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给水排水》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管尽量靠近大用户或不允许间断供水处。 不得敷设在排水间、烟道和风道内,不允许穿过大小
1.1 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为建筑提供方便,舒适, 卫生,安全的生活与生产环境的应用科学。属于专 业课。
课程任务
给水工程的任务: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地供给建筑 内的人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消防用水,并满足 各用水对象对水量,水质,水压的要求。 排水工程的任务:把建筑内人们生活与生产中产生 的污水,废水以及屋顶的大气降水经济可靠,有组 织,分系统地收集,及时排除和处理,保证环境卫 生和防止水体被污染。
给水管材
钢管(镀锌钢管、非镀锌钢 管)、不锈钢管、
铸铁管 铜管 塑料管
PVC-U 管(硬聚氯乙烯管) PP-R 管(聚丙乙烯管) PVC-C管(氯化聚氯乙烯管) PEX管(交联聚乙烯管) PAP管(铝塑复合管) 钢塑复合管
钢管及连接件
钢管及连接件 钢管的规格 不锈钢管规格
主要参考书
马金主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清华大学出版 张自杰主编. 排水工程(第4版).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严煦世,范瑾初主编. 给水工程(第4版).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 姚雨霖主编.城市给水排水(第2版).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
第2章 建筑内部给水系统
给水系统的分类 给水系统的设置 给水系统的组成 给水方式 给水管道的布置和敷设 水质防护
水泵水箱联合供水方式图
特点 水泵能及时向水
箱供水,可缩小水箱 的容积。供水可靠, 投资较大,安装和维 修都比较复杂。 适用场所
室外给水管网水 压低于或经常不能满 足建筑内部给水管网 所需水压,且室内用 水不均匀时采用。
水箱
水池
水泵
2.4.5 分区供水方式
特点
水
可以充分利用外网压
箱
力,供水安全,但投资
引入管
2.3.1 引入管
室外给水管网与室内给水管网之间的联络管.
2.3.2 水表与水表节点
水表节点
总管水表节点 户内水表节点
水表
水表类别 水表附件 水表的安装要求
总管水表节点
水表节点是指引入管上装设的水表及其前后 设置的闸门、泄水装置的总称。
室
外
立
给
水表
管
水
管
引入管
网
户内水表节点
条数:一般1条,当不允许断水或消火拴个数大于 10个时,2条;且从建筑不同侧引入,同侧引入时, 间距大于10m。
水表节点布置
北方布置在承重墙内;南方布置于水表井中。
引入管平面布置图
室
外
立
给 水表
管
水
管
引入管
网
室
立
外
管
水表 给
水
引入管
管
网
给水管道的布置要求3
力求长度最短,尽可能呈直线走,平行于墙梁柱,照顾 美观,考虑施工检修方便。
特征及使用范围:
水平配水管敷设在低
层(明装、暗装或沟敷) 或地下室顶棚下。居住建 筑、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 在用外网水压直接供水时 多采用这种方式。
优缺点:
简单,明装便于安装
水泵
维修,与上行下给式布置
相比为最高层配水点流出
水头较低,埋地管道检修
不便。
中分式
特征及使用范围: 水平干管敷设在中间技术层或中间吊顶内,向上
安全阀
是保证用水安全的 阀门。
用在高压管道及高 压容器上。
球阀
开启省力
不能用来调 节流量。
减压阀
用于需要降低压 力的场合。
多用于高层建筑 的给水管道上。
节流孔板是一种 简易的减压设施。
浮球阀
是液பைடு நூலகம்控制阀,能随 液位变化自动开关。
多用于水箱,水塔等 储水构筑物。
2.3.5 升压和贮水设备
闸阀
水流需双向流动; 管径大于50mm。
有明杆式和暗杆 式
止回阀
阻止管道中水的反向流动。 旋启式止回阀——设置在水
平、垂直管道,阀前水压小 时采用,启闭迅速易引起水 锤 ,不宜在压力大的管道上 采用。 升降式止回阀——靠上下游 压差值使阀盘启动,水流阻 力大,宜用于小管经的水平
管道上。
2.2 给排水课程体系
市政给水工程 小区给水工程 室内给水工程 室内排水工程 小区排水工程 市政排水工程
室外给水工程 建筑给水工程
建筑排水工程 室外排水工程
给水工程 排水工程
给排水工程
给水排水系统图
水源
一泵站
净水厂
二泵站
水源
污水处理厂
污水泵站
室外给水管网 建筑给水排水 室外排水管网
1.3 课程主要内容
水表的安装要求
安装在便于检修和读数,不受曝晒、不结 冻、不受污染及机械损伤的地方。
为使水流平稳,计量准确,水表前后应有 符合产品要求的直线管段。螺翼式水表前
应有8~10倍公称直径的直线段;旋翼式水
表前后应有300mm直线段。
2.3.3 给水管道
分类
支管 干管 总干管
给水管材 管材的选择
水泵给水方式2
特点 系统简单,供水
可靠,无高位水箱, 但耗能多。 适用场所
水压经常不足, 用水较均匀,且不允 许直接从管网抽水时 采用。
水池
水泵
2.4.4 水泵水箱联合供水
适用
室外管网压力低于或经常不足,且室内 用水又不很均匀建筑。
特点
水泵及时向水箱充水,使水箱容积减小, 又由于水箱的调节作用,使水泵工作状态稳 定,可以使其在高效率下工作,同时水箱的 调节,可以延时供水,供水压力稳定,可以 在水箱上设置液体继电器,使水泵启闭自动 化。
室外给水管网的 水压或流量经常或间 断不足,不能满足室 内或建筑小区内给水 要求时,应设加压和 流量调节装置,如贮 水箱、水泵装置、气 压给水装置。
2.4 给水方式
直接给水方式 单设水箱供水方式 水泵给水方式 水泵水箱联合供水 分区供水方式 气压给水方式
2.4.1 直接给水方式
适用范围 室外管网压力、水量
人防要求 建筑要求 临时用水
气压给水设施
气 压 水 罐
2.5 给水管道的布置和敷设
给水管道布置形式 给水管道的布置要求 管道敷设方式 敷设要求 管道的防护
2.5.1 布置形式
根据管网形状
枝状:室内给水管网宜采用枝状管网, 单向供水。
环状:不允许断水的建筑或生产设备。
根据供水干管的布置位置
不影响建筑的使用和美观;管道宜沿墙、梁、 柱布置,但不能有碍生活、工作、通行,一般 可设在管井、吊顶内或墙角。(实用原则)
确保管道不受到损坏。(安全原则) 便于安装维修。(便于管理原则)
给水管道的布置要求2
引入管布置
用水点分布不均匀时,宜从建筑物用水量最大处 和不允许断水处引入;用水点分布均匀时,从建 筑中间引入。
下行上给式 上行下给式 中分式
下行上给式
特征及使用范围 水平配水管敷设在顶
层顶棚下或吊顶之内,设 有高位水箱的居住公共建 筑、机械设备或地下管线 较多的工业厂房多采用。 优缺点
与下行上给式布置相 比,最高层配水点流出水 头稍高,安装在吊顶内的 配水干管可能漏水或结露 损坏吊顶和墙面。
上行下给式
2.2 给水系统的设置
独立的给水系统 共用给水系统
生活——消防给水系统 生产——消防给水系统 生活——生产给水系统 生活——生产——消防给水系统
2.3 建筑内给水系统组成
引入管 水表节点 给水管道 给水附件 升压和贮水设备热水
系统图
建筑内给水系统组成图
贮水设备
水表节点 升压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建 筑内部的给水、消防给水、排水、雨水、热 水供应以及水景、游泳池给水排水、小区给 水排水、中水工程、特殊地区建筑给排水、 直接饮用水技术以及雨水回用有关内容的基 本理论、设计原理及方法,同时还涉及安装、 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1.4 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王增长主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第4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1 建筑内给水系统的分类
给水系统
生活给水系统
生产给水系统
消防给水系统
2.1.1 生活给水系统
概念
供给人们饮用、盥洗、沐浴、烹饪用水。国内通 常将饮用水与杂用水系统合为一,统称生活给水系统。 生活饮用水系统 杂用水系统
特点
用水量不均匀 水质应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1.2 生产给水系统
热水 冷水
水表类别
螺翼式水表 大口径,阻力小,计量范 围大。
旋翼式水表 小口径,阻力大,计量范 围小。
干式水表 构造简单,计量精确,对 水质要求高
湿式水表 精度低,计数机件不受水 中杂质影响
螺翼式水表
大口径水表 (D=50-50mm)
水流阻力小,适用于测量大流量。
水平螺翼式水表
特点
节能 无需设管理人员 减轻市政管网高峰负荷(众多屋顶水箱,总容量很大,起到调
节作用) 水箱水质易污染。
单设水箱的给水方式图
水箱
水
箱
水平干管
泄水管
泄水管
水表
2.4.3 水泵给水方式
原理
通过改变电机定子的供 电频率来改变电机的转速, 从而使水泵的转速发生变化。 调节水泵的转速,可以改变 水泵的流量、扬程和功率, 使出水量适应用水量的变化, 并使水泵变流量供水时保持 高效运行。
较大,维护复杂。
适用条件
室外给水管水压线
多层建筑中,室外给
水管网能提供一定的水
水池
压,满足建筑下几层用
水要求,且下几层用水
水表
量较大。
泄水管
2.4.6 气压给水方式
适用条件
室外给水管网供水压力低于或经常不能满 足建筑内给水管网所需水压,室内用水不均匀, 不宜设高位水箱的建筑。
不宜设高位水箱的建筑
在一天的时间内均能满足 室内用水需要,H0>H。 特点
系统简单,安装维护 方便,充分利用室外管网 压力;建筑内部无贮水设 备,供水的安全程度受室 外供水管网制约。
2.4.2 单设水箱供水方式
适用
室外管网水压周期性不足,一天内大部分时间能满足需要, 仅在用水高峰时,由于水量的增加,而使市政管网压力降低,不 能保证建筑上层的用水时。
变频调速供水的优点
高效节能 设备占地面积小,不设高
位水箱,减少了结构负荷, 节省水箱占地面积,避免 了水质的二次污染。
水泵给水方式1
特点
系统简单,供水
可靠,无高位水箱,
但耗能较多。为了充
分利用室外管网压力
,节省电能,当水泵
与室外管网直接连接
水泵
时,应设旁通管。
适用场所
室外给水管网的
水压经常不足时采用.
水平螺翼可拆卸传干式水表
螺翼式水表参数
各种类型的旋翼式水表
旋翼式水表参数
水表附件
闸门:关闭管网,以便修理和拆换水表。 泄水阀:检修时放空管网,检测水表精度、
测进户点压力。 旁通管:设有消火拴的建筑物、因断水可能
影响生产的建筑、不允许断水的建筑物如只 有一条引入管时,应绕水表装旁通管,以提 高安全供水的可靠性。
作用 供给生产原料和产品洗涤、设备冷却及产品
制造过程用水。
生产给水系统分类
循环给水系统 复用水给水系统 软化水给水系统 纯水给水系统
特点
用水量均匀 水质要求差异大 用水规律性强
2.1.3 消防给水系统
用途 供给各类消防设备
特点
用水量大 对水质无特殊要求 压力要求高
分类 消火拴给水系统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下两个方向供水。屋顶用作茶座、舞厅或设有中间技 术层的高层建筑多采用。
优缺点: 管道安装在技术层内便于安装维修,有利于管道
排气不影响屋顶多功能使用。需要设置技术层或增加 某中间层的层高。
2.5.2 给水管道的布置要求1
充分利用外网压力;在保证供水安全的前提下, 以最短的距离输水;力求水利条件最佳。(经 济原则)
过管材的规定。 6)给水泵房内管道宜采用法兰连接的衬塑钢管或涂塑
钢管及配件。
2.3.4 给水附件
配水附件
各式出流的龙头
调节附件
截止阀、闸板阀、止回阀、安全 阀、球阀、减压阀、浮球阀等各种 控制和调节流量的阀门。
龙头构造图
龙头照片
截止阀
水流单向流动;管 径不大于75mm;
需要调节流量、水 压;需要经常启闭 的管段上。
钢管的规格
不锈钢管规格
给水铸铁管
PVC-U管
规格
塑料管的规格
管材的选择
1)埋地管材,应具有耐腐蚀性和承受荷载的能力。 2)给水管道应用耐腐蚀和安装连接方便的管材。 3)室外明敷管道一般不宜采用铝塑复合管、给水塑料
管。 4)当环境温度大于60℃或因热源辐射使管壁温度高于
60℃的环境中,不得采用PVC-U管。 5)当采用塑料管材时,系统压力≯0.6MP ,水温不超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建筑内部给水系统
目 第三章 给水压力与设备 第四章 给水系统计算
第五章 消防给水系统
录 第七章 排水系统计算
第六章 建筑排水系统 第八章 雨水排除系统
第九章 热水供应系统
第十章 热水供应系统计算
返回首页
第1章 绪论
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体系 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1 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为建筑提供方便,舒适, 卫生,安全的生活与生产环境的应用科学。属于专 业课。
课程任务
给水工程的任务: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地供给建筑 内的人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消防用水,并满足 各用水对象对水量,水质,水压的要求。 排水工程的任务:把建筑内人们生活与生产中产生 的污水,废水以及屋顶的大气降水经济可靠,有组 织,分系统地收集,及时排除和处理,保证环境卫 生和防止水体被污染。
给水管材
钢管(镀锌钢管、非镀锌钢 管)、不锈钢管、
铸铁管 铜管 塑料管
PVC-U 管(硬聚氯乙烯管) PP-R 管(聚丙乙烯管) PVC-C管(氯化聚氯乙烯管) PEX管(交联聚乙烯管) PAP管(铝塑复合管) 钢塑复合管
钢管及连接件
钢管及连接件 钢管的规格 不锈钢管规格
主要参考书
马金主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清华大学出版 张自杰主编. 排水工程(第4版).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严煦世,范瑾初主编. 给水工程(第4版).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 姚雨霖主编.城市给水排水(第2版).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
第2章 建筑内部给水系统
给水系统的分类 给水系统的设置 给水系统的组成 给水方式 给水管道的布置和敷设 水质防护
水泵水箱联合供水方式图
特点 水泵能及时向水
箱供水,可缩小水箱 的容积。供水可靠, 投资较大,安装和维 修都比较复杂。 适用场所
室外给水管网水 压低于或经常不能满 足建筑内部给水管网 所需水压,且室内用 水不均匀时采用。
水箱
水池
水泵
2.4.5 分区供水方式
特点
水
可以充分利用外网压
箱
力,供水安全,但投资
引入管
2.3.1 引入管
室外给水管网与室内给水管网之间的联络管.
2.3.2 水表与水表节点
水表节点
总管水表节点 户内水表节点
水表
水表类别 水表附件 水表的安装要求
总管水表节点
水表节点是指引入管上装设的水表及其前后 设置的闸门、泄水装置的总称。
室
外
立
给
水表
管
水
管
引入管
网
户内水表节点
条数:一般1条,当不允许断水或消火拴个数大于 10个时,2条;且从建筑不同侧引入,同侧引入时, 间距大于10m。
水表节点布置
北方布置在承重墙内;南方布置于水表井中。
引入管平面布置图
室
外
立
给 水表
管
水
管
引入管
网
室
立
外
管
水表 给
水
引入管
管
网
给水管道的布置要求3
力求长度最短,尽可能呈直线走,平行于墙梁柱,照顾 美观,考虑施工检修方便。
特征及使用范围:
水平配水管敷设在低
层(明装、暗装或沟敷) 或地下室顶棚下。居住建 筑、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 在用外网水压直接供水时 多采用这种方式。
优缺点:
简单,明装便于安装
水泵
维修,与上行下给式布置
相比为最高层配水点流出
水头较低,埋地管道检修
不便。
中分式
特征及使用范围: 水平干管敷设在中间技术层或中间吊顶内,向上
安全阀
是保证用水安全的 阀门。
用在高压管道及高 压容器上。
球阀
开启省力
不能用来调 节流量。
减压阀
用于需要降低压 力的场合。
多用于高层建筑 的给水管道上。
节流孔板是一种 简易的减压设施。
浮球阀
是液பைடு நூலகம்控制阀,能随 液位变化自动开关。
多用于水箱,水塔等 储水构筑物。
2.3.5 升压和贮水设备
闸阀
水流需双向流动; 管径大于50mm。
有明杆式和暗杆 式
止回阀
阻止管道中水的反向流动。 旋启式止回阀——设置在水
平、垂直管道,阀前水压小 时采用,启闭迅速易引起水 锤 ,不宜在压力大的管道上 采用。 升降式止回阀——靠上下游 压差值使阀盘启动,水流阻 力大,宜用于小管经的水平
管道上。
2.2 给排水课程体系
市政给水工程 小区给水工程 室内给水工程 室内排水工程 小区排水工程 市政排水工程
室外给水工程 建筑给水工程
建筑排水工程 室外排水工程
给水工程 排水工程
给排水工程
给水排水系统图
水源
一泵站
净水厂
二泵站
水源
污水处理厂
污水泵站
室外给水管网 建筑给水排水 室外排水管网
1.3 课程主要内容
水表的安装要求
安装在便于检修和读数,不受曝晒、不结 冻、不受污染及机械损伤的地方。
为使水流平稳,计量准确,水表前后应有 符合产品要求的直线管段。螺翼式水表前
应有8~10倍公称直径的直线段;旋翼式水
表前后应有300mm直线段。
2.3.3 给水管道
分类
支管 干管 总干管
给水管材 管材的选择
水泵给水方式2
特点 系统简单,供水
可靠,无高位水箱, 但耗能多。 适用场所
水压经常不足, 用水较均匀,且不允 许直接从管网抽水时 采用。
水池
水泵
2.4.4 水泵水箱联合供水
适用
室外管网压力低于或经常不足,且室内 用水又不很均匀建筑。
特点
水泵及时向水箱充水,使水箱容积减小, 又由于水箱的调节作用,使水泵工作状态稳 定,可以使其在高效率下工作,同时水箱的 调节,可以延时供水,供水压力稳定,可以 在水箱上设置液体继电器,使水泵启闭自动 化。
室外给水管网的 水压或流量经常或间 断不足,不能满足室 内或建筑小区内给水 要求时,应设加压和 流量调节装置,如贮 水箱、水泵装置、气 压给水装置。
2.4 给水方式
直接给水方式 单设水箱供水方式 水泵给水方式 水泵水箱联合供水 分区供水方式 气压给水方式
2.4.1 直接给水方式
适用范围 室外管网压力、水量
人防要求 建筑要求 临时用水
气压给水设施
气 压 水 罐
2.5 给水管道的布置和敷设
给水管道布置形式 给水管道的布置要求 管道敷设方式 敷设要求 管道的防护
2.5.1 布置形式
根据管网形状
枝状:室内给水管网宜采用枝状管网, 单向供水。
环状:不允许断水的建筑或生产设备。
根据供水干管的布置位置
不影响建筑的使用和美观;管道宜沿墙、梁、 柱布置,但不能有碍生活、工作、通行,一般 可设在管井、吊顶内或墙角。(实用原则)
确保管道不受到损坏。(安全原则) 便于安装维修。(便于管理原则)
给水管道的布置要求2
引入管布置
用水点分布不均匀时,宜从建筑物用水量最大处 和不允许断水处引入;用水点分布均匀时,从建 筑中间引入。
下行上给式 上行下给式 中分式
下行上给式
特征及使用范围 水平配水管敷设在顶
层顶棚下或吊顶之内,设 有高位水箱的居住公共建 筑、机械设备或地下管线 较多的工业厂房多采用。 优缺点
与下行上给式布置相 比,最高层配水点流出水 头稍高,安装在吊顶内的 配水干管可能漏水或结露 损坏吊顶和墙面。
上行下给式
2.2 给水系统的设置
独立的给水系统 共用给水系统
生活——消防给水系统 生产——消防给水系统 生活——生产给水系统 生活——生产——消防给水系统
2.3 建筑内给水系统组成
引入管 水表节点 给水管道 给水附件 升压和贮水设备热水
系统图
建筑内给水系统组成图
贮水设备
水表节点 升压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建 筑内部的给水、消防给水、排水、雨水、热 水供应以及水景、游泳池给水排水、小区给 水排水、中水工程、特殊地区建筑给排水、 直接饮用水技术以及雨水回用有关内容的基 本理论、设计原理及方法,同时还涉及安装、 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1.4 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王增长主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第4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1 建筑内给水系统的分类
给水系统
生活给水系统
生产给水系统
消防给水系统
2.1.1 生活给水系统
概念
供给人们饮用、盥洗、沐浴、烹饪用水。国内通 常将饮用水与杂用水系统合为一,统称生活给水系统。 生活饮用水系统 杂用水系统
特点
用水量不均匀 水质应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1.2 生产给水系统
热水 冷水
水表类别
螺翼式水表 大口径,阻力小,计量范 围大。
旋翼式水表 小口径,阻力大,计量范 围小。
干式水表 构造简单,计量精确,对 水质要求高
湿式水表 精度低,计数机件不受水 中杂质影响
螺翼式水表
大口径水表 (D=50-50mm)
水流阻力小,适用于测量大流量。
水平螺翼式水表
特点
节能 无需设管理人员 减轻市政管网高峰负荷(众多屋顶水箱,总容量很大,起到调
节作用) 水箱水质易污染。
单设水箱的给水方式图
水箱
水
箱
水平干管
泄水管
泄水管
水表
2.4.3 水泵给水方式
原理
通过改变电机定子的供 电频率来改变电机的转速, 从而使水泵的转速发生变化。 调节水泵的转速,可以改变 水泵的流量、扬程和功率, 使出水量适应用水量的变化, 并使水泵变流量供水时保持 高效运行。
较大,维护复杂。
适用条件
室外给水管水压线
多层建筑中,室外给
水管网能提供一定的水
水池
压,满足建筑下几层用
水要求,且下几层用水
水表
量较大。
泄水管
2.4.6 气压给水方式
适用条件
室外给水管网供水压力低于或经常不能满 足建筑内给水管网所需水压,室内用水不均匀, 不宜设高位水箱的建筑。
不宜设高位水箱的建筑
在一天的时间内均能满足 室内用水需要,H0>H。 特点
系统简单,安装维护 方便,充分利用室外管网 压力;建筑内部无贮水设 备,供水的安全程度受室 外供水管网制约。
2.4.2 单设水箱供水方式
适用
室外管网水压周期性不足,一天内大部分时间能满足需要, 仅在用水高峰时,由于水量的增加,而使市政管网压力降低,不 能保证建筑上层的用水时。
变频调速供水的优点
高效节能 设备占地面积小,不设高
位水箱,减少了结构负荷, 节省水箱占地面积,避免 了水质的二次污染。
水泵给水方式1
特点
系统简单,供水
可靠,无高位水箱,
但耗能较多。为了充
分利用室外管网压力
,节省电能,当水泵
与室外管网直接连接
水泵
时,应设旁通管。
适用场所
室外给水管网的
水压经常不足时采用.
水平螺翼可拆卸传干式水表
螺翼式水表参数
各种类型的旋翼式水表
旋翼式水表参数
水表附件
闸门:关闭管网,以便修理和拆换水表。 泄水阀:检修时放空管网,检测水表精度、
测进户点压力。 旁通管:设有消火拴的建筑物、因断水可能
影响生产的建筑、不允许断水的建筑物如只 有一条引入管时,应绕水表装旁通管,以提 高安全供水的可靠性。
作用 供给生产原料和产品洗涤、设备冷却及产品
制造过程用水。
生产给水系统分类
循环给水系统 复用水给水系统 软化水给水系统 纯水给水系统
特点
用水量均匀 水质要求差异大 用水规律性强
2.1.3 消防给水系统
用途 供给各类消防设备
特点
用水量大 对水质无特殊要求 压力要求高
分类 消火拴给水系统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下两个方向供水。屋顶用作茶座、舞厅或设有中间技 术层的高层建筑多采用。
优缺点: 管道安装在技术层内便于安装维修,有利于管道
排气不影响屋顶多功能使用。需要设置技术层或增加 某中间层的层高。
2.5.2 给水管道的布置要求1
充分利用外网压力;在保证供水安全的前提下, 以最短的距离输水;力求水利条件最佳。(经 济原则)
过管材的规定。 6)给水泵房内管道宜采用法兰连接的衬塑钢管或涂塑
钢管及配件。
2.3.4 给水附件
配水附件
各式出流的龙头
调节附件
截止阀、闸板阀、止回阀、安全 阀、球阀、减压阀、浮球阀等各种 控制和调节流量的阀门。
龙头构造图
龙头照片
截止阀
水流单向流动;管 径不大于75mm;
需要调节流量、水 压;需要经常启闭 的管段上。
钢管的规格
不锈钢管规格
给水铸铁管
PVC-U管
规格
塑料管的规格
管材的选择
1)埋地管材,应具有耐腐蚀性和承受荷载的能力。 2)给水管道应用耐腐蚀和安装连接方便的管材。 3)室外明敷管道一般不宜采用铝塑复合管、给水塑料
管。 4)当环境温度大于60℃或因热源辐射使管壁温度高于
60℃的环境中,不得采用PVC-U管。 5)当采用塑料管材时,系统压力≯0.6MP ,水温不超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建筑内部给水系统
目 第三章 给水压力与设备 第四章 给水系统计算
第五章 消防给水系统
录 第七章 排水系统计算
第六章 建筑排水系统 第八章 雨水排除系统
第九章 热水供应系统
第十章 热水供应系统计算
返回首页
第1章 绪论
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体系 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