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六)(全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六)(全国)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在散文里,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达夫所说"。
"'个人'的发现"云云,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
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
据此他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指的也都是这种"自我"。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
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
写作"主体"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现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产生出一系列的"生理一一心理"反映。
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个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
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
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
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
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
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即是写"虚"。
写"虚",又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主"理",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一一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一一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
(有删改)
6.下列对"现代散文"的有关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达夫认为现代散文是作家心灵的真实流露,它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更能体现作家的个性。
B.现代散文以白话代替了文言,在文字形式上实现了大的变革,从而和世界文学同步对接。
C.现代散文大大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使散文这种文体获得了思想的大解放而走向辉煌。
D.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个体对"自我"的发现,使现代散文不再只是"代圣贤立言"的文章。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它既要建立在作家的生活基础之上又要写出作家的情感、精神。
B.现实生活是作家营造精神家园的基石,散文应该真实地表现这种生活,而不能矫情,虚构。
C.散文的用意是表砚出人的精神感悟和情感世界,并以此打动人,所以写实并不是散文的真正目的。
D.杂文和随笔着力于表现"人与杜会"的关系,艺术散文则着力于表现作家自身的清感世界。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散文由于对"自我"的肯定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先秦之后的古代散文却完全淹没了自我,是没有"心"的应时之作。
B.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的"自叙传",因而他的散文都是其生活的真实再现,没有虚构和想像的成分。
C.只有以开掘人性、净化心灵为要务的散文才会深沉动人,这样的文章虚实结合,有着特殊的艺术魁力。
D.现代散文之所以广受读者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作家能依据"纪实性"原则,反映真实的生活,表达真挚的感清。
6.B (张冠李戴,"从而却世界文学同步对接"是由于散文在内容上对"自我"
的发现。
)
7.D(曲解文意,艺术散文观照的是"人类自身"而不只是作家自身的情感世
界。
)
8.D(A项主观臆断,由原文"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和
"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可知,•中国古代散文也有"自我"存在;B项
过于绝对,"都是其生活的真实再现,没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错;C项以偏概
全,"只有以开掘人性,净化心灵为要务的散文才会深沉动人"错,在"人与社
会"关系上着力的散文一样可以动人。
)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唐代的山水诗,和以二谢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比,呈现出崭新的风貌。
南朝山水诗所歌咏的对象不过是半壁河山,主要在东南一隅。
那时的诗人足未涉黄河,身未登岱岳,没有机会领略广袤中原的风光。
他们的山水诗,胸襟、气象、境界都受到很大的局限。
到了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为诗人提供了写作山水诗的最好条件。
许多诗人在其创作的准备期或旺盛期都曾有过一段漫游生活,他们的足迹及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
被祖国多姿多彩的山水所培育起来的这一代诗人,他们写起山水诗来,论胸襟、论气象、论境界,就远非南朝人所能相比的了。
南朝的山水诗因为是在希企隐逸的风气中产生的,所以诗里常常流露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情趣。
这种传统的隐逸思想在唐代的山水诗里虽然也有所流露,但除此之外,唐代的山水诗里更多了两种感情,这就是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正是这两种感情构成唐代山水诗思想内容方面的重要特点,使今天的读者讽诵之余仍然激动不已。
洋溢在唐代山水诗里的那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那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仍然是我们的精神营养。
从艺术上看,南朝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追求形似,崇尚工巧,缺乏神韵。
唐代山水诗脱离了对形似的追求,而致力于达到神似。
它们刻画山水,不滞于山容水态,而是力求把握和表现山水的个性。
自然山水成了诗人的朋友,或诗人自己的化身。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和大自然,情和景,契合交融达到化境。
中国的山水诗到了唐代,才臻于完美、纯熟。
五代以后,山水画渐趋成熟,至宋代遂蔚为大现。
荆浩、关仝、董源、李成、范宽、米芾等一大批山水画家的涌现,培养了人们探索和欣赏自然美的兴趣,也刺激了用诗歌去再现自然美的欲望。
如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秦观《泗州东城晚望》:“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用画家的眼光去欣赏山水。
然而宋代以后由于诗歌创作总的水平已无法和唐代相比,因而山水诗的成就也比唐代逊色。
但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仍然有所创新。
特别是用五七言绝句的形式,集中地绘出一片风景,创造一个意境,常有近似图画的效果。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山水诗的艺术脉络》)
6.下列对唐代山水诗“呈现出崭新的风貌”原因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山水诗人屏弃了南朝山水诗中的隐逸风气,胸襟、气象、境界更加开阔。
B.许多诗人通过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的漫游,经受了多姿多彩的山水的培育。
C.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从外部环境上为诗人写作山水诗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D.唐代山水诗在思想内容上比南朝山水诗增加了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创作视野的角度看,南朝的山水诗人没有机会领略广袤的中原风光,所以在创作上受到很大局限。
B.从山水诗发展上看,宋代的山水诗虽然不及唐代,但在表达技巧、创作意境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C.从诗人情感上看,唐代山水诗人比南朝山水诗人更加丰富,尤其是多了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D.从艺术表现上看,唐代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不讲究外在形体上的的描绘,而是致力于达到神似。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唐代山水诗里洋溢着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与唐代的祖国统一、繁荣和富强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
B.南朝的山水诗虽然缺乏神韵,但没有这一时期的创作实践,很难说山水诗到唐代就臻于完美、纯熟。
C.宋代山水诗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高于唐代山水诗,是因为宋代山水诗人是在用画家的眼光去欣赏山水。
D.作者认为,宋代山水诗的成就从总体上看无法与唐代山水诗相比的原因,是宋代诗歌的总体创作水平不及唐代。
6. A(说“唐代山水诗屏弃了南朝山水诗中的隐逸风气”不妥。
原文中说“这种传统的隐逸思想在唐代的山水诗里虽然也有所流露”,说明唐代山水诗并没有屏弃“隐逸风气”)
7. D(原文说“脱离对形似的追求”,这不能说就不讲究外在形体的描绘;因为描写景物的诗是离不开对景物外在形体的描绘的,只是追求形似还是神似的问题。
)
8. C(说“宋代山水诗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高于唐代山水诗”不妥,只是在技巧上有所创新。
再者,“用画家的眼光欣赏山水”的也不可能是宋代山水诗人的全部。
)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
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只是一种看法。
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
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
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
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
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
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
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
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
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
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
渴——精神上的饥渴。
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
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
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
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
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
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
数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还能在我们心里点燃很强烈的火焰,虽然在当时他们不过是大皇帝脚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
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车书;曹孟德带八十万人马下江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这些惊心动魄的成败对于你有什么意义?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
这几段墙在,这几句诗在,他们对于人永远是亲切的。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
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
6.下列关于“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同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是人们同时拥有的许多种看法中的一种。
B.美并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因为离开人的感知,所有事物都混然无别。
C.美的事物对人类社会是无用的,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
D.在审美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美是人的各种欲求中更高尚的企求。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美感的态度其最高目的分别是“善”“真”和“美”。
B.人的美感的活动有些是无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有时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
C.美的需要是人的精神上饥渴,没有这样饥渴的人或民族是不正常的。
D.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是因为在美感世界中事物能孤立靠本身现出价值。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人的许多方面的需要和其他动物是相同的,但美是人异于其他动物的所特有的企求。
B.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人的活动的自由程度密切相关。
“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
C.历史上成功和失败虽会过去,但它们会与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朽,永远是亲切的。
D.《孔雀东南飞》这样的艺术作品是真正不朽的,它们完全可以靠本身现出美的价值。
6. C (美的事物对人类社会是无用,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不切实用的人物,这只是从实用的观点看)
7.B (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的,是不受环境需要限制的)
8.C (历史上成功和失败会过去,但真正不朽,永远对于人是亲切的是美的艺术作品)
四(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未来的士兵(朱苏进)
未来士兵的性质是一个综合作战平台,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兵。
他配属的数字化装备大致有5种。
1.综合头盔。
包括抗弹盔壳悬挂装置;眼前戴着一具夜间视频强化像增强器,可与枪上瞄具配套使用;耳畔有一双电子耳,可监听到400米内敌人对话,并能滤掉爆炸声浪
以保护士兵不被声波击伤;防护面罩能够防生化核污染和防激光致盲;以及声音发送器、微型摄像机、视觉听觉呼吸保护装置等等。
2.单兵计算机。
其体积小于一只香烟盒,却具有热像仪、测距机、敌我识别、语音数字图像通讯、身体状态监测及化学探测仪诸多功能;全球定位系统保证他的定位精度在0.3米以内;负伤后急救中心能自动向其传送急救图像,使士兵在获援前就地自救。
3.理想单兵武器。
士兵手中的轻武器已如同多功能轻型速射火炮,并能在复杂气候与地形下导引发射。
4.野战服装。
这服装具有软装甲般避弹性能;具有防火焰、防生化核、防红外侦察的隐性性能。
5.微气候动力装置。
它实际上是一具穿戴在士兵身上的空调器,不管战区在北极或赤道,士兵都感觉不到严寒与酷暑,以保持充沛的作战体能。
此刻,这些装备不再是设想,它们大部分正在研制之中,21世纪初将陆续装备部队。
现在我们可以揣想一下未来士兵的处境了,这是他们前所未有过的处境。
每件武器都是一件仪器。
比如一支冲锋枪聚集了那么多高科技功能后,它就不仅是单纯的射击武器,更是件复杂的观察、测距、定向、通讯等仪器。
这些仪器迫使士兵不再是昔日的单纯枪手,而必须具备某些数学家、化学家、电脑操纵员、通讯工程师等品质。
士兵的性命,有时就不再取决于是否被一枚达姆弹击中,而取决于某只硅电板是否被泥水锈蚀。
换言之,枪上所有的仪器浓缩到一起,使那支枪无比卓越。
但只要一只硅电板损坏,整只枪都可能变质为废铁。
未来士兵是一团精致生物链,他的强大与脆弱纠缠在一起,甚至可以说是各种各样的脆弱才造就了他的强大。
这是他的生存尴尬。
作战成为作业。
在传统意义上,扣动扳机才是作战,敲击键盘只是作业。
而现代战争中,操纵键盘却越来越多地代替了扣动扳机,各种各样的作业日益成为现代战场上的作战。
即使远程导弹杀死千百人,操纵员仍看不见一具尸骸,他的工作服一丝不乱,他的双手纤尘不染。
战争残酷性对于许多作战者而言,已脱离殊死肉搏,已无惨烈的现场冲击感受。
死亡与毁灭越来越抽象,直至缩小为一幅电视画面。
这将引发他的道德尴尬。
5.下列对“未来士兵”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来士兵的性质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兵,而是一个综合作战平台。
B.未来士兵的装备都是高科技产品,目前都已经在研制之中,将陆续装备部队。
C.未来士兵配属的数字化装备大致有综合头盔、单兵计算机、理想单兵武器、野战服装、微气候动力装置5种。
D.未来士兵是强大的,同时也是脆弱的,甚至可以说是各种各样的脆弱才造就了他的强大。
6.下列有关未来士兵数字化装备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电子耳既能监听敌人的对话,又能滤掉爆炸声波以保护士兵的耳膜。
B.防护面罩能够防止生化核污染和保护士兵的视觉、听觉及呼吸系统。
C.士兵负伤后,急救中心能通过单兵计算机自动向其传送急救图像,使士兵在获援前就地自救。
D.野战服装具有防火焰、防生化核、防红外侦察的隐性性能,条件恶劣的情况下,能让士兵保持充沛的作战体能。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我们所看到的科幻影片中理想化的未来士兵,将可能会出现,而不再只是导演的设想。
B.理想状态下的未来士兵是具备某些数学家、化学家、电脑操纵员、通讯工程师等品质的高科技人才。
C.未来士兵无比强大,其装备无比卓越,因而他在现代战争中战死的可能性非常小。
D.人类科技的进步使得未来士兵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人类的生存尴尬,也是人类的道德尴尬。
5.B(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显示:数字装备“大部分”正在研制之中)
6c
7c
五、(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文学应放射出理想的光芒
文学理想的表达,是现实在变革发展中的艺术展现,实质是文学艺术超越性的体现,文学艺术超越性恰是文学艺术存在的生命。
文学艺术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生活。
文学艺术创作将现实生活的原材料通过开掘、提炼,生发了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性,这才有了文学艺术作品。
如果失去了超越性,就失去了创作意义,就没有文学艺术本身了,超越性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生命。
文学理想的表达,体现了文学艺术的超越性。
英国诗人密尔顿的《失乐园》不仅揭示了人类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住诱惑的根源,而且抒写了人的自豪情怀、进取精神、革命激情。
这理想光辉具有鲜明的超越性意义。
当代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抒写了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的人类共同精神的理想光辉,具有鲜明的文学超越性。
作者写道:“这部长篇出来后,也许有人会问,你写的就是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吗?我可以说,是,也不是。
虽然这粒种子萌生在那里,但它作为小说成长起来以后,早已改变了形态。
虽然有些故事是有生活原型的,但我并不满足和拘泥于这些,我还是为它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故事——虚构的,以及我们所了解的一些鄂伦春人的故事。
”作者巧妙地把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比作植株与种子的关系,两者之间的重大差别来源于重大的创造性。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大量引进,对于我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创作起了重要推进作用。
但是一些人搞“原装引进”,阻碍了文学理想之路的通行。
一些作品横移“本体烦恼论”,着力表现人生的烦恼、痛苦与绝望。
一些抒写生活烦恼、工作烦恼、家庭烦恼的作品蜂拥出现,作者们认为生活烦恼是“普遍的生存状态”“我们似乎看到生活像一个宏大的虎口在吞噬我们……”一些作品横移“非人性化”,热衷于表现纯然的兽性、卑微的龌龊的人性,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不仅使文学艺术苍白、平庸,而且使文学艺术患上了严重的“精神萎靡症”、“颓废绝望症”。
凡此种种,遮蔽了文学理想的光辉。
文学艺术中理想的表达,不是从外部加进来的思想概念,而是将现实的变革发展予以艺术化展现,从中生发出强大的审美感染力。
在这方面,成功的创作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在兆影的《红豆粘糕和奔跑》中,“我”遭遇了一系列艰难困苦,可“我”并没有被击倒,选择了坚持长跑。
奔跑的意象展现了以主动进取、积极创造的奋斗精神超越艰难困苦的生存态势。
弗罗姆认为,所谓超越,是指人渴望克服被动的生存态势,人总是不甘心成为环境的奴隶,力求由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向着自己开拓的路线前进。
鲁敏的《逝者的恩泽》,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古丽、红嫂们突破常规展现的温情、善良、宽容的品格非常难能可贵,激发了读者大众的强烈美感。
日常生活中超越常规的事物都具有特殊性。
极为个别的特殊性,往往代表着人类的理想、社会的未来,本身就具有普遍性意义、超越性意义。
杨宏的《热血家族》以高有才为代表的英雄群体,孙铭的《铁流》以罗泰为代表的英雄群体,其心灵世界,都是崇高与平凡、公益与私利、英勇与畏惧、智慧与拙笨、新风与旧俗等多侧面的对立统一体。
这些英雄的成长,是在矛盾斗争中实现的,英雄心路历程,是在多侧面对立统一的辩证发展中前行的。
英雄心灵的每次升华,都经历着生与死、血与泪、火与水的强烈激荡,因而产生出耀眼的光芒。
注重文学理想的审美表达,只有文学放射出理想的光芒,我们的文学才能充满阳光,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