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主要训练工程 ,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开展学生的语言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陶冶学生的情操。
通过朗读 ,可以把平面的文字化为立体的声音 ,使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
不仅如此 ,在学生反复的朗读过程中 ,文章的风采风格、逻辑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 ,朗读是语言训练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手段。
我们提倡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 ,正表达了素质教育的根本思想和语文教学自身的根本规律。
以下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采用的一些加强朗读训练的方法 ,仅供参考:
一、感知语言 ,加强训练
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得流利、有感情 ,就必须做到:揣摩词句 ,领会意境 ,见景生情 ,情景交融。
在记忆中唤起已有的类似生活经验 ,具体感知和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 ,应经常做到以朗读为主线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 ,领略作品的气势和文法 ,探索
语言内在的含义、情味和形态 ,理解言外之意 ,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如?瀑布?一文最后一句中“如烟 ,如雾 ,如尘〞 ,写也了被风吹散的水珠飞扬的神态。
为了让学生更加感受瀑布在风中的美 ,可以先让学生按顿号和逗号两种不同标点去读 ,进行比拟 ,体会出作者无限入神的样子 ,再让学生随优美的音乐感情朗读 ,这样就会真切感受到瀑布的缥缈、朦胧。
二、教给技巧 ,培养兴趣
理解是认识 ,朗读是技能。
有时学生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
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因此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 ,使学生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 ,从而提高朗读的感染力、表现力 ,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一般情况下 ,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 ,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快乐、兴奋、夸奖的句子 ,读时音调略高;表示悲哀、沮丧的语句可读得消沉些、缓慢些。
具体怎么读应结合课文内容体会 ,如教学?小公鸡和小鸭子? ,小公鸡要跟小鸭子下河捉鱼,“小鸭子说:‘不行 ,不行 ,你会淹死的!
’〞两个“不行〞显示了小鸭子很着急 ,怕小鸡出危险 ,要读得快些。
“小公鸡不信 ,偷偷地跟在小鸭子后面 ,也下了水。
〞“偷偷地〞一词要读得轻一些。
小鸭把小鸡救上岸后,“小公鸡说:‘鸭子哥哥 ,谢谢你!’〞这时的小公鸡又懊悔又感谢 ,朗读时声音应低些、慢些。
三、角色转换 ,模拟表演
“听其声 ,视其形〞 ,教师都知道评析学生朗读的好坏 ,不仅要听学生读 ,还要看学生朗读时所表露出来的神态。
如一位教师在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 ,先请几位小朋友表演。
设想到表演小壁虎的学生将小壁虎的天真可爱的神态以及当小壁虎的尾巴断了 ,借不到尾巴时心里很难过和
后来看到自己长出一条新尾巴时异常快乐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表演小鱼、老黄牛、燕子及壁虎妈妈的学生也将大人对小孩说话的神态、语气模仿得逼真逼肖。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 ,不能很快地领略文章的情感 ,但针对他们的模仿力很强的特点 ,教师何不适时充当演员 ,让学生模仿
老师的范读 ,而后进行分角色朗读 ,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调动学生
朗读的积极性呢?实践证明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迅速而有效地提高学生
的朗读能力。
四、正确评价 ,体验乐趣
成功的心理体验是继续学习的强大动力 ,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朗读作出鼓励性的评价 ,可以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 ,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激情和动力。
因此 ,教师在指名朗读后 ,不能马上提问学生“他刚刚哪里读错了?哪里读得不好?有没有读出感情?〞等只找缺点的话 ,因为这种提问会令学生产生挫折感和失败的心理体验 ,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失去参与朗读的积极性。
相反 ,教师如能提出“他的朗读好在哪里?还有哪些缺乏?〞之类的先找优点与进步、再寻差距的问题 ,不但能给学生表扬与鼓励 ,强化成功的心理体验 ,还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 ,找出改良的方法 ,提高朗读能力。
有了学习的动力 ,加上平时积累的朗读经验 ,学生通过朗读去领悟课文内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阅读教学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应加大“读〞的力度 ,重视“读〞的训练 ,让学生运用朗读去积累 ,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让学生们从亲自实践中品尝到朗读的甜头和乐趣 ,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重点句教学举隅
363901
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上花小学
戴福发
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根底。
在语文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切实掌握课文内容 ,就必须讲究理解句子含义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由于智力因素的制约 ,往往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有着一定的困难 ,因而影响了课文内容的
理解。
因此 ,在句子含义的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灵活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联系中心 ,领会句意
作者写文章 ,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常常采用种种艺术表现手法 ,使一些句子意在言外 ,含蓄委婉 ,耐人寻味 ,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点睛
之笔。
教这种句子 ,可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 ,帮助学生领会句子的含义。
如教?金色的鱼钩?一课最后一句:“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 ,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辉。
〞教这一句时可采用讲中心带难句的方法 ,设计几个小问题:1、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2、鱼钩的前面为什么要加上“金色〞二字?通过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讨论 ,得出的结论是:课文以鱼钩为线索 ,记叙了老班长接受党的任务 ,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 ,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 ,歌颂了老红军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通过以上分析 ,学生理解了最后一句象征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永放光辉 ,表达了同志们对老红军的无限崇敬和思念。
二、适时点拨 ,理解句意
研究证明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艺术点拨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艺术 ,效果极佳。
当然。
点拨也有一个时机问题 ,要“点〞得适时,“拨〞得及时 ,在学生思维最正确处突破才能拨动心
灵之弦 ,启迪智慧之火花 ,才能充分发挥点拨的效用。
如?鸟的天堂?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那‘鸟的天堂’确实是鸟的天堂啊!〞可能会有学生质疑:这里两次出现“鸟的天堂〞为什么前一个加引号 ,而后
一个不加?此时 ,教师可先不答复 ,在学生疑而不解、思而不得的当口
上 ,稍作指导 ,让学生自己去再思而求解 ,指导学生如果能够认真看看
前后句子 ,注意看清句子之间的关系 ,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鸟的天
堂〞后就能知道为什么加或不加引号的道理了。
教师这样的点拨 ,适时及时 ,调动学生去读课文 ,到文中求解的积极性。
学生到最后便会懂得 ,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指的是茂盛的大榕树 ,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
用来比喻这里对鸟儿的栖息繁衍再适宜不过了 ,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三、对照比拟 ,认清句意
用学生常见易懂的事例或道理与较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或道理相比拟 ,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迅速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
在重点句教学中 ,采用对照比拟的方法 ,效果亦颇佳。
例如?一夜的工作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花生米并不多 ,可以数得清颗数 ,好似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教学生:比方说 ,今天早上 ,老师在班级的图书角里新放进了5本作文选 ,图书的数量由于多得少好似没有增加 ,实际上有增加吗?有增加 ,只是增加得少 ,才5本 ,那么“花生米……并没有增加“究竟增加了没有?学生茅塞顿开:花生米的分量增加了 ,只是增加得不多 ,说明原来花生米是很少的 ,可见周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
如
此 ,通过对照比拟化难为易 ,使学生较轻松地理解了句子的含义。
四、
创设语境 ,体味句意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一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应该将这个句子放置在全文中 ,这样才能深刻理解编者的意图、文章的中心。
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这是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这声音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这句话
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照字面看 ,这句子似乎浅显易懂 ,其实不然。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掌握语言材料入手 ,联系上下文设问:当时只有五壮士才在内心呐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吗?“当时全中国人民有多少?当他们共同发出这句口号声音如何?〞学生联系课文的时代背景 ,对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内涵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 ,句子含义的教学方法还很多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 ,只有传授给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开拓学生的智力 ,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困难 ,才能迎刃而解 ,才能化难为易 ,收到较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