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破伤风首诊误诊48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破伤风首诊误诊48例分析
赵辉;李宝金;龙宏刚;姜海平
【摘要】目的分析成人破伤风的首诊误诊原因,提高诊断水平,避免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首诊误诊的成人破伤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患者首诊时仅4例(8.3%)具有典型破伤风表现,44例(91.7%)不具有典型破伤风表现;20例(41.7%)具有明确外伤史,28例(58.3%)没有明确外伤史.结论成人破伤风首诊时不具备明确外伤史及典型破伤风表现的患者比例较高,易导致临床误诊,应引起高度重视.
【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
【年(卷),期】2011(009)020
【总页数】2页(P21-22)
【关键词】破伤风;首诊;误诊
【作者】赵辉;李宝金;龙宏刚;姜海平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东,广州510060;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东,广州510060;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东,广州510060;暨南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破伤风是革兰氏阳性梭状芽胞杆菌感染所致的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病死率为20% ~30%,而重症患者更是高达70%[1]。
但破伤风是可以预防[2],近年来,随着国外在重症破伤风治疗上的不断进步,目前其死亡率正逐渐呈下降趋势[3]。
但国内破伤风仍预后严重,主要原因是早期误诊误治较高,从而使患者错
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提高破伤风首诊诊断率,避免误诊,对改善破伤风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0年1月~2010年12
月收治的首诊误诊的成人破伤风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意在提高对破伤风的首诊诊断及治疗,改善预后。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8例患者(大多数患者为外院确诊或怀疑为破伤风后转入笔者所在医院),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18~73岁,平均(46±14)岁。
潜伏期2~
22 d,平均10 d。
1.2 感染途径 48例破伤风患者中有20例中有明确外伤史。
41.75%,其中手足外伤15例(包括铁钉或木刺刺伤、金属或石头割伤和碾压伤),头部跌伤1例,动物
咬伤1例,挖耳致内耳外伤1例,自用缝针挑疖肿1例,自行挑鸡眼1例。
另有
8例患者为毒品注射后5例,拔牙术后1例,拔趾甲术后1例,剖宫产术后1例。
其余20例患者无明确外伤史,所有患者均未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1.3 临床表现40例患者最终具有典型破伤风临床表现,包括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
但首诊时仅有4例具有以上典型破
伤风临床表现,其他病例首诊时4例出现腹痛、腹肌紧张;6例出现发热、头痛、
颈硬;4例出现腰背部疼痛;10例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言语不清;10例出现张
口受限、咀嚼无力,嚼肌酸胀;4例出现口角歪斜、流涎,嚼肌紧张,3例出现头晕、乏力及上下颌局部扯痛,1例出现单纯吞咽困难,2例出现自觉全身肌肉发紧。
2 治疗
2.1 伤口处理患者入院后仔细查找伤口,凡能找到伤口的应及时清创,有化脓感
染者将伤口适当扩大,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用过氧化氢冲洗和湿敷伤口,创面暂不缝合,保持引流通畅。
有的伤口虽已干燥、结痂、表面无红肿、渗液,但伤
口内仍可能有异物,必须清创,不能遗漏。
清创应在破伤风抗毒素使用后,在良好麻醉及控制痉挛下进行,清创前常规伤口周围局部侵润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者除外),耳外伤可用过氧化氢滴耳液滴入外耳道。
2.2 病原菌治疗本组患者均采用青霉素联合甲硝唑抗感染,疗程7~10 d,合并有肺部感染酌情选用敏感抗菌素。
2.3 破伤风抗毒素的应用用破伤风抗毒素静脉滴注和伤口周围局部封闭,目的是
中和血液中的游离毒素。
目前对破伤风抗毒素的临床使用量存在一定争议,但均不主张大剂量长期使用,常用破伤风抗毒素2~5万U/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 ml中静脉滴注,疗程7~10 d。
对破伤风抗毒素过敏的3例患者,均
使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6000 U,多部位一次性深部肌肉注射。
2.4 镇静药物的使用轻、中型患者首选安定解痉镇静,重型患者采用冬眠合剂1
号和安定交替给药方法解痉镇静。
镇静药物的剂量应遵循个性化原则,要求患者使用镇静药后处于浅睡眠状态,深反射存在,浅反射迟钝,咳嗽反射存在,不影响咳嗽,一般刺激有反应,强刺激后出现抽搐,过浅则适当加量。
2.5 气管切开气管切开是抢救重症破伤风的关键措施之一[4],可以改善重症破伤风患者的死亡率[5]。
本组10例重症患者均有气管切开指证[6],其中有8例进行了气管切开术,抢救成功6例(75.0%),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心功
能衰竭;另外2例患者因经济困难或年龄大,家属拒绝气管切开,最终放弃抢救而
死亡。
2.6 防治并发症预防消化道溃疡出血,防治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估计短期内不能进
食的给予插胃管鼻饲或完全胃肠外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维生素及足够能量。
3 结果
48例患者首次就诊于不同医院,全部患者首诊时仅4例(8.3%)具有典型破伤风表
现,44例(91.7%)不具有典型破伤风表现;20例(41.7%)具有明确外伤史,28例(58.3%)没有明确外伤史。
6例首诊诊断为“脑膜炎”,4例首诊诊断为“面神经
瘫痪”,10例首诊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炎”,2例首诊诊断为“腰肌劳损”,2
例首诊诊断为“椎间盘突出症”,10例首诊诊断为“脑梗塞”,2例首诊诊断为“癔病”,4例首诊诊断为急腹症,4例诊断为“狂犬病”,另外4例在当地医院未明确诊断,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以“破伤风待除外”收入笔者所在科。
除4例
重症患者死亡外其余全部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均无明显后遗症存在。
4 讨论
破伤风的诊断目前仍局限于临床诊断,主要根据明确的外伤史、典型的临床症状[7]。
由于破伤风患者最终大都会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因此本病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但在疾病早期仅有某些前驱症状或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时,容易误诊误治,从而使患者失去或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对自身健康状况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发病至首次就医的时间越来越短,再加上破伤风大多发生在农村及偏远地区,医疗条件有限(多首次就诊于县乡等基层医院),首诊误诊率较高。
综合分析误诊原因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破伤风缺乏足够认识,对破伤风的诊
断过于局限于外伤史加典型的临床症状,对其感染途径的改变缺乏新的认识或重视。
由于伤口是破伤风杆菌入侵的必须门户,所以详细的病史、仔细的查体是诊断的重要保证。
但隐原性破伤风[8]患者首诊时因伤口已愈合或无明确伤口,未引起患者注意,不会主动提供外伤病史,如果医师采集病史时未足够重视,查体又不不全面,未能及时发现伤口,势必造成误诊。
虽然破伤风患者最终大都会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但在疾病早期往往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时。
在本研究中,48例患者首诊
时仅有4例具有典型破伤风表现,44例不具有典型破伤风表现;仅有20例具有明
确外伤史,28例没有明确外伤史。
另外,有5例破伤风发生于吸毒感染,3例破
伤风发生于各种手术治疗后应引起高度重视,提示临床医生不能只凭无明确的外伤史及典型临床症状就轻易否定破伤风诊断。
(2)相关专业知识不扎实、不全面。
临床误诊最多为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死、脑膜炎、面神经麻痹等)和口腔疾病(颞下颌关节炎等),如果掌握了这些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便可发现破伤风,即使是早期破伤风与这些疾病也有不同之处。
(3)诊断思路狭窄,不注意拓宽思路。
对诊断不清的疾病,不是先作若干假设,逐步排除,而是习惯先入为主,过早将诊断局限于自己想到的某几种病,发现病情不符时也不考虑误诊的可能,最终导致误诊。
总之,目前对破伤风的诊断仍局限于临床诊断阶段,即主要根据明确的外伤史加上典型的临床症状。
但成人破伤风首诊时不具备明确外伤史及典型破伤风表现的患者比例较高,易导致误诊,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潘孝彰.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92.
[2]肖光夏.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7.
[3]方军,张应天.成人重症破伤风的治疗.国际外科学杂志,2008,7(35):495 -498.
[4]张旭华.综合治疗破伤风40例临床体会.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89 -90. [5]王武超,薛晓艳.我国气管切开治疗重症破伤风患者的荟萃分析.中国急救医学,2010,
30(11):1051 -1053.
[6]解刚强.破伤风42例治疗体会.陕西医学杂志,2009,38(4):507-508.
[7]张笑双.成人破伤风88例临床诊疗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4):2200 -2201. [8]吴文溪.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