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 马工程第04章 技术美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功能美
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底层架空,柱子十分细巧,底层车道的半径是当年 出产的雪铁龙汽车的转弯半径,以此向工业产品致敬。
带形窗是采光器和观景器,内部的坡道犹如传送带保证交通的连续感,自由 的平面布局,随意弯曲的墙体脱离了结构的束缚而单纯是分隔的构件,在阳光 下曲线的墙体也是造型的手段。
近乎方形的平面,使萨伏伊别墅像一个精巧的产品坐落在开阔的绿地中,尽 管任何局部的做法都是简单的,但整体上它呈现出机器般复杂的构成关系,光 影构成了丰富的立面层次。
汽车、飞机、喧嚣而不眠不休的工业化城市等等在未来主义者的眼中充满魅 力,因为这些象征着人类依靠技术的进步征服了自然。
水晶宫建成于1851年,位于伦敦市。它与世博会于1851年同时诞生,是一个以钢铁为骨架、 玻璃为主要建材的建筑,是十九世纪的英国建筑奇观之一。在1936年的一场大火中被付之一炬。
图 5.水晶宫外观效果图
图12. 萨伏伊别墅,位于巴黎近 郊的普瓦西,由勒·柯布西耶于1928年 设计,1930年建成,使用钢筋混凝土 结构。唯一的可以称为装饰部件的是 横向长窗,这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让 光线射入。
二、功能美
功能美这一范畴对于设计领域具有广泛意义:它把科技进步的成果直观化了, 成为社会前进目的性的一种展示;有助于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环境相协调, 消除人对产品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促进商品的流通,激发人的购买欲。
图11 .现代生活中的休闲座椅
二、功能美
技术美也可以称为功能美。就是说这种对象具有合目的性的形式。罗兰·巴特 指出:“功能美不存在于对一种功能的良好结果的感受之中,而存在于产生结 果之前的某一时刻被我们所领会的功能本身的表现之中”。
单个沙发的功能美,不是通过人坐在上面很舒适所产生的快感,而是沙发的 形式在直观中使人感到坐在上面很惬意所形成的美感。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 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 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他们的学术背景使他们比一般的建筑师敏感,洞悉现代社会的快速多变和廉 价的特性,因此直接从大众传媒中最常见的城市、生活和政治等波普文化内容 取材,用拼贴技术进行直观的概念表达,提出了一系列的构想:最重要的分别 是行走城市(Walking City)、插接城市(Plug-in City)和瞬时城市(Instant City)。
技术成果的取得依据三种要素:第一符合自然规律;第二其目标设定要满足 人的需要;第三通过人的生产劳动来实现。
图1 .传统技术工具——犁
图2.现代生活中的书架
一、技术范畴
机器生产的出现,人的技能和技巧的作用弱化,而机器和工具的作用加强。 技术的物质手段成为技术的主要标志,技术成为科学的物化。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是一种展现方式。如果 我们注意到这一点,那么技术本质的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就会向我们打开。这 是展现的领域,即真理的领域。”也就是说,生产作为技术的展现,它使自然 朝向主体需要的方面产出。
蓬皮杜中心的形象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建筑师认为建筑应该设计得能让人在其中自 由自在地活动,自由和变动性就是房屋的艺术表现。他们说:“这座建筑是一个图示, 我们要大家立即了解它,把它的内脏放到外面,是为了大家看得清楚,自动扶梯装在 透明管子里,让大家能看清其中的人怎样上上下下,来来往往。这对我们非常重要。” 这座建筑是一种新的美学的宣言。
图13.亥伦《行走城市》(1964)。如同有触角的巨型机器爬虫,停泊在曼哈顿街区。
图14.彼得·库克 《插座 城市》(1965)。以可 拆卸组装的金属舱住宅作 为基本构件,由机械手臂 按照人口 规模组建成不 同尺度的移动社区,再插 接到超级框架之中,最后 形成可自由装配的巨构城 市。
瞬时城市的概念是假想在不发达的、单调的小镇中,空中的气球通过一些 临时性的结构(如表演空间)聚集到一起。
园艺师帕克斯顿提出了一个花房式的建筑方案。金属和玻璃成为主要建筑材 料,施工方式也变为装配式,构件尺寸经模数控制后都可以委托厂家异地制造 (并可多家工厂同时生产,提高效率),整个建造过程充分体现了工业化机器 大生产的优越性。
二、技术的美学视域
之后,一些人则从工业革命的成就中看到了扫除过去一切的力量源泉——机 器,并为之讴歌。其中最激进、极端的声音来自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 内蒂,于1909年发表了《未来主义者宣言》一文,吸引了一众追随者,涉及多 个艺术门类。宣言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极端推崇, 宣称新的比旧的好,年轻的胜于年老的,传统的一切都应该消失。
画面充满了广告的元素,反映了大众文化,带有调侃的意味。
第三节 设计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创造
一、设计是一种文化整合 二、技术规定性与形式自由度
一、设计是一种文化整合
在工业化生产方式中,产品的设计是生产的首要环节。 设计是以观念的构思形成产品的表象,作为生产的前提使产品的形式符合人 的目的和需要。 设计师要在形式的创造中提供能满足人的需要和生活情趣的产品。
第二节 技术美与功能美
一、技术美的独立 二、功能美
一、技术美的独立
技术美作为工业时代所倡导的审美形态,最初成为“工业美学”研究的对象。 法国工业设计教育家Y.维埃诺提出了工业美学的“宪章”,其中指出:产品 的选材和工艺应符合经济原则;产品只有适用,才会有美;产品外观与使用应 该协调;产品的美表现在其结构、形式、质料和色彩之中;产品的美不是外加 装饰,而具有内涵属性等。
图3.现代生活中的木制碗
图4 .现代生活中的座椅
一、技术范畴
《庄子·养生主》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 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 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 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 軱乎!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一、技术范畴
《庄子•达生》
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 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 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曰,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 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 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 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图9.德国国家美术馆
二、技术的美学视域
蓬皮杜艺术中心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其外面挂满了各种管道和设施,比之 一般的工厂更显凌乱,形式上除此之外也说不出别的了。
罗杰斯解释:“这个中心要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接待和传播文化的中心。它 的建筑应成为一个灵活的容器,又是一个动态的机器,装有齐全的先进设备, 采用预制构件来建造。它的目标是打破文化的和体制上的传统限制,尽可能地 吸引最广泛的公众来这里活动。”
二、技术的美学视域
密斯用金属和玻璃这样的材料来建造,特别能塑造精准的视觉效果。密斯擅 长使用工字钢的组合来丰富建筑立面的构件形式,一方面使建筑显得轻盈,一 方面增加了细部的光影层次。
不过,整体上虽然密斯也主张工业化生产的建筑体系,但其审美趣味仍希望 保留古典建筑的优雅,德国的国家美术馆被评论为现代神庙或可说明这一点。
图7.贝伦斯设计的通用公司透平机车间
图8.格罗比乌斯的德绍包豪斯校舍
二、技术的美学视域
使机器美学得以确立的旗手型人物是勒·柯布西耶。 在《走向新建筑》中,他提出建筑师要向工程师学习,建筑应该具备机器般 的品质,“工程师受经济法则推动,受数学公式所指导,使我们与自然法则一 致,达到了和谐。”他甚至把希腊神庙所具有的严格的比例系统与精确的模数 同机器相类比,以此佐证自己的理论。 最关键的是他成功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实践了这些想法。
二、功能美
亥伦的行走城市,设想的是一个由智能建筑或机器人组成的系统,人待在 巨大的、自给自足的生活舱内,任意地漂浮在城市上空。生活舱是独立的,但 通过插入式的站点可以补充给养或交换居民。所谓市民就是得到服务的游民, 同今天汽车造成的现实并非全然不同。项目的背景是核战争后的废墟。
库克设想的插接城市则是一个巨型结构,没有建筑,只是一个构架,提供 接口,人们生活在有接口的标准化组件中。机器统治了世界,人成为等待加工 的原材料,所不同的是人们享受这种体验。
第四章 技术美
内容概要
第一节 技术范畴及其美学视域 第二节 技术美与功能美 第三节 设计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创造
第一节 技术范畴及其美学视域
一、技术范畴 二、技术的美学视域
一、技术范畴
在手工业生产时代,技术与艺术没有严格区别,即技艺相通。在古代,技术 是人的手艺、技巧和技能的总称,其中的技术侧重在主体方面。正如《说文解 字》所称:“技,巧也,从手支声”。
图10.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坐落在法国首都巴黎。1969年,已故总统蓬皮杜决定 兴建蓬皮杜中心。1972年正式动工,1977年建成。外露复杂的管线的颜色是有规则的。空调管路 是蓝色、水管是绿色、电力管路是黄色而自动扶梯是红色。
二、技术的美学视域
必须点明蓬皮杜艺术实践同柯布西耶的之间的区别,他们是把建筑形式处理成机器 的样子,其设计并非全然是从功能出发的,在过程中拒绝了博物馆专家对固定的墙面 和天花板的要求,“我们遇到了许多我们不喜欢的要求。我们对业主的要求保持了相 当的距离。”
一、技术范畴
德国美学家M.本泽根据三种特性把以下四种对象区别开来:
对象 特性
固有性
自然对象 √
技术对象 ×
设计对象 ×
艺术对象 ×
确定性
×
√
×
×
预期性
×
√
√
×
二、技术的美学视域
德国著名建筑家和设计大师P.贝伦斯说:“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才能把 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的技术成就变成一种成熟的、高级的艺术,这个问题至关 重要,在人类的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激进功能主义的代表:活跃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阿基格拉姆集团。 他们主张现代建筑学应该同“当代的生活体验”紧密结合,电脑、自动化技 术、宇宙航行、大观模的旅游、环境公害等等已是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从中可 以概括出“流通和运动”、“消费性与变动性”等概念,这些概念应作为建筑 的核心理念。
二、功能美
他们以机器和科技的人可看作是软件,设备是硬件,硬件构成建筑主体,硬件依据软件的 意图来运行,至于建筑本身最终将被设备所代替,走向非建筑。
美国文化学家L•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1934)一书中指出:机器不仅是 人们活动的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有价值的生活方式。把机器的制造与人的需 要和愿望充分地结合起来,是新技术发展的一个标志。
二、技术的美学视域
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是一曲工业革命的赞歌,自1849年决定办首届世博会起, 展场的建造就成为众所瞩目的议题。这座建筑体量要大(落成面积近9万平方 米),建造速度要快(一年多的时间),建完之后还要拆卸,传统的建造方式 遇到了死结。
图6.水晶宫内景
二、技术的美学视域
德国人的实践更为务实,他们组织了“德意志制造联盟”,把艺术家和生产 企业召集到一起,全面提升工业产品的审美品质。
彼得·贝伦斯是联盟的代表人物,得以有机会在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鞭长莫及 的工业建筑领域进行探索。
贝伦斯并未将经济和效率理解为简陋,在摈弃不必要的建筑装饰的同时,仍 然注重建筑的审美品质,这种美是通过简明的几何体量组合、高效的平面布局、 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而实现的。
二、技术的美学视域
贝伦斯设计的通用公司透平机车间成为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后来格罗 比乌斯也以工厂建筑建立了自己的声誉,工业建筑在现代建筑的进程中扮演了 特殊的角色。
及至格罗比乌斯的德绍包豪斯校舍的设计,其布局和形式语言都深受工业建 筑的影响。
机器的逻辑已经进入建筑的实践领域,机器的审美特性也越来越引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