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州县体制的形成及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第1期(总第270期)
学习与探索
Study & Exploration
No .1,2018 Serial . No .270
•制度史研究•
辽代州县体制的形成及演变


(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长春130012)
摘要:早在唐代,契丹人已经接触到中原州县体制,耶律阿保机在其“分地”内设州县安置从事农耕的
中原移民,是契丹人引入州县制之始。

阿保机称帝后,移民规模扩大,州县制与契丹部族制相分离,成为新的 地方管理体制。

灭渤海国、并燕云十六州促使辽太宗于会同元年进行改革,设三京、节镇、州县,辽朝南面官的 地方管理体制趋于定型,并对部族制、斡鲁朵制产生影响,州县体制成为辽代地方管理体制运作的基准。

因契 丹贵族出任刺史,使刺史地位上升,中央南面官系统机构精简,放权地方,导致控制州县的汉人世家大族的形 成,使辽朝的统治具有契丹贵族和汉人世家大族联合执政的特点。

关键词:辽代;州县体制;契丹;南面官
中图分类号:K 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 (2018)01-0163-11
辽代二元体制下的州县制无疑源自中原,但 对于其何时、如何进人契丹政权,以及怎样与契丹 人固有的部族制度相结合,学界研究不多。

故本 文不惮鄙陋,试对契丹人引进州县制的过程进行 梳理,以求正史界方家。

早在唐代,契丹人已接触到中原州县体制。

《新唐书》卷二一九《契丹传》:“窟哥举部内属,乃 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为使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 都督,封无极男,赐氏李;以达稽部为峭落州,纥便 部为弹汗州,独活部为无逢州,芬问部为羽陵州,

据《册府元龟》卷九七七《外臣部•降附》,“纥便
部”作“纥使部”,“突便部”作“突使部”;据张九龄《曲江 集》卷八《敕契丹王据埒可突干等书》,“独活”作“蜀活”。


据《文献通考》卷一九四《经籍考》《汉高祖实录》
条所载,称“陈氏曰”。

聂文华认为《文献通考》所引“陈氏 曰”出自陈傅良《建隆编》。

参见聂文华:《〈文献通考〉所 引“止斋陈氏曰”即〈建隆编〉佚文考》,《中国典籍与文 化》2015年第3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朝鲜半岛古
代史研究”(13&-ZD 105)
作者简介:杨军,1967年生,吉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

突便部为日连州,芮奚部为徒河州,坠斤部为万丹 州,伏部为匹黎、赤山二州,俱隶松漠府,即以辱纥 主为之刺史。

,’[1]①《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契丹 传》:“开元三年(715年),其首领李失活以默嗫 政衰,率种落内附。

……于是复置松漠都督府,封 失活为松漠郡王,拜左金吾卫大将军兼松漠都督。

其所统八部落,各因旧帅拜为刺史。

,’[2]唐朝以羁
縻府州体制管理契丹,任命契丹部落首领为刺史。

《资治通鉴》卷二六六《考异》引苏逢吉《汉高 祖实录》:
契丹本姓大贺氏,后分八族:一曰利皆 邸,二曰乙失活邸,三曰实活邸,四曰纳尾邸, 五曰频没邸,六曰内会鸡邸,七曰集解邸,八 曰奚嗢邸。

管县四十一,县有令。

八族之长, 皆号大人,称刺史[3]8677。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九四《经籍考》引南 宋陈傅良《建隆编》,②称《汉高祖实录》十七卷 “监修苏逢吉,史官贾玮等撰,乾祐二年上,’[4],则 苏逢吉《汉高祖实录》成书于乾祐二年(949年)。

可见,上述记载正是契丹建国前后的状况。

参之 王溥《五代会要》卷二九《契丹》:“其八族长皆号 曰大人,称刺史。

,’[5]是契丹建国前后八部之长沿 袭唐代羁縻体制下的称号,自称刺史,则八部所
• 163 •
“管县”应指契丹八部之下的部落组织石烈,“县 有令”是石烈的首领也借用中原州县制的官名,自称县令。

概言之,至10世纪中叶,契丹人是以 部族组织之实,沿用唐朝羁縻体制下州县之名,却 并无中原州县制之实。

《辽史》卷三七《地理志》龙化州条:
契丹始祖奇首可汗居此,称龙庭。

太祖 于此建东楼。

唐天复二年,太祖为迭烈部夷
离堇,破代北,迁其民,建城居之。

明年,伐女
直,俘数百户实焉。

……十三年,太祖于城东
金铃岗受尊号曰大圣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册。

《辽史》卷三二《营卫志》:“契丹之初,草居野 次,靡有定所。

至涅里始制部族,各有分地。

”耶 律阿保机平定诸弟之乱时,“六月辛已,至榆岭,以辖赖县人扫古非法残民,磔之。

甲申,上登都庵 山,抚其先奇首可汗遗迹”,此辖赖县即阿保机出 身之“迭剌部霞濑益石烈”(《辽史》卷一《太祖纪》)。

可证作为奇首可汗故地的龙化州在涅里划分的迭 剌部霞濑益石烈的“分地”内。

上述《地理志》的记载亦见《辽史》卷一《太祖纪》:天复元年(901 年)“冬十月,授大迭烈府夷离堇。

明年(902年)秋七月,以兵四十万伐河东代北,攻下九郡,获生 口九万五千,驼、马、牛、羊不可胜纪。

九月,城龙 化州于潢河之南”。

可见,设置龙化州的背景是 阿保机将大量农耕人口迁人其所属部和石烈的分 地内,并移植中原州县之制对这些农耕人口进行 管理。

《新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录》:
汉城在炭山东南滦河上,有盐铁之利,乃后魏滑盐县也。

其地可植五谷,阿保机率汉
人耕种,为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汉人
安之,不复思归[6]。

《资治通鉴》卷二六六《考异》:
《汉高祖实录》《唐余录》皆曰:“僖昭之 际,其王邪律阿保机怙强恃勇,距诸族不受
代,自号天皇王。

……曰:‘我为长九年,所
得汉人颇众,欲以古汉城领本族,率汉人守
之,自为一部。

,”[3]8677
《唐余录》即《唐余录史》,“直集贤院益都王 皞子融撰。

宝元二年(1039年)上,’[7]。

结合上述两条史料可见,阿保机在其部和石烈的分地内 建立汉人居民点,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并建立 城郭、发展商业,他曾设想由自己的宗族率领其分 地内的汉人“自为一部”,组建契丹八部之外的 新部。

关于阿保机领有的汉城所在地,学界有万全 县说,庆州黑山说,黑龙山说,滦河上游说,古北口 说,巴颜图固尔山和东猴顶山说[8],承德、滦平 说[9]。

日本学者箭内亘认为,即独石口北之“石 头城子,’,在今河北省北部沽源一带[10]。

皆是据 欧阳修《新五代史》立论。

《辽史》卷三七《地理 志》龙化州龙化县:“太祖东伐女直,南掠燕、蓟,所俘建城置邑。

户一千。

”从其人口来源看,龙化 县之前身即阿保机于天复二年所建汉人居民点,但其仅有一千户,总人口不过万,①与是年阿保机 由河东代北掠至的人口总数九万五千有相当大的 距离,说明此九万余人并非居于一处,而是构成若 干个居民点,后世的龙化县仅为其一。

类似事例 亦见《辽史》卷四◦《地理志》檀州行唐县:“太祖 掠定州,破行唐,尽驱其民,北至檀州,择旷土居 之,凡置十寨,仍名行唐县。

”由此可见,仅天复二 年阿保机就在自己的分地内建立了若干个汉人居 民点。

因此,所谓汉城,应从姚从吾说,为汉人所 居城的通称,并不是专有名词[⑴。

《晋出帝北迁记》:“帝下陉,太后自驰至霸州 谒帝,求于汉儿城侧赐地,种牧以为生。

,’[12]称霸 州为“汉儿城”,可证汉城亦称“汉儿城”,是泛指 汉人所居之城。

但在阿保机建国前,其所建立的 一系列汉人居民点中,龙化州无疑是最重要的一 个,阿保机于此受尊号称帝,建元神册,曾“诏左 仆射韩知古建碑龙化州大广寺以纪功德”(《辽史》卷一《太祖纪》)。

可见,在阿保机建临潢府之前,龙 化州才是其政治中心,是汉城的代表。

阿保机称帝前,已经在迭剌部霞濑益石烈的 分地内建起以龙化州为代表的一系列汉人居民
①关于辽朝每户的人口数,武玉环认为应按7人 计,王孝俊认为户均在8人以上,但每户绝不超过10人。

参见武玉环:《辽代人口考述》,《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6 期;王孝俊:《辽代人口问题研究综述》,《沈阳师范大学学 报》2006年第6期。

•164 •
点,但除龙化州称州之外,似不存在州县建置。

据 《辽史》卷三七《地理志》,怀州“从太祖破扶余城, 下龙泉府,俘其人,筑寨居之”。

降圣州永安县: “太祖平渤海,破怀州之永安,迁其人置寨于此, 建县。

”可证这些后来建县的居民点,最初建立时 是称寨。

胡峤《陷辽记》记载,上京东四十里有 “真珠寨,’[13]。

类似的居民点也称“城,’,《辽史》卷三七《地理志》祖州有“越王城”。


契丹建国前,契丹八部之长借用中原官名,称 刺史。

阿保机欲统汉人“自为一部”,故仿唐制建 龙化州,长官称刺史,暗示其与八部之长具有相同 地位。

《辽史》卷三七《地理志》称龙化州原辖“刺 史州一,未详”,实则不是史书阙载,此“刺史州”就是龙化州,至太宗时升为节度州。

对于建龙化州时阿保机的官职,《辽史》卷一 《太祖纪》载:“唐天复元年,岁辛酉,痕德董可汗 立,以太祖为本部夷离堇,专征讨,连破室韦、于厥 及奚帅辖剌哥,俘获甚众。

冬十月,授大迭烈府夷 离董。

”因此有学者认为,迭剌部夷离堇与大迭烈 府夷离堇不是一回事[14]44。

但《辽史》卷三七《地 理志》龙化州条:“唐天复二年,太祖为迭烈部夷 离堇。

”称“迭烈部”而非“迭烈府”。

参之卷一 《太祖纪》,元年“二月戊午,以从弟迭栗底为迭烈 府夷离董”。

卷—
—二《迭里特传》作:“太祖在 潜,已加眷遇,及即位,拜迭剌部夷离堇。

”据本 传,迭里特为肃祖曾孙,祖帖剌、父辖底。

阿保机 亦为肃祖曾孙,其祖玄祖为帖剌之弟。

迭里特正 是阿保机“从弟”,故卷一一二之“迭里特”与卷一 之“迭栗底”为同音异译,为同一人。

可证,所谓 迭烈府夷离堇即迭剌部夷离堇,②故卷一《太祖 纪》记载有误,阿保机自天复元年任迭剌部夷离 堇,为契丹八部长之一,当然也可以称刺史。

概言之,阿保机在其分地内建龙化州之后,其 “刺史”的头衔就具有了双重含义,既代表他是契 丹迭剌部之长夷离堇,也代表他是迭剌部分地内 龙化州的长官,统领龙化州之下的所有城、寨等汉 城。

此为中原州县制进人契丹居住区之始。

《辽史》卷三九《地理志》:“太祖平奚及俘燕民,将建城,命韩知方择其处,乃完葺柳城,号霸州
彰武军。

”此“韩知方”为“韩知古”之误,学界已有
定论。

③“太祖平奚”事见卷一《太祖纪》:“明年 (906年)二月,复击刘仁恭。

还,袭山北奚,破 之。

……十一月,遣偏师讨奚、霤诸部及东北女直
之未附者,悉破降之。

”建霸州城当在此后,而当
年“十二月,痕德堇可汗殂,群臣奉遗命请立太祖”。

次年(907年)正月,阿保机“即皇帝位”。


所以,霸州城应建于阿保机即位之后。

霸州的出
现表明,阿保机即位之后,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部
落传统的束缚,进一步放手吸纳农耕移民,在契丹
人居住区建立农耕居民点。

《资治通鉴》卷二六九:“延徽始教契丹建牙
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
艺荒田。

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

契丹
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资治通鉴》卷二六九《后
梁纪四》)《辽史》卷一《太祖纪》:神册元年“秋七
①对于此城的性质,《辽史》记载存在分歧。

卷五 六《仪卫志》:“太祖仲父述澜,以遥辇氏于越之官,占居潢
河沃壤,始置城邑,为树艺、桑麻、组织之教,有辽王业之
隆,其亦肇基于此乎丨”参之卷二《太祖纪》“赞”:“德祖之
弟述澜……始兴板筑,置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组。

”可
证述澜所置城邑应为农耕人口的居民点。

而卷三七《地
理志》:“越王城,太祖伯父于越王述鲁西伐党项、吐浑,俘
其民放牧于此,因建城。

”称其居民为牧民,恐误。

述鲁建
城虽在阿保机之前,但其城称“越王城”,而不称州县,显
然其时并未引人中原州县管理体制。

②赵卫邦认为迭烈府为迭剌部的组织,但未展开论 证。

参见赵卫邦:《契丹国家的形成》,《四川大学学报》1958年第2期。

G③参见中华书局点校本《辽史》卷三九《地理志》校
勘记[一九],491一492页。

④参见《辽史》卷一《太祖纪》,2-3页。

陈述等学
者认为辽朝始于907年。

正如华山、费国庆所言,通说认
为辽朝开国的神册元年(916年),阿保机只是模仿中原制
度建元、上尊号,并不是重新即位,契丹国家的出现应从
907年算起。

但是,上文称阿保机是继痕德堇可汗“即位”,应是阿保机即可汗位,至916年始仿照中原王朝称
帝。

疑《辽史》此下记载有误。

参见陈述:《辽金两朝在祖
国历史上的地位(代前言)》,《辽金史论集》,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华山、费国庆:《阿保机建国前契
丹社会试探》,《文史哲》1958年第6期;孟广耀:《耶律阿
保机建国称帝年代考论》,《内蒙古大学学报》1981年第
1期。

•165•
月壬申,亲征突厥、吐浑、党项、小蕃、沙陀诸部,皆平之。

俘其酋长及其户万五千六百,铠甲、兵仗、器服九十余万,宝货、驼马、牛羊不可胜算”。

当是《资治通鉴》所说的“契丹威服诸国”,因此,韩 延徽“筑城郭”应在神册元年(916年)前后。

①此 外,“神册三年,始建都,(康)默记董役”(《辽史》卷 七四《康默记传》)。

可见,至神册年间,在韩知古、韩延徽、康默记等汉臣的帮助下,②草原内部的农 耕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些重要的居民点已建 立城郭。

此时契丹内地的农耕居民点的行政建置比较 混乱,有城,如越王城、郝里太保城(《辽史》卷三八 《地理志》);有寨、有县,如前述檀州行唐县“凡置 十寨,仍名行唐县”;州有刺史州,如龙化州;又新 设节度州,如霸州。

正如《辽史》卷四八《百官志》云:“不能州者谓之军,不能县者谓之城,不能城 者谓之堡。

”这不仅是对头下军州的描述,恐怕也 是早期州县体制混乱状况的真实反映。

但从“凡 置十寨,仍名行唐县”的记载来看,在阿保机时 代,进人契丹游牧区的农耕人口的最基层组织是 寨,并且已经存在州一县一寨三级管理体制,只不 过并不健全,州并不一定辖县,城、寨也不一定隶 属某种上级组织,而是直接隶属于某人。

《辽史》卷三七《地理志》:
头下军州,皆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 征俘掠,或置生口,各团集建州县以居之。


帐诸王、国舅、公主许创立州城,自余不得建
城郭。

朝廷赐州县额。

其节度使朝廷命之。

刺史以下皆以本主部曲充焉。

诸王、外戚、大臣以农业移民在各自“分地”内建立属于自己的头下军州,当是辽朝建国后的 事情。

在辽朝建国前及阿保机的时代,“从征俘 掠”“团集建州县”的主要是“诸部”,也就是契丹 八部的首领,他们与阿保机一样,也在通过农业移 民在自己的“分地”内建立农耕居民点,并引人中 原州县制加以管理。

《辽史》卷五九《食货志》:“各部大臣从上征伐,俘掠人户,自置郛郭,为头 下军州。

”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可能他们与阿保 机一样,也是以“刺史”的身份领有自己的私城。

契丹建国后,出于加强皇权的考虑,必然会对诸部 • 166 •的私城进行限制,一方面保留八部之长自任刺史
的权力,头下军州“刺史以下皆以本主部曲充焉”;另一方面,神册年间开始引进的以节度州统
领刺史州的新机制,却成为皇帝的专利,因此各头
下军州的“节度使朝廷命之”,纳人契丹国家体制
内进行管理,以削弱旧部族的势力。

可考头下军
州达44个,③属于八部的州比较少见,④也体现出
对诸部建立私属移民点并以州县体制加以管理是
受到严格限制的。

《辽史》卷七四《韩知古传》:“神册初,遥授彰
武军节度使。

久之,信任益笃,总知汉儿司事。

”⑤
作为霸州城的建立者,韩知古在神册初被授予霸
州彰武军节度使,说明阿保机称帝后,不再自领州 县,而是引人晚唐五代的节镇体制,此后又设“汉
①关于韩延徽人契丹的时间,《资治通鉴考异》举 出三种不同说法:其一是《汉高祖实录•延徽传》认为是
在天祐(904—907年)年间;其二是唐光化三年(900年);
其三是后梁乾化元年(911年)。

总之,韩延徽筑城时间不
可能早至900年,必在筑龙化州之后,更可能是在韩知古
建霸州之后。

参见《资治通鉴》卷二六九《后梁纪》,8810 页。

②有学者认为康默记为粟特人,但证据并不充分。

参见岳东:《辽上京与粟特文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G③可考的头下军州总数,日本学者田村实造考得
25个,冯永谦认为至少有36个,刘浦江考得42个。

此从
余蔚说。

参见田村实造:《辽代的移民政策和州县制的建 立》,《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5卷),中华书
局,1993年版;冯永谦:《辽志十六头下州地理考》,《阜新
辽金史研究》,新天出版社1992年版;刘浦江:《辽朝的头
下制度与头下军州》,《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3期;余
蔚:《辽代州制研究》,《历史地理》(第24辑),上海人民
出版社2010年版。

④《辽史》卷三七《地理志》头下军州丰州条:“遥辇
氏僧隐牧地。

”应该就是一处遥辇氏的分地。

©韩氏家族墓志皆称韩知古为“彰武军节度使”,
不贯“遥授”二字。

参见《韩匡嗣墓志铭》《韩德昌墓志
铭》《韩德威墓志铭》《耶律隆(韩德颗)墓志铭》《韩椅墓
志铭》《耿延毅妻耶律(韩)氏墓志铭》,载刘凤翥、唐彩
兰、青格勒:《辽上京地区出土的辽代碑刻汇辑》,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但李桂芝认为:“以《韩知
古传》之‘遥授’最为确切。

”参见李桂芝:《〈辽史•韩知
古传〉校补》,《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第1辑),中央民族
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儿司”作为管理州县的中央机构,试图确立汉儿 司一节镇(州)一县的农耕人口管理体制。

至此,
州县体制彻底与契丹传统部族体制相分离,成为 契丹政权新的管理机制。

其中,县以下管理机构一一寨,体现了契丹政权的特色及农耕人口出 自移民的特点,但核心管理机构一一州县则完全 是对中原州县体制的移植。

辽朝州县最初是管理农耕移民的机构,契丹 原统治区内农耕、游牧两种经济类型并存,决定了 管理农耕人口的州县与管理游牧人口的部族在空 间上的并存关系,终太祖之世,州县统治区与部族 统治区无法在空间上截然分开,甚至有辽一代,州县与部族并存始终是契丹故地州县制的特点之 一。

刻于大安五年(1089年)的《萧孝忠墓志》提 到“大辽国锦州界内胡僧山西廿里北撒里比部落,’[15]416,撒里比即圣宗三十四部的奚人撒里葛 部,其部活动在“锦州界内”,州县与部族的并存 于此可见一斑,这也导致了设于契丹故地的州县 基层组织不健全[16]。

太祖时期建立的节度州、刺史州皆数量有限,此时期见于史书记载的节度使多是中原降将。

例 如,《辽史》卷二《太祖纪》神册五年:“冬十月辛 未,攻天德。

癸酉,节度使宋瑶降,赐弓矢、鞍马、旗鼓,更其军曰应天。

”这是授降将宋瑶为应天军 节度使。

天赞二年(923年)二月“甲子,以平州为 卢龙军,置节度使”;天显元年(926年)“冬十月,卢龙军节度使卢国用叛,奔于唐”。

这是授降将 卢国用为卢龙军节度使。

卷三《太宗纪》天显三 年:“以王郁为兴国军节度使,守中书令。

”这是授 降将王郁为兴国军节度使。

兴国军在宋朝境内,与宋瑶、卢国用不同,王郁的兴国军节度使显非实 职,而是虚衔,王郁同时带“中书令”头衔,开辽朝 “使相,’之先河[17]。

此时期,节度使更像是用于 笼络中原降将的头衔。

州县的隶属关系也不是很 清晰。

如,神册元年十一月,“攻蔚、新、武、妨、儒 五州,斩首万四千七百余级。

自代北至河曲踰阴 山,尽有其地。

遂改武州为归化州,妨州为可汗 州,置西南面招讨司,选有功者领之。

”(《辽史》卷 一《太祖纪》)新征服的归化州、可汗州是隶属于西 南面招讨司,而不是直属中央的汉儿司。

灭渤海国、收燕云十六州,推动了辽太宗对州 县体制进行整顿。

在此背景下,州县制的引人不 仅刺激了辽朝国家统治模式整体上的改变,也对 契丹部族统治方式形成深刻影响。

《辽史》卷二 《太祖纪》天赞元年:“分迭剌部为二院:斜涅赤为 北院夷离董,绾思为南院夷离董,诏分北大浓兀为 二部,立两节度使以统之。

”有学者认为,北大浓 兀为迭剌部别称,《辽史》的作者不察,故将一件 事当作两件事记载[18]。

也就是说,《辽史》的作 者至少参考了两种不同的记载:一种记载称分迭 剌部为二院,长官为夷离堇;另一种记载称分北大 浓兀为二部,长官为节度使。

参照卷三三《营卫 志》:“太祖更诸部夷离堇为令稳。

统和中,又改 节度使。

”可证,太祖时八部之长称夷离堇、令稳,也借用汉官名称节度使。

至圣宗统和年间,将八 部之长原来的别称节度使确定为其正式官称。

①阿保机之前,契丹最高首领称可汗,其下是八 部之长称夷离堇,也借用汉官名称刺史。

阿保机 称帝后,引人中原节度使头衔以整合管理农耕人 口的地方行政机构,八部之长的汉官名也相应地 改称节度使。

经常与华北藩镇打交道的契丹贵族 深知在中原官制中节度使高于刺史,他们显然不 能容忍汉人州县官的头衔高于自己。

这也是辽太 祖时期在州县体制刺激下契丹部族体制发生微妙 变化的一个原因。

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十一月,“升北、南二 院及乙室夷离堇为王,以主簿为令,令为刺史,刺 史为节度使,二部梯里己为司徒,达剌干为副使,麻都不为县令,县达剌干为马步。

”(《辽史》卷四《太 宗纪》)此次改革,“以主簿为令,令为刺史,刺史为
①据《辽史》卷一三《圣宗纪》载,统和十四年四月 “改诸部令稳为节度使”。

但统和十四年以前,《辽史》亦 多见部族节度使,如卷九《景宗纪》记载,乾亨元年见突吕 不部节度使都敏,乾亨二年见突吕不部节度使萧幹;卷一 一《圣宗纪》,统和四年见频不部节度使和卢覩,楮特部节 度使卢补古,谙居部节度使佛奴。

罗继祖认为此“皆出追 称”,恐将问题简单化了。

参见罗继祖:《辽史校勘记》,上 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108页。

•167•
节度使”,应是取消了直属中央的县,将之改造为 刺史州,原县令升任刺史,这是“令为刺史”。

此 刺史州下辖原来的县,因县令已升任刺史,原主簿 升任县令,这是“主簿为令”。

《辽史•地理志》存 在很多一州仅辖一县的现象,可能就是此时期改 革的流弊。

同时,将原刺史州升格为节度州,原刺 史升任节度使,这是“刺史为节度使”,其所属各 县,或升格为仅辖一县的刺史州,或成为隶属节度 州的县。

由此记载分析,辽太宗借兼并燕云十六 州之机,不仅确立三京以管理农耕地区,还普遍建 立节镇体制,使晚唐五代的节镇体制成为辽朝南 面地方官的主流。

据《辽史》卷四五《百官志》记载,契丹部族组 织石烈的长官为夷离堇,“本名弥里马特本,改辛 衮,会同元年升”。

副职为麻普,“亦曰马步,本名 石烈达剌干”。

①参之卷四五《百官志》“石烈,县 也”的记载可知,“县达剌干”即“石烈达剌干”,为 石烈副职。

卷一一六《国语解》对麻普的解释为:“即麻都不,县官之副也,初名达剌干。

”即县达剌 干也称麻都不、马步、麻普。

既然县达剌干为石烈 副职,那么达剌干应为八部首领之副。

前辈学者 已指出,契丹的夷离堇源自突厥官名俟斤,达剌干 源自突厥官名达干。

据此可知,契丹部族组织部、石烈的首领有三套称呼体系,分别出自突厥语、汉 语和契丹语。

会同元年的改革,“达剌干为副使,麻都不为县令,县达剌干为马步”。

由于此前部 长夷离堇已称节度使,此次确定部长之副达剌干 对应汉官的节度副使;麻都不、县达剌干、马步皆 指石烈副职,此次明确其对应汉官的县令,因此,原来被称为县令的石烈长官应是升格对应汉官的 刺史。

②详见文后表1。

概言之,会同元年,“以主簿为令,令为刺史, 刺史为节度使”,是受燕云地区成熟的郡县、节镇 体制影响,以之为标准,规范契丹内地的州县建 置;“达剌干为副使,麻都不为县令,县达剌干为 马步”,是确立契丹部族体制的职官与郡县、节镇 职官的对应关系。

此后,也逐渐明确了斡鲁朵职官与州县官的 对应关系。

统和二十六年(1008年)《王说墓志》称其自“奉先军节度使、检校太保、行显州刺史”,• 168 •任“积庆宫汉儿渤海都部署,检校太傅。

自雄藩
治宫务”,“授忠勤奉主功臣、宁江军节度使、□口
州刺使”[15]132。

宁江军为宋地,故王说的“宁江
军节度使”为遥领虚衔。

在其由奉先军节度使转
任斡鲁朵官积庆宫汉儿渤海都部署之后,加遥领
节度使虚衔,证明诸宫汉儿渤海都部署的品阶相
当于州县体制下的节度使。

重熙二年(1033年)《萧琳墓志》:“至(太平)九年(1029年),可(任)
南面诸行宫都部署……十年,可(任)临海军节度 使,锦、严、来等州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太师,右千
牛卫上将军、使持节锦州诸军事、行锦州刺史。


这也证明诸行宫都部署的品阶相当于节度使。


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重熙十四年《秦国太妃墓 志》见“延庆宫都部署、天平军节度使、驸马都尉”
胡都姑[20]71_72。

重熙十五年《秦晋国大长公主墓 志》:“孙三人:长曰永,崇德宫汉儿渤海都部署、
彰武军节度使。

”[15]250
咸雍六年(1070年)《萧福延墓志》:“(重熙)
十五年,特授镇国军节度使、永兴宫使,岁中改授
彰义军节度使。

十九年,加检校太傅□□乾州。

二十二年,复授延庆宫使、□口□卫□将军。

今上
嗣位,改授崇德宫使。

清宁□□口□琢州军州事 □,改宣徽使、左金吾卫上将军。

”[20]131-132其中镇
国军、彰义军皆不在辽境,节度使为遥领虚衔。


记载可证,诸宫使的品阶与节度使相当。


统和二十年《平州赵府君墓志》称墓主为“大
①《辽史》卷四六《百官志》,725页。

另卷四五《百 官志》云:麻普“本名达剌干,会同元年改”,证明石烈达剌
干或县达剌干亦可简称达剌干。

②《辽史》卷四《太宗纪》“达剌干为副使,麻都不为 县令,县达剌干为马步”的记载恐有误,因麻都不、县达剌
干、马步皆为石烈副职之称,参之《辽史》卷四六《百官志》
石烈长官夷离堇“本名弥里马特本,改辛衮,会同元年升”
的记载可知,石烈长官本名辛衮,会同元年改称夷离堇,《太宗纪》失载。

因此,《太宗纪》原文似应为“达剌干为
副使,辛衮为夷离堇,县达剌干为马步”。

作为部长的夷
离堇在太祖以前对应汉官的刺史,此时已升格对应汉官
的节度使,由辛衮升格的夷离堇应是沿其旧例对应汉官
的刺史,这样其汉官称谓才能与契丹部族组织自身的层
级相对应。

G③诸宫之汉儿都部署判官《辽史•百官志》失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