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领悟诗人的创作风格。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诗歌的情感把握。
2.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四、教学准备1.诗歌文本。
2.相关背景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引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二、诗歌朗读与感知1.学生齐读诗歌,感知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
3.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诗歌分析与讨论1.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2.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意象、修辞等。
3.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给予点评与指导。
四、诗歌欣赏与创作1.学生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艾青的写作风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复习诗歌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教师给予点评与指导。
二、诗歌深入分析1.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2.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3.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诗歌欣赏与感悟1.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欣赏,分享自己的感悟。
3.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所学知识。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与不足。
五、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六、课后拓展1.阅读艾青的其他诗歌,了解其创作风格。
2.收集有关艾青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艾青的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2)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其艺术特色。
(3)了解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其诗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艺术特色。
3. 了解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其诗歌主题。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事先准备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文本。
2. 收集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 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提问:“表达了什么含义?”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分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划分章节。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雪”、“土地”等。
4. 深入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提问:“诗人想要传达怎样的情感?”(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2)学生课后搜索其他艾青的诗歌,进行阅读和欣赏。
6.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以及对艾青诗歌欣赏短文的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教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2.借助这首诗引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国文化的崇尚。
3.培养学生的欣赏和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2.培养学生的个人欣赏能力,理解深层次的意义。
3.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表达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的美丽风景,如长城、雪山、丹霞地貌等,引起学生对中国祖国的热爱和向往。
2.解读诗歌(20分钟)安排学生一起朗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3.理解诗歌(20分钟)帮助学生分段理解,梳理出诗歌的表达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美丽景色、人文历史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语言表达训练(30分钟)分小组进行诗歌表达和讨论,每组选择一段或一句诗句进行解读,讨论、分析其意义和感受,并整理出自己的表达方式。
每个小组派代表朗读和阐释自己选择的诗句,同时让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互动。
5.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鼓励学生对祖国表达深深的情感和真实的感受。
四、教学评价标准1.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2.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和分析诗歌,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与敬仰。
3.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互动,展示个人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在课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歌,进行朗读和解读,并写下自己对诗歌的感悟。
2.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对比分析不同译者的翻译技巧和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祖国的理解和感受,创作自己的一首诗歌或短文,表达个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语文第十一课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松江二中语文组王健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知道诗人艾青的文史常识。
b)了解《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创作背景。
2、技能目标:a)赏析本诗运用的运用反复来渐次增强感情的手法。
b)赏析本诗塑造的四幅有版画质地的画面在编排上的匠心独具。
c)品味本诗沉郁凝重而内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3、情感目标:a)感受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忧国之情。
b)树立“天下兴亡,我有责焉”的世界观,杜绝当下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
教学重点读出作者用四幅画面展现的“痛苦与灾难”的当时国民生存状态与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教学难点借助朗读、图示与想象画面,激发学生认同“天下兴亡,我有责焉”的世界观教学课时1课时背景知识1、关于作者——诗人艾青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入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也接触了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5月回沪,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在狱中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5年出狱。
1937年抗战爆发后来到武汉,写下了本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1957年因为“胡风”事件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直到1979年才彻底平反。
艾青擅长用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
艾青是自由体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其诗歌所具有散文美,不求外在形式整齐与押韵,非常自由,但感情真挚、语言朴素,别具一种力量。
艾青注重意象的捕捉,诗意含蓄,绝少直抒胸臆之作。
艾青诗歌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37年12月的武汉。
1937年,这是一个值得中华民族永远牢记的年份: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侵华的魔爪正伸向中国内地;国民党反动派不想着全力抗日,而是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着中国的正义人士。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2. 分析并欣赏艾青的诗歌风格和技巧。
3. 了解诗歌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背诵与理解。
2. 分析艾青的诗歌风格和技巧。
3. 深入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和诗歌情感的把握。
2. 艾青诗歌风格和技巧的鉴赏。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歌主题和情感。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艾青的诗歌风格。
3. 欣赏法:欣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 实践法:学生背诵诗歌,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原文和注释、艾青的诗歌作品集、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了解诗歌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朗诵音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二、讲解诗歌背景(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
三、分析诗歌内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词和难句。
2. 学生分享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和诗歌情感的把握。
四、欣赏艾青的诗歌风格(10分钟)1. 教师展示艾青的其他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其诗歌风格。
2. 学生分组讨论艾青的诗歌风格和技巧。
第二课时一、复习诗歌(5分钟)教师检查学生对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背诵情况。
二、深入理解诗歌主题和情感(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主题和情感。
2. 学生分享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三、诗歌创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布置诗歌创作练习,要求学生模仿艾青的诗歌风格。
2. 学生现场创作并进行分享。
2. 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自己的感悟。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课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抒情手法等。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
(2)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艾青及其作品。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点评。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学会欣赏诗歌。
(2)举行诗歌朗诵会,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中“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理解。
(2)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诗歌朗诵会:评价学生在朗诵会上的表现,鼓励优秀的学生。
五、教学资源1. 课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2. 有关艾青的生平介绍。
3. 诗歌朗诵音乐、视频等资料。
4. 生僻词汇和句子的解释。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音乐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了解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诗中的情感和意境;(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情感;(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分析;3. 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把握;2. 修辞手法和意象的运用;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2. 相关资料: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课堂讨论所需的时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生活经历对作品的影响。
2. 朗读诗歌(5分钟)(1)学生齐读诗歌;(2)教师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 分析诗歌(15分钟)(1)引导学生从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2)讨论诗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深层含义。
4. 讨论与感悟(10分钟)(1)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2)分享感悟: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诗歌鉴赏写作。
6. 课堂反思(课后)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诗歌,并理解其含义;2.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3. 学生能够表达出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诗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2. 在讨论和分享环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3. 在课后,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从写作背景入手,赏析诗中物象的寓意及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过程与方法1、赏析本诗运用的反复来渐次增强感情的方法。
2、赏析本诗塑造的四幅画面在编排上的独具匠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赤诚之情。
2、深入思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
教学重点感悟诗中物象的寓托及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人就是什么?一位丹麦的哲学家与诗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并给了自己的回答:诗人就是一个不幸者。
她的内心埋藏着深沉的痛苦,她的声音也变得哀婉与抽泣。
这个说法在艾青那儿得到了证实。
因为当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分明有一个痛苦而颤抖的声音在这片土地上回荡。
让我们的时光倒流七十几年,先来瞧瞧1937年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场浩劫。
(播放卢沟桥事变视频)这就是一段伤痛的历史,国家面临危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不顾民族的利益,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中国正义之士,同学们试想,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此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于就是有了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简介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
母亲生艾青时难产,她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就是一个不祥之兆。
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她被送到本村的一户人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她的乳儿。
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的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入狱。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诗歌和散文中的意象和寓意2.能够运用常识和常规技巧阅读现代诗歌和散文3.能够分析和评价现代诗歌和散文的艺术特色和语言性质4.增强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二、教学内容课前导入1.先让学生听一首诗歌,通过诗歌让学生感受雪花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美好、壮丽和感人之处;2.再演示一段有关雪花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视频,让学生深深感受中国美丽的冬季和雪景。
预读课文1.让学生阅读文本,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句的意义;2.引导学生发现诗歌和散文中的联系;朗读及朗诵1.独立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2.根据课文内容选段进行朗诵。
让学生自己感受一下课文韵律和韵脚。
课堂讲解1.概括主题与情感选择:笔墨入风雪,惊天地而泣鬼神,这是一个全新的中国历史与形象。
2.通过比较同类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和性质,从而理解现代诗歌和散文的独特性和美学价值;3.着重分析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的情感自由表达和文化自信。
课堂探究1.分别让学生阅读散文世纪之交与诗集《野玫瑰》中的《蝶》;展开讨论1.开始大家分享书中的感受和认识。
2.通过教堂讨论得出结论或总结三、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教学方法1.授课演示2. 朗读朗诵3. 阅读理解4. 讨论分享评价方法1.评价学生认知价值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就是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得知识,表达好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通过课堂表现来对学生现阶段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四、教学建议1.集合大众优秀诗人和散文作家的优异部分,这样能够丰富学生们的表达内涵;2.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最好是结合本地生活和故事,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喜欢文学。
3.设置QA或者问答环节或者进行创作,以此分析和评价现代诗歌和散文的艺术特异性和语言了学习能力。
五、总结通过此教学方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现代诗歌和散文深刻的意境和蕴含的生活智慧,从而增加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及散文的发展背景和特点;2.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3.掌握文本阅读技巧,培养审美情趣;4.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现代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包括杨炼、顾城、北岛、楼瓴、席慕容等诗人的作品。
2.中国现代散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包括赵丽华、余秀华、孙犁等散文家的作品。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课前导学1.让学生预习《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相关知识,了解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代表作家、作品。
2.鼓励学生谈论对雪的感受及中国雪的文化内涵,并探讨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第二步:阅读分析1.教师先指导学生理解文本字面意义,并介绍诗歌和散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和散文的韵律、节奏、意象和思想情感。
2.让学生逐字阅读,探究文本中的感情和思想,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阅读角度去深入理解文本。
第三步:诗歌朗诵1.让学生自己选择一首喜欢的现代诗歌,进行朗诵。
2.引导学生体味诗歌韵律、声音、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第四步:写作体验1.让学生根据所学、所感,写一篇朴素的散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2.教师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适当点评及指导,并帮助学生改进写作。
四、课后作业1.整理所学内容,撰写学习笔记。
2.结合课上体验,写一篇感性的读后感,总结此次学习收获和体会。
3.从其他来源查找现代诗歌或散文的相关文献,对比与学习的文本有何异同?五、教学总结本次教学,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中心,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的发展及特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语言表达和文学创作能力。
同时通过朗诵、写作等体验形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文学感悟和情感体验,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奠定基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意象和沉郁凝重的语言。
2.理解中国的苦难和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
【教学重点】分析自然意象和人物意象,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人民深重的苦难和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情境法、诵读法、问题法、合作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位国人曾说过:“诗人是一个不幸的人,他的内心埋藏着深深的痛苦,他的声音也变得哀婉抽泣。
”这个说法在艾青那儿也得到了证实。
因为当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分明有一个痛苦而颤抖的声音在这片土地上回荡着。
今天,我们就起来学习这首苦难的琴音: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学习目标展示并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意象和沉郁凝重的语言。
2.理解中国的苦难和诗人深沉的爱。
三、解题入课从题目入手,设置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1.题目给人怎样的感觉?2.是什么促使诗人写下了这首寒冷的诗?找出能直接体现当时中国现状的诗句。
3.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4.了解本诗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
四、赏析意象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本诗的意象有:自然意象和人物意象。
(一)分析自然意象:风、雪。
1.分析风: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通过学生诵读,体会风的特点。
2.分析雪: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写雪的诗句在文中出现四次,通过不同的诵读方式,体会这两句诗反复出现的作用,并体会雪的特点。
(二)分析人物意象:农夫、少妇、母亲、垦植者。
1.本诗选取了哪些人物意象?2.这些人物意象构成了哪些苦难的画面?给每一幅画面加一个小标题。
3.各学习小组选一幅最震撼心灵的画面,在组内进行诵读和分析,并进行展示交流。
五、把握情感。
1.归纳诗歌中的抒情方式: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
2.让学生找出直接抒情的诗句,引导学生诵读并体会其中包含的情感: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中国,我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六、布置作业。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执教者李蕾教学目标:1、训练朗诵能力,注意重音、停顿、语调、语速和感情2、感受艾青的诗风:沉雄、忧郁而感伤。
3、从背景入手,使学生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苦难和诗人的赤子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赏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感悟诗中多幅画面的意义。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预习全诗一、朗读全诗,读准读顺二、再读全诗,找出意象,再现画面三、三读全诗,感悟画面的内涵四、四读全诗,读出感情,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五、了解时代背景六、思考探究:1、各个画面有什么内涵?为什么要刻画这些画面?2、再找一找,诗中涉及的人物,诗人是用什么样的人称去称呼这些人物的?为什么要这样?试着通过朗读来感受这样安排的好处。
把感受写下来作为旁批。
3、赏析一、二段的意象的作用4、诗中“雪落在——”这一“主旋律”诗句反复出现,在诗中起什么作用?5、此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你觉得此诗是否太过压抑消沉,从而使这首诗显得消极悲观?为什么?(找此诗中的诗句或其他的诗人和诗句来佐证你的观点)六、比较阅读,了解诗人艾青的诗歌风格和忧郁悲苦的情调以及产生这种风格和情调的原因。
《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在奥林匹斯山上的九位文艺女神中,最动人、最有魅力是谁?(诗神缪斯):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学星空中,最明亮、最璀璨夺目的是诗的星座。
诗的历史最为悠久,诗的生命却永远年轻。
在生活中,诗总是和艺术、美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又要到哪里去寻找美呢?(生活、充满爱的生活)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美呀,在爱中找你自己吧。
”一句话,便点出了美的发现、诗歌的创作与爱的关系。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当代诗人艾青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从中感受诗人那美好的、深沉的爱的情怀。
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意象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怀(——写作时间:1937年12月28日夜间,这是一个什么背景?抗日战争时期)6、请快速浏览全诗,看看艾青在诗中涉及到了哪些人物,展示了哪些画面。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能够解释诗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中的语言和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诗的节奏和韵律;(3)诗的主题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2)诗的节奏和韵律的把握;(3)将诗的主题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2)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3)准备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学生准备:(1)预习《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2)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朗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2)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对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诗意象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雪”、“土地”等;(2)讨论意象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联想。
3. 诗歌节奏与韵律:(1)引导学生关注诗的节奏和韵律;(2)分析诗的音节、押韵和节奏感;(3)让学生朗读并体会诗的音乐美。
4. 诗歌主题与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的主题和情感;(2)分析诗中的象征和隐喻;(3)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的情感体验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1)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朗读中的积极参与程度;(2)评估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1)检查学生对诗的分析和理解;(2)评估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的课堂纪律和合作态度;(2)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汇编两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意象和本诗沉郁凝重而内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2、感受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忧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读出作者用意象展现的“痛苦与灾难”的当时国民生存状态与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
2、品味本诗沉郁凝重而内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法、体悟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暴虐地扑向中华大地,成千上万手无寸铁的人们被黑压压的枪口对准着,就像一头头羊羔,被战争的大火无情地炙烤着,扭曲着。
黑暗,缓缓地掩埋那布满尸体的战场,灰烬中偶尔露出一只焦黑的手,或者是一个血肉模糊的头。
悲剧朝每一个方向无所顾忌地扩张,人们在绝望的大地上哀泣于是,艾青就用雪为背景写下了饱含血泪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初步感知1、教师范读,思考:你能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对祖国命运的深沉忧患,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
所以诗歌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悲苦、忧郁的。
2、在作者的情感指引下,要求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一段诗,教师做适当的指导。
设想:可追问为什么选这个段落,力求学生能在诵读中体会感情,体会到中国正处于一种灾难当中。
三、体会意象的基本内涵--苦难的中国人民1、为了表现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承受着的“苦痛与灾难”像雪夜一样广阔而漫长,作者选了哪些主要的意象,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呢?明确:“苦苦前行的农夫”“失去保护的少妇”“流离失所的老母亲”“向天乞援的垦殖者”(学生也许还会说“雪”、“大地”、“风”等)2、以同桌为单位,寻找一个特别让你有感触的意象,进行诵读和分析,交流你心灵被震撼的原因。
(步骤:诵读--分析)(1)苦苦前行的农夫“赶着马车”的“中国农夫”“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可见是个典型的北方农民,在沦亡了的国土上,早已到处为“寒冷”所“封锁”,以土地为命根子的农民,却不得不离开那片熟土。
“你要到哪儿去呢?”--实际上是在说“你能到哪儿去呢?”这里虽然没有仰天长啸之悲,却让人悲痛之至,只因为无家可归,而且无路可走。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诗人的赤子情怀,培养学生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感受艾青沉郁而感伤的诗风学习诗人运用比喻和反复咏叹表达感情的方法,提高朗诵能力。
重点难点诵读体会诗中忧国忧民的感情借助图景感悟物象的寄托及比喻和反复咏叹的手法教学时数1节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播放音乐《松花江上》(这首歌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东北人家无家可归的惨象,表现他们的迫切希望和收复失地回到家乡的愿望)我们今天要学的艾青的这首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以日本侵华为背景写的。
这首诗写出了当时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二. 作家的作品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等艾青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1941年诗人到延安,诗风转向悲壮高昂。
艾青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三. 初读感悟找同学诵读(提示注意:语速、语调、停顿、重音)找同学点评。
正音:指爪(zhua) 蜷伏(quan) 啃啮(nie) 家畜(chu)圈出重要意象,揣摩其作用,整体把握,感悟诗风。
(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四.研读探究学生边读边思考探究以下问题作者如何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苦难的四幅图景北方冒雪赶车的农夫:国家沦亡,“寒冷封锁”你要到那儿去呢?,实际上你能去哪呢?--无家可归南方乌篷船蓬头垢面的少妇:失去家庭和丈夫无数年老的母亲:蜷伏异地,不知明天无数垦殖者:失去家畜,田地前两类是分类形象,后两类是总的形象,具有概括意义的形象,他们的悲凉,凄楚境遇正表现了“中国的苦痛和灾难,像这雪夜一样的广阔而又漫长呀!”诗中展现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何展示的?展示作用是什么?作者把自己与广大民众的苦难联系在一起,感同身受地抒写时代的“风雪”,也给自己带来了不幸,表现诗人与苦难的祖国人民血肉相连,患难与共的自我形象,诗人真挚动情的表白,使诗歌浸染着温暖赤诚的血泪,使诗,诗人与读者在民族危难中融为一体。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了解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从诗歌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诗歌解析;(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文化背景;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诗歌的情感内涵和社会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诗人艾青的照片和简介、相关背景资料;2. 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和视频;3. 准备诗歌解析的参考资料和思考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诗歌朗读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提问:“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意味着什么?2. 诗歌解析:(1)让学生通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土地”、“雪花”、“劳动者”等;(3)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4)讲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3. 诗人简介:(1)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来源。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2)邀请学生朗读诗歌,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感悟;(3)总结诗人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5. 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2)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思考角度;六、课后作业与评估1. 作业:(1)背诵《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3)选择一首类似的现代诗歌,进行分析和鉴赏。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重点难点1.重点:表现对祖国、人民最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2.难点:这首诗形象地体现了艾青的诗歌理论。
二、背景材料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现代诗人,浙江金华人。
艾青先后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北方》等。
作为一个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诗人,艾青一踏上诗坛,就显出与众不同。
他善于把个人的感触与劳苦者的现实处境、祖国的屈辱灾难紧紧联系在一起。
2.写作这首诗时,日寇的铁蹄已逼近武汉。
时局的严峻、心境的沉重和天气的寒冷触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帷幕。
“七·七”事变的前一天,艾青乘车从上海到杭州,在车厢里写下了《复活的土地》。
此时,抗战的激情高涨,一大批文化人来到了战时的首都武汉,艾青在杭州呆不下去了。
这年冬天,他赶到了武汉,遇到了胡风、肖军、田间等人。
艾青到武汉后看到国民党要员、达官贵人照样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国民党策划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已出现征兆。
且日寇的铁蹄已逼近武汉,武汉正面临保卫战前夜。
12月28日,艾青百感交集,披衣伏案,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后收入诗集《北方》。
三、内容剖析1.层次分析。
本诗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诗歌一开头创造出悲怆凄凉的情境,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这两句也是全诗的主旋律,它贯穿于以下各部分之中。
第二部分从“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到“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诗人把个人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之情同时代之情融为一体。
这个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先用“风”象征着时代的苦难,写出环境之恶劣;再勾勒灾难中北方农夫的形象;然后叙述“我”与人民有相同的命运,一样的愁苦。
第三部分从“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到“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如此的泥泞呀。
”选择典型画面进一步描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和忧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从写作背景入手,赏析诗中物象的寓意及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
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过程与方法
1、赏析本诗运用的反复来渐次增强感情的方法。
2、赏析本诗塑造的四幅画面在编排上的独具匠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赤诚之情。
2、深入思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
教学重点
感悟诗中物象的寓托及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人就是什么?一位丹麦的哲学家与诗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并给了自己的回答:诗人就是一个不幸者。
她的内心埋藏着深沉的痛苦,她的声音也变得哀婉与抽泣。
这个说法在艾青那儿得到了证实。
因为当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分明有一个痛苦而颤抖的声音在这片土地上回荡。
让我们的时光倒流七十几年,先来瞧瞧1937年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场浩劫。
(播放卢沟桥事变视频)这就是一段伤痛的历史,国家面临危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不顾民族的利益,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中国正义之士,同学们试想,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此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于就是有了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简介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
母亲生艾青时难产,她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就是一个不祥之兆。
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她被送到本村的一户人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她的乳儿。
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的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
捕入狱。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
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
抗战胜利后,历任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
副院长。
建国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
1957年被错划右派,1959年到新
疆石河子垦区劳动。
1979年平反。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她死在第二次》《向太阳》《旷野》《北方》《欢呼集》
《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
青诗选》等。
从诗歌风格上瞧,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调诅咒黑暗,讴歌光明;
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艾青就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
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三、诵读全诗
1、读准字音:絮聒xù guō后裔yì垢面gòu 蓬发péng暴戾lì 蜷伏quán啮啃nièkěn 饥馑jǐn 憔悴qiáocuì 颤抖chàn
2、先全班散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中物象及画面
1、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咏雪的诗句,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江雪》)“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瀚海阑干
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碾冰辙。
”(白居易《卖炭翁》),这些诗句中的“雪”既指自然环境的
恶劣,也指人生的坎坷。
说说本首诗中的“雪”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本诗中的“雪”既指现实中的降雪(自然环境的表象),也指中国所处
的艰难环境(当时局势的象征)。
2、诗人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起笔,有什么特
点?有什么效果?
教师点拨:一就是切题;二就是为全诗奠定了凝重、沉郁的基调
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
什么效果?
教师点拨:四次出现,就是反复咏叹。
从情感表达上成为诗歌感情的线索,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加深了悲惋凝重
的气氛;从篇章结构上就是全诗结构的骨架,串连起多个画面如大雪的林间、雪夜
的河流、雪夜的草原等。
4、这两句诗引出了几幅“痛苦与灾难”画面?找一找,给每个画面拟小标题。
5、选择最令自己震撼的一幅画面说说其中有什么形象?为什么令自己震撼?
画面一(3——4)冒雪赶车的农夫“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您要到哪儿去呢?”——“您能去哪儿呢?”无家可归);
画面二(7)乌蓬船里的少妇“垂着头”“蓬发垢面”家被烧、夫离去(陷入“死亡
的恐怖”担忧恐惧)
画面三(8)家中年老的母亲“蜷伏在不就是自己的家里”“像异邦人”(“不知
明天”如何)
画面四(10)拥挤绝望的垦植者失去了“家畜”与“田地”,颤抖着”两臂向天乞
援。
诗人通过一幅幅画面逼真地再现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
6、这些画面在描写角度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概括力?
教师点拨:这些画面从“男女老少”的不同层面,“由北至南”,循序渐进地呈现出劳动人民的苦难:流离失所——失去依靠——不知去向——向天乞援。
画面中的“男女老少”就是当时中国老百姓的代表。
四幅画面就就是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的浓缩,也就是中国社会黑暗的写照。
7、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人作为描写对象?
教师点拨:
(1)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农业国家,农民为主);
(2)传统观念故土不离。
写国人的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失去土地、失去家园更能突出战争给民族带来的灾难。
(3)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及创作风格有关(艾青原名蒋海澄,小时侯被抱出去抚养、有过逃难的经历、也有过被监禁的经历,就是狱中诞生的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雪总就是能给诗人深沉的感动,濡染了农民的忧郁。
文学评论家钱理群说: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就是:土地与太阳。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就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她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
艾青最真切的诗都dōu就是献给中国农民的。
五、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1)找一找诗中您认为最真挚感人的诗句?说明理由。
“告诉您/我也就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您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这样写,诗人就把自己与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
诗人不仅就是苦难的旁观见证者,也就是苦难的经历者,有双份的痛苦,她的抒情更加真实。
“中国的道路,就是如此的崎岖,如此的泥泞呀。
”、“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血液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就是诗人沉痛的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您些许的温暖么?”表现诗人的赤子情怀,愿用自己的诗句温暖苦难的祖国。
(2)同学思考:生于与平年代我们应如何理性的爱国?
联系热点钓鱼岛事件引导学生思考
六、总结:
播放歌曲《大中国》,同学齐唱,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七、作业布置:
1、仔细揣摩课堂所作的朗诵方法,体会诗歌的情感,把握课文,熟读成诵。
2、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具体人物形象情感载体象征意
中国的农夫压迫雪
少妇、年老的母亲蹂躏
(中国的妇女)
土地的垦殖者剥夺(寒冷) (中国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