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教学策略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教学策略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也应通过学生的言语实践,达到自能阅读的目的。

实践中,我尝试了以“学生自读为中心”的文言文“四读”教学法。

一、教师引领,学生朗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韩愈认为解惑是大事,重在质疑问难,这是不错的。

但读顺读畅课文,是小事吗?离开“知句读”这个步,何来“传道受业解惑”呢?文言文重语感,重朗读,但必须以“知句读”为前提。

在大量的、反复的朗读中,读出语感来,在日积月累中产生对句读的感觉。

所以,领读、范读是少不了的。

在教师引领下,学生把课文读顺读畅了,他便能对文章获得初步的感知。

作为第一步的“教师引领”下的学生朗读,目标是:读顺读畅,初步感知课文,能讲出文章的大意来。

二、借助工具,学生自读
学生对一篇文言文,读顺读畅了,获得的初步感知往往错误百出。

假如教师急于指出错误,要求学生理解,这不利于学生自读水平的培养。

我们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古汉语词典,联系已学课文中掌握的词义,自己去读。

借助工具书,联系旧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我们语文教师备课时,离不开这个步;即使是古文大家,也经常用这个方法,以求证自己对字词句义的理解。

这第二读的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大体上疏通字词句。

通过复述,能够对学生掌握的水准有所理解。

三、相互合作,学生猜读
通过学生复述,教师能够发现有些字词句,学生仍未疏通。

教师发现问题后,能够板书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猜读。

猜读的原则是:一要顾及字词的含义,二要顾及全篇,上挂下联,要言之成理。

猜读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思维高潮。

《伤仲永》中,有一句:“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先人”,注释上是“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假如这句翻译为“我跟从死去的父亲回家”便不合情理。

学生相互讨论,猜想,交流,很快得到了准确的答案:“我跟从现已去世的父亲回家。


猜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如读到某处觉得不易理解,能够姑且存疑。

有的读完全篇即可理解,有的读完了全篇,前后联系也可推出准确的结论。

这“推出准确结论”的水平,正是阅读一切文章的重要水平。

从文章的明示信息中,推断其中的隐含信息,这种“猜读”的过程,正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四、独立思考,学生默读
在教师参与、组织、合作、指导下,完成了以上“三读”,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读顺了文章,疏通了字词句,掌握了内容,理解了主旨,应该说大体上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因为语文是工具性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所以质疑问难与品评鉴赏是一切阅读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生读文言文也如此,假如能“疑义相与析”,岂非一大快事?
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来看,不同学生对一篇文言文总有自己的问题。

发现不了问题,可能是以上“三读”还未读到家。

对文中的美文美句,不同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与品味。

相互交流,便可进入“美文共欣赏”的佳境。

在《伤仲永》一文教学中,一位学生的质疑达到了极大的水平。

他认为,王安石对仲永这颗天才之星陨落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受之于天”而“不受之于人”,说明后天受教育的重要,这是不错的。

但“不受之于人”的直接原因,文中主要指“父利其然,不使学”,其实仲永自己也有责任,他为什么不思学习而求进取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出了其他同学的深入讨论,并冒出了一个更深刻的见解:一乡之秀才、邑人、“以钱币乞之”的富贵之家都有责任。

骂,会扼杀一个天才;捧,也会毁掉一个天才。

秀才们“捧”的结果,便是仲永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也就顺从父亲“不使学”而“不思学”了。

这样的质疑,教师会感到欣喜异常。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

当然,也有枝节问题的质疑,但疑问无大小,能质疑,肯定比读后无疑要好得多。

《孙权劝学》一文中,老师提出孙权的话简明而有层次,中肯而态度亲切,请同学们鉴赏一下。

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学会了分析的方法。

孙权的话,可分为三层意思:一是指出学习目的,二是指出“忙”不是不学习的理由,三是联系自己谈学有所得。

老师在参与合作中谈孙权的话对自己的启示:要学习孙权对症下药、亲切中肯地做思想工作的方法。

以上“四读”以“学生自读为中心”,通过训练,逐步使学生能“自读”文言文,这样才能适合对文言文的考试变化,也才能真正完成文言文的教学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