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若轻 于简练诙谐中见优雅睿智——漫谈马克斯·比尔博姆的文笔和画笔

合集下载

马克斯·玻恩——令人回味的大师

马克斯·玻恩——令人回味的大师

麦克斯·玻恩——令人回味的大师摘要:介绍了玻恩的生平和卓越贡献,探讨了他获得成功的原因,从而展示了对后人的启示.关键词:矩阵,统计诠释,微扰论物理学家麦克斯·玻恩(Max Born)1882年12月11日生于德国的布雷斯劳(该地现属波兰),1970年1月5日逝世于哥廷根.2000年是他逝世30周年,现谨以此文表达对其无限的敬意.1生平简介玻恩同爱因斯坦一样也是犹太人,父亲曾在布雷斯劳大学教授解剖学.玻恩很小时就常和姐姐到父亲的实验室里去,后来还被允许去听父亲和朋友们的讨论.这些无疑为玻恩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氛围.1901年玻恩进入布雷斯劳大学,开始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数学,但他更爱读荷马史诗.遵父嘱不立刻确定专业而听不同学科的演讲,听科学课、哲学课和艺术史课等等.最初最感兴趣的是天文学.但由于学校天文台的设备少得可怜不久就厌倦了.继而集中精力钻研数学,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从罗桑斯教授那里学到了矩阵理论.利用假期到苏黎士,从数学家胡尔威兹那里,了解了数学的现代分析精神.1905年,玻恩去哥廷根“朝圣”.在哥廷根,他主要师从希尔伯特和闵可夫斯基.不久,即成为希尔伯特的私人助理,有更多的机会同数学大师交流,不仅学习了包括物理学的数学,还学到了大师对社会和国家的传统制度的批判态度.玻恩不喜欢克莱因的演讲,因此两人关系不大愉快.因此玻恩不敢冒险学习克莱因的几何学而又转学天文学,师从天文学教授卡尔·施瓦尔兹茨奇尔德,在他的帮助下,1907年获博士学位.在哥廷根,值得一提的是玻恩听了理论物理学家沃尔德玛·福格特的光学演讲,并选了他的光学实验方面的高等课程.这为玻恩后来从事光学研究并撰写几部著作打下了基础.毕业后,玻恩必须服一年兵役.由于身患严重的气喘而短期即退役.在服兵役期间,晚上在马厩值勤时,他就以马背做书桌,在艰苦的环境下仍勤奋钻研.之后,为了更多地学习物理,玻恩去英国剑桥大学六个月,在其他方面收获甚微,但J.J.汤姆孙的实验给了他极深的印象.从英国归来,玻恩回到家乡母校布雷斯劳大学,试图提高自己的实验技巧,但没能达到目的.因此又转而研究理论问题.这时他接触到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玻恩把爱因斯坦的思想和闵可夫斯基的数学方法相结合,发现了~个新的直接计算电子的电磁能的方法.他把文稿送给了闵可夫斯基,闽可夫斯基立即邀请他去哥廷根共同做相对论方面的研究工作.1908年12月,玻恩到了哥廷根.但1909年元月闵可夫斯基即去世了正当玻恩一筹莫展之际,福格特教授向他提供了一个讲师的职位.从此,他与奥多尔·冯·卡曼住在同一幢房子里,两人经常讨论物理问题,在讨论中接触了爱因斯坦的固体热容量理论,两个人合作发表了著名论文“关于空间点阵的振动”.1909年,在萨尔茨堡会议上,玻恩结识了爱因斯坦,从此两人开始通信1969年,慕尼黑出版了由玻恩编辑并注释且有海森伯和罗素撰序的《爱因斯坦和玻恩夫妇通信集》,全书117封信函凝结了两人的终生友谊.1914年,柏林大学为玻恩提供了一个教授职位,以分担普朗克的一部分工作.1915年春,他迁往柏林工作,但很快由于战争而被迫参军,在一个炮兵研究机构声学测位部门工作,一有时间,仍从事纯科学研究.在马德隆的帮助下,和兰德成功地完成了离子性晶体内能的测定工作;与化学家哈伯一起,设计了玻恩一哈伯循环过程,从而能根据纯物理数据测定化学反应热.当时,劳厄在法兰克福任教.为了方便与其老师普朗克接近,他建议同玻恩对调.因此,1919年玻恩到法兰克福任教授,继续从事点阵能量及其化学结论方面的研究,并和学生卜勒尔特斯合作,在实验上证实了分子的电偶极子的力学效应.1921年,玻恩被提议接德拜的班,出任母校哥廷根大学物理系主任.在母校,他从1921年一直工作到1933年.在这期间,哥廷根不仅是世界数学研究中心,而且被玻恩建设成为物理学研究中心之一,与柏林(普朗克和爱因斯坦)、慕尼黑(索末菲)和哥本哈根(玻尔)并列,形成哥廷根学派,许多物理学家均受益于此,如泡利、海森伯、约当、狄拉克、维格纳、罗森菲和加莫夫等等.1933年纳粹上台,玻恩被迫离开德国.1933一1936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在这之后,玻恩到印度工作了半年.再之后,接替C .G .达尔文任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直到1953年退休.退休后不顾爱因斯坦等朋友的不满回到他钟爱的德国定居,继续从事科学和写作活动,主要研究物理学的哲学含意,直至逝世.玻恩终生未曾到过中国,但玻恩在书中曾特别谈到他有四个有才华的中国学生,并指出了黄昆的名字,还提到了与黄昆合作著书一事.本文作者曾通过中国科学院吴水清老师间接向黄老请教另外三个人的名字.黄老百忙之中回函告知另外三人是彭桓武、程开甲和杨立铭先生,都是有成就的物理学家.2玻恩的研究工作大略玻恩一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就,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近30部.主要著作有《固体的原子理论》(1923年)太原子动力学问题》(192年)。

不矫情的励志好书

不矫情的励志好书

不矫情的励志好书不矫情的励志好书有些书籍,揭穿这个世界中的种种虚假与美好,打破大家虚假的自我认知,进而清晰的认知自身内心的真实世界,下面给大家介绍不矫情的励志好书,欢迎阅读!不矫情的励志好书 11《请停止无效努力》——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快速进阶新书资讯:《请停止无效努力: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快速进阶》没有什么天赋异禀,源于持续有效的努力。

停止无效努力,让你的付出有所成就。

帮助努力很久依旧没有成功的人,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让人生少走弯路。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努力,只是没找到正确的努力方法。

书荐说:正如圈外一直提倡的一句话——“别努力啦,你根本不是懒!”这本书从发掘天赋、提升能力、选择平台、回归自己等几大方面详细阐述了努力的正确模式。

不要再自责了,你不努力真的不是因为懒。

2《你就要很独特》—在别人浮夸时,给自己的成长来点儿实在的新书资讯:身为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著名教授,西蒙布莱克本根植于扎实的哲学和心理学知识,用犀利的批判,揭穿了这个世界中的种种虚假美好,打破了人们虚幻的自我认知,帮助大家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而实现真正的成长。

书荐说:从令人迷惘的虚荣、脆弱、自恋和自卑,到给人平静和力量的自信、自尊和自爱,这中间隔着一光年的黑暗离距,而要跨越这距离,只需要读完这本书。

3《你所谓的焦虑,不过是对未来的恐惧》——31句话化解你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新书资讯:工作,公司,结婚,住房…… “现在必须要做出选择的事情”蜂拥而至。

而这些选择,又会决定自己未来的走向。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 这样的想法越强烈,反而越焦虑…… 本书用31句人生箴言,化解都市人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31个小短,帮你找回迷失的自我。

作者久志尚太郎,从名不见经传的Dell销售员到TABILABO媒体的董事长,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读者:人生不是喜剧,也不是悲剧,而是反转剧。

书荐说:活着,如同明天就要死去;学习,就像你已获得永生。

与其一味地焦虑迷茫,不如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浅谈黑色幽默及其主要特征

浅谈黑色幽默及其主要特征

浅谈黑色幽默及其主要特征[摘要]黑色幽默是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重要流派之一。

黑色幽默是带着浓重的荒诞、绝望、阴暗甚至残忍的色彩的喜剧。

以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我们来探讨黑色幽默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反英雄式的人物的塑造以及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独特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幽默黑色幽默特征伯格森说过,“幽默可使紧张的情绪疏散,神经松弛。

”幽默是人类心灵开放的花朵。

即幽默如从天而降的温润细雨。

将我们孕育在一种人与人之间友情的愉快与安适的气氛中。

幽默是轻轻地挑逗人的情绪,像搔痒一样。

最精微纯粹的幽默便是能逗引人发出一种含有思想并发人深省的笑耍。

幽默指在生活中判明和在艺术中再现喜剧性特征、方面和现象的能力。

幽默是文学的独特艺术风格。

幽默是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

有时候,“幽默”与“滑稽”像一对孪生兄弟。

但“幽默”虽然伴随着风趣与轻松,却不同于搞笑或噱头。

幽默往往蕴含着人生智慧,真正的幽默具有抚慰心灵创伤、净化甚至提升人类精神的作用,幽默的作品可以在笑声中引人思考、使人成长。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正常的幽默,传统幽默的思想基础是乐观主义的,人们相信善最终能战胜恶,引发轻松、欢快、明朗的笑。

黑色幽默的思想基础却是悲观主义的,既然面对的是死亡、是荒诞,那只能痛极而笑,化痛为笑,只能不以为然地拿痛苦开玩笑,以喜剧的方式去表现悲剧的内涵,从而酿就了苦涩阴郁的笑。

那么什么是黑色幽默?尼克伯克曾举了一个例子,通俗地解释了这种幽默的性质。

某个被判绞刑的人,在临上绞架前,指着绞刑架故作轻松地询问刽子手:“你肯定这玩艺结实吗?”因此西方评论家称黑色幽默为“绞刑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

此外,它还被称为“病态幽默”、“黑色喜剧”、“绝望喜剧”等。

“黑色”含有绝望、痛苦、恐怖和残酷的意思。

黑色幽默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属于喜剧范畴,但又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的喜剧,带着浓重的荒诞、绝望、阴暗甚至残忍的色彩。

对周围生存环境、冲突与矛盾的放大、变形、扭衄,令读者深感荒诞不经,滑稽可笑。

惰性艺术PPT

惰性艺术PPT

世界上最好的足球运动员——罗纳耳朵
他在场上连动都懒的动,就在对方的门前 站着。等球砸到他的时候,踢一脚。这就是全 世界身价最高的运动员了,有的人说,他带球 的速度惊人,那是废话,别人一场跑90分钟, 他就跑15秒,当然要快些了。
世界上最厉害的餐饮企业——麦当劳。
他的老板也是懒得出奇,懒得学习法国大 餐的精美,懒得掌握中餐的复杂技巧。弄两片 破面包夹块牛肉就卖,结果全世界都能看到那 个M的标志。必胜客的老板,懒得把馅饼的馅 装进去,直接撒在发面饼上边,保留此标记就 卖,结果大家管那叫PIZZA,比 10张馅饼还贵。
人是这样,动物也如此。世界上最长寿的 动物叫乌龟,他们一辈子几乎不怎么动,就趴 在那里,结果能活一千年。他们懒的走,但和 勤劳好动的兔子赛跑,谁赢了?牛最勤劳,结 果人们给它吃草,却还要挤它的奶。熊猫傻了 吧唧的,什么也不干,抱着根竹子能啃一天, 人们亲昵的称它为“国宝”。
回到我们的工作中,看看你公司里每天最 早来最晚走,一天像发条一样忙个不停的人, 他是不是工资最低的?那个每天游手好闲,没 事就发呆的家伙,是不是工资最高,据说还有 不少公司的股票呢! 就像我们最近所学的一些框架,都是一些 懒人发明的,因为他们懒得写过多重复的代码 而浪费时间。
我以上所举的例子,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 这个世界实际上是靠懒人来支撑的。世界如此 的精彩都是拜懒人所赐。现在你应该知道你不 成功的主要原因了吧! 懒不是傻懒,如果你想少干,就要想出懒 的方法,要懒出风格,懒出境界。就像我从小 就懒,连长肉都懒的长,这就是境界!
谢谢欣赏!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比尔盖茨
他是个程序员,懒得读书,他就退学了。 他又懒的记那些复杂的程序命令,于是,他就 编了个图形的界面程序,叫什么来着?我忘了, 懒得记这些东西。于是,全世界的电脑都长着 相同的脸,而他也成了世界首富。

理查德迈耶 经典现代主义 大师作品分析23页PPT

理查德迈耶 经典现代主义 大师作品分析23页PPT
理查德迈耶 经典现代主义 大师作品分析
31、园日涉以பைடு நூலகம்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马克吐温ppt47529

马克吐温ppt47529

自然而独特,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19
世纪末,随着美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马克·吐温一些游记、杂
文、政论,如《赤道环行记》(1897)、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
的人》(1900)、《神秘来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义也逐渐
减弱,而绝望神秘情绪则有所伸长。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
获得了一份工作。文章以其略带夸张的艺术手法 再现大师小说中讽刺与幽默,揭露了20世纪初英 国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想。
B
10
• 历史命运

在美国,马克·吐温似乎有两个,一个是读者眼中的马克·吐温,
一个是批评家眼中的马克·吐温。在读者看来,马克·吐温幽默、滑稽、
诙谐,夸张得要命,可又蛮真实的,有时还带点刺儿;他的美国味道
B
3
• 马克·吐温的财富的确不多,却无损他高超的幽默、
机智与名气,被称为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曾被
推崇为“美国文坛巨子”,擅长写具有讽刺意味
小说。其交友甚是广泛,迪士尼、魏伟德、尼古 拉·特斯拉、海伦·凯勒、亨利·罗杰诸君,皆为其 友。他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海伦·凯勒曾言: “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
长空。后来,马克·吐温为自己预言,当1910年哈雷彗星
再次出现时,他会随它离世。那年4月19日彗星果然出现,
他也在第二天逝世。
• 马克·吐温与中国

马克·吐温对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非常关切,他对中
国爆发的义和团反帝运动极为同情,一九00年八月十二日
他写信给他的一位朋友说:“现在全中国都站起来了,我
的同情完全在中国人民方面。欧洲的匪徒们曾经欺凌他们
真的倾听及热情的捧场。然而,不知何故,我找

世界十大幽默名著

世界十大幽默名著

世界十大幽默名著世界十大幽默名著1. 《大力水手》《大力水手》是美国漫画家艾克·西吉(E. C. Segar)所创作的漫画,它讲述了小个子大力水手和他的女友奥利芭在海上冒险的故事。

这部漫画以其丰富的幽默感和强烈的人类情感而著称。

2. 《巴黎圣母院》这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所写的一部小说,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幽默和讽刺元素。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长相奇特的教堂钟楼鼓手,他和一群乞丐和难度相当的阶级为生活而奋斗。

3. 《呼啸山庄》这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所写的一部小说,描述了两个家庭之间的爱情故事。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令人感到悲伤但又带有嘲讽色彩的语气,揭示了人类本质中的一些荒谬之处。

4. 《百年孤独》这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布里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所写的一部小说,以萨拉曼卡家族的历史为背景,展现了人类存在的种种深刻的矛盾。

作者的语言和幽默感使得读者无法停止阅读。

5. 《飘》这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写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女人受到战争和自然灾害的磨难而变得独立坚强的故事。

它充满了令人捧腹的幽默感,同时也有深刻的人类情感。

6. 《睡美人》这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所写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位温柔善良的年轻人和他被困在梦境中的爱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作者高超的幽默和敏锐的观察力给予了读者深入思考的机会。

7. 《简·爱》这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所写的一部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女孩从小就被各种不公正待遇后,如何在自己的意志和情感之间摆脱纠葛的故事。

作者心灵手巧,充满幽默感,同时也充满了深刻的人类情感。

8.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这是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所写的一部儿童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孩子在查理和他奇妙的巧克力工厂里的冒险历程。

作者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给孩子们带来了乐趣和幽默。

9. 《三个火枪手》这是法国作家阿历克谢·杜马所写的一部小说,它讲述了一个运动员和一群勇敢的战士在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服役中的故事。

马克思-比尔

马克思-比尔

马克思·比尔一、马克思·比尔简介马克思·比尔(Max Bill,1908~1994)是具体艺术的杰出代表。

比尔1908年12月出生在瑞士苏黎世州温特图尔的一个小乡村, 1929(21岁)年迁居苏黎世,从事建筑、绘画、版画和雕塑活动。

1950~1976年,他先后担任过院长、国会议员以及环境设计专业的教授。

1994(86岁)年获苏黎世的ETH颁授的名誉博士学位] ,1994年12月9日去世,享年86岁。

马克思·比尔是瑞士"苏黎世具体艺术"团体的成员之一,也是这一团体的创始人之一。

比尔对数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过深刻的研究。

他甚至要求艺术的创作原则应该处于一定的数学规律之下,这样,才能确保其创作原则的可操控性。

他认为,数学规律是艺术的一种必需的援助,只有通过数学规律,艺术家纯粹的心理世界才能最终获得其艺术语言的形式外衣。

在他创作的具体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向读者充分地表达出简洁明了、以及各个元素和谐共存的艺术特点。

二、马克思·比尔- 设计风格比尔充分的应用数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并极至地展现出具体艺术点、线、面的艺术特点。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非常直观地看到艺术家整个创作过程的思维轨迹。

艺术家首先制定出一个数学规则,并将这一数学规则以图表的曲线形式表现在"主题"当中。

在这里与其说"主题"是一条可以无限延展的渐开线段组合,不如说他是某一数学函数的图解。

他十分清晰直观地表达出了艺术家创作这一系列作品所应用的基础的数学规则,并在这一规则基础之上,不断地将新的数学规律添加到各个变异之中去。

各种新的数学规则最终以图形、色彩的形式表现出来。

用"解析几何的方式"去欣赏比尔的艺术作品,以理性的分析贯穿于审美直觉的始终。

比尔用数理模式为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他将数理模式中的逻辑性、秩序性、无限性、复制性融入到他的作品中,使他的每个作品不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联系的、运动的艺术。

希姆博尔斯卡作品风格

希姆博尔斯卡作品风格

希姆博尔斯卡作品风格希姆博尔斯卡的每一本诗集中,几乎都可以看到她追求新风格、尝试新技法的用心。

她擅长自日常生活汲取喜悦,以小隐喻开发深刻的思想,寓严肃于幽默、机智,是以小搏大、举重若轻的语言大师。

一九七六年之后,十年间未见其新诗集出版。

一九八六年《桥上的人们》一出,遂格外引人注目。

令人惊讶的是,这本诗集竟然只有二十二首诗作,然而篇篇佳构,各具特色,可说是她诗艺的高峰。

希姆博尔斯卡关心政治,但不介入政治。

严格地说,她称不上是政治诗人—也因此她的书能逃过官方检查制度的大剪,得以完整的面貌问世——但隐含的政治意涵在她诗中到处可见。

在《桥上的人们》这本诗集里,她多半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元素,透过独特的叙述手法,多样的诗风,锤炼出生命的共相,直指现实之荒谬、局限,人性之愚昧、妥协。

此处译介的五首诗即出自此书。

《葬礼》一诗以三十五句对白组成,希姆博尔斯卡以类似荒谬剧的手法,让观礼者的话语以不合逻辑的顺序穿梭、流动、交错,前后句之间多半无问答之关联,有些在本质上甚至是互相冲突的。

这些对白唯一的共通点是——它们都是生活的声音,琐碎、空洞却又是真实生命的回音。

在本该为死者哀恸的肃穆葬礼上,我们听到的反而是生者的喧哗。

藉着这种实质和形式之间的矛盾,辛波丝卡呈现出真实的生命形貌和质感,没有嘲讽,没有苛责,只有会心的幽默和谅解。

在《写履历表》一诗,希姆博尔斯卡则以颇为辛辣的语调讥讽现代人功利导向的价值观——将一张单薄的履历表和一个漫长、复杂的人生划上等号,企图以一份空有外在形式而无内在价值的资料去界定一个人,企图以片面、无意义的具体事实去取代生命中诸多抽象、无以名之的美好经验。

然而,这样的荒谬行径却在现代人不自觉的实践中,成为根深蒂固的生活仪式,诗人为我们提出了警讯。

在《衣服》一诗中,希姆博尔斯卡不厌其烦地列出不同质料、样式的衣服名称,及其相关之配件、设计细节,似乎暗示生命的局限——再严密的设防,也无法阻拦焦虑、心事、病痛、疏离感的渗透。

微言大义

微言大义

微言大义
作者:暂无
来源:《检察风云》 2019年第5期
日光是最佳的消毒剂,灯光则是最好的警察。

——路易斯·布兰代斯法官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木心
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无益于今,有败于俗。

——嵇康
如果有一件事不能容许,就是知识分子变得犬儒。

——哈贝马斯
开员节流:指项目稳定后,公司利润不再增长,只能通过开除程序员来节省用人成本。

——网民
情人洁:在情人节来临之际,没有喜欢的人,没有被人喜欢着,感情生活冷冷清清,空空荡荡,干净洁白。

——网民。

西方系列绘画作品的探究

西方系列绘画作品的探究

美术界艺术论坛+TEXT/黄可扬西方系列绘画作品的探究系列绘画是画幅的表现方法之一,是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不断完善的阶段性绘画。

系列绘画来自于主体精神的高扬,是画家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显现。

系列绘画的形式感不但影响到题材的选择和构思的精神,而且也影响到绘画的技巧和语言本身,乃至主体的特殊风格和创作习惯,是形成画家风格甚至于一种流派的反复探求。

一、系列绘画的概念及历史沿革系列绘画是指艺术家创作的一批在特定题材和形式语言上相关联的多幅作品。

其中,每幅作品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同时,作品与作品之间又有着在题材内容、表现形式、艺术理念上的种种联系,如作品与作品之间或在绘画技巧上运用类似的手法;或在形式语言上有着共同的特征;或在精神内容上有着相关联的意蕴,包含组画、联画等。

油画的系列绘画这种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联画。

联画是起源于欧洲的一种壁画构图方法,后来慢慢发展成为架上绘画的独立表现形态。

可以是三联画,四联画……几个画面同时并置在一起,从属于同一主题,画面相对独立,各单幅基本成画,又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在文艺复兴时代,联画是一种可移动的、类似家具的绘画,一般的教堂都设有这样的联画,内容多以基督教的教义和宗教故事为主。

如《根特祭坛画》就属于一种可折叠式多页大型祭坛画,画幅之间的独立与并置使观者感受到更多的内在关照和情节。

二、系列绘画的不同类型1.叙事性的系列绘画叙事性的系列绘画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相较于单张绘画的场景性叙事而言,系列绘画在纵深的时间叙事上占有强烈优势。

如果说单张绘画只能选取事件中某一代表性时刻铺陈开来对总体事件进行概括性称述,那么多张绘画组成的系列便使记录更具连贯性和整体性。

系列绘画的线性叙事主要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进行呈现,每一幅独立的画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涵盖过去,表现当下,影射将来。

这样的系列或是几次重要的战争场面,或是伟人一生的几个重要时刻。

如弗兰德斯画家鲁本斯为法国宫廷所作的《玛丽·美第奇的生涯》大套系列绘画,共计21幅。

我和雅博的故事

我和雅博的故事

我和雅博的故事每逢看电影,在进场前的一段时间我和雅博都会在影厅旁边的书店呆阵子。

在推荐的书栏里,我看见了<看见>,柴静的新书。

想省钱,跑到网上买的,正版!买来就搁置了,后来在别的地方也见过这本书,我想我也有,只是一页没看,讲的什么不知道,即使买的时候兴致冲冲。

我因为自己的拖沓,好多书都只记了名字,有的没买,买了没看,看没看完。

当初买<美国人民>,亟欲到手,现已两年,书躺在架子上,包装都没打开。

书很贵,我相信买的时候的确时很喜欢,不是三分热,可的确没看,我不能说自己是因为没有时间,或是不感兴趣了。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我很喜欢,那就先弄到手,再说!柴静书里讲陈发庆,郝劲松的事,引出罗莎.帕克斯的故事,为之动容。

"但是一个人的力量能改变什么呢?""看看罗莎.帕克斯,整个世界为之改变。

"他说。

帕克斯是美国的一个黑人女裁缝。

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一日,在阿拉巴马州州府蒙哥马利市,她在一辆公共汽车上就座。

那时,南方各州的公交汽车上还实行种族隔离制度,作为分为前后两部分,白人坐在前排,黑人坐在后排,中间是"灰色地段",黑人可以坐在"灰色地段"但如果白人提出要求,黑人必须让座。

那天晚上人很挤,白人座位已坐满,有白人男子提出要求坐在"灰色地段"的帕克斯让座,她拒绝。

当司机要求乃至于叫警察威胁坐在"灰色地段"的黑人让座时,其他三个黑人站了起来,唯独帕克斯库倔强的坐在原位。

如果对方是一个孩子或是老人,也许她会站起来,但这次,四十二岁的她厌倦了所有黑人每天在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对待。

她说:"我只是讨厌屈服"之后,她因公然藐视白人而遭逮捕。

她的被捕引发了蒙哥马利市长达三百八十五天的黑人抵制公交车运动,组织者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牧师马丁.路德.金,日后他得到"反种族隔离斗士"和若贝尔和平奖的荣誉。

这场运动的结果,是一九五六年联邦最高法院裁决禁止公交车的"黑白隔离",帕克斯从此被尊为"民权运动之母"。

五十年后,在帕克斯的葬礼上,美国国务卿赖斯说:"没有她,我不可能站在这里。

2022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智慧阅读第三辑 偷懒与经典

2022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智慧阅读第三辑 偷懒与经典

2022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智慧阅读第三辑偷懒与经典•史博是19世纪最重要的德国音乐家之一,从小热爱音乐,18岁就进入了当时最为闻名的柏林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交响乐指挥。

当时的音乐学院每天都有两堂体力课,因为在这之前的100多年里,指挥并没有什么象征性的工具,有的乐队指挥喜爱用脚蹬地,蹋出节奏,有的则喜爱挥动手绢,而当时最为流行的是用一种重达十来斤的铁棒指挥,指挥师提着铁棒按着节奏捅地面,发出“砰砰砰”的声音。

因此,当时的乐队指挥每完成一场表演,都会累得腰酸臂痛,因此学院里对学生们的体力要求也专门高。

每次当老师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史博都会从内内心厌恶这根铁棒,他一个指挥花这么大的力气在这根铁棒上,全然没有任何意义。

他觉得这根铁棒拿得这么累,指挥师们哪还能全神贯注把精力全部用到音乐指挥上?当史博提出那个方法的时候,老师毫不留情地批判了他:“铁棒是最神圣的指挥工具,哪个指挥家离得开它?”老师还告诉学生们说,法国有个音乐家曾经带病指挥,结果体力不支,不小心把铁棒砸到自己的脚背上,后来还因感染溃烂而送了性命。

史博嘴上不回应,内心却想:“那位音乐家的精神尽管专门值得确信,遭遇专门值得同情,然而他的牺牲值得吗?”史博内心有自己的答案。

从那以后,每次大伙儿在练习臂力课时,史博就装生病,躲在教室或者宿舍里研究音乐,臂力尽管比不上同学们,然而因为把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音乐上,因此他的造诣却远远高过了所有其他同学。

毕业后,史博靠着自己精湛的音乐才华,进入了德国最闻名的交响乐团,成了一位小提琴演奏师和幕后的音乐创作者。

1820年,史博跟随乐队去英国伦敦进行一场皇家演出,刚一到英国,乐队的指挥师就生病了,别说拎这么重的一根铁棒,确实是站都站不稳。

乐队尽管有几个替补的音乐师跟随,但是指挥师却只有一个,演出的打算又不能因此而耽搁,如何办?正在所有人都为此而忧心忡忡时,史博对指挥师说:“让我来指挥吧。

”尽管指挥师对这位懒惰的年轻人有些排斥,然而身在异国,也没有别的方法,只好承诺了他。

毕芙蓉时空交错中的灿烂光影——读《青年马克思是怎样炼成的》

毕芙蓉时空交错中的灿烂光影——读《青年马克思是怎样炼成的》

毕芙蓉时空交错中的灿烂光影——读《青年马克思是怎样炼成的》时空交错中的灿烂光影——读《青年马克思是怎样炼成的》文|毕芙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正如《青年马克思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所说:“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因为年轻,他无所顾忌,因为年轻,他不谙世事……后人在阅读这个时期的马克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是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216—217),青年马克思是充满战斗激情的,无论是在哲学还是在现实政治生活中。

那是青春之光照耀下的存在。

而这本书是中国清华园中一位年轻的女哲学家、教授为纪念自己阅读马克思20年而写下的文字。

她的青春岁月与马克思交织在一起。

她同样勇敢、博学、坚持,她把自己的空间、时代、学养、阅历、才华、风趣、快乐与马克思连接在一起,把青年马克思灿烂的青春时代的思想光影呈现了出来。

这本书不是系统的理论著作,而是哲学的散文诗。

它是哲学的,因为它的书写对象是思想,是哲学;它是散文,因为它对哲学思想的论述不仅仅是说理的,而且是描述的,用历史、文化、场景、词源学以及各种不同的文字表述风格来呈现;它是诗,因为它是个人化的,是对话,是个性的表达。

然而,个性的也是整体的,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片面的思想反而总是包含着深刻性”,尽管这是一本关于马克思思想片段的趣读,却让人体会到思想的深度和严整。

这是一场思想的探险,读者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中他已经来到了思想剃刀的边缘。

这本书是散文化的,同时也是哲学的、理论的。

在散文诗风格的文字中,理论被场景化、口语化,在轻松的阅读中,哲学的大药丸裹着糖衣怡然入口。

这些哲学论断的高度,如果不是内行,还真不会明白。

一本看似轻松的小书,中间包裹着作者多少辛勤付出,真真不足为外人道也。

但是,书的丰富性,既是这种散文诗风格的呈现,也是作者理论水准的体现。

书会说话,文字会说话,这时空交错中的斑斓色彩,映称出青年马克思的思想锋芒,也映称出我们年轻作者的理论轮廓。

让我们沿着这本书中的每一根根光柱漫步其中吧。

《马尔科姆X自传》读后感

《马尔科姆X自传》读后感

《马尔科姆·X自传》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深度的作品,阅读这本书就像是经历了一次心灵的觉醒和洗礼。

马尔科姆·X,这位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杰出领袖,通过他的自传向我们展示了他非凡的一生,以及他对自由、平等和人权的坚定追求。

马尔科姆·X的成长经历让人深感震撼。

他在充满种族歧视的环境中长大,但却从未屈服于命运的不公。

相反,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逐渐成长为一位杰出的领袖和演说家。

他的人生历程不仅是一段个人奋斗的史诗,更是一部揭示种族主义和不平等的历史长卷。

在自传中,马尔科姆·X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露了美国社会中深藏不露的种族主义和不公。

他的话语充满力量,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锐利的剑,直指问题的核心。

他对于自由的追求和对于平等的坚持,让人深感敬佩。

同时,马尔科姆·X的自传也是一部关于人性、信念和勇气的深刻探讨。

他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困境,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

他的人生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总的来说,《马尔科姆·X自传》是一部必读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马尔科姆·X这位伟大领袖的一生,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力量。

这部作品充满了激情和真理,它激励我们去追求自由、平等和公正,去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 y wor s d M a Be r o x e b hm; ii g sy ed a n syelfi wrtn tl ;r wig tl ;it ng
w i t js a idi a e eg s u t s wd l gaf t r h t n eh
Aut rS ddr s S z o Col g o at 2l 0 , z o ho ’ a es u h u le e f He lh, 5 09Su h u,
睿 智 与真情 实感 。
1马 克斯 ・ 比尔博 姆的 文笔
马 克斯 ・ 比尔 博 姆 或 许 是 查 理 ・ 姆 之 后 最 有 天赋 的英 兰 国作 家 。他 的文 笔 集 幽 默 和 文 雅 于 一 身 , 智 老 练 , 字 驾 机 文
情 实 感 , 望 其 创 作风 格 能 给 文 学 艺 术工 作 者 以 启 示 。 希 关键 词 马 克 斯 . 尔博 姆 文 笔 画笔 举 重 若 轻 比
驭能力极强。在这里我们 选取他那些广为传颂 的名 言警句
作为赏析。 11 有关 生 活 的 语 句选 粹 . N bd vr i fagt . 人 曾 经笑 死 。 o oy e de o u he 没 e d l r
Lit g W eg t u t a f n ihs J s s Twidig a Fe t e , a e - i d l ah r n M x Be r
们说 的是各 自的主题 ,给世人 的感 悟却是如此 的相似——
幸福与成功虽然人人 向往 ,但是哪有不 幸与失败让人唏嘘
不 已, 骨铭心? 刻
Go d s n e a o tt va i e sb t rt a o s n e a o t o e s b u r il is i et h n n n e s b u i t e
bo hm M a s Hi W or W ie ke s ks s and El g t e an by Beng i Br e nd W it : if a tyA Ram bl o M a Be r hm ’ e n x e bo s W r tng ii an d Dr w i St e / Hu a ng yls/ Xi ho g ao n Ab ta t s r c Ma e b hm, a o s Brts it ra ai au— x Be r o afm u i ih wr e nd c rc t
摘 要 英 国著 名 的 作 家 、 画 家 马 克 斯 ・ 尔博 姆 堪 称 多 漫 比
才 多 艺 、 画双 绝 , 以简 练 、 雅 、 谐 、 泼 的 文 笔 和 画 诗 他 优 诙 活 笔 , 举 重 若 轻 之 间 写 出 了真 知 灼 见 , 出 了 幽默 睿 智 。 笔 于 画 者在 其 活 灵活 现 的文 字 和 线 条 间捕 捉 到 了其 优 雅 睿 智 与 真
Ja g u C ia in s , h n
马克 斯 ・ 比尔 博 姆 ( a ero m,8 2—15 )原 名 亨 M x ebh 17 B 96 , 利 ・ 克斯 米 利 安 ・ 马 比尔 博 姆 (i H nyMaiia er Sr er x lnB e— mi
ti sht t r ̄ . 的 机智 眼光 胜 于对大 事 的荒 谬 想 法 。 hn amae. 事 gt t )
牛 津 大学 求 学 时 , 在 《 皮 书 》 发 表 文 章 , 曾经 在 英 国 就 黄 上 还
寥 寥数字 , 告诉世人 : 给人们 带来 了活力和希望 , 笑 道
出 了 马克 斯 ・ 比尔 博 姆 对 一 生 所追 随 的 “ 的事 业 ” 笑 的推 崇 。
Thee i c o b ad frf i e ti r ntr si g r s mu h t e s i o al .I s mo e i e e tn ur
is rdb sea pe. n pie y hi x m ls
ta ces说 起 失败 , 们 津津 乐 道 , 比成 功更 引 人人 胜 。 hn ucs S . 人 它 读马克斯 ・ 比尔 博 姆 这 句 有 关 成 功 与 失 败 的名 句 , 由 不
让人想起列夫 ・ 托尔斯泰在 《 安娜 ・ 卡列尼娜》的开篇第一 句: 幸福的家庭都是 相似的 , 不幸 的家庭 各有各的不幸。他

i ,gf d i oh wr i g a d d a n ,ma e i w r s w s r t i e n b t i n n rwi g s t t k s h s o k ie
a d e e a tb e n re d wit .Ot e s a e ho e o g t n l g n y b i g b ifan ty h r r p d t e
马克斯 - 比尔博 姆 以此 向人们证 明睿智是 一种何等重
要 、 等 优 秀 的 品质 。 何
No in wo k a b d n wi u c nc ntain nd f e r c n e o e t t o e r t a ho o
bh , om)是英国著名 的作家 、 漫画家。他 6岁便开始作画 , 在
举 重 若 轻 于简 练 诙谐 中见优 雅 睿 智
漫谈 马 克斯 ・ 尔博姆 的 文笔 和 画笔 比 胡 晓 红
( 苏州卫 生职 业技 术 学院
中图 分类 号 : 4 14 0 文 献 标 识码 : A
江 苏・ 苏州
250 ) 10 9
文章 编 号 :6 2 7 9 ( 0 1 2 — 0 8 0 1 7 — 8 4 2 1 )6 0 6 —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