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的固定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扩散限制效应
酶固定化使生物催化反应从均相转化为多相,于是产 生了扩散阻力:
●
外扩散阻力是底物从宏观环境向酶颗粒表面传递过
程中的一种扩散限制效应,发生在固定化颗粒周围的液膜
层。它会使底物在固相酶周围形成浓度梯度,通过增加搅 拌速度和底物流速的方法可以减少外扩散效应。
●
内扩散阻力是指底物分子达到固相酶表面后传递到
缺点:
● ● ●
固定化时,酶活力有损失; 增加了生产的成本,工厂初始投资大; 只能用于可溶性底物,而且较适用于小分子底物, 与完整的菌体相比不适于多酶反应,特别是需要辅 胞内酶必须经过酶的分离手续。
对大分子底物不适宜;
●
助因子的反应;
●
三、影响固定化酶性质的因素
分配效应 空间障碍效应 扩散抑制效应
在具体选择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必须注意维持酶的构象, 特别是活性中心的构象。
(2)酶与载体必须有一定的结合程度。
(3)固定化应有利于自动化、机械化操作。 (4)固定化酶应有最小的空间位阻。 (5)固定化酶应有最大的稳定性。 (6)固定化酶的成本适中。
1.吸附法
吸附法(Adsorption) 是通过载体表面和酶分子 表面间的次级键相互作用 而达到固定目的,是固定 化中最简单的方法。只需 将酶液与具有活泼表面的 吸附剂接触,再经洗涤除 去未吸附的酶便能制得固 定化酶。
●
●
●
1.分配效应
由于载体和底物的性质 差异引起了微环境和宏观 环境之间的性质不同。微 环境是在固定化酶附近的 局部环境,而将主体溶液 称为宏观环境。由这种不 同造成的底物、产物和各 种效应物在两个环境之间 的不同分配,被称为分配 效应。
2.空间障碍效应
固定化之后,由于酶的空间自由度受到限制(因为载体 的空隙太小,或者固定化方式与位置不当,给酶的活性部 位造成了空间屏障),使酶分子的活性基团不易于底物或 效应物接触,影响酶分子的分子活性中心对底物的定位作 用,所造成的对固定化酶的活力的影响效应,被称为空间 障碍效应。
酶活性部位时的一种扩散阻力,它与催化反应同时进行。
载体小而弯曲的细孔是产生内扩散阻力的原因。因 此使用低分子量底物,小的粒径、载体孔尽可能大而直且 互相连通,或将酶固定在载体表面都可以降低这种内扩散 阻力。
四、酶的固定化方法
主要可分为四类:吸附法、包埋法、共价键结合法和交 联法等。吸附法和共价键结合法又可统称为载体结合法。
谢谢!
4、交联法
交联法(Cross-linking) 是使用双功能或多功能试 剂使酶分子之间相互交联 呈网状结构的固定化方法。
5.四种固定化酶制备方法的特点小结
物理吸附 制备 结合力 酶活力 底物专一性 再生 固定化费用 包埋法 共价结合 法 共价交联 法
易
易 强 高 无变化
难
强
难
强弱Βιβλιοθήκη 高 无变化 可能酶的固定化及应用研究已得到长足进展,开发新型
固定化技术、改进传统固定化方法和注重天然高分子载 体改性是酶固定化研究的主要趋势,生物学及生物工程、 医学及生命科学乃是固定化酶应用的重要场合,适于化 学化工及环境科学领域应用的固定化酶具有生态环境材
料的鲜明特征、应给予足够重视,打破部门限制,减少
低层次重复、建立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三位 一体的协作机制,将是众多固定化酶研究成果转化为高 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保证,这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客观要求。
酶的固定化
Enzyme Immobilization
固定化酶定义
固定化酶(Immobilized enzyme),是指在一定的空间 范围内起催化作用,并能反复和连续使用的酶,而且反应 后的酶可以回收重复使用。
一、固定化技术的发展简史
1953年,Grubhofev和Schleith首先开始了酶固定化 研究,并第一次实现了酶的固定化。 1960年,日本的千畑一郎开始了氨基酰化酶固定化研究,开 始了将固定酶应用在工业上的第一步。 1969年,千畑一郎成功地将氨基酰化酶反应用于DL-AA的光 学分析,实现了酶连续反应的工业化。这是世界上固定化 酶用于工业的开端。 1973年,千畑一郎再次在工业上成功地固定化大肠杆菌细胞, 成功实现了L-天冬氨酸连续生产
2.包埋法
包埋法(Entrapment)
是将酶包埋在高聚物的细 微凝胶网格中或高分子半 透膜内的固定化方法。前 者又称为凝胶包埋法,酶 被包埋成网格型;后者又 称为微胶囊包埋法,酶被 包埋成微胶囊型。
3.共价结合(偶联)法
共价结合法(Covalent binding)是目前研究中 最为活跃的方法。它的原 理是酶蛋白分子上的功能 基团和固相支持物表面上 的反应基团之间形成共价 键,因而将酶固定在支持 物上(借助共价键将酶的 非活性必需侧链基团和载 体的功能基团进行偶连)。
1986年,我国科学家利用固定化原生质体发酵生产碱性磷酸 酶和葡萄糖氧化酶等相继获得成功。
二、固定化酶的优缺点
优点:
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且稳定性好,催化剂与系统分相。
固定化酶在使用前可充分洗涤,不带进杂质,在反应中
酶与产物自然分开,所以产物易提纯,收率也高。 酶与细胞经过固定化以后,稳定性大为提高,可较长期 使用与储藏,并可以再生。 能反复使用,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为实现生产 的管道化、连续化与自动化提供了可能
中
中
有变化 有变化
高
不可能 不可能 不可能 中 中
低
五、小结
目前,固定化技术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充分发 挥了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在改革工艺和降低成本方面的 巨大潜力。但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尽管酶种类繁多,
但已经固定化的酶却相对有限,采用固定化酶技术大规模
生产的企业尚属少数,真正在工业上使用的固定化酶还仅 限于葡萄糖异构酶、葡萄糖氧化酶和青霉素酰化酶等为数 不多的十几个酶种,故仍需大力研究开发使更多的固定化 酶和细胞能适用于工业规模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