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木花岗岩型钨锡矿床云英岩化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栗木花岗岩型钨锡矿床云英岩化特征
董业才
【摘要】通过矿物学研究发现,云英岩化过程的主要蚀变反应有白云母的蚀变和长石的蚀变,其成矿过程:起初,原先的锡钨载体矿物在蚀变过程中发生淋滤进入成矿流体或次生矿物相,伴随着蚀变过程,成矿流体使早先沉淀的矿物相发生了重熔,使锡钨进一步的沉淀、富集,并形成一种或多种化学成分高于围岩的蚀变晕,而蚀变后期,云英岩化减弱,中低温热液蚀变发育,形成大量硫化物,伴有黝锡矿、锡石、黑钨矿和白钨矿的晶出,并与硫化物一起呈团块状产出。

还有,Sn、W 与 F、Cl 形成络合物赋存于流体,随着 pH 值、温度、压力条件变化的影响,络合物不稳定或络阴离子浓度的降低,使 Sn、W 从流体中沉淀析出。

%The mineralogical study shows that the alteration activities in the process of greisenization mostly are alteration of muscovite and feldspar.At the earlier period of mineralization,the original carrier minerals of W and Sn are leached in the process of alteration and they enter into ore-forming fluid or secondary mineral facies.Through alteration the ore-forming fluid makes the early precipitated mineral facies remelted and makes tin and tungsten further precipitated and enriched.Then one or several types of alteration haloes which have higher chemical components than the wall rocks have are formed.At the later period of altera-tion,the greisenization weakens while low-to-moderate 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develops.Then a lot of sulfides are formed,whereas crystallization of
kassiterolamprite,kassiterite,wolframite and scheel-ite occurs in crumby structure with the sulfides.Moreover,the complex formed by Sn,W,F and Cl
occurs in fluids,and the complex becomes unstable and the concentration degree of complex anion drops under the effect of changes in pH value,temperature and pressure,thus Sn and W will precipitate out from the fluids.
【期刊名称】《矿产与地质》
【年(卷),期】2014(000)006
【总页数】8页(P699-706)
【关键词】钨锡矿床;云英岩化;栗木;广西
【作者】董业才
【作者单位】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广西桂林 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6.67;P618.44
花岗岩型锡钨矿床是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实施广西恭城栗木锡矿接替资源勘查(2007~2008)项目过程中发现的,位于第二阶段花岗岩体上部。

与锡钨成矿有关的主要矿化类型有云英岩化、钠长石化和中低温硫化物,前两者是锡钨主要矿化阶段,其中云英岩化更是锡钨矿化的高峰期。

目前,本区未见有对云英岩化进行详细的描述和研究,流体—矿物反应对锡钨的富集成矿有怎样的制约等。

因此,对该类型锡钨矿云英岩化特征进行研究与分析,探讨云英岩化过程中矿物对锡钨成矿的控制。

本区位于江南古陆东南缘的桂东北坳陷区的海洋山褶断带中,次级恭城复向斜的北端扬起部位,南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对接带西侧(图1)。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寒武系边溪组浅变质砂岩、砂页岩、板岩和泥质灰岩,泥盆
系碳酸盐岩、粉砂岩、砂页岩和砾岩,下石炭统碳酸盐岩、硅质页岩、粉砂岩及第
四系。

栗木矿区主干构造线为SN向、EW向褶皱和断裂组成的基本构造格架,其次为NE、NW和NNE向断裂。

其中近SN向的恭城栗木断裂为主要的控岩控矿断裂。

栗木花岗岩呈岩株状产出,侵入寒武纪浅变质细碎屑岩、泥盆纪和下石炭统碎屑岩
和碳酸盐岩中,多隐伏于矿区深部。

岩体地表出露面积1.5km2,产于SN向、NE向断裂的复合部位,为燕山早期三个阶段形成的复式岩体。

此外,还发育有花岗斑岩脉、花岗伟晶岩脉等,沿断裂破碎带侵入。

第一阶段花岗岩,分布于泡水岭一带,岩性为细粒斑状铁白云母花岗岩,被第二阶段花岗岩切割、包裹,基本不含矿;第二阶段花岗岩,为栗木岩体的主体,分布于牛栏岭、香檀岭、金竹源、三个黄牛和鱼菜等地,岩性为
中粗粒锂白云母花岗岩,具有钨锡矿化,在内外接触带形成脉状钨锡矿床,并在岩体上部形成花岗岩型锡钨矿,如鱼菜及水溪庙矿床东南部、三个黄牛;第三阶段花岗岩,分布于老虎头、水溪庙和金竹源,岩性为中细粒含锂云母钠长石化花岗岩,矿化以锡、钽、铌为主,伴生钨,岩体顶部形成花岗岩型锡铌钽矿床,其外带形成花岗伟晶岩型锡铌钽矿床和长石石英脉型锡钨矿床。

本次研究的样品来自于鱼菜、三个黄牛和水溪庙东南部的第二阶段花岗岩,蚀变分
带明显,呈面蚀型的特征,可反映云英岩化的基本过程。

根据蚀变带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可将蚀变带自上而下划分为钠长石化带、云英岩化带和钾长石化带。

3个蚀变
分带呈明显的渐变的过渡关系,并具有各自的蚀变―矿化的矿物组合特征。

钠长石化带:按蚀变强度可进一步划分出弱钠长石化带和钠长石化带,前者分布在岩
体内接触带的似伟晶岩壳中,具锡钨矿化,主要呈少量的稀疏浸染状或颗粒状出现,往往赋存于钠长石和早期石英、黄玉或钾长石粒间;后者是锡钨主要矿化阶段,也是岩
体最重要的蚀变作用,岩体内广泛发育,在岩体顶部蚀变强烈,往岩体深部蚀变总体上
趋于减弱。

钠长石交代钾长石、斜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局部叠加云英岩化,厚
数十米,自上而下其强度递减,最后过渡到钾长石化带。

云英岩化带:主要分布在似伟晶岩壳下的花岗岩中,厚数米,是锡钨主要矿化阶段,也是高峰期阶段,锡钨矿体呈浸染状和微细脉状产出,锡石、黑钨矿的晶出主要与含锂白
云母、石英、黄玉、氟磷铁锰矿等密切共生(照片1-a、b)。

云英岩化在岩体内发
育较广泛,岩体上部蚀变较强烈,往岩体深部蚀变明显减弱。

云英岩化表现为晚期细
粒石英、绢白云母、晚期黄玉、氟磷铁锰矿等矿物交代早期造岩矿物,交代关系清晰。

其中,氟磷铁锰矿是云英岩化特征的含挥发分矿物,主要交代早期黄玉和钾长石,其本身常被后期碳酸盐、绢云母交代。

另外,随着云英岩化作用的增强,钾长石、斜
长石完全被白云母交代,锡石和黑钨晶出颗粒会增多,常聚集产出,同时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内部会出现一些小气泡,小气泡附近常出现萤石,可能反映了云英岩化过程中
流体和挥发份的高度富集。

钾长石化带:主要分布在岩体深部,表现在钾长石、绢云母不均匀交代石英或云母,以显微鳞片状集合体交代原生钾长石,局部叠加云英岩化,但矿化微弱。

此外,可见少量黑云母,多蚀变为绿泥石、白云母和钾长石,由于矿物中铁镁质的流失而具褪色现象,颜色普遍较浅,并在黑云母中常见锆石颗粒。

总之,从空间上来看,岩体蚀变矿化特征自上而下为钠长石化带、云英岩化带、钾长
石化带;从时间上来看,岩体蚀变矿化特征从早到晚的顺序为钾长石化、钠长石化、
云英岩化。

笔者对栗木花岗岩型锡钨矿床的不含矿花岗岩、含矿钠长石化花岗岩和富含锡钨云英岩化花岗岩进行了全岩分析和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分析结果及其相关地球
化学特征参数见表1、表2。

全岩分析结果表明,云英岩化花岗岩的SiO2和Na2O含量明显低于钠长石化含矿
花岗岩和不含矿花岗岩,Al2O3含量明显升高,而K2O含量却相差不大,挥发份F含
量明显升高,表明云英岩化过程中流体富含挥发份F。

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微量元素以富含Li、Rb,贫Sr、Ba为特征,Rb/Sr、Rb/Ba比值
均很高,反映了本区花岗岩是一种分异度高的岩浆岩或岩浆可能经历了充分的结晶
分异作用。

另一方面,从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型式图(图2)可以看出,花岗岩虽然存在矿化蚀变差异,有云英岩化、钠长石化锡钨矿及不含矿花岗岩,但稀土配分
型式颇为相似。

由此也可说明它们是由同一岩浆衍生的地质体。

以上分析了云英岩化不同蚀变―矿化阶段的矿物组合特征,这些主要矿物包括有白云母、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锡石、黑钨矿、黄玉和氟磷铁锰矿等。

本文选取以下几种主要造岩矿物进行特征描述。

(1)白云母:白云母主要出现在云英岩化带和钾长石化带,根据其产状,可分为原生白云母,由黑云母蚀变成的的新生白云母,由钾长石和斜长石蚀变成的新生白云母,热液交代作用形成的白云母,白云母和石英的相互交代5种成因。

原生白云母呈半自形自形(照片1-c),边界面清晰,解理清晰并有明显闪突起,具较好
的环带,以填隙状充填造岩矿物间,不与其他矿物呈反应关系,主要出现在钾长石化带、钠长石化带,云英岩化带局部可见,部分见有环带构造,但大多为后期的石英、钾长石和斜长石所交代。

通常环带构造的出现多与Fe的含量相关,色彩炫丽的区域Fe的
含量较高。

此外,由于受其它造岩矿物的挤压,解理缝局部出现弯曲,并具波状消光。

由黑云母蚀变成的的新生白云母呈叶片状或透镜状沿黑云母的解理缝或边部分布(照片1-c),与黑云母呈交代的反应关系,边界面不太清晰,无闪突起,局部可见环带,说明了白云母是由黑云母变化而来,与黑云母之间有继承关系。

与原生白云母相同,受
挤压应力作用,解理缝局部出现弯曲,可见明显波状消光。

由钾长石和斜长石蚀变成的新生白云母(照片1-b),主要出现在云英岩化带,多呈团
块状或集合体形式出现,环带不太发育,镜下矿物特征表明其由钾长石和斜长石蚀变
而来,部分云母还保留有钾长石的卡氏双晶假象(照片1-d),具有交代的反应关系,边
界面不太清晰,且部分云母内部包裹物较多。

热液交代作用形成的白云母,由绢云母增生而来(照片1-e),主要出现在云英岩化带,
呈团块状或扇形集合体状产出,见于造岩矿物粒间或内部裂隙中,或沿构造裂隙充填,并截断造岩矿物呈脉状产出,由充填的绢云母经后期热液蚀变交代作用增生而成,白
云母被周围的绢云母包围,多呈扇形集合体状产出,边界面不清晰,解理不清晰,无闪突起,具环带构造。

由于沿裂隙充填,同时受其它矿物的挤压应力影响,解理缝局部出现弯曲,可见明显波状消光。

此外,白云母一般属于中高温热液交代蚀变,绢云母通常属于中低温热液交代蚀变,白云母与绢云母的共存表明云英岩化作用此时得到了加强。

白云母和石英的相互交代(照片1-b),主要出现在云英岩化带,呈团块状出现,环带不
发育,镜下矿物特征表明其由石英蚀变而来,具有交代的反应关系,边界面不太清晰。

有时白云母交代石英,包裹白云母,有时情况正好相反,表明在云英岩化蚀变过程中,化学成分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表现出动态平衡的过程。

原生白云母内部或旁侧极少见到锡石和黑钨,由黑云母蚀变成的的新生白云母旁侧
可见到少量锡石和黑钨,这2种白云母多出现于云英岩化带下部或钾长石化带。


锡石和黑钨主要出现于由钾长石和斜长石蚀变成的新生白云母、热液交代作用形成的新生白云母和石英蚀变成的新生白云母的内部或旁侧,产于钠长石、石英、白云母、黄玉或氟磷铁锰矿粒间或内部裂隙,这3种白云母多出现于云英岩化带,表明与锡钨成矿关系密切。

(2)黑云母:黑云母主要出现在钾长石化带,较少见于钠长石化带中。

根据其产状,可分为原生黑云母,褪色黑云母,热液交代作用形成的黑云母三种成因。

原生黑云母呈半自形自形(照片1-c),边界面清晰,解理清晰,以填隙状充填造岩矿物间,不与其他矿物呈反应关系,主要出现在钾长石化带,部分见有环带构造,但局部为后期的石英、钾长石和斜长石所交代,大多形成白云母或绿泥石化。

通常环带构造的
出现多与Fe的含量相关,色彩炫丽的区域Fe的含量较高。

此外,黑云母中常见锆石
小颗粒,在正交偏光下可见放射晕或多色晕,可作为判断黑云母的重要依据。

褪色黑云母与原生黑云母矿物特征基本相似(照片1-a、f),主要出现在钾长石化带,仍保留原生黑云母的结构和构造特征,只是由于矿物中铁镁质的流失而具退色现象,颜色普遍较浅,正交偏光下干涉色较原生黑云母要弱些,并在黑云母中常见锆石小颗粒,局部为后期的石英、钾长石和斜长石所交代。

热液交代作用形成的黑云母(照片1-g),目前仅见于水溪庙ZK302花岗岩脉中,局部具云英岩化特征。

黑云母呈半自形自形的团块状出现,发育环带构造,主要为绢云母所包围或出现于绢云母与石英之间,与绢云母或石英具反应边,边界面不清晰,解理也不清晰,部分蚀变为绿泥石。

另外,受其它矿物的挤压应力影响,解理局部出现弯曲,可见明显波状消光。

总之,黑云母周围几乎看不到锡石和黑钨,而由黑云母蚀变成的的新生白云母周围也极少见到锡石和黑钨,表明黑云母与锡钨成矿关系并不密切。

黑云母的出现代表着钾化作用的加强,而栗木锡钨矿化主要与钠长石化、云英岩化、低温硫化物有关,为此,结合镜下矿物鉴定,从侧面分析表明,黑云母的出现暗示着锡钨矿化的不发育。

(3)钾长石:钾长石主要以微斜长石为主,格子双晶一般不太明显或不太清楚,局部具有钠长石薄壳,正条纹长石及正长石较少见,偶见巴氏(斜坡)双晶。

根据其产状,钾长石可分为新生钾长石和原生钾长石(照片1-a、b、d)。

其中,新生钾长石主要见于钾长石化带,呈板状或柱状,自形程度较好,晶面清晰且较平直,两组解理清晰,表面较净,不与其他矿物呈反应关系;原生钾长石,自形程度较差些,呈柱状或粒状,表面较污且糙,解理不太清晰,其内部可见钠长石、石英等包裹物,局部还有类似气泡或气孔的现象,反映其形成温度较新生钾长石要高。

(4)斜长石:斜长石主要出现于钠长石化带和钾长石化带。

根据其产状,斜长石可分为钠更长石和钠长石(照片1-a、b、d),前者主要出现在钾长石化带,呈自形半自形板状,聚片双晶为主,通常较完整且具环带构造,局部为石英、钠长石和白云母所交代,而
在钠长石化带中,由于后期蚀变,晶体大多为残晶,仍可见聚片双晶;后者主要出现在钠长石化带,呈小板柱状或不规则粒状,晶形较完整、自形,以聚片双晶为主,可见卡钠双晶,偶见十字双晶,通常多杂乱无章的呈团块状产出于早期钠更长石、钾长石和石英等造岩矿物的粒间或内部,或嵌布于微斜长石中,形成正条纹长石或包裹在钾长石矿物中。

镜下矿物特征表明其由钾长石和斜长石蚀变而来,具有交代的反应关系,边界面不太清晰,且部分斜长石和钾长石的内部包裹物较多。

(5)锡石:锡石主要出现在云英岩化带,其次为钠长石化带,少见于钾长石化带,多呈半自形、他形不规则粒状,晶面见生长纹或环带构造(照片1-h),浅褐棕褐色,通常以分散的星点状以单晶或聚晶分布于钠长石、石英及白云母或绢云母等粒间,其边界线多较平直且清晰,少数呈弯曲状,部分锡石与黑钨矿、闪锌矿、黄铁矿等共生分布,少数产于含硫化物的石英、云母等细脉带中。

富集地段多以集合体形态存在,形态复杂多变,部分以散粒状或锥状集合体嵌布于微斜长石微裂隙中。

云英岩化带中形成的锡石与钠长石化带的相比,颜色较浅,与钾长石化带的相比,颜色较深些,但单晶或聚晶的个头是最大的,部分锡石与黑钨相互叠覆,表明云英岩化阶段黑钨矿和锡石很可能形成于同一矿化期。

(6)黑钨矿:黑钨矿主要出现在云英岩化带(照片1-h),其次为钠长石化带,多呈自形半自形的黑色板柱状产出,其分布不像锡石这么均匀,局部地段较富集,通常以分散的星点状或堆积的团块状出现于钠长石、石英及白云母等粒间,与黑钨矿、闪锌矿、黄铁矿等共生分布,少数产于含硫化物的石英、云母等细脉带中。

一般来说,云英岩化带中形成的黑钨与钠长石化带的相比单晶的个头是较大些,堆积的团块状产出也较多,说明云英岩化阶段是其晶出的高峰期,显示黑钨矿和锡石形成于较高温的岩浆热液阶段。

此外还有白钨矿,呈不规则粒状,其形成深度往往大于黑钨矿,常与黑钨矿相伴生,向岩体深部,呈彼此消长关系,逐渐过渡,嵌布在石英、长石粒间,或其裂隙内,并随着花岗
岩的侵位而呈逐渐过渡关系。

4.1 云英岩化过程的矿物蚀变
云英岩化通常是岩浆流体与花岗岩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其作用程度的变化,花岗岩体的蚀变带的矿物相也不断的变化,形成不同的矿物组合及成分变化,其中主要蚀变反应有白云母的蚀变和长石的蚀变。

白云母的蚀变主要见于钠长石化带和云英岩化带,蚀变类型尤为复杂,主要有黑云母蚀变成的的新生白云母、钾长石和斜长石蚀变成的新生白云母、热液交代作用形成的白云母和石英蚀变成的新生白云母。

在岩浆热液流体的作用下,一部分白云母沿黑云母解理裂隙或边缘部位产出,此时的白云母继承了一部分黑云母Fe、Mg质的基性成分,其外围环带的干涉色较高,并据镜下矿物相的特征推断了其可能的反应机理(方程式1);一部分白云母由钾长石和斜长石蚀变而成,环带不太发育,蚀变较完全的白云母保留有钾长石的卡氏双晶假象,并保留了长石内部的包裹物,并据镜下矿物相的特征推断了其可能的反应机理(方程式2);还有一部分白云母由于热液交代作用的影响,使原有的绢云母增生,被周围的绢云母包围,部分发育环带构造;还有一部分白云母和石英相互交代和包裹,环带不发育,边界面不太清晰,并据镜下矿物相的特征推断了其可能的反应机理(方程式3)。

长石的蚀变主要见于钠长石化带和云英岩化带,包括由原生钾长石蚀变成的新生钾长石和新生钠长石、钾长石和斜长石蚀变成的新生白云母和石英、原生钠更长石蚀变成的新生钠长石。

在岩浆热液流体的作用下,一部分新生钾长石和新生钠长石包裹在原生钾长石内,主要呈小颗粒状,旁侧见有椭圆形的小气泡,估计很可能是钾长石在流体作用下发生了溶解再沉淀而形成的,一部分新生钠长石形成于钾长石的解理裂隙中并与钾长石形成了正条纹长石,另一部分由于原生钾长石的Na质部分进入不了钾长石晶格,于是单独形成新生钠长石,因为形成于较富K质的环境,在镜下可见新生钠长石具一层钾长石薄壳。

因此,据镜下矿物相的特征推断了其可能的反应机
理(方程式4);钾长石和斜长石蚀变成的新生白云母和石英是云英岩化阶段最重要的蚀变反应,主要出现在云英岩化带。

长石在岩浆热液流体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分解为白云母和石英,水解过程中H+不断的从流体进行到矿物相中,同时K+、Na+不断从矿物相中进入到流体中,使得溶液中H+/OH比值减小而p H值增加,即由原先的酸性淋滤阶段进入到了碱性交代阶段。

可以说长石的云英岩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氢交代的过程,H+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流体,即长石在流体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分解为白云母和石英,并据镜下矿物特征,斜长石和钾长石粒间靠近斜长石一侧见有蠕石英嵌晶,因此,推断其可能的反应机理(方程式5、方程式6)。

由于热液交代作用的影响,原生钠更长石蚀变成的新生钠长石,新生钠长石包裹在原生钠更长石内,主要呈小颗粒板状,旁侧见有椭圆形的小气泡,估计很可能是钠更长石在流体作用下发生了溶解再沉淀而形成的,边界较模糊。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云英岩化过程是在热液流体作用下的蚀变过程,温度和压力可能并不是主要因素,而热液流体的成分才是主导性的因素,使造岩矿物长石在蚀变过程中逐渐被交代,最终可能形成只有石英和白云母两种造岩矿物。

同时,正是由于蚀变过程中,矿物与流体之间不断有元素间的交换,K+、Na+、F等离子部分从矿物进入到流体中,才使流体中的Sn、W从载体矿物中析出,令流体中的Sn、W浓度增加,并最终在适合的地方沉淀而晶出并富集成矿。

4.2 云英岩化与锡钨成矿
栗木花岗岩型锡钨矿床是岩浆末期―岩浆期后热液经自交代蚀变作用而形成的,云英岩化阶段是锡钨成矿的高峰期,加强对矿物的研究工作,有助于更准确的理解云英岩化对锡钨成矿的作用。

云英岩化作用反应时,岩浆末期―岩浆期后的热液流体与花岗岩发生化学的交代反应,使矿物相和岩相均发生了变化,致使锡钨的赋存状态发生了改变。

起初,原先的锡钨载体矿物在蚀变过程中发生淋滤进入成矿流体或次生矿物相,伴随着蚀变过程,成矿
流体使早先沉淀的矿物相发生了重熔,使锡钨进一步的沉淀、富集,并形成一种或多种化学成分高于围岩的蚀变晕,蚀变后期,云英岩化减弱,中低温热液蚀变发育,形成大量硫化物,伴有黝锡矿、锡石、黑钨和白钨的晶出,并与硫化物一起呈团块状产出。

此时,云英岩化也由岩体上部的面蚀型逐渐的向岩体深部的脉蚀型转变,蚀变强度也由上部往深部逐渐减弱,形成中低温硫化物的细脉型锡钨矿化。

通过钻孔编录和镜下矿物的观察发现,随着云英岩化蚀变程度的不断加强,黄铁矿等硫化物、萤石和黄玉的数量逐渐增多,岩体顶上带发育萤石线细脉,并在细脉中发育硫化物或直接形成硫化物线细脉,表明后期的含矿热液流体是富含挥发份的,也表明了F在成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一点从岩石化学分析结果也可以看出(表1)。

虽然,前人对于花岗岩型锡钨矿床的成因有不同观点,但就此次研究而言,认为云英岩化流体是含矿花岗岩经高度分异演化后形成的残余流体,属岩浆成因。

在化学成分上,它富含Li、Rb、Cs等稀碱金属元素,Sn、W、Ta、Nb、Zn等成矿元素, H2O、F、Cl、S等挥发性组分,这种流体与花岗岩之相互作用,是栗木花岗岩型及其内外接触带脉型锡钨矿的主要机制。

流体中大量的F、Cl等络合物与流体中富集的Sn、W 形成稳定络合物,并在热液流体中运移、富集、沉淀成矿。

因此,云英岩化的多次叠加更有利于锡、钨的矿化富集。

与此同时,随着云英岩化蚀变过程,热液流体的性质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

首先,Sn、W与挥发组分F、Cl形成络合物赋存于流体[3],随着温度、压力条件变化的影响,络合物可分解成更稳定的新络合物而沉淀;其次,K+、Na+等离子逐渐进入流体中,同时H+逐步消耗,流体p H值升高,使得含Sn、W流体中的溶解度降低续而沉淀[2];再则,Sn在流体中主要以羟基氟络合物的形式迁移[1],因此云英岩化较强的区段萤石和黄玉(尤其是萤石)明显增多,与F相比,Cl可升高流体中碱性元素溶解度,更有利于W从熔体进入流体,形成络合物赋存于流体;此外,氧逸度(f o2)对溶解度和扩散系数均有明显的影响[4],但本区云英岩化流体属岩浆末期形成的残余流体,氧逸度(f 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