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陶渊明讨论和研究的回顾(一)
陶渊明思想研究述评
陶渊明思想研究述评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曾经创作出著名的《陶渊明集》。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发展,作为西晋时期哲学思想家,他被喻为“中国抒情文学之父”。
本文尝试对陶渊明思想进行研究,以深入了解他对中国思想发展的影响。
陶渊明的思想归结起来有三个要点:一是注重尊重人类真实的慨叹和情感;二是他认为智慧可以通过人类的思维探求真理;三是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教育而获得精神的拯救。
首先,他强调尊重人类真实的慨叹和情感,他认为情感可以帮助人寻找到真理,只有在真实慨叹和情感的情况下,人们才能充分理解世界,以及把握未来的发展前景。
他认为,人类有一种天生的智慧,可以帮助他们把握世界的原理。
这种智慧是“道”的概念,也是道家哲学的核心内容。
其次,他认为智慧可以通过人类的思维探求真理,他认为人类智慧可以帮助他们在理解世界和人生旅程中寻求真理。
他把这种真理称为“道”,认为“道”是一种智慧,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世界。
所以,他强调用智慧探求真理,而不是用感官感知。
最后,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教育而获得精神的拯救。
他相信,只要用正确的方法对待世界,就能实现个人精神的拯救。
- 1 -。
五十余年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
五十余年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以其独特的田园诗风格,赢得了后世无数的赞誉和关注。
自陶渊明离世后的千余年间,他的田园诗不断被历代学者所研究、解读和传承。
本文旨在系统回顾和总结五十余年来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历程,以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的主要阶段和特点,分析各个时期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影响和价值。
本文还将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揭示陶渊明田园诗的魅力所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五十余年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的综述,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文化价值。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历史背景与文学地位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伟大诗人。
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的乱世之中,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士人普遍感到苦闷和迷茫。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陶渊明的田园诗应运而生,成为他表达个人情感、追求理想生活的重要载体。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田园诗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更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向往。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刻,使得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在文学史上,陶渊明的田园诗被誉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表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这种诗歌风格和艺术特点,使得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创造,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陶渊明总结
陶渊明总结陶渊明,东晋末年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辛酸和忧郁,但也散发出了一种不凡的智慧和人文关怀。
他以诗文自述心路历程,总结了自己的生活哲学和人生感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探究陶渊明的总结,一起来领略他对于人生的思考。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于余何有哉?物之无物,至矣。
”这句话中折射出了他对物质财富的淡然态度,他认为,在世俗纷扰之外,人应当保持一颗淡泊的心态。
他不愿追逐名利,不以权贵云集之处为乐,而是喜爱归隐田园,享受与自然相处的宁静。
陶渊明所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他在这种宁静中寻找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和满足。
陶渊明以田园为题材的诗作中,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他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对内心追求的写照。
陶渊明通过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验到了心灵的宁静和人生的真善美。
他以自然为师,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将其融于自己的文学作品中。
在《归去来辞》中,陶渊明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这两句简洁而有力的诗句,表达了他洞察人性的深刻和对人世的思考。
陶渊明认为,人生百态虽然繁复多变,但不管何种身份、地位,人心总是相通的。
他不将自己置于高踞之上,而是与人平等相待,关注人性的本真和对他人的关怀。
他笔下的农民、渔夫、仕宦,在尊重他们的同时,也在温情地反映出人们相似的内心世界。
陶渊明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和对人性的关怀,并不限于自己的作品中。
他曾任政务,见证了官场的黑暗和权力的腐败,也饱经屈辱和流放之苦。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对社会的希望和人类的尊严。
他在《桃花源记》中创造了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了他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对人类幸福的追寻。
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也对后世的理想主义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他一生的思考和心路历程,他坚信人生应当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善美。
他洞察社会现实,关注他人的疾苦,却不被现实所束缚,而是以一种超然的姿态,从容地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
陶渊明研究报告
陶渊明研究报告1. 引言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汉族,祖籍东莞(今广东东莞),是中国南朝刘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农学家。
他以其卓越的诗文才华和深厚的人文关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文豪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报告将对陶渊明的生平、文学成就和影响进行综合研究和探讨。
2. 生平陶渊明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农耕生活的向往。
他在东晋末年赴举子无成后返乡,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在隐居期间,陶渊明经历了多次生活挫折和政治动荡,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他以农耕为生,喜好读书写作,并与当时的文人雅士保持着交往和讨论。
3. 文学成就陶渊明以他的田园诗和散文闻名于世。
他的田园诗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农民的辛勤劳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岳阳楼整旧如旧的抱负。
他的散文作品纵论天下,以政治家的眼光审视时事,提出了许多治国安邦的建议和谏言。
他关注社会民生,主张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结合,提出了“养天地正经、务本守真”的理念。
4. 影响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田园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先河,影响了后世无数诗人的创作。
他的农学著作《归田赋》对后世农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的政治观点和治国理念也一直为后世政治家和学者所研究和借鉴。
陶渊明的思想与情感表达方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脉中,成为中国文化优良传统的一部分。
5. 结论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文成就和思想影响力被广泛认可。
他通过对自然、农耕和政治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类社会的关怀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为后世文化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陶渊明的研究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启示和借鉴。
6. 参考文献陶渊明. (2017). 陶渊明全集. 北京: 北京出版社.陶渊明. (2018). 陶渊明集.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陶渊明. (2019). 陶渊明与中国传统文化. 北京: 人民出版社.。
陶渊明接受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学理反思
一
文学接受历史 的特 有现象 , 就为后世从影 响 、 接
受、 阐释的角度对之进行 研究提供 了坚实 的文本基
础。
中西融通 。 古今结合的创新价值。一方面, 它是将西 方的文艺思想 , 运用 到本 土具体 的研究领域当 中去
的一种实践, 必将对原有的西方文艺思想和本土研
他 自己所处时代 , 诗歌批评家钟嵘仅把他列为中品。
而刘勰在几乎论遍 历代诗人 、 家的文论 巨著《 作 文
心雕龙》 中对其 只字未提 !唐代虽有提及 , 但也只
注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以及山水隐逸精
了一个可以提供思考和再思考的巨大空 间, 开辟了
广阔的新的研究领域。“ 接受美学意欲造成过去与 现在的对话 , 从而将所有的事实联系在一起 , 为理解 过去发生的一切提供 了一个选择模式。 1 1 ”_4 以现 j 5
文学 、 文论的研究领域提供重大的借鉴意义。
一
、
陶渊明接受研究的历史鸟瞰
也是传统的陶渊明研究纵深发展的理性要求和必然
趋势。
接受美学为传统的文学研究揭示 了一个新的维 度——文学活动的读者之维 , 从而将 文学研究 导人
陶渊明作 为大诗人的意义和价值 , 中国古代 在
有一个不断被发 现 、 不断被诂定的过程 。陶渊明在
V 13 o 2 0. O N .
M8 .,O 6 1 2O "
陶渊 明接 受研 究 的历 史 回顾 与 学 理 反 思
刘 绍瑾 , 全 刚 汪
( 暨南 大学 文学院 , 广东 广州 5 0 3 ) 16 2
摘 要 : 2 0世纪 8 年代后期以来。 0 将现代西方的接受戋学和阐释学视野引入传统的陶渊明研 究, 进行接 受的、 影
陶渊明研究报告
陶渊明研究报告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初名平,一字太山,河东
人(今山西运城),东晋末年至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农学家。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被誉为“田园诗”的创始人。
陶渊明的一生中,经历了战乱和政治风云变幻。
他曾任东晋末年的当涂县县令,虽然有才干,却因政治斗争不顺而被贬谪到嵩山洞府。
在洞府生活期间,陶渊明重拾田园生活,开始以田园为题材写诗,并与自然界融为一体,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的诗作多以田园景物为题材,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恢宏,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他的诗作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清新、舒缓的感受。
他的《桃花源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社会,成为后世文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除了田园诗外,陶渊明还有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如《归园田居》、《杂记》等。
他的散文作品以真实表达、情感饱满、意境深远为特点,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陶渊明的农学著作《五谷》是中国古代农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有很大影响。
他在研究农学的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农田改良实践,积极提倡勤俭持家、守时敬业的精神。
总的来说,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丰富多彩、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散文和农学著作都体现了他对自然、人类和社会的思考和追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十余年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
五十余年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
陶渊明(公元365年-公元427年),字元亮,一字潜,浮梁人。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之一。
他以其描绘田园生活和表达人生哲理的田园诗而闻名于世,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以家乡的田园为题材,表达了他对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透过田园的景象和生活方式,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思考。
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简洁自然的风格,语言朴素而真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感受描述了大自然的美景,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研究陶渊明田园诗的过程中,学者们对其作品进行了丰富的阐释和解读。
首先,他们将陶渊明的田园诗与其他田园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发现陶渊明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其次,他们从文化角度解读陶渊明的田园诗,认为这些诗歌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思想倾向。
再次,他们从哲学角度解读陶渊明的田园诗,认为这些诗歌传达了陶渊明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此外,学者们还通过研究陶渊明的诗歌语言、意象以及艺术手法,揭示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他们认为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能够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通过简单的文字表达出来。
同时,他的诗歌意象丰富多样,包括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对生活场景的描写等。
此外,他还巧妙运用对比、象征和寓意等艺术手法,使诗歌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五十余年来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较研究、文化解读、哲学解读以及诗歌语言、意象和艺术手法等方面。
通过这些研究,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使我们更加欣赏和赏析这位伟大诗人的作品。
陶渊明及其诗歌研究综述
陶渊明及其诗歌研究综述(转载)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卓越的文学成就以及高尚的人格风范,为历代士人所景仰。
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一直是我国古代诗坛最重要的体裁之一。
田园诗,以陶诗为楷模,形成中国诗歌别具一格的审美意趣。
他淡泊心志、洁身自好的品格,成为中国古代隐士这一重要文化阶层的理想典范。
陶渊明的价值,在古代有一个重新发掘和重新认识的过程。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官大司马,执掌朝政,是东晋时名臣。
他的友人颜延之称其“韬此洪族”(《陶征士诔》),“洪族”即是言其门阀显赫。
在当时重视门阀的制度下,倘若他热衷功名,谋取官职,获得高名,并非是很困难的事情。
但是,诗人处身于晋宋交替之际,政治黑暗,虽然他少年曾有“猛志”,也曾出仕为官,最终还是辞官归隐,诚如他所说:“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
”(《感士不遇赋》)作者以达人自况,归隐田园确有避祸远害的目的。
在官本位的价值体系中,作为隐士的陶渊明生前无疑相当寂寞。
再加上他心志淡泊,不汲汲于富贵,不攀援于权贵,所以与当时的所谓的名流达官没有多少来往。
从他的文集以及传记材料来看,与其交游多半是下层官员。
比较重要的人物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颜延之,颜氏与陶渊明相交甚深,史载:“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军曹,在浔阳与潜情款。
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
”(《宋书》本传)先后任江州刺史的檀道济、王弘曾造访过陶渊明,但都没有什么交往。
他当时在人们心目中,只是一个志行高洁的隐士而已,并非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
他与周续之、刘遗民齐名,并称为“浔阳三隐”,也曾参加过高僧慧远组织的白莲社的活动,但由于他与慧远的观点颇有差异,后来退出了莲社的活动。
他自称“请息交以绝游”,与官员来往不多,自然在士大夫中没有太大的影响。
陶渊明去世之后,他的好友颜延之所作《陶征士诔》,是研究陶渊明最早的文献。
文中称颂陶氏具有“巢、高之抗行,夷、皓之峻节”,仰慕他不慕利禄富贵的风范。
读陶渊明心得
读陶渊明心得读陶渊明心得篇1读陶渊明的心得,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比如个人生活经历、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启发性的主题:1.生活经历: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士族家庭,从小接受着良好的教育。
他曾经担任过一些官职,但最终辞官归隐,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了解他的生活经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和哲学思想。
2.思想观念:陶渊明是一个儒家思想家,他主张“仁爱”、“礼制”等儒家思想。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而不是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
了解他的思想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和哲学思想。
3.文学艺术:陶渊明的文学艺术成就非常高,他的诗歌、散文、游记等作品,都充满了诗意和思想性。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现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了解他的文学艺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和哲学思想。
总之,读陶渊明的心得,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包括他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
只有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并从中获得启示和灵感。
读陶渊明心得篇2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和思想家,他的诗歌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陶渊明的一些心得体会:1.自然主义哲学:陶渊明主张回归自然,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的诗歌中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神秘,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文明的批判。
这种自然主义哲学对后来的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生命观念:陶渊明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尊重。
他认为生命是短暂的,应该珍惜每一天,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
这种生命观念对后来的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化批判:陶渊明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他认为当时的社会虚伪、贪婪、残酷,应该回归自然、真诚和善良。
这种文化批判精神对后来的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语言艺术: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简练、优美,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近三十年《归去来兮辞》研究综述
的 8 出任彭泽令 ,在任八十余 天后 ,于十一 月辞去 彭泽 月
令离 职归 田 ,卒 于公 元 4 7年 。 2
二 、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心 , 篇日 《 命 归去来兮辞》 。乙 巳岁十一月也 。 ”钱 钟书认
来兮辞》 作于十一月 ,尚在 仲冬 ,怎么会 有 ‘ 欣欣 以向 木
、
《 归去来兮 辞》 的创作 时间和地点
荣’ ‘ 、 善万物之得时 ’等 物色?又怎么会有 ‘ 人告余 以 农
春及 ,将有事乎西畴 ’ ‘ 、 或植杖 以耘耔 ’等人 事?其为未 归前之想象 ,不言 而喻矣 。 这段话 率先 对历 史上 的 “ ” 追 录” 直述 ” 的观点 提出了大 胆的质疑 。对此 ,钱 钟书先 、“ 生进一步补充道 : “ 本文 自 ‘ 舟遥遥 以轻飚 ’至 ‘ 崎岖 亦 而经丘 ’一节 ,续启 程之初 之抵家 以后诸况 ,心先历 历想 而如身正 一一经。 ”周 、钱两位先 生在此明确地表示 :《 归 去来兮辞 》创作 于陶渊明未 归之 前 ,且有想象的言辞。 欧阳楠 和 肖春华 《 于 ( 关 归去来兮辞 > 的创 作时 间问 题——并与朱东润 先生 商榷》 ( 云梦 学刊 18 96年第 1期 ) 详细罗列 了十二位学者关 于陶渊 明归 隐时间 的观点 ,大都 认为该文抒写 了陶渊明归途 中所见所 感和 回到 田园的 自得 自乐 ,其 中包括逯钦立先生 的观 点。但欧 阳楠和 肖春 华均 给予否定和质疑 ,他们 同意周 、钱 两位先 生 的想 象说 ,认 为陶渊明是在去县之前完成 了这 篇千古名 作 ,并加之 美学
近三十年《桃花源记并诗》研究综述
二、桃花源的原型 《桃花源记 》问 世 之 后,每 逢 乱 世,人 们 就 会 想 到 避乱的“世外桃源”。因此,“寻得桃源好避秦”、“避秦 何处是桃源”之 类 的 诗 句,就 经 常 在 历 代 许 多 人 的 诗 文中出现。王维作《桃源行》、韩愈写《桃源园》、苏轼 《和桃花源诗( 并序) 》以及现代学者陈寅烙的《桃花源 记旁证》等,或追思陶翁,或考辨桃源,或“笑逃秦人”。 不仅如此,在当今的地名中“桃源”亦用之甚多。 关于《桃花源记》中的“桃源”,究竟应在何处? 前 人传说与考证颇多。现代史家的研究,较为重要者有 二: 一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中 “以诗证史”,他认为: “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 亦纪实之文也”[7],因而他“就纪实立说”,得出的结论 主要有四点: 真实之桃花源在北方之弘农,或上洛,而 不在南方之武陵; 真实之桃花源居人所避之秦乃苻秦, 而非嬴秦; 桃花源记纪实之部分乃依据义熙十三年春 夏间刘裕率师入关时戴延之等所闻见之材料而作成; 桃花源记寓意之部分乃牵连混合刘驎之入衡山采药故
收稿日期: 2012 - 01 - 18
事,并点缀 以“不 知 有 汉,无 论 魏 晋 ”等 语 所 作 成。 这 篇论文传 播 开 来 以 后,在 社 会 上 产 生 了 很 大 的 影 响。 二是唐长孺先生的《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8],是对 陈寅恪先生文的商榷,他倾向于认为桃花源的故事所 本基本上取自南方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种传说,这种传说晋、宋之间流 行于荆、湘,同一时代的陶渊明根据所闻加以理想化, 写成了《桃花源记》,桃花源居人的生活秩序不同于北 方之坞堡。他们的结论皆有可取。
陶渊明集文献问题研究
前言(一)庞大的陶学研究背景纵观文学史,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地位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对魏晋以降的历代诗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崇拜追慕者绵延不绝。
陶渊明及其诗歌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昭示着中国文人内心的某种隐曲。
对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研究从颜延之的《陶征士诔》算起,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古代经历了几次研陶的高峰,从南北朝的发轫期到唐朝对陶渊明的拳拳服膺,直到学术鼎盛的大宋朝对其诗文与人品的顶礼膜拜,成就了研陶的第一次高峰。
至此以后,虽经历了金元到明的低潮又回落,明代研陶蓄积的力量在明清易代之际又成长起来,在研陶的道路上一直延续着大宋朝尊陶的气势,到清代又迎来了陶渊明研究的又一次高潮。
研究历代研陶史可以发现,对陶渊明及其诗文的研究几乎是唐宋以降每个朝代里的集体行为。
古代对陶渊明及其诗文的研究多如繁星,主要成果多集中表现为陶渊明集的整理编撰上,经过校勘、注评、笺释的方法形成了庞大数量的陶渊明集。
在陶集的编撰中都有对陶渊明其人品与诗品的品评鉴赏,再有经过搜罗考证其生平事迹撰写成陶谱附于集后。
此两种研究还存在于诗话与其他的研究集中。
从南北朝至今一百多部陶集,加之诗话、志书、辑录,各种研究成果卓然可观。
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是陶渊明研究的近代化的时期,西学东渐,各种新学理论席卷而来,陶渊明的研究步入了近代化的历程。
各种批评理论的引入,使得这一时期成为继唐宋、明清以来陶渊明研究的第三次高峰。
相对于古代的研陶治陶,研陶近代化的显著表现在于理论化、系统化,呈现综合研究的局面,其研究专著丰硕,专家学者如林,且新论层见叠出,研陶之举大兴。
本时期第一批陶学家代表有王国维、梁启超、朱自清、陈寅格、朱光潜等大学者,在史料、风格、艺术特色等方面分析透辟。
也有如古直、傅东华、逯钦立等陶学研究者从传统研究方法的角度对陶渊明生平事迹做重新梳理。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文革之后直到现在,陶渊明研究飞速发展,其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学术观念的转变,研究观点与方法的多元化,使陶渊明研究蔚为大观。
陶渊明研究随想
。
外 国学者 的 某些 陶洲 明
,
例如
前 面 提 到 的 日 本 陶 诗 专家大 矢 根 文 次 郎认 为
,
之所 以 对 日本 文学 产生 了 如 此持 久 的 影 响 的特 征
,
是 因为
“
“
他 充分 地保 持 了 纯 粹 属 于 东 方文化
,
罗 曼 罗 兰反 复赞 叹 陶 渊 明 诗文 中
和 谐 的 沉思 ”
复杂 的 内容
无 疑 会是一 个 有力 的 推 动
。
陶 渊 明 的 国 际 影 响还说 明
对 陶 渊 明 的 研 究不仅 属 于 中 国文 学史 的 范 围 在这 方面
, ,
而 且 还要
,
放 到 人 类文 化 和 世 界文学 发展 的 全 局 中去进 行 历史 的 考 察
意 见对 我 们是 有所 启 发 的
,
他们 都是从 比 较 的 角度 强调 这就 启示我 们
。
东 方艺术
,
的 美学 特 征及其 与 西 方 古典艺术 的某些 共 同之 处 方 诗 人 的一个 代表
,
:
如 果把 陶 渊 明 作为 东 也是
从 东西方文 化的 比 较的 角度来研 究陶 渊明作 品 的思想 与艺术
,
会 有助 于 我们 对陶渊 明文学 遗产 的独特 价值 的认 识 的 其二
、
不 同 民族
“
国 家 的 不 同 的历 史文 化 环境
,
研 究在不
同时代 扬弃
,
各 自从 陶 渊 明 的 作 品 中吸取 了 些 什 么
。
并 加 以 怎 样 的改 造 和
、
使 之 化成 自 己 的 血 肉
陶渊明思想研究述评
陶渊明思想研究述评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一文化形态下,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塑造了一个灿烂的文化景象。
其中之一就是汉代诗人、思想家陶渊明。
陶渊明是儒家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影响着后世的读者,已经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
因此,本文将对陶渊明的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评述。
陶渊明的代表作《桃花源记》展示了他独特的哲学和审美观点。
在这部作品中,陶渊明提出了与其他儒家思想家有所不同的观点。
这种观点通过丰富的图像和描述传达出来,指出了人们可以通过道德训练来实现人类的真正幸福。
此外,也可以从这部作品中看出陶渊明认为审美是一种重要的精神状态。
他认为,审美的感受和欣赏是一种道德的表现,人们可以从中获得精神安慰。
此外,陶渊明也探讨了有关社会的哲学问题。
他认为,社会价值观是由人们的道德和操守规范所决定的。
他还认为,法律作为社会价值观的实现,必须依靠道德来完善。
因此,陶渊明关注的不仅仅是道德和操守,而是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陶渊明同样在其他著作中表达了他的思想理论,如《论语》和《醉翁亭记》,其中也表现出他独特的思想特征。
例如,在《论语》中,陶渊明提出了与孔子的思想有所不同的见解,他强调每个人都应培养自己的道德标准,而不是仅仅依赖宗教信仰。
在《醉翁亭记》中,他提出了一种支持和谐美的思想观点,认为古代文化的精髓不仅体现在学识技能上,同时也涉及到精神修养和审美上的要求。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思想以其现实性、实用性和多元性而著称,他以社会实践为出发点,以批判儒家观念为基础,研究和探讨了儒家传统文化的根源,从而丰富了儒家传统文化,同时也把这一文化形态的思想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陶渊明的思想受到了现代学者的高度重视,其中如今不乏一系列有关他思想的论文研究和评述。
总之,陶渊明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较高的价值,他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文化,而且也提出了几个令人思考的哲学问题。
今日见余晖——关于陶渊明研究的点滴杂感
化境
.
”
的 艺术 奥 秘
.
也还有 待于深 入 的 揭 示
以 供发 展 当代 文学 的 借鉴 和 成为 它 的 滋
10
补品
。
陶 渊 明在理 想 与现实 的 极 度苦 闷 中
,
在 魏晋 以 来 玄 学 盛 行 的 影 响 下
。 ,
,
从 老庄 哲学 中
,
吸 收 了 因任 自然 的 思 想 矛盾
,
,
形 成一 种 委运 任 化 的 人生 态 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是不 足 取 也 绝 不 可 取的
,
但这 只 是 陶 渊 明思想 中 的 一 他一 生 还是不 时处 于
。
而且是 他 竭 力想 时 时如 此 却始 终也没 能做 到时 时如此 的一 面 所 以 就 陶 的 总 体来 看
,
思 想 矛盾 和感情 激动 之 中 放 弃 对进 步 理 想 的 渴 望
;
他 的 主 导 方面是 积 极 的
,
现 实 的 物事 倒 不 过成 了 表现 这 是一种 什 么 样 的
。
理 想 意 境 的 材料 与 形 式
他 是 独 开 一 派 的 作家
明
, ,
。
而这 一 切 都 统 一在 田 园 生 活 与 田 园 题 材 上
,
创 作 倾 向 和 创 作方 法 呢 ? 无 疑 还 有待 于 深 入地 研究
就 写不 清楚 晋 以后 的诗歌 史
他们 都 是 置
,
身 于 现 实 中的
了
,
陶 渊 明 却从现实 的 漩 涡 中走 出 来 了
。
他 在 田 园 中开 辟 了 一 个 世 外 桃 源
试评三十年来出版的三本《陶渊明集》
试评三十年来出版的三本《陶渊明集》
近三十年来出版的三本《陶渊明集》可谓极具参考价值,不仅有其史
料价值,更有其宝贵的文学价值。
其中第一版由台湾大学出版社出版,编者根据石鼓文收录的《陶渊明集》首先为我们提供了陶渊明集全书
的文字,这样我们就可以深入认识陶渊明集的精神内涵;第二版则是
国家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它的特点就是真实地保留了当时的原貌,最
初的集给我们展现了很多未经削薄修改的内容,比如陶渊明以及其他
唐代诗人的诗经;第三版的《陶渊明集》可谓是到目前为止最佳的一本,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陶渊明版本的精细
文字,还收录了当时历史上一些重要文物,让我们能够见证古代文明
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本《陶渊明集》在文学史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
的角色,它们提供了一种独特透视来分析陶渊明及其时代的文学主题,并以此丰富我们对唐代及其他文化研究的了解,让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了解古代的文明和艺术的精髓。
此外,它们还收录了陶渊明的诗篇,
帮助我们探究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让我们对古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总的来说,如今的阅读者们应当认真珍视近三十年来出版的三本《陶
渊明集》,它们为研究古代文化艺术提供了系统性的帮助。
因此,为
了更深入了解古代文化,我们需要用心研读这三本《陶渊明集》,以
便从中提炼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年来陶渊明讨论和研究的回顾(一)陶潜(公元365—427),字渊明,或曰名渊明,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历仕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中年辞官归隐,躬耕自资,最后寂寞地死去。
陶渊明的时代,文坛上滋长了虚华浮艳的形式主义风气,旨归老庄的玄言诗和寄情闲适的山水诗风靡一时,而陶渊明却能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随着陶渊明在文学史上影响的扩大,后世对陶渊明的研究也始终不辍。
五四以来,朱自清、陈寅恪、朱光潜等先生,对陶渊明皆有较深入的探讨,在史料、艺术技巧、风格诸课题上作过有价值的发掘与论析。
鲁迅先生运用唯物史观,在魏晋文学的精湛研究中,也对某些学者曲解陶潜的论点,曾予以尖锐批评,提出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为陶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陶学方兴未艾。
广大文学评论工作者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古代作家作品,陶渊明的研究取得可喜成绩,进入一个崭新发展阶段。
回顾三十多年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过程,陶渊明始终是一个引入注目的“热门”作家,在报刊上开展过多次讨论,可谓盛况空前。
兹将建国来历次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一九五四年开始的主要围绕《陶渊明传论》一书的讨论一九五三年上海棠棣出版社的《陶渊明传论》(张芝着)问世,这是解放后第一部陶学专着,在古典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招来一系列批评,持续达四年之久。
五四年六月七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首先发表阎简弼《读陶渊明传论>》一文,指责著者“从血缘上判断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不科学、不十分可靠的。
所以陶渊明的忠不忠于晋应该看他自己的言行,不必绕弯子从陶侃、孟嘉那里找根据。
而且只要细心地读一读陶渊明的诗文,就可以明了他之所以崇拜他们绝不是张芝先生所说的‘不忠’与‘附逆’;而恰恰相反,他是把他的这两位先辈看成品德高劭的忠良的”。
对此,著者一度撰文反驳:“阎先生似乎认为要么陶渊明忠于晋室,要么不忠于晋室,而不能既不忠于晋室而又抱有同情,但我认为恰是虽不忠于晋室(就桓玄事件言)而仍同情(就刘裕事件言),这才是陶渊明对于当时政治事件的具体态度。
阎先生认为‘同情’和‘忠愤’只是两个不同的词汇,他不理解这是代表客观事物的两种不同态度。
对问题一刀两断是容易的,但我们不是更要求恰如其分么。
”1]此后,报刊上仍不断有对该书的批评。
如刘国盈《试谈陶渊明》指出:“陶渊明的这种怀古情绪,是极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生活在动荡不定、饥寒交迫的时代里的农民,他们最想望的就是能过那“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的没有剥削、没有战争的安谧生活,而诗人的诗篇恰恰就反映了人民的这种愿望。
张芝先生《陶渊明传论》一书中提出陶渊明的这种‘怀古情绪’是‘充分地表现了他的没落情感’。
据我看张先生的这种论证是不大充足的。
因为我们不能根据这种思想是否能够实现来判断其进步与落后,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检验一下这种思想是代表着什么人的情绪。
”2]易润芝《试论陶渊明》批评“张芝先生‘没有从认真研究陶渊明的作品入手,来评断他的思想与价值’,这确是《陶渊明传论》的主要缺点”。
3]叶鹏《论陶渊明》指责“张芝又证明,陶渊明的苦闷和躬耕生活的真正政治原因,是桓玄政权的流产。
张芝的这一论断,说明了他始终还没有跳出所谓陶渊明对某一政权的个人依恋的偏见”。
4]郭预衡《评陶渊明传论>》指出,“传论”中的陶渊明,是没有任何伟大之处的。
这种评价我们当然不能同意。
陶渊明在历史上的诗人地位,是个客观事实,不是任何人能够随意歪曲的。
首先,从政治倾向来看,陶渊明基本上是倾向劳动人民方面。
……其次,从陶渊明的思想倾向看,他基本上是采取了儒道两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而扬弃了某些消极因素。
”5]这个时期的陶学研究,除关于《陶渊明传论》的争论外,其他问题亦存在不同意见,如李周存《对论陶渊明>的一点意见》就认为叶鹏关于道家思想对陶渊明世界观具有积极影响的观点是错误的,提出:“道家的落后的世界观、人生观无疑的给他的作品现实主义基础以很大的腐蚀,对这位天才来说是很可惜的。
我们可以假定,如果陶渊明不是受道家消极思想的支配,那末,他就可能不会在这时候写的作品‘与当时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悲剧不相称’,而很可以写出惊心动魄的人民性极其强烈的现实主义作品来的。
”6]俞启祟《陶诗“忠愤”说新证——陶渊明爱国主义的新探索》批评叶鹏这样一种论断;“在陶渊明的全部作品中;看不到一点民族苦难的影子。
”7]指出“只有从爱国主义精神这个方面来理解陶渊明诗‘忠愤’这一部分,我们才能钻研出这些诗真正思想性之所在,才能理解这些诗为什么感动并激励着无数的人,也只有从这个方向去理解陶渊明,我们才能探索出构成陶渊明整个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忠愤’和构成陶渊明全部作品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豪放’、‘慷慨激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陶渊明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他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8]针对缪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新释——附论东晋南朝地方官俸及当时士大夫食量诸问题》9]一文,张志明写了《对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新释>的商榷的意见》10];针对谭丕模《论陶诗》11]一文,汪浙成写了《对论陶诗>一文的意见》12];还有古直《陶侃及陶渊明是汉族还是溪族呢?——与陈寅恪教授商榷所谓江左名人如陶侃及陶渊明亦出于溪族的结论》13]等,所有这些讨论文章的发表,对推动陶学研究的发展,皆很有裨益。
这个时期出版的陶学专着有《陶渊明集》(王瑶编注,五六年北京作家出版社)。
为了方便读者,该书所收诗文分别按时间顺序编排,并对内容作了简明扼要的注释:书首《前言》对陶渊明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进行了比较全面而中肯的评论,不仅可为初学者指示读陶门径,对研究陶学的专业工作者亦颇有参考。
二、一九五八年开始的陶渊明问题大辩论这次辩论起源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二年级学生在编订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和讲稿时否定了陶渊明,认为“陶渊明基本上是反现实主义的诗人”。
这一评价在该校中文系的师生中引起各种不同反应。
为此,该校组织中文系二年级全体同学和该校古典文学教研组全体教师、研究生等二百五十多人举行科学讨论会。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发表了他们的分歧意见,引起社会上更多人士的关心,纷纷投稿,截至一九六〇年三月底,《文学遗产》编辑部共收到有关陶渊明的文章二百五十一篇,约一百二十四万多字。
参加讨论的文章大体可分两大类,一是对陶渊明基本上予以否定的,居少数,一是基本上予以肯定或全面加以肯定的,居绝大多数。
持基本否定态度的如北师大中文系二年级二班第一组集体讨论《陶渊明基本上是反现实主义的诗人》提出:“我们认为陶诗中虽有少数较好的诗,但却没能反映出时代的面貌(哪怕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大多数的作品是无意义的,葚至粉饰了现实。
所以我们说陶诗基本上是反现实主义的。
……陶诗不论在当代还是对后代,都是起着引人走向消极道路的促退作用。
”14]赵德政《对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浅见》提出:“陶渊明的辞官归隐,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绝不是原因,其原因应在于他爬不上去。
如果能够爬得上去,他不但不辞官,更不会隐居田园的,这充分表现在他几次出仕几次归隐上。
……陶渊明辞官归隐正说明他不敢正视现实,也说明他做了现实斗争中的逃兵,他从此隐居田园,企图逃避现实。
因此,这只有消极因素,而无丝毫积极因素。
”15]张连喜《退隐是有“积极意义”的“反抗”吗?》16]与赵文持相似批判态度。
对陶渊明抱基本肯定或全面肯定的文章很多,如曹道衡《再论陶渊明的思想及其创作》认为陶渊明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无可责难:“在他的作品中,是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盾的。
问题在于反映的方法。
陶诗是抒情诗,这必须结合抒情诗的特点来考察。
……他写的虽是自己的苦况,却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生活状况。
”关于《桃花源诗》,该文认为:“这种光辉的主张(指“靡王税”),显然是古代遗产中民主思想成分的结晶,是劳动和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通过进步知识分子的笔尖公开的流露,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关于陶渊明的写景作品,该文认为“其中有一些,虽然是写景,也寄托了作者的志趣。
……体现了作者反抗现实的决心,当然会有价值。
另外一些诗,则不一定寄托了多少反抗意识,但诗人用高度的艺术技巧写出了大自然富有诗意的形象,能够给予读者以美感的享受。
”该文最后的结论是:“陶渊明不失为一位伟大的作家。
当然,他也有局限性,例如,在他的作品中,时常有人生无常的思想,有时也不免有消极的生活态度。
”17]张志岳《读陶三论》,一论归隐,指出“陶渊明以一个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从依附门阀大地主政权转变为坚决的不合作,归隐农村,这是他走向人民的第一步,这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
二论“金刚怒目”与“静穆”,指出“陶集中‘静穆’部分的作品,在实质上仍是反抗因素的作用来支配的,‘静穆’只是它的外表,当然,我并不是因此连它外表的‘静穆’也加以赞美。
……陶渊明作品的现实意义是比较鲜明的,在某些方面也已达到了时代的高峰,和魏晋南北朝的作家相比,应该说是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三论陶渊明“质而实绮,臞而实腴”的风格特征,认为“主要表现在:一,体现在劳动生活的题材上,二,体现在对乡村景物的描绘上,三、体现在语言的朴素、精练上,四、体现在情、景、理交融的手法上。
”18]北师大中文系五七级陶渊明研究小组、古典文学教研组《陶渊明的思想发展及其创作》在分四个阶段全面地分析了陶渊明的思想发展之后指出;“陶渊明思想主流是进步的,积极的,另一方面又有较浓厚的宿命论思想,表现了逃避的、与世无争的消极态度。
陶渊明的人生观是复杂的矛盾的。
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不满当时政治,抱有理想,想改变现实,而在黑暗现实面前又感到无能,从而想逃避现实的矛盾。
全部陶诗差不多每一首都贯串着这个矛盾。
我们从这些矛盾的后面,可以曲折地看到那个时代的影子。
”关于陶渊明的影响,该文认为其“作品对后世发生着不同的影响。
他生当社会动乱、政治腐朽的南朝晋、宋之交,而能‘贞志不休,安贫苦节’,始终保持‘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贫’的态度,过着困穷的生活,这就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树立了一个不与世浮沉、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榜样。
……陶渊明诗文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行列中的人,也有使他们‘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贫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他所写的那些归隐生活和散发着消极的与世无争的思想的作品,也成了后代逃避现实的文人的麻醉剂”。
19]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试论陶渊明的作品及其影响》论述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作品的人民性时指出。
“他可以说是我国封建社会里,一个有才干,有自己的意志和理想,不屈服于现实社会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这个形象概括了西周以来包括屈原、贾谊、左思等一切正直的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