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杭州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次模拟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杭州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次模拟
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对于北魏时期出现的“胡人汉服”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当时已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北方少数民族有穿汉族服装的喜好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2.4世纪后期,建立前秦政权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王是
A.刘裕
B.王猛
C.司马炎
D.苻坚
3.与“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草木皆兵”等有关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垓下之战C.涿鹿之战D.淝水之战
4.下列历史人物中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的是()
A.刘备B.孙权C.曹操D.曹丕
5.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片反映了公元229年三国鼎立的地理方位( )
A.B.C.D.
6.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A.学汉语B.与汉人通婚C.迁都洛阳D.改穿胡服
7.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

石窟艺术是随着某宗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该宗教是
A.伊斯兰教
B.佛教
C.道教
D.基督教
8.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B.C.D.
9.“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该史料记载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情形B.西汉初年南方的情形
C.西晋末年北方的情形D.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
10.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

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图法制作系惯与烙饼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经济重心南移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民族不包括
A.匈奴族B.鲜卑族C.羌族D.女真族
12.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女真族
B.鲜卑族
C.党项族
D.契丹族
1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以下属于农业方面的是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②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③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技术④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关于下列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描述正确的是
A.相传黄帝时期隶首发明了音律B.东汉的华佗研制了麻沸散,被称为“医
圣”
C.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D.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是《兰亭集序》
15.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
A.南朝
B.西晋
C.东晋
D.汉
16.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推算《大明历》时,必须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精细的推算。

下列成就对他创制新历法产生重要作用的是( )
A.设计制造指南车B.设计制造千里船
C.编著《缀术》D.精确计算圆周率
17.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为主的宗教画盛行,并且石窟艺术大放光彩,石窟群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这说明()
A.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宗教国家B.佛教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C.佛教文化影响深远D.佛教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
18.《辞海》说,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它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这一字体的创立者是( )
A.钟繇B.胡昭C.王羲之D.王献之
19.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

下列三国与西晋兴亡更替示意图表达最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B.
C.D.
20.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为()
A.独尊儒术B.实行汉化
C.开发江南D.科举取士
21.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其中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是A.西晋
B.隋朝
C.唐朝
D.清朝
22.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
A.优越的自然条件B.人口的大量南迁
C.统治者的政策推动D.稳定的社会环境
23.“南朝”是东晋灭亡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王朝的统称。

这四个王朝相继出现的顺序是
A.宋、齐、梁、陈B.宋、齐、陈、梁
C.陈、梁、齐、宋D.齐、陈、梁、宋
24.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书界赞美他“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其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A.顾恺之B.胡昭C.王羲之D.锺繇
25.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实施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等政策。

“胡人汉服”现象说明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方面相互交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胡人汉服”现象说明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方面相互交融,不是北方少数民族有穿汉族服装的喜好,④不符合题意。

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D
解析:D
依据所学可知,4世纪时,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苻坚任用汉族人王猛进行改革,逐渐强大,不久统一了黄河流域。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投鞭断流”指的是东晋与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苻坚认为很快灭掉东晋,大臣劝苻坚说:“虽然我们现在兵多将广,但晋军有长江天险可守,我们未必能取胜。

”苻坚傲慢地笑道:“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风声鹤唳”指的是东晋与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苻坚的溃兵听到风声鹤叫,以为是追兵呼喊;“草木皆兵”指的是东晋与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苻坚在城楼上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再往远处看,对面八公山上,隐隐约约不知道有多少晋兵。

选项D符合题意,AB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出现的成语,不要混淆相似知识点。

4.C
解析:C
【解析】
抓住关键词“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结合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0年,曹操死后,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三国时期开始。

所以,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C项符合题意;刘备、孙权和曹丕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后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229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根据三国都城的位置可知,D项中的图片反映了229年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势,AB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

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是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即穿汉服,D符合题意;ABC 都属于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排除。

故选D。

题干“孝文帝改革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准确掌握的基础上解答此题。

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

所以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和雕塑综合特点的是石窟艺术,该宗教是佛教,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8.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选项图片可知,D符合题意,ABC排除。

故选择D。

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东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南方自然条件好,土地肥沃,到后期出现了“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的局面,故D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还没有开发,故A不符合题意;西汉初年南方逐渐得到开发,故B不符合题意;西晋末年北方的情形,这不是南方情况,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的砖画“制作蒸馍与烙饼”“食用烧烤食品”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图片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汉人学习胡人的生活习俗,胡人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相互交融,体现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所以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民族交融,故选B。

1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

他们被称为“五胡”,与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加速了民族融合。

题意要求不包括的内迁民族,故本题答案选D。

1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故B符合题意;女真族、党项族、契丹族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D
解析: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比较安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

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由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1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是《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D符合题意;相传黄帝时期的伶伦发明了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A不符合题意;东汉的华佗研制了麻沸散,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B不符合题意;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

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总称为南朝,A符合题干;西晋和汉都是大一统王朝,BD不符合题干;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而北方处于政权林立的“十六国”时期,号称“东晋十六国”,故C不符合题干;故本题选A。

16.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祖冲之推算《大明历》时,必须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精细的推算,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对他创制新历法产生重要作用,故D符合题意;设计制造指南车、设计制造千里船、编著《缀术》与题干无关,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7.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因为佛教的教义适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所以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为主的宗教画盛行,北魏的工匠在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基础上,又吸收外来的佛教艺术,创造出具有新的风格特色的石雕艺术,石窟群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这说明佛教文化影响深远,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8.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曹魏时期,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独创楷书书法的是钟繇,故A符合题意;胡昭是三国时期书法家,擅长隶书,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王羲之、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擅长行书,故C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建立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
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西晋灭掉魏国和吴国,于280年统一全国,故D符合题意;ABC图示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文中的“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说明孝文帝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进行了著名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称作汉化措施,ACD选项和孝文帝无关,所以此题选B。

2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

2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中流民迁移方向为自北向南,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

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从图片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故选B。

23.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统称为“南朝”,故A符合题意;BCD排列顺序错误,排除。

故选A。

2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东晋王羲之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
阶段。

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C符合题意;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A不符合题意;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

B不符合题意;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

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佛教盛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B正确;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与题意无关,可排除;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可排除;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阶段特征,可排除。

故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