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鸟》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22)第五单元第18课《鸟》教学设计
《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感知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3.激发热爱生命、追求自由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感知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1.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2.激发热爱生命、追求自由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回顾写鸟的诗句,再配乐欣赏鸟的图片的。
教师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预习
2.朗读课文,勾画出各种各样的鸟。
找出文中直接体现作者对鸟的情感的句子。
找出文中都为我们描绘了那些鸟?
从文中找出直接体现作者对鸟的情感的句子。
三、细读文本
1. 读三四段,分析作者对鸟的声音、外形的描写,体会作者爱鸟的情感。
默读课文,用笔圈点勾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仿照句式:
我最喜欢句子是 _____,因为 ________ 。
2.学法指导,默读以及从修辞和词语的角度赏析句子。
四、研读文本
1.给作者带来愁苦的是那些鸟?具体在哪几个段落?
2.具体到段落,小组讨论分析“悲苦之情”与爱鸟的情怀是否矛盾。
3.引导学生师生概括本文中心。
五、拓展
1.欣赏图片,谈感受。
2.配乐欣赏文字,结课。
六.小结。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鸟(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鸟1.顺读全文,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把握文章脉络及梁实秋散文小品的风格。
3.理解状物散文的特点——托物言志。
1.合作交流法。
2.组内讨论法。
3.阅读感悟法。
理解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理解状物散文的特点——托物言志。
理解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第课时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和文学常识,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顺读全文,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把握文章脉络及梁实秋散文小品的风格。
【重点】1. 顺读全文,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把握文章脉络及梁实秋散文小品的风格。
新课导入⇒检查预习⇒初读感知⇒探究阅读⇒拓展延伸导入一:图文型[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诗句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古往今来关于鸟的文学特色,理解鸟给大自然带来的勃勃生机。
出示诗歌中鸟的形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生机勃勃。
而梁实秋笔下的鸟却带给人悲苦,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品读梁实秋的散文小品文《鸟》。
导入二:鉴赏型[设计意图] 通过鉴赏文学作品中对鸟的描绘,让学生了解鸟的特性和描写鸟的方法。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
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这是冯骥才《珍珠鸟》中的片段,同学们试赏析这段关于写鸟的文字,说说它好在哪里。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文章,那就是梁实秋的《鸟》,去鉴赏其中更为精彩的描写。
一、检查预习,了解常识[设计意图] 了解学生掌握的生字词的情况和掌握文学常识的情况,对掌握课堂节奏起到心中有数的作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18《鸟》教案新人教版1
鸟【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悟作者爱鸟、爱自由的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观看一些鸟的图片,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课文诵读及字词掌握情况。
3. 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梁实秋〔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笔名秋郎。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
后及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场写批评文章和新诗。
1923年留学美国。
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
1928年及叶公超、徐志摩等人成立新月社。
先后及鲁迅等就人性描写诸问题展开论战。
他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学没有阶级性,宣传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后到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只身南下到四川,在重庆?中央日报?编辑副刊。
1949年到台湾,曾在编译馆、台湾大学、师范大学任职。
论著有?浪漫的及古典的?、?文学的纪律?、?文艺批评论?、?偏见集?、?文学因缘?,散文?雅舍小品?、?槐园梦忆?,编著有?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译有莎士比亚剧本20种、詹姆斯·巴利的?彼得·潘?、E.勃朗特的?吼叫山庄?,还曾主编?远东英汉大字典?。
论?雅舍小品?。
小品文的作者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须在悠闲中才有所获得。
我们都很清楚梁实秋先生是来自学院的教授学者,他既继承了晚明以来舒适的小品文风格,又接收了英国散文的个人笔调。
他追求所谓“雅〞的文调,批评市井之流的语气、村妇骂街的口吻,他的散文表现出一种闲和的雍容雅态。
梁实秋自己嘴上常常挂着阿诺德的名言:“文学是沉静地观察人生,并观察人生的全体。
〞?雅舍小品?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小品集中雅趣横生。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鸟》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8课鸟第1课时【学习目的】1.积累生字词,理解课文,了解状物散文的特点。
2.了解梁实秋散文小品的风格,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中心。
3.体会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领会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现实的不满。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领会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现实的不满。
教学内容与步骤1、导入: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
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
今天我们所学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X。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在文中表现“知性”的。
2、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划出写鸟的特点的文字,用波浪线标出作者爱鸟体现在哪些方面,用着重号标出作者悲鸟的内容,批注自己阅读的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2)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抟(tuán)羽翮(hé)蜷伏(quán)栅栏(zhà)饮啄(zhuó)呱呱(gū)曳着(yè)长喙(huì)丰腴(yú)迷惘(wàng)鸢鹰(yuān)(3)词语解释交响乐:名称源出于希腊语,意即“一起响”。
至十八世纪后半期发展成为独立管弦乐作品,通常包含四个乐章(有时冠以慢板引子),个别也有多于或少于四个乐章的。
各乐章的体裁与奏鸣曲极似,只是规模较大,音乐主题有较大发展,管弦乐法也丰富些,适于表现戏剧性较强的内容。
鼎沸:①水涌流翻腾的样子。
②比喻形势纷扰动乱。
③形容喧闹、嘈杂。
玲珑:词语原意为娇小灵活之意指物体精巧细致。
也指人灵巧敏捷。
秾纤:①指肥瘦。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8课《鸟》教案
此外,关于课堂氛围的营造,我认为可以进一步优化。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显得拘谨,不够积极主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在课堂上多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课程导入环节,我提问的方式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但他们对于鸟类生活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和参与度,我可以在课前准备更多关于鸟类的趣味知识,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在教授生态意识方面,虽然学生们在讨论中能够认识到保护鸟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的行为可能并不会立即改变。为了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我计划在课后组织一些实地观察活动,让学生们亲自参与鸟类保护和环境美化,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8课《鸟》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8课《鸟》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鸟》一文,理解文章主题,把握作者通过对鸟的赞美,表达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2.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如“翱翔”、“婉转”、“巢穴”等,并掌握其用法。
最后,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疑问,我意识到需要更加及时地进行解答。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鸟类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阅读:18鸟》赛课教学设计_1
18.《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体味作者对鸟的情感。
2. 把握中心,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味作者对鸟的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中心,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
教学方法:1.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勾画圈点法:勾画写鸟的句子,品味文中精美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中“鸟”)请把七上学过有关“鸟”的古诗补充完整: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设计意图:巩固学过的古诗,明确本课学习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初步学习2—4)1.结合学案上的初步学习,听写有关生字词。
2.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设计意图:本文生字词较多,通过听写,巩固学生的掌握,为阅读课文做好准备。
把握文章的中心句,有利于把握作者对鸟的情感。
三、品读赏析(深化学习1)文中哪几段最直接表现作者对鸟的喜爱?默读勾画出这些段落中表现作者对鸟的喜爱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修辞、用词、色彩或句式等角度,赏析文章三、四段对鸟的细腻描写,配合感情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四、合作研讨(深化学习2、3)1.本文主要是写爱鸟,为什么文章用了大量篇幅在写鸟带来的悲苦之情?是否可以删去这些内容。
请你圈点勾画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或句子)来支撑你的观点。
2.作者写对鸟的情感中寄托了自己怎样的希望?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鸟的爱的内涵,爱的情感是层层加深的。
而且这种对鸟的爱的背后,寄托了作者希望。
五、课堂总结梁实秋先生在文中,写鸟的喜,鸟的悲,鸟的生,鸟的死,无不牵动着他的情思。
作者这种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也寄托着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尤其是由“悲”鸟到“悲”人的人生体味,更给了人们深深的启迪。
六、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中的深化学习和巩固学习的部分。
板书设计:鸟梁实秋叫声欣赏爱向往自由形体喜悦同情悲悲苦同情困境不忍看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第18课 鸟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脉络。
2.理解状物散文托物言志的特点:通过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深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3.感受散文和说明文中状物的不同。
学习重难点1.在赏析中体会作者状物的独特魅力。
2.理解状物散文托物言志的特点,感受散文和说明文中状物的不同。
学习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鸟是大自然的精灵,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最爱。
我们学过的许多诗文中都有鸟的身影, 大家能回忆并背诵出来吗?(示例: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些灵动的小生命,给了人们多少遐想,激发了人们多少灵感,寄托了人们多少情思!今天让我们带着对鸟的美好情感,走进梁实秋的《鸟》一文。
二、预习导学、不看不讲1 .作者你了解了吗?本文作者是梁实秋,原名治华,字实秋。
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主要作品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梁实秋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
他的小品散文,广涉人生世态,内容丰富,或回忆往事、记述个人经历,或叙写家庭生活、读书生涯,或忆念故乡、抒家国之思,或描写社会面貌、文化习俗。
他的作品幽默典雅、雍容大度、舒徐自在、韵味浓郁。
小品散文,一般指的是散文中短小隽永而偏重于记叙、抒情、述感一类的文章,以即兴抒写作者的日常观感。
2.字音你读准了吗?蜷伏(quon) 鸟唯(zhudn) 拖曳(ye) 斑斓(Idn) 臃肿(yong)稼纤(n6ng xian)迷惘(wdng) 蹋蹬(ju ji) 感喟(kui) 褴褛(Idn lu)3.课文你读熟了吗?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
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
4.脉络你理清了吗?本文重点描绘了鸟,作者依照鸟给予自己的不同感受,依次写了哪几类鸟?文中哪个句子直接表达了作者对鸟的情感?作者依照鸟给予自己的不同感受,依次写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令人喜悦的鸟,令人憎恶的鸟,令人悲苦的鸟。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鸟》说课稿 新人教版
鸟说课稿一、依据课标说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感悟理解,互相合作、共同发展。
二、说教材通过探究与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鸟的美以及它与人类的关系,并且要学会保护鸟,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及本专题的地位和特点,我特定了以下教学目标要重难点活动目标:知识与能力:1、对鸟的种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状态能有一些了解。
2、识记一些关与鸟的诗词名句,学会欣赏关于鸟的歌曲。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美感。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本次活动。
2、学会欣赏鸟的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神态美、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从而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学会收集资料、加工材料、整理材料,并在加工整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鸟是人类的朋友,是国家的巨大的自然财富,也是人类生存必备的资源,应该积极地保护和合理的利用鸟资源,养成爱鸟的美德,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2、为自己的生活环境能处处花香鸟语献计出力。
重难点:1、重点:①识记一些关与鸟的诗词名句,学会欣赏关于鸟的歌曲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本次活动2、难点:使学生认识到鸟是人类的朋友,是国家的巨大的自然财富,也是人类生存必备的资源,应该积极地保护和合理的利用鸟资源,养成爱鸟的美德。
四、说教法:1、情景描绘法:本节课一开时我就展示了一些图片,让学生从视角上认识到鸟的美。
然后接美让学生感知美、欣赏美、最终达到品味美、探讨美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使学生学会表达美并且创造美。
2、自由研讨法: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体,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我在课堂上提倡学生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
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本专题的感悟与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授课典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18《鸟》
18鸟教教事例一【教课目的】1.掌握文章脉络及梁实秋散文小品的风格。
2.理解状物散文托物言志的特色,领会作者对鸟的生计和命运的情思。
【教课重难点】理解状物散文托物言志的特色,领会作者对鸟的生计和命运的情思。
【学法指导】掌握“物”的特色 ,理清“情”的脉络 ,体察作者的写作企图。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回想诗歌中鸟的形象: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③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④春无踪影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⑤细风燕子斜 ,小雨鱼儿出。
大自然桃红柳绿 ,充满欢喜 ,充满灵气 ,活力勃勃。
而梁实秋笔下的鸟却带给人悲苦 ,这是什么原由呢?就让我们一同品读梁实秋的散文小品《鸟》。
二、作者简介梁实秋 (1903—1987),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 ,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小品 ,广涉人生世态 ,内容丰富 ,或回想旧事、记述个人经历 ,或叙写家庭生活、念书生涯 ,或忆念故土、发财国之思 ,或描绘社会相貌、文化风俗 ,作品风趣典雅 ,雍容大度 ,舒徐自在 ,神韵浓烈。
三、整体掌握文章第一部分 (1~2 段):写自己爱鸟而感觉到鸟的愁闷。
第二部分 (3~5 段):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鸟动听的鸣叫和优美的形体,表达了对鸟的赏识、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 (6~7 段):写鸟在带给人愉悦的同时也给人悲苦 ,以及此刻很难看到鸟。
四、问题商讨1.作者写了哪些鸟?明确:作者其实不限于写某一种鸟,文中写到了杜鹃、麻雀、喜鹊、乌鸦、猫头鹰、白鹭等,有家养的 ,有野外的 ,更多的是“不有名的小鸟”。
2.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整理出描绘鸟的声音、外形的词语。
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共同特色?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感情?明确:声音:洪亮、嘹亮、圆润、和睦。
外形:俊秀、斑斓的花彩、玲珑饱满、细瘦而不枯瘠、丰腴而不肥胖、秾纤合度、临风顾盼、高踞枝头。
这些词语:都是褒义词 ,表达了作者对鸟浓浓的喜爱之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 18《鸟》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8 鸟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
“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是说鸟的身躯玲珑饱满,“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写出鸟儿的身体比例匀称。
作者生动地表现了鸟美妙的体形,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2)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烂的花彩。
作者观察细致,运用排比修辞,显得鸟儿的种类繁多。
(3) 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
与鸟何干?作者善于发挥联想,在写鸟的各种情态时,十分自然地联想到了济慈、雪莱、哈代有关鸟的作品,丰富了描写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厚度。
2.体会下面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1)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标本室里住着罢。
鸟的快乐都被那些闲人闲情禁锢成了苦闷,作者在这里用看似平缓实则严峻的语气斥责了那些束缚鸟类“自由”的闲人闲情。
(2)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
现实社会的悲哀是人类造成的,人类囚禁了鸟儿,囚禁了自由,总有一天当天空中再没有鸟儿飞过的时候,人类会知道是我们自己囚禁了自己。
☞目标导学四:拓展感悟“笼中鸟”让人触目惊心。
以“笼中鸟”的口吻写几句话。
示例一:别束住我的手脚,穿破云层,我是一只自由的鸟。
让我飞吧,给我一点做鸟的自豪。
我已经厌倦了,这笼,这水,这吃不完的食物,这温暖的巢!示例二:我是那样无用,眼看,草枯了,花谢了,春去了,秋又来了。
我只能无谓的鸣叫,我应该是放纵的,在枝头,在花间,在溪畔,展示飞翔的骄傲。
慢慢衰老,慢慢衰老,葬在草丛,葬在花间,葬在河水滔滔。
如果一生注定在笼中生活,死亡比活着更好。
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教学提示‖为“笼中鸟”写话这一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换位体验,强化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三、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可取之处结合作者拓展感悟这一环境设计得较好,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创造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鸟》教案、教学设计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表达。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和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a.利用多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b.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鸟的生活,培养同理心,降低学习难度。
c.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讨论,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过程设计:
a.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鸟类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b.课文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关注修辞手法和句子结构。
c.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d.写作实践:布置课堂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仿写句子,提高写作能力。
e.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讨论积极性和写作实践成果。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修辞手法和情感态度的掌握程度。
4.教学拓展:
a.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与鸟类相关的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5.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作业布置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请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对待,期待大家在下一节课中的精彩表现!
4.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鸟的生活,培养同理心,提高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激发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鸟教案新人教版
《鸟》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之情,学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三、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古诗中有很多描写鸟的诗句,比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你们还记得哪些写鸟的诗句呢?(生回答。
)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充满生机。
我们的散文家梁实秋也喜欢鸟,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下作者笔下多姿的鸟儿吧!(二)作者简介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
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三)检查字词羽翮蜷伏伫立釉绿鸢鹰筵席蹐踞感喟鸱枭抟扶摇秾纤合度蓬松戟张不容置喙瞵(lín)视——瞪眼注视。
昂藏((cáng)——形容仪表雄伟。
褴褛(lán lǚ)——形容衣服破烂。
鸱枭(chī xiāo)——鸟名,俗称“猫头鹰”。
(四)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我爱鸟”)2.作者爱鸟的哪些方面?请用“作者爱鸟的……,你看(听)……”句式回答。
(1)“我”爱鸟的声音。
声音,如交响乐,如哀乐,让我的心情为之沉醉;(2)“我”也爱鸟的形体。
鸟的形体较之世界其他生物,更俊俏,就是盘旋着的鸢鹰亦是一种令人喜悦的雄姿;(3)鸟给“我”的悲苦也是让“我”喜爱鸟的原因之一。
3.五段中说:“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作者的“单纯”指的是什么?只爱鸟的声音与形体,而不管鸟的行为,也不将鸟诗意化。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 鸟教案1 新人教版(2021学年)
(2016年秋季版)山东省邹平县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 鸟教案1 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山东省邹平县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鸟教案1 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山东省邹平县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 鸟教案1 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鸟课题鸟本学期总第课时本单元第课时日期课型讲读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一、教学目标: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2.理解课文基本大意。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大意.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复备情景激趣: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
今天我们所学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在文中表现“知性”的。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抟(tuán) 羽翮(hé)蜷伏(quán)栅栏(zhà) 饮啄(zhuó)呱呱(gū) 曳着(yè) 长喙(huì)丰腴(yú) 迷惘(wàng) 鸢鹰(yuān)沸:①水涌流翻腾的样子。
②比用着重号标出课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划出写鸟的特点的文字,用波浪线标出作者爱鸟体现在哪些方面,用着重号标出作者悲鸟的内容,批注自己阅读的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18课《鸟》教案 新人教版[1](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18课《鸟》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18课《鸟》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18课《鸟》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8课鸟一、【教学目标】1、阅读文本,读通,读顺。
2、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鸟的特点.3、找出相关句子,明白作者爱鸟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教学重难点】作者的“爱”鸟,“爱”的是鸟的自然形态,而“悲" 鸟的失去自在自为,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见过鸟吗?说说你心目中的鸟儿四什么样子的。
2、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大师梁实秋笔下的鸟儿.二、简介作者及散文《鸟》: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
其中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
作者的“爱"鸟,“爱"的是鸟的自然形态,而“悲”鸟的失去自在自为,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
作者甚至对违背自然形态的关于鸟的典故产生质疑,更显示出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情伪的透辟洞察。
【精品】最新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鸟》学案新人教部编版
《鸟》学案精彩开篇词人和世间万物都属于自然,地球是人和一切生灵的共同家园。
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地球才生机勃勃,才风情万种,才姿态万千!所以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一切生灵!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状物散文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情感和主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
”诗人笔下的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生机勃勃。
而梁实秋笔下的鸟却带给人悲苦,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的《鸟》的世界一探究竟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羽翮.(hé) 瞵.视(lín) 抟.摇(tuán)鸟啭.(zhuàn) 曳.着(yè) 斑斓.(lán)丰腴.(yú) 秾纤..(nóng)(xiān) 倏.地(shū)鸢.鹰(yuān) 跼蹐..(jú)(jí) 感喟.(kuì)戟.张(jǐ) 褴褛..(lán)(lǚ) 窗棂.(líng)鸱枭..(chī)(xiāo)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孤苦伶仃:孤独困苦,没有依靠。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战栗:竭力克制因过分激动而引起的颤抖。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
干瘪:干而收缩,不丰满。
3.作者链接梁实秋(1902—1987),原名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生于北京。
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给文章划分结构并概括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2):自己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
第二部分(3-5):描写了鸟悦耳的鸣叫和优美的形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梁实秋散文小品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爱鸟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爱鸟、爱自由的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写鸟的特点,感受作者的爱鸟之情。
难点
把握文章线索,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学生
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给美丽的自然增添了亮丽的风景,你喜欢听鸟鸣吗?你爱鸟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大师梁实秋笔下的鸟儿。
二、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
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泛读课文。
指导阅读时,要求学生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写作对象的特点,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2.梳理文章结构,找出本文的线索。
本文的线索是:我爱鸟。
3.快速阅读第②~⑦自然段,概括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见到笼中鸟,羽翮不振,蜷伏不动,我感到苦闷
听到鸟声音,清脆嘹亮,圆润和谐,我感到喜悦
看到鸟形体,俊俏优美,玲珑饱满,我感到快乐
知道杜鹃鸟,蛮横无情,鸠占鹊巢,我感到坦然
教师小结:梁实秋先生在文中,写鸟的喜,鸟的悲,鸟的生,鸟的死,无不牵动着他的情思。
作者这种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也寄托着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四、课文精读
1.作者在本文的一开头便点出自己喜爱鸟,“我爱鸟”。
通读全文,请分条概括作者喜爱鸟的原因。
(1)“我”爱鸟的声音。
声音,如交响乐,如哀乐,让我的心情为之沉醉;
(2)“我”也爱鸟的形体。
鸟的形体较之世界其他生物,更俊俏,就是盘旋着的鸢鹰亦有一种令人喜悦的雄姿;
(3)鸟给“我”的悲楚也是让“我”喜爱鸟的原因之一。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韵味并作简要分析。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课堂,解决疑难,并组织全班交流。
(1)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鸟鸣声比作“和谐的交响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其悦耳的效果。
(2)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
用短句写出了杜鹃叫声的凄绝。
(3)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
作者化用宋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语句,用语典雅,描画了鸟优美的体
态,表现出对鸟的喜爱之情。
(4)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
一个“刺”字,生动地刻画出“我”见到鸟儿的喜悦之情。
(5)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拳”“缩”形象地写出了白鹭立在稻田的样子,衬着山色和梯田的背景,好一幅“青天白鹭图”!
3.作者写道,鸟“有时也给人悲苦”,请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吧?
鸟的快乐都被那些闲人闲情禁锢成了苦闷,作者在这里用看似平缓实则严峻的语气斥责了那些束缚鸟类“自由”的闲人闲情。
(2)但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地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
运用比喻和联想,由鸟及人,写在贫困中挣扎的鸟与人,表达了作者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4.在这篇散文里,作者尽情赞美鸟类的自由、活泼、俊俏,但是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又写出了另一番寓意,你能读出这番寓意吗?
(1)最后一段中“自从离开四川以后”点出了另一番寓意,作者离开故乡后,岁月飞逝,眼前所见的可怜的麻雀、寒鸦等早已失去了“天府之国”各种鸟类的活泼多姿,作者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故土的思念。
(2)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
5.小结:
作者的“爱”鸟,“爱”的是鸟的自然形态,而“悲”鸟的失去自在自为,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
作者甚至对违背自然形态的关于鸟的典故产生质疑,更显示出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情伪的透辟洞察。
尤其是由“悲”鸟到“悲”人的人生体味,更给了人们深深的启迪。
6.搜集与鸟相关的诗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独步江畔寻花》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晏殊《浣溪沙》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唐·王籍《入若耶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