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的阅读训练

合集下载

《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重点语句翻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中考文言文阅读《马说》专项训练附参考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马说》专项训练附参考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马说》专项训练附答案(一)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二)“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全,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全,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释]①涓人:官中主管酒扫清洁的人。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③捐:白白费掉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注音。

(2分)))(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4?《马),。

【乙】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人有章言:“异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

”光武以章示异。

异上书谢,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思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精心整理精心整理功。

玺书请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

今人成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

②章:秦章。

③谢:谢罪。

④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

⑤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

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⑥诮qiào: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解释。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食不饱,力不足( )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食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 ) (2)才美不外见( ) (3)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4)执策而临之( )3.各组中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是表非臣之下也。

可告以天下之马。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马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马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马说阅读训练及答案马说阅读训练及答案《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马说阅读训练及答案,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马说阅读训练及答案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策之不以其道()(4)安求其能千里也()提示:此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实词的掌握情况。

答案:(1)有时(2)等同,一样(3)方法(4)怎么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________(人名),字_________。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________,因官吏部侍郎,又称________。

文学主张上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________;苏轼称他________。

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与课文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可根据书中注释完成。

答案:《昌黎先生集杂说》唐文学哲学韩愈退之韩昌黎韩吏部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惟陈言之务去” “辞必己出” 杜诗韩笔“文起八代之衰” 柳宗元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3.“说”是一种文体,可以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但都是为了说明________。

比如________、________等作品。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说”这个古文体。

答案:记叙议论一个道理《爱莲说》《师说》4.《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韩愈《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其他三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此题考查关于韩愈的文学知识。

答案:《龙说》《医说》《崔山君传》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死于槽枥之间C.马之千里者D.虽有千里之能提示:C项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余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八下《马说》阅读题(四篇)

八下《马说》阅读题(四篇)

《马说》阅读题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7.用现代汉语译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2分)(2)策之不以其道。

(1分)18.千里马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 (1分)19.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原因的是哪句话? (1分)20.“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分)2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恶果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分)22.第二段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 (1分)23.找出第三段中的中心句。

(1分)24.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而以“千里马”喻指,以“伯乐”喻指讽喻和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4分)答案17.(1)况且想和普通马一样都达不到,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2)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18、一食或尽粟一石。

1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0.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1.食不饱,力不足。

2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3.其真不知马也。

24食马者,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被摧残、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致使众多有识之士埋没于世。

《马说》阅读题二(一)阅读《马说》,回答下列问题:(10分)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4篇《马说》作业(含答案)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4篇《马说》作业(含答案)

第14篇马说一、[原创新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诗二十三首(其四)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注】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房星:星宿名,这里指马。

《晋书·天文志》载,“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

房星明,则王者明”。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才美不外见.见:(2)策.之不以其道策:(3)执策而临.之临:(4)犹.自带铜声犹: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马说》中,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马诗二十三首》(其四)中,瘦马“犹自带铜声”的根本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4.《马说》和《马诗二十三首》(其四)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二、[2021合肥包河区二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齐桓深知宁戚①,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戚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

韩愈《马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韩愈《马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韩愈《马说》阅读训练及答案韩愈《马说》阅读训练及答案引导语: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今天我们来做一篇韩愈《马说》的阅读训练题,以便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马说》韩愈【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今音为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昌黎先生集· 杂说》韩愈唐)或(韩愈文选)【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能按照适当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阅读训练]《马说》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2)流露作者怀才不遇之感和愤世嫉俗之意的句子是(不以千里著称的必然性)(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2、文中的千里马有怎么样的特征?你认为应该怎么样去识别千里马(即人才)?3、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千里马的遭遇的?它暗示了什么?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表达了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6、“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句话描绘了千里马怎样的境遇?7、“一食或尽粟一石”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目的何在?8、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表达了作者哪几种复杂的感情。

马说阅读及答案

马说阅读及答案

马说阅读及答案篇一:《马说》阅读附答案阅读《马说》,答复以下问题:〔13分〕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马说》一文选自,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3分〕【小题2】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食不饱,力缺乏〔食:吃〕 B.策之不以其道〔道:道路〕C.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子〕D.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小题3】翻译以下句子:〔4分〕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 食之不能尽其才【小题4】《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

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说明应该怎么做。

参照选文的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2分〕【小题5】《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

〞,应该用〔?〕结束。

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说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分〕答案【小题1】《昌黎先生集·杂说》,韩愈,退之,唐,著名的文学,“文起八代之衰〞。

【小题1】B 【小题1】翻译以下句子: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文: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食之不能尽其才译文:喂养它,又缺乏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小题1】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或用现代汉语表述。

【小题1】此题为开放题。

问而后答,一锤定音;用问号,发人深省。

篇二:《马说》2003—2022年中考真题阅读含《马说》2003—2022年中考真题阅读试题1(安徽省·2022)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练习题。全选择题。含答案

马说》练习题。全选择题。含答案

马说》练习题。

全选择题。

含答案用的悲惨遭遇,呼吁社会重视人才,善待人才。

答案】B解析】本文通过讲述千里马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被埋没的故事,反复强调“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对于怀才不遇的心情,同时也借此讽喻当时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说明了识别和选拔人才的困难及其严重危害。

因此,选项B正确。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马说》是战国时期的《楚辞》中的一篇。

文章借助千里马的形象,寓意人才难得,需要有明主才能发挥其才华。

文章语言简练,意蕴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文章开头就用“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这句话,表达了千里马才华横溢,但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才能发挥出来的意思。

接着,文章又用“策之不以其道以其境过清”这句话,指出了如果不根据千里马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策略,就会导致千里马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

这两句话都暗示了需要有明主才能发挥人才的才华。

接下来,文章用“马之千里者虽有千里之能,其真不知马也其此之谓乎”这句话,表达了即使有千里马这样的才华横溢的人才,如果没有明主的正确引导,也会被埋没。

最后,文章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句话,表现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和对千里马才华的浪费。

整篇文章都是通过千里马这个形象,寓意人才难得,需要有明主来发掘和培养。

只有明主能够正确引导人才,才能让他们充分发挥才华。

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马说》是战国时期的《楚辞》中的一篇文章。

作者通过千里马的形象,表达出人才难得,需要有明主才能发挥其才华的意思。

文章简练而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文章开篇就用“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这句话,表达了千里马才华横溢,但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才能发挥出来的意思。

接着,文章又用“策之不以其道以其境过清”这句话,指出了如果不根据千里马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策略,就会导致千里马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

八下语文《马说》精选题(含答案)

八下语文《马说》精选题(含答案)

(2)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_才__能__、__才__干__
(3)安能空其郡邪
安:_怎__么________
(4)不为虚语矣
为:_算__作__,__算__是__
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B.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C.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D.伯乐知马/遇其/人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韩愈《马说》)
[乙]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 郡邪?解之者日:“吾所谓空,非无马也, 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 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_等__同__,__一__样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 识千里马吧! (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
(兰)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中, 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
3、[甲]文中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 子是:__一__食__或__尽_粟__一__石____;[乙]文表现 兰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__兰__甚__似__乎__君___ _子___。(2分)
(2)[乙]文中画横线的“马群遂空”的含 义是什么?
不是没有马,而是没有良马。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
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 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对比阅读训练5篇(含答案)

《马说》对比阅读训练5篇(含答案)

《马说》对比阅读训练5篇(含答案)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4题。

(12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③捐:白白费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⑴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⑵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________________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

《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___________________,以“食马者”寓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4.《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马说练习题目含答案

马说练习题目含答案

马说练习题一、填空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 .作者是唐朝的,有文之称,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 .学过的诗歌 .二、解释加粗字的意思⑴故虽有名马: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⑶骈死于槽枥之间:⑷一食或尽粟一石: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⑹才美不外见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⑻策之不以其道:⑼食之不能尽其材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⑾执策而临之:⑿其真无马邪:⒀其真不知马也三、按原文填空.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6、本文的主旨是: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六、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七、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八、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九、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十、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十一、对对联: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下联:二、阅读马说,完成文后各题:12、填空:1马说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着名__________ 家;被后人誉为“_________”之首2文章借用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运用 __________的手法,食马者喻指__________ ,千里马喻指__________,伯乐喻指 __________ , 抨击__________ 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之情,作者希望统治者__________13、用原文填空.1、马说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13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14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15、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16、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_____17、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1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只骈不外见食马者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1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只骈死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1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①才美不外见通 ,含义: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通 ,含义:;通 ,含义:④其真无马邪通 ,含义: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8请写出两个含“马”字的成语.⑴⑵19、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0、选择正确的答案:1才美不外见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B. 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D. 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连线中考:一、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①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三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③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④本文作者托物寓意,讽刺了 ____________ 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味和昏庸,表达了自己痛感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二、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2.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A 策之不以其道 B.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C.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不以善小而不为4.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正确的~项是A 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B 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他们彼此依存.D.虽然世上有伯乐,但不如千里马多,说明伯乐难得.5.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________”,将人才比作“_____________”,而以伯乐喻指__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马说答题: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B.故虽有名马\ 虽千里不敢易也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屋舍俨然D.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策之不以其道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10.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分五、节选自韩愈马说1.对上文第二段的4个“食”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和2读音相同,意义不同.和4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和 3读音相同,含义也相同.和4读音相同,含义不同.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或:食:等: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3分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练习题答案一、填空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之称,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解释加粗字的意思⑴故虽有名马:即使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⑶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⑷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⑹才美不外见通“现”见⑺且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⑻策之不以按照其道: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懂得⑾执策而临之:面对⑿其难道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三、按原文填空.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其真不知马也.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6、本文的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千里马——人才伯乐——识别人才之人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利用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六、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修辞:排比作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八、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九、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自己愤慨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十三、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学习.或: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就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十五、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十七、对对联: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下联:仕途失意作马说12、1韩愈唐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2托物寓意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人才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13、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人才; “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14、zhǐ pián xiàn sì cáo lì shí sù dàn15、只是并列而死鞭打正确的方法鞭子面对16、1“见”通“现”,表现.2“食”通“饲”,喂养. “材”通“才”,才能.3“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17、1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2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3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18、马不停蹄马齿徒增马到成功马仰人翻马革裹尸马失前蹄马首是瞻1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0、1A2B3B10、1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 的奥秘.2赞同.因为在封建社会即使有人才,没有伯乐的发现也会被埋没甚至被摧残.。

《马说》同步阅读题与答案

《马说》同步阅读题与答案

《马说》同步阅读题(一)《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食料一石。

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把他当作普通的马来喂养。

( 所以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现(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够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嘶鸣、鸣叫),却不能通晓(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文章主旨】文章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够识别人才,任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

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本文要表达的作者的见解: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写作特色】托物寓意:通过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来说明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平,将见解和感慨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巧妙自然,深刻警策。

【人物形象概括】千里马喻人才。

伯乐喻能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喻不能识别人才,甚至是摧残埋没人才的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中考文言文阅读《马说》专项训练附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马说》专项训练附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马说》专项训练附答案(一)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2)才美不外见()(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策之不以其道()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4分) 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4.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4分)(二)(一) 《马说》(二)“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全,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全,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官中主管酒扫清洁的人。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③捐:白白费掉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注音。

(2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2)一食或尽粟一石()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策之不以其道()(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

《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以“食马者”寓()。

5.《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2分)(三)【甲】《马说》【乙】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人有章言:“异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

”光武以章示异。

异上书谢,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思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

玺书请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

马说》阅读练习与答案

马说》阅读练习与答案

马说》阅读练习与答案马说》世间有伯乐,才能识别千里马的人不常有,而千里马却常有。

可即便是名马,也常被奴隶人所辱骂,死在马槽之间,不能被称为千里马。

千里马每天需要吃一石粟,但那些喂马的人并不知道它们能够跑千里。

即使是千里马,如果食物不足,力量不够,才华也无法表现出来,而且它们也不能和普通马一样被养育,因此它们能跑千里的能力也不会被发掘出来。

如果不按照它们的特点来训练马匹,不给它们足够的食物,也不能理解它们的意图,那么当人们拿着马鞭来指挥它们的时候,就会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呜呼!这是因为人们真的不了解马吗?还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对待马呢?解释:1)“一食或尽粟一石”表示每天需要吃一石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示喂马的人不知道千里马的能力。

3)“策之不以其道”表示没有按照马匹的特点来训练马。

4)“执策而临之”表示拿着马鞭来指挥马。

文中第一段描述了即使是千里马,也常被奴隶人所辱骂,死在马槽之间,不能被称为千里马的悲惨处境。

呜呼”蕴含着作者的悲愤情感,他对于人们对待马的无知和不当行为感到痛心和悲哀。

世界上有伯乐,才会有千里马。

虽然千里马很常见,但伯乐却不常有。

因此,即使是有名的千里马,也会被奴隶人驯服,被困在马厩里,无法展现千里驰骋的能力。

千里马每次吃的粮食可能要达到一石。

驯马的人并不知道它能够跑千里,只是把它当做普通马来喂养。

虽然这匹马有千里奔跑的能力,但是它吃不饱,力气不足,才华也不外显。

而且,要让它与普通马一样,也不容易,更何况是要求它跑千里呢?如果用错误的方法对待千里马,喂养不当,鞭打不适当,即使它有千里奔跑的能力,也无法发挥。

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些人会说:"这世上没有千里马!"这是因为他们真的不知道如何对待千里马。

通过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作者比喻封建统治者对待人才的错误态度。

他们无法识别人才,甚至摧残和埋没人才,这是一种社会现象,需要批判和改变。

词语解释:⑴饲养;⑵用鞭子驾驭;⑶理解;⑷面对。

《马说》阅读附答案9篇

《马说》阅读附答案9篇

《马说》阅读附答案《马说》阅读附答案9篇《马说》阅读附答案1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0-13题。

(10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

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

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注释】①骥:良马。

后文的“骐”与此同义。

②刍:喂牡畜的草。

求:寻找,寻求。

④烦御:烦劳驾驭。

⑤顿:整顿,这里指拉。

⑥辽:远。

⑦骀(tái):劣马。

⑧试:试验。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2分)(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11.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策之不以其道不屡策,不烦御B.食之不能尽其材其所以饮水食刍C.而伯乐不常有不舍昼夜而追之D.其真不知马也在当其所能而已1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古之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

13.比较【甲】【乙】两文,说说两文作者主张的对待人才的态度有什么相同之处。

(2分)参考答案:10.(1)只是(2)方法(各1分,共计2分)11.A(2分)12.(1)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分)(2)古代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

马说》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6套)

马说》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6套)

马说》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6套)一)(古文阅读)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XXX《马说》(乙)XXX侍坐XXX于台,XXX于台下。

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①也!”XXX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俟矣。

”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XXX不谮人。

君子亦谱人乎?”XXX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定公躐③席而起,曰:“趣④驾召XXX。

”XXX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XXX也!’吾子曰:‘善’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XXX 曰:“臣以政知之。

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

昔者XXX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

XXX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

是以XXX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

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⑤毕矣;历险致远,XXX矣。

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XXX曰:“善,可少进乎?”XXX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

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诗曰:‘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

’善御之谓也。

”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选自《韩诗外传》,有删节)御:马夫②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

③躐(liè):超越。

④趣:同“促”。

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式。

⑥组:编织。

5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骈死于槽枥之间骈:2)策之不以其道策:3)乡寡人曰乡:4)昔者舜工于使人工:51.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XXX.定公不悦,以告左右策之不以其道(《马说》)..B.定公躐席而起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XXX..子·告子上》)C.不识吾子何故知之手指不成屈伸,XXX (《送..东阳马生序》D.XXX不穷其民其真无马耶(《马说》)..5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说》阅读训练

《马说》阅读训练

《马说》阅读训练《马说》阅读训练《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整理了《马说》的阅读题及答案,以帮助同学们理解课文。

马说韩愈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来源:学科网]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⑶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阅读题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⑴骈死:⑵见:⑶等:⑷策: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⑵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4分)8.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4分)【答案】5.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⑵显露、表现⑶一样(聍待)、等同⑷驱使、鞭打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因为是课内文言文,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即可。

比较简单。

6.⑴(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食料。

⑵(千里马)呜叫,(饲养马的人)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完成时,抓住句中的关键字词。

比如,①中的“食”或”“尽”,②中的“鸣”“通”“意”。

7.原文是反问加感叹,语气强烈,表达了对不识千里马者的讽刺及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

后句是一个反问句,语气不如原文强烈,抒发的感情也不如原文浓烈。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句式的把握。

因为此题是课后练习,所以比较简单。

8.形象塑造: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饲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的阅读训练《马说》的阅读训练1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④代乎?正⑤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司马光《资治通鉴》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②封德彝:人名。

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④异:其他的。

⑤正:只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1)策之不以其道策:(2)正患己不能知患: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汉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安可诬一世之人C.骈死于槽枥之间岂借才于异代乎D.鸣之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9.用现形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译文:10.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4分)参考答案:7.(1)用鞭子打,驱赶(2)担忧,担心(每小题1分,共2分)8.B(2分)9.(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每句1分,共2分)(2)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到现在也没有发现杰出的人才罢了,后句也可译为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2分)10.要重视人才,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能够用人所长,避其所短,不要让有识之士、有才之人,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

(共3分,要点答出2点即得2分,最后一个要点2分,共4分,在表述上意思对即可)《马说》的阅读训练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①虽有千里之②张元怪之,随犬出门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C.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若见而不收养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犬随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C.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3.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5.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

甲文采用①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②的主旨。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

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

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

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明年,犬随叔父夜行。

煎墨W瞳曼致受支怨搀童受妻堡。

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

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

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

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参考答案]1.C(均为转折连词,但是。

A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指“汪汪之声不已”;B①代词,指马,②代词,指狗的生死;D①通假字,通“现”,②动词,看见)2.A(都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BCD项加点词都活用为动词)3.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4•①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②叔父被蛇咬了,趴在地上走不了。

5.托物寓意(或托物言志)关爱动物,善有善报附阅读训练。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2)才美不外见见:(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5)执策而临之执: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20xx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1)或:有时(2)见:显现(3)等:等同(4)安:怎么,怎能(5)执:拿着,举着2.(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

(2)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反应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2)才美不外见见:(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5)执策而临之执:2.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参考答案:1.(1)有时;(2)同“现”,表现(或:显露);(3)相同,一样;(4)怎么,哪里;(5)握,拿2.(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听它呜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3.千里马的才能不被发现,才能无法发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遭遇种种屈辱。

4.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于没有人发现、善待和重用,他们往往被埋没。

(意思对即可)《马说》的阅读训练5【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注解: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1)策之不以其道()(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3)买其首五百金()(4)鸣之不能通其意()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

(2分)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3分)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答案】1.(1)用鞭子打⑵买⑶它(的)⑷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2分,每小题0.5分)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

(2分)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

(3分,正确一处1分,言之有理即可。

)4.(1)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

⑵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4分,除去“呜呼”,其余4个分句每句1分,对“其、也、所、者、安、事、捐”等词语理解或句式不落实的酌情扣分。

)《马说》的阅读训练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4分)(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一食或尽粟一石(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策之不以其道【小题2】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食之不能尽其材B.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安求其能千里也【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

(2分)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题4】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作者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小题1】(1)只是(2)有时(3)犹,尚且(4)用鞭子打(4分)【小题1】D(2分)【小题1】喂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叫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分)【小题1】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分)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A中“食”通“饲”;B中“才”通“材”;C中“邪”通“耶”。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从自身的“怀才不遇”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懑”两个方面来作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