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晚清爱国外交家吕海寰的成长历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晚清爱国外交家吕海寰的成长历程论文关键词:晚清;吕海寰;成长历程
论文摘要:吕海寰不仅是晚清一名爱国外交家,也是中国红十字会开创人之一。

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如此一个重要历史人物却一直未予重视。

依照国家图书馆馆藏《吕镜字自叙年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关档案和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吕海寰杂抄奏稿》等宝贵史料,对吕海寰的成长历程略作考察,以作补充。

吕海寰(1842--1927),字镜宇,又字镜如,号敬舆,又号又伯,晚年自号惺斋,山东莱州府掖县(今烟台莱州市)人。

他不仅是中国一名爱国外交家,也是中国红十字会开创人之一。

1幼年家境中衰.历经生活磨砺
道光二十二年六月初五日(1842年7月12日)早晨,吕海寰诞生在莱州府掖县(今烟台莱州市)西关粮食市一个没落的低级幕僚家庭,家境中衰。

其祖父吕书城书尽管勤苦,但屡试不第,中年以后外出游幕。

喜好扶危济贫,故“作幕一世,毫无积蓄”。

吕书诚有4个儿子,长子、次子早逝,三子游手好闲,小子即吕海寰的父亲吕晋险。

吕晋险(1813--1869年,字荆西,号筱卿),长期在外谋生,前后游幕江西、浙江、广西、陕西等省,以教读为业。

他为人忠厚,“凡贫苦朋友来告贷者,往往典衣节食以济之”。

长期在外,“足迹几偏天下而不名一钱”。

吕晋险育有两子,长子吕曦寰(1840-1894年,后更名该寰,字仙舫),次子即吕海寰。

1844年吕晋险外出游幕时,吕海寰只有3岁,母子三
人相依为命,历尽艰辛。

吕海寰自幼聪慧异样,但时常患“气厥”之症,每一年至少显现一二次,故7岁时尚未人学,8岁才开始念书。

最初与其兄同在街北刘焕章宅内从本地塾师罗文溶学习,同窗共7人。

1851年其母延师在家信房内授业,读至《诗经》。

是年农历8月间,72岁的吕书诚自外游幕回到故乡。

吕书诚继承了世代书吏的家学传统,每日能用蝇头蚕尾小楷写万余字。

他将自己游幕遍地的文件等抄写成峡,取名《衙斋巢赏》,共10册。

他还抄有《东华录》、《西域闻风录》、《唐诗》等书。

从这年冬季开始,吕海寰兄弟即在其祖父的指导下念书。

吕书诚望孙成龙,对两个孙子“期望甚深,故督责亦甚切”。

他天天“随讲随读,同桌用饭,不准偷闲游玩”,夏天还要增加夜课。

课读之暇,常常选摘《大清一统志》内诗文另用别本录出教授,以扩大视野。

他看到吕海寰资质尚聪慧,天天另外增添4页(每页20行)生书。

在吕书诚的严格要求下,吕海寰念书“功夫颇见进境”。

1853年,吕海寰与其兄同时开笔作论。

几个月后,他就开始攻读八股文,作六韵诗。

1854年,12岁的吕海寰刚读完《五经》就“发辫红头绳,曳绣花履”,参加童子试,结果被“邑侯拔置前列,府试亦在20名前”。

尽管在昔时的院试中落选,但“见者无不以大器许之”。

就在吕海寰预备科举考试的关键时刻,其祖父却病倒了。

加上在外谋生的父亲已不能“按时寄银养赡”,“家境益窘”。

吕海寰虽年幼,亦颇知度日之艰,看到母亲“挖肉补疮,备尝艰苦,心实伤之”,已不能专心攻读。

1856年,兄弟二人被迫停学,不能不谋升斗之需。

吕流寰在
家为蒙童师。

14岁的吕海寰那么在青龙观替其族舅李化南先生教义学,每一个月可得生活之资。

李氏担忧他们学业半途而废,就与本地名士宋星搓(讳汉)先生联系,吕海寰得以跟从看课。

在宋先生加意训导下,吕海寰开始使劲于大伙儿制艺,参加“考书院,亦往往得高列,所得奖赏悉心奉母”。

但是,灾患丛生,就在其祖父归天后不久,李氏也因操劳过度而患上“不寐之症,备夜头汗不止,而颈以下无汗”。

这使他们本来就十分贫寒的生活加倍艰辛了。

母子三人只能依托兄弟二人微薄的教读收人来维持生计,而二人每一年所得束修之资,仅有制钱30串。

其生活之艰辛程度即可想而知。

1860年,风传英法联军要进攻莱州,警报不断,人心惶惶。

李氏的病情急剧恶化,于1861年1月31日归天。

不久,捻军势力进展到邻县潍县,掖县又一次人心大惶,传言四起,一日数警。

掖县知县许乃恩联合本地绅商兴办团练,吕海寰兄弟即参加团练,司笔墨事。

后来,由于掖县实行坚壁清野,凡居关厢者均移居于城内,兄弟二人只得连夜匆匆将其母亲掩埋。

吕海寰与其兄嫂一路到城内大舅父家磨坊临时借居。

兄弟二人日夜巡城,每‘旧只得百数十文,赖以生活”,苦不堪言。

在捻军退出潍县后,其家内什物已被洗劫一空。

兵荒马乱以后,上学的人很少,吕滚寰在家信房内招蒙童数人教读,“每日只是制钱两吊文罢了”。

吕海寰那么因日夜焦劳,右腿生出恶疮,接着又接连病瘟,竟卧床一月有余,后在其嫂侯氏的精心护持下方得以痊愈。

早在海寰5岁那年,李氏为其聘定第二舅李同熙之女乃心为妻,后因家贫迄未成礼。

咸丰十一年(1861)年末,为度岁祭祀,海寰向其族叔
吕十爷借“五供”(铜或锡制的蜡台、香炉等)一份,用后因一时手边窘迫,将五供质于当店,转年上元节筹措得钱赴当店赎取,当店诬指该物为盗赃,送交县署究办。

实际是李同熙嫌吕氏家贫,用意悔婚而勾结吕氏及当店主等合谋诬告,组成罪状以为悔婚之借口。

后经县学生员具保始释。

年已20的吕海寰决意离家赴京谋生。

临行前,其未婚妻李乃心送来首饰一包,助其资斧,并誓言从一之志、决不悔婚。

1842-1860年是吕海寰的童年和青青年时期。

在家乡的艰苦生活,使吕海寰养成了踊跃进取、吃苦耐劳、求真务实、正直诚信等优良品质。

2晋身清末政界
1862年初吕海寰到北京,在东四牌楼四条胡同一齐姓人家设帐授徒,学生三人。

由于齐家本不富裕,“每一个月供撰亦只家常便饭”,“束修当十钱拾婚”。

秋冬时齐家又代为延致学生数人,每一个月收人增加到20余绪。

吕海寰将束修所得全数交给父添补费用,自己仅以所补底子钱零用。

他一面教读,一面“重理旧业,发愤念书,旦夕不逞”。

翌年2月,吕海寰以童生资格取得了顺天府大兴县县籍。

从此,他念书更为勤奋,“致力于制艺试贴,日夜不敢稍懈”。

自3月起至6月,每日早晨,作文一篇,诗一首。

白天授徒。

晚上用功念书。

那时,齐家只有一盏灯,即便装满油也只能用到半夜。

他便每晚10点钟以前不点灯,默诵制艺40篇后再点上灯火,读文看书,直至鸡鸣时分油尽灯灭为止。

黎明以前即起身,作文一篇后天始亮。

开始时因使劲太猛,往往见太阳即觉昏晕,后缓缓使劲才稍有好转。

吕海寰学习勤苦,日起有功。

昔时夏参加府试,名列第一。

顺天府府承卞宝第(字诵臣,扬
州人,后官至闽浙总督)对其大加奖励。

后因本地士人的反对,降为第三。

于是,吕海寰文名大起。

同年冬,参加院试,学台汪啸落在阅卷时评判“出语出凡,定是大器”。

结果,吕海寰以第五名的成绩取得大兴县学资格。

但例有学规(即学费),后经再三磋磨,降为银钱10两。

即便如此,吕海寰仍是付不起,最终仍是友人帮忙垫付才得人学。

吕海寰人学以后,与庆营、陈钱、禧增、邵海航等人交往紧密,时常在一路切磋文学,进步专门快。

1864年,吕海寰参加了顺天府乡试。

由于第一次下场,不谙规矩,亦无熟人指教,一应书籍、片竹只纸都未敢带进场内,他还听说场中有饭有粥,足敷饮食之需,不知满是具文,头场考试中竟饿了三天。

出场后,当他挨到距贡院仅有五六里路的万寿寺时已到二更天了。

这次乡试吕海寰尽管落第,可是取得了备荐资格。

同治四年(1865)正月,吕海寰转至城外炭儿胡同的潘秋水(浙江人,时为低级武官)处教徒,学生三人。

潘家“景况甚窘,束修竞不能按月致送”,但“馆待甚有礼数”。

吕海寰看到他们万分困苦,不忍辞馆。

5月间,在北京设帐授徒的父亲因患脑充血致使半身不遂。

虽延医治好,而步履艰巨。

吕海寰只得将父亲护送还乡养病。

是年6月,吕海寰回京参加岁考,经学台庞钟璐阅卷,取列一等第20名。

至秋间补增广生。

稍后,他与陈树庭等结文社,聘请绩学之士李梦九(字延龄,壬戌举人,徒弟甚广,以严厉闻名)批课。

1866年,潘家为生活所迫迁至大马神庙,几有容飨不继之势,已无支付学费之力。

可是,吕海寰看到他们礼节周到,学生也恋恋不舍,仍是不忍辞去。

他自己只能依托考书院、
考国子监所得膏火奖赏作为日用之资。

直到潘家衣食无着,实在无力延师时才离开。

1867年,吕海寰移馆至前门外观音寺胡同观音庙内西厢。

不久,听闻玉碟开馆,即辞馆与熟识之方沦洲同赴谢姓经承寓内佣书。

初缮副本,后缮正本。

每千字二千文,每日可写3000字,足资生活。

他早晚仍攻举子业。

不久,府学来送信,凛生缺出能够叙补。

因手内空乏,使费无出,吕海寰打算乡试后再呈请补察。

因此,在他上交吏部的亲供履历中仍写为增广生。

是年,吕海寰第二次参加乡试。

这次顺天府乡试的主考是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贾祯、协办大学士工部尚书瑞常、工部尚书愚谦恭都察院左都御史军机大臣汪元方。

吕海寰所在第九房房师是户部山东司郎中军机处行走方熊祥(字子望,浙江仁和县人,咸丰癸丑进士)。

三场考试时刻分别是1867年9月5日、8日、11日。

第一、二场考四书五经,第三场考策论。

策论共有五题,其内容别离是:第一问,本学术以说明治术之体用;第二问,述经史以发觉致用之人材;第三问,究史学以预备“三长”之鳞选;第四问,聂考课以讲求吏治之政绩;第五问,稽来果以经济养民之善政。

这次乡试吕海寰颇感顺手,做策论时更是得意,到12日午后,五道策均脱稿。

不意在誊写进程中一时失于检点,竟将第四道题答案末遗写“添注涂改(拾捌字)七个字,而该卷尾只剩5字之空。

依照场规,只有将数量字注明才不为犯规。

他绞尽脑汁将“添注”二字旁写,格中写“无”、“改”“拾捌字”,恰好是5字。

终于顺利交卷。

其房师的批语是:“第一场:第一,气遒笔炼,法密机圆;(其)
次,酌斟饱满;(第)三,驭题有法不懈而及于古诗工。

第二场:香皇典丽,华贵雍容,诗礼二艺抑扬抑扬,尤极蕴籍之致。

第三场:断制谨严,议论确实,足证面壁功深”。

出榜后,中266名举人。

经保和殿复试,钦取一等第七名。

与杨儒、英瑞、李鸿彬、巴图隆阿、吴燮臣、李鹤亭等15人为同门。

吕海寰中举后,在管帚胡同张姓人家宅内设帐授徒。

翌年参加院试落第,从此,困于科场。

1868年夏,他还乡探亲,立旗悬匾,并迎娶表姐李乃心。

一时刻贺者盈门,佳宾络绎不绝。

这时,咸康年间发行的库钞因无信誉形同废纸,但作为捐官上税,尚可当做现银交纳。

吕海寰友人樊某在户部任京垂,家中库钞很多。

他建议吕海寰用其库钞捐官。

1869年7月间,吕海寰便以检选举人资格纳资捐了主事。

是年秋,父病段,吕海寰回籍将父亲埋葬完毕后即返京,继续教读生活。

1861-1869年是吕海寰成长历程中的重要时期。

从取得顺天府户籍,到中举、捐纳主事是吕海寰发奋念书和友人帮忙的结果,也是其一生重要转之一。

它不仅使其慢慢摆脱了贫寒的教读生活,也奠定了晋身清末政界的基础。

3成长为洋务派官员
同治九年(1870)秋,吕海寰被簌分兵部车驾司行走。

从1870年至1882年的10余年间,吕海寰在兵部当差,“只是随班画诺罢了”。

不管他如何尽力,均因“捐钠身世,补缺无望”而“屡荐不售”,每每错过升迁机遇。

对此,吕海寰内心很不平稳,感慨“命途多并。

期间,他在五日一次进署之余,仍然过着教读生活。

1872年初,其妻李氏到京后,即寓居前门东兴隆街之南官园。

束修所人,加以每一个月印结费,生
活上已无衣食之虑。

因此,吕海寰得以集中精力学习,十几年间,官虽未升,却积存了知识与体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

1882年吕海寰终于因在职方司办理议公所事务出力,赏加四品衔,并获适昔时军机处咨取章京考试资格。

吕海寰在这次考试中尽管落选,但军机处所拟“敏事慎言”的考题却成为他以后的为官之道。

不久,同寅举人裘叔和送他新刊《洋务大全》一书,书内详载外国政治形势、军事、经济、历史、地理和社会风习等知识。

他旦夕翻览,记诵研究。

翌年四月,吕海寰升任兵部车驾司帮总办,终于取得了企盼已久的第一次升迁。

1883年5月3日,42岁的吕海寰参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咨取章京考试,试题是《惟断乃成》(唐·韩愈《平淮西碑》文句),连题目只白102行,计260字,限四刻交卷。

参试人员中明白该题出处者仅有一二个人。

吕海寰以此大做文章,在卷尾写道:“晋武以独断而胜,符坚又以独断而败……要在审其机而相乎是罢了。

”第二天面试欧美各国形势及军事商务等课题。

他依照平日所学,对答如流。

主考官李鸿藻(协办大学士兼总理衙门大臣)异样赏识,评判他“学贯中西,体用兼备”,经恭亲王奕新取定为第一名。

旋奉旨:“记名适总办。

”不久,总理衙门帮总办章京张庚题被劝革职,遗缺由吕海寰接任。

同年7月29日,吕海寰冒雨前去报到。

是日正值慈禧太后50大寿庆典,总理衙门诸位大臣均在宫入耳戏。

吕海寰被破例率领进宫内渴见恭亲王奕新。

他看到总署大堂悬着的“寰海镜清”匾额,默默立下“悟慎当差,慎言敏事”的誓言。

此前,凡被总理衙门传到之章京,汉员在司务厅收掌,满员在清档房
修档,或送钥匙,往往有一二年不获到股办事者。

而吕海寰一到总理衙门就被派充司务厅收掌差使,兼管美国股事务,令同人为之钦羡。

1884年,奕、李鸿藻等人因在中法战争中的失误被参去职。

慈禧太后录用奕治理总理衙门事务。

是年11月,吕被调派治理俄国股事务。

那时总理衙门有4个重要部门:英国股管税务,法国股管束务,俄国股管地舆兼本署事宜,美国股管出使各国事宜。

四股当中以俄国股为最繁最难,凡有学问者均在俄国股。

吕海寰通过尽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至光绪十二年(1886)正月,吕被派充同文馆帮提调。

同文馆向来正提调一人,帮提调一人。

正提调均为总办兼差,不办事。

所有馆务责成帮提调领导,兼住班。

吕海寰到任时,同文馆分前后两馆,学生共百余人。

前馆分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四项。

聘请精通华洋文字的美国人丁题良(字冠西)为总教习,英、法、俄、德文字各有一教习。

选择学生中年长而学优者为副教习。

后馆要紧学习中国文字,以考取八旗教习为教习。

凡15岁以下及华文不通者,均须人后馆,肄业三年。

另外聘请法国人毕利斡克充化学馆教习,以兵部郎中席翰佰淦充算学馆教习。

由于“学生品类甚杂,满汉错处,时有姐龋,颇费调停”。

吕海寰“旦夕不离,处之以公,守之以廉”,遇事均能及时化解。

是年4月,吕又被派署帮总办章京,仍兼同文馆之差。

碰到总办有事,或告假,帮总办须代其进宫办事。

吕海寰自任帮办以后,每一个月要替总办进内宫四、五次,而同文馆“事务殷繁”,因此超级辛劳。

吕海寰被委以重任,更为勤勉,兢兢业业,颇蒙奕助、徐用仪、廖寿
恒、曾纪泽等总理衙门大臣和兵部诸大臣的赏识,因此提升专门快。

依照吏部官员档案记载,从光绪十二年四月至二十年四月(1886-1894)的8年间,他在总理衙门升迁或兼差7次,被保奏4次;在兵部升迁或兼差5次,被保奏1次。

要紧有:光绪十三年(1887)8月,派充总理衙门帮总办章京;光绪十五年(1889)4月,充补兵部车驾司总办,兼那么例馆提调;光绪十六年(1890)7月,经兵部保送引见,奉殊笔圈出,充会同馆监督;10月,充总理衙门总办章京;十一月,派充会典馆协修;光绪十七年(1891)8月,兼主总理衙门清档房提调;10月,兵部派充顺天辛卯科武乡试题调官;光绪十八年(1892)3月,总理衙门奏请补员外郎,后照章交军机处,记名以海关道员用,并侯得道员后,赏加二品衔;6月,充总理衙门同文馆提调;12月,派充万寿庆典襄办随员;同月,充总理衙门司务厅领班,兼管银库事务;光绪十九年(1893)四月十五日,兵部率领引见,奉旨授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光绪二十年(1894)4月清廷补授吕海寰江苏常镇通海道员缺川等。

自1889年起,吕海寰每一个月除需要在总署住半个月外,还要到兵部任事。

诸多职位集于一身,其忙碌程度可想而知。

连他自己也感觉到在“两署当差”,“刻无暇暑”。

吕海寰长期在总理衙门和兵部任职,一方面能接触国家机要,了解时局转变,不时随同总理衙门和兵部等朝廷重臣办事,学习如何处置军国大事;另一方面能够在处置具体事务的进程中,形成对军国大事的熟悉和观点。

因此,他比常人有更多的机遇接触中西冲突与交流,感受时事剧变,慢慢形成时期观念、世界观念和大局意识。

从笔者所见吕海寰与僚友来往的64封信函中,能够窥见他普遍接触那时王公大臣、
驻外公使等社会名人。

要紧学习曾国藩、李鸿章、丁宝祯、薛福成、刘锡芬等洋务派人物的思想观念和理政方式,摘抄他们的奏、电文、函稿、报告等重要文章,乃至还用工整小楷全文抄写了薛福成所著的《筹海色论》。

他通过不断学习,开阔了视野,增加了知识,并在实践中积存体会。

这一时期吕海寰关于军国大事的试探,要紧集中在他为总理衙门起草的奏及各类报告中。

今见这时期吕海寰起草的奏稿中不乏关于时局的真知灼见,后人已经分不清哪些观点是来自吕氏本人,哪些是来自部院大臣,但是,咱们仍可从中看到历任总理衙门大臣和兵部堂官赏识并重用吕海寰的历史痕迹。

1870-1894年是吕海寰成才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是吕海寰成长为一名洋务派官员的重要时期,也为后来出使海外和主持清末中外商约谈判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