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油田降凝降粘研究
河南油田稠油降粘技术探析
![河南油田稠油降粘技术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0aaa0a0740be1e650e9a11.png)
粘度。
( ) 用 的 表 面 活 性 剂 类 型 。① 按 溶 解 后 解 离 出 的 电荷 3常
分 阴离 子 型 、 阳离 子 型 、 性 离 子 型 、 离 子 型 4种 。② 按 表 两 非
面活 性 剂 所 带 官 能 团分 脂 肪 酸 盐 类 ( 离 子 型 ) 石 油 磺 酸 盐 阴 、 类 ( 离 子 型 ) 聚 氧 乙烯 烷 基 酚 醚 类 ( 离 子 型 ) 。其 中 , 阴 、 非 等 羧
酸 盐 型表 面 活 性 剂 对 超 稠 油 乳 化 效 果 较 好 , O 而 P和 T en w e 型 的非 离 子 表 面 活 性 剂 则 对 普 通 稠 油 乳 化 效 果 较 好 。 ( ) 究 与 应 用 。近 年 来 , 化 降 粘 剂 配 方 的 研 究 十 分 4研 乳
摘 要 : 述 了国 内外 各 种 降 粘 技 术 及 其 降 粘 机 理 , 分 析 了各 种 降 粘 技 术 的 优 缺 点 。 介 绍 了河 南 油 田 近 年 来 的 降 粘 综 并
技 术 应 用 情 况 , 下 步 河 南 油 田 的 降 粘 技 术 提 出 了指 导 性 建 议 。 为
2 1 稠 油 乳 化 降 粘 技 术 .
乳 化降粘 就是在 表面 活性 剂作 用 下 , 稠 油或 将 w/ 使 o
W 从而 达到降粘 的 目的。 高 粘 度 的重 质 原 油 , 际 上 又 称 重 油 ( ayOi , 国 型乳状 液转变 成 O/ 型乳状液 , 国 He v l 我 ) ( ) 粘 原 理 。 乳 化 降粘 的 主 要 机 理 包 括 乳 化 降 粘 、 1降 破 俗 称 稠 油 。稠 油 与 普 通 原 油 ( 质 原 油 ) 比 , 具 有 石 油 轻 相 既
降凝降黏剂改善高凝原油流动性的研究进展
![降凝降黏剂改善高凝原油流动性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63ca3bb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8.png)
降凝降黏剂改善高凝原油流动性的研究进展一、引言- 介绍高凝原油的基本概念和在油田中的重要作用- 引出降凝降黏剂在改善高凝原油流动性中的作用- 阐述本文的研究主题和意义二、高凝原油的流变特性- 介绍高凝原油的物理性质和流变特性- 分析高凝原油的黏度、凝点等参数的影响因素- 总结高凝原油的流变特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三、降凝降黏剂的分类与作用机理- 介绍降凝降黏剂的基本分类和应用- 分析降凝降黏剂的作用机理和工作原理- 总结降凝降黏剂在改善高凝原油流动性中的作用机制四、降凝降黏剂在改善高凝原油流动性中的应用研究- 综述近年来降凝降黏剂在解决高凝原油流动性问题中的研究进展- 介绍降凝降黏剂的应用效果与成本分析- 分析降凝降黏剂优化设计的方法和思路五、结论与展望- 总结近年来降凝降黏剂在改善高凝原油流动性中的研究进展- 分析降凝降黏剂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意义第一章:引言原油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其地位不可替代。
在全球原油储量中,密度大、粘度高、凝点低的高凝原油储量占比较大。
高凝原油不仅在输送和储存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会对采油、加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因此对于高凝原油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高凝原油是指分子量大、密度大而且凝点低的原油。
它们的凝点通常在-36℃以下,且具有很高的黏度,处于液态状态时表现为空气或蜜汁状。
高凝原油在输送过程中容易产生管道流动阻力甚至阻塞。
同时还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固化,给储存和加工带来一定的困难,增加了成本和风险。
解决高凝原油流动性问题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就是采用降凝降黏剂。
降凝降黏剂在实际生产中被广泛应用,通过将混合物中的某些成分与高凝原油结合,从而实现改善油品流动性,减少粘滞度,提升凝点,并且还可以增加稳定性,提高产品质量。
因此,降凝降黏剂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应用降凝降黏剂改善高凝原油的流动性,并且综合分析各种降凝降黏剂的作用原理和机制,总结其优缺点,对其应用范围进行深入分析及重点探讨其中的技术难题。
河南油田稠油氧化催化降黏剂的研制和评价
![河南油田稠油氧化催化降黏剂的研制和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a569fadb80eb6294dd886c81.png)
稠 油地 下氧化 时 , 用适 合 的氧化剂 , 选 防止 脱 氢 反应 过度 而形 成 残渣 或 焦 炭 , 可 能使 高 碳 数 尽 的石蜡 或含 硫 化 合 物 得 到 有 效 裂 解 氧 化 J 。针 对 南 阳稠 油 黏度 高 难 以开 采 的 技术 难 题 , 们 通 我 过对氧 化剂 、 催化 剂及其 他助 剂 的筛选 , 确定 了适 应 河南 油 田稠 油物 性 的氧化催 化降 黏剂 的最佳 配 方 , 考察 了反应 温 度 、 应 时 间 、a 并 反 C 含 量 对 其
催化剂 C 2加量 2O , X一 .% 质子供体 P N加量 10 。将其添加至原油中, .% 在温度 10℃下 反应 1 0 6h
后, 加碱中和 , 最佳碱加量为 03 ~15 , .% .% 降黏后原油黏度 ̄50r a s降黏率可达 9 %以上。 < 0 P ・, n 8 [ 关键词 ] 稠油 氧化 催化 降黏
有 机 化工 生 产 中 , 、 、 、 、 及 环 氧化 醇 醛 酮 酸 酯
F X型高 压 反应 釜 , D Y N J一1型旋 转 黏 度 计 , p S一3 H C型数 字 p 计 ,3 H 2 1型玻 璃 电极 ,3 22型
甘汞 电极 。
合物 、 氢过氧化物等化工产 品, 均是通过烃类物质 的氧化 而得 到 的… 。 随 着 选 择 性 氧 化 催 化 剂 的 有效开发, 烃类催化氧化的技术进展很快 , 并成功
地 应用 于工 业 生产 。通 过 地 层 氧化 催 化 , 部 分 将
12 实验 步骤 . 原油取 样 脱 水 后 用 旋 转 黏 度 计 测 试 原 油 在
5 0℃下 黏度 。配制不 同含 量 氧化 剂水 溶液 , 照 按
烃 氧化成 小分 子和 羧酸 , 与碱 中和后 形成 活性剂 ,
有机硅稠油降粘剂成分分析、配方开发,降粘机理及技术工艺
![有机硅稠油降粘剂成分分析、配方开发,降粘机理及技术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e16ea86bf242336c1eb95e5a.png)
有机硅稠油降粘剂配方技术开发,降粘机理及问题解决方案导读:本文详细介绍了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的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参考配方等,本文中的配方数据经过修改,如需更详细资料,可咨询我们的技术工程师。
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方面,禾川化学引进国外配方破译技术,专业从事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成分分析、配方还原、研发外包服务,为石油化工企业提供一整套配方技术解决方案。
一.背景稠油因其密度大、粘度高、流动性差而不能用常规方法开采。
稠油开采的关键是降粘、降摩阻、改善流变性。
目前常用的稠油(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降粘方法有:掺稀降粘、加热降粘、改质降粘及乳化降粘。
掺稀降粘受稀油来源的限制;加热降粘能耗大;改质降粘存在催化剂筛选困难的缺点;乳化降粘因其使用范围宽(包括油层开采、井筒降粘、管道输送等领域) ,且工艺简单等优势而研究活跃。
有机硅降粘剂是由甲基三氯烷类做主要原材料,在有机溶剂条件下,经水解得到环状的、线性的和交联聚合物的混合物。
再经过碱化处理而形成的一种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生成的产品相对稳定。
分子结构中含有Si-C 键的化合物,以硅氧键(Si-O-Si)为骨架组成的聚硅氧烷,是有机硅化合物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
有机硅分子中的≡Si—OH 键易与粘土上的≡Si—OH键缩聚成≡Si—O—Si≡键,在粘土表面形成一层甲基朝外的CH3-Si牢固化学吸附层,使粘土表面发生润湿反转,阻止和减缓粘土表面的水化作用,阻止泥页岩水化膨胀,坍塌。
能够有效地控制钻井液高温增稠,防止高温聚结作用,形成端-端(E-E),端-面(E-F)的结合,削弱和拆散了粘土颗粒的空间网架结构,并放出大量自由水,致使钻井液的粘度和切力下降,达到了稀释降粘的目的。
禾川化学技术团队具有丰富的分析研发经验,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可以运用尖端的科学仪器、完善的标准图谱库、强大原材料库,彻底解决众多化工企业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利用其八大服务优势,最终实现企业产品性能改进及新产品研发。
双河油田加药降粘输送方法分析研究
![双河油田加药降粘输送方法分析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ad550671eb91a37f1115ca7.png)
双河油田加药降粘输送方法分析研究摘要针对河南油田安棚区块输油特点,采用从油井井口加入药剂方式,改变原油乳状液相态,从而降低乳状液在井筒和集输管路中的摩阻损失,实现减少抽油机、外输泵等设备能量消耗,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双河油田;加药降粘;原油输送;分析研究中图分类号te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3-0026-020 引言河南油田安棚区域,油井与采油站跨度大,输油管道距离长。
由于原油粘度大,造成抽油机负荷大,油流在井筒及管网中流动摩阻损失大。
目前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掺稀油降粘、提高外输泵压力和加热外输等方法,以达到顺利完成原油输送的目的。
针对河南油田安棚板块油井及原油输送特点,采用在油井井口加药降粘输送的方法,改变原油乳状液的相态,从而降低油流在管路中的摩阻损失,降低抽油机负荷、减少集输管网能量损失。
达到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1 理论依据1.1 原油乳状液的形成及其特点原油与水在油层中向井底流动时,其流速很慢,一般不会产生乳状液。
当油水混合物沿油管由井底向地面流动时,随着压力的降低,溶解在油中的伴生气不断析出,气体体积不断膨胀,从而会对油水产生破碎和搅动作用,形成较为稳定的乳状液。
由于原油中含有沥青质、胶质、环烷酸、脂肪酸等多种天然乳化剂,经过井筒、油嘴等处的剪切,中低含水率原油在井口多呈油包水型(w/o)乳状液,更高含水率时,井口原油流动工况是水悬浮的油包水(w/o/w)乳状液。
油包水型乳状液的粘度高于不含水原油的粘度。
1.2 液体在管路中的流动状态液体在管路中流动,由于受到管壁的摩擦,贴近管壁的液体层流速会降低,而流速降低的液体层又会给贴近它的液流一个摩擦阻力,使其流速也降低。
依此类推,在液体间摩擦力的作用下,由管中心到管壁存在一个速度梯度,液体的流速在管中心处最高,并沿管道横切面向外侧逐渐减小。
液层间摩擦力的大小与液体性质有关,并与流速梯度和接触面积成正比。
复合催化降粘技术在河南油田超稠油藏的应用
![复合催化降粘技术在河南油田超稠油藏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3dc1b28192e45361166f503.png)
石 油 地 质 与 工 程 P TR E M E L Y A D E G NE R N E OL U G O OG N N I E I G
第2 2卷 第 6 期
文 章编 号 :6 3—8 1 ( 0 8 0 —0 6 17 2 7 2 0 )6 0 9—0 3
收 稿 E期 :0 8—0 t 20 6—2 5
性 , 而提 高 原油 生产周 期 和原油 产量 。 从
1 催 化 剂 技 术 指 标
1 1 低 温催 化 降粘剂 配 方性能 及技 术指 标 . 反应 温度 : o ~1 0 ℃ , 应 时 间 :2 h以上 , 10 2 反 1
作 者 简 介 : 长喜 , 赵 高级 工 程 师 ,9 0年 生 , 93年 毕 业 于 中 国 17 19 石 油 大 学 ( 东 ) 用 化 学 专 业 ,0 7年 获 得 长 江 大学 油 气 田开 华 应 20 发 工程 硕 士 , 目前 主要 从 事 堵 水 调 剖 、 学 降 粘 等 技术 的 研究 和 化 管 理 工作 。
复 合 催 化 降 粘 技 术 在 河 南 油 田超 稠 油 藏 的 应 用
赵 长 喜 程 红 晓 潘 , , 忠 徐 广 杰 王 庆 雷。 , ,
(. 国石 化 河 南 油 田分 公 司石 油 工 程 技术 研究 院 , 南 南 阳 4 3 3 ;. 国 石 化 河 南 油 田分 公 司第 一 采 油 厂 ) 1中 河 7 12 2 中
应 温度 低 ; 热 裂解 催 化 剂 的优 势在 地 层 对 原 油进 水 行 改质 、 粘效 果好 , 降 因此 , 化剂 的选 型方案 如下 : 催 对于施 工井 , 注入 活性 剂清 洗炮 眼 附近 的稠 油 , 先 初
河南油田超稠油复合催化降粘体系效果评价
![河南油田超稠油复合催化降粘体系效果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6dbe4ee219e8b8f67c1cb947.png)
值 。该技术 因裂 解作 用 降低 了稠 油粘 度 , 高 了 提
稠油 流动性 ; 同时在催 化剂 的作用下 , 稠油 的部分 重组 分在井 下进 行 了改 质 , 降低 了开 采 和集 输成
本 ¨ 。 国外从 8 代初期开 始进行 研究 , ] 0年 加拿大 H y 等 .以过 渡金属盐 做催 化剂进 行 的地 下水 ne 3 热裂解 稠油 技术 , 从原 理 和实 验 中均证 明了 稠油 水热 裂解 的发 生 。国 内从 9 0年 代 开始 以水 热裂
乳化降粘体系、 乳化水热催化裂解复合体系 ( 即 复合催 化 降 粘 体 系 ) 特 超 稠 油 的作 用 效 果 , 对 探 讨 了乳化水 热催化裂解 降粘 的作用 机理 。
1 实验 1 1 原料 .
收 稿 日期 :0 9—0 20 9—1 。 8
水热 裂 解 催 化 剂 C 一1 X ,自制 ; 化 剂 乳
作者简介 : 宋春红 , 工程师 , 现从事油田化学堵水调 刮技术 的 研究及推广工作。 基金项 目: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项 目, 目名称 : 项 稠油 热采地下复合催化降粘技术研究 , 目编号 P5 4 。 项 00 9
20 0 9年 1 2月
宋春 红等 . 河南油 田超稠油复合 催化 降粘 体系效果评价
解为 主进行 稠 油 地 下 改 质 的 研 究 。特 别 是 辽 河油 田和大 庆石 油学 院合 作 , 过 在稠 油 中 加入 通
c含量(t , 1) % , H含量( 。 W) % § 含量( , ) % N含 量 ( , ) % 氢碳 比
8 .5 V O相对分子质量 5 2 P 1 .0 饱和分含量 ( , 17 ) % 0 4 芳香分含量 ( , .8 ) % 14 胶 质 含 量 ( , .1 m) % 16 沥青质含量 ( , .4 ) %
有机硅稠油降粘剂成分分析配方开发降粘机理和技术工艺
![有机硅稠油降粘剂成分分析配方开发降粘机理和技术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171379baa2161479171128d0.png)
有机硅稠油降粘剂配方技术开发,降粘机理及问题解决方案导读:本文详细介绍了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的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参考配方等,本文中的配方数据经过修改,如需更详细资料,可咨询我们的技术工程师。
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方面,禾川化学引进国外配方破译技术,专业从事有机硅类稠油降粘剂成分分析、配方还原、研发外包服务,为石油化工企业提供一整套配方技术解决方案。
一.背景稠油因其密度大、粘度高、流动性差而不能用常规方法开采。
稠油开采的关键是降粘、降摩阻、改善流变性。
目前常用的稠油(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降粘方法有:掺稀降粘、加热降粘、改质降粘及乳化降粘。
掺稀降粘受稀油来源的限制;加热降粘能耗大;改质降粘存在催化剂筛选困难的缺点;乳化降粘因其使用范围宽(包括油层开采、井筒降粘、管道输送等领域) ,且工艺简单等优势而研究活跃。
有机硅降粘剂是由甲基三氯烷类做主要原材料,在有机溶剂条件下,经水解得到环状的、线性的和交联聚合物的混合物。
再经过碱化处理而形成的一种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生成的产品相对稳定。
分子结构中含有Si-C 键的化合物,以硅氧键(Si-O-Si)为骨架组成的聚硅氧烷,是有机硅化合物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
有机硅分子中的≡Si—OH 键易与粘土上的≡Si—OH键缩聚成≡Si—O—Si≡键,在粘土表面形成一层甲基朝外的CH3-Si牢固化学吸附层,使粘土表面发生润湿反转,阻止和减缓粘土表面的水化作用,阻止泥页岩水化膨胀,坍塌。
能够有效地控制钻井液高温增稠,防止高温聚结作用,形成端-端(E-E),端-面(E-F)的结合,削弱和拆散了粘土颗粒的空间网架结构,并放出大量自由水,致使钻井液的粘度和切力下降,达到了稀释降粘的目的。
禾川化学技术团队具有丰富的分析研发经验,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可以运用尖端的科学仪器、完善的标准图谱库、强大原材料库,彻底解决众多化工企业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利用其八大服务优势,最终实现企业产品性能改进及新产品研发。
复合催化降粘技术在河南油田超稠油藏的应用
![复合催化降粘技术在河南油田超稠油藏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5e1914ee45c3b3567ec8b97.png)
催化降粘技术在河南油田的应用催化降粘技术是针对特超稠油动用难的问题开发出来的一项集表面活性剂降粘、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和氧化催化降粘剂降粘等功能为一体的地下复合催化降粘技术。
其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以有效改善注汽效果、初步降低原油粘度;加入的催化剂可以裂解原油重质成分、增加轻质成分川、永久降低原油粘度。
根据催化剂与原油的配伍性和注汽情况既可单独使用,又可组合使用。
使大分子的原油在地下断链,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原油在地层的流动性,从而提高原油生产周期和原油产量。
2现场注入工艺2.1催化剂的选型试验采用活性剂、低温氧化催化剂和水热裂解催化剂复合而成。
活性剂优势在于对地层温度要求低,可以对特超稠油起到初步降粘作用,便于后续催化剂与原油的接触;低温氧化催化剂其优势在于反应温度低;水热裂解催化剂的优势在地层对原油进行改质、降粘效果好,因此,催化剂的选型方案如下:对于施工井,先注入活性剂清洗炮眼附近的稠油,初步降低原油粘度,然后再注入氧化催化剂,向地层注入一定量的蒸汽,预热地层,接着注入水热裂解催化剂段塞。
当原油粘度特别高或者地层厚度较大时,可以辅助注入氮气或可产生气体的化学剂段塞,以提高复合催化降粘剂和蒸汽的作用半径和波及体积。
2.2 现场注入工艺根据地层温度场分布研究、各种催化剂组合后对温度的适应性和提高采油速度情况综合考虑,采用以下几种组合工艺。
(1)井口段塞式注入复合催化降粘剂溶液工艺。
在井口,先停注蒸汽,利用水泥车将罐车或配液罐内配置好的复合催化降粘剂溶液注入地层,再恢复注汽。
该工艺优点是注入简单、操作方便,适应活性降粘剂和氧化催化降粘剂的注入。
(2)伴蒸汽注入复合催化降粘剂溶液工艺。
在井口,利用计量泵将储液罐内配置好的复合催化降粘剂溶液小排量打进注汽管线内,复合催化降粘剂溶液随蒸汽进入注汽井。
该工艺的优点是,复合催化降粘剂溶液可以随蒸汽均匀进入油层,保证催化剂与油层均匀接触而且保证有较高的温度,适应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剂的注入。
井简降粘技术的特点及能耗分析
![井简降粘技术的特点及能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c09f701f78a6529647d53f9.png)
1 井筒降粘技术现状
E块
弃●
电加 靠 熹 一单天扣 ^
刺
,
电境f^ 幂虎 (
li (  ̄l
l O 0 0 t ( 01 0
生产竹
咒
井口 罩鹿 ‘ ) ℃
S 2
竹棚 ( 1 b
t上加热 熏上^
W 。 P1
i
“
I “啪
用加热电缆 和抽油杆通过热传导方式对原油进行加热 ,加装逆变 电路 进行变频和调压 ,输 出频率范 围10 20 H ,加热 电压 50 10V, 0 —00 z 0-0 0 当加热 电缆通过 中频交流 电时 ,在加热 电缆 与空 心抽油杆 之间建立起 交变磁场 ,由于 趋肤效应 产生 涡流和 磁滞损 耗 ,从 而产生 大量 的热
技 术 创 新
差 2 L Q 飙 璺 每第9
井简 降粘 技 术 点 能 耗 分 析 的特 及
郎 明 峰
(中 国 石化 胜 利 油 田 分 公 司现 河 采 油 厂 )
摘 要 本 文叙 述 了现 河采 油厂井筒 降粘技 术的现 状 ,并根 据现场 应用情况对各 种工 艺技术 的特点及 能耗情况进 行 了分析和 比
率器件 ,要损耗一部分功率 ,可靠性 比功率 电源 低 ,使用过程中较大
电流 。
序号 井} 电加 热
妻 蕞 下扣 鼎
曩 上加 热
( )工频空心杆加热技术 。工频 电加热 采用专用 的5H 工频变 1 0z 压器 ,高压端 电压为30 8V,低压端加 热 电压 为2060 分段可 调 , 0—5V 主要利用加热 电缆和抽油杆通过热传导方式对原 油热体 。功率 电加热可 根据 井深 、 原油粘度 、含水率调节加热功 率和温度。 该技术优点 为:加热设备成本低 、 可靠性高 。缺 点为 : 由于整 ① 个供 电系统是三相供 电。而工频 电加热负载是单相 的 ,导致三相线路 的负荷严重不平衡 ,变压器和线路都增加了附加损耗 ,甚至影 响整条 线路的供电质量 ,常规 工频 日 电19 ~70 Wh( 耗 04 10k 折合 标煤014- . 5 3 0 09  ̄ . 8 t ),因此 ,电加热系统 的效 率不高 ;②通过改变变压器 的绕 2 c 组抽头来调节输出功率 ,达到调节温度的 目的 ,功率调节 只能在 高压 停 电的情况分段有级调节 ,不能连续 凋节 ,因此 ,井 口温度无 法实现 精确控制 ,且温 度调节不 方便 ;③ 功率 因数 较低 ,因采用 高一 高 低一 变电模式 , 整体功 率因数 低 ( 一般在0 — . 间 ),损耗高。 . 0之 6 7 ( ) 2 智能 中频 加热技术 。中频加热回路 结构与工频 的相似 ,利
高凝原油降凝剂的合成及复配性能研究
![高凝原油降凝剂的合成及复配性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a69c40ccc1755270722089a.png)
合 魏 岗岛蜡原 油 的复配 型降凝 剂 。
( )合成丙烯 酸 高碳 醇 酯 。在装 有 温度 计 、 1 搅
l 验 部分
1 1实 验材 料 .
拌 器 、 水 器 和 回 流 冷 凝 管 的 . 口瓶 中 加 入 o 1 分 = 三 . o l to 混 合醇 , 对苯二 酚 0 3 , . 0g 甲苯 4 加 热 至 0 mI , 6 0 C使 其 全 部 融化 后 , 依 次 加入 0 1 l 再 . 2 mo 丙烯 酸和 0 3 . 6g对 甲苯 磺酸 , 10 在 1 C~1 0 2 C加 热 同
关 键 词 高 蜡 原 油 原 油 组 成 高 碳 醇 降 凝 剂 防 蜡
D(I 0 3 6 /.s n 1 0 — 3 2 . 0 2 0 . 1 ) :l . 9 9 iis . 0 7 4 6 2 1 . 1 0 5
我 国原油 大部 分 含 蜡量 较 高 , 开 采 和输 送 过 在 程 中都 面临不 同程 度 的困难 。虽然通 过 热处理 等方 法 口 以有效改 变这 一 现 状 , 是其 高 能 耗 及所 需 设 f 但 备 费用 高等方 面也 是 不 能 忽视 的 问题 , 阶段 原 油 现 I 添加 化学 降凝 剂是实 现原 油常温 输送 的最简 便 和 } 1 最 有效 的方法
聚合物 的 降凝效 果 , 出 AVS考 察 其合 成 条件 并 且 与 常 用 降 凝 剂 E 选 VA 进 行 复 配 。 实验 结 果 表 明: 丙烯酸 酯 、 酸 乙烯 酯 、 乙烯 最佳 配 比 为 1:1:0 5 引发 剂 用 量 为 1 2 , 体 质 量 浓 度 醋 苯 ., . 单 3 , O/ 反应 时 间为 7h时 , 元 共 聚物 AVS与 E 9 6 三 VA 的 复 配 物 C R 可 以使 魏 岗原 油 凝 固点 降 低 P 1 防蜡 率达 到 4 . 2 。 0C, 0 6
河南油田稠油化学降粘技术应用及分析
![河南油田稠油化学降粘技术应用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5d15fe7c1cfad6195fa7bb.png)
4 )措 施 效果 分析
通 过 注 人 AE 降粘 剂后 ,取 得 了较 好 的措施 效 果 ,措 施 前 后周 期 产 油量 增 加 ,
使古 6 3井 、古 6 2井 、古 6 5井 、古 6 6井这些 新投产 稠油井 突破 出油关 ,生产情 况 明显 改善 。2 1 3 4 4 4 00
3 室 内试 验 分 杯 取 原 油 样 ,加 入 0 5 的 A 降 粘 剂 ,用 旋 转 粘 度 计 在 5 ℃ 和 7 ℃ 下 测 定 其 粘 ) .% E O O
度 值 ,计 算 出 5 ℃和 7 ℃ 的降粘率 。结 果 表 明 ,AE降 粘 剂对 这 些 油井 都 有很 好 的 降粘 作用 ,室 内 O O
年共 实施 1 5井 次 ,可评价 井 1 井 次 ,措施 有效率 8 % ,油 汽 比由措施 前 的平均 0 2 o o . 3提 高到措 施后 的
0 2 。表 2显示 ,在 5 ℃下用 旋转 粘度 计测 的原油 粘度 ,室 内试 验都 达 到 A 降粘 剂 的应 用要 求 ,但 .9 O E
1 % ) 的 普 通 稠 油 油 井 。油 水 比 范 围 一 般 在 7: ~ 3: 5 3 7之 问 。
2 )原 油物 性分析
通 过原油 性 质分 析 , AE 降粘 剂适 用 于超 稠 油 或 者特 超 稠 油井 。从 表 1可 以看
出 ,使 用 AE降粘剂 的油 井 ,原 油 相对 密 度 在 0 9 0 . 6 0以上 ,5 ℃时 的脱 水 脱 气粘 度 大 于2 0 mP S O 3 0 a・ , 地层 温度下 原油粘 度都 在 l 0 0 a・S O 0 mP 以上 ,属 于超稠 油 和特 超稠 油 。古 6 3井 、古 浅 1 井 、古 6 2 3 1 4 井 、古 6 5 、古 6 6井都 是刚投 产 的新 油井 ,原油 没有游 离水 。 4 井 4
河南油田稠油降粘技术探析
![河南油田稠油降粘技术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1a9d8849649b6648d747f2.png)
河南油田稠油降粘技术探析作者:彭富更张红梅孙瑞云周文建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09期摘要:综述了国内外各种降粘技术及其降粘机理,并分析了各种降粘技术的优缺点。
介绍了河南油田近年来的降粘技术应用情况,为下步河南油田的降粘技术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稠油;降粘技术;降粘剂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9-0091-021 稠油的一般性质1.1 稠油的一般性质高粘度的重质原油,国际上又称重油(Heavy Oil),我国俗称稠油。
稠油与普通原油(轻质原油)相比,既具有石油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特性。
石油是一种复杂的、多组分的均质混合物,由烷烃、芳烃、胶质和沥青质组成。
烷烃和芳烃是石油中分子量较小、相对密度较低的组分。
胶质和沥青质为高分子量化合物,并含有硫、氮、氧等杂原子。
尤其沥青质是原油中结构最复杂、分子量最大、相对密度最大的组分。
因为稠油的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稠油的性质在很多方面与常规原油不同,我国将稠油分为普通稠油,特稠油,超稠油三种。
1.2 稠油的高粘机理稠油的胶质、沥青质分子含有可形成氢键的羟基、氨基、羧基、羰基等,因此胶质分子之间、沥青质分子之间及二者相互之间有强烈的氢键作用。
沥青质分子的芳杂稠环平面相互重叠堆砌在一起并被极性基团之间的氢键所固定,形成了沥青质粒子。
胶质分子以芳杂稠环平面在沥青质粒子表面重叠堆砌,被氢键固定,形成沥青质粒子的包覆层。
这种粒子也可通过氢键相互连接。
这样就造成了原油的高粘度。
稠油的高粘度一方面与其中的胶质和沥青质含量有关,同时,还可能与稠油中的配合物、分子聚集状态及分子极性(S、O和N等杂原子)有关。
稠油中杂原子形成的胶质和沥青质化合物以及有机金属化合物分子量大、密度高,尽管含量低,但对稠油性质影响很大,是引起稠油粘度高,流动性差的重要因素。
2 稠油降粘方法稠油中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是造成稠油粘度高的主要原因。
粘度高给大规模开发稠油和集输带来很多问题:(1)由于油稠,抽油机的负荷增大。
催化裂解降粘技术研究与应用
![催化裂解降粘技术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0cd8353bceb19e8b8f6baf4.png)
催化裂解降粘技术研究与应用本文通过对八面河油田稠油物性的研究,得出影响稠油粘度的根本原因。
研究出适合油田稠油的催化裂解降粘剂,从根本上改变原油组分,彻底降低原油粘度,提高油田稠油的采出程度。
标签:稠油;催化裂解;催化降粘1 高温催化降粘机理在烃类氧化反应中[1],通过供氧化合物、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烃自由基诱导烃形成新的自由基,导致链式催化氧化反应发生,形成含氧的烃类化合物,如有机酸、醛、酮等化合物。
原油分子量高、烃链长,在较低温度下即可发生氧化反应,酸性物质被碱中和后形成表面活性物质,使含水原油形成O/W型乳化液,降低稠油粘度,利于稠油的开采2 催化降粘剂的合成稠油中天然羧酸组份含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其乳化的难易程度。
稠油中羧酸盐含量高,加碱就能形成稳定的乳化液。
为提高活性剂与稠油的相容性及耐盐性,选取合成含有苯环的长链醇与环氧乙烷形成的缩合物-羧基改性物TM[2]。
烷基苯醚羧酸盐系列催化剂的合成分两步进行:①取苯取代的烷醇1mol,加入粉状催化剂,N2吹扫反应釜置换空气,小心通入环氧乙烷,在一定条件下,搅拌反应得到苯基醇醚(BZ);②将250mL三口烧瓶置于水浴中,取适量BZ倒入三口烧瓶内,开动搅拌器,缓慢加入研成粉末的NaOH,进行碱化反应。
将沉淀转移入烧瓶中,加入过量HCl,以甲苯作油相回流萃取,所得甲苯相再以纯水反复萃取,最终在减压下脱去油相中甲苯,得到提纯的长链烷醇醚羧酸,将提纯样品用重金属碱式盐或M(OH)x溶液在乙醇中回流、中和得到催化降粘剂。
3 催化剂种类的确定选取稠油与水按照体积7:3混合,加入碱和催化剂,混合置于高压反应釜[3]中在180℃下恒温反应12h,测试反应前后体系在40℃的粘度。
实验采用的催化添加剂:TB、TC、TF、TM、TN、TU,表面活性剂有:AS(烷基磺酸盐)、TX和重质烷基苯磺酸盐ABL,在180℃恒温12h后测试40℃下稠油粘度,并记录观察的现象。
正交实验优化可知,TN用量增加,粘度先降低而后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随后下降,总的趋势是TN用量大,粘度降低幅度较大;对于助剂KP来说,无KP时,粘度很高,KP加量0.1%时粘度最低,随后粘度增加,尤其是加量在0.25%以上后粘度大幅上升;对于有机助剂HT而言,用量也有一个合适范围,在加量0.1~0.25%时降粘效果较好,高于0.8%后粘度上升幅度较大。
河南油田稠油氧化催化降黏剂的研制和评价
![河南油田稠油氧化催化降黏剂的研制和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44fdd404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3f.png)
河南油田稠油氧化催化降黏剂的研制和评价一、引言- 介绍油田降黏剂在生产中的重要性- 引出研制稠油氧化催化降黏剂的背景及意义二、稠油氧化催化降黏剂研制的原理及实验- 减少黏度的方法与原理- 稠油氧化催化降黏剂的制备方法- 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三、稠油氧化催化降黏剂性能的测试- 稠油降黏效果的测定方法- 稠油氧化催化降黏剂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稠油氧化催化降黏剂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测试四、稠油氧化催化降黏剂的优点及应用前景- 分析稠油氧化催化降黏剂的优点及其在生产中的作用- 探讨稠油氧化催化降黏剂的应用前景,如提高油田开采率、降低生产成本等五、结论- 稠油氧化催化降黏剂的优势及实验结果的总结- 展望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前景参考文献一、引言石油是人类重要的能源之一,油田降黏剂在生产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降黏剂具有降低油井产液阻力、提高采油率、增加生产量等诸多作用。
在沉积盆地的广大地区,层间黏度较高,降低油井阻力是提高采油率、增加生产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传统的稠油降黏技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黏度大、效果短暂、成本高等。
所以,研制新型、高效的油田降黏剂是当今工业领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河南油田稠油氧化催化降黏剂的研制和评价。
二、稠油氧化催化降黏剂研制的原理及实验降低黏度的方法有许多种,比如添加表面活性剂、淀粉酶等。
稠油氧化催化降黏剂则采用催化氧化的方法降低油液的黏度。
催化氧化是指利用一定的催化剂,在适当条件下加速油的氧化反应。
目前常用的催化剂有金属催化剂、氧化物催化剂、芳香类催化剂等,而稠油氧化催化降黏剂采用的是纳米氧化物催化剂。
纳米氧化物催化剂具有催化效果好、高效稳定、毒性低等优点,而且纳米氧化物的尺寸级别与石油成分分子相近,对石油的反应性很高。
稠油氧化催化降黏剂的制备方法较为简单,只需将不同种类的催化剂与氢氧化钠、醋酸钠等萃取剂融合,然后进行混合反应,最后通过离心、过滤、干燥、粉碎等步骤得到稠油氧化催化降黏剂。
油田稠油降粘技术探析
![油田稠油降粘技术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0379338bd63186bdebbcb8.png)
技术应用与研究由于稠油中含有胶质、沥青质分子等,这其中又由于存在可形成氢键的羟基、氨基、羧基、羰基等,故此胶质分子之间、沥青质分子之间及两者间有较为强烈的氢键发挥作用,让胶质分子以芳杂稠环平面在沥青质粒子表面重叠堆砌,然后被氢键作用固定住,以此形成富含沥青质粒子的包覆层。
而且这种粒子还会通过与氢键相互连接,造成原油高粘现象。
一、稠油降粘技术分析1.加热降粘技术。
稠油粘度对温度有很强的依赖性,稠油中胶质与沥青质分子在一起相互作用,让稠油整体形成了Π键、氢键,当这一体系获得充足的高能时,Π键、氢键就会被破坏,促使稠油粘度大大下降,尤其是对较低超稠油和特稠油的效果较为明显。
这样的降粘技术可应用的范围广,但是其耗能也高,可以让总输量的1%及其以上的超稠油被损毁,提取效果是不令人满意的。
2.学掺稀油降粘技术。
掺稀油降粘技术的原理是向油田井内注入较小粘度的稀油,使稀油能在井筒内和稠油一起混合,从而让油井产出粘度被降低的流体,这样做的不仅可以增强流体的流动性,还可以让机械采油系统管柱载荷受力状况得到较好的改善,从而使开采效果得到提升。
这样的技术通常有两种操作方法:空心抽油油杆掺稀油和油套环空掺稀油。
3.水热催化裂解降粘技术。
水热催化裂解降粘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稠油与水蒸汽间发生的水热裂解反应,然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使高碳数的稠油发生部分裂解而成为轻质油,这样就不可逆地降低了稠油的粘度。
稠油中有机硫化物硫键在金属离子的催化下裂解,使稠油中的沥青质含量降低,稠油分子变小,相对分子质量也减小,稠油粘度因此降低,这是油水热裂解中较为关键的反应所需步骤。
这样的技术效果好,成本低。
而且催化剂将是以后的主要研究方向,对此技术很有帮助。
由于技术需要热驱动作用,需要在碱性环境下控制催化剂的使用效果。
4.乳化降粘技术。
乳化降粘技术的操作是催化作用下让在表面活性剂的稠油乳状液W/O型转化成O/W型,从而这样一种转化方式来实现降粘效果。
河南超稠油乳化降黏研究
![河南超稠油乳化降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bcd31b0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b5.png)
河南超稠油乳化降黏研究
凡江丽;吴本芳;李颖;徐承中;张秀瑾
【期刊名称】《油田化学》
【年(卷),期】2014(0)3
【摘要】针对河南油田超稠油黏度高,流动性差,开采和输送困难等现状,本文展开对河南油田超稠油的乳化降黏研究。
得到优化的复合降黏剂F2配方,其中,乳化降黏剂主剂RA-1、稳定剂聚丙烯酰胺、助剂碱质量比为1∶0.25∶0.36,在F2总加剂量为0.483%(占原油乳状液的质量百分比),乳化温度70℃,油水质量比为7∶3下,可以制得均匀、稳定的O/W型超稠油乳状液,超稠油的黏度由240 Pa·s(50℃)降到其乳状液的42.8 mPa·s(50℃),降黏率高达99.98%。
文中同时对降黏机理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6页(P451-456)
【关键词】超稠油;乳化;降黏;降黏剂;机理
【作者】凡江丽;吴本芳;李颖;徐承中;张秀瑾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9
【相关文献】
1.滨南采油厂超稠油乳化降黏研究 [J], 邹小勇;慕朝;赵如松;洪兰兰;杨潇宇;朱丽娟
2.高沥青质深层超稠油乳化降黏实验研究 [J], 廖辉;唐善法
3.胜利超稠油的乳化降黏机理研究 [J], 李美蓉;齐霖艳;王伟琳;唐述凯
4.耐盐超稠油乳化降黏剂NP油水界面活性研究 [J], 廖辉; 唐善法
5.基于HLB值对特超稠油高分子乳化体系的降黏效果研究 [J], 何延龙;蒲春生;谷潇雨;崔淑霞;居迎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氮气助排和降粘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氮气助排和降粘技术应用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933ad5ac850ad02de8041a7.png)
氮气助排和降粘技术应用效果分析[摘要]河南油田第二采油厂有1674万吨超稠油储量,超稠油区块蒸汽吞吐后,由于油稠、粘度高,出现了热采地层能量下降快、回采水率低,周期生产时间短,产量递减快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蒸汽吞吐的开发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实施了注氮气助排和降粘措施降低原油粘度,扩大蒸汽波及体积,提高注蒸汽热利用率,通过实施取得了很好效果,为超稠油开采降低成本,转变开采方式提供了一条捷径。
[关键词]超稠油氮气助排降粘剂蒸汽吞吐一、氮气助排和降粘技术原理氮气导热系数小,环空充满氮气,可降低井筒热损失,隔热效果好;氮气为非凝结气体,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低,可以扩散至微孔隙中,把注入的热流体推向油层深部,大大提高蒸汽在地层中的波及体积;氮气压缩系数较大,当注汽结束转抽时,随着地层压力降低,经过压缩储存在地层中的氮气的体积迅速膨胀,产生较大的附加力,加速驱动地层中的原油及冷凝水迅速返排。
注汽预热地层后,将配置好的一定量的降粘剂溶液注入地层,挤注压力不超过注汽压力,注完降粘剂后恢复注汽,注汽第二天从油套环管注入氮气,油管注蒸汽不停,使降粘剂与原油充分接触,有效降低了地层原油粘度,降低了吸汽压力。
二、氮气助排和降粘现场实施效果分析超稠油储量主要分布在古城BQ33、BQ10区,地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71463-136447.7mPa.s、和井楼L八区、零区,地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15699-84180 mPa.s、还有新庄油田BQ57、BQ67区、杨楼油田YQ3、YQ19区等储量共1674×10 4 吨。
2007年特超稠油井共实施氮气助排和降粘工艺27井次,其中隔热注采一体化配套氮气助排8井次,隔热防砂配套氮气助排1井次,普通油管配套氮气助排4井次,隔热注采一体化配套氮气助排及降粘4井次,普通油管配套氮气助排及降粘工艺10井次。
1.采用氮气助排技术,生产时间延长油汽比提高,回采水率提高,效果改善周期结束的10井次超稠油井,累积注氮气228346标方,累积注汽14195.2吨,混注比16:1,增油1617.4吨,平均油汽比0.3,井楼油田楼八区及古城油田BQ33区单炉对单井,注汽质量较好,其中L123、L121、G6806、三口油井油汽比达到0.3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高凝原油和特稠油降凝降粘研究吴本芳【摘要】:随着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大量的石油被开采了出来。
易开采输送的常规石油资源越来越少,高凝高粘等非常规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21世纪的重要能源项目之一。
分析原油组成与其流动性发现,原油凝点高不仅与其蜡含量高有关,而且还与其中石蜡的碳链长度有关;原油粘度大不仅与其胶质含量高有关,而且还与其中石蜡的支化度高有关。
针对河南油田高凝油蜡含量高,凝点高达50℃以上,对市售降凝剂感受性差的现状,本文展开开发新型高效降凝剂的降凝研究。
合成和表征新型聚合物型降凝剂和大分子型降凝降粘剂,考察其降凝性能。
在0.01%加剂量及90℃热处理温度条件下,合成聚合物SMA-a1、LMZ-10和SMA-1分别使河南高凝油14#的凝点降低6℃、7℃和8℃,都比市售降凝效果好的聚合物DTA的降凝幅度5℃有所提高。
表明本试验合成的聚合物较市售聚合物降凝剂的降凝效果好,为合成新型高效的聚合物降凝剂打下基础。
研究发现聚合物的降凝性能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当大分子的组成结构与原油中石蜡的碳链分布特征具有匹配性时才显出好的降凝效果。
分析蜡晶显微照片表明,经降凝剂处理后的石蜡所析出蜡晶尺寸变大,有序性增强。
蜡晶变大使单位原油体积内蜡晶数目减少,蜡晶不易相互联结,因而原油的凝胶化温度降低,凝点降低。
进一步验证了降凝剂通过改变蜡晶积聚状态而降凝的机理。
针对河南油田特稠油实际开采中,存在现有降黏剂耐高温性能差,在蒸汽吞吐、蒸汽驱高温条件下易分解丧失降黏性能从而严重影响原油采收率的现状,本文展开耐高温高效降黏剂的开发研究。
开发的降粘剂SF耐高温性能强,可耐高温260℃-300℃;降粘效果显著,当SF复配剂在特稠油乳状液中含量为400ppm-2200ppm时,可使河南特稠油1 #25℃黏度由202.7 Pa.s降至其乳状液黏度162.1 mPa.s以下,达到了现场应用常温(25℃)粘度低于200mPa.s的降粘要求,25℃降粘率高达99.92%以上,且操作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对降粘效果影响不大,具有加剂量少、降粘效果显著及操作条件范围较宽的优势。
实施了SF的工业试生产及其在河南油田的现场应用。
对河南油田T4-2123井添加SF降粘后,与未加剂降粘的第1-5轮次注蒸汽吞吐的生产相比,采出液含水由73.6%降到23.6%,下降50%;油汽比由0.029提高到0. 391,增加0.362,大幅度提高了采出程度,周期生产效果好。
同时与添加其它降粘剂降粘的第6轮次注蒸汽吞吐的采出液含水43.4%相比,也显示出可大幅度降低采出液含水率,提高采出程度,达到较好的生产效果的优势。
现场应用的降粘结果表明,降粘剂SF对T4-2123井特稠原油降粘效果最好,50℃降粘率达到88.7%,较其它两种市场竞争降粘剂A(73.6%)和B(75.6%)的降粘率都高,而且SF形成的特稠油乳液在室温下静置4小时以上,粘度回复不大,表明SF不仅能够显著降低特稠油粘度,且稳定性也较好,达到了现场应用的要求。
分析原油乳状液的显微照片表明,未加SF的原油乳状液呈W/O型,大多数液滴呈W/O型小液滴,仅有少量的O /W型大液滴;加入SF后的原油乳状液呈O/W型,液珠的分散相为油,连续相为水。
由此可推断乳化降粘机理为,降粘剂分子分布于油水界面中,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低黏度油水乳状液,获得稠油特稠油降粘效果。
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技术能够克服乳化降粘技术的缺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
低含水稠油特稠油的开采及脱水特稠油的管输,都需要采用油溶性降粘剂,然而国内外关于油溶性降粘剂的研究和应用却很少。
为此,本文展开针对河南脱水特稠油添加油溶性降粘剂的降粘研究。
合成和表征了新型聚合物型及大分子型油性降粘剂。
合成的大分子型油性降粘剂FM-18、UP-16和EY-18,在50℃-70℃较高温区都较市售降粘性能好的聚合物型流动性改进剂EVA的降粘效果好,在6000ppm加剂量条件下,FM-18、UP -16和EY-18对河南脱水特稠油2#50℃的降粘率84.1%、79.6%和85.6%都明显高于EVA的58.7%。
这与聚合物EVA相对分子量高在较高温区因自身分子体积的溶胀缠绕对原油产生增粘负作用有关。
研究表明,开发大分子油性降粘剂具有可提高较高温区(50℃-70℃)降粘率的优势,为添加油性降粘剂使其在实际有效输送温区50℃-70℃内维持高效降粘以实现远输脱水特稠油开辟了新途径。
通过红外、DSC、原子力显微图象及透射电镜图象等分析表明,加入油性降粘剂后的胶质结构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初步验证了油溶性降粘剂可通过改性胶质而降粘的机理设想。
采用温度和剪切速率两个影响因素建立了河南脱水特稠油2#全温区(80℃-38℃)和较高温区(80℃-50℃)内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管输原油的黏度值,相对误差分别为0.177和0.293。
对加热降粘管输脱水特稠油及加剂降粘管输脱水特稠油都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凝油降凝剂特稠油降粘合成与表征【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TE869【目录】:∙摘要5-7∙Abstract7-15∙前言15-17∙第1章文献综述17-30∙1.1 高凝原油降凝研究17-23∙1.1.1 原油降凝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7∙1.1.2 常用降凝剂种类及结构特征17-18∙1.1.3 影响降凝效果的因素18-20∙1.1.4 降凝机理20-21∙1.1.5 降凝机理研究进展21-22∙1.1.6 原油降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22-23∙1.2 特稠油降粘研究23-29∙1.2.1 掺稀油降粘23-24∙1.2.2 加热降粘24∙1.2.3 稠油改质降粘输送24-25∙1.2.4 稠油催化降粘开采25∙1.2.5 水溶性表面活性剂降粘25-27∙1.2.6 油溶性降粘剂降粘27-29∙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29-30∙第2章原油组成与流动性的分析研究30-47∙2.1 试验部分30∙2.1.1 试验原料30∙2.1.2 原油组成物性测试分析方法30∙2.1.3 红外光谱法表征结构30∙2.1.4 核磁法测定原油中石蜡的碳链分布30∙2.1.5 气质联用法测定原油中石蜡的碳链分布30∙2.2 试验结果与讨论30-46∙2.2.1 原油的主要组成与物性30∙2.2.2 原油族组成与其流动性的相关性分析30-31∙2.2.3 高凝原油的族组成特征31-32∙2.2.4 特稠油的族组成特征32∙2.2.5 核磁法分析不同原油中石蜡的碳链分布32-37∙2.2.6 气质联用法分析高凝油中石蜡的碳数分布37-39∙2.2.7 原油中石蜡的碳链分布与其流动性的相关性分析39-40 ∙2.2.8 高凝油中胶质沥青质红外图谱分析40-43∙2.2.9 特稠油中胶质沥青质红外图谱分析43-45∙2.2.10 不同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红外图谱对比45-46∙2.3 本章小结46-47∙第3章河南油田高凝原油降凝研究47-72∙3.1 试验部分47-51∙3.1.1 试验原料与试剂47-48∙3.1.2 主要试验装置及仪器48∙3.1.3 降凝考察方法48∙3.1.4 引发剂的精制48∙3.1.5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降凝剂的制备48-49∙3.1.6 马来酸酐类共聚物降凝剂的制备49-50∙3.1.7 共聚物LMZ降凝剂的制备50∙3.1.8 聚合物LMZ的沉淀分级50-51∙3.1.9 特性粘度法表征聚合物的分子量51∙3.2 试验结果与讨论51-70∙3.2.1 高凝原油析蜡点的测定51-52∙3.2.2 热处理温度对降凝效果的影响52-53∙3.2.3 反复加热对降凝效果的影响53-54∙3.2.4 市售降凝剂的降凝效果分析54-57∙3.2.5 共聚物LMZ合成工艺条件的确定57-60∙3.2.6 共聚物LMZ分级产物的降凝性能考察60-61∙3.2.7 合成聚合物型降凝剂的结构表征61-65∙3.2.8 合成聚合物型降凝剂的降凝效果分析65-67∙3.2.9 合成大分子型降凝降粘剂的降凝效果分析67-68∙3.2.10 高凝油降凝机理研究68-70∙3.3 本章小结70-72∙第4章河南稠油特稠油乳化降粘研究72-93∙4.1 试验部分72-73∙4.1.1 试验原料与试剂72∙4.1.2 主要试验装置及仪器72∙4.1.3 乳化降粘考察方法72-73∙4.1.4 乳化降粘剂SF的制备73∙4.1.5 表面活性考察73∙4.2 结果与讨论73-91∙4.2.1 合成乳化降粘剂的降粘效果73-74∙4.2.2 合成降粘剂SF工艺条件的确定74-76∙4.2.3 合成降粘剂SF结构表征76∙4.2.4 合成降粘剂SF耐高温性能考察76-77∙4.2.5 乳化助剂的考察77-82∙4.2.6 油田现场应用工艺条件的探索82-85∙4.2.7 降粘剂SF的工业生产85∙4.2.8 降粘剂SF的现场应用85-88∙4.2.9 乳化降粘机理研究88-91∙4.3 本章小结91-93∙第5章河南油田特稠油油溶性降粘剂降粘研究93-128∙5.1 试验部分93-95∙5.1.1 试验原料与试剂93∙5.1.2 主要试验装置及仪器93∙5.1.3 油溶性降粘剂降粘考察方法93-94∙5.1.4 均聚物油溶性降粘剂L-J的制取94∙5.1.5 三元共聚物油溶性降粘剂MVL的制取94∙5.1.6 大分子型油溶性降粘剂UP的制备94∙5.1.7 大分子型油溶性降粘剂FM的制备94-95∙5.1.8 大分子型油溶性降粘剂EY的制备95∙5.2 结果与讨论95-125∙5.2.1 脱水特稠油粘温性质95∙5.2.2 河南脱水特稠油2#析蜡点的测定95-96∙5.2.3 脱水特稠油流变性分析96-100∙5.2.4 加剂降粘温区的现实可行性研究100-101∙5.2.5 市售流动性改进剂降粘效果考察101-104∙5.2.6 合成聚合物型油性降粘剂的表征104-105∙5.2.7 合成聚合物型油性降粘剂的降粘效果105-106∙5.2.8 复配聚合物型降粘剂的降粘效果106-108∙5.2.9 大分子型油性降粘剂的合成研究108-112∙5.2.10 合成大分子型降粘剂的降粘效果112-114∙5.2.11 聚合物与大分子型降粘剂复配使用的降粘效果114-116 ∙5.2.12 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研究116-120∙5.2.13 神经网络预测原油黏度研究120-125∙5.3 本章小结125-128∙第6章结论128-131∙参考文献131-138∙致谢138-139∙附件一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139-140∙附件二本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