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实验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显微镜各部位的名称、作用,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2、学习显微镜的使用,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像,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树立初步的科学意识。

实验重点、难点:
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学习独立操作显微镜。

3、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像。

课前准备:检查显微镜是否正常,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等,学生分组4人为一组,确定一人为组长。

实验过程:
老师导入:大家知道除了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那细胞究竟什么样,大家想不想知道?“想”,当然细胞非常微小,我们怎么才能看到它们呢?“利用显微镜”。

那么怎么使用显微镜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的使用方法。

目标一: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及功能。

1、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叫什么?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看课本彩图所示,对照桌上的显微镜认识各部分名称,并互相说出。

然后,老师检查。

请主动举手的同学上台,一一指出并说出各部分名称。

2、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教材没有给出任何说明,在这种情况下我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试一试,看一看,想一想来解决,通过主动探索发现结论。

如:反光镜的作用,用手摸一摸;粗、细准焦螺旋的作用,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看一看,就会找出答案来。

最后老师点拨,让学生想一想,总结归纳。

目标二:练习使用显微镜
1、理论学习
先让学生自学课本P37—39中使用显微镜方法步骤,在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说出各步骤的要点。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按步骤规范演示,将重点步骤说明白,该强调的地方要强调。

如:第二步对光。

为使学生规范掌握操作方法,我强调要做到:三转二看一条线。

转转换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遮光器,选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转反光镜,光线亮的时候用平面镜,光线暗的时候用凹面镜,光线反射通过通光孔进入镜筒内。

同时转转换器时要看物镜,使它离载物台的距离约1厘米,转遮光器时,要左眼看目镜,右眼睁开。

此时达到目镜、物镜、反光镜、通光孔成一条线,对光就成功了。

即通过目镜看到一个白亮的圆形视野。

2、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要带着任务去完成。

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在目镜中你看到的物像是正像还是倒像?你看到的物像放大了几倍?将观察的标本上移或左移,看看物像朝
哪个方向移?在一张不透明的纸上写上一个“上”,你能看清楚吗?试试看。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操作完成任务。

在此过程中,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最后和学生共同交流,总结操作显微镜的一般步骤。

教学反思
本节课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能规范操作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在教学中由学生根据教材,对照实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各部分构造与功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老师及时验查,激励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此处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感觉老师点播的还是没能恰到好处。

如: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没能及时给学生总结。

其次,做实验时,学生学习显微镜的使用过程,先是老师边讲解边示范演示,强调关键步骤,然后学生带着问
题去进行动手操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创设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有意义学习才可能顺利完成。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也确实以启诱导的方式在进行教学,但我感觉教学过程并不是很理想,因为总是感觉好像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给学生做的铺垫太多,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自己的观念还没有解放。

平时对学生问题意识、参与意识的培养和激发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要努力解放自己,该放手让学生完成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才更容易暴露出来,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讨论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由老师点播,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本节课由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耽误了很多时间,时间控制的不是很合理,导致显微镜呈像特点的总结不是很具体,当然就更没有时间进行练习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每当让学生进行学习时,都要明确学习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每次学习都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学生们的合作交流、探究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