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至十单元集体备课记录2017.1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这些方位,而且很易界定 以自己为中心的前后、上下,所以对于前后、上下,教材只是结合 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自 主认识,获得经验。本单元教学方位知识,让学生联系直接经验, 以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去辨析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五、教材说明: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至三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时 间 2017 年 8 月 30 日 地 点
学科
数学
年级
主备人
参加人员 (签字)
陈必举
发言主题
办公室 一年级 第一至三单元教学要点分析
讨 论 内 容
第一单元 数一数 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教科书的第 2、3 页。
教材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种 物体,各种物体的个都不相同。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其相应的圆 点图。每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都是从综合场景图里分离出来 的,圆点图里的小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本节课的知识点
惯游戏到适应学习的变化中,适当建立一些课堂学习常规是十分需
要的,有利于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
六、调整意见: 课本练习题 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
情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
补充习题 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
讨 论 内 容
第二单元 比一比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 4、5、6、7 页。安排 2 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4、5 页。 二、本课的知识点 1. 认识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 2. 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物体长短、高矮和轻重的一般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在多个物体之间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四、学生已有基础、经验 学生在幼儿时期的生活中,都曾经遇到过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 (高矮)、轻重、大小、多少等实际问题。那时,他们只注意问题 的答案,即比较的结果,而比较的方法和过程都是模糊的。尤其在 两个物体的长度、轻重、大小、多少的差异悬殊时,更不会关注比 的方法与过程。本单元教学“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要求学生 理解并学会简单的比较方法。 五、教学建议 1.谈话导入,明确学习目标,激起学习积极性。 我们平时见过的很多物体,比如绳子呀,树木呀,水果呀等等, 它们有长有短,有高有矮,有轻有重。(可出示准备的一些物体), 想不想知道它们谁长谁短,谁高谁矮,谁轻谁重?好,这节课我们 就用比一比的方法来弄明白。 2. 突出“比”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规范地比。 ( 1)出示例题的场景图, 让学生说说画的是什么地方, 有些什么。
里,也没有哪一片树叶会分不进任何筐里。为此,学生分类结束以
后,要引导他们看一看,是不是所有树叶都放到筐里去了?有没有
一片树叶被放到两个筐里的现象?
做“想想做做”。 练习时,要重视让学生实际动手分一分,以加深
对分类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简单的分类方法。
六、调整意见:
课本练习题
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
例题里画出的小朋友与学生同方向,因而关于左右的判断是一 致的。图中小明的右边也是学生的右边,小红的左边也是学生的左 边,教学不会发生混乱。编排的思考题里,面对面的两个人分辨左 和右,结果是不一致的。图画中尽管人们上楼梯与下楼梯都要靠右 边走,由于上楼与下楼的朝向不同,所以分别走楼梯的一侧与另一 侧。那个穿红色衣服的女孩靠自己的左边走下楼梯,因而走错了。 思考题是一部分有学习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初步涉及稍 复杂的辨别方位的内容,不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教学建议:
能比轻重、比大小、比多少,如两个小朋友谁的体重重些?石榴和
柿子谁大些?桌子和椅子哪种张数多些 ,,
4.扎实练习的训练。
引导做“想想做做”里的题。( 3、4、5、6、7 题课留第二课
时)
六、调整意见:
课本练习题
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
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
补充习题 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
讨 论 内 容
( 2)选择相关物体引导学生依次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A、比
长短, 出示两根不同的跳绳,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比较它们的长短,
再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小结让学生明确:比较物体的长短时,通常
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看两根绳的另一端,这样很
容易就能看出长短。 B、 比较高矮 ,可以选择两个高矮相差不大的同
学,先让他们站在高度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试着进行判断,再通
过交流明确:要能正确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通常要让这两个人站
在同一块地面上。 C、比较轻重 ,重点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简易天平的
状态,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做出判断,判断哪种水果重,哪种水果
轻。教学时,有实物展示操作最好,如果不能,教师可以加以说明
简易天平的状态原理。
(3)引导他们思考这样摆放的方法与好处, 从而使他们认识到: 把物品分类摆放,一是显得有条理,二是便于顾客挑选。
2.教学“试一试”。 要求学生把 9 片树叶放在 3 个筐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按树叶 的形状分 ,把形状相同的树叶放在同一个筐里;还可以 按树叶的颜 色分 ,把颜色相同的树叶放在同一个筐里。 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鼓励学生自己选定标准进行分类,教
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也能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的习惯。
2. 用圆点图记数,引导学生弄明白场景图、小图、圆点三者之
间的关系。十幅小图是从综合情境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
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教材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
要是三个原因:一是认数教学要在第五单元才进行,在学生认数之
讨
前,不宜用数字表达物体的个数。二是物体有几个就画几个圆点表
描述。而且,如果甲物体在乙物体的右边,那么乙物体就在甲物体
的左边。
( 3 ) 要求学生在例题的情景图里寻找两个物体,用“左边”
和“右边”说出这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继续丰富识别左右的体验,
讨
初步学会像这样的判断与表述。
( 4 ) 让学生“看图再说一说”,应该以说左右为主。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醒学生联系自己的肢体做出关于左 论
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
补充习题 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至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时 间 2017 年 9 月 4 日 地 点
学科
数学
年级Leabharlann 主备人参加人员 (签字)陈必举
发言主题
办公室 一年级 第四至五单元教学要点分析
讨 论 内 容
第四单元认位置 一、本单元的内容: 教科书第 10、11 页。安排 1 课时教学。 二、本课的教学知识点: 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间的 位置关系。 三、本课的重点难点: 辨认左右方位。 四、学生已有基础、经验:
讨 论 内 容
师尽量不在分类标准的选定上给予指点,更不要做出统一的规定。
二是在交流中突出分类标准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分类结果的交流和
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如果选择的分类标准相同,那么分的结果也相
同;如果选择的分类标准不同,那么分的结果就不同。三是分类的
结果不能出现重复或遗漏,即没有哪一片树叶会被同时分进两个筐
室里个数在 10 以内的物体,鼓励他们用画勾或画点等不同方式将这
些物体的个数记录下来,并和同学交流。
4. 注意学习常规的教育与培养。
第一堂数学课上,学生比较兴奋,还会有些“乱”,这是正常
现象。学前阶段儿童的主要活动是游戏,学校里学生的主要活动是
学习,游戏和学习的要求有很大不同。学生刚进入学校,正处在习
1.例题的教学活动分四步展开。
(1)让学生分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
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更是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
(2)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边”“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边”
这两句话描述课桌上数学书和练习本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物体
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应该用“×在×的×边”这种完整的话
或右的判断。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经常需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
内
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想想做做”第 1 题设计的游戏活动,先是
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
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
容
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是学生喜欢的,要反复进行,才能达到教
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是分类摆放的,如超市里的食品和日常用品; 厨房里的餐具等,大部分学生对此都有一些感性认识。教科书把学 生熟悉的物体作为分类的对象,如树叶、动物、交通工具、茶杯、 文具等。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些物品的名称、特点和用途,具有把 这些物品分类的条件。通过分一分,初步体验简单的分类活动,学 习分类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五、教学建议:
示,物体个数与圆点个数相对应,渗透了对应思想。三是圆点作为
一种符号,它只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
论
属性,这是一次认识上的抽象,渗透了符号化思想。教材中的前面
三幅小图,物体以及圆点都已经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
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等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圆
内
点个数与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圆点在这里的作用。这样,学
1. 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数数、表述一句完整的话。 用手指指着物体,一个一个地数是教材提倡的数数方式。
学生在数数、交流时,教师不要限制数什么和怎样数,但注意
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帮助学生使用正确的单位名称,并对学生数的
方法进行点评,从而引导学生数数时要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到右或
从右到左,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或者边数边做记号,这
讨 论 内 容
第三单元 分一分 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8、9 页。按一定标准给一些熟悉 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二、本课知识点: 是把一些物品按一定标准进行简单的分类。 三、教学重点: 是按照同一种标准对给出的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是把一些物体按不同标准依次分类。 四、学生已有的基础、经验:
1.例题教学。 (1)创设情境。例题呈现了两个物品架,左边的物品架上放了 许多玩具,右边的物品架上放了许多书。每个物品架都分成四层。 物品架上的物品很多,不仅摆放得整整齐齐,而且把相同的物品摆 在一起,把不同的物品分开摆放。要求学生说说“物品是怎样摆放 的”。
(2)抓住“物品是怎样摆放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有层次地 观察、交流。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物品架上分别摆放的玩具和 书籍是两类不同的物品。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这些玩具是怎 样摆放的?分成了哪几类?书籍呢?
材的设计意图。“想想做做”里的其他练习题,凡涉及左右的时候,
都要提醒学生先想想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清左边和右边,然后回
答问题或进行操作。
六、调整意见:
课本练习题
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
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
补充习题 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
讨 论 内 容
第五单元 认识 10 以内数的教材分析 本单元导读: 本单元教学 10 以内的数认识, 主要有 0-10 共十一个数 的意义、 读写、大小关系等内容。 分认识 1-5 各数,认识 0、认识 6~ 9 各数,认识 10 等四段安排。在认识 1~5 各数后,插入几和第几 的教学,在认识 0 后,插入 =、>和<的教学,全单元编排了七道例 题、六个 ’“想想做做 ’两个练习等内容。
1. 结合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或人,数 1 到 10 各数。 2. 用圆点图记数。 三、教学重点: 根据场景图所提供的信息,说清图中有些什么,各 有多少。
教学难点:根据物体或人的个数画出相应的数量的点,根据提 供的点的个 数找出相应数量的物体或人。 四、学生已有基础:
大多数学生都有一些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基础,一般都能数 出 10 以内各数。但是, 许多儿童是“唱山歌”似的依次说出一、二、 三、四 ,, 他们完全不理解这些数的意义,完全不知道数学课上将 学些什么, 该怎样学。 所以,看似简单的数数, 怎样去进行教学呢? 五、教学建议:
生在飞机、蝴蝶、鸟的下面画表示物体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
至于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分别是哪些物体的个数,只 容
要求学生说出并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几个这样
的物体,不要求他们在小图里画出这些物体。
3. 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藏着的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激起学
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有关场景图的教学环节完成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数一数教
( 3)归纳小结。
3.鼓励学生积极寻找比的对象,主动开展比的活动。
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以
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鼓励学生继续
寻找对象进行比较。情境图里预留了许多比长度、比轻重的内容,
如石榴树和柿子树哪个长得高些?桌子和椅子哪个矮些?两条石子
路哪条长些,灯箱和电灯杆那个高些 ,, 两种物体除了比长度,还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至三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时 间 2017 年 8 月 30 日 地 点
学科
数学
年级
主备人
参加人员 (签字)
陈必举
发言主题
办公室 一年级 第一至三单元教学要点分析
讨 论 内 容
第一单元 数一数 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教科书的第 2、3 页。
教材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种 物体,各种物体的个都不相同。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其相应的圆 点图。每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都是从综合场景图里分离出来 的,圆点图里的小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本节课的知识点
惯游戏到适应学习的变化中,适当建立一些课堂学习常规是十分需
要的,有利于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
六、调整意见: 课本练习题 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
情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
补充习题 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
讨 论 内 容
第二单元 比一比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 4、5、6、7 页。安排 2 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4、5 页。 二、本课的知识点 1. 认识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 2. 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物体长短、高矮和轻重的一般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在多个物体之间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四、学生已有基础、经验 学生在幼儿时期的生活中,都曾经遇到过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 (高矮)、轻重、大小、多少等实际问题。那时,他们只注意问题 的答案,即比较的结果,而比较的方法和过程都是模糊的。尤其在 两个物体的长度、轻重、大小、多少的差异悬殊时,更不会关注比 的方法与过程。本单元教学“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要求学生 理解并学会简单的比较方法。 五、教学建议 1.谈话导入,明确学习目标,激起学习积极性。 我们平时见过的很多物体,比如绳子呀,树木呀,水果呀等等, 它们有长有短,有高有矮,有轻有重。(可出示准备的一些物体), 想不想知道它们谁长谁短,谁高谁矮,谁轻谁重?好,这节课我们 就用比一比的方法来弄明白。 2. 突出“比”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规范地比。 ( 1)出示例题的场景图, 让学生说说画的是什么地方, 有些什么。
里,也没有哪一片树叶会分不进任何筐里。为此,学生分类结束以
后,要引导他们看一看,是不是所有树叶都放到筐里去了?有没有
一片树叶被放到两个筐里的现象?
做“想想做做”。 练习时,要重视让学生实际动手分一分,以加深
对分类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简单的分类方法。
六、调整意见:
课本练习题
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
例题里画出的小朋友与学生同方向,因而关于左右的判断是一 致的。图中小明的右边也是学生的右边,小红的左边也是学生的左 边,教学不会发生混乱。编排的思考题里,面对面的两个人分辨左 和右,结果是不一致的。图画中尽管人们上楼梯与下楼梯都要靠右 边走,由于上楼与下楼的朝向不同,所以分别走楼梯的一侧与另一 侧。那个穿红色衣服的女孩靠自己的左边走下楼梯,因而走错了。 思考题是一部分有学习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初步涉及稍 复杂的辨别方位的内容,不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教学建议:
能比轻重、比大小、比多少,如两个小朋友谁的体重重些?石榴和
柿子谁大些?桌子和椅子哪种张数多些 ,,
4.扎实练习的训练。
引导做“想想做做”里的题。( 3、4、5、6、7 题课留第二课
时)
六、调整意见:
课本练习题
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
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
补充习题 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
讨 论 内 容
( 2)选择相关物体引导学生依次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A、比
长短, 出示两根不同的跳绳,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比较它们的长短,
再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小结让学生明确:比较物体的长短时,通常
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看两根绳的另一端,这样很
容易就能看出长短。 B、 比较高矮 ,可以选择两个高矮相差不大的同
学,先让他们站在高度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试着进行判断,再通
过交流明确:要能正确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通常要让这两个人站
在同一块地面上。 C、比较轻重 ,重点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简易天平的
状态,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做出判断,判断哪种水果重,哪种水果
轻。教学时,有实物展示操作最好,如果不能,教师可以加以说明
简易天平的状态原理。
(3)引导他们思考这样摆放的方法与好处, 从而使他们认识到: 把物品分类摆放,一是显得有条理,二是便于顾客挑选。
2.教学“试一试”。 要求学生把 9 片树叶放在 3 个筐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按树叶 的形状分 ,把形状相同的树叶放在同一个筐里;还可以 按树叶的颜 色分 ,把颜色相同的树叶放在同一个筐里。 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鼓励学生自己选定标准进行分类,教
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也能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的习惯。
2. 用圆点图记数,引导学生弄明白场景图、小图、圆点三者之
间的关系。十幅小图是从综合情境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
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教材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
要是三个原因:一是认数教学要在第五单元才进行,在学生认数之
讨
前,不宜用数字表达物体的个数。二是物体有几个就画几个圆点表
描述。而且,如果甲物体在乙物体的右边,那么乙物体就在甲物体
的左边。
( 3 ) 要求学生在例题的情景图里寻找两个物体,用“左边”
和“右边”说出这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继续丰富识别左右的体验,
讨
初步学会像这样的判断与表述。
( 4 ) 让学生“看图再说一说”,应该以说左右为主。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醒学生联系自己的肢体做出关于左 论
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
补充习题 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至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时 间 2017 年 9 月 4 日 地 点
学科
数学
年级Leabharlann 主备人参加人员 (签字)陈必举
发言主题
办公室 一年级 第四至五单元教学要点分析
讨 论 内 容
第四单元认位置 一、本单元的内容: 教科书第 10、11 页。安排 1 课时教学。 二、本课的教学知识点: 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间的 位置关系。 三、本课的重点难点: 辨认左右方位。 四、学生已有基础、经验:
讨 论 内 容
师尽量不在分类标准的选定上给予指点,更不要做出统一的规定。
二是在交流中突出分类标准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分类结果的交流和
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如果选择的分类标准相同,那么分的结果也相
同;如果选择的分类标准不同,那么分的结果就不同。三是分类的
结果不能出现重复或遗漏,即没有哪一片树叶会被同时分进两个筐
室里个数在 10 以内的物体,鼓励他们用画勾或画点等不同方式将这
些物体的个数记录下来,并和同学交流。
4. 注意学习常规的教育与培养。
第一堂数学课上,学生比较兴奋,还会有些“乱”,这是正常
现象。学前阶段儿童的主要活动是游戏,学校里学生的主要活动是
学习,游戏和学习的要求有很大不同。学生刚进入学校,正处在习
1.例题的教学活动分四步展开。
(1)让学生分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
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更是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
(2)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边”“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边”
这两句话描述课桌上数学书和练习本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物体
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应该用“×在×的×边”这种完整的话
或右的判断。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经常需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
内
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想想做做”第 1 题设计的游戏活动,先是
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
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
容
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是学生喜欢的,要反复进行,才能达到教
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是分类摆放的,如超市里的食品和日常用品; 厨房里的餐具等,大部分学生对此都有一些感性认识。教科书把学 生熟悉的物体作为分类的对象,如树叶、动物、交通工具、茶杯、 文具等。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些物品的名称、特点和用途,具有把 这些物品分类的条件。通过分一分,初步体验简单的分类活动,学 习分类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五、教学建议:
示,物体个数与圆点个数相对应,渗透了对应思想。三是圆点作为
一种符号,它只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
论
属性,这是一次认识上的抽象,渗透了符号化思想。教材中的前面
三幅小图,物体以及圆点都已经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
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等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圆
内
点个数与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圆点在这里的作用。这样,学
1. 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数数、表述一句完整的话。 用手指指着物体,一个一个地数是教材提倡的数数方式。
学生在数数、交流时,教师不要限制数什么和怎样数,但注意
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帮助学生使用正确的单位名称,并对学生数的
方法进行点评,从而引导学生数数时要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到右或
从右到左,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或者边数边做记号,这
讨 论 内 容
第三单元 分一分 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8、9 页。按一定标准给一些熟悉 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二、本课知识点: 是把一些物品按一定标准进行简单的分类。 三、教学重点: 是按照同一种标准对给出的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是把一些物体按不同标准依次分类。 四、学生已有的基础、经验:
1.例题教学。 (1)创设情境。例题呈现了两个物品架,左边的物品架上放了 许多玩具,右边的物品架上放了许多书。每个物品架都分成四层。 物品架上的物品很多,不仅摆放得整整齐齐,而且把相同的物品摆 在一起,把不同的物品分开摆放。要求学生说说“物品是怎样摆放 的”。
(2)抓住“物品是怎样摆放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有层次地 观察、交流。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物品架上分别摆放的玩具和 书籍是两类不同的物品。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这些玩具是怎 样摆放的?分成了哪几类?书籍呢?
材的设计意图。“想想做做”里的其他练习题,凡涉及左右的时候,
都要提醒学生先想想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清左边和右边,然后回
答问题或进行操作。
六、调整意见:
课本练习题
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
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
补充习题 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
讨 论 内 容
第五单元 认识 10 以内数的教材分析 本单元导读: 本单元教学 10 以内的数认识, 主要有 0-10 共十一个数 的意义、 读写、大小关系等内容。 分认识 1-5 各数,认识 0、认识 6~ 9 各数,认识 10 等四段安排。在认识 1~5 各数后,插入几和第几 的教学,在认识 0 后,插入 =、>和<的教学,全单元编排了七道例 题、六个 ’“想想做做 ’两个练习等内容。
1. 结合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或人,数 1 到 10 各数。 2. 用圆点图记数。 三、教学重点: 根据场景图所提供的信息,说清图中有些什么,各 有多少。
教学难点:根据物体或人的个数画出相应的数量的点,根据提 供的点的个 数找出相应数量的物体或人。 四、学生已有基础:
大多数学生都有一些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基础,一般都能数 出 10 以内各数。但是, 许多儿童是“唱山歌”似的依次说出一、二、 三、四 ,, 他们完全不理解这些数的意义,完全不知道数学课上将 学些什么, 该怎样学。 所以,看似简单的数数, 怎样去进行教学呢? 五、教学建议:
生在飞机、蝴蝶、鸟的下面画表示物体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
至于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分别是哪些物体的个数,只 容
要求学生说出并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几个这样
的物体,不要求他们在小图里画出这些物体。
3. 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藏着的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激起学
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有关场景图的教学环节完成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数一数教
( 3)归纳小结。
3.鼓励学生积极寻找比的对象,主动开展比的活动。
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以
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鼓励学生继续
寻找对象进行比较。情境图里预留了许多比长度、比轻重的内容,
如石榴树和柿子树哪个长得高些?桌子和椅子哪个矮些?两条石子
路哪条长些,灯箱和电灯杆那个高些 ,, 两种物体除了比长度,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