滨。
陶朱修炼长生之术,隐居避世离开纠纷。
高高西山夷叔所居,安然仰卧为我所钦。
天人之容永世长存,彭祖长寿难与比伦。
注释述酒:逯钦立本于题下有“仪狄造,杜康润色之”八字,并注云:“上八字宋本云旧注。
曾本、苏写本此下又注,宋本云,此篇与题非本意,诸本如此,误。
”重离照南陆:寓言东晋之初,如日丽大,得以中兴。
重离:代指太阳。
离为周易八卦之一,卦形为,象征火。
重卦(离下离上)后又为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卦名仍称离。
《周易·说卦》:“离为火、为日。
”故“重离”代指太阳。
又暗喻司马氏。
《晋书·宣帝纪》谓司马氏“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是说晋代皇帝司马氏是重黎的后代。
而“重离”与“重黎”谐音。
南陆:《周易·说卦》:“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
”所以诗人说“重离照南陆”。
南陆又暗指东晋所统治的南部中国。
鸣鸟声相闻:比喻东晋之初人才济济,名臣荟萃。
陶渊明诗词《饮酒·七》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诗主要写赏菊与饮酒,诗⼈完全沉醉其中,忘却了尘世,摆脱了忧愁,逍遥闲适,⾃得其乐。
下⾯是⽆忧考分享的陶渊明诗词《饮酒·七》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饮酒·七》 魏晋:陶渊明 秋菊有佳⾊,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觞虽独尽,杯尽壶⾃倾。
⽇⼊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
【译⽂】 秋菊花盛正鲜艳,含露润泽采花英。
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浓。
⼀挥⽽尽杯中酒,再执酒壶注杯中。
⽇落众⽣皆息⽌,归鸟向林欢快鸣。
纵情欢歌东窗下,姑且逍遥度此⽣。
【赏析】 此诗写对菊饮酒的悠然⾃得,实际蕴藏着深沉的感伤。
秋天是菊花的季节。
在百花早已凋谢的秋⽇,惟独菊花不畏严霜,粲然独放,表现出坚贞⾼洁的品格。
惟其如此,作者⾮常爱菊,诗中屡次写到,⽽且常常把它同松联系在⼀起,如《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此诗⾸句“秋菊有佳⾊”,亦是对菊的倾⼼赞美。
“有佳⾊”三字极朴素,“佳”字还暗点出众芳凋零,惟菊有傲霜之⾊,如果换成其他秾丽字眼,⽐如“丽”、“粲”、“绚”之类,反倒恶俗不堪。
前⼈称此句“洗尽古今尘俗⽓”(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斋语),并⾮虚誉“裛露掇其英”,带露摘花,⾊⾹俱佳。
采菊是为了服⾷,菊可延年益寿。
作者《九⽇闲居》就有“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之旬。
曹丕《与钟繇九⽇送菊书》云:“辅体延年,莫斯(指菊)之贵。
谨奉⼀束,以助彭祖之术。
”可见服⾷菊花,是六朝的风⽓。
屈原《离骚》说:“朝饮⽊兰之坠露兮,⼣餐秋菊之落英。
”故服⾷菊花不仅在强⾝,还有志趣⾼洁的喻意,⽽通篇之⾼远寓意,亦皆由菊引发。
秋菊佳⾊,助⼈酒兴,作者不觉⼀杯接着⼀杯,独⾃饮起酒来。
《诗经·邶风·柏⾈》“微我⽆酒,以遨以游”,⽑《传》:“⾮我⽆酒可以遨游忘忧也。
”⼜曹操《短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及讲解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及讲解秋菊图陈淳饮酒①【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②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③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④【作者】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类官职。
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贫困。
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清陶澍注《靖节先生集》是较好的注本。
【注释】①《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
②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
③日夕:近黄昏的时候。
④末二句用《庄子》语。
《庄子·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
”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品评】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六首。
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
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
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
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
心静,境自静。
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
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
《饮酒·幽兰生前庭》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汇编)
《饮酒·幽兰生前庭》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汇编)第一篇:《饮酒·幽兰生前庭》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饮酒·幽兰生前庭》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饮酒·幽兰生前庭》是陶渊明的作品。
一共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
是其中第十七首。
此诗作于陶渊明看破东晋黑暗,辞官隐退之时。
陶渊明在偏僻山村,没有世俗侵扰,时常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
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
此诗表现了陶渊明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作品原文饮酒二十首·其十七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作品注释(1)这首诗以幽兰自喻,以萧艾喻世俗,表现自己清高芳洁的品性。
诗末以“鸟尽废良弓”的典故,说明自己的归隐之由,寓有深刻的政治含义。
(2)薰:香气。
(3)脱然:轻快的样子。
萧艾:指杂草。
屈原《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4)行行:走着不停。
失:迷失。
故路:旧路,指隐居守节。
“失故路”指出仕。
任道:顺应自然之道。
(5)鸟尽废良弓:《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
”比喻统治者于功成后废弃或杀害给他出过力的.人。
作品译文幽兰生长在前庭,含香等待沐清风。
清风轻快习习至,杂草香兰自分明。
前行迷失我旧途,顺应自然或可通。
既然醒悟应归去,当心鸟尽弃良弓。
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晋朝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
陶渊明《归园田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阅读练习及答案1.这首诗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流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简析本诗的语言特点。
6.陶渊明曾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
”本诗中“,”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分)7.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
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
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
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8.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9.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参考答案】:1.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5.语言“自然、通俗”。
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7.D8.“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9.“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篇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九间。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是作者辞官回乡后的次年写下的。
作者在晋安帝义熙元年,主动辞去了彭泽县令,决意退隐田园,从此不再出仕。
次年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
本诗是《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首先来看一下本诗的大意。
我这个人从小就不喜欢而且没有逢迎世俗的本性与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
我向往那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和宁静纯朴的田园生活。
但自己却糊里糊涂不幸地“误落”入污浊而又拘束的官场,这一去就是三十年啊,我的心中有着太多的懊悔与感慨。
我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重获自由。
如今,我回到田野之间,在南野过着农耕生活,坚守着自己的节操刚直不阿。
住宅周围有土地,有茅屋,有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环境,安宁静谧,娴静优美,清新喜人,这一切是那样的自由与美好,谁又能体味我那摆脱“樊笼”、“尘网”之后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欢欣呢!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我的门庭里没有尘世间的琐事,娴静的屋子里,我可以享受属于自己的静谧的时光。
这次我挣脱官场羁绊,从樊笼尘网中永远回到自由天地,所以心中有一种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
陶渊明研究之四:陶渊明系陶侃曾孙但非嫡系
陶渊明研究之四:陶渊明系陶侃曾孙但非嫡系陶渊明研究之四:陶渊明系陶侃曾孙但非嫡系施长斌陶渊明的身世,因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棵柳树,因以为号焉”而扑朔迷离。
千余年来,对陶渊明的身世虽然一直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他是陶侃的曾孙;以陶渊明而自豪的“浔阳陶”、“五柳堂陶”,多以长沙公陶侃为祖,但陶侃支下与陶渊明的关系纷杂,以至于连鄱阳湖周边的宜丰、九江、星子等地,对陶渊明的父亲出现了陶回、陶敏、陶逸等多种说法。
而据考证,陶渊明与陶侃是宗亲,但非嫡亲;陶渊明也可以说是陶侃曾孙,但非嫡系。
一、说陶渊明不是陶侃嫡系曾孙,有可靠的族谱记载脉络。
姑孰大地古称丹杨(阳),是陶姓望族居住地,也是“丹阳陶”之所在,汉陶谦、陶敦,晋陶回及陶侃的爷爷陶同都是“丹阳人”。
据《姑孰(思成堂)陶氏族谱》人物传记载:十七世元亮公是“一三公子,字渊明,入宋名潜····其次嗣复居横山。
”十六世“一三公”是“茂公长子、侃公孙,名失考,官姿城太守···”而“元亮公”人物传记中却又说陶渊明“自以祖侃公,为晋室辅,耻复屈身后代”。
查阅该谱世系图发现:陶回长子陶汪的两个儿子为“十三、十四”、陶回次子陶陋(渌)的儿子是“一五”,后面同辈人中还有“二八”、“八八”等序次的记录,也就是说陶回长孙、陶汪长子“十三”就是“一三”。
由此看来,陶渊明的父亲本是陶回的嫡孙“一三”,陶渊明本应是陶回的曾孙,因故“自以祖侃公”,陶渊明归到了长沙公陶侃的支下。
《姑孰(思成堂)陶氏族谱》是一部可信度较高的族谱。
首先,这是一个由宋代大学士李纲(1139年)、吏部尚书王岳(1176年)、太师刘杲(1176年)、状元文天祥(1256年),明代大中大夫福建布政使司左参政祝銮(1539年),清代翰林院军机大臣、户部尚书黄钺(1826年)等题写序跋的望族族谱。
南宋文天祥在该谱《陶氏重修谱谍序》中写道:陶姓子孙“族繁,散徙各郡,九江、豫章、河南、长沙、闽、浙、徽歙、蓝山等处···迁徙甚多,难以悉举,唯姑孰横山一支,旧谱中有可据者录之”。
陶渊明《归园田居》全文及翻译
陶渊明《归园田居》全文及翻译陶渊明《归园田居》全文及翻译《归园田居》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归园田居》全文及翻译,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归园田居》全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翻译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上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
②稀:稀少。
③兴:起床。
④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⑤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⑥狭:狭窄。
⑦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⑧夕露:傍晚的露水。
⑨沾:(露水)打湿。
⑩足:值得。
⑪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鉴赏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
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
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荒,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
虽说比做官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
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样:“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诗人厌倦了做官,“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
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砺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陶渊明的隐居经历
陶渊明的隐居经历
陶渊明俗称五柳先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
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陶渊明从41岁开始归隐,直至63岁去世为止,居田22年。
陶渊明归隐之初,心情怡悦,尤其能亲近田园,自耕自获,享受闲居之乐,故陶渊明有诗云: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其心怡神畅,由此可见。
此外,陶渊明亲自荷锄躬耕,晨兴夜寐,栖息田园,其乐融融。
从50岁到56岁的六七年中,由于政治社会剧变和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坎坷,陶渊明思想斗争异常激烈,心潮澎湃,殊难平静,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对朝廷两徵之纠结;其二,隐居生活日蹙,陶公为贫病所患;其三,刘裕篡晋弑两帝,而新朝的勃兴并未终结社会之乱人心之坏,反而每况愈下。
这使陶渊明陷入更深的精神苦闷。
陶渊明居田至晚年,时时回忆早年的生活,年少时的自己豪情万丈,“骞翮思远翥”,惟其如此,方不使丰翅愧对高天,健腿羞对阔地。
然而,时间如东流之水,冉冉不息,没人能逃出时间的无情魔掌!展眼之间,自己已成垂垂老者,气力衰损,壮心不复。
诗人陶渊明辞官隐居的故事
诗人陶渊明辞官隐居的故事诗人陶渊明辞官隐居的故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下面是关于他辞官隐居的故事,欢迎阅读!淝水一战的胜利,谢安虽然为东晋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时机,但是,从此东晋王朝更加急剧地衰落下去,内乱不止,动荡不安。
公元403年,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发兵攻入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
三四个月后,北府兵将领刘裕击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
从此,东晋王朝只剩下一个空壳了,就在这个时期,却出现了一个中国古代的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一名陶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
他的曾祖父就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了他的少年时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陶渊明从小还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了寡言少语、厌恶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这种个性影响了他的仕途生涯,一生中,只在十三年当中断断续续地做了几次小官。
直到二十九岁时,陶渊明才谋得江州祭酒一职,却因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早早辞了职。
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三十五岁时,到了荆州,在刺史桓玄属下当一名小吏,不到一年功夫,又因母亲去世辞职归家,一住又是五六年。
陶渊明终究是名将的后代,官场里知道他的人很多。
公元405年,当他四十一岁时,又被推荐到彭泽(今江西九江东北)当了县令。
好不容易在彭泽当了几十天县令,一天,陶渊明得到一个消息:东晋的权臣刘裕已封自己为车骑将军,总督各州军事;这个野心家只差一步就要夺取皇位了。
陶渊明预感到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他十分灰心,便离开衙门回家去了。
妻子翟氏见陶渊明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不好多问。
翟氏端上酒菜,可陶渊明却不动筷,仍然坐在那里叹气。
过了一会,陶渊明冷不丁地说:“我想辞职回家乡!”翟氏一听就知道他又在官场上受气了,因为像这种辞职回家的话,陶渊明不知讲过多少次了。
我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我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陶渊明,东晋末年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以山水田园的诗文最为著名。
陶渊明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最终选择了隐居归田,过上了田园生活。
对于陶渊明的归隐,我个人持有肯定的看法。
陶渊明的归隐,首先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和抵制。
在他所处的年代,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成为常态。
陶渊明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对于这种社会现实感到深深的失望和绝望。
他看到了政治家们的贪婪和欺诈,看到了人民的疾苦和苦难。
他不愿意参与到这种社会体制中,他选择了离开政治舞台,远离尘嚣,过上了田园般的生活。
陶渊明的归隐是对内心深处的向往和追求。
陶渊明热爱自然,喜欢山水田园的美景。
他希望能够亲近大自然,与山水融为一体。
他喜欢在山林间独自漫步,倾听鸟鸣虫声,观赏花草树木。
他喜欢在田间地头耕耘,亲手种植庄稼,与土地建立起深厚的情感。
他的诗文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他认为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中,他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陶渊明的归隐是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和追求。
陶渊明在政治舞台上经历了失败和挫折,他意识到权力和名利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他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善良。
在田园生活中,他能够追求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爱好,他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能够与他人建立起真挚的友谊和亲情。
他相信唯有在这样的生活中,他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自我,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陶渊明的归隐对于后人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陶渊明的归隐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一种价值观的表达和传承。
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真正的幸福和满足不在于物质的追逐和权力的争夺,而在于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的田园生活和诗文作品激励了后人,使他们重新审视并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
陶渊明的归隐可以说是一种精神的启示,激励着人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内心所向,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我对陶渊明的归隐持有肯定的看法。
他的归隐既是对社会现实的回避和抵制,又是对内心深处的向往和追求,更是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和追求。
陶渊明《归园田居》原文及鉴赏
陶渊明《归园田居》原文及鉴赏陶渊明《归园田居》原文及鉴赏1《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般作六首)。
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第二首诗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不加雕饰地描绘出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表现了乡村的幽静和作者心境的恬淡。
第三首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第四首写作者亲自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的热爱,表明他不但没有因早出晚归地辛苦劳动而减少对劳动的兴趣,反而加深了他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他终生归耕的决心。
第五首诗讲述了作者耕种归来的活动,表达其欣然自得之情,内蕴醇厚,情感真挚。
第六首诗讲述了诗人一天的劳动生活,最后揭示其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
末首诸家以为非陶诗,而苏轼以为陶作,并评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xiàn)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三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陶渊明系陶侃曾孙但非嫡系
陶渊明研究之四:陶渊明系陶侃曾孙但非嫡系施长斌陶渊明的身世,因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棵柳树,因以为号焉”而扑朔迷离。
千余年来,对陶渊明的身世虽然一直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他是陶侃的曾孙;以陶渊明而自豪的“浔阳陶”、“五柳堂陶”,多以长沙公陶侃为祖,但陶侃支下与陶渊明的关系纷杂,以至于连鄱阳湖周边的宜丰、九江、星子等地,对陶渊明的父亲出现了陶回、陶敏、陶逸等多种说法。
而据考证,陶渊明与陶侃是宗亲,但非嫡亲;陶渊明也可以说是陶侃曾孙,但非嫡系。
一、说陶渊明不是陶侃嫡系曾孙,有可靠的族谱记载脉络。
姑孰大地古称丹杨(阳),是陶姓望族居住地,也是“丹阳陶”之所在,汉陶谦、陶敦,晋陶回及陶侃的爷爷陶同都是“丹阳人”。
据《姑孰(思成堂)陶氏族谱》人物传记载:十七世元亮公是“一三公子,字渊明,入宋名潜····其次嗣复居横山。
”十六世“一三公”是“茂公长子、侃公孙,名失考,官姿城太守···”而“元亮公”人物传记中却又说陶渊明“自以祖侃公,为晋室辅,耻复屈身后代”。
查阅该谱世系图发现:陶回长子陶汪的两个儿子为“十三、十四”、陶回次子陶陋(渌)的儿子是“一五”,后面同辈人中还有“二八”、“八八”等序次的记录,也就是说陶回长孙、陶汪长子“十三”就是“一三”。
由此看来,陶渊明的父亲本是陶回的嫡孙“一三”,陶渊明本应是陶回的曾孙,因故“自以祖侃公”,陶渊明归到了长沙公陶侃的支下。
《姑孰(思成堂)陶氏族谱》是一部可信度较高的族谱。
首先,这是一个由宋代大学士李纲(1139年)、吏部尚书王岳(1176年)、太师刘杲(1176年)、状元文天祥(1256年),明代大中大夫福建布政使司左参政祝銮(1539年),清代翰林院军机大臣、户部尚书黄钺(1826年)等题写序跋的望族族谱。
南宋文天祥在该谱《陶氏重修谱谍序》中写道:陶姓子孙“族繁,散徙各郡,九江、豫章、河南、长沙、闽、浙、徽歙、蓝山等处···迁徙甚多,难以悉举,唯姑孰横山一支,旧谱中有可据者录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研究:江东横山才是陶渊明的隐居地(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陶渊明研究:江东横山才是陶渊明的隐居地陶渊明研究:江东横山才是陶渊明的隐居地千古诗人陶渊明一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著名诗篇,也留下了出生、籍贯、居住地、隐居地等诸多谜团。
仅陶渊明的隐居地,目前已有安徽黄山潜口、浙江九峰山、江西庐山、浔阳柴桑等多个说法。
然而,据考证,江东姑孰横山才是陶渊明真正的隐居地。
江东姑孰横山地处今安徽马鞍山市与江苏南京市交界处,古称衡山、藩篱,也有吴山、隐居山之称。
《史记》、《左传》、《越绝书》中“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而至于衡山”等吴楚大战之“衡山”即此;据说这里还是泰伯、仲雍给太王采药开创古吴的隐居之地。
山麓丹阳古城,春秋以前就有,秦统一天下后在此设县,因这里有个盛长红杨柳的大湖泊——丹杨湖,县取名为丹杨(阳)。
一、陶渊明来姑孰横山隐居,古代就有此说早在陶渊明去世时,颜延之在《陶征士诔并序》中就说陶渊明是“南岳幽居者”而非江西庐山,只是把同名的江东“衡山”依旧称作南岳“衡山”罢了。
研究发现:湖南湘山改称“衡山”是隋朝之事,此前的“衡山”是汉朝被封为南岳的“潜霍之山”——天柱山,而汉代之前天柱山是副南岳,主南岳则是地处古吴越的江东“衡山”。
颜延之在这里只是沿袭了江东衡山的“南岳”旧称。
陶公死后一百年的南北朝时代,昭明太子萧统也曾以“悠忽比之白驹,寄遇谓之逆旅”(《陶渊明集序》)来描写陶渊明由江西到江东逆旅“寓居”的情况。
大唐盛世是研究晋史、编写《晋书》的重要时代,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是对陶渊明、谢眺等晋代诗人仰慕有加的著名山水诗人。
李白游遍名山大川,多次游居姑孰,最终定居当涂。
他在姑孰周边的诗文中多次以“陶渊明”相喻(如:《题东溪公幽居》中“宅近青山同谢眺,门垂碧柳似陶潜”,《山中与幽人对酌》中“我醉欲眠卿且去”,《江上答崔宣城》中“陶令忽相逢”等),大家多以为引典借喻,而不被重视;其实,李白在此多次有感而发,并非偶然。
李白的《九日登山》一诗,不仅对陶渊明隐居姑孰大地写的明确,还写出了陶渊明来此隐居的重要原因。
诗中写道:“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为无杯中物,遂寓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筑土接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
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从诗的内容来看,土接响山、水连宛水具有宣州地域的显著特征,而菊花秋色和孟嘉落帽之情景,与李白《九日龙山饮》中“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情景相同,这首诗明显写于姑孰龙山。
诗的.开头直截了当地写出了陶渊明辞官,不与世俗同流,又因为酒的原因“归去来”而寓居到姑孰大地(唐代属宣州)的事实。
不仅如此,诗仙李白还认为,横山石门园田景致就是陶公《桃花源记》的模本。
李白在横山所作《下途归石门旧居》诗中写道:“隐居寺,隐居山,陶公炼液栖其间。
······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
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
因南北朝陶弘景曾在横山隐居,有学者以为李白笔下“陶公”系指陶弘景;可是,“陶公”就像关公、包公一样,往往是对陶渊明的特称;诗中的“遍桃花”、“鸡豕”、“繁桑麻”,尤其“秦人家”等,更是陶翁笔下“桃花源”之景象。
在李白看来,这里无疑是陶渊明笔下之桃花源。
再说宋代,嘉祐进士、润州知州杨杰在公元1100年左右所作《横望山》诗中写道:“陶家旧宅寄山坳,七百年来此结茆”。
一般以为“陶家旧宅”系指陶弘景住地,其实也应该是指陶渊明。
因为陶弘景生于456年死于536年,以杨杰所称“七百年来”当在700多年前的公元300——400年更为贴切,此时应该是陶渊明的生活年代。
二、陶渊明自己诗文中也有隐居横山的相关记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望)南山”是陶渊明著名诗篇《饮酒》当中的名句;而横山古称“藩篱”,因地处江东、在古丹阳湖的东岸又被唤作“东篱”。
尤其是在孙权筑姑孰城以后的魏晋时代,丹阳湖地区的政治中心由丹阳(秦县、汉郡,古称丹杨、曲阿),分治姑孰,在姑孰一带(桓温、桓玄、孟嘉、刘裕等活动中心龙山、九井、白纻、尼山等地)看丹阳横山,更是以“东篱”相称。
直至南宋,对横山仍有人沿袭“东篱”的称谓:南宋赵构由杭州乘船到姑孰龙山赏秋色遇雨,群臣扫兴,赵构命随行的秦(桧)门十客之一康与之作诗词助兴,康与之东望归途,随即作词《望江南·重九遇雨》:“重阳日,阴雨四效垂。
戏马台前泥拍肚,龙山会上水平挤。
直浸到东篱。
茱萸胖,菊蕊湿滋滋。
落帽孟嘉寻篛笠,休官陶令觅蓑衣。
都道不如归。
”因“孟嘉落帽”龙山之典故及“孟嘉”、“陶令”都曾在此生活,而有触景生情之借喻。
词中提到的“直浸到东篱”,则明显系指秋水茫茫,丹阳湖水浸漫横山的景象。
由于大家不知道“东篱”和“南山”(宣城一带的山峦)都是丹阳湖地区特定的地名,而把“东篱”理解成了“东边的篱笆墙”。
试想一下,以陶公的个性,受篱笆墙园囿下的“采菊”,何来见南山的“悠然”意境?而诗人在山清水秀的横山——“东篱”下采菊,放眼茫茫丹阳湖,遥望南山或隐或现,又是何等的悠然!《游斜川并序》是陶渊明隐居时的游记,也是陶渊明唯一一首写景的游记性诗文,诗序中提到的“斜川”、“长流”、“曾城”、“南阜”等地名,在丹阳湖周边都有对印,尤其是“长流”古村,至今仍在横山脚下的石臼湖边。
《归园田居·五首》是陶渊明归隐时所写的著名诗篇,从“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其一)、“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往来;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其二)、“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其四)等诗文中不难看出,陶渊明的隐居地有族亲、祖坟,有园田、井灶、桑麻。
关于陶渊明的族亲和祖宅荒墟:横山脚下自古有众多陶氏“墟坟堆”之说。
当涂旧志也载:唐宣州刺史陶世长“叙述先茔,刻于陶大举德政碑阴云,自汉至唐凡三百七十七所皆大官勋爵,吁亦盛矣。
”查阅《太平府志》、《当涂县志》得知,横山脚下陶氏祖茔,有据说是陶渊明父亲的陶回墓和祖上陶谦(汉)、陶基(三国)、陶璜(晋)及陶侃祖上陶敦(汉)等名人墓地。
关于园田: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中分别有“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等感慨,还有“绵绵归思纡”、“心念山泽居”、“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等思念情节,江西宜丰《秀溪陶氏族谱》之《靖节公家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乙巳岁三月,敬宣改宣城内使,公军使都还,经钱溪,复邦族,家贫甚····”,而曲阿是丹阳古称,介于南京与江西之间的丹阳应该是横山脚下古丹杨(阳);因丹阳产铜铁,晋代在丹杨设铸钱的“钱监”,河流被称作钱溪。
关于井灶、桑麻:“丹灶灰井”、“丹灶寒烟”乃姑孰横山著名历史遗迹和古景,其中“丹灶寒烟”位列“姑孰八景”之中;横山地区历来是优质桑麻产地,李白在写横山石门“桃花源”——“秦人家”时,也有“就中仍见繁桑麻”的诗句。
还有,陶渊明在其诗文中多次提到的南山、山泽等地名,在横山、丹阳湖周边也有对应。
在当涂横山脚下写有宋代李刚、文天祥序文的姑孰陶姓“思成堂”族谱中,唯一收录的陶渊明诗文是《葵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其间有“寝迹衡门下,逸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等内容。
很显然,这首诗应该与当地有关。
“衡门”可能是指横山(衡山及石门),而“荆扉昼常闭”则与《归园田居·其二》中的“白日掩荆扉”相同。
三、陶渊明来姑孰横山脚下隐居至少有以下理由:(一)、横山周边有陶渊明的故土情节。
陶渊明对故土之地有怀念情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而江东横山地区系其祖居之地。
《万姓统谱》中就有“(汉末)陶氏宗族居于吴,晋时盛于丹阳”的说法。
南宋文天祥属江西人,他在江西任筠州知府时曾为江西宜丰秀溪陶氏族谱写过序,文天祥此前也曾为姑孰陶氏族谱写序,他在姑孰《陶氏重修谱谍序》中写道:陶姓子孙“迁徙甚多,难以悉举,唯姑孰横山一支,旧谱中有可据者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