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说》课时练习试题(含答案)
《马说》课时练一、语基达标训练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B.《马说》中的“说”在这里表叙述,本文述说的是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朗读节奏停顿的划分是正确的。
D.《马说》通篇是一个“比喻”:用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懑不平。
2. 选择注音有错的一项是()A.一食或尽粟一石(石:dàn十斗为一石)B.不以千里称也(称:chēn称颂)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同“只”)D.一食或尽粟一石(或:huò,有时)3. 选出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4.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马说》是一篇抒情文,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
B.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无知小人的腌臜气。
C.表面说“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实则蕴含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D.全文以短句为主,行文流畅,颇有气势。
朗读时应注意“也”“而”“其”“呜呼”等词对调配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
5. 下列对文章《马说》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6. 下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并列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C.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D.执策而临之临:靠近7. 下列句子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D.食之/不能尽其材答案:1.B2.B3.D4.A5.D6.D7.B二、语用能力提升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zhǐ)B.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C.才美不外见(jiàn)D.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祇”(只),只、仅]B.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马)一同死]C.策之不以其道(马鞭)D.执策而临之(面对)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练习题(含答案)第23课、马说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奴隶(lì)槽枥(cáo)食不饱(shí)B.祗辱于(rǔ)尽粟(sù)一石(shí)C.骈死(pián)其真无马邪(yé)不以千里称也(chèn)D.食马者(sì)才美不外见(jiàn)策之不以其道(cè)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1)食不饱,力不足( _ )食之不能尽其材( _ )(2)执策而临之( _ )策之不以其道( _ )3.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A.食之不能尽其材___B.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___D.安求其能千里也4.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执策而临之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D.骈死于槽枥之间5. 下列句子省略了宾语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认真观察下面的这幅题为《伯乐收了好处费》的漫画,完成后面两题。
伯乐收了好处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漫画的内容。
(不超过30个字)看了上面的漫画,你一定有很多感想,请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古人有用“郡望"做称谓的习惯,如韩愈郡望为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C.“说"是古代的一种说明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D.古人称谓有谦敬之别,如“舍弟”“家母"都是谦称。
8、学习了韩愈的《马说》一文后,班级举行了“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口语交际·语言运用素养)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拟一个开场白,要求其中至少要引用一句含有“马"字的古诗,或者两个含有“马”字的成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同步习题解析版)
23《马说》(同步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2021·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zhǐ)B.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hí)D.其真无马邪.(yé)【答案】C【解析】C. “食”应读“sì”,同“饲”,喂养。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安求其能千里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
A项,两个“食”同“饲”。
B项,“见”同“现”。
C项,“邪”同“耶”。
故答案为D。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B.安求其能/千里也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答案】C【解析】A项,应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B项,应为“安求/其能千里也”;D 项,应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D.袛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答案】C【解析】A.才能,能力/能够;B.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它的,代词;C.都是“有时”;D.的,助词/代词,学过的知识;故选C。
5.(2021·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作者在文中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了“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答案】D【解析】D.“千里马常有”,可知作者认为世界上并不缺乏人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含答案)
《马说》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这是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散文在继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文选》《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解释括号前的字: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 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测试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测试题(含答案)第23课、马说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准确的一项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B.骈死/于槽枥之间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B.其真无马邪食之不能尽其材C.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者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才美不外见B.安求其能千里也C.食之不能尽其材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5. 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B.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C.安求其能千里也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6.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___ __________;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B.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古人有用“郡望”做称谓的习惯,如韩愈郡望为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C.“说”是古代的一种说明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D.古人称谓有谦敬之别,如“舍弟"“家母”都是谦称。
8.学完本课后,班级开展走近“唐宋八大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了解人物】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韩愈、______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_______、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部编八下语文23 《马说》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 《马说》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二、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
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参考答案:①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②暗称。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③代称。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参考答案: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陈述语气)2.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反问语气)3.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转折语气)4.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诘问、感叹语气)四、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不少于300字。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②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参考答案:【示例】人才问题之我见从课文和课后所给的材料来看,每个人都应是“人才”,关键是使用者能否用其所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课 马说 课时练习试题试卷含答案解析(1)
C.其真无马邪D.安求其能千里也二、语言表达7.学习完《马说》一文后,你所在的班级拟开展一次有关“马”的知识竞赛活动。
假如你也是参赛选手之一,请完成下面的任务:(1)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实的朋友。
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关于“马”的成语、谚语各两个以及两句关于“马”的古诗。
①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谚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古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古英雄乘骏马,在中国历史上及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诸多英雄豪杰,也有许多宝马良驹。
请写出下面名马的乘骑者。
①赤兔马:_________②乌骓马:_______③的卢马:____________④黄骠马:________(3)文字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见证,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象形字“马”。
请你认真探究“马”字的演变过程,按照要求写出探究的结论。
①从汉字的起源探究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从汉字的发展探究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下面的上联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_____________9.结合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写句子,使语意连贯通顺。
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
一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的箭不走正道,也算不上一张好弓。
评判人才也是如此,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__________,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
可见,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五、填空题22.按提示填写课文中的句子。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现“食马者”以“不知马者”身份叹息,借以突出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__________23.翻译下列句子。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练习题
《马说》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6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桓公深知宁戚,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威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
”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乃夜举火而爵之,以为卿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桓公可谓善求士矣。
(选自《刘子·妄瑕》)[注]宁戚,春秋卫国人,齐国的大夫。
爵:大摆筵席。
一匡:安定统一。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__________(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4)患.其有小恶者患:_________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运用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寄寓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乙]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刻画了齐桓公“_________”(用原文词语填空)的形象。
(2分)4、[甲]中的“千里马”和[乙]文中“宁戚”各有怎样的命运?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说说。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习题: 23.马说(带答案)
23.*马说1.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2)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3)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食之不能尽其材B.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安求其能千里也3.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执策而临之.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D.骈死于槽枥之.间4.文言虚词“其”在本课中有下列几种用法:A.作代词,相当于“它”或“它的”。
B.作副词,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
C.作副词,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可能”“恐怕”。
辨析下面的句子各属于哪种情况,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1)其真无马邪() (2)其真不知马也()(3)安求其能千里也() (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策之不以其道() (6)食之不能尽其材()5.请把翻译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食马者)约束它不按照它的道路,吃掉它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马鞍望着它,说:“天下没有马!”唉,它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真的不懂马啊!改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三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了“喂马人”的无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古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古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各有何作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马说》中起论点的作用,下文都是从反面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2、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伯乐:比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比喻不重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3、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4、找出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说明千里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差,揭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
5、“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揭示食马者的昏庸无知。
6、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
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为了献身\"四化\"建设,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7、本文的想法全是对的么?有没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本文的局限性:文章流露了个人的感叹,作者还是仅仅把认识并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
8、各段段意: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3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讽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粟.()外见.()食.马()祗.()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骈死..于槽枥..之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
②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_③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⑤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通____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通_____含义:_____ ____通_______含义:_____③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通_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精选题含答案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3. 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 个更重要?为什么?(3分)
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 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 马也就被埋没了。)
4.本文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来阐述自 己的观点,请指出文中“伯乐”“千里马” 和“食马者”各比喻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人, 并指出作者集中抨击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4分) ①伯乐:_能__识__别__人__才__的__封__建__统__治__者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 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
(2)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
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 识马的。
3.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 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有时 )
(2)策之不以其道 ( 用马鞭驱赶 )
(3)今人咸知异为名将( 都
)
(4)及异大破敌军 ( 等到,到了 )
2. 选出下列各项中划线词含义相同的一项( )(C3分)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B.不以千里称也
称异功若丘山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诸将欲分其功
(1)把玩欣赏他们的文章; (2)大力举荐项斯; (3)欣赏濮阳愿的文章,向各公卿推荐他, 并为他安葬。(两点即可)
6.[甲]文通篇运用了什么写法?作者以千里 马不遇伯乐,写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他怎 样的思想情感?(3分)
托物寓意。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 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 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23 马说下册练习题 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带答案)23 马说1.选择注音和解释都有错的一项是()A.一食或尽粟一石(石:dàn,十斗为一石)B.不以千里称也(称:chēn,称号)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只是)D.一食或尽粟一石(或:huò,有时)2.本文选自《》,作者是___________朝的__________家和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人名),字_______________。
河南河阳(今孟州)人,祖籍昌黎,世称_______________。
3.选择下列句子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①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②不以千里称也(著称)B.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④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C.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⑥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道理)D.⑦执策而临之(面对)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4.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B.才美不外见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C.安求其能千里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D.食不饱,力不足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5.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死于槽枥之间C.马之千里者D.虽有千里之能6.“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B.以丛草为林C.以至鸟兽木石D.不以善小而不为7.“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B2.《韩昌黎文集校注》唐文学哲学韩愈退之韩昌黎3.C4.B5.C6.A7.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马说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
知识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
代表作有《师说》《进学解》等。
韩愈在散文创作上造诣颇深。
其散文气势磅礴,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慷慨激昂,忧愤深广,敢于突破流俗之见,见解独到。
2.背景探寻。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此后,他不得不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郁郁不乐。
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他痛感明主难遇,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表达内心的愤懑。
3.主旨归纳。
本文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谴责了那些愚妄无知的“食马者”,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14.知识链接。
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
“说”这种文体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采用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核心是议。
此外,这种文体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还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马说》《师说》《捕蛇者说》等均属于这一文体。
5.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祗.()骈.()槽枥..食.马者()粟.()邪.()6.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④食之不能尽其材.:⑤执策而临.之:27.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才美不外见.:8.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原卷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解释加点的词①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③策之不以其道道: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安:2、本文选自《》,作者是朝的家和家(人名),字。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因官吏部侍郎,又称。
谥号,又称韩文公。
文学主张上强调。
提出的口号。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苏轼称他。
他和、、、、、、、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3、“说”是一种文体,可以也可以但都是为了说明。
比如等作品。
4、《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韩愈《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其他说是______、、、5、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死于槽枥之间C.马之千里者D.虽有千里之能6、对《马说》一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该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识才之人。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千里马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7、文章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那么你认为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答:8、《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答:9、你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答:10、读完本文,再联系社会实际思考:现在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真正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答:11、下列各句对《马说》一文分析不恰当的有项是()A、《马说》一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B、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C、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课 马说 课时练习试题试卷含答案解析(4)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子曰:“骥①不称其力,称其德。
”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
是以骥之为骤,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
修其在己,听其在人。
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枥,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
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
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己而听于人。
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选自《古文笔法百篇》)【注释】①骥:千里马。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故.虽有名马: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而犹待培.于生后也:④诚以德为性所固.有: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骥不称其力,称其德。
18.【甲】【乙】都将_________比作人才,【甲】文重点阐述了通过千里马的遭遇,告诉人们要_____________的道理。
【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19.【甲】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A.【甲】文托物寓意,写千里马鸣叫却不被人通晓它的意思,表现千里马难遇伯乐如同贤才难遇明主。
B.【甲】文结尾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嘲讽了“食马者”的无知。
C.【乙】文刘邦在洛阳南宫安置酒席,请列侯将领们对他与项羽功业成败的原因发表见解。
D.从【乙】文中看,刘邦认为项羽失天下是因为他妒忌怀疑贤能之人,加害有功之臣,独占所得利益。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马说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
知识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
代表作有《师说》《进学解》等。
韩愈在散文创作上造诣颇深。
其散文气势磅礴,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慷慨激昂,忧愤深广,敢于突破流俗之见,见解独到。
2.背景探寻。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此后,他不得不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郁郁不乐。
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他痛感明主难遇,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表达内心的愤懑。
3.主旨归纳。
本文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谴责了那些愚妄无知的“食马者”,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14.知识链接。
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
“说”这种文体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采用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核心是议。
此外,这种文体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还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马说》《师说》《捕蛇者说》等均属于这一文体。
5.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祗.()骈.()槽枥..食.马者()粟.()邪.()6.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④食之不能尽其材.:⑤执策而临.之:27.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才美不外见.:8.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时精练(含答案)
部编版⼋年级语⽂下册第23课《马说》课时精练(含答案)课时精练1.解释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祗辱.于奴⾪⼈之⼿( )(3)⼀⾷..或尽粟⼀⽯( )(4)⾷.马者不知其能千⾥⽽⾷也( )(5)才美不外见..(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7)策之不以其道.( )(8)⾷之不能尽其材.( )(9)其.真⽆马邪( )答案:(1)两马并驾(2)受屈辱(3)吃⼀次(4)同“饲”,喂(5)表现在外⾯(6)犹,尚且(7)⽅法(8)才能、才⼲(9)表⽰诘问21世纪教育⽹版权所有2.⽤现代汉语翻译下⾯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马者不知其能千⾥⽽⾷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马。
(2)喂马的⼈不懂得(要根据)它⽇⾏千⾥(的特点)来喂养(它)。
3.⽤“/”标出下列句⼦的朗读停顿。
⾷马者不知其能千⾥⽽⾷也答案:⾷马者/不知其能千⾥/⽽⾷也4.填空。
本⽂选⾃《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代⽂学家__________,他位列“唐宋⼋⼤家”之⾸。
答案:韩昌黎⽂集校注唐韩愈5.默写。
(1)故虽有名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千⾥称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鸣之⽽不能通其意。
(3)千⾥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千⾥马的可悲遭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点明全⽂主旨的句⼦是: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一、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字的含义。
祗()骈()死是()马也策()之食()马者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或()尽粟一石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8分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___通__ _含义:;___通___含义:
②才美不外见通_ __含义:___ __
③其真无马邪___通_____ 含义: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选择正确的答案:(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2)下列句中斜体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B.故虽有名马\虽千里不敢易也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屋舍俨然
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策之不以其道
(3)下面句中斜体词的意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而攻之而不胜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
(4)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正确的~项是()(2分)
A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
B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他们彼此依存。
D.虽然世上有伯乐,但不如千里马多,说明伯乐难得。
5.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________将人才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以伯乐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马说》是一篇,作者(朝代)
(姓名)。
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手法。
二、简答题(24分)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第2段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第3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4、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
5、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发挥作用最需要的是什么?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7.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作者借此表达了的心情。
8、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