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家的励志故事大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世界因为有了科学家们的智慧和付出才有了现在的科技化⽣活。

下⾯是整理分享的关于科学家的励志故事⼤全,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顿的故事】
⽜顿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

⽜顿⼩时候很喜欢动物。

有⼀次,他的朋友送给他⼀只狗和⼀只猫,⽜顿收到礼物⾮常⾼兴,⽆微不⾄地照顾着他的新朋友,为了便于狗和猫出⼊房间,⽜顿在门边挖了两个洞,⼀个⼤⼀个⼩,有⼈问他,你为什么要挖⼀⼤⼀⼩两个洞呢,⽜顿回答说:“狗从猫洞⾥能过去吗?”
⽜顿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个⽉爸爸就去世了。

两岁时,妈妈⼜改嫁到邻村。

⽜顿只好与外婆相依为命。

他从不乱花钱,的爱好就是搞⼀些⼩⼯艺,把零⽤钱聚起来,买了锯⼦、钉锤等⼀类⼯具,⼀放学就躲在房⼦⾥敲敲打打。

⽜顿学习时精神很专注。

有⼀次煮鸡蛋,⼼⾥想着数学公式,竟误把⼿表当作鸡蛋丢进了锅⾥。

还有⼀次,从早晨起就计算⼀个问题,中饭都忘了吃。

当他感到肚⼦饿时,已暮⾊苍茫。

他步出书房,⼀阵清风,感到异常的清新。

突然想到:我不是去吃饭吗?怎么⾛到庭院中来了!于是他⽴即回头,⼜⾛进了书房。

当他看到桌上摊开的算稿时,⼜把吃饭的事忘得⼀⼲⼆净,⽴即⼜伏案紧张地计算起来。

【丁肇中的故事】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祖籍中国⼭东省⽇照市,1936年1⽉27⽇⽣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

1956年丁肇中⼊美国密执安⼤学学习,1960年获硕⼠学位,1962年获博⼠学位。

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
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亚⼤学⼯作。

1967年起任美国⿇省理⼯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

丁肇中主要从事⾼能实验物理、基本粒⼦物理、量⼦电动⼒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等⽅⾯的研究。

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希特各⾃独⽴地发现了J/ψ粒⼦。

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组利⽤美国布鲁克海⽂国家实验室的质⼦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

1974年,他们发现了⼀个质量约为质⼦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

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取名为J粒⼦,"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发现的粒⼦。

与此同时,美国⼈⾥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并取名为ψ粒⼦。

后来⼈们就把这种粒⼦称为J/ψ粒⼦。

J/ψ粒⼦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预料值⼤5000倍。

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

J/ψ粒⼦的发现⼤⼤推动了粒⼦物理学的发展。

此外,通过⾼能正负电⼦对撞的物理实验,丁肇中在1979年夏发现了三喷注现象,为胶⼦的存在和量⼦⾊动⼒学提供了实验依据。

他进⾏的⾼能下电磁作⽤与弱作⽤⼲涉效应的实验,为弱电统⼀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1981年起,他组织和领导了⼀个国际⼩组——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的L3组。

在欧洲核⼦中⼼⾼能正负电⼦对撞机LEP上进⾏⾼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的基本粒⼦及其粒⼦物理的新现象。

丁肇中热⼼培养中国⾼能物理学⼈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作者去他所领导的⼩组⼯作。

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5年世界物理年活动⽇前在欧洲启动。

他正领导着来⾃美、法、德、中等14个国家43所⼀流⼤学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学家,在⽇内⽡建造的世界上能量的正负电⼦对撞机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质、反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