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师说》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师说》word教案

鲁人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师说》word教案

2 师说目标导航【知识与技能】1.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维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2.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著名的论说“师道”的文章。

文中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老师的作用,阐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的途径、择师的标准等问题,重点批判了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本文中的一些基本观点,不仅在当时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在今天也仍有其重要的作用。

整体感知本文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论述了老师的作用和从师求学的原因,说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批判了士大夫“”的风气,也赞扬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乐于从师的风尚。

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事实充分,析理透彻,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第1段,从正面阐发中提出观点,总论的必要性和的标准,为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确立理论根据。

第2段,运用正反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第3段,以孔子为具体事例进一步阐明“”的观点。

第4段,赞扬李蟠“”“”,交代写作缘由。

【答案】耻于从师从师择师择师传道不拘于时行古道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提示】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课堂教学实录

《师说》课堂教学实录

《师说》课堂教学实录《师说》课堂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师说》。

哪位同学说说,“师说”这两个字怎么解释。

生:关于老师的说法。

生:关于老师的观点。

师:都不准确。

这两个字,课文下面没有给出注释。

正确的解释应当是——论从师。

说,是一种论述文体;师,是从师的意思。

请记住,这是我们在这篇文章中遇到的第一个“师”字。

这篇文章中“师”字多次出现,讲法不尽相同。

我们要注意区别。

师:请一位同学再解释一下作者。

生:韩愈,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师:他是什么朝代的人?哪里的人?生:唐代,河南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西)人。

师:老师再补充一下,韩愈,是我们韩家的骄傲(学生笑),他是司马迁之后的又一个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雄奇奔放而又曲折变化,可说是汪洋恣肆,苏洵曾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

”下面请一个同学把“标题”和“作者”均板书到黑板上。

今天,老师有点“犯懒”,不想板书,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上,按照老师往常板书的样子,整理一个像样的板书。

看看哪位同学整理得有条有理。

(一个同学黑板上板书“师说”、“韩愈”。

)师:下面我试试,给同学们背诵一遍课文,看看能不能背诵过全篇。

(学生鼓掌)(师背诵完课文之后,学生热烈鼓掌)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开头出现了两个“师”字。

这句怎么翻译?生:古代学习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两个师,都是名词,是老师的意思。

师:是不是这样更好——老师,是承担传播思想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这句是讲老师的什么方面?生:是讲老师的作用。

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请自译一下。

生: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而不去从师,那些成为疑惑的东西,最终得不到解决。

师:这里出现了第四个“师”字,怎么讲?生:名词,老师的意思。

师说教学实录

师说教学实录

师说教学实录《师说》教学实录上课前几分钟,视频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上课铃响起)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我们刚刚听到的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唱出了对老师怎样的情感?生:(七嘴八舌地)尊敬,爱戴,理解,敬佩……师:其实,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出示课题】师:题目“师说”如何理解?我们以前学过带“说”的什么文章?生:(异口同声地)《马说》。

师:马说者,说马也;师说者——说师也(学生齐答),韩愈会告诉我们怎样的从师之道呢?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了解信息。

生:自由朗读课文几分钟后,学生读完停下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读了几遍之后,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为谁而作?生:“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从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得知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年轻人的。

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李蟠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学生讨论代表发言)生: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③ 能行古道(多媒体展示)师: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XXX《师说》课堂实录

XXX《师说》课堂实录

XXX《师说》课堂实录在XXX的《师说》课堂里,老师向学生解释了“师说”这个词的正确解释——论从师。

他强调了文章中“师”字的多义性,需要学生们注意区分。

学生们也向老师展示了他们对作者XXX的了解,包括他是唐代人、河南河阳人,是散文大家,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等。

老师还背诵了课文,并解释了其中的一些短语和词汇。

最后,学生们认为这篇文章讲的是从师的必要性。

师:很好,这是另外一组对比,“百工之人相师”与“士大夫族群聚而笑相师”的对比。

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差异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XXX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生:主要是批判当时的学风,呼吁恢复古代的学风。

师:非常好,XXX在文章中批判了当时学风的堕落和浅薄,呼吁恢复古代的学风,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

这也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和传承的。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大家可以回去复一下。

生:“XXX、XXX、XXX、XXX”。

师:对,这里的“师”是指老师。

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个论点和论据归纳成一个板书吗?学生组合成下面的样子)圣人无常师XXX、XXX、XXX、XXX师:好的,接下来我们看看最后一段。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口译一遍。

(一生译)师:这段主要是一个总结,作者重申了从师的重要性,同时也批评了不从师的不良风气。

请问这个段落的用词和语气有什么特点?生:用词正式,语气严肃。

师:对,这个段落用词正式、语气严肃,是对前面几段的总结和强调。

好的,我们今天的课程到这里结束了,希望大家能够深刻理解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同时也能够在研究上重视师生关系,勇于从师,不断进步。

鲁人版-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鲁人语文必修一 1.2《师说第一课时》教案

鲁人版-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鲁人语文必修一 1.2《师说第一课时》教案

1.2 师说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二、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

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周围同学,最后全班统一讨论,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生回答,或亲自回答。

《师说》课堂实录

《师说》课堂实录

《师说》课堂实录作者:马丽来源:《青年教育》2012年第06期师: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我国古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师说》不仅仅作为韩愈的一篇散文而闻名于世,更是“古文运动”的战斗宣言,是打响“古文运动”的第一枪。

小小的一篇散文为何有如此之地位?源于韩愈的“气势磅礴,汪洋恣肆”的散文风格。

历史上“韩潮苏海”之说,指的就是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苏洵亦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今天,我们来探讨《师说》的成功之秘。

生:《师说》的成功,源于韩愈行文的气势磅礴,感情充沛。

生:《师说》的语言长短句并存,骈散结合,读起来很有气势。

生:《师说》的思想非常深邃,而且超前。

师:同学们,谈了几点,非常好,我们归纳一下,《师说》的成功源于两点,一是磅礴通畅的行文气势,二是《师说》的先进崭新的师道思想。

就本文而言其气势来自两个方面:逻辑严密的论证过程和语言上骈散结合的表现力,形成文章的夺人气势。

下面我们来分析逻辑严密的论证过程。

首先来分析第一段,拿出笔记本,摘录首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和末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空出中间论证的过程,思考:如果你来写这篇散文,将怎样论述?把自己的话填写在空白之处。

生:太难了!我又不是韩愈,怎么能写出来?(胆子大一点的同学抱怨起来)生:这像一道数学证明题!师:是的,就是要你们运用脑髓,转换角色,假想你是韩愈,写出论证过程。

生:我发现,这只能从后往前推了,从结论入手,必须要有“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论述。

生: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生则有惑,惑则必从师,从师即学道,生乎吾先后,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是的,有思考就好。

韩愈从“古之学者必有师”到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得出人必有惑,惑则必从师,从师即学道,至此推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课堂实录

《师说》课堂实录

《师说》课堂实录师:上一节我们学〈师说〉学哪里了?生:两个自然段。

师:好,那我就来抽查背诵前两节!生:啊?你没布置背诵的作业啊!师:我现在不是布置了吗?给你们三分钟时间准备。

生:(开始强记。

有不少人塞住自己耳朵,教室里书声琅琅)师:(三分钟后)古之学者必有师,1, 2——生:古之学者必有师。

……(少数人第二段后半局部不熟,开始边偷看边背诵)师(与生一起背):不错,前面的已经很熟悉了。

从“爱其子”这里开始,还需要强化一下。

再来一次,爱其子,1, 2——生:爱其子……师:好,我们背了这么长时间,知道这两节写的是什么吧?你来说一一生:教师的作用。

正确的选择教师。

抨击当今社会不从师的陋习。

师:当今一一社会?生:当时。

师:好,你把握得比拟准确。

下面我们来看第三节。

文字不多,我想请哪位给我翻译一遍。

王力,你来王:圣人无常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师郑子、衰子、师襄、老聃。

孔子学习郑子、在子、师襄、老聃。

师:这里的“师”什么意思?生(齐):“以……为师”。

王:孔子拜郑子、苣子、师襄、老聃为师。

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郑子这些徒弟,不是人,不,是人,重来,知子这些人,他们的才能比不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所以学生不必不如老师,错,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才能。

闻道有先彳爰,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

接受道理有先后之分,学问技能有各自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

师:王同学纠正得非常及时,好。

我想几个词语的意思一一常(固定的)、师(以……为师)、不必(不一定)、而已(罢了)。

师:这段在说什么?生:师生关系。

师: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你们觉得有道理吧?生:有。

师:你们能超过我?生:当然。

生,韩愈说得好,多年以后,如果我也是语文老师,我会超过你水平的可能,如果我不是语文老师而从事别的职业,那是“术业有专攻”,也不好比拟高下了。

《师说》课堂实录

《师说》课堂实录

品读第一段师:请同学们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自由读一遍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觉得读得满意吗?生:不满意。

师:原因在哪里?生:(有的)读得太生了。

(有的)读得太快了。

(有的)没读出感情。

师:读得生、读得快,好解决,多读几遍、注意读的速度就好了。

但读不出作者的感情就要下点工夫了。

咱们一块儿试试,先看第一段,根据这段文字的内容,结合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仔细揣摩一下,看看到底应该怎么来读?(板书:诵读的“拐杖”: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生自由揣摩小声读)师:请几位同学来读一下,自由举手发言。

读之前’要告诉大家:你将要用什么样的口气来读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依据是什么?(板书:诵读的追求之一:自己的口气——作者的感情)生l:我用高高在上的口气读出韩愈对学生的教训口气,因为本文是作者写给他的门生的。

(然后读第一段)生2:我用忧虑的口气读出韩愈对当时社会不从师风气的担心,因为作者是忧国忧民的,从写作背景上可以明确看出作者是为了抨击时弊才写的,给门生李蟠不是真实意图。

(然后读第一段)生3:我用谦虚的口气读出韩愈对自己的要求,因为虽然本文抨击时弊,但是作者要表达的毕竟是自己的一种认识,他内心深处肯定在想“不管怎么样,我应该向比我强的人学习”。

(然后读第一段)生4:我用一种客观冷静的口气,就像鲁迅一样的口气(众生笑),读出韩愈对“从师”问题的恳切、深刻的认识,因为在当时“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情况下,他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问题,一方面很生气,一方面又特想让别人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太谦虚了不足以表达这种效果,必须是庄重、冷静、很深沉的样子。

(然后读第一段)师:连老师也有些激动了,我教《师说》这么多遍还从来没想过第一段可以有这么多的读法。

上述几位同学的读法大家比较赞同哪一种读法?(通过学生举手情况看出大多数同意生2和生4的读法)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学们的读法都有道理,都有想法,到底哪一个能更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我的看法倾向于生4的读法。

《师说》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教学实录导入: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师说》。

(板书:师说韩愈)一、温故知新师:老师准备了4道情境默写题,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吧。

我读情境,你们回答课文相关内容。

(学生回答的不错,基本能准确找出相应的句子。

)师:我发现同学们掌握得不错哦,这既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更是教师们的讲解之功,让大家很好地理解了这篇文章。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四句话其实提示了《师说》这篇文章的——生:思路。

师:很好。

(板书:师)(明确:用情境默写题的方式,学生重温课文,熟悉课文思路,为精读文本做准备。

)二、精读文本师:同学们,在刚刚的默写句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两个实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生:师和道。

师:对的,你们知道吗?老师统计了一下,“师”在文中出现了25次,“道”在文中出现了11次,这篇文章咱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写了“师道”。

你认同吗?生:认同。

师:这篇文章论述了师道,围绕师道,提到了哪些人?请把有名字的人和虽然没有名字但是也代表了一类人的那些人圈出来。

(学生通读全文,按要求圈出人物)师: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人可以并列吗?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生:因为他们存在包含或交叉关系。

师:大家的判断非常准确。

那么你能把这些人进行分类吗?你会怎么分?生1:我会按照人的多少分类。

古之学者、圣人、众人、童子、童子之父母、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是人多的一类;剩下的人少的是第二类。

生2:我会按照教师和非教师进行分类。

圣人、童子之师、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是教师一类,其他的是非教师一类。

生3:我会按圣人和普通人来分类。

圣人、孔子、老聃我们称之为圣人,其他的人是普通人。

生4:我会按照人所处的时代来分类,当然古今是从韩愈的时代来说,韩愈之前的时代是古,韩愈所处的时代是今,那么古之学者、圣人、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是古,吾、众人、童子、童子之父母、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李蟠是今。

《师说》课堂实录

《师说》课堂实录

《师说》课堂实录<i>教学评价</i>《师说》课堂实录之我见这是一节很优秀的语文课,是一节从分体现新课改精神的语文课,结合我的教学实际,特作如下分析:开篇导入新课形式很新颖,以学生身边故事为例,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有说服力。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么好的开端预示着这将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接着分析课文,这位老师善于抓注文体的特征,让学生找出韩愈的观点,其实就是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适合于高中生的议论文教学。

然后让学生讨论师生之间的关系,这也体现了议论文的特点,议论文要求论据能为中心论点服务,这位老师让学生积极地讨论,并从理论上分析,用实例进行论证,这让学生明白要想使自己的观点能站住脚,就要举出恰当的实例,否则就不能自圆其说,甚至自相矛盾。

这样一堂课下来不仅教会了学生怎样分析课文,而且学会了怎样写作议论文,这可谓一举两得。

这篇教学设计的最大优点就在于老师的巧妙设问,循循善诱。

新课改要求在课堂上老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工具,老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者,在真理面前老师跟学生是平等的。

这位老师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整个一堂课就像是一次访谈节目,而老师就是那位善于引导的主持人,他并不是要夸夸其谈,而是要善于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课堂上来,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这正是新时代的《师说》。

而且这位老师有相当好的语文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他能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转,这就需要老师有渊博的知识,本文的老师知识渊博,不断地引经据典,将学生的回答提高了几个层次。

另外学生的思维是很开阔的,如果没有老师的正确引导,那将是天马行空,夸夸其谈,而这位老师真不逊于主持人,巧妙的设问,巧妙的引导,合乎时机地总结归纳,让学生顺着老师的要求去讨论去发表观点,这样既维持了课堂秩序,又让学生学到了东西。

我相信这样的课堂真正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真正的体现了新课改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高中语文:《师说》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师说》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师说》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先给大家讲一件真实的故事。

咱们学校有一位叫××的数学老师,[有人点头]他辅导的同学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

有一回,一个获奖同学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当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

请同学们思索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这是吉林油田高中闻名的一桩公案,其中的是非指向不难推断。

由此导入课文,可以奇妙地体现尊师重教问题在今日仍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授课者补记,下同。

]生甲:我认为这位家长的观点是正确的![?]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就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没有老师照样可以自学成才。

[糊涂!这位家长的观点明显是错误的,由于他抹杀了老师在同学成才过程中的作用。

该生在这个问题上熟悉错误,有肯定的代表性,大有澄清的必要。

]生乙:我不赞成那位家长的看法,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育,没有老师,就没有当代文明;没有老师,人类只能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蒙昧时期。

[偏激!两个人的观点都偏激片面。

一个彻底否定了老师的作用,一个又无限夸大了老师的作用。

看来,很有必要对同学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

但现在还不是结论的时候,赶快打住,转入课文,而后再从课文生发开去绽开争论。

对!这节课的格局就应当如此。

]师:同学们的发言说明白对老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

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化争论。

[同学看书。

有的圈点课文,有的轻声谈论,有的作深思状。

老师巡察课堂,不时停下来回答同学的提问,几分钟后,争论开头。

]师:好了,请同学们考虑,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生丙:韩愈认为老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个熟悉应当说是对的,比较精确地概括了老师的本质特征。

师:那个时候,老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生丁:传的是儒家之道,讲授的是六艺经传。

师:特别好,儒家的鼻祖是谁?生众:孔子。

师:儒家之道是谁提炼总结出来的?生众:也是孔子。

102《师说》课堂实录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师说》课堂实录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课堂实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重点1.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有着"文起八代之衰"的称号,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师说》这篇文章,感受一番这位大家的风范。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全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基本明确文章大意(这部分完成后,教师需要对文章重点词语、部分重要句子作出点拨,切不可直接过掉)二、"向谁说"?师:注释中说到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自己的学生李蟠的,文章中有没有说明?生:有,最后一段师:请你读出来生: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韩愈赠李蟠《师说》的原因是什么?生:六艺经传皆通生:不拘于时生:能行古道师:老师总结一下,也就是李蟠是一个全才,懂得多,而且不受当时时俗的限制,有自己的想法,能行古人从师之道的人,所以韩愈才赠送给他。

我想当时这样的人应该很多,韩愈选择李蟠的"关键"是什么?生: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师:这才能体现李蟠"与众不同"之处三、"说"什么?师:"能行古道",从师之道,文章哪些地方说了从师之道?生: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语文课堂实录

《师说》语文课堂实录

《师说》语文课堂实录《师说》语文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师说》。

哪位同学说说,“师说”这两个字怎么解释。

生:关于老师的说法。

生:关于老师的观点。

师:都不准确。

这两个字,课文下面没有给出注释。

正确的解释应当是——论从师。

说,是一种论述文体;师,是从师的意思。

请记住,这是我们在这篇文章中遇到的第一个“师”字。

这篇文章中“师”字多次出现,讲法不尽相同。

我们要注意区别。

师:请一位同学再解释一下作者。

生:韩愈,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师:他是什么朝代的人?哪里的人?生:唐代,河南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西)人。

师:老师再补充一下,韩愈,是我们韩家的骄傲(学生笑),他是司马迁之后的又一个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雄奇奔放而又曲折变化,可说是汪洋恣肆,苏洵曾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

”下面请一个同学把“标题”和“作者”均板书到黑板上。

今天,老师有点“犯懒”,不想板书,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上,按照老师往常板书的样子,整理一个像样的板书。

看看哪位同学整理得有条有理。

(一个同学黑板上板书“师说”、“韩愈”。

)师:下面我试试,给同学们背诵一遍课文,看看能不能背诵过全篇。

(学生鼓掌)(师背诵完课文之后,学生热烈鼓掌)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开头出现了两个“师”字。

这句怎么翻译?生:古代学习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两个师,都是名词,是老师的意思。

师:是不是这样更好——老师,是承担传播思想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这句是讲老师的什么方面?生:是讲老师的作用。

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请自译一下。

生: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而不去从师,那些成为疑惑的东西,最终得不到解决。

师:这里出现了第四个“师”字,怎么讲?生:名词,老师的意思。

高中必修一《师说》教学实录

高中必修一《师说》教学实录

高中必修一《师说》教学实录高中必修一《师说》教学实录一、导入师:在唐朝中期,门阀之风依然盛行,一些贵族子弟凭借出身门第天生就是统治者,在他们眼里知识学养毫无价值,自然更不把从师学习放在心上——据柳宗元介绍,如果有人从事学习,就会“哗笑之”。

这时候一位大文学家拍案而起,用一篇力作抨击这种腐朽风气。

此文一出,士林哗然,这位作者被士大夫阶层视为异类,视为狂人。

此人就是唐朝大文学家韩愈,这篇奇文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师说》。

师:同学们在初中学过韩愈的作品,请同学简单介绍韩愈的情况。

生:韩愈是唐朝文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生: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对。

而且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除此之外还要记住,他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在诗歌创作上也卓有成就,和孟郊开创了“韩孟诗派”。

注意题目中的“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像《马说》;可以叙事,像《捕蛇者说》,但总体为了说理,属于议论文。

师: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读一遍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的停顿读好。

二、研读课文(一)学生大声读课文师:我们一起学习第一段。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还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还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出你的观点并且说明理由。

生:我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整篇文章围绕它展开论述。

师:而且用一个“必”加以强调。

同时“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有潜台词的,针对韩愈所处时代的风气,揭示了一种现实。

生:现实中某些人是不从师学习的。

生:我觉得应该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太笼统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更像一个论断,而且揭示了从师学习的原则,“从师”就是“学道”,更具体。

师:两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

但这篇文章不同于我们平时写的议论文,这两句揭示了从师的必要性,揭示了从师的标准——学道,合在一起更全面更严密,更像一个总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准备:生读《师说》直到上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上节课,我们进行了自读提问,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初步扫清了字词障碍。

并抓住“师”字,重点研读了首段的前八句,明确了韩愈“尊师重道”的主张。

我想请一位同学诵读前八句,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吧。

(生议论,推荐某生。

)师:好,这位同学,请你来诵读第一自然段前八句。

(该生诵读。

生鼓掌。

)师:掌声证明了你的实力!确实读得不错。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扣住这个观点句,围绕“愚、圣、学”三个字来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某生诵读此句,重读了“久”和“难”字,并在“也”字后面停顿。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样?生: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读出了怎样的感情?生:师道不传,道统难继,作者感到很痛心。

师:我认同你的观点。

大家关注这句话的内容,似乎还有言外之意,请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嗟乎,(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积惑难解,故人变得越来越……)】生:人变得越来越愚。

师:这个因果论断其实暗含了一个“愚”字。

请大家思考,后文哪些段落围绕或暗含“愚”字来抨击“师道不传”的流俗呢?生:在第二段,“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一句表明父亲帮儿子选择老师,但他自己耻师,这是愚行。

还有第三段,“士大夫之族则群居而笑之”也是相同的愚行,他们的观点“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句愚言。

师:你觉得这些言行体现了“愚”。

大家再看看这三段还有哪些字眼直接就蕴含着一种强烈的谴责?生1:第一段后半部直接就写了一个“愚”字,谴责的是今之众人耻师的愚行。

生2:第二段最后一句“吾未见其明也”就是暗指对方为愚人。

第三段最后一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实一个“愚”字已经呼之欲出了。

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明白第一段的后半部至第三自然段在“说愚”。

请大家思考:这三段写了哪些愚人、愚事、愚言、愚行?请择其一或综合几个方面来分析愚之所在,关键是说清你认为“愚”的理由,要有观点有分析。

生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却不从师,其智会越来越愚。

生2:第二段“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写出了家长的愚行。

师:上文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这个家长已经择师了,这不是恰恰体现了他的明智吗?为何你还认为他愚?生:从第一段我们已经知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首先要传道,但“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表明这是个愚师,他只解决了学习的表层,而没有传道。

师:你是从老师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这个愚师是自己找上门要给人家家长的孩子当老师的?大家关注“择”这个动词,是谁择谁?生:家长给孩子择师。

师:所以过错方主要应该算到家长一方。

当然,老师也要补充一点,在唐代,这种章句之师、句读之师很盛行,而传道的老师很少。

这个家长自己不从师,而且给孩子也择错了老师,不仅愚己,还愚子,较今之众人,愚的程度更深了一层。

还有同学要发言吗?生:第三段提到士大夫之族对“曰师曰弟子云者”都“群聚而笑之”,而且他们的理由居然是求师者“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其实我们向别人学习,只要对方有道就可以以之为师,但他们却以地位为标准,这是不对的。

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一句的话题词语是……?生:位、官。

师:我们讨论的是“尊师重道”,为何士大夫的言谈转移了话题?生:说明在士大夫心里,择师的标准不在于对方能否传道,而在于对方的官职和地位。

师:说得很好,一语中的!谁来补充一下士大夫从师的相关背景知识。

生:在魏朝,自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来,士族都一直合法地垄断着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

上层的这些贵族子弟无论他们学业如何,品德高低,凭借着高贵的门第就有官可做,他们生来就是统治者。

所以这些贵族子弟的门第观念非常深,直到中唐,情形依旧。

师:关键是门第观念在作祟。

士大夫不从师的关键是不从师还是不重道呢?大家看“愚”字的字形,领悟到了什么?生:“愚”字的下面是一个“心”字,说明“愚”是从内心生发出来的。

师:也就是说智愚尚不可怕,关键是心愚,问题就严重了。

士大夫们还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生:我认为士大夫这样说,简直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他们完全没有心智去理解何谓师道,严重贬低了自己的智商。

师:你谈了自己的感受和评价,但观点还没有分析清楚,能试着翻译一下这句话吗?生:他和他年龄相似,道德学问也相似。

师:翻译得很准确,但句子还不够通顺,能否用一组关联词衔接这两个分句?生:他和他(因为)年龄相似,(所以)道德学问也相似。

师:你为什么选择因果关联词?生:他们觉得因为年龄相近,所以他们懂得的道理也应该差不多,所以我认为是因果论断。

师:这样吧,我们来扮演一下角色。

你是一个士大夫,我和你年龄相当,但我的道远胜于你,现在你要对我说这句话,你认为要采用怎样的口吻?生:轻浮、自大。

师:你能试着读一下吗?以我为言谈对象。

(生诵读,同学们鼓掌。

)师:有没有同学想和他PK一下?你不服气是吧,那你来试试。

(生绘声绘色地诵读,同学们热烈鼓掌。

)师:看来这位同学把自大的口吻读得更加精彩。

士大夫不从师,仅仅只是愚己愚子吗?还有怎样的影响力?生:士大夫之族是上层社会的人,他们的行为是有人效法的,正所谓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他们这样的做法是错的,会影响社会风气,导致学风不正。

师:确实是这样,士大夫作为“高管”,封杀了师道,上梁不正下梁歪,还有个词叫上行下效,致使社会处处皆愚。

那么,这三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手法?生:对比论证,把古代从师之道和社会风气做了对比,耻从师害己,不善师害子,嘲相师害人。

师:从愚己、愚己与子到愚己与人,愚的范围越来越大,愚的社会层次愈来愈高,可见以上三层愚之论的关系是……生:逐层深入。

师:我们来给这三层愚之论列一个小标题,你认为“轻师必愚”和“轻道必愚”哪一个更合适?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见解。

生1:我认为拟“轻师必愚”更好,因为人们要从师才能学道,从师是学道的基础。

师:也就是说从师是学道的必经途径,你说得挺好的,要自信。

生2:我认为是“轻道必愚”,因为文章中有个观点是以道为师,师不一定都是传道之人,但有道之人皆可为师。

师:你的辩证思维能力很强。

有的人看上去从师了,但不一定能学到道,万一择错了老师就麻烦了。

还有谁想表达自己的见解。

生3:我觉得是“轻道必愚”。

因为上节课我们学过择师的标准是“道”,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文章第一段第一行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道”指“先王之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是灵魂和根本,可见“道”非常重要。

而且纵观全文,出现了很多“道”字,最后一段作者说“余嘉其能行古道”,而不说“余嘉其能从师”,可见作者偏向于论道,这篇文章是以“道”为出发点的。

师:言之有理,但她关于最后一段的议论有一个明显的漏洞,谁抓到了?生4:作者在最后一段也提到了李蟠“学于余”,所以叶馨同学用这个来论证她的观点还有欠考虑。

生5:我觉得用“轻师必愚”也有一定道理,因为一个人从师是因为心中有惑,从师就能解惑。

生6:我赞同他的观点,文章标题就是“师说”,而且开篇第一句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可见不从师就不能学道,而且古文一般都喜欢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

师:你扣住标题和开篇观点句论证自己的观点,很有说服力。

但老师也补充一点,古人也喜欢把几个观点安插在文中分说。

(生笑。

)师:大家都争执不休,其实选哪一个做标题,我们不必达成共识,关键是把握“从师”与“重道”的关系,前者为形,后者为质。

我个人倾向于选“轻道必愚”为标题,因为文学创作有个讲究,就是你有再深刻的观点都不要和盘托出,要蕴含在文章中,交由读者去领悟。

能把文本内核挖掘出来作为小标题,似乎更为妥当,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

师:南宋文人黄震写了一段文字来评论这三层愚之论。

他说:“前起后收,中排三节,皆以轻重相形。

初以圣与愚相形,圣且从师,况愚乎?次以子与身相形,子且择师,况身乎?末以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相形,巫、乐、百工且从师,况士大夫乎?公之提诲后学,亦可谓深切著名矣,而文法则自然而成。

”你是否完全同意这其中的观点?生:这段话对文中的对比论证做了精要的概括,但我认为这三段前面确有起句,即“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但后面并没有总结句。

师:既然大家认为此三段前起后无收,可否通观愚之论,仿照以下参照句的句式,给这三段写一个结论句。

参照句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大家都写得差不多了,请各个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所写的总结句,讨论并评价优劣,再推荐一位同学把他所写的句子写到黑板上。

(三位学生上讲台板书。

)师:我还想听听下面同学的见解。

生:是故无圣无愚,无小无大,无卑无盛,小能学而大不遗,师道可复,则道可传矣。

(生鼓掌。

)师:扣住了一个“道”字,而且照应了三层对比,写得真棒!生:是故无圣无众,无长无少,无官无民,不耻相师,而学道者皆贤也。

师:我们来看看黑板上的精品造句。

生1:是故无愚无圣,无小无大,无羞无蔑,不耻而师,则道可传也。

生2:是故无圣无众,无师无童,无卑无盛,师之不从,道之不重,智之不得也。

(生热烈鼓掌。

)师:掌声意味着你们很欣赏这一句,理由是什么?生1:要点突出,排比句式显得很工整。

生2:是故无圣无愚,无长无少,无卑无盛,从师而学,道所传也。

师:你们最喜欢哪一句?生:第二句。

师:看来思维以全面取胜,既要注意内涵,又要注意文辞。

老师也写了一句,和大家所写的差不多:“是故无圣无众,无子无身,无贵无贱,以道为师,师道传矣。

”同学们注意,我们都能想到的总结句,韩愈为何不写呢?或者说参照句和仿写句同时出现在愚之论的首尾,会产生怎样的效果?生:重复了。

参照句是道理论证,后者是作者结合现实对前句观点的进一步阐释,恰恰体现了段落关联紧密。

师:韩愈若直接说“轻道必愚”,不写这三段对比论证,会对文章产生怎样的影响?生1:很乏味。

生2:没有说服力。

生3:很苍白。

师:行文讲究感染力。

观点体现深度,对比论证体现广度与力度。

当然,这篇文章的感染力还不仅仅在于对比论证,还有更妙的地方。

韩愈主张文不平则鸣,所以他是带着强烈的感情来写的。

我们来关注一个句子:“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这一句,“其”翻译成什么?生:大概,表揣测语气。

师:大概皆出于此,那是否意味着也大概不皆出于此?韩愈可能认为,愚的原因有别的因素,从师不是关键因素?所以古之学者不必有师!如此一来,则无法照应开篇“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

这个“其”字是否表明韩愈观点不清晰?生:不是。

师:把意思坐实了说不通,那我们要从哪个层面来分析问题?生:语气上、情感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