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综述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并运用该理论解释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行为。
对利益相关者的权力是否影响企业的披露策略,不同国家利益相关者的差异对于社会责任披露水平的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应如何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等。
我国相关问题的研究需要拓展。
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综述
随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相关问题。
国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比较成熟,并取得了大量成果。
本文拟对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予以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概述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从80年代开始得到了不断地发展。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一词来源于美国,斯坦福研究院的一些学者利用“利益相关者”一词来表示所有与企业有密切关系的人。
Ansoff(1965)最早将利益相关者问题引入学术界,主张企业社会责任必须考虑利益相关者,“要制定出一个理想的企业目标,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分销商”。
在所有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中,Freeman(1984)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
Freeman不仅将影响企业目标达成的个体和群体视为利益相关者,同时也将受企业目标达成过程中所影响的个体和群体看作利益相关者,并正式将当地社区、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者等纳入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范畴,丰富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
Clarkson(1994)认为,企业的目标是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和财富,企业是由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系统,该系统与为企业活动提供法律和市场基础的社会大系统一起运作。
根据相关群体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承担风险方式的差异,可将利益相关者区分为主动利益相关者和被动利益相关。
Clarkson认为的主动利益相关者实际上是对利
益相关者狭义上的界定,这一定义关键在于对企业拥有合法要求权的人或群体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区分,从而使狭义上的利益相关者有了一个比较确定的范围。
Starik(1994)从动态角度考察,提出了潜在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即可能对企业目标实现产生影响或反过来可能被其影响的个人或群体。
潜在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实际上是把利益相关者界定在企业动态运营过程中,潜在利益相关者在企业发展的某个阶段往往会转化为现实利益相关者。
Mitchell和Woods(1997)详细研究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总结了自1963年斯坦福研究院涉足利益相关者问题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共30多年时间里,西方学术界共给出的27种利益相关者的典型定义。
总的来看,西方学者关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可谓形式多样,但是通过对这些定义的分析,基本上能把握利益相关者的真正内涵,即利益相关者是与企业相互影响的,企业离开利益相关者发展必将受到影响,反之亦然;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投入包括:物质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等。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国内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9年以前,主要转述西方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初步探索;第二个阶段,1999年以后,利益相关者理论进一步发展阶段,国内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不再是大量地转述西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成果,而是开始从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深入研究。
杨瑞龙、周业安(20XX)认为利益相关者是与特定联合生产过程中有联系的个体,包括生产要素所有者及企业联合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投入者。
陈宏辉(20XX)从关联性和投资专用性两个角度来界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的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
瞿商、李彩华(20XX)从参与企业经济活动的角度定义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是指公司或企业经济活动中的所有参与者,他们包括股东、债权人、经理、职工和客户等。
杨林、易可君(20XX)从合约和风险的角度定义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是指与公司有合约合同的人,他们因企业活动而承担不同程度的风险,其中包括股东、经理人、员工、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社区等。
刘利(20XX)从投资专用性和互动关系角度定义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
用性投资,或与企业有一定直接的或间接的、长期的或短期的互动关系,并承担了一定风险,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个体和群体。
周超(20XX)将企业利益相关者从资本、资源、权力和社会四个方面重新划分,分析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和产生的根源。
利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分析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指出政府在利益相关者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二、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Dierkes和Antal(1985)指出,公开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为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对话提供了基础。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20XX)认可这一观点,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基本目标是为持续进行的与利益相关者的对话提供支持。
企业公开提供社会责任报告,被视为是向广大利益相关者履行受托责任的表现。
但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否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行为提供强有力的解释,企业如何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冲突,学者们的实证研究从不同角度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解答。
(1)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利益相关者动因。
Ullmann(1985)在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解释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行为方面,做了开拓性的工作。
他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框架分为三个维度:利益相关者权力、战略态度及经济绩效,分析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动机、压力和结果。
Ullmann的理论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
Mark J.Epstein和Martin Freedman(1994)认为,遵守信息披露法规是公司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发现个人投资者需要更多的社会责任信息,来自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构成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另一外在驱动因素。
McWilliams和Siegel(20XX)利用列清单的方法,按照多种标准把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进行分类,并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综合分析。
Pamela Kent和Christopher Chan(20XX)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到企业自愿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研究中,以澳大利亚最大的102家企业为样本,利用Ullmann的三维模型提出相关假设,用股东、监管者、游说团体代表利益相关者,得出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大小以及战略态度的积极性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呈正相关关系,而经济绩效与信息披露不存在相关关系的结论。
Joyce van der Laan Smith,Ajay Adhikari和Rasoul H. Tondkar
(20XX)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解释了不同国家在社会信息披露中的差异问题。
作者以1998年和1999年32家丹麦、挪威以及26家美国的电力企业为研究样本,研究结论认为,企业在社会中的角色以及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对企业年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和范围具有重要影响。
来自于重视社会问题的国家的企业,其年报中的社会责任披露质量较高。
Milan(20XX)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态度和行为的直接表现,他根据利益相关者的多种分类,对欧洲90家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数量和种类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企业信息披露受到具体的企业社会责任因素的影响。
Craig Deegan(20XX)研究了非盈利组织(NGO)对公司环境报告的影响。
作者指出,公司可以利用特定类型的信息披露来获取和维持特定团体的支持。
作者对澳大利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环境报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调查,发现WWF的确对采掘行业的环境披露行为和规范产生了影响。
Stuart M.Cooper和David L. Owen(20XX)对20XX年发行债券的英国上市公司所公布的“运营情况和财务状况评论”进行了分析。
通过授予利益相关者权利,对管理者相关管理制度改革的水平进行评估,从而加强企业的责任,促使企业采取积极的行为和产生新的管理条例。
作者认为,强制性的社会环境报告与特定目的报告中的自愿性披露一样是无效的。
管理者根据相关准则进行信息披露,对推动利益相关者管理方面的作用较小,因而不能看作是履行责任的方式。
R. Scott Marshall等(20XX)利用合理行为理论及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新西兰及美国酒类企业在环境披露中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主观的行为规范和模式及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压力是这两个国家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普遍因素,然而,管理者的态度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却没有到决定性作用。
(2)不同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协调。
由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群体有不同的信息需求,管理者在提供报告时,必须确定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程度及其优先顺序。
Mitchell等(1997)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动态理论,他认为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重要性程度的确定,取决于对方权力、合规性和紧迫性的状况。
利益相关者权力被视为决定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关键因素(Ullmann,1985; Mitchell et al.,1997)。
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ency Theory)暗示了权力归属于那些控制资源的利益相关者(Pfeffer,1981),利益相关群体所控制的资源越关键,则管理者越对其负责。
合规性指一个实体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
和价值观。
如果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被管理者视为符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则受到更多的关注。
所谓紧迫性,是指针对利益相关者要求而需要立即采取行动的程度。
对那些需要采取紧急行动的利益相关者要求,管理者关注更多。
Giacomo Boesso 和Kamalesh Kuma (20XX)基于Mitchell等(1997)的理论,以意大利和美国的72家公司为样本,对两个国家的244个管理者进行调查,试图找出解释管理者确定利益相关者优先性的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专业和产业群体,管理者认为其权力足以影响他们的利益时,才给予重视;对于客户的要求,其权力和紧迫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金融群体,权力、合法性和紧迫性这三个因素同样重要。
管理者对某一利益相关者群体的重视还会受到社会期望的影响。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舒强兴、王红英(20XX)认为,随着人们对社会责任认识的加深,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
我国社会责任的披露应包括能源利用方面的信息、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对公益事业贡献的信息以及企业职工方面的信息、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相关的的信息。
王竹泉(20XX,20XX)以企业的本质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分析为切入点,提出了会计信息披露外部性和“利益相关者会计”的概念,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信息披露有机结合起来。
宋献中和龚明晓(20XX)采用了内容分析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和决策价值进行了整体评价。
研究认为我国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不是对社会压力的反应,而是对法律等的反应;公司自愿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比较少,披露目标不是针对利益相关者,因此建立完整的社会责任报告显得尤为重要,利益相关者对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张宁(20XX)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信息需求动因,界定企业对社会各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的范围,并且通过分析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信息需求,从需求的角度论证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必要性;总结出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信息需求,以便使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对利益相关者更具有预测和决策价值。
万里霜(20XX)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分析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特点,并对影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行为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活动进行了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和完善系统性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增加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程度,并为其提供便捷的获取信息渠道等建议。
谢守祥和
强薇(20XX)选取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为样本,研究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及利益相关者业绩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财务业绩对公司社会责任具有正的显著影响,公司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位和战略决定了其承担社会责任的程度。
三、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不再是单纯的利润最大化,而是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与之相应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不再局限于股东,而是一系列的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与企业是相互制约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同样,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实现也受到企业的影响,他们对企业进行了一定的投资并承担了相应的风险,利益相关者理论已经应用到企业发展的多个方面,并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已经有所成就,由于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信息有着强烈的需求,发展趋势将是逐步地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到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当中。
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西方的一个主流理论,在我国特殊的背景下的发展运用值得探讨。
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问题: 首先是对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界定;其次是能够把利益相关者进行合理的分类,以理解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识别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是谁,以及利益相关者将会对企业产生什么影响。
因此,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中,建立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识别标准是这一问题的关键。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既需要企业自我约束提高自觉性进行积极主动的全面披露,也需要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和建议来督促和提高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
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讲,两方面的措施亟待加强。
一方面,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应当继续加强和完善,虽然政府部门硬性发布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的行为,但部分企业仍不能按照规定进行相关信息的披露,这说明一些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或者处罚力度不够强。
因此,相关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政策还需进一步研究及完善,建议可根据不同行业的信息披露内容及披露模式进行规范化管理。
另一方面,赋予利益相关者更多的权利和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着每一位利益相关者,而这种意识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因此要积极引导利益相关者培养和加强社会责任意识,使得利益相关者更加积极地为社会责任的履行献计献策,促进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从而实现披露水平的提高。
*本文系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
xxxx08192)、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会计学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北方工业大学会计学专业》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