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中是桂枝_还是桂皮_真柳诚

合集下载

【量效关系】论药材含水量与经方剂量折算

【量效关系】论药材含水量与经方剂量折算

【量效关系】论药材含水量与经方剂量折算本文为中国中医药报原创内容,如有转载请注明转自中国中医药报微信(cntcm1989)古代医家先计量、后炮制,现代中医先炮制、后称重,故在经方和古方剂量折算时应充分考虑药材在当时条件下因药源、炮制方法不同而对药材含水量的影响,方能准确计算出现代饮片剂量。

经方本原剂量经现代考证后,已确证《伤寒论》中经方1两等于现代13.8克,千年之谜似已冰释。

但按此折算标准选择经方剂量,仍然令人难免有所顾虑。

如大承气汤中,大黄的剂量为四两,按前折算标准的剂量合55.2克,而临床应用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肠梗阻用10~30克即可达到满意疗效。

又如小柴胡汤中,半夏用量为半升,按照伤寒名家郝万山教授提出的折算标准,其剂量约为50~60克,这与《中国药典》规定的3~9克的用量范围相去甚远。

故此折算标准仍然难以作为临床处方用量的参考。

笔者通过对《伤寒论》所载方剂中药材的炮制法、煎服法和古代文献中用药习惯的分析,提出一种影响经方剂量折算的关键因素——药材含水量,以解释古今剂量的巨大差异问题,兹述如下。

古今用药习惯不同现代方剂中使用的中药剂量均是指按照处方进行称重的、经过炮制加工以后的饮片重量。

医师处方中所标注的“炙”或“炒”等脚注,均是指饮片在处方之前,生药所需进行的炮制方法。

简而言之,现代中医开具处方中的药材是先炮制、后称重。

南北朝陈延之所著《小品方》中有“述旧方合药法”一卷,此标题说明,在陈延之所处的南北朝时期,合药法与之前相比已发生了变化,故称之为“旧方合药法”。

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中也明确提出“凡药治择熬炮讫,然后秤之以充用,不得生秤”,这说明从南北朝至唐代初期,药材计量的方法比较混乱,所以孙氏才特别强调用药时须先炮制、后计量。

陈、孙两位医家的记述从侧面提示了前代医家一种不同当下的用药习惯——先计量、后炮制。

古今用药习惯差异的关键是药材含水量的差异。

以下就《伤寒论》中炮制方法和药材来源对药材含水量的影响做逐一分析。

仲景医方的桂枝当是桂皮

仲景医方的桂枝当是桂皮

仲景医方的桂枝当是桂皮(肉桂)林亿等将张仲景医书的桂类药名改为桂枝-仲景医方的桂枝当是桂皮(肉桂)-真柳诚(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总合研究所医史学研究部/东京)1绪言1-1 对药物的疑问─日本和中国、韩国的分歧流传至今的仲景医书一般认为有《伤寒论》(以下简称《伤寒》)、《金匮玉函经》、(以下简称《玉函》)、《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

书中所载桂枝,在日本使用的是《日本药局方》规定的桂皮,即Cinnamomum cassia和同属植物的树皮[1]。

《中国药典》把日本的桂皮和同一药物规定为肉桂[2],但现在中国的肉桂并不是仲景医书中所载的桂枝。

而仲景医书的桂枝被《中国药典》称为C.cassia的嫩枝全体[3]。

可是,这种药物,在《日本药局方》中没有。

韩国的规定和中国相同。

这样说来,仲景医方中的桂枝,日本用的是树皮即桂皮(肉桂),中国、韩国用的是嫩枝即桂枝,究竟一种正确呢?1-2 对药名的疑问─仲景医书的记载不一致仲景医书中桂类药物,除桂枝以外,还偶有其他不同的名称。

例如:《伤寒发汗吐下后病篇》五苓散中的桂心[4]、《玉函》卷七的五苓散中的桂[5]、《金匮痉湿{日+(渴-氵)}病篇》葛根汤和《痰饮咳嗽病篇》五苓散中桂[6]的配伍。

而其他的五苓散、葛根汤中都是桂枝。

还有《金匮疟病篇》白虎加桂枝汤中配桂[7],《伤寒》、《玉函》、《金匮》的桂枝加桂汤中配桂枝[8],可见其加味和配伍的药名是不一致的。

另外,《伤寒》、《玉函》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9]中所除去的显然是桂枝,也与方名中的“去桂”不同。

1-3 问题的所在和研究方法仲景医书中的这些桂、桂心都是桂枝么?还是其他别的药材呢?如果是同一种桂枝的话,为什么又用桂、桂心等不同的名称呢?如果分别是不同药材的话,那么,桂枝、桂、桂心三者的区别在哪呢?就是说,问题的关键,在于仲景书中的桂枝究竟是何种药物,与桂、桂心到底有什么关系。

若把这个问题弄清楚的话,则日本、中国、韩国对于桂枝的不同解释,或许能随之解决。

浅析《伤寒论》桂枝用法变化

浅析《伤寒论》桂枝用法变化

浅析《伤寒论》桂枝用法变化《伤寒论》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巨著,由张仲景撰写,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其中涉及到许多草药的使用方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桂枝。

桂枝在《伤寒论》中的用法一直备受关注,也在历史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将对《伤寒论》中桂枝用法的变化进行浅析。

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伤寒论》中桂枝的基本用法。

在《伤寒论》中,桂枝被用于治疗“伤寒”病症,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感冒、发热等病症。

张仲景认为,伤寒病的根源在于外感寒邪,导致了人体的阳气不足,从而产生了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

而桂枝则有温经散寒、解表和解肌的功效,因此被列为治疗伤寒病的重要草药之一。

在《伤寒论》中,桂枝的用法有很多种,最经典的就是桂枝汤。

桂枝汤是由桂枝、芍药、甘草和生姜组成的,它具有温经解表、解肌和化湿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伤寒病初起的症状。

张仲景还在《伤寒论》中提到了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等多种桂枝的使用方法,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治疗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桂枝在《伤寒论》中的用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明清时期,一些医家和学者开始对《伤寒论》进行研究和注释,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观点。

这些新的看法和观点中,就包括了对桂枝用法的重新解读和理解。

在明代医学家张景岳的《伤寒杂病论》中,他对桂枝的性味、归经等方面进行了更为详细和系统的阐述。

他指出,桂枝味辛、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温经解表、行气化湿、解肌、温中止血等功效。

他还提出了桂枝新的用法,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芍药汤等,这些汤剂不仅可以治疗伤寒病,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一些疾病,如痛经、胃痛等。

在清代医学家吴鞠宜的《伤寒论直解》中,也有相关的记录。

他认为,桂枝应用于温病体系中,可以用来治疗热病、相对寒凉病等,还可以用来治疗虚寒病证,如阳气亏虚型的感冒、风寒感冒等。

他还提出了桂枝加人参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新的配伍用法,用来治疗不同类型的伤寒病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寒论》中桂枝的用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桂枝汤的组成方剂

桂枝汤的组成方剂

桂枝汤的组成方剂桂枝汤《伤寒论》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歌诀总括】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和炙甘草五味药组成,为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代表方剂。

全方以解肌发表散邪、调和营卫为主,发汗力柔和,对卫气受邪不能顾护肌表,而见汗出、恶风的表证最为适用。

【歌诀详解】桂枝汤是张仲景的名方之一,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也就是歌诀中所提到的太阳中风证。

充分理解外感风寒表虚证的证候、病机,是掌握本方的重点和难点。

需要注意的是,桂枝汤治疗的风寒表虚证与麻黄汤治疗的风寒表实证均为感受风寒所致,但症状表现上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表虚证区别于表实证最大的特征是“汗出”的症状,且在症状描述中不强调恶寒而强调恶风。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外感风寒邪气中风邪与寒邪的侧重不同。

寒为阴邪,当寒邪偏重时,寒邪收引的特征更为突出,故卫气凝滞、毛窍闭塞,表现为恶寒无汗。

而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侵犯卫气时,卫气浮越于肌表,不能行护卫、温煦之职,故见发热、恶风之症状;卫气不能固守营阴,营阴随之外泄,则汗出。

由此可知,桂枝汤所治风寒表虚证,为风邪偏重所致,故此亦称“太阳中风证”。

正是由于风邪袭表后,卫阳浮越于肌表,给人以“阳盛则热”的假象,同时汗出导致营阴的损伤,故桂枝汤证的病机有“卫强营弱,营卫不和”之说。

需要注意,此处所说的“卫强”,仅仅是卫气浮越的假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卫气强盛,否则就不会同时伴有“恶风”的症状。

方中最核心的配伍药物是桂枝配芍药。

君药桂枝解肌发表,散邪而发汗力不峻;臣药芍药敛阴益营,兼顾受损之营阴。

两药配合发表而不伤营阴,敛阴而不敛邪,共奏调和营卫之效。

另配伍生姜、大枣,散寒益阴,鼓舞中焦胃气,也可以调和中焦之营卫。

炙甘草调和药性,同时配合桂枝、生姜辛甘化阳,配合芍药酸甘化阴,共奏滋阴和阳之效。

【应用点睛】本方发汗力较缓和,适用于平素体质偏弱、卫气偏虚者外感风寒所致的营卫不和,以发热、汗出、恶风作为辨证要点,在感冒、流行性感冒中多有应用。

【健康课堂】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健康课堂】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健康课堂】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学习中医的人都知道,《伤寒论》是医圣张仲景的冠世医著。

该书总录方113首,而序列第一的就是“桂枝汤”。

“桂枝汤”的组成,《伤寒论》原文是这么写的: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按照现在的中药汤剂习惯,这个处方的剂量似乎大了些,但是如果我们认真领会了医圣对于该处方的详细服用说明,就会理解到其中的用意。

伤寒论对于“桂枝汤”的服用说明是这么交代的:上五味(指桂枝汤组成),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用心阅读领悟了以上这段文字,我们就不再单纯的感觉到这个处方的剂量过大了,而是医圣意在拟此一方之剂而备多用矣。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了解了“桂枝汤”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所针对治疗的疾病,我们会更加认识到,该方该剂,就是一款量身定制的方剂。

研究《伤寒论》的人都知道,医圣编著该医著的时代,正是政治危机、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瘟疫频发的东汉末年。

生活在那时代的老百姓,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和安全都得不到保证,医疗条件的艰辛更其可想而知。

很多人有了疾病根本没有条件医治,更何况那些年头又接连不断发生大规模的伤寒瘟疫。

伤寒性的瘟疫就相当于现在的高危性流感,发病急、传播快,对于老弱即抵抗力较弱的病人更是中病即危,因此每施此治,必宜速决,不容懈缓,一剂当足备需。

这方面的思量用意,我们从上面医圣关于“桂枝汤”的服用说明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出,因为“桂枝汤”在当时所针对救治的,正是伤感瘟疫病着于身体虚弱者所导致的疾病。

这种疾病被《伤寒论》称为“太阳中风”,“太阳中风”也称为“桂枝汤证”,这些正是下面我们要讲的。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

桂枝本草源流古今变异考究(二)汤一笑原创 2010-07-28 经方医学论坛首发(2011年11月8日第二稿)杂说1:仲景桂枝去皮说《伤寒论》中“桂枝”药物下多有“去皮”二字,明清以来医家对“桂枝去皮”的解读发生了分歧,主要有两派:一派认为是桂枝条去掉外皮用桂枝木芯(下称木芯派);一派认为应该是就是桂的身皮或枝皮去掉外粗皮(就是用桂心之类)。

本草源流考证的结果证明,“桂枝去皮”的意思就是桂的身皮或枝皮去掉外粗皮。

马王堆出土医书《五十二病方》中没有记录有“桂去皮”之类的字样。

但马王堆1号墓(公元前168年葬)出土的小片桂实物却是已除去外粗皮的板片状桂皮(浙樟)。

葛洪的《肘后卒急方》编撰于310年左右,公元500年陶弘景增补《肘后救卒方》为《肘后百一方》,现在能见到的是金代杨用道《附广肘后方》(1110年左右未经宋改今有明、清版),此书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葛洪、陶弘景的原样。

其中肉桂药名出现4次(本人所见版本为3次),桂肉1次。

此书桂的配伍最多,其次是桂心。

值得注意的是,此书出现三次“桂削去皮”,其中有两次为“好桂,削去皮”,都出现在某一类方的方首部分,从其文字表述的古典性来看,应该为葛洪原文而非后人补入。

454-473年陈延之《小品方》残卷27方(649年以前写本日本未经宋改本)中,16方中配桂肉,此书桂类药桂肉最常用。

《小品方》的“桂支汤加乌头汤”中的配桂肉。

陶弘景(456—536年)所处时代与之基本相同,可以推测此时期医方中的桂类药药名主要为桂肉。

《小品方》大量的收入了《伤寒论》的方子。

钱超尘认为,这本书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非常紧密的血统关系。

现在我们常见的今人辑校本《小品方》,其卷一开头部分应该是引自日本发现的古典残卷,内容相同,此处桂类药基本都是桂肉。

其后部分桂类药就以“桂心”为主了,应该是公元649年之后被人修改过的内容。

可以认为在陈延之时代,可能“桂肉”是桂类药的主药名。

通观此书,除卷第一《述旧方合药法》中有“合汤用桂、浓朴、黄柏诸木皮者,皆削去外粗皮也”外,所有桂类药下再无注“去皮”字样,可以证明当时所谓桂“去皮”,就是指桂皮去除外粗皮取其“肉”。

中医的桂枝、肉桂,桂皮都是同一颗树,现在教你怎么应用1:桂枝,桂

中医的桂枝、肉桂,桂皮都是同一颗树,现在教你怎么应用1:桂枝,桂

中医的桂枝、肉桂,桂皮都是同一颗树,现在教你怎么应用
1:桂枝,桂
中医的桂枝、肉桂,桂皮都是同一颗树,现在教你怎么应用
1:桂枝,桂枝是指肉桂树的枝干,要取树枝最顶端的为好,有向上生发之意,所以能通人的四肢,比如手脚麻木,手脚冰凉,都可以用,就是有通达的作用
这里要说明的,桂枝是温,不是热,热就有伤阴,把水抽干的作用,而温主要就是保持温度,持续发力,把寒、湿排出来,所以用桂枝时,出汗,不要那么快吹风扇,吹空调,让它慢慢出汗,这样垃圾就排出来
我喜欢用桂枝
比如手脚冰凉,怕冷,我会用桂枝来通,引起桂枝喝下去,就会让心脏加速,所以你的手脚就暖和了
比如一个人心阳不足,老梦见不好的东西,或者半夜容易惊醒,那么我会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振奋心阳,而龙骨牡蛎安神镇惊,这样噩梦就远离
比如一个人腹胀,当用健脾助运没用效果时,我会加入桂枝,因为叶天士说:“除胀以通阳为务。


再如一个人心脏不适,心隔有水受寒了,出现胸闷气短,用点桂枝加细辛,一个是通阳利水,一个是温阳除湿,自然就缓解了,这就是离照当空,阴霾自散的道理,意思就是说,只要太阳够大,那么湿气也好,雾霾也罢,一样通通散去
2:肉桂,肉桂是指肉桂树的二层皮,所以有肉桂油,一般要5~7年才可以采,腊铜色尤佳,但是现在买不到这种了,市面上都是有点油就不错了,这也是造成今天用肉桂引火归元差的原因
一般肉桂配药便宜的肉桂,连三年的树都没有,干扁干扁的,吃下去不上火就不错了,还引火归元
3:桂皮,就是肉桂树的皮,也就是最上一层表皮,一般不入药,因为没有油脂,所以当大料用,卤水店,烧腊店等,#健康明星计划##清风计划##2021生机大会#。

古老的营养方———桂枝汤

古老的营养方———桂枝汤

古老的营养方———桂枝汤中医老苗说寒冬季节,为了祛寒,也为了感受热闹气氛,吃火锅的人多起来了。

火锅的底料常用辣椒、花椒、老姜、大蒜、料酒、鸡精、胡椒,为缓和辣味,还要加冰糖。

但是光辛辣不行,还要配上香料,如香甜的八角,健胃的小茴香、肉豆蔻、砂仁,去腥的孜然、香叶等,尤其不能少香气浓烈、味道辛辣微甜的桂皮。

吃了火锅之后,能让人胃口大开,浑身暖和。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一张中药方———桂枝汤,就相当于火锅的底料。

这首非常古老的配方,记载在东汉时期的《伤寒论》中。

该方仅由5种中药组成,分别是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其中辛香的桂、辛辣的姜、甘甜的枣就是我们厨房里的常用调料,这样说来,桂枝汤不就像我们现在所吃的火锅中常用的底料吗?桂枝是樟树科植物肉桂的嫩枝,主产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如广西、广东、云南以及东南亚各地。

与我们烹饪常用的桂皮味道差不多,但植物来源不同。

桂枝的味道虽没有桂皮那么浓烈,但也辛辣而微带香甜。

这种辛辣味与桂枝中含有的桂皮油有关,一放入热水中煎煮,桂皮油就开始挥发,所以能立刻闻到像桂皮样的香味儿。

辛辣微甜的桂枝具有祛寒、促进消化的作用。

芍药是我国著名的花卉之一,与牡丹齐名。

但桂枝汤里所用的不是芍药的花,而是根。

芍药主要产于温带地区,如我国的河南、河北等地。

味酸的芍药能养血,还能解痉止痛。

生姜原产于我国及东南亚等热带地区。

生姜含有特殊的、辛香浓郁的挥发油和姜辣素,是烹饪必备的调味品。

辛辣的生姜有温胃、散寒、止呕的作用。

甘草生长在我国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如内蒙古、甘肃等地。

甘草含有甘草酸,其甜度比蔗糖高50 倍,所以甘草又叫“甜草”。

甘草有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药性的作用。

大枣,又叫红枣,有个头大的枣,如河南大枣、陕西“狗头枣”,及山东、山西、新疆等地出产的枣。

中医用大枣的干燥品入药,其含糖量高达50%以上,还富含胡萝卜素、各种维生素以及钙、铁等营养成分,所以大枣能够补虚、养血。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教学文案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教学文案

桂枝、肉桂、桂心的异同变迁与考证桂枝本草源流古今变异考究(二)汤一笑原创 2010-07-28 经方医学论坛首发(2011年11月8日第二稿)杂说1:仲景桂枝去皮说《伤寒论》中“桂枝”药物下多有“去皮”二字,明清以来医家对“桂枝去皮”的解读发生了分歧,主要有两派:一派认为是桂枝条去掉外皮用桂枝木芯(下称木芯派);一派认为应该是就是桂的身皮或枝皮去掉外粗皮(就是用桂心之类)。

本草源流考证的结果证明,“桂枝去皮”的意思就是桂的身皮或枝皮去掉外粗皮。

马王堆出土医书《五十二病方》中没有记录有“桂去皮”之类的字样。

但马王堆1号墓(公元前168年葬)出土的小片桂实物却是已除去外粗皮的板片状桂皮(浙樟)。

葛洪的《肘后卒急方》编撰于310年左右,公元500年陶弘景增补《肘后救卒方》为《肘后百一方》,现在能见到的是金代杨用道《附广肘后方》(1110年左右未经宋改今有明、清版),此书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葛洪、陶弘景的原样。

其中肉桂药名出现4次(本人所见版本为3次),桂肉1次。

此书桂的配伍最多,其次是桂心。

值得注意的是,此书出现三次“桂削去皮”,其中有两次为“好桂,削去皮”,都出现在某一类方的方首部分,从其文字表述的古典性来看,应该为葛洪原文而非后人补入。

454-473年陈延之《小品方》残卷27方(649年以前写本日本未经宋改本)中,16方中配桂肉,此书桂类药桂肉最常用。

《小品方》的“桂支汤加乌头汤”中的配桂肉。

陶弘景(456—536年)所处时代与之基本相同,可以推测此时期医方中的桂类药药名主要为桂肉。

《小品方》大量的收入了《伤寒论》的方子。

钱超尘认为,这本书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非常紧密的血统关系。

现在我们常见的今人辑校本《小品方》,其卷一开头部分应该是引自日本发现的古典残卷,内容相同,此处桂类药基本都是桂肉。

其后部分桂类药就以“桂心”为主了,应该是公元649年之后被人修改过的内容。

可以认为在陈延之时代,可能“桂肉”是桂类药的主药名。

古老的营养方——桂枝汤

古老的营养方——桂枝汤
1 0 9年 月 期
l 祖国医学长瘸
博 ~ 衙
不 由 自主 地 出汗 , 且 个 风 , 神 比 较 疲 软 , 而 白 精
脉 搏 跳 动 无 力 。有 这 样 一 类 人 , 们 往 往 体 型 他 偏 瘦 , 色 白 而 缺 乏 红 光 , 肤 柔 嫩 湿 润 而 不 肤 皮 干 燥 , 部 的 肌 肉 容 易 紧张 , 们 对 寒 冷 、 腹 他 疼 疼 、 神 不 好 、 易 疲 劳 等 症 状 。还 容 易 心 慌 , 精 容
生姜 原 产 于 我 国 及 东 南 亚 等 热 带 地 区。
椒 、 椒 、 姜 、 蒜 、 酒 、 精 、 椒 , 缓 生 姜 含有 特 殊 的、辛 香 浓 郁 的 挥 发 油 和 姜辣 花 老 大 料 鸡 胡 为 和 辣 味 , 要 加 冰 糖 。 但 是 光 辛 辣 不 行 , 要 素 ,是 烹 饪 必 备 的 调 味 品 。 辛 辣 的 生 姜 有 温 还 还 配 上 香 料 , 香 甜 的八 角 , 胃 的 小 茴 香 、 如 健 肉
20 年1 第1 09 月 期
- 守 匿 翁 鲁魔 1
不 多 , 植 物来 源 不 同 。 枝 的味 道 虽没 有桂 但 桂
古老 的营养方 桂 枝 汤
≮江 苏 ・ 薛 先 张
寒 冬 季 节 , 了祛 寒 , 为 了 感 受 热 闹 气 为 也 氛 , 火 锅 的 人 多 起 来 了 。火 锅 的 底 料 常 用 辣 吃
药1 的作 用 。 I 生 _
香 气 浓 烈 、 道 辛 辣 微 甜 的 桂 皮 。吃 了 火 锅 之 味
后 , 让 人 胃 口大 开 , 身 暖 和 。 能 浑 今 天 要给 大 家介 绍 的一 张 中药 方— —桂 枝 汤 , 相 当 于 火 锅 的 底 料 。这 首 非 常 古 老 的 就

天下第一方“桂枝汤”(自存)

天下第一方“桂枝汤”(自存)

天下第一方“桂枝汤”(自存)“桂枝汤”为张仲景《伤寒论》中第一个方子,出现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但并不是张仲景所创。

据说张仲景同族在建安年间因伤寒病死亡过半,张继承家学,师承张伯祖,奋发学习前人医术,编写出《伤寒杂病论》。

后人称伤寒论中的方子为“经验方”,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个方子在汉朝以前就被不断实验,发现行之有效而被保留下来,并且在以后的近两千年中,不断的为炎黄子孙服务。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中医的方药是早有验证的,这个验证太古远,相信验证过程,也付出过惨重的生命代价。

上古时代的中医著作很多比如《黄帝内经》《黄帝针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尹伊汤液经》《胎胪药录》《素女脉经》《商周明堂》《伤寒杂病论》等等,现在能看到的不过《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据一些中医大家考证,《伤寒论》的方子可能来源于《尹伊汤液经》。

但是所谓的考证也只是参考后的推断。

毕竟时间久远,遗失的古中医著作都没有了。

但是《伤寒论》被称作“医学之易经”而流传下来,并且后世医家创举的很多方子都是在此基础上演化而来。

所以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医方之祖”也不为过了。

桂枝汤的组成:桂枝45g 芍药45g 生姜45g(切)炙甘草30g大枣12枚桂枝这味药现在教材上说是辛温解肌的,和麻黄都为一类,通常感冒需要发汗采用。

但是考察《本草经》桂枝与肉桂这两味药那个时候是不分的。

但功效和现在教材上说的差距很大。

原文说:牡桂味辛温。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生山谷。

《名医》曰:生南海。

案《说文》云:桂,江南木,百药之长,梫桂也;南山经云:招摇之山多桂;郭璞云:桂,叶似枇杷,长二尺余,广数寸,味辛,白花,丛生山峰,冬夏常青,间无杂木;《尔雅》云:梫,木桂;郭璞云:今人呼桂皮厚者,为木桂,及单名桂者,是也,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

《蜀本草》:嫩枝皮,……谓之桂枝,又名肉桂。

也就是说唐之前的桂,无论桂枝还是肉桂用的都是嫩枝。

《经方探析》桂枝加桂汤究竟加桂枝还是加桂?

《经方探析》桂枝加桂汤究竟加桂枝还是加桂?

《经方观止》桂枝加桂汤《金匮要略》《伤寒论》【原文】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伤寒论:15)【原文】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1],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金匮奔豚:3)桂枝加桂汤方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注释:[1]灸其核上各一壮:核,即前文“核起而赤者”,指烧针部位出现的红肿硬核。

一壮,灸法的计量单位,把艾绒做成艾炷,灸完一个艾炷为一壮。

【功效配伍】桂枝加桂汤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桂枝加桂汤是桂枝汤重用桂枝组成,即桂枝由三两加至五两。

方中重用桂枝,配以甘草、大枣、生姜辛甘化阳,温心阳,降寒气,平冲逆;芍药酸寒,与甘草相配,酸甘化阴,敛阴和营,缓解急迫。

诸药合用,共奏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之功。

上五味药,用微火水煮,去滓,温服。

本方之“加桂”是加桂枝还是加肉桂,历代医家看法不一。

仲景之方仅有桂枝之名。

桂枝辛甘温,有温通阳气、散寒化饮、平冲降逆、通调血脉作用,与肉桂相比较,桂枝偏于走表走上,发汗解表,温通心胸阳气,并能降逆气;肉桂辛甘大热,偏于走里走下,温里散寒,助肾阳而补命门之火。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云:“加桂或云加肉桂,矜矜于桂枝肉桂之辨,不知《神农本草》原系一桂字。

桂枝温和,氤氲鼓荡,可内可外,可上可下。

张锡纯《衷中参西录》疗肝胆气逆,兼天气下陷阴证,用一味桂枝救愈。

升陷降逆,一物两擅其功,一方两收其效,得此而本方加桂之义,益以证明。

”【编者补充】章虚谷认为若用于治疗肾邪上冲,宜加肉桂;而用于解太阳之邪,宜加桂枝。

从目前笔者所见医案中桂枝汤原方加桂枝亦有桂枝汤加桂枝不效而改加肉桂而愈如本帖后附的余无言医案。

临床如何辨别奔豚证是肾气上冲还是太阳之邪引起的上冲。

曾阅读刘渡舟前辈的《伤寒十四讲》中有一个从脚踝上冲的奔豚证,刘老用的桂枝汤加桂枝配合黑锡丹而愈,不知是否是肾气上冲的奔豚屯证用桂枝汤加桂是否疗效会更好一些(欢迎跟帖讨论),下面截图如下:【方证论治辨析】桂枝加桂汤治奔豚气病,阳虚寒逆证。

倪海厦大师谈桂枝汤

倪海厦大师谈桂枝汤

倪海厦大师谈桂枝汤伤寒金匮中的方剂,大概有百分之六十的处方都是用桂枝汤做加减,经方家认为桂是调和阴阳的第一方,这个汤方是古代圣贤历代相传的经方,张仲景将它归经到治来使用。

读伤寒金匮的时候,会遇到三种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

什么时候用汤丸剂?汤者『荡』也,就是说扫荡的力量很强,取它的迅捷之性。

当我们要涤荡五邪的时候,通关活络的时候、阴阳不平衡的时候,这些情况都用汤剂。

怎么知道阴白天昏昏沉沉,晚上精神很好,就是阴阳不平衡;或者是你跟大多数人不一样,也是例如十个人吃虾子,结果九个人没事,一虾子,九个人都拉肚子,一个人没事,那就是虾子有问题,或者是那一个人做了什么事。

侦探一样要有common sense。

还有,病情沉重的时候、病人有痿症、肌肉枯槁的时候、皮肤枯的时候、要增益气血的时候,都用汤剂。

例如桂枝汤,如果做成桂枝丸,结果桂枝丸吃下去等很久才会发汗,桂枝汤一汗,不一样的效果。

煮汤也有技巧,大火煮取其“气”,小火煮取其“质”,发表的药汤要用大火煮,所有发表的药方都用大火煮。

攻里的药、温里的药用小火煮,取其散剂用在久病、或病在四肢,像是风湿的痹症、或者表里游走的病,都可以用最主要的可以逐破积聚,或者不进饮食的人,胃口不好的情但力量专一,可以集中于一处病灶,所以如果病邪扩散全身的时候,就要用法。

例如要打虫的时候,用到乌梅丸,集中攻击一个定点,引诱虫来吃,如果做成乌梅汤用醋泡过两天,乌梅汤又酸又辣又苦,怎么喝?勉强喝下去结果虫没吃到,只有你吃只有觉得很爽。

以后会慢慢介绍方剂的运用,有很多技巧在里面。

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代表病在表,脉浮在表面上就是热自发,代表身体出来和病毒相抗,阴弱者汗自出,阴,身体的固表能力不够,就不能保持身体的津液,而一直往外散,流出来的就是汗面的水出来的,血因为有水,可以很容易的在身体里面跑,来供应身体里面的能量,表不候水散出去了,相对的血液循环就会受到影响,病人就感觉到啬啬恶寒,一阵一阵的散的时候,胃、小肠、大肠的黏液都会跟着出去,红枣表面是红的,里面是黄的,火生枣煮出来的汤液黏黏的,所以喝之后,等于是肠胃的津液,举凡在肠胃的津液快干赶快用红枣补足。

张仲景桂枝汤所用桂枝,可能和你用的不一样

张仲景桂枝汤所用桂枝,可能和你用的不一样

张仲景桂枝汤所用桂枝,可能和你用的不一样中医学苑xyzych1988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药性探真》。

桂枝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桂枝(木中木)《本经》谓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别录》谓牡桂:“无毒,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

生南海山谷。

”《本经》谓菌桂:“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

”《别录》谓菌桂:“无毒,生交趾、桂林山谷岩崖间,无骨正圆如竹,立秋采。

”桂枝饮片此药在《本经》《别录》中均称之为桂而有牡桂、菌桂之别,皆载其性味为辛温。

《别录》载前者“生南海山谷”,后者“生交趾、桂林山谷岩崖间”。

《唐本草》已另出桂枝一项,谓其味甘辛。

《别录》牡桂主治文中有“胁风”、“胁痛”、“温筋”、“出汗”等;《本经》主治文中有“主百病”、“为诸药先骋通使”。

《吕氏春秋》谓:“桂枝之下无杂木。

”《纲目》引《雷公炮炙论》云:“桂钉木根,其木即死(桂钉木根,其木即死:以桂为丁,以钉木中,其木即死。

)”﹔又称“《尔雅》谓之梫(梫(qin):肉桂。

)者,能侵害他木也”。

《本草经集注》云:“桂得葱则软,树得桂则枯。

”《别录》主治文中病位之“胁”为肝之位;病状之“风”,为肝之邪;所温之“筋”,为肝之体;可使汗“出”,均肝之病。

《本经》又谓“主百病”、“为诸药之先骋通使”,《纲目》引宋朝经学家陆佃(1042~1102,字农师,越洲山阴人,北宋神宗时为尚书右丞)所著名物和训诂书《埤雅》云:“桂犹圭也,宣导百药,为之先聘通使,为执圭之象也。

”圭为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可以区别爵位的等级。

执圭,亦为爵位名称,陆佃所云之意为桂可宣导百药,如同执圭的通使,言其适用范围之广,并有一定的权威,是百药的控制和支配者。

这也应当是《伤寒论》中由桂枝为主的桂枝汤被誉为群方之冠的原由之一吧。

再谈桂枝汤——桂枝汤原方原药

再谈桂枝汤——桂枝汤原方原药

再谈桂枝汤——桂枝汤原方原药桂枝汤怎样才叫“原方原药”?先说“芍药”,由于汉代没有芍药的栽培品以及白芍的加工技术,张仲景所用的“芍药”只能是“赤芍”而非“白芍”,假若应用“白芍”之桂枝汤,当属于桂枝汤的“变方”,功效略有不同。

张仲景运用芍药在于“通降营血”,使中焦营气通往下焦,配桂枝以宣通上焦卫气,桂、芍相配实际上在于通行营卫,使三焦营卫宣降得复。

运用“白芍”的桂枝汤,因白芍苦味,较赤芍“通降”力减弱,其味酸而重在补益,故此后世一般解释桂枝汤中白芍作用为“敛阴”,实际上是指白芍具有补益功效。

芍药至于“桂枝”,严格地说,桂枝汤中的“桂”当为“桂心”,即是肉桂去掉外层粗皮(故此原书中桂枝的药后注说“去皮”),剩下内层的肉质部分。

有说由于外层栓皮性寒,故此需要除掉,简言之栓皮并非药用部位,不当掺杂。

可是,假若按此要求,在现代临床则难以开出处方,由于肉桂有多种不同规格,例如企边桂、官桂、桂皮、紫油桂、清化桂、板桂等,实际上现在肉桂的质量参差,假如在处方上开出一味“肉桂”,到不同药店买到的饮片不同,临床疗效难以把握,因此不主张以肉桂原药使用于临床。

由于肉桂与桂枝均是来自同一植物,两者药性基本相同,均是“辛温”,故认为即使以现在的桂枝入药,亦有相近疗效。

另外,使用桂枝需注意桂枝的粗细,假若是“嫩桂枝”,或称为“桂枝尖”,即桂枝枝条最尖端幼细的部分,其中间木质最少,皮部最多,为桂枝药性最为集中的部分,质量最佳,价格较贵;假若选用桂枝的饮片较大,则反映所用的部位为枝条接近树干的较粗部分,木质较多,皮部较少,价格较廉,药性亦相对偏弱,需要增大剂量才能够获得同样效果。

除了看使用部分的粗细外,亦要考虑药物存放时间对于药性的影响,假若药物存放时间过久导致桂枝的气味散失,即使是嫩桂枝亦可无效。

临床饮片的优质与否,必须依靠口尝辨别。

桂枝汤中用生姜,由于药店多不备鲜药,需要嘱咐患者自行到市场购买,结果往往质量难以控制。

某些中医院的药房中,代煎中药不备生姜,却用干姜代替,此举显然不妥,干姜与生姜功效截然不同,张仲景加减一药即另名新方。

医圣张仲景方中,桂枝去皮,为什么?桂树的树干之皮最厚,即官桂丶

医圣张仲景方中,桂枝去皮,为什么?桂树的树干之皮最厚,即官桂丶

医圣张仲景方中,桂枝去皮,为什么?桂树的树干之皮最厚,
即官桂丶
医圣张仲景方中,桂枝去皮,为什么?
桂树的树干之皮最厚,即官桂丶油桂、企边桂、上桂、桂皮。

细嫩枝,枝尖,即今所谓桂枝丶桂枝尖,与桂枝汤之桂枝通用。

较粗大的桂树枝,去掉木心,得到的桂树枝之皮,也叫桂皮,比干皮要薄要细;桂树粗枝所剥取之皮,刮去表层粗糙表皮,作桂枝汤之桂枝用,这就是《伤寒论》桂枝汤桂枝标注“去皮”的原因。

既称桂枝,则必取自桂树的树枝;既称去皮,则是指将桂树粗枝上剥取的皮去其外表糙皮后作桂枝使用。

因此,桂枝汤所用桂枝,一是粗枝皮去糙皮,二是细嫩小枝尖几乎无木心的细枝条直接使用。

至于“桂心”,是指桂树干皮即肉桂,刮去外糙皮后用。

桂枝,桂心,肉桂,主要成份是挥发油部分,在药性上有其共性,有时可以通用互用;但因其药用部位不同,气味厚薄不同,药性又有差别,欲解肌者则用桂枝(桂枝尖、或粗枝之皮去外糙皮),欲温中丶下焦及引热下行者则用肉桂,而桂心介于二者之间。

这才是《伤寒论》桂枝去皮的真义。

因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中,桂枝去皮标注并非偶见而是多处注标,绝不可能是笔误或抄写之误,主张删除“去皮”2字者则大错特错。

搞明白了,对桂枝条下“去皮”就能正误,从此学人不会再入误区了。

【方剂】教你如何抓住方药中的那些——“桂”

【方剂】教你如何抓住方药中的那些——“桂”

【方剂】教你如何抓住方药中的那些——“桂”方剂中的那些“桂”阅读说明方剂中的“桂”可以代表桂枝、也可代表肉桂还可代表桂心。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总结一下这些容易混淆的点。

桂枝: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再造散温里剂: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补益剂:炙甘草汤肾气丸理气剂:枳实薤白桂枝汤理血剂:桃核承气汤温经汤桂枝茯苓丸祛湿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祛虫剂:乌梅丸肉桂:清热剂:芍药汤祛暑剂:桂苓甘露饮祛湿剂:独活寄生汤(桂心)温里剂:回阳救急汤阳和汤表里双解剂:五积散补益剂:内补黄芪汤右归丸右归饮地黄饮子(官桂)人参养荣汤(桂心)固涩剂:真人养脏汤理气剂:暖肝煎苏子降气汤橘核丸(桂心)对比:桂、菌桂、肉桂、筒桂、官桂、辣桂,其药材基源一致,均为肉桂,但因皮之老嫩厚薄,药材加工形式不同,味之浓淡有别,而引出不同规格的商品名称。

官桂VS肉桂:按李时珍的解释,官桂“乃上等供官之桂”。

指肉桂中品质优良者。

桂心VS肉桂:李时珍明确指出:肉桂“厚而辛热,去粗皮用。

其去内外皮者,即为桂心”。

即肉桂的炮制是刮去外表粗皮,而桂心还应去掉内表薄皮, 桂心是取其中心色紫红者。

小练习1.(2017-29)下列组方中含有桂枝,甘草,煨生姜的方剂是A、再造散B、桂枝汤C、炙甘草汤D、温经汤2.(1993-43A)阳和汤的组成药物有A、桂枝B、鹿茸C、阿胶D、荆芥E、麻黄3.(2013-64A)六味地黄丸与地黄饮子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A、山药、熟地黄B、茯苓、山茱萸C、官桂、炮附子D、泽泻、牡丹皮4.(2007-171A)肾气丸,右归丸,地黄饮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A、泽泻、熟地B、附子、山茱萸C、附子、肉桂D、肉桂、鹿角胶5.(2009-46)独活寄生汤中的组成药物不含有A、杜仲、牛膝、细辛B、秦艽、防风、川芎C、人参、甘草、茯苓D、白术、荆芥、桂枝答案:1~5 AEBB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