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竹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姐纪念馆在江姐曾经居住的四川大学女生院旧址之上,是全国首家江姐纪念馆,也是西南高校首家专题革 命烈士纪念馆。纪念馆该馆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由一个144平方米的江姐事迹主展厅、16平方米的江姐宿舍 场景复原展厅、77平方米的川大英烈事迹展厅、一个400多平方米的小型院落组成。
参考资料 1 永远的丰碑:江竹筠 2 江姐牺牲70周年|她曾在狱中用竹签写下一封“托孤信” .中国军网[引 用日期2019-11-21] 3 “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民族脊梁) .中国共产党新闻[引用日期2020-02-16] 4 全国 “双百”人物评选产生 .新华网.2009-09-10[引用日期2016-11-23] 5 我党历史上“弄假成真”的7对著名革命 夫妻 .中共新闻网[引用日期2014-10-07] 6 人民日报/2011 年/4 月/7 日/第005 版 7 巾帼英杰 .中国共产党新 闻[引用日期2014-12-16] 8 江姐唯一儿子定居美国 生母养母未曾谋面 .人民网.2008-01-13[引用日期201611-09] 9 江姐的名字该怎么念?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4-12-17] 10 他们胸怀天下脚踏实地 .中国共产党新闻 [引用日期2014-12-16] 11 江竹筠 红梅傲雪红岩上 来源:《广西党史》 2005年 第04期 12 "江姐"珍贵档案:跳级 考大学 为革命做绝育手术 .网易[引用日期2018-12-01] 13 江姐故居 激励后人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9-11-19] 14 全国首家江姐纪念馆在蓉开馆 .成都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11-19] 15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
江竹筠
著名革命女烈士
01 人物生平
03 人物轶事 05 相关报道
目录
02 个人家庭 04 人物评价 06 后世纪念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镇江家湾人,中国共产党地下时期 重庆地区组织的重要人物,为中国共产党追认的女烈士。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 。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婚后负责中共重庆市委 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8年,彭咏梧在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任上战死, 江竹筠接任其工作。
正是像江竹筠一样的共产党人,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才不会向敌人屈服。信仰就是一种忠诚,一种 希望,一种理想,它给人不畏牺牲的精神,给人崇尚光明的力量。人生缺乏信仰,就会变得浮躁。在物欲甚嚣尘 上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有坚定的信仰。
老一辈革命家也深深为江姐的英雄事迹所折服。据《红岩》作者之一的杨益言回忆,当年毛泽东观看空政文 工团演出的歌剧《江姐》时,看到壮烈牺牲那场戏,他禁不住动了感情,曾感慨而又不无遗憾地对身边的工作人 员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江姐就象红岩上傲立雪中的红梅花 一样,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永放光彩。
感谢观看
1949年江竹筠烈士留下的遗书 江姐在临刑之前写下了一封托孤遗书,是写给安弟(江姐的表弟谭竹安)的, 当时江姐是用筷子磨成竹签做笔,用棉花灰制成墨水,写下这封遗书,信里满载着江姐作为一名母亲,对儿子浓 浓的思念之情。
遗书中展示柔情一面
2007年11月14日,在江姐牺牲58周年这天,这封人称“红色遗书”的文物终于在三峡博物馆向世人揭开了 尘封已久的秘密。
人物轶事
姓名演化
红色遗书
江姐刚出生时取的小名叫雪琴,从5岁发蒙读书始,父亲给她取的学名叫“江竹君”,到她被捕入狱之前就 再没改变过。至今存世的1940年中华职业学校发给她的修业证书和她随后考入国立四川大学的入学登记表上,都 写的是这个名字。
后来换了一个字的“江竹筠”,是她被捕入狱后临时取的化名。但这个化名并没有改变她名字的读音,只是 用了一个同音字而已。
相关报道
2018年11月23日报道,四川大学近日发现了江姐化名江志炜在四川大学“潜伏”时留下的珍贵实物档案。 这些档案包括江竹筠亲手填写的《国立四川大学学生入学登记表》《公费生膳食补助领取清册》,江竹筠在华西 医院做生产和绝育手术的《手术记录》等。
后世纪念
江姐故居位于四川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姐村,2007年对外开放,成为四川省和自贡市的爱国主义教育 基地。江姐故居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分为实物厅和展览厅两个部分。实物厅陈列了江姐及其家人生前使用过的 部分物品;展览厅里展示的则是江姐生平事迹及图片资料。
1941年江竹筠再次考入当时由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她隐瞒着自己的身份 在学校开展工作。
1941年夏末,重庆。二十一岁的江竹筠从中国公学附属高中和中华职校会计训练班毕业,被川东特委调任 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负责组织学生运动、发展新党员,同时兼任市委机关报《挺进报》的发行工作。
2009年9月江竹筠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单。
人物生平
1939年读高中时的江竹筠 1920年8月20日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 8岁时,性格 刚强的母亲与游手好闲的父亲不能相处,便带着江竹筠姐弟到重庆投奔兄弟。10岁到重庆的织袜厂当了童工,因 为人还没有机器高,老板就为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
1939年考入重庆的中国公学,秘密加入了共产党。入党后,江竹筠同志酷爱马列主义理论,向往革命圣地 延安。但这时党却要她留在重庆作通讯联络工作。这需要一个不为人注目的职业作掩护, 因此, 党组织指示她要 学习会计, 学拨算盘珠子, 她毫不犹豫,听从组织安排。
1940年秋天考入中华职业学校会计训练班。经过艰苦的努力,掌握了会计专业。同年,任重庆新市区区委 委员,负责学运工作 。
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万县被捕,被关押于位于重庆的国民政府军统渣滓洞集中营,遭酷刑仍拒屈、拒 不 交 出 军 统 所 要 的 中 共 地 下 党 情 报 ; 1 9 4 9 年 11 月 1 4 日 , 江 竹 筠 壮 烈 牺 牲 于 歌 乐 山 电 台 岚 垭 刑 场 , 牺 牲 时 年 仅2 9 岁。
遗书中屡次提到儿子
这封遗书长约十二厘米,纸面粗糙,因年代久远,已开始泛黄。“这是江姐就义前最后的一封信件。”三峡 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江姐既是一位革命者,同时也是一位普通女性,一个孩子的母亲。她在信中屡次......
人物评价
在狱中经历各种酷刑后,难友们则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其中何雪松代表全体难友献给江竹筠的诗这样 赞颂道:“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娅的精灵,不,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这首诗在渣滓洞 牢房里被传诵一时。
信中大概说道:“我们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狱日起(上一年6月),我就下了两年坐牢的决心,现在 时局变化的情况,年底有出牢的可能,我们在牢里也不白坐,我们一直是不断的在学习,我们到底还是虎口里的 人,生死未定,假若不幸的话,云儿(指江竹筠、彭咏梧两烈士的孩子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 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骄(娇)养,粗服淡饭足矣。”江姐的这 封遗书展示了江姐鲜为人知的柔情一面。
1943年5月,党组织安排她给地下党重庆市委第一委员彭咏梧当助手,并和他扮假夫妻,以掩护......
个人家庭
彭咏梧、江竹筠与孩子合影 1946年4月,江竹筠在成都生下与彭咏梧的独子彭云。1947年11月底江竹筠去 信请求谭正伦到重庆照顾年幼的彭云。1948年2月,谭正伦来到了重庆,此后扶养彭云长大成人。江竹筠的儿子 彭云后定居美国,为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 江竹筠的孙子彭壮壮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中国发展。
参考资料 1 永远的丰碑:江竹筠 2 江姐牺牲70周年|她曾在狱中用竹签写下一封“托孤信” .中国军网[引 用日期2019-11-21] 3 “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民族脊梁) .中国共产党新闻[引用日期2020-02-16] 4 全国 “双百”人物评选产生 .新华网.2009-09-10[引用日期2016-11-23] 5 我党历史上“弄假成真”的7对著名革命 夫妻 .中共新闻网[引用日期2014-10-07] 6 人民日报/2011 年/4 月/7 日/第005 版 7 巾帼英杰 .中国共产党新 闻[引用日期2014-12-16] 8 江姐唯一儿子定居美国 生母养母未曾谋面 .人民网.2008-01-13[引用日期201611-09] 9 江姐的名字该怎么念?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4-12-17] 10 他们胸怀天下脚踏实地 .中国共产党新闻 [引用日期2014-12-16] 11 江竹筠 红梅傲雪红岩上 来源:《广西党史》 2005年 第04期 12 "江姐"珍贵档案:跳级 考大学 为革命做绝育手术 .网易[引用日期2018-12-01] 13 江姐故居 激励后人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9-11-19] 14 全国首家江姐纪念馆在蓉开馆 .成都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11-19] 15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
江竹筠
著名革命女烈士
01 人物生平
03 人物轶事 05 相关报道
目录
02 个人家庭 04 人物评价 06 后世纪念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镇江家湾人,中国共产党地下时期 重庆地区组织的重要人物,为中国共产党追认的女烈士。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 。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婚后负责中共重庆市委 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8年,彭咏梧在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任上战死, 江竹筠接任其工作。
正是像江竹筠一样的共产党人,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才不会向敌人屈服。信仰就是一种忠诚,一种 希望,一种理想,它给人不畏牺牲的精神,给人崇尚光明的力量。人生缺乏信仰,就会变得浮躁。在物欲甚嚣尘 上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有坚定的信仰。
老一辈革命家也深深为江姐的英雄事迹所折服。据《红岩》作者之一的杨益言回忆,当年毛泽东观看空政文 工团演出的歌剧《江姐》时,看到壮烈牺牲那场戏,他禁不住动了感情,曾感慨而又不无遗憾地对身边的工作人 员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江姐就象红岩上傲立雪中的红梅花 一样,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永放光彩。
感谢观看
1949年江竹筠烈士留下的遗书 江姐在临刑之前写下了一封托孤遗书,是写给安弟(江姐的表弟谭竹安)的, 当时江姐是用筷子磨成竹签做笔,用棉花灰制成墨水,写下这封遗书,信里满载着江姐作为一名母亲,对儿子浓 浓的思念之情。
遗书中展示柔情一面
2007年11月14日,在江姐牺牲58周年这天,这封人称“红色遗书”的文物终于在三峡博物馆向世人揭开了 尘封已久的秘密。
人物轶事
姓名演化
红色遗书
江姐刚出生时取的小名叫雪琴,从5岁发蒙读书始,父亲给她取的学名叫“江竹君”,到她被捕入狱之前就 再没改变过。至今存世的1940年中华职业学校发给她的修业证书和她随后考入国立四川大学的入学登记表上,都 写的是这个名字。
后来换了一个字的“江竹筠”,是她被捕入狱后临时取的化名。但这个化名并没有改变她名字的读音,只是 用了一个同音字而已。
相关报道
2018年11月23日报道,四川大学近日发现了江姐化名江志炜在四川大学“潜伏”时留下的珍贵实物档案。 这些档案包括江竹筠亲手填写的《国立四川大学学生入学登记表》《公费生膳食补助领取清册》,江竹筠在华西 医院做生产和绝育手术的《手术记录》等。
后世纪念
江姐故居位于四川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姐村,2007年对外开放,成为四川省和自贡市的爱国主义教育 基地。江姐故居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分为实物厅和展览厅两个部分。实物厅陈列了江姐及其家人生前使用过的 部分物品;展览厅里展示的则是江姐生平事迹及图片资料。
1941年江竹筠再次考入当时由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她隐瞒着自己的身份 在学校开展工作。
1941年夏末,重庆。二十一岁的江竹筠从中国公学附属高中和中华职校会计训练班毕业,被川东特委调任 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负责组织学生运动、发展新党员,同时兼任市委机关报《挺进报》的发行工作。
2009年9月江竹筠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单。
人物生平
1939年读高中时的江竹筠 1920年8月20日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 8岁时,性格 刚强的母亲与游手好闲的父亲不能相处,便带着江竹筠姐弟到重庆投奔兄弟。10岁到重庆的织袜厂当了童工,因 为人还没有机器高,老板就为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
1939年考入重庆的中国公学,秘密加入了共产党。入党后,江竹筠同志酷爱马列主义理论,向往革命圣地 延安。但这时党却要她留在重庆作通讯联络工作。这需要一个不为人注目的职业作掩护, 因此, 党组织指示她要 学习会计, 学拨算盘珠子, 她毫不犹豫,听从组织安排。
1940年秋天考入中华职业学校会计训练班。经过艰苦的努力,掌握了会计专业。同年,任重庆新市区区委 委员,负责学运工作 。
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万县被捕,被关押于位于重庆的国民政府军统渣滓洞集中营,遭酷刑仍拒屈、拒 不 交 出 军 统 所 要 的 中 共 地 下 党 情 报 ; 1 9 4 9 年 11 月 1 4 日 , 江 竹 筠 壮 烈 牺 牲 于 歌 乐 山 电 台 岚 垭 刑 场 , 牺 牲 时 年 仅2 9 岁。
遗书中屡次提到儿子
这封遗书长约十二厘米,纸面粗糙,因年代久远,已开始泛黄。“这是江姐就义前最后的一封信件。”三峡 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江姐既是一位革命者,同时也是一位普通女性,一个孩子的母亲。她在信中屡次......
人物评价
在狱中经历各种酷刑后,难友们则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其中何雪松代表全体难友献给江竹筠的诗这样 赞颂道:“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娅的精灵,不,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这首诗在渣滓洞 牢房里被传诵一时。
信中大概说道:“我们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狱日起(上一年6月),我就下了两年坐牢的决心,现在 时局变化的情况,年底有出牢的可能,我们在牢里也不白坐,我们一直是不断的在学习,我们到底还是虎口里的 人,生死未定,假若不幸的话,云儿(指江竹筠、彭咏梧两烈士的孩子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 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骄(娇)养,粗服淡饭足矣。”江姐的这 封遗书展示了江姐鲜为人知的柔情一面。
1943年5月,党组织安排她给地下党重庆市委第一委员彭咏梧当助手,并和他扮假夫妻,以掩护......
个人家庭
彭咏梧、江竹筠与孩子合影 1946年4月,江竹筠在成都生下与彭咏梧的独子彭云。1947年11月底江竹筠去 信请求谭正伦到重庆照顾年幼的彭云。1948年2月,谭正伦来到了重庆,此后扶养彭云长大成人。江竹筠的儿子 彭云后定居美国,为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 江竹筠的孙子彭壮壮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中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