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设计及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专业实践训练内容、拓展实践空间、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弥补课堂实践教学之不足。

同时,要注意到训练指导与比赛考核相结合。

比如:通过朗诵、演讲、专业写作等方面的讲授和训练后,结合跟进优胜比赛和等级考核等检测方式,对学生加以激励、促进、巩固和提高。

通过搭建各类单项实践活动大赛平台,一是可以初步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导向机制;二是可以借此展示、汇报、评估、汇集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情况及业绩成果,从而极大地鼓舞师生坚持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的信心。

三、专业实践活动项目的具体内容要突出素质提高和能力训练的目标导向性
1.针对中文专业特点,从新生入学,即可启动以经典背诵、朗诵演讲、专业写作为核心的“四二一”综合实践课程系列训练达标活动,以达到增强学生“听、说、读、写”实践能力之目的。

具体要求是:本科生在校学习四年期间,须背诵经典篇目400篇并通过四级考试;朗诵演讲达到二级水平;原创作品及论文100篇并结撰专业写作文集一册。

2.以不同学科专业课程为基础,开展有学科特色的科研训练,并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尝试通过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三级科研实践训练程序,以科研能力培养为突破口,增强学生的创新素质。

上述这些专业实践训练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反复训练,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其特点:一是实践训练的具体内容量级偏高、涉及面宽,是对专业课程实践的扩展,而且与相关的实践系列比赛等活动相衔接,互相促进;二是达标要求有一定难度,且是专业水准,并具有明显的刚性。

这就对学生积极主动完成专业实践活动的任务目标,起到了加压和督导的作用,具有较强的目标导向性。

如果项目内容肤浅、量级偏低、目标要求弹性过大,学生轻而易举即能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基本达不到强化和提升学生能力之目的,教学改革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教改。

四、专业实践活动项目的主体要覆盖和惠及全体学生
综合实践教学改革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必须力戒小众化和精英式。

从项目设计到实施全过程,都要覆盖和惠及全体学生,达到全员实践、全员考核、全员提高的改革目的。

其中重要的是处理好普遍指导和重点扶持的关系,如果只是关注少数尖子生、优等生、特长生或兴趣爱好者的实践能力和水平提高,就会偏离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

在教改实际中要始终坚持三个“全员”的理念和做法,这样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当然,也要对专业性特色鲜明的学生社团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展示的机会,目的是发挥他们在整体教改活动中的骨干、带动、示范和引领作用,成为专业实践活动的领头雁。

实践证明,这也是必要的、有益的。

五、专业实践活动项目的个人业绩、成果要纳入专业学习成绩考核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不仅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必备手段,而且也是确保实践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的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的推动力和指挥棒。

离开了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专业实践活动就会质量不保、流于形式、走过场甚至落空。

针对专业实践活动的实际,可将考核评价设置为三种形式:一是单项考核,等级达标;二是参赛获奖成果参与考核晋级;三是分项计算学分,纳入学业总成绩,与毕业成绩挂钩。

对于个别学生某个单项实在过不了关、拿不到学分的,给予其补修1门选修课取得相应学分的机会。

此办法称之为“三考一补”制。

评价机制的实施,能极大地激发全体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的蓬勃热情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变为“刻苦学”,推动教改步步深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目的。

六、专业实践活动项目的实施必须坚持专业教师指导与著名专家讲座相结合
高校专业实践活动要达到让学生的能力、素质全面提升的目的,就必须坚持活动内涵的高品位、专业化和深刻性,以区别于一般的校园业余文化活动和普通学生社团活动。

而欲达到这些较高要求,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和途径,就是将专业指导与名家点拨加以结合。

比如:由专业教师承担专业实践活动的指导任务,其中包括专题讲座、必要的理论讲授和专业技能训练指导;另外,可通过著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示范指导和现场传授专业实践技能等活动,对学生施以更高专业水平的引导和启发,反思差距,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专业学习、实践活动的兴趣和刻苦训练的积极性。

三年教学改革实践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即中文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帮助学生提高“听、读、说、写”专业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明智选择;是专业教学课堂主渠道的有益补充;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必由之路;在促进中文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中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基金项目:唐山师范学院2011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文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2011001005)
近几年,随着高等院校的快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实验教学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对综合性院校的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学时安排等。

作为理工医科类的普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设计及实践
邱瑾,林敏抒
(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浙江杭州310036)
摘要: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校针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对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设计和改革,建立了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及开放式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2-0048-02【教改创新】
48
--
. All Rights Reserved.
通高校,化学实验是我校低年级学生的基础实践环节,与分析化学学科相关的实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在实践性教学方面普遍存在学生实践条件、实践时间和实践机会等不足的问题,这将限制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因此,实验教学改革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1]。

一、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
在实验教学改革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我校根据专业设置情况,围绕培养方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了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的比例,进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部分更新和优化,在完成分析化学实验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实验内容,如对于化学教育的学生可偏重于基本原理、理论突出的实验;对于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可侧重实样的分析测定实验,将一些国标检验法引入教学实验中;对于生物、医学、环境等专业的学生则结合其专业安排与生物、环境相关的样品测定实验。

在实验教学方式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并付诸实践,培养其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做分析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培养的学生有一定的潜能,可以适应对口工作岗位及进一步深造的需要。

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
1.实验内容的更新和优化。

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由数据测定、分析与信息的获取,上升到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这一新高度[2]。

尽管分析化学实验内容广泛,新方法、新仪器层出不穷,发展非常迅速,但“量”是分析化学的核心,不同的分析对象、不同的分析方法对于量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要求不同[3]。

因此,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注重基础,突出重点,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材选择上,采用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共同编写的《分析化学实验》,同时也提供一些参考书目,拓展内容,可以更好地精选教学内容。

在实验内容方面,在保证基本操作和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增设研究性实验、分析方案设计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将一些国标测定方法改编为实验内容以拓展视野,增强课程与生产实际、标准方法的联系。

在注重基础训练的同时,循序渐进,在研究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进行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基本操作,教学改革真正落在实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既扎实、有效又生动活泼;既开拓学生视野,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建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浙江大学化学实验中心对大学化学基础实验的调查表明[4]:近四分之三的学生基本实验能力缺乏,因此基础训练不可少;近二分之一的学生愿意选择专业性强的实验,他们认为实验与他们的专业相结合,能加深他们对化学实验在自己专业中作用的认识;学生觉得最感兴趣、最有收获的是综合实验。

目前我校实际情况是,开设与分析化学学科相关的实验课程有9个本科专业10多个班级,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及不同教学层次实验教学任务的要求,对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分别进行重新设计,有意识地保留了一部分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基础性实验,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分析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处理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巩固和加深对分析化学原理的理解。

对于生物、环境、医药等专业的学生,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实验内容中引入了与类专业方向
较一致的实验内容,如对医药专业的学生开设H2O2含量的测定、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开设天然水中硬度的测定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对于化学教育、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等对分析化学课程内容的深度及广度要求较高的专业,均独立开设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在完成基础实验技能的训练,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如开设水泥熟料中各种成分的分析,既包含样品的复杂处理过程又涵盖了重量分析法、容量分析法的操作;设计性实验以实验前布置实验题目、学生设计方案、实施并实验后小结的形式进行,实验题目如市售豆浆质量调查:含钙量及含氮量的测定、胃舒平药片中铝和镁含量的测定和露天水体、生活污水和实验室废水分析与评价等等实验项目。

3.实验教学方式。

在重视教学内容更新与改变的同时,应重视教学法研究[2]。

对于计划内实验教学,严格规范所有的实验内容,包括撰写预习报告、对预习报告的检查,并强调预习报告不合格不允许进行实验。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就能做到带着问题做实验。

同时加强实验过程中操作规范性和数据完整性的训练,建立规范的考核标准等。

调查表明[4]:90%以上的学生很愿意接受开放实验。

开放式教学是改革传统验证性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

具体实施时,主要采取下面两种形式:实验时间的开放和实验课程的开放。

对在实验课上做不完实验或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学生,可利用开放时间补做实验;而对一些基础好、兴趣大的学生,可在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内到实验室做自选的或自行设计的实验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学生自选实验或综合性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查询资料,设计方案,方案经老师审查后,进实验室实验。

学生从查阅资料到制定方案,从仪器、药品的准备到基本试剂的配制,从实验数据的采集到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最终形成课程论文等,一系列过程都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教师在实验内容的选取上以及在指导信息的采集上要处理好“博”与“约”的关系、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关系[2],从而为学生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要求,做一名合格的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效
通过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式的改革,实验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热情,操作技能、将知识运用到实验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有了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初步具有科学技术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刘艳,徐嫔.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8,(1):67-69.
[2]俞汝勤,梁逸曾.分析化学教学的发展[J].大学化学,2000,15(1):1-4.
[3]邹小勇,马志玲,黄滨,胡玉玲,李攻科,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大学化学,2006,21(4):30-32.
[4]曾秀琼,何巧红,赵华绒,等.大学化学基础实验(G)课程的调查分析[J].大学化学,2007,22(5):8-10.
基金项目:杭州师范大学教改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邱瑾(1964-),女,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教师,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教改创新】
49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