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宿江边阁》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宿江边阁》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大历元年(766)春,杜甫由云安到夔州,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阁。
阁在长江边,有山川之胜。
此诗是未移寓前宿西阁之作。
诗人通过不眠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他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首联对起。
“瞑色”句点明时间。
一条登山小径,蜿蜒直抵阁前。
“延”有接引意,联接“暝色”和“山径”,仿佛暝色是山径迎接来的一般,赋于无生命的自然景物以生趣。
这句写出了苍然暮色自远而至之状。
“高斋”指西阁,有居高临下之势。
此句是说西阁位置临近雄据长江边的瞿塘关。
诗人寄宿西阁,夜长不寐,起坐眺望。
颔联写当时所见。
诗人欣赏绝境的物色,为初夜江上的山容水态所吸引,写下了“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的名句。
这两句仇兆鳌解释说:“云过山头,停岩似宿。
月浮水面,浪动若翻”,是概括得很好的。
薄薄的云层飘浮在岩腹里,就象栖宿在那儿似的。
江上波涛腾涌,一轮孤烛的明月映照水中,好象月儿在不停翻滚。
这两句是改何逊“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句而成,诗人从眼前生动景色出发,只换了
四个字,就把前人现成诗句和自己真实感受结合起来,焕发出夺目的异彩。
仇兆鳌把它比作张僧繇画龙,有“点睛欲飞”之妙。
何诗写的是金陵附近西塞山前云起月出的向晚景色;杜诗写的是夔州附近瞿塘关上薄云依山、孤月没浪的初夜景致。
夔州群山万壑,连绵不绝。
飞云在峰壑中缓慢飘流,夜间光线暗淡,就象停留在那里一样。
诗人用一个“宿”字,显得极为稳贴。
夔州一带江流向以波腾浪涌著称。
此诗用“浪中翻”三字表现江上月色,就飞动自然。
诗人如果没有实感,是写不出来的。
我们从这里可以悟出艺术表现上“青胜于蓝”的道理。
颈联写深夜无眠时所见所闻。
这时传入耳中的,但有水禽山兽的声息。
鹳,形似鹤的水鸟。
鹳鹤等专喜捕食鱼介类生物的水鸟,白天在水面往来追逐,搜寻食物,此刻已停止了捕逐活动;生性贪狠的豺狼,这时又公然出来攫夺兽畜,争喧不止。
这两句所表现的情景,切合夔州附近既有大江,又有丛山的自然环境。
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人们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联想。
被鹳鹤追飞捕捉的鱼介,被豺狼争喧噬食的兽畜,不正是在战乱中被掠夺、压榨的劳动人民的一种象征么?
尾联对结。
中间两联都写诗人不眠时见闻。
这一联才点出“不眠”的原委。
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东下,次年春末来到夔州。
这时严武刚死不久,继任的郭英乂因暴戾骄奢,为汉州刺史崔旰所攻,逃亡被杀。
邛州牙将柏茂琳等又合兵讨崔,于是蜀中大乱。
杜甫留滞夔州,忧念“战伐”,寄宿西阁时听到鹳鹤、豺狼的追逐喧嚣之声而引起感触。
诗人早年就有“致君尧舜上”、“常怀契与稷”的政治抱负,而今飘泊羁旅,无力实现整顿乾坤的夙愿,社会的
动乱使他忧心如焚,彻夜无眠。
这一联正是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怀和潦倒艰难的处境的真实写照。
此诗全篇皆用对句,笔力雄健,毫不见雕饰痕迹。
它既写景,又写情;先写景,后写情,可说是融景入情、情景并茂的一首杰作。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