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重点冲关练 18 食物网中能量传递的分析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重点冲关练习三十五 食物链(网)中的能量传递(A卷)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重点冲关练习三十五 食物链(网)中的能量传递(A卷)](https://img.taocdn.com/s3/m/d2cc1a07dd3383c4ba4cd25d.png)
高考重点冲关练习三十五35.食物链(网)中的能量传递(A卷)满分30分,12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1.在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10 kg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多少kg( )A.3 250 kgB.2 750 kgC.4 250 kgD.3 750 kg【解析】选A。
据题意可知,与丁食物来源有关的食物链有3条:甲→戊→丁,甲→丙→丁,甲→乙→丙→丁。
丁以丙、戊为食物,按能量传递效率10%计算,各需10÷10%÷2=50 kg。
戊增长50 kg需甲50÷10%=500 kg;丙增长50 kg需甲(50÷2)÷10%+(50÷2)÷10%÷10%=2 750 kg。
所以丁增加10 kg共需生产者甲2 750+500=3 250 kg。
故选A项。
2.下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是80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D.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500【解析】选A。
据图分析,第二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为100,粪便量为20,则同化量为80,A项正确;第二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散失的能量为50,则其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80-50=30,B项错误;题干只给出了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摄入量的数值,无法确定其同化量的大小,因而条件不足,无法计算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C 项错误;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同化的能量至少为80÷20%=400,D项错误。
3.(2016·天津高考)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
例析食物网中不同比例能量传递的计算
![例析食物网中不同比例能量传递的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72df471d561252d380eb6eab.png)
例析食物网中不同比例能量传递的计算作者:赵汗漫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9年第10期【摘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网是由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在食物网中高营养级生物可以从不同食物链获取能量,当不同食物链提供不同比例时,相关的能量计算错综复杂,解答时易于出错且不易理解。
为了全面把握相关内容,现将常见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关键词】食物链;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一、食物链不同取食比例不同计算某一营养级生物从食物网中不同食物链按不同比例获取能量,应以食物链为基础,按照从不同食物链获得的食物比例分别计算,再将各条食物链中的能量值相加。
例1:由于“赤潮”的影响,一条4Kg重的杂食性海洋鱼死亡,假如该杂食性海洋鱼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4来自草食鱼类,1/4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按能量流动效率20%计算,该杂食性鱼从出生到死亡,共需海洋植物(;)。
A.160㎏;B.120㎏;C.60㎏;D.100㎏解析:依题意,各生物之间的食物网如下:从食物网可看出,杂食鱼的食物来自三条食物链,分别是:(1)植物→杂食鱼;(2)植物→草食鱼类→杂食鱼;(3)植物→草食鱼类→小型肉食鱼类→杂食鱼。
按能量传递效率以20%计算,根据题干中食物比例可推知,4kg重的杂食鱼中,有4×1/2=2kg的生物量来自植物,据第(1)条食物链计算实际消耗植物的量为2÷20%=10kg;有4×1/4=1kg的生物量来自草食鱼类,据第(2)条食物链计算实际消耗的量为1÷20%÷20%=25kg;有4×1/4=1kg的生物量来自小型肉食鱼类,据第(3)条食物链计算实际消耗植物的量为1÷20%÷20%÷20%=125kg。
综上共消耗植物的量为10+25+125=160kg。
答案:A变式1.已知在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C生物同化的总能量为a,其中A生物直接供给C 生物的比例为x,则按最低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需要A生物的总能量(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3章 微专题 食物链(网)中生物数量及能量流动的相关分析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3章 微专题 食物链(网)中生物数量及能量流动的相关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bde591033d4b14e8424681d.png)
微专题食物链(网)中生物数量及能量流动的相关分析一、食物网中的生物数量变化分析1.第一营养级减少,将连锁性地引发各个营养级生物减少。
这是因为生产者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可简单记为“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2.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可简单记为“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3.在复杂食物网中,分析中间某一种群的数量变化对其他生物数量的影响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从天敌和食物两个角度分析,以中间环节少的为主。
若中间环节一样多,则以天敌的影响为主。
(2)生产者往往数量较多且相对稳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3)当捕食者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捕食其他食物而维持其数量短期内基本不变。
(4)若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同时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某种原因导致其营养级降低,则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的数量最终会增加,反之则减少。
例1下图表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鱼a和鱼b间的种间竞争将会减弱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种间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答案 A例2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的个体数量和每种生物的平均体重如图所示。
已知生物量=生物个体数量×该种生物的平均体重,且生物量越大,该生物营养级越低。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丙处于第二营养级,为次级消费者B .若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和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C .若丁的种群数量下降,则会引起乙和丙的数量下降,甲的数量上升D .若甲的种群数量下降,则会引起丙和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答案 B解析 由题意可知,生物量=生物个体数量×该种生物的平均体重,生物量越大,该生物营养级越低,题中四种生物营养级从低到高分别是丁、丙、乙、甲,它们构成的食物链为丁→丙→乙→甲。
高考生物重点题型 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高考生物重点题型 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b11dab10767f5acfa1c7cd6f.png)
高考生物重点题型——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1.食物链中能量的“最值”计算设食物链A→B→C→D,分情况讨论(如下表):(1)能量传递效率未知时(按20%即1/5、10%即1/10计算)已知问题思路求解由D“逆推”A (D净增重M)用“除法”至少需要A的量YM(15)3=Y最多需要A的量YM(110)3=Y由A“顺推”D (A净增重N)用“乘法”D最多增重的量Y N(1/5)3=Y D至少增重的量Y N(1/10)3=Y(2)已确定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的,不能按“最值”法计算。
例如,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a%、b%、c%,若A的能量为M,则D获得的能量为M×a%×b%×c%。
2.在食物网中分析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需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3.利用“拼图法”巧解能量流动(1)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即生产者的同化量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A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植物体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1。
(2)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1/W1)×100%,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2/D1)×100%。
在具体计算时务必先澄清分流比例求解中应“顺推(用乘法)”还是“逆推(用除法)”,以为例。
①若已知“植物同化量(A)”,并告知其“传向动物与直接传向人比例由1∶1调整为1∶2”,求解人最多增重变化(M),计算时宜“顺推(用乘法)”调整前:A·12·15+A·12·(15)2=M1调整后:A·23·15+A·13·(15)2=M2②若已知“人同化量(M)”并告知人的食物来源“素食、肉食由1∶1调整为2∶1”,求解最少需要植物量(A),计算时应“逆推(用除法)”调整前:M·1215+M·12(15)2=A1调整后:M·2315+M·13(15)2=A2【典例1】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若人的体重增加 1 kg,最少需消耗水藻________kg,最多消耗水藻________kg。
2018高考生物复习高考热点集训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Word版含解析
![2018高考生物复习高考热点集训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7b73e2680203d8cf2f240d.png)
高考热点集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1.(2018·东城模拟>下图表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地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地是(>A.图中所有地生物构成了此池塘生态系统地生物群落B.从外部引入消费者4可能会使生产者2地数量暂时增加C.流经该生态系统地总能量是图中所有生产者固定地能量之和D.组成消费者地各种元素返回无机环境都需经分解者地分解作用解读:群落由系统中所有生物组成;流经该生态系统地总能量包括光能、化能自养生物在内地全部生产者固定地能量;消费者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将部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答案:D2.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地能量为n,羊粪便中地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地能量为48%n,则(>A.羊同化地能量为64%nB.贮存在羊体内地能量为52%nC.由羊流向分解者地能量为16%n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地能量为64%n解读:生态系统某营养级生物摄入地能量=同化地总能量+没有吸收利用地能量(存在于该动物粪便、食物残渣等中地能量>;生物同化地能量=呼吸消耗地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生物地能量+流向分解者地能量.答案:A3.由于“赤潮”,一条4 kg地杂食海洋鱼死亡,假如此杂食鱼地食物有1/2来自植物,1/4来自草食鱼类,1/4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地小型肉食鱼类,按能量传递效率为20%计算,该杂食鱼从出生到死亡,其需海洋植物(>A.28 kgB.280 kgC.16 kgD.160 kg解读:依题意构建食物网,如图所示,从图中可看出,杂食海洋鱼地食物来自3条食物链,分别是:①植物→杂食海洋鱼;②植物→草食鱼类→杂食海洋鱼;③植物→草食鱼类→小型肉食鱼类→杂食海洋鱼.按能量传递效率为20%计算,由①得:4×(1/2>÷20%=10(kg>;由②得:4×(1/4>÷20%÷20%=25(kg>;由③得:4×(1/4>÷20%÷20%÷20%=125(kg>.故共消耗海洋植物地量为10+25+125=160(kg>答案:D4.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地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地生物,下列叙述不正确地是(>A.共有三条食物链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地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地是aC.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微污染,则受害最严重地是aD.若c所含能量为5.8×109 kJ,d含1.3×108 kJ,则a至少约含4.5×107kJ解读:根据能量流动地特点可知,生产者(c>具有地能量最多,一般生产者地个体数量也最多,故B错误.据生物富集原理可知,有机磷农药进入生物群落并通过食物链而浓缩,营养级越高受到地危害越严重,故C正确.当d消耗地能量最多且由c到a地能量传递效率最低时,a种群得到地能量最少;d获得1.3×108kJ能量最多需消耗c地量为1.3×108kJ/10%=1.3×109kJ,因此a至少得到地能量为(5.8×109-1.3×109>×(10%>2=4.5×107 kJ,故D正确.答案:B5.(2018·合肥二模>下图为某人工松林18年间能量流动情况地调查统计(单位略>,有关说法正确地是(>A.“能量Q”是指生产者固定地太阳能总量B.无需人工能量投入该松林就可维持其稳定性C.18年间该松林中分解者获取总能量是285×1010D.动物地存在加快了人工松林地物质循环解读:能量Q=树木主干+枯枝落叶+动物,没有包括生产者地呼吸作用,因此不是生产者固定地太阳能总量,A错误;18年后未伐树中地能量与能量Q相比差距很大,因此需人工能量投入才能维持松林地稳定性,B错误;图中所示分解者地能量只是生产者流入分解者,没有包括其他生物流向分解者地能量,C错误;作为消费者地动物对于植物地传粉和种子地传播有重要作用,能加快生态系统地物质循环,D正确.答案:D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地相互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地是(>A.甲和丙所包含地所有种群构成生物群落B.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C.丁地CO2含量减少,将导致臭氧层破坏D.丙1同化量越大,丙2地同化量越小解读:由图分析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丁为非生物地物质和能量,一个生物群落应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有些真核生物也是分解者,如蚯蚓;臭氧层地破坏是由氟氯烃地大量排放所致;一般来说丙1同化量越大,丙2地同化量越大.答案:B7.(1>在右图所示食物网中,E是生产者,共含有7.1×109kJ地能量,B生物种群总能量为2.3×108kJ,从理论上计算A最多获得地能量是(>A.2.84×108kJB.2.38×108kJC.1.41×109kJD.3.05×108kJ(2>在如图所示地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地食物有2/5来自于兔子,2/5来自于鼠,1/5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 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植物(>A.600 gB.900 gC.1 600 gD.5 600 g(3>某同学绘制了下图所示地能量流动图解,下列叙述不.正确地是(>A.生产者固定地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B.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地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C.初级消费者摄入地能量为(A2+B2+C2+D2>D.W1>D1+D2解读:(1>解题流程如下:(2>设最少需消耗植物量为x 则有:x=20×错误!÷(20%>2+20×错误!÷(20%>2+20×错误!÷(20%>3=900(g>(3>由图可知,W1为生产者固定地太阳能,W1=A1+B1+C1+D1;D1为初级消费者同化地能量,D1=A2+B2+C2+D2.答案:(1>B(2>B(3>C8.调查研究是进行科学探究地常用方法.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地关系,对某野外四个物种在一天中地平均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以%表示>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如下表.追逐物种乙统中可能地食物网________.无机环境中地碳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进入该食物网地.(2>下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物种甲后发生地一系列变化示意图.图中地A表示物种甲同化地能量,则C、D表示地含义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解读:(1>物种甲、物种乙吃植物,因此属于初级消费者;物种丙吃物种甲,物种丁吃物种丙,据此即可写出营养结构.一个典型地生态系统成分包括非生物地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是从生产者地光合作用开始地.(2>图中地A表示物种甲同化地能量,则C、D表示分解者利用地能量和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地能量.答案:(1>非生物地物质和能量(非生物成分>、分解者(2>分解者利用地能量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地能量9.(2018·湖南十二校联考>下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地食物网.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地方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雪兔和狼之间存在明显地种间关系是________.(2>假如北极狐地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地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地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地能量为80 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地影响,则需要植物地能量是________kJ.(3>图乙中C代表生态系统中地成分是________.(4>下表表示图乙生态系统地能量流动情况.地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态系统地总能量是否增加?________.解读:从图中可以看出雪兔和狼之间只有一个箭头联系,二者存在明显地种间关系是捕食;北极狐地能量有三个来源,雷鸟提供1/2,植物提供1/8,雪兔提供3/8,若北极狐增加地能量为80 kJ,则植物增加地能量为80×1/2÷20%÷10%+80×1/8÷10%+80×3/8÷20%÷10%=3 600(kJ>;从图乙中可以看出C为分解者,A为生产者,B、D 分别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流入生态系统地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地太阳能,即(900×106>J,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地能量传递效率为18÷100×100%=18%;从能量地输入和输出来看,能量地输入大于输出,因此生态系统地总能量正在增加.答案:(1>捕食(2>3 600(3>分解者(4>900×10618%增加10.(2018·山东潍坊一模>下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 表示生态系统地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1>图甲中过程①表示________,图乙中地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________(用字母表示>.(2>图甲②③过程中碳地传递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3>乙图中地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地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________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4>若草固定地总能量为6.8×109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地总能量是1.3×108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________kJ.(5>若蛇取食鼠地比例由1/4调整到3/4,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 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________kg.(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解读:(1>由图甲中,A是二氧化碳,D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分解者.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图乙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图甲中地D、B.(2>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物质以含碳有机物地形式传递.生物到无机环境之间以CO2地形式传递.(3>蛇地数量减少,导致蟾蜍因缺少天敌而增加,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而又逐渐趋于稳定,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4>(6.8×109-1.3×108÷20%>×(20%>2=2.46×108 kJ.答案:(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只答光合作用得分>D、B(2>含碳有机物CO2(3>负反馈(反馈>自我调节(4>2.46×108(5>2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食物网中的传递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食物网中的传递](https://img.taocdn.com/s3/m/761d6987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b.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食物网中的传递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生命在生态系统中维持正常运作的基础。
食物网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间能量的传递和转化。
以下是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一般模式:
制造者(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始于生产者,通常是植物或藻类。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从太阳能中获取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
光合作用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或其他有机物)和释放氧气的过程。
消费者:消费者包括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
它们通过摄取其他生物体来获取能量。
一级消费者是食草动物,它们通过摄取植物来获取能量。
二级消费者是食肉动物,它们以食草动物为食。
三级及更高级的消费者也存在,它们以二级消费者为食。
衰退者(分解者):衰退者是食物网中的关键角色,它们包括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衰退者在分解死亡生物体和有机废弃物的过程中将有机物质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能量释放回环境。
通过食物网中的传递,能量从一个生物转移到另一个生物。
当食物被消费者摄取时,其中的能量被转化为其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和维持所需的能量。
然后,当这些消费者被其他消费者摄取时,能量继续传递。
需要注意的是,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不是百分百的转移。
在每个传递级别,只有大约10%的能量被转移给下一级消费者。
这是由于许多能量损失的原因,例如生物体死亡后的分解、能量的热失散和无法被消化吸收的部分。
总之,食物网中的能量流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维持着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这种能量传递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2025届高考生物考前冲刺过关回归教材重难点05能量流动的计算
![2025届高考生物考前冲刺过关回归教材重难点05能量流动的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fd6707bf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07.png)
回来教材重难点05能量流淌的计算【★01教材方位直击】该专题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内容,能量流淌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因为涉及到计算,许多学生对能量流淌的计算题有很强的畏难心情,但同时这部分对于有实力的学生也是一个机遇,属于爬坡题,能量流淌重点在于要分析清晰摄入量、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流向下一养分级、流向分解者、未利用等概念,同时也要分清晰能量传递效率不能提高,计算时要留意用同化量计算。
对于变更比例的题型要留意消耗最多或者最少的问题,这对于能量传递效率的要求是不一样,考生都要留意。
【★02重难点背诵归纳】1.能量流淌的含义生态系统中能量的⎩⎪⎨⎪⎧ 输入传递转化散失2.能量流淌的过程(1)能量输入⎩⎪⎨⎪⎧ 来源:太阳能过程:主要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3.能量流淌过程分析由上图分析可知:(1)能量流淌的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起先。
(2)能量流淌的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能量流淌的过程中能量的变更:太阳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4)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5)以其次养分级为例分析能量的分流:4.能量形式的转化[特殊提示](1)动物的摄入量不等于同化量,关系为: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2)某一养分级的粪便量不属于该养分级同化量,而应是上一养分级的同化量。
5.探讨能量流淌的意义(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淌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6.能量流淌的特点(1)单向流淌:食物链中各养分级的依次是不行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逐级递减:①各养分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而消耗掉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并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无法再利用。
②各养分级的生物中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养分级的生物利用,即未被利用部分。
③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干脆传给了分解者。
冲刺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高考重点冲关练21 食物链 (网)中的能量传递【精】
![冲刺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高考重点冲关练21 食物链 (网)中的能量传递【精】](https://img.taocdn.com/s3/m/1ec9eb9fe009581b6ad9eb01.png)
高考重点冲关练21.食物链 (网)中的能量传递满分30分,攻坚克难,12分钟突破高考易失分点!一、单项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如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能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丙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D.图中d的能量全部来自b生物【解析】选D。
由题图分析可知,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能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正确;丙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B正确;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C正确;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还来自a生物(如b粪便中的能量是b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a),D错误。
2.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戊的食物有1/2来自乙,1/4来自丙,1/4来自丁,且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20%。
若戊体重增加20 g,需要消耗植物( )A.1 125 gB.1 600 gC.2 000 gD.6 500 g【解析】选C。
在甲→乙→戊食物链中,需要植物1/2×20÷20%÷10%=500(g);在甲→丙→戊食物链中,需要植物1/4×20÷20%÷10%=250(g);在甲→丙→丁→戊食物链中,需要植物1/4×20÷20%÷20%÷10%=1 250(g)。
所以共需要植物:500+250+1 250=2 000(g)。
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若E生物种群同化的总能量为8.1×109kJ,B生物种群同化的总能量为2.15×108kJ,从理论上计算,A同化的总能量最少为( )A.8.1×107kJB.6.95×107kJC.5.95×107kJD.2.15×107kJ【解析】选C。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题型专练 高考重点冲关练18 食物网中能量传递的分析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题型专练 高考重点冲关练18 食物网中能量传递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badc28dd1f34693daef3e6f.png)
高考重点冲关练 18食物网中能量传递的分析【常考角度】1.已知能量传递效率,计算某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
(对应训练T1、T3、T4、T5)2.计算某一营养级获得的最多或最少的能量。
(对应训练T2)3.依据材料推算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对应训练T4)1.在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量相同,则丁每增加10 kg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的生物量为( )A.3 250kgB.1 750kgC.4 750kgD.7 750kg【解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对“两种被摄食的生物量相同”的理解,即食物【解析】选A。
据题意可知,与丁食物2 500 kg。
庚要增长50 kg,则需摄食戊50 kg÷10%=500 kg。
故共需消耗戊:250+2 500 +500=3 250 kg。
2.(2018·苏州二模)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的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B.田鼠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上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一部分C.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109J·m-2·a-1D.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7.0×1010J·m-2·a-1【解析】选D。
田鼠的同化量=摄食量-粪便量=7.0×109J·m-2·a-1,其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量,经计算可知,呼吸作用散失量占同化量的比例为65%,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占同化量的比例为35%,A项正确;田鼠粪便中的能量是田鼠没有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项正确;下一营养级最多可获得本营养级同化量的20%(最高传递效率),即7.0×109×20%=1.4×109J·m-2·a-1,C项正确;本营养级以20%(最高的传递效率)获得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时,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最少,即7.0×109÷20%=3.5×1010J·m-2·a-1,D项错误。
【配套K12】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题型专练 高考重点冲关练18 食物网中能量传递的分析
![【配套K12】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题型专练 高考重点冲关练18 食物网中能量传递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64870e5901020207409cd1.png)
高考重点冲关练 18食物网中能量传递的分析【常考角度】1.已知能量传递效率,计算某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
(对应训练T1、T3、T4、T5)2.计算某一营养级获得的最多或最少的能量。
(对应训练T2)3.依据材料推算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对应训练T4)1.在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量相同,则丁每增加10 kg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的生物量为( )A.3 250kgB.1 750kgC.4 750kgD.7 750kg【解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对“两种被摄食的生物量相同”的理解,即食物来源分配比为1∶1。
【解析】选A。
据题意可知,与丁食物来源相关的食物链有3条:戊→庚→丁,戊→甲→丁,戊→己→甲→丁。
丁以甲和庚为食,则按能量传递效率10%计算:各需甲、庚10 kg÷10%÷2=50 kg。
甲要增长50 kg,需摄食己和戊共50 kg÷10%=500 kg,则己、戊各250 kg,己要增长250 kg,则需摄食戊250 kg÷10%= 2 500 kg。
庚要增长50 kg,则需摄食戊50 kg÷10%=500 kg。
故共需消耗戊:250+2 500 +500=3 250 kg。
2.(2015·苏州二模)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的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B.田鼠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上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一部分C.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109J·m-2·a-1D.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7.0×1010J·m-2·a-1【解析】选D。
田鼠的同化量=摄食量-粪便量=7.0×109J·m-2·a-1,其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量,经计算可知,呼吸作用散失量占同化量的比例为65%,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占同化量的比例为35%,A项正确;田鼠粪便中的能量是田鼠没有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项正确;下一营养级最多可获得本营养级同化量的20%(最高传递效率),即7.0×109×20%=1.4×109J·m-2·a-1,C项正确;本营养级以20%(最高的传递效率)获得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时,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最少,即7.0×109÷20%=3.5×1010J·m-2·a-1,D项错误。
食物链与食物网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
![食物链与食物网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https://img.taocdn.com/s3/m/e22ed5f3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64.png)
食物链与食物网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描述生物之间能量传递关系的重要概念。
食物链指的是生物之间通过食物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的能量传递链条。
而食物网是由多个相互交织的食物链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
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生物之间通过捕食、被捕食来实现能量的传递和转换。
一、食物链食物链是描述生物之间食物关系和能量传递方向的一种线性结构。
它通常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生产者是指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生物,如植物。
消费者是依赖于食物链中其他生物为食物的生物。
分解者则是完成生物体死亡后有机物质的分解工作。
这些组成部分在食物链中形成了一个有机物质的流动路径。
在典型的食物链中,食物链始于光合作用的生产者,如植物。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合成有机物质。
然后,食物链中的初级消费者,如草食动物,以植物作为食物,并将其能量转化为自身的生存和生长。
接着,食物链中的二级消费者,如肉食动物,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物,获取能量。
这样,能量传递就形成了一个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有序链条。
食物链中能量的传递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当一个生物消费另一个生物时,能量从一个级别转移到另一个级别。
然而,每个能量转移过程中都会有能量的损失。
根据研究,能量传递的效率平均只有10%,这意味着每次转移都会有90%的能量损失。
因此,食物链通常是较为简化的能量传递模型。
二、食物网食物链只能描述一种线性的能量传递路径,不能完全反映一个生态系统中复杂的食物关系。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家们提出了食物网的概念。
食物网是由多个相互交织的食物链组成的网络结构,它展示了不同生物之间几乎无穷尽的相互联系。
在食物网中,一个生物可以在多个食物链中处于不同的位置,既是某个食物链的食物,又是另一个食物链的消费者。
这样,能量就可以在不同的路径上流动和传递,形成复杂的食物关系网。
食物网更接近自然生态系统中真实的能量传递方式。
它考虑了生物之间多对多的相互关系,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https://img.taocdn.com/s3/m/d450807c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1.png)
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能量的流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量来源于光合作用,通过不同级别的食物消费者进行传递和转化,最终释放或丧失在环境中。
这种能量的流动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个体的生存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能量流动。
一、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以食物为链条相互联系的现象。
它描述了食物的流向和能量的转移路径。
一个典型的食物链包含了生产者、消费者和最终消费者三个环节。
1. 生产者生产者通常是指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同时释放氧气。
这些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并利用太阳能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如葡萄糖。
这些有机物被称为生物的初级生产物。
2. 消费者消费者分为不同的层级,包括初级消费者、中级消费者和高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是指以植物或其他生产者为食物的动物。
中级消费者则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物,而高级消费者则以中级消费者为食物。
3. 最终消费者最终消费者是指食物链中的最高级消费者,它们不会被其他生物捕食。
最终消费者通常位于食物链的顶端,包括一些顶级捕食者,如狮子、老虎等。
在食物链中,能量从一个层级传递到另一个层级。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初级消费者通过食物链吃掉生产者来获取能量。
中级和高级消费者则通过吃掉其他消费者来获取能量。
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是非常高效的,但同时也存在能量损失。
二、食物网中的能量流动食物网是由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而成的。
它更加真实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
在食物网中,不同的食物链之间存在着相互连结的关系。
1. 多样化的食物源食物网中的生物可以同时处于多个食物链中,并且可以吃多种不同类型的食物。
这种多样化的食物源使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即使一个食物链中的某个环节发生了变化,其他食物链仍可以保持良好的运行。
2. 营养级食物网中的生物被划分为不同的营养级。
营养级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中的位置,也可以看作是能量所在的层级。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高考冲关练 食物链 中的能量传递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高考冲关练 食物链 中的能量传递](https://img.taocdn.com/s3/m/9e542bf5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31.png)
开躲市安祥阳光实验学校高考重点冲关练21.食物链 (网)中的能量传递满分30分,攻坚克难,12分钟突破高考易失分点!一、单项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如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能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丙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D.图中d的能量全部来自b生物【解析】选D。
由题图分析可知,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能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正确;丙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B正确;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C正确;图中d 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还来自a生物(如b粪便中的能量是b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a),D错误。
2.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戊的食物有1/2来自乙,1/4来自丙,1/4来自丁,且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20%。
若戊体重增加20 g,需要消耗植物( )A.1 125 gB.1 600 gC.2 000 gD.6 500 g【解析】选C。
在甲→乙→戊食物链中,需要植物1/2×20÷20%÷10%=500(g);在甲→丙→戊食物链中,需要植物1/4×20÷20%÷10%=250(g);在甲→丙→丁→戊食物链中,需要植物1/4×20÷20%÷20%÷10%=1 250(g)。
所以共需要植物:500+250+1 250=2 000(g)。
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若E生物种群同化的总能量为8.1×109kJ,B 生物种群同化的总能量为2.15×108kJ,从理论上计算,A同化的总能量最少为( )×107kJ B.6.95×107kJC.5.95×107kJD.2.15×107kJ【解析】选C。
高考生物专题5-食物网中能量的相关计算
![高考生物专题5-食物网中能量的相关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45f1d5c984254b35effd3412.png)
5. 体积(单位)表示法及计算
题5:具有三个营养级的能量金字塔,最上层的体积是最下 层的( B ) A. 10%~20% B. 1%~4% C. 0.1%~1% D. 1%~10%
食物网中能量的 相关计算
在高考中,食物网中能量的计算考的虽然不多, 但也有涉及。下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将从“能量值” 的表示方式 、能量传递中的极值计算、“能量流动 与生态系统稳态的关系等角度进行探讨、归纳。
本讲相关内容
一、能量传递中的极值计算 二、 “能量值”的表示方式
三、食物来源比例发生改变的计算
四、根据能量传递效率确定营养结构、生活范围及稳定性 五、能量流动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能量传递中的极值计算
【理论阐释】 1.含义:这是一类关于能量计算的含有“最多”或“至少” 等字眼的问题。 2.常见题型 (1)已知前面营养级的值,求后面营养级获得的至多或至 少值。 (2)已知后面营养级的增值,求至多或至少需要前面营养 级的值。 3.解题技巧:10%或20%取值法
B.2.8 108
D. 无法统计
•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生物体数目表示的能量流动关 系中,有时会出现“金字塔”倒置的现象。如下:
• 变式训练: 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类的个体数 比例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能正确表示树、昆虫、食虫鸟 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的是(选项方框面积表示能量的大小) ( C)
4. 面积(单位)表示法及计算
(三)、食物来源比例发生改变的计算 • 题6: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 若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 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该生 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B ) A.1.875倍 B.1.375倍 C.1.273倍 D.0.575倍
食物网中能量的相关计算
![食物网中能量的相关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58bea0bba8956bec0875e344.png)
二、能量传递中的极值计算
【理论阐释】 1.含义:这是一类关于能量计算的含有“最多”或“至少”
等字眼的问题。
2.常见类型
(1)已知前面营养级的值,求后面营养级获得的至多或至少 值
(2)已知后面营养级的增值,求至多或至少需要前面营养级
的值
第十二页,共21页
二、能量传递中的极值计算
3.解题技巧
第十七页,共21页
三、能量沿多条食物链传递的计算
【理论阐释】
1.含义:在这类题中,能量传递涉及多条食物链。 2.解题技巧 方法:分合法 先算一条食物链→再将结果综合→结论
第十八页,共21页
典例导悟
【例5】请据图回答:
假如鲫鱼的1/4食物来自绿藻,1/2来自轮虫,且该系统能量从
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
第三页,共21页
一、传递率的计算
【理论阐释】
1.含义:传递率指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即能
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养级的同化量×100%。 2.常见题型 (1)直接给出食物链型:这类题给出食物链,并把有关数据标
出。 (2)需先构建食物链型:这类题一般不直接给出食物链,而是
先根据题意构建出食物链,再计算传递率。
第十五页,共21页
【例4】在如图食物网中,a表示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若要使 鸟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生产者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 为
草
虫
鸟
A.y≥90xa+10x B.y≤20xa+5x C.y≥20xa+5x D.y≤100xa+10x
第十六页,共21页
【解析】选C。本题考查能量传递中的极值计算。 解题方法为:10%或20%取值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重点冲关练 18 食物网中能量传递的分析
【常考角度】
1.已知能量传递效率,计算某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
(对应训练T1、T3、T4、T5)
2.计算某一营养级获得的最多或最少的能量。
(对应训练T2)
3.依据材料推算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对应训练T4)
1.在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量相同,则丁每增加10 kg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的生物量为( )
A.3 250kg
B.1 750kg
C.4 750kg
D.7 750kg
【解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对“两种被摄食的生物量相同”的理解,即食物来源分配比为1∶1。
【解析】选A。
据题意可知,与丁食物来源相关的食物链有3条:戊→庚→丁,戊→甲→丁,戊→己→甲→丁。
丁以甲和庚为食,则按能量传递效率10%计算:各需甲、庚10 kg÷10%÷2=50 kg。
甲要增长50 kg,需摄食己和戊共50 kg ÷10%=500 kg,则己、戊各250 kg,己要增长250 kg,则需摄食戊250 kg÷10%=
2 500 kg。
庚要增长50 kg,则需摄食戊50 kg÷10%=500 kg。
故共需消耗戊:250+2 500 +500=
3 250 kg。
2.(2015·苏州二模)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的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B.田鼠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上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一部分
C.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109J·m-2·a-1
D.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7.0×1010J·m-2·a-1【解析】选D。
田鼠的同化量=摄食量-粪便量=7.0×109J·m-2·a-1,其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量,经计算可知,呼吸作用散失量占同化量的比例为65%,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占同化量的比例为35%,A项正确;田鼠粪便中的能量是田鼠没有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项正确;下一营养级最多可获得本营养级同化量的20%(最高传递效率),即7.0×109×20%=1.4×109J·m-2·a-1,C项正确;本营养级以20%(最高的传递效率)获得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时,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最少,即7.0×109÷20%=3.5×1010J·m-2·a-1,D项错误。
【规律技法】能量传递中极值的计算方法
(1)顺算法:已知低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计算高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
公式:m×(10%)n(最少)~m×(20%)n(最多),其中m为低营养级生物同化能量值,n为能量传递的次数(可通过计算食物链中的箭头数得出)。
(2)逆算法:已知高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计算低营养级生物需同化的能量。
公式:m÷(20%)n(最少)~m÷(10%)n(最
多),m为高营养级生物同化能量值,n含义同上。
3.(2015·武汉二模)某科研小组对一个乌鱼塘进行了长期研究。
表1是该池塘中5种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其中乌鱼捕食泥鳅,其余类推),表2是整个生长季节里,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相关能量的数值(单位:kJ)。
请回答:
表1
表2
(1)据表1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2)据表1分析,水蚤和泥鳅的种间关系是。
(3)表2中的能量不能100%地流入下一营养级,原因是。
整个生长季节,乌鱼能从鱼塘获取的能量是kJ。
(4)乌鱼可作药用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解析】(1)根据表1各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可以画出食物网。
(2)根据表1中泥鳅捕食水蚤,且二者共同以小球藻为食,确定二者存在着捕食和竞争的关系。
(3)某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流入下一营养级之外,还有一大部分会因呼吸作用消耗而散失,另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体内,而且总有暂时未被利用的一部分能量,后3个去向的存在使得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
输入该乌鱼塘的总能量即小球藻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1010×1%=108kJ,按照10%的能量传递效率,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07kJ,故流入泥鳅体内的能量为107-106-106=8×106kJ,则沿食物链“小球藻→泥鳅→乌鱼”流入乌鱼的能量为
8×106×10%=8×105kJ;沿食物链“小球藻→水蚤→泥鳅→乌鱼”流入乌鱼的能量为106×10%×10%=0.1×105kJ,则乌鱼共获得能量8.1×105kJ。
(4)生物的药用价值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1)
(2)捕食和竞争
(3)大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散失、被分解者利用、暂时未被利用等8.1×105
(4)直接价值
4.(2015·青岛二模)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 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图乙是在调查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得到的曲线。
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鹰与鼠的捕食与被捕食过程中,反应敏捷的鼠和视力好的鹰均能很好地生存。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这是二者的结果;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信息传递能够,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5×106kJ,那么鹰所获得的能量为kJ(能量传递效率用图中字母表示)。
(3)若将该草原开垦成农田,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由图乙可看出,前4年鼠的种群数量(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9年调查鼠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型,第年鼠的种群密度最低。
(5)第16~20年鼠的种群数量将呈型曲线增长,从物种之间的关系解释,可能的原因有。
【解析】(1)鹰和鼠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同时还传递着信息,调节着二者的关系。
(2)据题意可知,a、b、c分别是三个营养级的同化量,所以相邻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分别是b/a、c/b。
当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5×106kJ时,按照此传递效率,最高营养级的鹰获得的能量为5×106×b/a×c/b=5c/a×106kJ。
(3)因为保留有土壤及种子等繁殖体,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农田跟草原相比较,组成成分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故抵抗力稳定性低。
(4)λ指的是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前4年,λ=1,表示种群数量保持不变;4~10年,λ<1,表示种群数量逐年下降,即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第10年种群数量降到最低;第10年之后,λ>1,表示种群数量逐年增长。
(5)第16~20年时,λ维持恒定且大于1,符合数学模型N t=N0×λt,种群此时会呈“J”型增长。
原因是食物(资源)充足,天敌、竞争者减少等理想条件。
答案:(1)相互选择(或者共同进化) 调节种间关系
(2)5c/a×106
(3)次生演替降低
(4)基本不变衰退10
(5)J 食物充足;天敌(鹰)减少;竞争者减少等(写出任意两项即可)
5.《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提出到2015年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推进畜禽养殖清洁生产等目标。
下图是某地区为实现该目标构建的农业生产体系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有效解决了
两种主要废弃物的再生利用问题,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提高了,减少了环境污染。
(2)图中所示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若牛同化的能量是akJ,其中约有kJ流入蚯蚓体内。
(3)若农田中一种动物数量增加会导致另一种动物数量减少,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现要调查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最好采用法。
(4)农田生态系统弃耕一段时间后,会长出多种杂草和小灌木,其稳定性会,原因是。
【解析】(1)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有效解决了秸秆和粪便两种主要废弃物的再生利用问题,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
(2)图中所示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蘑菇和蚯蚓;若牛同化的能量是akJ,其中最多有0 kJ流入蚯蚓体内,因为蚯蚓利用的牛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
(3)若农田中一种动物数量增加会导致另一种动物数量减少,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竞争或捕食。
现要调查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最好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4)农田生态系统弃耕一段时间后,会长出多种杂草和小灌木,由于生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复杂,其稳定性提高。
答案:(1)秸秆和粪便能量利用率(2)蘑菇和蚯蚓0
(3)竞争或捕食取样器取样(4)提高生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