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县三北防护林工程退化林分现状及改造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然概况
1.1地理位置
西吉县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宁夏南部山区六盘山西麓,黄土高原腹地,平均海拔2400m 。

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05°20′~106°04′,北纬35°35′~36°14′。

东界固原,南接隆德
及甘肃静宁,西毗甘肃会宁,北邻海原。

东西宽67km 、南北长74km ,总面积3144km 2。

1.2地质地貌
西吉县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势南低而东、西、北三方渐高,为干旱、半干旱区。

该区域植被覆盖度低,水土流失严重,干旱频繁,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成为宁夏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地区。

1.3气候
西吉县地处大陆性季风气候边缘地带,为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地区,隶属干草原生物气候带,区内气候温
和,雨量较少,光照充足,无霜期短,降水和温度变率大。

年平均气温5.3℃,年较差27℃,≥0℃活动积温2703.6℃,≥10℃有效积温2400℃,无霜期120~150d ;年均日照时数2322.2h ,年平均降雨量427.9mm ,时空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且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

全年蒸发量在1500mm 左右,5—6月蒸发量达230mm 以上。

春季气温回长快,干旱多风,冷暖变化大,多有倒春寒;夏季短暂,气温适中;秋季雨量较多,降温快,霜冻早;冬季长,严寒干燥。

四季交替变化不明显,常有春寒、夏雹、秋涝、大风及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特点:少雨、季节性降水不均且蒸发量大,是绿地景观形成的最大障碍因子。

1.4土壤
西吉县属黄土丘陵区,土壤为侵蚀黑垆土或浅黑垆土,土层深厚,土壤质地适中,一般为中壤土或轻壤土,通气良好,保肥、保水性能较强。

有机质层厚度12~30cm ,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04%,水土流失严重。

1.5植被
西吉县境内植被类型主要为干草原植被、山地草甸植被、灌丛植被及森林植被等四大类型。

干草原植被、山地草甸植被分布在黄土丘陵和土石山区荒坡;灌木植被多分布于河谷低地;森林植被中主要包括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人
工林较分散,多分布于黄土丘陵区,天然次生林集中于土石山区。

2森林资源与三北工程状况2.1林地现状
西吉县国土总面积312746hm 2,其中林地面积99535.8
hm 2,林地占国土面积的31.83%;非林地面积213210.42hm 2,非林地占国土总面积的68.17%,全县森林覆盖率
10.69%。

2.2三北工程建设成效
1978年,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始实施,西吉县被国家
确立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学实验基地县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县,为西吉县三北防护林建设拉开序幕。

西吉县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1-5期”工程,通过工程建设,有效防止了土地侵蚀和水土流失,基本达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治理效果,森林覆盖率和林草覆盖率得到了大幅度增加,小气候循环有所改善。

三北工程的建设使西吉县的防护林建设产生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

水土流失明显减轻,大大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1-2]。

3退化林分现状及退化原因3.1退化林分现状
西吉县三北防护林总面积97099.74hm 2,其中退化防
护林面积77167.42hm 2,占西吉县防护林总面积的79.47%。

西吉县三北工程退化林分主要表现为有缺株现象、苗木生长较慢、年生长量小、林分差、郁闭度低等,乔木林保存率低,防护功能下降,森林生态效益低下[3-4]。

3.2林分退化原因
3.2.1立地条件差造成林分退化。

西吉县属干旱草原生物气候,自然条件差,降水分布不均,且自然灾害频繁,林地生产力不高;黄土丘陵、土石山地面积较大,尤其是中西部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大沟深、干旱少雨,土壤瘠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立地条件较差,导致林分退化,保存率低。

3.2.2造林树种单一,病、虫、鼠害频发。

西吉县现有防护林中,杨、榆、山桃、山杏以及柠条所占比重较大,树种较单一,易造成病虫害滋生蔓延,特别是一些蛀干害虫,如天牛、木蠹蛾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如介壳虫、蚜虫等,食叶害虫如古毒蛾等会造成局部严重危害。

鼠类尤其是鼢鼠也危害严重,它们啃食树枝,破坏根系,造成植株死亡,致使林带防护功能降低。

3.2.3资金短缺造成林分退化。

多年来,中央财政造林补贴
摘要介绍了西吉县自然概况、森林资源状况,阐述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成效,分析退化林分现状及退化原因,提出西吉县三北退化林分改造模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工程;森林资源;退化林分;改造模式;宁夏西吉中图分类号S72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3-0207-02
西吉县三北防护林工程退化林分现状及改造模式
王林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林业局,宁夏西吉756299)
作者简介王林(1980-),男,宁夏西吉人,林业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
推广与服务工作。

收稿日期2015-12-25
林业科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3期207
. All Rights Reserved.
林业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3期
(上接第205页)
理论为指导,遵循规划设计原则,运用先进的园林绿化技术,打造“以人为本”优美舒适的多功能生态园。

同时注重恢复生态景观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其中水系廊道作为连接空间结构的主要枢纽,将园内各功能分区紧密联系起来,在景观上形成以水系为主体的绿色廊道,与周边彩色模块景观相结合的特色生态公园。

桑干河生态公园建设布局合理,注重提升绿地生态景观和服务功能。

园内共设置休闲娱乐区、文化区、体育活动区、综合服务区、老年活动区、儿童游乐区等6个功能分区。

另外,还规划了丁玲纪念园、碧波水韵园、刺绣花园、跃动巅峰园、水跃广场、余晖广场等专类园。

河岸边的休闲娱乐功能区给市民提供亲近水景的健身娱乐的活动场所,舒适宜人的环境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陶冶情操,使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得到放松。

丁玲纪念园、涿桑园等专类园融入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品位。

文化景区的设立有利于增长文化知识,增加人们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

生态公园建设具有恢复生态环境、改善气候条件、增加城市景观、活化城市气息、美化城市环境的功能,能够充分利用园区的气候、环境打造天然氧吧基地,同时注重植物群落的合理配置和营造,“以绿为主”,最大限度提高绿化景观,体现出自然生态之美。

3.3倡导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倡导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使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生活中各个领域,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桑干河生态公园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大对整体设施的投入,以恢复生态为前提,维护植物多样性为基础,建立完善区域功能系统,走出了一条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同时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为市民开设了一堂人与自然的实践课,增加人们与自然生态环境共存的意识,使人们真正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益处。

4参考文献
[1]王晶.关于城市公园生态建设和管理的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06
(2):214-219.
[2]陈晓梅,李俊杰,王萍.浅析城市生态公园设计[J].浙江农业科学, 2011(4):796-799.
[3]彭欢,徐卫平.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的启示[J].现代园艺,2014(9):85-86.
[4]张庆费.张峻毅城市生态公园初探[J].生态学杂志,2002(3):61-64.
(上接第206页)
素质的管理队伍,还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现代化的地理信息与监测系统,对青山实施最有效、最科学的监督管理。

目前,市县的网络化监督基础设施还很落后,远不适应当前的基本工作要求。

3参考文献
[1]于荣,沈夫钧,张黎华,等.建立集体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体系初探[J].
林业经济,2010(5):37-40.
[2]陈鑫.青山工程动态监测平台的设计和关键技术实现[J].电子技术与
软件工程,2015(5):227.
[3]白雪松.青山工程实施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分析[J].农业经
济,2014(2):102-103.
[4]张大治.辽宁省青山工程“两退一围”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
农业科学,2013(23):134-135.
[5]杨森,李银春.“青山工程”矿山生态治理经验的启示[J].防护林科技, 2013(6):69-70.
资金乔木林4500元/hm2,灌木林1800元/hm2,而实际造林成本远远大于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县级地方配套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每年用于造林的资金有限,工程造林范围小,造林质量不理想,造林后抚育管护资金短缺,重栽轻管现象较严重,造成造林面积大,成林面积不理想。

3.2.4林分结构不合理。

西吉县境内的乔木防护林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后实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近年来通过补植补造增加了部分幼龄林,因此西吉县防护林以幼龄林、中龄林为主,林龄的单一导致林分稳定性差,林分抵御不良气候和环境的能力差。

4西吉三北退化林分改造模式
4.1杨树、山杏、榆树等阔叶树混交针叶树模式
通过补植补造以油松、云杉等为主的针叶树,形成针阔混交模式,采用云杉H≥30cm,根系完整,带土球;油松H≥50cm,根系完整,带土球。

采用鱼鳞坑整地,保持原有株行距。

改造后林分结构更加优化,防护功能显著提升,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

缺点是针叶树苗木成本较高,更新施工及造林后管护困难。

4.2柠条混交乔木模式
通过补植补造乔木树种,实行块状、带状和不规则混交,优化林分结构。

补植比例30%~70%,根据树种确定密度。

从空间搭配、密度调整、林龄结构等方面改造,形成人工灌木林多树种、异龄复层结构配置模式。

该模式实施容易,对提高森林覆盖率具有重要作用。

4.3沙棘、山桃混交乔木模式
选择土层较厚地段,通过补植补造油松、云杉等乔木树种,形成乔灌结合复层林分,提高林分质量,增强防护功能。

提高林地利用率,形成乔灌针阔混交复层林,增强防护功能,形成乔灌混交林,油松、云杉具有较强稳定性,抗病虫能力强。

4.4柠条灌木林平茬复壮模式
选择立地条件好、林下草本盖度大的地块,在每年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植物休眠期开展平茬,平茬强度
30%~40%;柠条初次平茬林龄应在10年以上,最晚不得超过20年,平茬周期3~4年;实行隔行隔带轮换平茬,柠条一般紧贴地面或低于地表1~5cm;平茬后封禁,加强管护及抚育管理,避免牲畜啃食。

不破坏地表植被,改善灌木林生长状况,提高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功能。

平茬后增加枝条数和生物量,提高柠条饲用价值。

5参考文献
[1]褚卫东.新时期加快三北工程建设的思考[J].林业经济,2006(7):27-30.
[2]王韩民.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理论前沿,2008 (13):43-44.
[3]刘冰,龚维,宫文宁,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
生态学杂志,2009(9):1679-1683.
[4]刘勇.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分析与思考[J].林业经济,2002 (2):48-51.
208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