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马说

合集下载

《马说》全文与翻译

《马说》全文与翻译

《马说》全文与翻译《马说》全文与翻译导语:本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马说》全文与翻译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原文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是辱没在低贱的人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不能表现在外面,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都不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重点语句】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论点;主旨句;点明中心)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被埋没的具体表现)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没的根本原因)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文章主旨】本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韩愈马说原文与译文

韩愈马说原文与译文

韩愈马说原文与译文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韩愈的马说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下面是其原文与译文,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马说作者: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祇辱一作:只辱)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

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28课:马说

28课:马说

虚词
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代词 它 助词 的 定语后置标志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结构助词 置于主谓之间,不译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 它
其 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语气词 反问 难道 代词 它的
其真不知马也 语气词 猜测 大概、恐怕
不以千里称也。 介词,凭借、用 以 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
而伯乐不常有 转折连词,但是 而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顺接连词,来
词类活用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策之不以其道
形—动 形—动
吃完 竭尽
名—动 用鞭子打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其真无马邪
见,通“现”,表 现 邪,通“耶”,语气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 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 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 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 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 它嘶鸣却不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 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 死在槽枥之间。骈,
:意思是不以千里著称, 指马的千里之才被埋没了。
两马并驾。骈死,并
以:用
列而死。槽枥,喂牲
口用的食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韩愈《杂说四·马说》原文译文鉴赏

韩愈《杂说四·马说》原文译文鉴赏

韩愈《杂说四·马说》原文|译文|鉴赏《马说》一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下面一起欣赏这篇古文吧!《杂说四·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祇辱一作:只辱)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及注释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

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祗(zhǐ):只是。

《马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马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马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世有伯乐①,然后②有(3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④伯乐不常有。

故⑤虽⑥有名马,祗②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⑨于槽枥⑩之间,不以千里称(11)也。

马之千里者(12),一食(13)或(14)尽(15)粟(16一)石(17)。

食(18)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19)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20)不外见(21),且(22)欲与常马等(23)不可得(24),安(25)求其能千里也?策(26)之不以(27)其道(28),食之不能尽(29)其材(30),鸣(31)之(32)而(33)不能通(34)其意,执策(35)而临(36)之(37),曰:“天下无马(38)。

”呜呼!其(39)真无马邪(40)?其(41)真不知(42)马也。

[注释]①伯乐:春秋时秦国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②然后:有“这以后才”的意思,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3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

④而:但。

⑤故:所以。

⑥虽:即使。

⑦祗(zhǐ):同“祇”,就是现代汉语的“只”字。

⑧奴隶人:指做贱役的奴仆。

⑨骈(pián)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⑩槽枥:“槽”和“枥”,都是马槽,借指养马的地方,即马厩(jiù)。

(11)称:称呼,后面省略宾语“之(指千里马)”。

(12)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定语“千里”放在中心词“马”之后。

(13一)食:吃一顿。

(14)或:也许,有时。

(15)尽: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尽”,这里指吃光。

(16)粟:古代是黍、稷、粱、秫的总称,现在专指谷子(去壳后叫小米)。

这里的粟,则是粮食的通称。

(17)石:今读dàn(担),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也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18)食(sì):通“饲”,喂养。

(19)而:连词。

表示前后有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20)美:形容词用如名词,优点,长处。

语文版28.《马说》

语文版28.《马说》

• 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 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述 ,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 背诵课文并翻译全文
考考你:
分 1、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麽观点?突出强调
了什麽问题?
析 简析:
摆明的观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
课 里马”。突出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如果没
3、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 千里的直接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 与常马等不可得”
根本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三段
1、结合课文注释,翻译第三段 2、第三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 3刺、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
薄愚妄?
马 说
韩 愈
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 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 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 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 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 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 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 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 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临:面对 不知马也。
呜乎:表示惊叹 的语气词,相当 于“唉”。
其:表 推测、 反问,“ 难道”
其:表推测, “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 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听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 握 着 马 鞭 面 对 着千里马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28_马说·优质课竞赛教案_语版九上

28_马说·优质课竞赛教案_语版九上
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幻灯)
散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28.马说·优质课竞赛教案_语版九上首页课件下载试题下载教案下载小学语文初中语文高中语文高考在线教师资格教师范文教师学堂学生范文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免费课件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 免费试题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美术]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还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
最后写 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四,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二.正音(学生听,注音 划出通假字)
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 骈 槽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邪通耶 食马者 (幻灯片 显示注音)
听录音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语文版新课程九年级上册第四单 语文版新课程九年级上册第五单 语文版新课程九年级上册第六单 语文版新课程九年级上册第七单 二十世纪十部影响深远的小说(
古代纪年、月、日、时方法 几种易混修辞方法辨析网友热评初中语文 1.白杨礼赞·优质课竞赛教案 2.囚绿记·优质课竞赛教案 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优质

《马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马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马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不言而喻的。

但其所作的《马说》,全文仅仅一百多字,却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如此酣畅淋漓,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写作技巧。

文章的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深刻地阐述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可能会被埋没。

这句话强调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也暗示了当时社会中人才的发现和任用需要有慧眼识珠的伯乐。

接下来,韩愈用“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写千里马的遭遇。

千里马在奴隶的手中受到屈辱,只能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无法展现出它的千里之能。

这句话表达了韩愈对千里马的同情,同时也对当时社会中人才被压抑、埋没的现象表示了不满。

然后,韩愈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

他认为千里马是经常存在的,但伯乐却不是随时都有的。

这就意味着,即使有千里马,也需要有伯乐的发现和赏识,才能发挥出它的才能。

这句话强调了伯乐在发现人才中的关键作用,也反映了韩愈对人才发现机制的关注。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韩愈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食量和能力,进一步强调了千里马的才能。

他说千里马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这说明它的食量很大,但喂马的人却不懂得根据它的食量来喂养它,导致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

高中语文语文版 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28.马说 [配套课件]

高中语文语文版 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28.马说  [配套课件]
28.马 说
1.通假字 (1)食.马者 ( “食”通“饲”,喂养 ) (2)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 (3)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露,表示) (4)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呢,吗 )
2.古今异义 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_______这___以__后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3.一词多义 (1)策策 执.之 策.不 而以 临其 之道 名动词词,,马鞭 鞭策,驱使
(2)食一 食.食 之.不 或能 尽尽 粟其千其里能.之千能里.也名词助,动能词力,,能本够领
(4)其 其其..真真不无知马马邪也岂他,,难他道们,,表人反称问代语词气,代“食马者”
(5)而执鸣策之而而..临不之能通连其词意,表修连饰词,表转折 4.词类活用 (1)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 (3)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 5.特殊句式 倒装句
①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介词结构后置)
6.作家作品 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 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 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主以载道”。他又是“唐宋八 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 有《昌黎先生集》。 7.助学背囊 (1)背景知识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却遭 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经此挫折后,他相继依 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郁郁不得志。仕途如此坎坷,加上当 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用,所以作《马说》, 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28课 马说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28课  马说

马 说(唐·韩愈)
1. 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食__通__饲_,意思为:______喂__。
(2)才美不外见
_见__通__现_,意思为:___表__现__,__显__露。 (3)食之不能尽其材
_食__通_饲__,意思为:_____喂___。
___通___,意思为:____________。
怎么 今义: 安全,安静,安装
(1)食 (2)策
3. 一词多义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通__“__饲__”_ ,喂 ②食【F】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__动__词__,__吃______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执策【F】而临之
__动__词__,__用__鞭__子__打 ___名__词__,__马__鞭__子_
(2)其
①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代__词__,__它__的____
②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真不知马也
表反问语气,难道 ________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F】而食也
原意为:距离或路途遥远,
在文中意思为: ________ 。 日行千里
(3)名词作状语 ①才美不外【F】见 原意为: 外边 , 在文中意思为:____在__外__面__。 ②策之不以其道 原意为: 鞭子, 在文中意思为: ___用__鞭__子__打_ 。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食之不能尽【F】其才 原意为: 完, 在文中意思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hí
dàn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shí
食不饱,力不足

xiàn
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美不外见

2019-2020学年度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8 马说语文版练习题三十九

2019-2020学年度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8 马说语文版练习题三十九

2019-2020学年度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8 马说语文版练习题三十九第1题【单选题】选出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世上先有伯乐,而后才会有千里马。

B、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C、世上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

D、虽然世上有伯乐,但千里马没有这样多。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各句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B、其真/不知马也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食之/不能尽其材【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选择下列句子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①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②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B、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④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C、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⑥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道理)D、⑦执策而临之(面对)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与例句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既克,公问其故。

【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语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有千里之能”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B、马之千里者C、执策而临之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选出对“安求其能千里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他如何日行千里都平安呢?B、怎能平安地日行千里呢?C、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D、他平安地请求日行千里吗?【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面语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不以千里称也C、一食或尽粟一石D、骈死于槽枥之间【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马说》是一篇______,作者是______(朝代)的______(姓名)。

语文版第28课《 马说》.ppt

语文版第28课《 马说》.ppt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 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 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 “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 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 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作为一个人才,你认为应该怎样施展自己 的才能?
“不患人不知,只患己不能”。在保持自己人 格和尊严的同时,多一些自知之明,少一些清高和 自负,以变应变,积极主动的为自己创造一个施展 才华的机会或平台。不要因为自己的清高和自负埋 没了聪明才智。耽误了宝贵的青春年华。一个人、 尤其是自认为有才华和能力的人,就需要利用各种 方式,为自己创造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 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世称韩 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 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 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 卷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
这样
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ī)
鞭策打之不按以照其方道法,,食规(律sì)之不能尽
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同“才”,才华 通晓,明白 马鞭 面对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难道,表示反问的语气
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表示推测语气
译文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 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 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 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 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 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 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 千里马吧!
马说

28 马说_课文分析

28 马说_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一、谋篇立意韩愈早年,怀才不遇,三次上书宰相而志不得通,尔后入朝为官,“有见辄言”,为除弊政又两次遭贬。

深感当时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与才能。

出于愤世不遇之情,遂有《马说》一文面世。

《马说》一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埋没和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委之以重任,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文章从这一见解出发,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深刻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抨击。

二、文章脉络第一部分(1):提出见解、指出原因。

第1自然段: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但这里的“伯乐”是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

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马者”的“不知马”张本。

第二部分(2):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即“食马者”的无知。

第2自然段: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

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要害。

“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

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现”,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1)同“祇”,只是 答案:(1)同 (4)表现 (4)表现 (5)规律, (5)规律,方法 规律
(3)等同,一样 (3)等同, 等同
2.翻译下列句子。 2.翻译下列句子。 翻译下列句子
助 读 预 习 · 学 前 热 身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译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不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答案:(1)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答案:(1)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 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日行千里呢? 日行千里呢? (2)吃不饱,力气不足, 它的)才能和本领就不能表现出来。 (2)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本领就不能表现出来。 吃不饱
课 时 训 练 · 基 础 达 标
3.结构梳理 3.结构梳理
助 读 预 习 · 学 前 热 身 课 时 训 练 · 基 础 达 标
4.精华集萃 4.精华集萃 伯乐相马
助 读 预 习 · 学 前 热 身 课 时 训 练 · 基 础 达 标
相传有一个人叫九方皋,也是一位相马高手。据说, 相传有一个人叫九方皋,也是一位相马高手。据说,有 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 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 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 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 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九方皋遇见了, 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九方皋遇见了, 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 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 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 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 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课 时 训 练 · 基 础 达 标
助 读 预 习 · 学 前 热 身
2.背景回望 2.背景回望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 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 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 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 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 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 不会遁迹山林。 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 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 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 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课 时 训 练 · 基 础 达 标
助 读 预 习 · 学 前 热 身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 而尚未被“伯乐”发现,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 如果你是一匹 怎么做? 怎么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答案: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助 读 预 习 · 学 前 热 身
课 时 训 练 · 基 础 达 标
助 读 预 习 · 学 前 热 身
课 时 训 练 · 基 础 达 标
助 读 预 习 · 学 前 热 身
课 时 训 练 · 基 础 达 标
助 读 预 习 · 学 前 热 身
课 时 训 练 · 基 础 达 标
助 读 预 习 · 学 前 热 身
课 时 训 练 · 基 础 达 标
助 读 预 习 · 学 前 热 身
课 时 训 练 · 基 础 达 标
一、积累运用——试一试 积累运用——试一试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助 读 预 习 · 学 前 热 身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课 时 训 练 · 基 础 达 标
助 读 预 习 · 学 前 热 身
3.《马说》是一篇______,作者是______(朝代) 3.《马说》是一篇______,作者是______(朝代)的______ ______ ______(朝代 (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______手法。 姓名) 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______手法。 ______手法 答案: 答案:杂文 唐朝 韩愈 托物寓意
课 时 训 练 · 基 础 达 标
助 读 预 习 · 学 前 热 身
7.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7.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直接原因的句子 表明造成千里马 是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本原因是养马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食不饱 “不知马”,表面原因是“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 不知马” 表面原因是“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 答案:食不饱, 答案:食不饱,力不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课 时 训 练 · 基 础 达 标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助 读 预 习 · 学 前 热 身
(1)执策而临之,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执策而临之 天下无马! 译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非精洁则不受。 (2)然非精洁则不受。 然非精洁则不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答案:(1)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答案:(1)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 天下没有千里马! 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 (2)然而如果草料不是精制品、泉水不清洁, (2)然而如果草料不是精制品、泉水不清洁,那么它们就不 然而如果草料不是精制品 接受。 接受。
课 时 训 练 · 基 础 达 标
助 读 预 习 · 学 前 热 身
8.本文作者托物寓意,讽刺了________不识人才、不重人才、 8.本文作者托物寓意,讽刺了________不识人才、不重人才、 本文作者托物寓意 ________不识人才 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 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答案:封建统治者 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助 读 预 习 · 学 前 热 身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其真无马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答案:(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 答案:(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 它。 (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 (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难道真的没有
课 时 训 练 · 基 础 达 标
二、精彩段落——品一品 精彩段落——品一品 —— 阅读全文,回答5 阅读全文,回答5~8题。
助 读 预 习 · 学 前 热 身 课 时 训 练 · 基 础 达 标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助 读 预 习 · 学 前 热 身
(1)策之不以其道 (1)策之不以其道

( ( ( (
) ) ) )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比行百里始奋迅 (3)比行百里始奋迅 (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解释。题(1)(4)是名词作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解释。 (1)(4)是名词作动 词用。 (3)“ 词用。题(3)“比”属于一词多义,要结合具体语句解释。 属于一词多义,要结合具体语句解释。 答案:(1)鞭打 答案:(1)鞭打 (2)通晓 (2)通晓 (3)等到 (3)等到 (4)流汗 (4)流汗

( ( ( ( ( ( (2)用 (2)用 (6)马鞭 (6)马鞭
) ) ) ) ) )
(2)不以千里称也 (2)不以千里称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才美不外见 (4)才美不外见
﹒ ﹒
(5)策之不以其道 (5)策之不以其道 (6)执策而临之 (6)执策而临之
课 时 训 练 · 基 础 达 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