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1作业与测评:第一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能力测评卷
对应学生用书P15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国情怀已经积淀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在品格。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练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在中国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知识分子素来强调“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和“以身许国”的救世情怀,自觉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

家国情怀是滋养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必然素质。

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就在于通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回应所处时代最宏大最重要的问题,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我价值。

这就需要深厚的家国情怀为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

人类历史的实践也证明,那些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和光辉形象的知识分子,无不胸怀国家、兼济天下、心系苍生,甚至是为了家国理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我们矗立起了一座座广为传颂的精神丰碑。

因此,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深邃渊博的学识素养、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更加需要将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

家国情怀是现代知识分子职业精神的内在要求。

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具有新的内涵。

毋庸置疑,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精神追求的差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其他职业群体一样,知识分子是现代职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逐渐内化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时代课题的转换也为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注入了新的价值元素。

知识分子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知识分子不应单纯追求个人利益,不应置社会影响于不顾,而应该将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结合。

家国情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丰厚精神养分。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知识分子发挥建设性作用。

钱学森、邓稼先,这些优秀知识分子的先进事迹已经表明,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需要知识分子发扬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时代精神。

支撑起这种精神气质的强大动力在于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使得知识分子始终与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相向而行。

家国情怀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涵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精神财富。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知识分子有责任拒绝精致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有义务为科技创新、理论创造、学术繁荣贡献力量,不辜负伟大时代赋予知识分子的光荣使命。

(摘编自《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知识分子强调儒家文化的“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和“以身许国”的救世情怀及彰显内在品格的家国情怀。

B.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自觉地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

C.深厚的家国情怀是知识分子实现社会价值的精神动力,将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便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D.知识分子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知识分子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不应追求个人利益。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儒家文化的‘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说法错误,原文第一段“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知识分子素来强调‘内圣外王’的治世理念……”,并未说“内圣外王”是儒家文化。

另外“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略有不同。

C项,“将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便可以实现人生价值”说法过于绝对。

D项,“不应追求个人利益”错误,原文第三段“知识分子不应单纯追求个人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其中第二段主要论述了家国情怀与知识分子实现社会价值的密切关系。

B.文章分四层论述了拥有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每层的第一句话都是全段的中心句。

C.文章前三段重点论述家国情怀对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最后一段重点论述家国情怀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的重要性。

D.文章观点鲜明,论证有力,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D项“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说法有误,文中没有正反对比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和光辉形象的知识分子,都是胸怀国家、兼济天下、心系苍生,拥有深厚家国情怀的人。

B.社会的发展赋予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以新的内涵,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将逐渐取代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C.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治理十分重要,具备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更是知识分子始终与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相向而行的保障。

D.现代社会,知识分子应认识家国情怀的新内涵,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不辜负伟大时代赋予自己的光荣使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项,“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将逐渐取代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错误,原文“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逐渐内化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职业精神”,是“内化”而不是“取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幸存者
江岸
朝阳背着一个帆布包,回到了阔别十年的黄泥湾。

他惊奇地发现,村里原本清一色的板打墙黑瓦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小洋楼。

他凭着记忆,在楼群里钻来钻去,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

这个破败的院落,是村里唯一残存的板打墙黑瓦屋。

院墙东倒西歪,墙头杂草丛生,院门上布满窟窿和裂缝。

他迟疑地推开院门,门轴咯咯吱吱地夸张地响了几声。

娘坐在院子里。

朝阳目不错珠地看着她。

和印象里的娘相比,他感觉眼前的娘有些瘦,有些黑。

娘一动未动,像极了一尊雕像,或者说,在这个瞬间,她凝固了。

朝阳哆嗦着,想喊一声娘,但没有喊出声。

他踉跄几步,向娘扑过去,猛地跪在娘的膝前。

他抬起头,已是满眼的泪水。

娘缓过神来,眼泪也夺眶而出,一滴一滴浇在他仰起的脸上。

他低沉地喊一声,娘!话音未落,娘紧紧抱住了他……
我爷爷、奶奶呢?
他们都走了。

他们身体本来就不好,你出事以后,你奶奶没过半个月就走了,半年以后,你爷爷也走了。

我……黄叔呢?
村里人容不下他,说他害了你,把你奶奶、爷爷都气死了,把他撵走了。

沉默像一座山,堆积在娘儿俩中间。

朝阳不知道说什么好,呆呆地看着娘。

小时候,他一直以为黄叔是自己的亲爹。

可是,他叫张朝阳,黄叔叫黄秋生。

长大以后,他才明白,黄秋生是他后爹。

娘把什么都跟他说了。

黄秋生是爹生前的战友,他们曾经一起在云南边境一
个武警缉毒中队服役。

他复员以后,没有回四川老家,来到了河南。

他来的时候,朝阳才三岁。

朝阳八岁的时候,爷爷、奶奶认黄秋生当了儿子,不久,在爷爷、奶奶的撮合下,他和朝阳的娘拜堂成亲。

打那以后,朝阳有时候把他喊爹,有时候依旧把他喊黄叔。

无论朝阳喊什么,他都兴高采烈地答应。

为了朝阳,他们没有再要孩子。

你还恨他吗?
我……
上囚车的时候,你说过,你要杀了他。

那时,我不懂事。

娘不由自主地想起十年前的那个傍晚。

朝阳在城市打了几年工,一直灰头土脸的,没混出人样。

可是有一次回来,突然光鲜了,出手也阔绰,一把给了娘两千元钱。

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他再次回来的时候,是一个傍晚。

他慌里慌张,喝水、吃饭都狼吞虎咽,吃饱喝足以后,他让娘给他拿些钱,他马上要走。

这个时候,黄叔回来了,拦住了他。

你知道吗?他向派出所举报你,征求了我的意见,我同意的。

他怎么说的?
他问我,他是不是你的爹?我说,怎么不是?他说,那好,朝阳的事儿,我来处理。

他劝我去自首,我没有答应。

朝阳当然不会忘记,他在桥头接货,警察神兵天降,实施抓捕。

他不要命地跑,好不容易逃掉了,逃回了家。

黄叔把娘关在屋外,逼他说实话。

朝阳只得如实说了。

他在工地上认识一个朋友,朋友给他介绍了一桩生意,比打工赚钱,还累不着。

开始的时候,只让他望风,没有让他参与行动。

后来他参加行动了。

这次在桥头接货,他被警察盯上了。

要恨,你恨娘吧……
我现在谁也不恨,要恨,只恨自己。

真的这样想?
其实,我应该感谢黄叔。

朝阳进了派出所以后,把所知道的情况竹筒倒豆子,和盘托出。

因为陷的不深,且有提供线索的功劳,将功折罪,只被判了十年有期徒刑。

后来从一个同籍的狱警嘴里,他陆陆续续地了解到,当年一起参与贩毒的同伙,不是因为吸毒抢劫杀人,就是因为贩毒数额巨大,都被处以极刑。

他是唯一的幸存者。

黄叔,现在,又成家了吗?
我们没有离婚。

他说,你爷爷、奶奶入土为安了,他只完成任务的一半,照顾好我们娘儿俩,是他的另一半任务。

那你们……
他在城市打工。

我哪里也不去,等你回家。

他每月寄钱回来,我一分没花,都给你攒着。

娘劝过黄秋生无数次,村里人撵他走,他干脆回四川老家算了。

他执意不从。

他说,如果不是老班长纵身扑倒了他,被毒贩打中的就不会是老班长,而是他黄秋生。

老班长牺牲了,他的余生,就是替老班长活着了。

令他难过的是,老班长死在毒贩手上,可他唯一的儿子,却阴错阳差地卷入了贩毒团伙。

是他的溺爱,让朝阳养成了拈轻怕重、不能吃苦的习惯,从而导致了他的失足。

他后悔莫及。

以后有什么打算?
我想让黄叔带我们去一趟云南烈士陵园,我要给爹扫墓。

以后呢?
以后的事情,我都听黄叔的,他是一家之主。

(选自《小小说》)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朝阳的爷爷、奶奶是两位内心充满矛盾的老人,他们对待黄秋生和自己的孙子张朝阳都是爱恨交加,小说真实、形象而生动地刻画了一对农村老人形象。

B.“沉默像一座山,堆积在娘儿俩中间”主要交代了母子二人因十年的时间而产生的陌生感,“堆积”说明这种陌生感的强烈性,这样写是为了引出下文举报的情节。

C.本文通过张朝阳的回忆介绍了张朝阳十年前被黄秋生举报被抓的事情,以及在狱中知道了当年一起贩毒的同伙都被处以极刑的情况,以此表现张朝阳不生黄秋生气的主要原因。

D.“以后的事情,我都听黄叔的,他是一家之主”说明张朝阳已经把黄秋生当作自己的父亲了,特别是经过十年的监狱生活,张朝阳更加成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根源。

答案C
解析A项,“对待黄秋生和自己的孙子张朝阳都是爱恨交加”错误,爷爷、奶奶对待黄秋生是爱恨交加,但对孙子张朝阳只有爱而没有恨。

B项,“沉默”一句不是表现“因十年的时间而产生的陌生感”,而是两人不知如何提起黄秋生这个人。

D项,“张朝阳已经把黄秋生当作自己的父亲了”错误,张朝阳在入狱前就承认黄秋生是自己的父亲了。

5.小说塑造“娘”这一形象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①连接黄秋生和张朝阳的纽带。

小说通过“娘”的形象把黄秋生和张朝阳联系起来编织故事。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通过“娘”的回忆,交代了张朝阳被逮捕后的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侧面烘托黄秋生。

黄秋生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通过“娘”对张朝阳的爱的描写来侧面表现黄秋生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査赏析作品形象和内涵的能力。

回答本题注意把握张朝阳的“娘”与张朝阳、黄秋生的关系、与故事情节发展的关系、与人物塑造的关系等。

比如“娘”是连接黄秋生、张朝阳的纽带,因为“娘”的相关回忆的内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用“娘”的相关回忆介绍黄秋生其人、其事等。

6.本文中黄秋生的形象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6分)
答:
答案①要有感恩之心。

黄秋生入赘张朝阳家,是因为张朝阳的父亲当年为了救黄秋生而牺牲,所以黄秋生担负起奉养战友一家的责任。

②要忍辱负重。

因为举报张朝阳受到战友的父母及乡亲们的误解,但黄秋生对这个家庭能够忍辱负重、不离不弃,在城里打工养活自己的妻子——张朝阳的母亲。

③要分清是非。

虽然张朝阳是战友的儿子,是自己的继子,但在大是大非面前,黄秋生能够分清是非,举报了儿子贩毒的事情。

④要学会反思。

因为张朝阳是救了自己命的战友的儿子,所以黄秋生对张朝阳比较溺爱,这造成了张朝阳不能吃苦的毛病;在知道张朝阳违法后,黄秋生能够认真地反思自己过去的错误做法。

(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査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回答本题,注重把握黄秋生的为人、做事体现的人生意义或人文精神等。

比如黄秋生后来入赘张朝阳家是因为张朝阳的父亲为救黄秋生而牺牲,所以黄秋生转业后就到了张朝阳家里,这体现了黄秋生的感恩;再如黄秋生大义灭亲举报张朝阳后,村里人不理解,但黄秋生忍辱负重、对张家不离不弃等,体现黄秋生的是非分明、忍辱负重等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①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去年第一季,节目一经推出就好评如潮,如今第二季的节目“观众缘”更强,“诗词力”更猛。

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能够以如此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②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则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比较押韵,朗朗上口,充满语言美感。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其实是在跟诗词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阅读诗词,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会逐渐留意观察生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思考生活。

③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略显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

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④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

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①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

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②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③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④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⑤“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

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⑥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

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⑦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都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⑧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①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

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②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

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

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③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

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④“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

“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⑤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

⑥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

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

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⑦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侧重从主创者的角度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答案B
解析A项,“都充分肯定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

C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D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B.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C.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D.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答案C
解析A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

B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

D项,“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9.《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6分)
答:
答案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

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

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归纳能力。

解答时,紧扣材料,分析概括即可。

在材料一中,重点阐述了诗词使人们拓展生活视野,有助于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让我们知道,生活还有诗和远方。

材料二通过对《中国诗词大会》主创团队的专访,为我们传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