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1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课后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3-人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学业达标]
1.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对后世影响最大,书中重点介绍了英、法、美等国的社会风情、政治制度、工艺制造、机械生产、对外贸易和西洋各国相互关系等。
林则徐编译这本书,对当时禁烟斗争的现实意义包括( )
①了解西方列强国情②寻求御敌的策略③维护中国司法主权④宣传商战的主X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四洲志》“重点介绍了英、法、美等国的社会风情、政治制度”,故①正确;林则徐的《四洲志》目的是了解英国情况,应对英国侵略,故②正确;《四洲志》主要是了解世界,有利于了解法律的是《各国律例》,故③错误;商战思想是早期维新派的主X,故
④错误。
故选A项。
2.中国必须把他们的“长技”学到手,“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才能富国强兵,有效地抵御侵略。
上述观点的提出者是( )
A.魏源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中国必须把他们的‘长技’学到手”“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有效地抵御侵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根据所学知识,此观点是魏源提出的,故A项正确;B、C、D三项人物主要主X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均排除。
3.“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此番言论意在批评( )
A.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B.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维新派“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
D.革命派“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答案 B
解析“以为吾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指出了洋务派只意识到技术落后于他国,但坚持认为中国的政教风俗即政治、思想文化具有优越性而不触动的错误认识与实践,故B项正确。
林则徐、魏源属于地主阶级的抵抗派,只是倡导学习西方的技术,而对中国的
文化制度没有具体论述,故A项错误;维新派主X改变封建专制,故C项错误;革命派也主X改变政治制度,在中国实行某某某某,故D项错误。
4.“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
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
A.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
B.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C.“跪着”变法的策略
D.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无法实现社会转型的阻碍因素是腐朽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观念,故“全面的‘大变’”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应给予肯定,故A项错误;材料中康有为主X“全面的‘大变’”,故B项正确;康有为主X“全面‘大变’”而非“跪着”变法,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没有提到维新变法的结果,排除D项。
5.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X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
康有为撰写此书目的在于( )
A.传承训诂考据的学术风气
B.客观阐述孔子倡导革新的立场
C.颂扬古圣先贤的伟大功绩
D.借助儒家外衣宣传维新思想
答案 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是打着孔子的招牌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选D项。
6.严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也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在戊戌变法时期,严复提出( )
A.“世道必进,后胜于令”
B.“伸”“设议院”
C.“令百官易服而朝,小民一听其便”
D.“誓杀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
答案 A
解析“世道必进,后胜于令”是严复的主X,故A项正确;“伸”“设议院”是梁启超的主X,故B项排除;“令百官易服而朝,小民一听其便”是康有为的主X,故C项排除;
“誓杀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是谭嗣同的主X,故D项排除。
7.某一部学术著作统计了1890~1898年间中国各大媒体宣传“维新”一词的数量。
对下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西方政治观念大量输入
B.维新思想为民众普遍接受
C.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呼声
D.某某某某意识初露端倪
答案 C
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895年以前,各大媒体没有宣传过“维新”一词,但从1896年开始宣传,到1898年达到高潮。
结合所学可知,在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维新变法、救亡图存运动成为时代强音,故选C项。
“维新”一词的数量,反映不了西方政治观念的大量输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各大媒体宣传“维新”一词,体现不出民众是否普遍接受维新思想,排除B项;“维新”要求政治改良,而非某某某某,排除D项。
8.下列是中国近代不同政治派别的主X,他们的共同诉求是( )
A.反对专制统治,实行某某政治
B.反抗外来侵略,抵制西方文化
C.发展资本主义,振兴民族经济
D.救亡图存,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答案 D
解析图中分别反映了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X。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个派别
的三种主X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提出的,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分别从经济、政治方面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故D项正确。
洋务派不反对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三个派别都主X学习西方,故B项错误;洋务派不主X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
[等级提升]
9.鸦片战争时期,研究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广泛使用世界地图,如《海国图志》共收地图77幅,《瀛寰志略》有地图42幅。
该现象的出现表明当时( )
A.政府重视对世界地图的研究
B.世界地图均以中国为中心
C.部分士人有一定的世界意识
D.史地著作被社会普遍接受
答案 C
解析“鸦片战争时期,研究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广泛使用世界地图”,这反映了在鸦片战争的刺激下,部分士人有一定的世界意识,故C项正确。
《海国图志》《瀛寰志略》是由部分知识分子编撰而成,并不代表政府的立场,当时的清政府仍然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世界地图均以中国为中心,故B项错误;《海国图志》《瀛寰志略》在当时并不被人们所重视,影响很有限,人们的思想依然很闭塞,故D项错误。
10.1885年王韬主掌某某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其中教育类试题命题有“(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之语,体现了其当时主X( )
A.维新变法
B.某某某某
C.工商皆本
D.中体西用
答案 D
解析据题干中“(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可知当时王韬的观点是“中体西用”,故选D项。
11.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
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 )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X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答案 B
解析洋务派“中体西用”观点认为中国不需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材料强调西洋立国,本末相辅以强,洋务运动只学习了“末”,而没有学习以政治制度和法律为代表的“本”,对其能否使中国转弱为强表示担忧,这是对洋务派思想极大的突破,故B项正确,A项错误。
顽固派主X维持原有经济、政治、文化格局不变,闭关自守,与材料不符,故C 项错误;康有为奠定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基础,故D项错误。
12.谭嗣同在其著作《仁学》中,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以及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来宣扬他的仁学。
这一做法( )
A.以西方学术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B.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肯定
C.团结多方力量反对君主专制
D.目的是为变法扫清思想障碍
答案 D
解析材料不能体现“耶稣教”“以太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谭嗣同也吸收了“耶稣教”“以太说”等非中国因素,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维新思想家意在对传统君主专制进行改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以及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来宣扬他的仁学”,结合所学可知,谭嗣同意在宣传维新变法,为变法找到合理的依据,故D项正确。
1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答案 A
解析由材料“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可知,康、梁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由材料“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可知,戊戌变法是借鉴了外国的经验,故B项错误;由材料“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可知,康有为是把希望寄托于朝廷,C项和戊戌变法依靠皇帝的史实相违背,故错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发动群众,而且从题干中只能得知康梁意
识到发展民众的重要性,无从得知康梁是否在事实上发动了民众,故D项错误。
14.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使清王朝统治集团分化出一些试图在某些制度上“师夷”的维新人士,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也不堪封建顽固势力的打击,但这毕竟是改革层面上的飞跃。
这一“分化”()
A.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造成了清廷官员内部的分裂
C.加速了清王朝统治的灭亡
D.促进了中国维新思想的产生
答案 A
解析维新变法从思想理论的宣传到政治运动的实践,有利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故选A项;根据材料可知,这些维新人士人数少,力量薄弱,不足以成为分裂力量,排除B项;加速了清王朝统治的灭亡是清廷的错误政策,排除C项;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想逐渐成熟,排除D项。
15.孙某某认为,中国“断难行其君主立宪政体,故非实行革命、建立某某国家不可也”。
其得出这样结论的依据是( )
A.西方文化制度均优于中国
B.君主观念在中国已失去土壤
C.清政府拒绝变法并镇压革命
D.民族主义成为三某某义核心
答案 C
解析西方文化制度均优于中国过于绝对,这一结论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当时的立宪派仍主X保留君主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断难行其君主立宪政体,故非实行革命、建立某某国家不可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拒绝变法并镇压革命,所以必须推翻清政府,实行某某某某制,故C项正确;主义是三某某义的核心,故D项错误。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认为“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二《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载:“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
材料三孙某某《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革命为唯一法门。
”“我们必须倾覆清朝政府,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某某。
”
(1)从材料一看,魏源对“夷”有何认识?“制夷”的本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维新变法最重要的是什么?比起魏源,康有为在学习西方方面有什么进步性?
(3)从材料三看,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孙某某的思想主X是什么?
答案(1)认识:西方国家的军事装备、军队的训练、管理方面优于中国。
本质:抵御外国的侵略。
(2)实行君主立宪制。
进步性: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军事和技术,更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方法上主X革命;目的上主X建立资产阶级某某国。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进行概括总结;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制夷”本质是抵御外侮。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立行宪法,大开国会”“行三权鼎立之制”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君主立宪;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相对于地主抵抗派最大的进步是多了政治制度的学习。
第(3)问,根据材料三“必须倾覆清朝政府”“废除专制,实行某某”可知,方法是暴力革命,目的是建立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