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2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全册名校精编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就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2、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3、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4、有关 0 的计算①一个数和 0 相加,结果还得原数:a + 0 =a 0 + a = a②一个数减去 0,结果还得这个数:a - 0 = a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a - a = 0④一个数和 0 相乘,结果得 0:a × 0 = 0 ; 0 × a = 0⑤0 除以一个非 0 的数,结果得 0:0 ÷ a = 0 ;⑥ 0 不能做除数:a÷0 = (无意义)5、租船问题。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四则运算一: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重点: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顺序难点: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点一: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的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知识点二:没有括号的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术里,如果只有乘除法,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知识点三:积商之和(差的混合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二: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及有关O的运算。

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运式的运算顺序。

难点:理解O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知识点一: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知识点二: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李,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的,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法,历算加减法;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外面的。

知识点三:有关O的运算。

有关O的运算字母可表示为:a+0=a a-0=a 0×a=0 0÷a=0(a≠0)学生常见问题与数学指导:1: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学生在实际做题中往往会忘记先乘除后加减和先乘括号内后算括号外地式子的规则,老师应时常提醒。

2:四则混合运算的考察不拘泥于简单的算式,更注重对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考察,也就是应用题的方式。

3:0的不能做除数这一知识点老师一定要讲清楚(不参与全解P17)三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一:加减运算定律重点:理解运算定律,并能进行简便运算难点:灵活应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

知识点一: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a+b=b+a知识点二: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钱两个数相加,或者先看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用字母便是:(a+b)+c=a+(b+c)在一个加法运算式中,当某些加数可凑成整+整百数时,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来改变算顺序,可以使计算简便。

教学指导:1:加法的变换律和结合律往往在同一道题中出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1、整数加法(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

(3)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整数减法(1)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

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部分数。

(3)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整数乘法(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

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3)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4)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5)一个因数×一个因数 =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4、整数除法(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

(3)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4)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

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5)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5、整数加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6、整数减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7.整数乘法计算法则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7、整数除法计算法则(1)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可以归纳如下:
1. 分数的引入:理解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命名和读法,掌握简单的分数的比较大小。

2.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学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 分数的乘法:学习分数的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4. 分数的除法:学习分数的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5. 非加减的算法:学习乘法口诀表,掌握乘法口诀的应用。

6. 规律的探究:通过观察和总结,找出数的规律,形成数学概念。

7. 图形的认识: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边三角形等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8. 长度的估算:学习使用尺子和标尺测量线段的长度,掌握估算长度的方法。

9. 重量的估算:学习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掌握估算质量的方法。

10. 弧线和扇形:认识圆的中心角、半径、直径等概念,学习计算扇形的面积。

以上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主要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会有相应的练习和题目可以进行巩固和训练。

最新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2

最新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2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2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被减数=差+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被除数=商×除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有余数除法各部分的关系: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商)=(被除数—余数)÷商(除数)(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0(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0(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7)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A-A=0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 A÷A=1(a不为0)4、四则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四则运算(背诵)我要拿100分四则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如果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知识点二:的运算(默写)我要拿100分在数学运算中,有一些特殊的规律需要掌握。

例如,被除数不能为0,任何数加上0还是原数,任何数减去0还是原数。

此外,被减数等于减数的差为0,任何数乘以0都是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是本身。

知识点三:运算定律(默写)我要拿100分数学中有许多运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等。

这些定律可以帮助我们更方便地进行数学运算。

知识点四:简便计算一(默写或自己举例子)我要拿100分简便计算是指在进行数学运算时,利用一些简单的规律和技巧来快速计算。

例如,常见的乘法计算可以通过将数字分解成更容易计算的因数来简化计算。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进行加法运算,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进行乘法运算。

知识点五:简便计算二(默写或自己举例子)我要拿100分乘法分配律也是进行简便计算的重要方法之一。

我们可以将一个复杂的乘法式子分解成两个简单的乘法式子,然后再将它们合并起来,从而更快地完成计算。

25×(40+4)-135×12+135×225×40+25×4-135×(12-2)1000+100-135×101100-1350简便计算三:一、连续减法简便运算例子:528—65—35528—89—128528—(150+128)=528—(65+35)=528—128—89=528—128—150528—100=400—89=400—150311=250二、连续除法简便运算例子:3200÷25÷43200÷(25×4)3200÷10032三、其他简便运算例子:256—58+44÷250×8256+44—58=300—58=1000÷8242=125三角形: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2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2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2篇一、观察物体知识技能目标晓得从高至低观测物体,体会出相同的边线看见的范围就是不一样的,由远至将近看见的范围就是越来越大,从而体会相同距离观测物体形状的变化。

知识检测挂一种物体,从相同的面去观测,看见的面就是什么图形。

摆两种物体,从不同的面去观察,看到的面又是怎样的?挂一组物体,从相同的面去观测,税金的图形就是怎样的?二、用字母表示数主要内容:用字母则表示数量关系,用字母则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表述所含字母的式子则表示的意思,用字母则表示乘法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1、在具体内容情境中,能够用字母则表示数;融合直观实际情境,介绍等量关系,并会用所含字母的式子则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则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以及乘法运算定律。

2、在解释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的意思、探索用字母表示公式、总结归纳运算定律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表达探索问题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培养符号意识。

3、在具体内容情境中,能够表明所含字母式子的意思;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所含字母的式子去则表示,并可以利用所含字母的式子展开交流,发展数感。

4、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用字母表示数、公式、运算定律的意义,初步体会数学建模思想,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5、运算定律及方便快捷运算:加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互换加数得边线,和维持不变。

a+b=b+a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c=a+(b+c)加法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在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连减的性质:一个数已连续乘以两个数,等同于这个数乘以那两个数的和。

a-b-c=a-(b+c)三、三位数乘两位数1.能够笔算三位数乘坐两位数的乘法;积极探索并认知乘法运算定律和积的变化规律,可以应用领域乘法运算定律展开一些方便快捷运算;在化解具体内容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挑选最合适方法展开估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知识点归纳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知识点归纳总结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知识总结2观察物体(二)一、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图形的方法:从哪一位置观察物体,就从哪一面数出小正方体的数量,并确定摆出的形状。

从前面观察,可以知道这个物体是由几列、几层摆成的;从上面观察,可以知道这个物体是由几列、几排摆成的;从左、右面观察,可以知道这个物体是由几层、几排摆成的。

从左面和右面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定相同。

如: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下面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观察可知,这是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物体。

从前面看有两层,第一层有3个小正方形,第二层正中间有一个小正方形,即;从上面看有前后两排,第一排有1个小正方形,第二排有3个正方形,即;从左面看有两列,第一列有1个正方形,第二列有2个正方形,即。

解答:二、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如:观察下面的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观察物体时,视线应垂直于所要观察的平面。

易错题:判断:一个物体从左面看到的是,则这个物体一定是由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

()分析:组成物体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不一定是4个,只能说至少图中给出的是由5个小正方体摆成的三个不同形状的物体,从上面、前面和左面进行观察,所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再判断相同与否。

观察:从上面观察,看到的都是由3个小正方形横着摆成的长方形,即,形状相同。

从前面观察,看到的都是由5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分别是,,,形状不同。

从左面观察,看到的都是由3个小正方形竖着摆成的长方形,即,形状也相同。

解答:从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前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是4个。

单凭从某一个位置看到的图形,是不能确定组成物体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的。

正确答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如下:
1. 数字的认识:四位数的认识与读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溢出与借位。

2. 两位数加减法:不进位的加法与减法,进位的加法与减法,两位数的混合运算,解决有关进位和不进位的问题。

3. 分数的认识:分数的基本概念与表示,分数的大小比较,相同分子和相同分母的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和自然数的关系,分数的简化与扩大等。

4. 数量的运算:几个数相乘的有关问题,四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解决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5. 简单的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认识,图形的边数、顶点数和角数的认识,图形的旋转、翻转和平移等。

6. 时、刻钟和日历:小时的认识,分的认识,解决有关时、刻钟的问题,日历的认识和使用,解决日历上的问题。

7. 量的换算:长度、重量、容量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和换算,解决有关量的问题。

8. 数据的统计:用直方图和折线图表示数据,解决有关数据的
问题。

以上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一、四则运算1. 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 各部分间的关系:和 = 加数+加数;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2. 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 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 - 减数;减数 = 被减数 - 差;被减数 = 差+减数。

-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 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 各部分间的关系:积 = 因数×因数;因数 = 积÷另一个因数。

4. 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 各部分间的关系:商 = 被除数÷除数;除数 = 被除数÷商;被除数 = 商×除数。

-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 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二、观察物体(二)1.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

- 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2. 根据视图摆物体- 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 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一般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运算定律1.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 +b=b + a。

-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归纳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归纳第—单元四则运算1、加、减的意义和各局部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就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加法各局部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6〕减法各局部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局部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局部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6〕除法各局部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3、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4、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5、有关0的计算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a + 0 =a 0 + a = a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a -0 = a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a -a = 0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a × 0 = 0 ; 0 × a = 0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0 ÷ a = 0⑥0不能做除数:a÷0 = 〔无意义〕6、租船问题。

人教版最新最全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总复习)

人教版最新最全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总复习)

人教版最新最全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总复习)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三个数相加,结果不变。

a+(b+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把积与第三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a×(b×c)=(a×b)×c。

三.分配律:乘法分配律和加法分配律。

1.乘法分配律: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分别乘以这两个数的和的积。

a×(b+c)=a×b+a×c。

2.加法分配律:两个数相加,再乘以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以这个数的和再相加。

a+b×c=(a×c)+(b×c)。

四.乘方:1.一个数的平方是这个数自己乘以自己。

a²=a×a。

2.一个数的立方是这个数自己乘以自己再乘以自己。

a³=a×a×a。

3.一个数的n次方是这个数自己连乘n个自己。

aⁿ=a×a×a×。

×a(n个a)。

五.简便运算:1.末尾是0的数,可以先把0去掉再计算。

例如:30+50=3×10+5×10=8×10=80.2.相邻的数相减,可以把相同的数去掉,例如:9876-9870=6.3.乘法口诀表:用来快速计算两个数的积。

例如:7×8=56,可以在口诀表中找到7所在的行和8所在的列,交叉处的数就是积。

加法结合律指出,三个数相加时,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例如,165+93+35=93+(165+35)。

这个定律通常与加法交换律一起使用。

连减的性质是指,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重点知识归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重点知识归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重点知识归纳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重点知识归纳(数与代数部分)一单元:四则运算重点:运算顺序和解决问题(数量关系)运算顺序:1.同级运算:由左至右依次计算。

2.不是同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

3.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4.有关的运算:a+0= a、a-0= a、a×0=0、÷a=0(不能做除数)。

解决问题:根据教材的编排,以两、三步为主。

重点:加法2个+乘法3个+减法1个+除法1个,重在运用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不变。

(a+b)+c=a+(b+c)。

3.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

(a×b)×c=a×(b×c)。

注意:交换律和结合律在进行实际的运用的时候会结合起来使用,比如25×8×4=8×(25×4)。

5.乘法分配率: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a+b)×c=a×c+b×c。

注意:这是小学阶段孩子们所学最难的一个运算定律,在运用的过程中变化最多,也最容易出现问题,主要是“分别相乘”错误多。

6.减法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a-b-c=a-(b+c)。

7.除法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连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a÷b÷c=a÷(b×c)。

本单元概念多,重在理解。

1.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是10.注意:小学阶段对数位顺序表的拓展。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整数加法(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3)关系式: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整数减法(1)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

(3)关系式: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总结: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整数乘法(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

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3)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1和任何数相乘都得任何数。

(5)关系式: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4、整数除法(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

(3)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

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4)关系式: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5)有余数的关系式: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总结: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5、关于“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或任何数减去它自己,都得0;字母表示:a-a =0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或任何不是0的数除以它自己,都得0 字母表示:a÷a =1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 注意:“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6、运算顺序1、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如下:
1. 三位数的认识:了解三位数的组成及大小比较。

2. 除法口诀:学习除法口诀,并通过口算计算除法。

3. 加减法混合运算:学习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4. 分数的认识:了解分数的概念,学习分数的阅读和比较。

5. 分数的加减法:学习分数的加减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6. 顺时针和逆时针:认识顺时针和逆时针,并学习顺时针和逆时针的转向。

7. 时钟的阅读:学习时钟的读法,并解决时钟相关问题。

8. 温度的认识:了解温度的概念,学习摄氏度的读法和比较。

9. 温度的加减法:学习温度的加减运算,并解决温度相关问题。

10. 长度的认识:了解长度的概念,学习米、分米、厘米的换算。

11. 重量的认识:了解重量的概念,学习千克、克的换算。

12. 容量的认识:了解容量的概念,学习升、毫升的换算。

13. 数轴:认识数轴,学习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14. 角的认识:了解角的概念,学习角的读法和比较。

15. 平行线和垂直线:认识平行线和垂直线,并学习判断平行线和垂直线。

16. 扇形的认识:了解扇形的概念,学习扇形的读法和比较。

17.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18.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

19. 三角形的面积: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

20. 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学习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

以上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汇总复习建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汇总复习建议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汇总复习建议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 重点知识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加法中,和=加数+ 加数,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乘法中,积= 因数×因数,因数= 积÷另一个因数。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 难点-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的含义,尤其是在解决复杂问题中运用这种关系。

-正确处理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特别是多层括号的情况,容易出现运算顺序错误。

3. 考点-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填空或解决简单问题,如已知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

-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常以脱式计算的形式考查,要求准确遵循运算顺序。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1. 重点知识点-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由几个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的形状。

例如,通过观察一个由多个正方体搭建的立体图形,描述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

-根据视图还原物体:根据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想象和还原出物体的形状,培养空间观念。

2. 难点-从斜方向观察物体的视图判断,以及根据给出的三个方向视图准确还原立体图形,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对于复杂的组合几何体,准确分析从各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尤其是有遮挡情况的判断。

3. 考点-给出立体图形,选择从不同方向看到的视图,以选择题或判断题形式出现。

-根据给定的几个方向视图,画出或选择正确的立体图形,多为操作题或选择题。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1. 重点知识点-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和加法结合律((a + b)+ c = a +(b + c)),能运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如计算25 + 36 + 75,可以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得到(25 + 75)+ 36 = 13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被减数=差+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被除数=商×除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有余数除法各部分的关系: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商)=(被除数—余数)÷商(除数)(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0(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0(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7)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A-A=0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 A÷A=1(a不为0)4、四则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现状。

2、观察物体有诀窍,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的排列法,画图形时要注意只分上下画数量。

3、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4、从同位置观察不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5、从不同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

6、时间×速度=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一、加减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a+b = b+a2、加法结合律:(a+b)+c = a+(b+c)3、连减的性质: a-b-c = a-(b+c)。

二、乘除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a×b = b×a2、乘法结合律:(a×b)× c = a× (b×c )3、乘法分配律:(1)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a+b)×c = a×c+b×c (a-b)×c=a×c-b×c(2)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 (a-b)×c = a×c-b×c。

4、除法的性质:a÷b÷c = a÷(b×c)。

5、乘法分配律的应用:①类型一:(a+b)×c= a×c+b×c (a-b)×c= a×c-b×c②类型二:a×c+b×c=(a+b)×c a×c-b×c=(a-b)×c③类型三:a×99+a = a×(99+1)a×b-a = a×(b-1)④类型四:a×99 a×102= a×(100-1)= a×(100+2)= a×100-a×1= a×100+a×26、商不变性质:a÷b=(a×c)÷(b×c),a÷b=(a÷c)÷(b÷c)三、简便计算1.连减的简便计算:①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如: 106-26-74=106-(26+74)②减去几个数的和就等于连续减去这几个数。

如: 126-(26+74)= 126 – 26 - 742.加减混合的简便计算: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加数、减数可以交换位置(可以先加,也可以先减)例如:123 + 38 -23 = 123 – 23 + 38 146 – 78 + 54 = 146 + 54 - 78 3.连除的简便计算:①连续除以几个数就等于除以这几个数的积。

如:120÷3÷4 = 120÷(3×4)②除以几个数的积就等于连续除以这几个数。

如:455÷(7×13)= 455÷7÷134.乘、除混合的简便计算: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因数、除数可以交换位置。

(可以先乘,也可以先除)例如:27×13÷9 = 27÷9×135、含有加法交换律与6、含有乘法交换律与7、乘法分配律简算例子结合律的简便计算:结合律的简便计算:(1)分解式(2)合并式65+28+35+72 25×125×4×825×(40+ 4)135×12-135×2=(65+35)+(28 +72)=(25×4)×(125×8)=25×40+25×4=135×(12—2)=100 +100 =100×1000=1000+ 100 =135×10=200 =100000 =1100 =13507、乘法分配律简算例子:(3)特殊1 (4)特殊2 (5)特殊3 (6)特殊4 99×256+256 45×10299×2635×8+35×6-4×35=256×(99+1)=45×(100+2)=(100-1)×26=35×(8+6-4)=256×100=45×100+45×2=100×26-1×26=35×10=2560 =4500+ 90 =2600-26 =350=4590 =25748、有关简算的拓展:102×38-38×2 37×96+37×3+37 125×25×32 8000÷32=38×(102-2)=37×(96+3+1) =125×25×8×4 =8000÷(8×4) =38×100 =37×100 =(125×8)×(25×4) =8000÷8÷4=3800 =3700 =1000×100 =1000÷4=100000 =250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小数的产生: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2、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3、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4、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5、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6、小数的数位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最高位是十分位。

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个位。

个位和十分位的进率是10。

(2)6.378中有6个一,3个十分之一(0.1),7个百分之一(0.01),8个千分之一(0.001)。

(3)6.378中有(6378)个千分之一(0.001)。

(4)9.426中的4表示4个十分之一(0.1)[4在十分位]8、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注意: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取近似数时有一些末尾的“0”不能去掉。

作用可以化简小数等。

9、小数的大小比较:(1)先比较整数部分;(2)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3)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4)以此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

10、小数点的移动小数点向右移: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10倍,即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100倍,即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百分之一;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1000倍,即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千分之一;……11、生活中常用的单位:质量: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长度: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米=100厘米 1米=1000毫米1分米=1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厘米=10毫米面积: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公顷 = 10000平方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人民币: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时间:1世纪=100年 1年=365天(闰年366天) 1天=24小时 1时=60分钟 1分钟=60秒单位换算:(1)大(高级)单位转化成小(低)级单位=======乘以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

(2)小(低级)单位转化成大(高级)单位=======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动。

12、小数的近似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1)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就是小数点向左移4位,即在万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

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就是小数点往左移8位即在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亿”字。

注意:带上单位。

然后再根据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零去掉即可。

(2)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第五单元三角形1、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或重合),叫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