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之中见奇崛---梅尧臣 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6-1-5
论“绘事后素”对梅尧臣平淡说的诗论影响
![论“绘事后素”对梅尧臣平淡说的诗论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1701d1ef121dd36a32d82f3.png)
宋代思想艺术的发展呈现出蓬勃渐趋成熟的态势,美学走向了平淡与雅化两个相反的维度。
平淡说的萌芽与孕育可上溯至先秦时期,但究其明确的提出与在思想艺术上的发展则以宋代的梅尧臣为首,《宋史》本传言:“宋兴以诗名家,为世所传,如尧臣者,盖少也。
”[1]韩经太在《中国诗学的平淡美理想》中提出:“在宏观上,中国古典诗歌的平淡美,作为审美理想而确立与成熟的理论自觉之中,应该说,是自宋代开始的。
”[2]梅尧臣的诗文中多次蕴含了其对儒家思想的认同与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印证,如在康定元年,《依韵和李君读余注孙子》云:“我世本儒术,所谈圣人篇,圣篇辟乎道,信谓天地根。
”[3]以及庆历七年,《新息重修孔子庙记》云“呜呼,孔子之道与天地久,与日月昭,一郡一邑之庙,不足以光显厥德,报厥功也”[4],则体现了对孔子的尊崇。
而“绘事后素”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其涵盖面包括诗歌、绘画等艺术门类,与梅尧臣的平淡说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
目前对平淡说的研究一般多从理论溯源、产生原因、理论意义与内涵阐释及影响等方面展开,而在理论溯源这一环节多侧重从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中进行阐发,而忽略其在儒家思想方面的溯源与研究。
本文将从“绘事后素”对梅尧臣提出平淡说的诗论影响角度,分为形式与内容的文质观、技道统一、思想境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及厘清二者的影响关系。
一、“文字出肝胆”的文质追求宋初诗学发展一般以继承五代以来的诗风为主,如王禹偁所称:“文自咸通后,流散不复雅。
因仍历五代,秉笔多艳冶。
”[5]西昆体诗歌主要以音节求其铿锵,词采求其精丽,组织求其工致为主,但其内容空虚,风格卑下。
宋初西昆体的兴盛一方面是由于对五代诗风的继承,另一方面与宋初以黄老思想为主导的影响有关。
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多年中,其统治思想有从黄老思想转向儒家思想的萌芽,到儒、道、佛三教思想的合流,再到宋代后期崇尚理学的思想转变过程。
区别于宋初对黄老思想的推崇,儒家思想在宋真宗时期在各个层面有着不同的表现。
描写苏州的古诗词(精选5篇)
![描写苏州的古诗词(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4460620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b5.png)
描写苏州的古诗词描写苏州的古诗词(精选5篇)苏州,简称“苏”,古称姑苏、平江,是江苏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风景旅游城市。
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描写苏州的古诗词,仅供大家参考!描写苏州的古诗词(篇1)1、过苏州苏舜钦?〔宋代〕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
这首诗是诗人过苏州时流连光景之作。
作品不仅描摹了苏州的明媚风光,也抒发了诗人达观不羁的情怀。
刘克庄在《后村诗话·前集》中说“苏子美歌行,雄放于圣俞(梅尧臣),轩不羁,如其为人。
”其实轩昂不羁的,不只是他和歌行体,像这首律诗,虽以清切闲淡为主,却也散发着俊快不羁之气。
诗之佳处,正在于此。
2、送魏十六还苏州皇甫冉?〔唐代〕秋夜深深北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这首送别短章,写得明白晓畅而又感情深挚,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伤感,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这两句写诗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听着蟋蟀(即“阴虫”。
南朝宋颜延年《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夜蝉当夏急,阴虫先秋闻。
”)切切的鸣叫声,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与友人分别,心情异常沉重。
在写法上,这两句真切地写出了送别时那种黯然神伤的环境,通过环境的烘染,把即将离别的愁绪表达得婉转有致。
“秋夜”,点出送别的时间。
秋天气氛肃杀,特别是在秋天的晚上,本来就容易勾起对朋友的思念,而偏偏在此时,自己却要送好友离去。
“此送君”三字,字字透出送别时的凄苦之情。
“沉沉”二字,一方面从视觉着笔,写在船上看见四野茫茫,黑夜深深,无边无际,什么也看不清;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的心情相当沉重,可谓一箭双雕。
同时,作者又从听觉着笔,写两岸草丛中蟋蟀的鸣叫,“切切”的叫声似在相互倾诉,又似在低低饮泣,这悲伤的秋声,使即将离别的人不忍卒闻。
以《东溪》为例说梅尧臣诗之“平淡”意趣
![以《东溪》为例说梅尧臣诗之“平淡”意趣](https://img.taocdn.com/s3/m/9fb5d12cfe4733687f21aa08.png)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以《东溪》为例说梅尧臣诗之“平淡”意趣陈琦 山东大学文学院摘 要:钱钟书先生道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
”被誉为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诗歌在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上有开宋诗一代风气的意义。
梅尧臣同欧阳修、苏舜钦一道,主张扭转西昆体对诗歌发展的不良影响,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为宋诗开启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关键词:宋诗;梅尧臣;东溪;平淡作者简介:陈琦(1997-),女,内蒙古哲里木盟人,本科,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82-01历来对梅尧臣诗歌风格的评价,大都离不了“平淡”一语。
最早用“淡”来形容梅诗的是欧阳修。
他在《六一诗话》里说:“圣俞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艰”,又说:“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
”之后有严羽《沧浪诗话》:“梅尧臣学唐人平淡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等等。
梅尧臣、欧阳修等人,“共同确立了宋诗的特色,完成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
[1]“平淡”几乎已成历来诗论家对梅诗风格的共识。
梅尧臣本人也提出作诗应“平淡”的主张:“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东溪》这首山水题材的诗是作者晚年的代表作品之一。
梅诗的叙事性较前代诗歌相比更加突出,较多采用夹叙夹议的笔法。
首联为叙述,“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观看景物的视点是靠近孤屿的游船上,在美好的春日出行,秉承淡然的心境,正如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趣味。
在这时不需感慨人生如滚滚江水东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且把偶然的发船迟看做美好的插曲,丝毫未有烦闷急躁,在这段等待开船的时间里环顾四周,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涤荡心灵。
“老树着花无丑枝”句语言平淡,而情感深厚,且愈读愈有味道。
诗人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五十四岁在乡里闲居期间,看到“野凫眠岸”,便把内心的闲意投射到外物上,此情此景融为一体。
陶者 梅尧臣-陶者古诗
![陶者 梅尧臣-陶者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00243e8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4.png)
陶者梅尧臣-陶者古诗前言陶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
在古代,陶瓷制作已经成为一门精湛的工艺,而陶瓷的发展也孕育了许多才华横溢、文学才子。
其中,梅尧臣就是陶瓷史上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文学成就为后世留下了美好的印记。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梅尧臣的诗作,带领大家走近古代陶瓷艺术的辉煌历程。
陶者梅尧臣简介梅尧臣,字庸山,别号智园,号陶者,是清代著名的诗人。
他出生于嘉庆五年,是江西省高安县人。
自幼喜好诗歌和陶瓷艺术,精通陶瓷的制作和创新。
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出众的才华,同时还是陶瓷艺术创新的重要人物之一。
梅尧臣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其中不少作品都以陶瓷为主题,反映了他对陶瓷的热爱和理解。
他的诗歌作品虽没有成为华丽的佳话,但书卷气的文思、悠久的朴素境界都赋予了他的作品独特的文学价值。
陶者古诗赏析陶瓷是中国的国粹之一,梅尧臣通过自己的创作,在艺术上用文字创造出古代陶瓷的美妙形态与意境,并且诗歌的形式非常多样。
一首又一首饱含感情的诗歌让我们感受到了梅尧臣的心境和文学才华。
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和解读几首陶者古诗。
《陶者古诗》陶者制瓷,体悟陶文化,传承国粹指间所把,石变金玉九与一合,龙飞凤舞,意境玄妙曲尽了梅尧臣的陶瓷创意这首古诗让人感受到一种朴素与简约的美感,把造陶的过程和陶文化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并最终将它变成了文化的传承。
陶瓷的艺术之美,在这首诗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在这首诗中,梅尧臣以自己的学识、修养和感性的理解,将家族的陶瓷技艺发挥到了极致。
这些观点是直接了当的,不经意地浸入了读者的内心。
《望远诗》应胜楼前烟雾愁,揭竿徐徐候稻秧。
真似焚香唤阎罗,一半春风惹客眼。
这首诗采用的是很传统的近体诗的形式,但是却表达了清新的意境和诗意。
文字之间的呼应和音律真可谓是相得益彰,每一句都以唤起读者的心灵、细腻而精美的形式显得很有意境。
诗中,写景淡雅,气质清爽,用极少的文字表达了崇高、清新、文艺复兴的诗意,使读者产生了一种恍如隔世的感受。
梅尧臣最有名的诗(精选10篇)
![梅尧臣最有名的诗(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08ba7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7a.png)
梅尧臣最有名的诗梅尧臣最有名的诗(精选10篇)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世称宛陵先生。
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少年时乡试不第,随叔父至洛阳,为洛阳主簿。
后历任州县小官。
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为建德县令。
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梅尧臣最有名的诗,来欣赏一下吧。
梅尧臣最有名的诗篇1朝代:宋朝|作者:梅尧臣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
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梅尧臣最有名的诗篇2朝代:宋朝|作者:梅尧臣不趁常参久,安眠向旧溪。
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适往言犹在,浮生理可齐。
山王今已贵,肯听竹禽啼。
梅尧臣最有名的诗篇3朝代:宋朝|作者:梅尧臣树老石连潭,潭深烟翠入。
群鱼石下游,独鸟潭上立。
泉暖草长绿,山高风自急。
徘徊兴不穷,苔屐云沾湿。
梅尧臣最有名的诗篇4朝代:宋朝|作者:梅尧臣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
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
梅尧臣最有名的诗篇5朝代:宋朝|作者:梅尧臣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梅尧臣最有名的诗篇6朝代:宋朝|作者:梅尧臣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
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
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梅尧臣最有名的诗篇7朝代:宋朝|作者:梅尧臣平生交友泪,又哭寝门前。
鲁叟不言命,楚人空问天。
月沉沧海底,星陨太微边。
莫恨终埋没,文章自可传。
梅尧臣最有名的诗篇8朝代:宋朝|作者:梅尧臣新霜未落汴水浅,轻舸惟恐东下迟。
遶城假得老病马,一步一跛饮人疲。
朴实中见华丽,平淡中见奇崛
![朴实中见华丽,平淡中见奇崛](https://img.taocdn.com/s3/m/456a384c27d3240c8447ef4c.png)
朴实中见华丽,平淡中见奇崛作者:熊召政来源:《出版科学》2011年第03期我的老家英山县,地处鄂省之最东,乃大别山腹心之地,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在其境内。
以地理而论,多峰谷而少平畴。
诚如清代大戏剧家李渔《英山道上》诗中所言:“处处水从千涧落,家家人在数峰间。
”千轴云烟,一境溪山,美则美矣,然绝非开风气之先的地方。
但是,比之藻饰时代先声夺人的通邑大都,吾乡于自甘淡泊的境界中,亦有可资夸耀之处,这便是旧体诗词写作的普及。
无论勤于稼穑的村夫野老,还是案牍劳形的公门中人,大都以吟诗作赋为乐事,城乡人家,或贺婚,或祝寿,或起楼,或悼亡,前往祝福或吊唁之人,于馐礼之外,少不了奉上自撰的诗词或联语,而当事人家,也高高兴兴地集腋成裘,编成一册分送亲友以资纪念。
段维与我同为英山人,且都是从那一片穷乡僻壤中走入都市的文人。
大别山腹地的翠雨樵风、林泉云石,毫无疑问,成为滋养我们且终生受用的天籁。
我与段维相识二十余年,惟知道他在大学里从事教授与编辑之职,为人方直其表,缱绻其心。
直到近几年,才知道他勤于旧体诗词的写作。
事实上,他的择韵探珠的行脚生涯,却是在四年前开始的。
诗词之于唐宋,是表现生活最好的文学样式,自元之杂剧、明之话本相继出现之后,诗词便退出舞台中心,而成为文人们抒发性情的秘器了。
上世纪20年代以降,新诗大行于天下,旧体诗词一度成为文学的化石。
直到本世纪初,这一种差不多被遗忘的文学样式又重新风行于域内。
其写作的人群,也从“遗老”阶层逐渐蔓延至中青年中。
段维的加入,固然有乡风的滋润,也是顺应了这种回归传统的潮流。
作为大学教授的段维,虽然所学所教均为政治法律,但学生时代的文学情结一直“潜伏”至今,加之乡风家学熏陶,所以,一入写诗之列,便出手不凡。
今人之旧体诗词的写作,弊病有三:一、应景之作多,空洞无物:二、以事理入诗,缺乏灵动;三、题材狭窄,少有开拓。
从段维收入此集的近三百首诗词来看,他从一开头就注意到了这些问题。
读他的诗,真有“八面出击。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47b7b600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af.png)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专题09 课外文言文阅读(2024·山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公政教[明]沈德符王锐,永平府迁安县人,进士。
景泰..间,为彰德知府,锐长身修髯顾眄生威有权术尚严政。
治察郡中吏民,自听其政,吏亡得为奸。
深究事情,吏民畏之.如神。
令民临道屋俱作修.廊,檐外浚深沟,雨潦得泄,中道隆,立令水赴沟中。
巷口树栅门,有钥,甲夜即阖门钉板,柝竟夜鸣,奸人莫敢入郡地也。
尤留心学校,凡朔望①.谒先师庙已,坐明伦堂②.,听诸生说经。
诸生皆居学宫,筹识姓名....。
政少暇,令隶持数筹,造明伦堂。
诸生持筹来,自临试,或背诵书,或作义。
其他出及不衣冠居者,受笞。
当是时,黉序③.间读书声洋洋盈耳。
丁祭④.,陈钟鼓,鸣弦管,升降揖逊甚都。
参政姚龙行部至府,往见之,出而叹曰:“此虽国学⑤,亦无以加也。
”(选自《万历野获编》,有删节)[注]①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
②明伦堂:古代讲学、弘道、研究之所。
③黉(hóng)序:古代学校。
④丁祭:旧时每年于仲春及仲秋上旬丁日祭祀先师孔子。
⑤国学:国子监。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景泰”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康乐”都是皇帝年号。
B.“吏民畏之如神”与“无丝竹之乱耳”两个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令民临道屋俱作修廊”与“乃重修岳阳楼”的“修”,都是“修建”的意思。
D.“筹”的本义指小竹片,“筹识姓名”这句话意思是用小竹片标识学生的姓名。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锐防涝有法,要求百姓深挖排水沟渠,这样下大雨时可以及时泄洪。
B.王锐重视安全,在巷口处设置栅门,入夜便关门上锁,彻夜有人打更。
C.结尾使用对比,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借参政姚龙的话肯定王锐的政绩。
D.文章以叙为主,从防涝、治安、教育等方面记录王锐施政有为的事迹。
论梅尧臣诗歌的另一种“平淡美”
![论梅尧臣诗歌的另一种“平淡美”](https://img.taocdn.com/s3/m/a82229d205087632311212b4.png)
论梅尧臣诗歌的另一种“平淡美”作者:谢勇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3期摘要:梅尧臣作为宋调的重要开创者,在反对宋初的浮靡之习上有很大的贡献。
历来认为他的诗歌有一种平淡之美,但是这种平淡与传统的平淡区别很大,其感情是很平淡的,题材是很平淡的。
关键词:梅尧臣;诗歌;题材;感情;另一种平淡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16-01众所周知,梅尧臣同欧阳修、苏舜钦等人乃为北宋初期诗文革新运动的代表人物,梅尧臣在反对西昆体的绮艳之气与追求宋诗平淡之美的创作格调上是先行者,后人评价梅尧臣:“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
”(《四部丛刊》本《宛陵先生集》附录龚啸《跋前二诗》)却是中肯的评价。
梅尧臣诗歌这种被文学史定位的平淡之美,是历来被文人所称道的,如《鲁山山行》和《东溪》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但现在这里所要提到的是梅尧臣诗歌的另一种“平淡美”,是与上述传统的平淡美是相区别的,而本人认为梅尧臣诗歌的另一种“平淡美”更能体现梅尧臣的个性,他的这方面的诗歌创作更能体现出平淡之气。
提到“平淡”二字,梅尧臣在其诗歌创作或理论中只提到两处,一处是梅尧臣和晏殊在交游时,梅尧臣所作的《依韵和晏相公》提到:“泊舟寒潭阴,野兴入秋菼,因吟适情性,稍欲到平淡。
”;另外一处是梅尧臣在评价邵必的诗时,认为其诗平淡确有味,提到“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譬身有两目,了然瞻视端”,有意思的是,梅尧臣在赞赏邵必诗平淡的同时,他对自己的诗歌创作行为的认定是“既观坐长叹,复想李杜韩,愿执戈与戟,生死事将坛”。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强烈的感觉到梅尧臣在诗歌创作上的社会功用和实用的态度,事实上纵观梅尧臣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实践,梅尧臣的确是一位将诗歌当作“戈与戟”的战斗性文人,他反对那种“烟云写形象,葩卉咏青红”的浮华艳丽的西昆体诗歌,他崇尚的是《诗经》、《离骚》以来的一以贯之的诗歌的美刺和干预社会的诗歌创作实践,他赞赏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梅尧臣诗词
![梅尧臣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08ea7744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69.png)
梅尧臣诗词一、梅尧臣简介梅尧臣,南宋末年文学家,字子云,号梅溪,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生于公元1250年,逝于公元1321年,享年71岁。
梅尧臣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酷爱文学,喜欢吟诵古人的诗词。
他的才华被周围人们所赞美,被誉为才子佳人。
二、梅尧臣的诗词艺术特点1. 唯美而内敛的情感表达梅尧臣的诗词表达方式独特,常常将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景物相结合,形成唯美而内敛的诗意。
他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在《夜泊圆明园渡》中写道:“远岛轻舟越,寒空净瑶琴。
鬼声随满月,潮色似清音。
”这样的描写给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感觉。
2. 出类拔萃的写景能力梅尧臣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尤其是描绘冬天的景色。
他能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想象力的意境,将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的《鹅湖归雁图》中写道:“严霜欲晓后,山刹聚幽痕。
碧竹摇风蘸,红松备雪痕。
”这种独特的描绘方式让人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冬季的寒冷和雪的美丽。
3. 情感真挚而含蓄梅尧臣的诗词情感真挚而含蓄。
他常常运用婉约的笔触,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词之中。
他的《闲居初筑》中写道:“争希浥菊死,欲寄葵花群。
晓月疑岳拱,秋风似雁奔。
”这样的描写方式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岁月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梅尧臣的经典诗词赏析1. 《采芙蓉·青荷初放》青荷初放露新华,霜叶乍含凌我花。
岸上蝉嘶鱼群散,沙头骇浪燕双斜。
空山豹穴巢云蔽,落叶乌啼人未著。
吾心已似秋鸿渡,返舟忽见江归潭。
2. 《踏莎行·寻梦》吁嗟江南踏青时,忆君尝与梦中期。
柳绿桃红春意浓,飞花万点别离贫。
轻云迎彩添禅院,持臂与行相依近。
心悄悄,与君说,唯解梦中请君看。
3. 《南乡子·人间四邻如昨日》人间四邻如昨日,矮林孤柳曲凫飞。
塘小船频来语海客,忆玉琼琯琫舞衣。
隔云乍见诗书重,转蓬微怜两鬓频。
夜尽钟,望楼头,水空人起睡下帘。
四、结语梅尧臣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诗人,他的诗词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在诗词艺术方面表现出色。
梅尧臣著名的诗10首
![梅尧臣著名的诗10首](https://img.taocdn.com/s3/m/4759bd2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f.png)
梅尧臣著名的诗10首村豪朝代:宋朝|作者:梅尧臣日击收田鼓,时称大有年。
烂倾新酿酒,饱载下江船。
女髻银钗满,童袍毳氎鲜。
里胥休借问,不信有官权。
梅尧臣著名的诗10首篇1朝代:宋朝|作者:梅尧臣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
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
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持问南方人,党护复矜夸。
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退之来潮阳,始惮飧笼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
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
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
悼亡三首朝代:宋朝|作者:梅尧臣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 书哀朝代:宋朝|作者:梅尧臣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 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
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 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
陶者朝代:宋朝|作者: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冬至感怀朝代:宋朝|作者:梅尧臣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梦后寄欧阳永叔朝代:宋朝|作者:梅尧臣不趁常参久,安眠向旧溪。
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适往言犹在,浮生理可齐。
山王今已贵,肯听竹禽啼。
考试毕登铨楼朝代:宋朝|作者:梅尧臣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
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梅尧臣著名的诗10首篇2朝代:宋朝|作者:梅尧臣夜梦上河汉,星辰布其傍。
位次稍能辩,罗列争光芒。
自箕历牛女,与斗直相当。
既悟到上天,百事应可详。
其中有神官,张目如电光。
顺物玩情 平淡邃美——浅析梅尧臣诗论的平淡说
![顺物玩情 平淡邃美——浅析梅尧臣诗论的平淡说](https://img.taocdn.com/s3/m/44ac78f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12.png)
Analyzing the Plain Theory of Mei Yao-chen's Poetic Comments --Playing with Sentiment, Plainness with Profound Beauty 作者: 杨慧
作者机构: 鲁迅美术学院文化传播与管理系,辽宁沈阳110004
出版物刊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4-115页
主题词: 梅尧臣;平淡说;诗论;释老
摘要:梅尧臣是宋代诗歌史上一位具有开拓意义的诗人,他的平淡说始创宋人以平淡论诗的风气。
他用诗歌反映民瘼、讽刺时弊,以淡泊自然反对雕凿艰涩,确立平淡朴素、含义隽永的宋诗诗风。
这里对梅氏的平淡说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此说的发展过程:初期清丽平淡、后期涵演深远;探究了其形成的原因:心意老大自平淡、诗法老熟归平淡、平淡与释老的关系.并进一步确定了其平淡说的历史地位。
浅谈梅尧臣诗歌的平淡风格
![浅谈梅尧臣诗歌的平淡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0fca9c6a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e2.png)
浅谈梅尧臣诗歌的平淡风格
毕玉
【期刊名称】《语文天地(高中版)》
【年(卷),期】2018(000)007
【摘要】“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梅尧臣自己都如是评价。
而他的诗歌,也基本扣合这一说法。
在考试中常有梅尧臣的诗歌作为诗歌鉴赏题,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切地理解体悟梅尧臣诗歌的“平淡”风格,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大致可以从下面三个角度帮助学生掌握了解。
一、梅诗前后诗风差异梅尧臣的诗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并非全是平淡之作,只是具有平淡风格的作品占了多数,故有此一说。
其实他的诗歌前后诗风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纵观梅诗全集,会发现景佑年间诗歌风格发生了变化,景佑前大多以“清丽闲肆”为主,景佑后体现出愤世疾邪、激愤浑健、古硬不平的风格。
前后虽然都以“平淡”自居,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诗人当时的生活环境进行简单介绍。
早年,梅尧臣生活比较安定,当时的北宋,在签订“澶渊之盟”的条约之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一个较为和平的状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毕玉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2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欧阳修论梅尧臣诗歌风格
2."石齿漱寒濑,高峭带平淡"——谈梅尧臣的诗歌风格
3.论梅尧臣诗歌之风格及其在宋诗中的影响
4.论梅尧臣诗歌的平淡风格
5.梅尧臣的诗论──兼正梅尧臣“学唐人平淡处”之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宋-梅尧臣《鲁山山行》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梅尧臣《鲁山山行》原文、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9c3fbb20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8f.png)
北宋-梅尧臣《鲁山山行》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诗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
当时诗人三十九岁,是其前期作品。
这首五言律诗写鲁山行的野景、野趣,突出表现山林的幽静和山行者的愉悦心情。
原文:
鲁山山行
北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翻译: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太阳高升,霜雪融落,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见炊烟,我心中不禁疑问,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这时,忽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注释:
选自《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北宋诗人。
鲁山,一名露山,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北。
〔惬(qiè)〕满足,快意。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论平淡美诗歌的艺术特征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论平淡美诗歌的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c291b03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6b.png)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论平淡美诗歌的艺术特征丁国强
【期刊名称】《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4)2
【摘要】诗歌的平淡美历来被视为最高的美学境界而被许多诗人所追求.平淡的诗歌易中见深,淡中藏浓,具有自然圆熟的功力,没有多方面的深厚素养很难企及.平淡之所以被认为是很难企及的最高的艺术境界,在于它自然天成、大巧若拙而又含蕴深厚的风格特征.这种看似毫不经意的随意挥洒,正是诗人高深艺术素养和过人观察力的体现,它给读者的审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总页数】4页(P35-37,71)
【作者】丁国强
【作者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分院,浙江,湖州,3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从苏轼诗论看“平淡”诗歌的审美张力 [J], 曾辉
2.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论梅尧臣诗歌创作的成熟 [J], 陈庆艳
3.陶渊明诗歌艺术之平淡美 [J], 李伟玲
4.沉雄苍凉的崇高感与平淡恬静的优美感的统一——论陆游后期诗歌创作的美学风格 [J], 余德余
5.“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梅尧臣诗“平淡”发微 [J], 张福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杂诗七首·其四》原文及译文
![《杂诗七首·其四》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d77a90a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07.png)
《杂诗七首·其四》原文及译文《杂诗七首·其四》原文及译文《杂诗》“南国”篇这首诗,其中“时俗薄朱颜”二句,也是文采斐然;但大体说来,其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简练峭直,语短情长,含蕴丰富,意境深邃。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杂诗七首·其四》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杂诗七首·其四》原文:曹植〔两汉〕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杂诗七首·其四》译文:南方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面容如桃花般娇艳,又如李花般清丽。
早晨她来到江的北岸游玩,夜晚她到萧湘的小岛中休憩。
当时的人并不欣赏美丽的容颜,她还能为谁开口歌唱,为谁展示容颜呢?转瞬间,岁月消逝,可是人的青春盛颜是难以永远存在的。
《杂诗七首·其四》赏析:这首诗是曹植后期所作,采用比喻手法,表现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
曹植不但文才很高,而且具有政治抱负,希求建功立业,垂名青史。
曹操一度想立曹植为太子,结果没有实现,因此备受其兄曹丕(魏文帝)、侄子曹叡(魏明帝)的猜忌和压抑,屡徙封地,连生活都很不安定,根本谈不上实现政治抱负。
这首诗以佳人自比: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才能的杰出;“时俗”二句,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比喻自己怀才不遇;“俯仰”二句,说时光流驶,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
曹植这首诗,在构思和写法上明显地学习屈赋。
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二神,其游踪大致在沅、湘、长江一带,《湘夫人》篇中有“闻佳人兮召予”句,以佳人指湘夫人。
曹植这首诗中的前四句,其构思用语,大约即从《湘君》、《湘夫人》篇生发而来。
元代刘履《文选诗补注》(卷二)释此篇题旨说:“此亦自言才美足以有用,今但游息闲散之地,不见顾重于当世,将恐时移岁改,功业未建,遂湮没而无闻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磬导读:他出生在宣城乡间,那是个风景瑰奇如画,令迁客骚人吟咏不绝的地方。
他幼时家贫,但酷爱读书,习诵诗文,立志考取功名,兼济天下,然而屡试不第成了他心中永远不能抚平的创伤。
他胸怀鸿鹄之志,抱负远大,积极入仕,立志做个“致君尧舜上”的贤臣,然而他没有遇到圣君,一生沉沦下僚,体恤百姓,惠政于民。
他与欧阳修主盟宋初诗坛,与晏殊品酒论诗,与苏舜钦并称“苏梅”,欧阳修称他为“诗老”,刘克庄说他是宋诗的“开山祖师”。
他是北宋诗坛的一面旗帜,他是大文学家、大诗人,他是梅尧臣。
平淡之中见奇崛
——品读梅尧臣
生于池塘春草之地志于致君尧舜之业
峰峦叠翠,青翠接天,莲动竹喧,悠然南山,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梅尧臣就出生在这绮丽如画的古宣城乡间。
这诗一般、画一样的景色熏染着幼时的他,适意自然孕育了诗人的情怀。
田间景色,山中物态在梅尧臣幼时的心灵中镌刻下美好的印痕,而对他影响更加深远却是父亲和乡间淳朴的民风。
梅尧臣的叔父梅询二十六岁考取进士,后来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算得上是一位名人了,可是梅尧臣的父亲梅让,没有借着这弟弟的高枝向上攀爬,他一生甘心情愿、独得其乐地在乡间务农,勤俭生活,终年九十一岁。
宋代那是个恩荫制度盛行的时代,一人做官,荣及门族,梅让的为人应当算是莲出淤泥、难能可贵了。
堂前榆柳,陌上稻菽;鸡鸣桑树,狗吠柴门。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衣冠简朴,乡音浓烈。
年幼的梅尧臣对这些最熟悉不过了。
他在田间徜徉,在山中流连,他嗅着这泥土芬芳的气息,懵懂的年纪里他或许知道,自己已经在这土地里埋下了一种情结。
父亲在田地里劳作,母亲在灶膛前忙碌,他们一家的生活是朴素的、清贫的,就是儿时的这段乡村生活让他在以后的宦仕生涯中时刻不忘“忧黎元”,诗歌创作中洋溢着浓重的乡土气息,流淌着汩汩的乡情。
梅尧臣幼时家境贫寒,然而他聪明伶俐,酷爱读书。
十三岁的时候,他跟随叔父梅询在官,开始了他的宦仕征途。
就要辞别家乡,追寻“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十里长亭,微风拂柳,爷娘与他共饮离别酒,叮嘱前途多珍重,梅尧臣在那珍重声听出了怎样的爱怜与期待?征帆一片驶向天际,开始了浮沉的航程。
历得宦仕飘摇虚浮赢得人生静定淡远
梅尧臣的仕途一直是崎岖坎坷的,大半生只以恩荫做过几任主簿、知县,然而“位卑未敢忘忧国”,他始终信奉儒家济世救民的思想,“进亦忧”,“退亦忧”。
忧愁之余,他想到过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的仕途命运。
宋代官吏的出身有科举和恩荫两途。
读书人很重视科举,在政治制度上有时更突出这一点,对科举出身的职官,朝廷有意识的加以任用提拔。
梅尧臣入仕一直是以恩荫为官,他不甘心恩荫,曾不止一次的离开职位,远赴京城赶考,然而屡试落第,犹如一记重锤时时敲打他的心扉,让他的痛处更加痛楚。
直到皇祐三年(1051)时,五十岁的梅尧臣才得仁宗皇帝赐同进士出身。
这恩赐让梅尧臣的内心充满宠辱喜忧之情,正所谓五味俱全,追求了大半生的功名,突然以这样一种方式降临,这让他只能尴尬地苦笑,以释然的情怀来面对。
一
路走来,岁月洗去了飞扬虚浮,梅尧臣赢得的是一种人生的宁静和淡远。
授了同进士出身,朝廷竟让他以太常博士的身份去坚守永济仓。
这个任命让他心灰意冷,带着不满和怨气他走马上任了。
临行时刻,斜阳暮色映照着他那神情凝重的面庞,岁月无情地在他的额头上镌刻下沧桑印记,老之将至,功业未就,他的脚步是如此的沉重。
几年后,梅尧臣终于等来了他生命中的那个春天,迟是迟了些,但这足以排解他内心积郁已久的落魄之情,迟暮之感。
由于好友欧阳修的力荐,他参加了撰修《唐书》的工作,展露才华的机会来临了。
初接修史之命时,梅尧臣颇为自负,对妻子说:“我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啊!”意谓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妻子听了他的话,微微一笑,说道:“君之做官,何异‘鲇鱼上竹竿’呀!”梅尧臣听罢默默无语。
鲇鱼爬不上竹竿,这算是对他一生仕途的形象描绘吧。
或许他的妻子只是信口一说,但梅尧臣的内心该作何感受呢?是一种真情的告慰和劝勉,还是一声无情的讽刺和奚落?梅尧臣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地赶写,终于撰成此书,可他还未来得及进献仁宗,就一病而后溘然长逝了。
超然昆体极弊之际卓然大家未起之先
世事艰难,宦海沉浮,如果不是那么纯净与执着,梅尧臣或许会在仕途上走得更远一些,不至于如此悲情。
而他承受的艰辛,品尝的苦难,剥落了虚浮,走进宁静,走进了自己的天地和生命,与自然对话,关切百姓,在文学的世界里探寻生命的灵韵。
这来自心底的对生命的关照和呼唤,就让他笔走龙蛇,文思泉涌,留下不朽的诗篇。
在诗词歌赋中,他有了三分傲气,七分自信,寻找着独立的人格和人生坐标。
宋初诗坛先是沿袭晚唐、五代的诗风,后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风行一时,直到梅尧臣和欧阳修主盟诗坛,才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梅尧臣论诗,推崇平淡之美,他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鲁山山行》)“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东溪》)梅尧臣诗中的“平淡”不是陶渊明、韦应物的诗风,而是一种炉火纯清的艺术境界,一种超越了雕润绮丽的老成风格。
梅尧臣的诗歌创作走的是一条“人民路线”,他的生平和阅历注定了他与平民百姓,与乡土乡情解不开的情结。
一首耳熟能详的《陶者》就代表了他的诗歌创作倾向。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诗中写的是烧窑工人,立意新颖,出语平淡又卓尔不凡。
时过境迁,大浪淘沙,曾经被历史尘封的诗人终将一一显现,并放射它的光辉。
梅尧臣与欧阳修同为宋初诗坛领袖,后代的几位大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都曾不同程度上受到过梅诗的影响,而梅尧臣之名在后世所以往往为欧阳修所掩者,不过因后者在政治、思想学术和散文创作等方面地位较高,而梅尧臣自己又一生穷困不遇、地位低下罢了。
仕途失意,诗文得意。
这是通览古诗人的人生轨迹和成就后,用归纳法得出的共同的规律,梅尧臣也难逃此劫。
他“初出茅庐”时,怀有经世救国的梦想,想以功名和精诚叩开通往庙堂的大门,而大门永远朝“难”开,他只能将“奋厉有当世志”的政治理想转而变为“聊以造物游”的艺术人生。
这样的转变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无奈?这样的人生是独得其乐,还是悲苦失意?
得失之间,自是尧臣。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赏析:“城春草木深”“芳草萋萋鹦鹉洲”“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古诗词中写草的不胜枚举,宋沈义父云:“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
”(《乐府指迷》)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
词中,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却反落入苍凉之境。
全词通过上下片的对照,抒发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怀,寄寓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全词形象鲜明突出,意境深远含蓄,耐人寻味。
沉沦下僚惠政于民笔走龙蛇文思泉涌适意自然老之将至,功业未就
酷爱读书,习诵诗文,立志考取功名,兼济天下,然而屡试不第成了他心中永远不能抚平的创伤。
历得宦仕飘摇虚浮,赢得人生静定淡远。
一路走来,岁月洗去了飞扬虚浮,梅尧臣赢得的是一种人生的宁静和淡远。
在诗词歌赋中,他有了三分傲气,七分自信,寻找着独立的人格和人生坐标。
哈师大附中张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