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级高铁站前区域规划研究——以云梦县高铁新区规划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市级高铁站前区域规划研究——以云
梦县高铁新区规划为例
一、规划背景
云梦东站是汉十高铁孝感区域地级全落地式站台,距离孝感主城区不足8公里。
汉十高速铁路是武汉至西安快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先驱实施区段,。
该站位于云梦县集中建设区东部,是云梦县东部区域进入主城区的门户。
云梦东站按一般中间站设计,主要办理旅客列车到发、通过作业,是汉孝城际铁路和武西高铁武汉直通线的接轨站。
为带动云梦城区东拓,提速云梦城区发展,特形成本文针对县市级高铁站前区域的发展及规划加以研究。
二、规划重点
(一)梳理交通格局,畅通“微循环”,汇入“大动脉”
依托汉十高铁云梦东站的确立、云孝城际铁路互通接线、云梦东站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建设,理顺高铁区域与集中建设区、与周边县市、与孝感主城区的交通联系,实现云梦对外交通的快速连接,汇入国家沿江高铁大动脉,助力云梦在更大的战略平台谋求自身发展,建设云梦城区接受辐射和释放区域影响力的双向通道。
(二)强调城市新区整体性开发
高铁片区既是云梦集中建设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新的独立的地区经济增长热点。
强调城市新区整体性开发,统筹考虑高铁片区功能定位、功能布局、交通系统、水系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功能齐备、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城市发展新区。
(三)整体化考虑地块的用地性质
依据综合高铁站点地区圈层发展理论,将土地的建成形态、产生的动态氛围
同步考虑,把各地块之间的有机联系作为地块开发的重要参考,把整个区域的用
地进行统一设想。
全局观、整体性、集约式、人性化地进行用地性质的安排和规划。
(四)为开发、建设、管理提供法定依据
为指导高铁片区的开发建设,统筹安排片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加强
规划管理,为开发建设提供法定依据,实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三、规划策略
(一)建立内外畅通的交通连接
对外交通连接:以云梦东站综合客运交通枢纽为核心,以已建成的新G316、
即将建成的新G316孝感西北外环和现有的省道S211(云安线)、省道S334(云
陡线)等四条公路为依托,打通云梦对外、云梦城区与孝感主城区的快速交通联
系通道。
高铁片区与城区交通联系:以建设东路和凤栖东路为载体,重点加强城区与
高铁片区的联系。
改造升级建设东路,提高区域内横向疏散能力。
高铁片区内部环路:完善高铁片区内部支路系统,梳理畅通区域内部交通微
循环。
(二)合理布局圈层扩散的用地布局
以高铁站点地区圈层发展理论为指导,规划将高铁片区划分为三个圈层,分
别是核心圈层、拓展圈层和辐射圈层。
以圈层为基础,布局交通、商业零售、商
务服务、信息中介、居住等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梳理路网骨架,结合用地布局、服务半径、道路交通可达性确立层次分明、等级有序的公共服务核心。
叠加功能
区域与公共服务核心,形成综合功能的社区单元,最终形成高铁片区空间布局。
最内部为“核心圈层”,半径约800m,该圈层是车站发挥作用的最基本的功
能组织区域,旅客人群是服务主体,人群活动和行为需求与车站关联紧密,主要
包括站场、站房、广场、车站管理用房、公交场站等综合交通设施,以及为车站
旅客服务的城市功能设施,如旅馆、饭店、信息、购物、旅游等等。
重点梳理交
通体系,构建与云梦城区一体的道路交通网络,理顺对内对外交通联系,疏导客流,合理组织车站枢纽地区伴生的用地功能。
中间圈层为“ 拓展圈层”,半径约1500m。
随着距离的增加,旅客人流的扩散,密度降低,服务对象以流动旅客为主,兼有城市市民,其功能主要包括商业、宾馆餐饮、办公管理、信息中介、金融服务、居住、物流仓储等等。
强调对核心
圈层的补充和功能拓展,充分利用土地价值,发挥枢纽拉动效应,推动区域经济
发展。
外围为“辐射圈层”,半径1500m 以外区域,在辐射圈层重点强调与云梦主
城区功能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三)构建生态叠加的蓝绿网络
规划利用高速铁路、自然坑塘水渠、基本农田等现有要素建立生态廊道,在
尽可能保持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修复,将原本破碎和支离的水系、农田用地、
防护绿地梳理成环,形成高铁片区水绿环网,也是云梦集中建设区三环绿网的重
要组成部分,从而叠加生态效应,放大高铁片区生态价值与优势。
通过生态空间廊道构建,消减高速铁路的负面环境影响,提升片区价值;依
托生态空间、水系打造核心品质环境,提升片区价值。
(四)打造弹性生长的社区单元
统筹考虑高铁片区建设和云梦城区整体性发展,建立“弹性空间模式,相应
设施、服务、功能与活动的等级化处理。
构建县级、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级、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级和五分钟生活
圈居住区级四级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布局生活、服务、企业生产等功能,形成相
对独立、功能完善的社区。
在社区内部,按照适宜尺度分解为多样功能邻里(居住、研发、生产等),
对公共服务与空间环境进行高效、高品质组织。
四、规划结构及用地布局
(一)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环、两心、两轴、五区、多点、”的规划结构。
“一环”:梳理高铁片区范围内现有自然渠道和天然水塘,尊重现有地形,
最大限度保留现有水面,形成自然循环的水网系统。
对水环沿线岸线进行整治,
局部设置亲水节点,提升高铁片区环境品质,强化高铁片区形象特征。
“两心”:高铁站前客运枢纽中心、高铁片区综合服务中心。
“两轴”:凤栖东路和规划35号路两条城市发展轴线。
“五区”:以“大楚田园”为核心,结合孙家大塘打造生态休闲区;以云梦
东站为核心,建设云梦东站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布局商贸批发、仓储物流等功能,形成物流商贸区;以高铁站前区域为依托,以商业零售、商务办公、休闲娱乐为
主体功能,兼有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综合服务区;依托现有用地条件和自然条件,构建社区服务核心,打造高铁北和高铁南两个多元居住区。
“多点”:结合各区域功能,布置公告服务节点、交通商贸节点、生态景观
节点、物流服务节点。
(二)用地布局
依据高铁站前功能的圈层分布规律,围绕综合服务、交通枢纽、产业配套、
生态休闲等功能,拓展城市空间,理顺高铁片区与城区的交通联系,培育云梦城
市空间新的增长极。
落实规划结构和功能布局,形成高铁片区用地布局。
(1)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兼顾近期和长远发展,形成合理紧凑的用地
布局结构和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统;
(2)集约利用土地,形成规模紧凑开发,提高土地效用,同时充分考虑分期分片逐步开发的可能性和时序性,体现弹性原则;
(3)注重城市景观组织,提高建筑空间与整体环境质量,使建筑与环境、人工与自然、工程与生态有机融合;
(4)落实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保障各类公益性用地,明确确定其用地范围;
(5)与周边区域的空间结构、道路网络、用地功能、景观体系等相衔接。
五、小结
云梦高铁新区的建设有助于云梦缩短与武汉的时空距离,强化与武汉的社会经济联系,能够有效压缩武汉、孝感与云梦间的时空距离,加速云孝地区人才经济流动。
本文通过对高铁站前区域的整体研究与功能布局的规划,将带动县市级高铁站前区域及临近城镇的整体化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城市建设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