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埠对近代潮汕文化转型的推动及其历史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开埠。
值此汕头迎来开埠16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汕头开埠历史的研究,从中加深认识,获取必要的启示。
无庸置疑,开埠对汕头乃至整个潮汕社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在文化发展方面,其最大、最突出的影响,就是推动了潮汕文化从古代农业文化向近代工商业文化转型。
汕头的文化建设必须从近代潮汕文化转型中获取有益的历史启示。
一 开埠推动下的近代潮汕文化转型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社会群体中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新旧转换过程。
文化转型一般表现为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的根本转变,往往与社会转型紧密联结在一起,或是社会经济转型、政治转型的强力推动,或是与经济、政治一起构成社会三大形态的转型。
文化转型与经济、政治形态一样,往往与重大历史事件相联系,受重大历史事件的强力推动。
开埠有力地推动了汕头的迅速崛起。
“自咸同间开汕头为商埠,交通事业日进千里,曾不百年,
作者简介:陈友义(1961—),男,广东南澳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陈东东(1990—),女,广东汕头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本文为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19年课题。
5
区域历史
凡轮船、铁路、公路、邮电、航空靡弗具举”。
[2]至20世纪初,汕头“商业之盛,居全国第七位”,
[3]
“港口吞吐量居全国第三位”,[4]成为国内外著
名的商埠,走上了近代化道路,潮汕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商业社会的转型。
作为潮汕社会三大形态之一的潮汕文化,也不可避免地从古代农业文化向近代工业商业文化转型。
农业文化是相对于游牧文化、商业文化、工业文化而言的一种古代文化形态。
它是依赖土地进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所形成的一种文化观念和形态,具有大陆性、稳定性、封闭性、低效益等特点。
纵观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古代社会除了地中海地区的希腊为海洋文化、北纬温带的蒙古等民族的游牧文化外,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毫无例外地选择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经济,从而创造出农业文化。
农业文化乃是人类第一个产业文化,也是最为核心的文化类型。
中华大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给予中华民族优越的条件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经济,而古代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则使中国形成一个较为典型的封闭社会。
因此,古代中国以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生命力强的内陆型农业文化而著称于世。
潮汕是中国的潮汕。
古代潮汕也难以摆脱这个圈子,自然地选择农业文化,发展了农业文化。
近代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近代中国虽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也属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特殊形态。
近代社会的文化主要是工商业文化。
它是工业文化与商业文化的有机结合体。
商业文化是在商品生产中所形成的文化,原始社会末期因交换就出现商品生产、商品经济,因而就有了商业文化。
但是,发展到近代,特别是因新航路开辟、欧洲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的相继开展,古代商业文化发展为近代资本主义商业文化。
这是一种数量、质量都远远超过古代商业文化,更为开放、更加包容、更是市场化的文化类型。
工业文化是工业社会的文化形态。
它是因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城
市化、规模化、开放性、高效益的文化形态。
近代工业文化与近代商业文化相生相长,相辅相成,紧密结合,我们称之为工商业文化。
它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为追求目标,以大规模生产为平台。
农业文化与工商业文化都是人类历史上典型的文化类型,但从宏观上说,人类社会有一个由古代农业文化向近代工商业文化的历史转变,而这一转变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文化转型是多层面的。
一种类型文化转变为另一种类型文化,从低层次文化类型转变为高层次文化类型,必定有个渐进的过程,必定是多层面的渐变。
开埠推动下潮汕文化从古代农业文化向近代商业文化转型亦遵循这一文化发展规律。
破旧立新是文化转型一个重要的过程。
即旧的文化受新文化的冲击而衰落,乃至消失,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新的文化。
对于近代潮汕文化来说,就是古代封建农业文化的衰落、消失,而近代工商业文化的兴起、发展。
其一,古代封建儒家思想逐渐被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科学观念所取代
处于封建大一统之下的潮汕社会,特别是在韩愈开潮之后,封建化进一步发展,封建儒家文化成为潮汕社会的主导文化,成为潮汕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埠以其强大力量,推动了潮汕,特别是汕头工业生产、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逐步走向近代化。
在这一社会转型的强力推动下,作为古代潮汕文化核心的封建主义儒家思想受到极大的冲击,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科学观念传播开来,发展起来。
“旧的秩序让位于新的秩序……现在毫无疑问正在突然兴起一种对西方教育特别是现代科学方面的需求”。
[5]19世纪末,进化论、维新思潮在潮汕兴起。
及20世纪初,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的书刊报纸,如《救国刊物》、《火焰周刊》、《采虹周刊》,以及《岭东日报》、《新中华报》、《汉潮报》、《公言日报》、《民报》、《汕头星报》、《日日新闻》、《潮梅新报》等,在汕头,在整个潮汕地区
教会在潮汕从事的教育方面活动,对潮汕新式教育兴起以及新文化的生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1911年,潮汕兴办75所新式小学,7所新式中学;
[8]发展到1932年,有小学1747所,中学、乡师、高师及职业学校近50所。
[9]这些新式教育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是打破“重男轻女”的封建礼教观念,开创女学,扩大了新式教育的社会基础;二是课程设置循序渐进,结合中西学的教育理念,重视算学、化学、生理学、卫生学等;三是应商贸、实业之需而设立的职业教育、素质教育,为潮汕社会培养了一批批工商业实用人才。
随着近代潮汕社会的变迁,在救国救民形势影响下,有些爱国志士也兴办学校。
1899年,丘逢甲在潮州试办新式书院“东文学堂”;1901年8月,丘逢甲在外马路创立岭东同文学堂,“开粤东科学教育机构,是重要的宣传和教育阵地。
[11]书店是销售和展示书籍的商店,主要有传播思想,普及文化,联系读者,促进出版等功能。
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店也叫书局。
近代潮汕地区图书馆、书店等重要文化实施的建立,成为宣传新文化,传播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因开埠而带来的图书馆、书店等文化实施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近代新文化的传播、发展,对潮汕文化的历史转型所起的作用明显而有效。
其四,近代报业的迅速发展
报刊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载体,是近代社会的产物。
开埠推动了潮汕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繁盛。
适应这一社会转型,为新社会鼓与呼,作为新文化代表之一的报业也在潮汕出现并迅速发展。
从1902年5月爱国人士曾杏村、吴子寿、杨季岳等创办汕头
7
区域历史
第一份报纸——《岭东日报》起,先后办起了《公言日报》、《救国周刊》、《真言日报》、《商民新闻报》、《南潮新报》、《汕头新报》、《汕头市民报》等报业。
至30年代初,几乎每年都有新报馆开业,累计有报家近30户。
[12]主要集中在汕头。
近代潮汕报业能够准确定位,把握方向,不遗余力地宣传新思想,传播新文化。
《岭东日报》创办之后,积极介绍西方政治制度以及发表地方改革的意见。
他们满怀救国救民的热忱,认为“论列时事乃报纸之天职”,[13]报纸不仅要注重时事新闻,还要批评时政得失,抨击官僚腐败,大揭官场黑幕,配以短小犀利、尖锐泼辣的时评和短论。
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初四刊登的论说《论今日改革当以大赦党人为首义》。
文章表达了当时潮汕爱国人士的政治思想动态,影响几乎遍及粤东各地,为后来辛亥革命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成为潮汕报刊阵地上为革命奋勇作战、鼓吹呐喊的主将。
由曾杏村1906年创办的《潮声》报,第十四期在报道了揭阳陈宝莲女士开办揭阳闺秀女学堂后,作了这样的评说:“将来潮州个女子,从此有出头天个好日。
”[14]
近代潮汕报业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宣传,极大冲击了封建主义思想、封建旧文化,对人们思想解放,新文化植入,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潮汕文化的转型。
其五,对外文化交流的加强
对外文化交流不是近代商业社会的专利,但对于古代潮汕社会来说,明清统治者实行的文化专制、海禁等政策,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潮汕文化的对外交流,而农业文化的封闭性、保守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潮汕文化的对外开放与交流。
开埠以其独特而有效的形式,开启了潮汕这扇古老的大门,引发了海外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极大地推动了潮汕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击。
祛除文化侵略成分,潮汕文化因与此外来文化发生大交流,进行大融合。
在这一过程中,潮汕人以精明务实的态度和豁达大度的开放心态,
大胆地从海外文化中吸纳养分,以致近代潮汕文化无论思想学说还是艺术形式、生活方式等,都呈现多姿多采的新气象。
生活方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样式,表现得甚为突出。
以服装和饮食为例。
据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家陈达在潮汕调查记述,“喜著西服的时风,在一部分的青年是极盛的,特别是学生或与外洋有
过接触的人”;
[15]
“近年来有些华侨社区的食品,渐呈显著的变迁。
菜蔬里面喜欢用辣椒,分明是南洋的习惯……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家,不但用餐时饮咖啡,即在平时时间,亦以咖啡款客,往往用以代茶。
清晨未起床的时候,常常听见小孩们叫买咖啡之声,因有许多人用早餐时,就喝一些咖啡,再加饼干一类的食品”。
[16]
潮汕方言是潮汕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随着近代潮汕的开放,潮汕方言的构词和使用借词也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密切。
表外来物品词语,常用缀“番”字,如番批(侨批)、番瓜(南瓜)、番葱(洋葱)、番薯、番梨(菠萝)等,还有洋油(煤油)、英文笔、红毛笔等。
借词有不少借自英语、马来语译音的。
如篮球投篮称“术”来自英语shoot,旅行箱为“甲毕”(英语cavpet-fag),扳手称“士巴拿”(英语spanner),铁线称“亚铅”(来自马来语ayan),街廊称“五脚忌”(来自马来语gaki)。
[17]
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方面,汕头市以小公园为中心呈放射状的道路布局,以及大量骑楼式建筑,明显地溶入了西欧的风格;“四永一升平”、海关大楼、邮电钟楼……向世人展示了汕头城市文化的新风采,更是熔铸着开放、包容、竞争、创造的近代城市文化精神。
从西方传入的电影也在1909年捷足先登汕头。
因交流而引进的外来文化,在与潮汕本土文化碰撞、交击中,互相吸收,彼此融合。
土洋结合而产生了新文化,有力地推进近代潮汕文化的转型。
其六,近代城市商业文化的繁盛
无论古代还是近现代,商业性是城市文化的重
头繁盛的商业文化,强有力地推动了潮汕文化从古代农业文化向近代工商业文化的转型。
其七,潮人商业文化心理的生成
文化心理是文化的深层次结构。
文化心理的形成是文化有实质性发展的重要表现。
一种新文化心理的形成,是文化转型的必然,也其主要标志。
开埠推动了汕头以及整个潮汕地区商贸经济的快速发展,汕头成为商业社会,造就了一个可观的商人群体,商人逐步取代士人成为潮汕社会的支柱力量。
以致外国人如此评论:“汕头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工业,居民基本上都是商人”。
[22]在社会商业化的撞击下,潮汕人的文化心态发生嬗变、进步。
封闭、保守的传统农业文化心态受到严峻的挑战和猛烈的冲击;刻苦拼搏、冒险开拓、精明务实、义利并举、诚实守信等商业文化心理、商业文会主义文化转型。
当下,我们正致力于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潮汕文化扩容提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对于潮汕来说,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
当中,推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非常重要,十分迫切。
汕头开埠推动下潮汕文化从古代农业文化向近代工商业文化转型,给我们推进文化转型,加强文化建设的历史启示,无疑是珍贵的,也是多方面的。
启示之一:需求与互动是潮汕文化转型的原动力
文化转型基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变革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往往表现为压力和危机,进而转化为文化转型的动力。
没有这种需求的牵引和推动,文化就难以进步,不可能发展,也谈不上由
9
区域历史
传统文化向新型文化的变革与转型。
反之,文化的创新与转型会有力地影响着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既能满足需求、又能提供动力,起着引领作用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才是先进文化。
开埠之所以能够推动下潮汕文化从古代农业文化向近代工商业文化转型,正是因为开埠这一对汕头乃至整个潮汕地区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造成潮汕社会从从古代农业社会向近代工商业社会转型而产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同文化的需求与互动。
由于这一社会变革,潮汕社会急需要培育大批胜任工业实业发展的科技人才、技术工人,胜任商业贸易发展的经济人才、管理人才、外语人才……这就推动了近代潮汕新式教育的勃兴,促进了潮汕科技文化的新发展;由于近代汕头工商业社会的渐成,潮汕文化进一步开放,密切了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潮汕会馆、七兑票等商业文化的产生,促进了潮人商业文化心理与商业文化精神的生成……开埠推动下潮汕文化从古代农业文化向近代工商业文化转型给我们留下的重要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需求与互动是文化转型的原动力。
开埠已160周年,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不是开埠,而是改革开放,但是,我们同样面临文化转型,需要加强文化建设,这就必须着力创造文化需求与互动,壮大文化转型的原动力,推动潮汕文化的时代转型。
而新时期我们文化转型的原动力源于经济、科技的发展变革,更在于文化创新。
因此,我们必须尊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和文化转型的基本原理,始终把握和促进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理论创新的互动共进,营造优良的创新文化生态,依靠文化力的推动,建设文化潮汕。
启示之二:必须抓住文化危机造成的契机,推进潮汕文化转型
所谓文化危机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社会群体中主导性文化由于受内部因素变化和外部因素的冲击所发生的失范、冲突、裂变、怀疑、反省、批判等。
深刻的文化危机是引发文化转型的重要条件
之一。
在人类新旧文化模式的转换过程中,文化危机表现为量变过程,文化转型则是文化危机累积所引发的质变过程,是人类打破文化内在的张力平衡,努力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开埠是西方殖民侵略者通过战争的强迫而实现的,充满着野蛮,背负着痛苦。
近代潮汕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危机,包含着作为社会三大结构之一的潮汕文化危机。
西方殖民侵略导致的汕头开埠,演绎着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所指出的,西方殖民侵略与统治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双重使命”,[24]造成了潮汕封建儒家思想逐渐被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科学观念所取代,加大了潮汕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汕头城市商业文化的勃起,更是引发了潮汕人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和变革要求,促使潮汕文化走向变革与转型。
因此,必须抓住文化危机造成的契机,推进文化转型,是开埠推动下潮汕文化从古代农业文化向近代工商业文化转型给我们留下的又一重要历史启示。
改革开放41多年来,随着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潮汕传统的文化理念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受到巨大的撞击,发生裂变,进行重构。
我们高兴地看到,积极向上、艰苦创业、奋力拼搏、开放融合,创新竞争等新的潮人文化精神日渐形成,然而,世风日下,道德失范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改革与科技发展引发的文化危机,我们难以回避,但不能只是哀叹。
我们更应当把它作为推进潮汕文化转型,加强潮汕文化建设的重要契机。
我们必须不断反思,深入反省,强化文化危机意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化危为机,营造优良的创新文化生态环境,下大力气实现观念和体制、机制上的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培育发展优秀的现代潮汕文化。
启示之三:必须自觉主动、交汇复合
文化转型是个极其复杂的大系统、大问题。
从分类来看,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内在性转化;一是外在的批判重建。
综观整个人类历史,一般说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变革、创新,是文化实现进步与转型的基础,也是基本规律之一。
任何文化转型都有一个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新文化大多是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式传承、批判式创新中诞生、发展、成型的。
近代潮汕文化在开埠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强力推动下,一方面吸纳了西方文化,有效地融入自身文化中,陈慈黉故居、小公园骑楼等都是中西文化合壁的历史记载;另一方面,潮汕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延续着潮汕传统文化,“营老爷”、拜年祭月、扫墓祭祖等等民俗活动“涛声依旧”;再一方面,潮汕人适应近代工业商贸经济的发展,在保留、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大胆创新,会馆文化、以七兑票制为代表的金融文化勇立潮头……有效扬弃,不断创新,这是开埠推动下潮汕文化从古代农业文化向
推进文化转型,加强潮汕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我们必须认真把握规律、探讨深化创新文化建设与转型的路径、举措。
笔者认为有三个主要方面必须做好:
1.研究转型过程、探索转型规律。
包括传统文化的扬弃规律;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二者互动共进、协调发展的规律;创新文化有效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规律;创新文化内部诸因素互动共进、协调发展规律等。
2.实行“四个会通”原则。
即潮汕与他文化(包括国内其他地域文化与国外文化)的会通,潮汕传统与潮汕现代文化的会通;潮汕科技文化与潮汕人文文化的会通;潮汕主流文化与潮汕民俗文化的会通。
(下转第15页)
宣传发动为先导,以开放、会通为条件,以器物的更新为基础,以制度的变革与完善为中介,以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为核心,推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进一步的变革和发展,进而建设潮汕现代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四册)[M].262.
[2][18][20]饶宗颐.潮州志[M].香港:龙门书店,1965.
[3]汕头商业志编写办公室编.汕头商业志[M].1991. 7.
[4][10]杜松年.潮汕大文化[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2.108.
[5][7]赵春晨,陈历明.潮汕百年履痕[M].广州:
[6][8][9][12]郭剑鸣.文化与社会现代化[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72.73.105.175.
[11]黄方正,王可权主编.图书管理词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1.
[13][14]曾旭波:汕头埠老报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31.41.
[15][16]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102.104.
[17][23]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209.416.
[19]温廷敬著:大埔县志·民生志[M].
[21]王琳乾,邓特主编.汕头市志(第3册),新华出版社,1999.1.
[22]中国海关学会汕头海关小组、汕头地方志办公室.潮海关史料汇编[C].1988.
[24][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