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45例分析

合集下载

【补阳还五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验案

【补阳还五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验案

【补阳还五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验案【案例追踪】【下肢深静脉血栓】贾某,女,44岁,个体老板。

初诊2009年2月12日。

【病史】:患者起初因外感发热而卧床休息治疗,三天后出现左下肢疼痛,呈进行性加重,伴肢体肿胀,至市某医院住院治疗,经过CT、彩色B超等检查,确诊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溶栓等治疗,二周后证情好转出院。

【治疗经过】:刻诊,左下肢肿胀,疼痛,夜间痛甚,行走不利,体倦乏力,纳谷正常,二便调。

舌质淡紫,有瘀斑,苔薄,脉象沉细涩。

证属气虚血瘀,脉道不利。

治以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为法。

生黄芪40g,当归尾10g,川芎6g,赤芍6g,桃仁6g,红花6g,鸡血藤20g,牛膝10g,姜黄6g,地龙6g,元胡10g,水蛭3g,甘草3g。

7付,每日一付,水煎服。

一周后复诊,下肢肿胀明显减轻,疼痛缓解,体力有所恢复,可以短距离行走。

效不更方,原方继续服用。

半月后,独自来诊,下肢络有浮肿,疼痛已除,苔、脉如常。

原方加减继续服用。

二个月后回访,左侧下肢肿胀已除,无疼痛感觉,活动如常。

2010年4月14日,彩超示左下肢静脉瓣功能异常,未见血栓。

【评按】:本病属祖国医学之“脉痹”范畴。

其病因主要为久卧伤气,气血运行不畅,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液外益,聚而为湿,流注下肢而成。

临床以患肢疼痛、肿胀、皮肤温度升高、浅静脉扩张为主要表现。

中医治疗当以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为法。

方中黄芪补气行血,当归尾、鸡血藤养血活血,川芎、桃仁、赤芍、红花、牛膝、地龙、水蛭活血通络,姜黄活血散寒通络,元胡活血通经止痛,甘草调和药性。

在治疗过程中,当防止发生血栓脱落而产生肺栓塞,故而在治疗时不可急于求成,宜图缓效,方中黄芪剂量不宜过大,同时也要严格控制活血药物的剂量,使已经形成的血栓漫漫消融。

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

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

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余德海【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评价该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自2008.10~2014.10期间收治的10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生顺序随机将10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53),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溶栓、抗栓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溶栓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并行统计学对比.结果: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4%,对照组为77.4%,两者相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溶栓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预后,用药安全,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6(035)004【总页数】1页(P7)【关键词】血府逐瘀汤;下肢深静脉血栓;尿激酶;对照【作者】余德海【作者单位】解放军152中心医院河南省平顶山市建设路中段44号 46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6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疾病,也是外科手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升高,血脂代谢异常的人群越来越巨大。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常伴并发长期的下肢深静脉生理功能不全以及致死性的肺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临床上多采用西药溶栓治疗深静脉血栓,药物不良反应高发,治疗效果参差不齐[2],难以让患者满意。

祖国医学对诊疗血栓性疾病具有长期的临床实践,为探讨中医名方血府逐瘀汤治疗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现收集我院自 2008.10~2014.10期间收治的10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46例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46例

中风后 遗症 是 患者在 中风 后 , 遗 留下 来 的症状 , 常 会 出现 言语 、 认知 、 日常 生 活 能 力 及 大 小 便 等 活 动 障 碍, 有 着较 高 的致 残 率 和 致 死 率 … 。近 年 来 , 中 风 发
进 行舒 筋 活络 ; 大便溏 稀 , 可添 加麸 炒 白术 、 山药 , 进行 健 胃; 便秘 患者 , 添加芒硝、 火麻 仁 进 行 通 便 。用 水 煎 服, 每天 1 剂, 混 合取 汁 , 取 3 0 0 m l , 每天早 晚 服用 。 两组患 者 均治疗 3个 疗程 。 1 . 4 疗 效判 定标 准 按照“ 中风 病 疗 效评 定 标 准 ” 进 行 判定 , 疗效 判定 为 ( 治疗 前 评分 一治 疗 后评 分 )÷治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加味; 气虚血瘀型; 中风后遗症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4 . 0 8 . 0 3 4 文 章编 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4 ) - o 8 1 6 5 4 - 0 2
2 . 2 两 组 患 者 治 疗 后 血 液 流 变 学 指 标 变 化 对 比 治
查, 符 合脑 卒 中诊断标 准 。 中 医辨 证分 型标 准 经诊 断 为 中风 中经 络 , 属气 血
血瘀 型 。表现 : 半身 不遂 , 言语 障碍 , 气短 乏 力 , 舌 质暗 淡, 脉 沉细 。
疗 前评 分 ×1 0 0 % 。治 愈 : 百分 数 超 过 7 6 %, 神 经 系统
症 状 和体 征 消 失 , 生 活 可 自理 ; 显效: 评分在 5 1 % ~ 7 5 %, 神经 系统症 状 和 体 征 基 本 消失 , 生 活部 分 自理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淤型中风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淤型中风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淤型中风后遗症中风是中医学的疾病名称,也是人们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和俗称,本病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发病率高,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临床上,该病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死、脑血栓形成)两大类。

出血性脑中风早期死亡率很高,约有半数病人于发病数日内死亡,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则多有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等后遗症。

本病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曾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血淤型中风后遗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补阳还五汤出自于《医林改错》一书之卷下,言“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中医认为,此病是由于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淤阻所致。

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淤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其中,气虚血淤,舌本失养,故语言謇涩;气虚失于固摄,故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淤之象。

原方组成:黄芪(生)、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方解:本病诊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

本方重用生黄芪,原方剂量约为120克,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淤去络通,为君药。

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为臣药。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淤;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为佐药。

原方活血祛淤药用量较轻,一般都在3~10克以内,临床使用时,根据病情和临床症状,可适当加大剂量。

加减:我们在原方中加入全蝎、天麻加强祛风化痰、通络开窍之功;加胆南星助清热化痰;加丹参增强补血活血的作用。

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显者,加水蛭、虻虫、全虫等,以破淤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歪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陈皮、葶苈子等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肉桂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茯苓以补气健脾。

血府逐瘀汤合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静脉曲张综合征临床观察

血府逐瘀汤合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静脉曲张综合征临床观察

均年龄 53岁 ,部位 :左下肢 16例 ,右下肢 12例 ,双下肢 4例 ,
腹壁 1例。病情 :重度 8例 ,中度 2l例 ,轻度 4例。
表 2
水 肿 改善 表
1.2 治 疗 方 法
1.2.1 药物组 成 桃仁 10g,红 花 10g,当归 12g,川 芎 10g,
赤芍 12g,牛膝 12g,枳 壳 10g,桔梗 12g,柴 胡 6g,炙 黄花 30g,
93.9% 。
2.2 疼 痛 改 善 情 况 3.2.1 疼 痛 评 分标 准 0分 :无 疼 痛 ;2分 :自觉 轻 度 疼 痛 ;4 分 :自觉 中度 疼 痛 ;6分 :自觉 重 度 疼 痛 ,故 难 忍 受 。
2.5 局部压痛改善情况 2.5.1 局 部 压 痛 评 分 标 准 0分 :无 压 痛 ;2分 :轻 度 压 痛 ;4
地龙 20g,鸡血藤 15g,槐花 12g,降香 6g,玄 参 12g,虎杖 12g,
苏子 lOg,路路通 15g,公英 15g,随症加减化裁 。
1.2.2 服法 水煎服每 日 1剂 ,分二次饭后 服 ,每次 200ml。
4周 为 一疗 程 。
2 结果
① 临床痊愈 :临床症 状、体 征消失 。nI >90% ;② 显效 :临
- l14 ·
中 国民 族 民 间 医药
Chinese Journal 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
医 疗 论 坛
Medieial Treatment Forum
血 府 逐 瘀 汤 合 补 阳 还 五 汤 化 裁 治 疗 静 脉 曲 张 综 合 征 临 床 观 察
支气管哮 喘(简称哮 喘 )的诊断 目前 尚缺乏 特异 的辅助 检查 (特别是对 婴幼儿 ),主要是依 赖病史及体 征。支气管 哮 喘是一种 过敏性支气管 炎症 ,哮喘是d,JL时期常 见的一种 以 发作性的哮鸣气促 ,呼气延 长为特征 的肺部疾患 。哮指声响 , 喘指气息 ,哮必兼 喘 ,故通称哮喘 。

补阳还五汤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补阳还五汤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补阳还五汤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刘佳琪;王清霖;安琪;李高彪;武欣
【期刊名称】《北京中医药》
【年(卷),期】2024(43)4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核心病机是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是益气活血的代表方剂之一。

本文介绍PTS的基本概述、西医病因、中医病因病机,以及补阳还五汤的组方思路和相关药理研究,归纳补阳还五汤防治气虚血瘀证PTS 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血液流变学水平、调节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平衡,为运用补阳还五汤防治PTS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4页(P443-446)
【作者】刘佳琪;王清霖;安琪;李高彪;武欣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血管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他汀类药物防治复苏后综合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非罪犯血管病变进展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
3.补阳还五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浅识
4.肝癌TACE术后并发栓塞后综合征患者防治手段的研究进展
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目的:观察分析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总有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术后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疼痛、下肢肿胀积分,治疗前后的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情况,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疼痛、下肢肿胀积分均比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FIB、APTT、PT、D-dimer血流变学指标均比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期间无1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骨科术后使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可有效预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性高,无副作用。

标签:补阳还五汤;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流变学;安全性[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analysis for Yang also five tonga tast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bone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curative effect,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Methods postoperatively Yang also five tonga taste treatment,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of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as observed,pain,lower limb swelling points,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fibrinogen(FIB),activated partial clotting enzyme live time(APTT),prothrombin time(PT),D - dimer(D - dimer),the chang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Results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pain,lower limb swelling integral also compared before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mproved(P < 0.05);After treatment of FIB,APTT,PT,D - dimer hemorrheology indexes before comparing treatment improved significantly(P < 0.05);No adverse drug reactions(1)during treatment.Conclusion the orthopaedic surgery for Yang also five tonga taste to b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high safety,no side effects.Keywords:Yang also five soup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hemorrheology security下肢深靜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病。

〖中医佳方〗《补阳还五汤》治好静脉曲张!

〖中医佳方〗《补阳还五汤》治好静脉曲张!

〖中医佳方〗《补阳还五汤》治好静脉曲张!【中医佳方】《补阳还五汤》治好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被老方子治好!又是一则好经验。

我以前在学习中医方剂“补阳还五汤”临床运用经验时,曾经阅读研究过一张医案。

话说有一个人,男的,当时年纪是45岁。

这个人大概从两年前开始,就有双腿沉重、胀痛、容易疲劳的感觉。

站得久了、走得久了,都不行。

最近这半年,问题加重了,不适感越来越强烈。

后来,他到医院去。

把裤子掀起来一看,好家伙,小腿上有明显的静脉曲张,隆起弯曲,像蚯蚓一样。

还有的部位,扭曲成团成块。

看舌脉,发现舌色紫暗,舌苔薄白,脉象沉缓无力。

当时,患者就问,我腿上的胀痛、沉重,是不是由这个静脉曲张带来的?医家给的答复是,有一定关系,但从根本上讲,是气虚血瘀。

什么是气虚血瘀?患者不懂。

在他眼中,腿上一团一团的静脉曲张,似乎才是病因。

医家没多说什么,当即给开了一张方子——【配方】:黄芪,当归、木瓜、赤芍、白芍,桃仁、红花、川牛膝,川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医家嘱咐患者,平时切忌久站久行,经常抬高双侧下肢,要穿长裤长袜。

【疗效】:患者服药10剂以后,下肢的沉重、酸胀感明显减轻。

看上去,静脉曲张不那么严重了。

接着,再用24剂,诸证悉平,小腿外观如常。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其实,我们中医的解剖技术,非常粗糙。

下肢静脉曲张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血管发生了什么样的病变,中医说不清楚。

这是中医的局限性所在。

但是,中医认准一个道理,这就是,那一团团盘踞、曲张的血管,意味着“淤血”。

中医讲,气为血之帅。

血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

如果一个人气虚,推不动血液的运行了,那就容易形成淤血,导致静脉曲张的出现。

那么,上文医案里的患者,是否有气虚的表现呢?是有的。

患者双腿沉重乏力、脉象沉缓无力,这显然是气虚的表现。

舌头紫暗,这说明有淤血。

所以从整体考量到局部观察,这就是“气虚血瘀”。

只不过,此人的气虚血瘀,体现在了小腿的静脉曲张上。

【方解】:文中医案的配伍黄芪重用,毫无疑问是补气的。

补阳还五汤预防下肢闭合骨折深静脉栓塞的研究

补阳还五汤预防下肢闭合骨折深静脉栓塞的研究

补阳还五汤预防下肢闭合骨折深静脉栓塞的研究劳永锵【摘要】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预防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预防下肢闭合性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1年8月骨科住院治疗的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补阳还五汤、去伤片、三七液进行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去伤片、三七液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患肢周径和患肢肿胀率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肢周径和患肢肿胀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组内及组间比较APTT、PT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预防闭合性下肢骨折术后血栓疗效确切的、安全的,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2(018)021【总页数】2页(P149-150)【关键词】下肢闭合骨折;深静脉栓塞;补阳还五汤【作者】劳永锵【作者单位】528000,广东佛山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深静脉血栓通常指各种病因导致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好发于下肢,其防治已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1]。

在骨伤科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已有较多研究和报道,而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预防却缺乏研究。

本研究采用补阳还五汤对60例闭合性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2月~2011年8月在广东佛山中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符合标准的病例120例。

其中男69例,女51例;年龄23~82岁,平均年龄(58.4±12.7)岁;病程5~91天,平均病程(15.6±1.7)天;左下肢72条,右下肢81条。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补阳还五汤、去伤片、三七液进行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去伤片、三七液进行治疗。

对《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疗效的验证

对《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疗效的验证

2018年第2期(总第201期)对《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疗效的验证马正文李显淨""执笔人)!张永发""通讯作者)(1.甘肃省积石山县银川乡畜牧兽医站,731707 ;2.甘肃省积石山县畜牧局,731700)中图分类号:S85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8655 (2018) 02-0043-01《医林改错》是清代医学家王清任编撰的一 本医书,该书纠正了前人关于脏腑记载上的一些 错误,临床上对人的血瘀证、半身不遂等病证的 证治有独到之处,所记载活血化瘀方剂有很大的 实用价值,如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

这些方 剂还移用至兽医临床上。

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挖 掘和验证。

现将用《医林改错》这两个方剂为基础 方,随症加减,治疗家畜病的于,仅行。

1血府逐疲汤1.1组成:当归45g、生地50g、牛膝40g、红花 20g、桃仁50g、柴胡25g、枳壳30g、赤苟35g、川莒 20g、桔梗25g、甘草20g,共为末,,。

治:血瘀 证。

1.2方:本方是 用于治疗一血瘀气滞之证的基础方。

方 、红花、桃仁活血瘀为主药;、活血行为;活血,牛膝 瘀 、血 ,枳 、柴 、行 ,行瘀 为 ;为使药。

用,活血行,。

特别是用本方治疗 血瘀 等证 ,加、红花的用 。

该 的是,本方 瘀,非确有血瘀证者不宜使用。

1.3病例2012年10 31日,积石山县别8社的 ,饲养的一 8岁的 ,于9 20 一 ,由于和一正常未加特别的护理,于是 29 5现 现象,食欲减弱,并逐渐加。

故前来求治。

检查-身痩弱,被毛粗乱,精神萎靡不 振,P74次/分钟,R61次/分钟,T38.3#,眼结苍白,口温凉,口腔湿润而滑,根据以上症状诊断为 血瘀 症。

方用-当归45)、生地50)、牛膝40)、红花20g、桃仁50g、柴 25)、枳 30)、万35)、20)、25)、甘草 20)、加山楂 50)、神曲60)、麦芽50)、砂仁30),共为,开水冲,温后加白酒300ml—次缓慢灌服,每日一剂,连用3天病情好转,畜 求,按上方去楂、神 曲、麦芽,法再 10剂。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下肢静脉曲张76例观察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下肢静脉曲张76例观察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下肢静脉曲张76例观察下肢静脉曲张在下肢血管类疾病中比较常见,在临床中患者主要表现出以下的特点:患者腿部静脉突起,青筋暴起。

造成下肢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就是患者久坐。

这种疾病一旦发现就能够依靠缓解,而不能实现治愈[1]。

在临床中该类疾病已经越来越常见,而且女性患者的发病率要明显的高于男性患者,不但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干扰,也给患者的肉体造成了一定的痛苦。

但是在目前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还是主要依靠手术治疗为主,效果并不是很好。

本院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静脉曲张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在将本法做一个汇报: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在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76例次的患有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

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

第一组患者38例次,女性患者占有20例次,男性患者18例次,患者的年龄在34-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3岁。

第二组患者中女性患者占有23例次,男性患者15例次,患者的年龄在36-71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7岁。

在收治的过程中我们对患者的有关情况作了调查,发现两组患者在身高、体重以及其他特征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不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大于0.05,可以用于本次研究。

1.2方法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选取在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76例次的患有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进行治疗,分析患者在使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后患者在临床中的表现以及身体的恢复情况。

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将这7例次的患者分为两组,第一组患者为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手术方法实施治疗。

第二组患者为实验组对这一组患者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

比较两者患者在治疗后出现的差异。

1.2.1实验组对于实验组的患者采取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为:把中药补阳换五汤作为主方进行治疗,方药主要的构成为赤芍十二克、桃仁十克、黄芪八十克左右、川芎十五克,红花十五克,伸筋草十五克、地龙十五克、柴胡九克、升麻十五克、丝瓜络十五克、鸡血藤十五克、木瓜十二克、牛膝十五克、甘草九克。

血府逐瘀汤与补阳还五汤的异同经方方证

血府逐瘀汤与补阳还五汤的异同经方方证

血府逐瘀汤与补阳还五汤的异同经方方证血府逐瘀汤与补阳还五汤的异同
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均为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
血府逐瘀汤由桃红四物汤四逆散桔梗牛膝组成
补阳还五汤由桃红四物汤 (地龙替代地黄) 当归补血汤组成
血府逐瘀汤
桃仁12克红花9克当归9克生地黄9克川芎4.5克赤芍枳壳甘草各6克柴胡3克桔梗4.5克牛膝9克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祛瘀
当归生地养血化瘀
柴胡枳壳疏肝理气
桔梗开肺气引药上行
牛膝破瘀通经引瘀血下行
甘草缓急调和诸药共奏活血调气之功
补阳还五汤
黄芪50克赤芍20克川芎20克当归20克地龙25克桃仁20克红花15克(黄芪量大可添加陈皮20克理气)
重用黄芪补气(可用至200克)
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地龙通行经络
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血府逐瘀汤适用气滞血瘀的疾患多治疗顽固性疼痛
补阳还五汤适用气虚血瘀的疾患多治疗中风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摘]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摘]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摘]
黄芪30~120g,赤芍12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15g,地龙15g,伸筋草15g,升麻15g,柴胡9g,丝瓜络15g,木瓜12g,鸡血藤15g,牛膝15g,甘草9g
若见浮肿加熟附子9g,疼痛加制乳香6g,制没药6g; 腰痛加杜仲15g、川续断l2g、仙茅9g。

日1剂,水煎分2次服,以10剂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西药,同时用药渣加水煎煮后熏洗患肢,嘱其将患肢放平,充分休息,待患肢肿胀减轻或松软后,可逐步进行功能锻炼。

治疗结果: 40例中,治愈7例(占17.5%): 患肢久站后沉重、肿胀、疼痛等症状消失,观察3个月下肢静脉不再隆起、扩张、弯曲,色素沉着改善者。

显效22例(占55.0%): 患肢久站后沉重、肿胀、疼痛消失,色素沉着改变,但仍有轻度浅静脉扩张、弯曲者。

有效9例(占22.5%) : 患肢久站后沉重、肿胀、疼痛好转,但浅静脉弯曲、扩张未见明显好转者。

无效2例(占5.0%) :经治疗4~5个疗程后,症状、体征均无改善者,有效率为95.0%。

筋瘤常见患肢沉重、酸胀麻木、疲倦无力、色素沉着等症状,这些均为气虚血瘀之象。

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以致血瘀阻于脉道,脉络滞塞不通,故弯曲成团。

治当益气活血通络,加味补阳还五汤中,用黄芪益气固本促血行,当归、川夸、赤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伸筋草、丝瓜络、木瓜舒筋活络,川牛膝引药下行,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助散下肢之瘀血。

诸药相伍,气血行,脉络畅,故顽症易除。

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散治疗急性左下肢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及

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散治疗急性左下肢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及

・中医中药•中国医药导报2019年5月第16卷第15期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散治疗急性左下肢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及对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霍景山黄子健贺友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外一科,广东佛山528000[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散配合尿激酶对急性左下肢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D-二聚体(D-D)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

方法选取确诊为急性左下肢周围型DVT并属湿热下注型患者6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

研究组给予中药方剂(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散)和西药治疗(口服利伐沙班14d+静脉滴注尿激酶7d),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口服利伐沙班14d+静脉滴注尿激酶7d)0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4、7、11、14天抽血测定D-D及hs-CRP水平。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下肢肿胀、疼痛、色泽、周径及舌脉等情况。

结果研究组中医证候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研究组治疗后第4、7、11、14天D-D水平低于对照组同期,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o研究组治疗后第1、4、7、11、14天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同期,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o结论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散配合尿激酶治疗急性左下肢周围型DVT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纤溶系统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两方面有关。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四妙散;深静脉血栓;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中图分类号]R743.33;R5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9)05(c)-0128-04Effect of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and Simiaosan on acute peripher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eft lower extremity and its effect on D-dimer and 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UO Jingshan HUANG Zijian HE You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Fosh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 Province,Foshan528000,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and Simiaosan combined with urokinase on D-dimer(DD)and 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in patients with acute peripher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of left lower extremity.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acute left lower extremity DVT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n=30)and control group(n=30).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uyang Huanw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Simiaosan)and Western medicine(oral Rivaroxaban14days+intravenous urokinase7days),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oral Rivaroxaban14days+intravenous urokinase7days).The levels of D-D and hs-CRP were measured before treatment and on the1st,4th,7th,11th and I4lh days after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The swelling,pain,color,circumference and tongue vein of the left lower limb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Results The efficacy of TCM syn­drome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D-D levels on the4th,7th,11th and14th day after treatment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The hs-CRP level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1st,4th,7th,11th and14th day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Simiaosan combined with urokinas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eripheral DVT of left lower ex­tremity is better than that of Western medicine alone.Its [基金项目]广东省佛山市科技局立项课题(2016AB00256匸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课题(20151102)。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血栓性静脉炎小结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血栓性静脉炎小结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血栓性静脉炎小结发表时间:2014-06-11T10:15:22.1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期供稿作者:张庆强张建国[导读] 右下肢静脉曲张多年,近日因碰破足指,感染致右下肢大面积红肿,西医抗菌治疗效果不明显。

张庆强张建国(江苏省宿迁市工人医院 223800)【摘要】古方“补阳还物汤”是“补气活血”的代表方剂,血栓性静脉炎,多是患者因气虚造成局部血瘀所致,临诊中对症配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理血止痛”等药,用于治疗血栓性静脉炎,使“气行血随”、“脉通瘀散”,故能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古方治疗血栓性静脉炎【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2-0244-02 例1、丁某某,女,58岁,农民。

初诊时间:2006年2月22日。

患者诉:患左下肢疼痛2个月,西医诊断为浅静脉炎,抗菌治疗效果不显,见左下肢内侧红肿,呈15*30厘米长条状,微热,压痛明显。

伴口干、口苦、尿黄,症属湿热下注。

方,“补阳还五汤”加生地30g,丹皮10g,玄参30g,甘草10g,银花20g,3剂。

水煎服日一剂。

同时给乳香20g,没药20g,当归20g,川芎20g,皂刺20g,五倍子20g,玄参20g,生地20g,菊花20g,刘寄奴20g,木瓜20g,王不留行20g,水煎外洗患处,每次40分钟,日两次。

2006年2月27日,复诊患者诉,用方后感觉良好,前方续服3剂,外洗不变。

2010年1月31日随访,患者服方10剂后症状消失,观察4年未见复发。

例2、高某某,男,70岁,农民。

初诊时间:2009年8月10日。

患者诉:右下肢红肿10天,西医诊为血栓性静脉炎,建议住院截肢治疗,病人惧怕,求中医治疗。

方,“补阳还伍汤”加味,15剂愈。

已三年患者一切正常。

例3,王某某,男60,岁,农民。

初诊时间:2010年9月20日,患者诉:右下肢静脉曲张多年,近日因碰破足指,感染致右下肢大面积红肿,西医抗菌治疗效果不明显。

补阳还五汤合五苓散加减对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分析

补阳还五汤合五苓散加减对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分析

补阳还五汤合五苓散加减对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补阳还五汤+五苓散加减治疗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

方法:我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收治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患者,共计32例。

遵循患者入院尾号奇偶数情况分组,分为A组入院尾号奇数,(n=16);B组入院尾号偶数,(n=16)。

两组均接受常规疗法治疗,A组在此之上接受补阳还五汤+五苓散加减方案治疗,予以对两组的临床效果比较。

结果:A组与B组比较临床效果、不良反应情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结论: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患者接受补阳还五汤+五苓散加减方案治疗,能够保证治疗效果和安全,建议在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中加以应用、推广。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五苓散;加减治疗;骨折;深静脉血栓;治疗效果深静脉血栓,即为血液非正常在深静脉内凝结,为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栓多在制动的状态下发生[1]。

发病原因和血流缓慢、静脉壁受损、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临床症状:单侧下肢肿胀、疼痛。

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属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会对回流构成影响,从而形成血栓。

如果没有及时诊治容易导致患者发生残疾的情况,严重条件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本文重点分析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治疗中,采用常规疗法、常规疗法配合补阳还五汤+五苓散加减的临床价值。

1.资料情况、处理方法1.1临床资料分析通过结合患者入院尾号的奇偶数,将我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收治32例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A组(n=16)、B组(n=16)。

A组男性(n=9)、女性(n=7);最低年龄为20岁、最高年龄为66岁,中位年龄(43.6±4.4)岁;最短病程为4h、最长病程为22h,中位病程(13.5±2.1)h。

发病位置中左下肢者、右下肢者各5例、11例。

B组男性(n=10)、女性(n=6);最低年龄为21岁、最高年龄为64岁,中位年龄(42.5±4.2)岁;最短病程为6h、最长病程为20h,中位病程(13.7±2.3)h。

补阳还五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45例分析

补阳还五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45例分析
对历代著名医家的 114 首治疗消渴病的方剂进行分
类统计,其中共涉及药物 177 种,在统计过程中只对药物 使用频率超过 4 方次的(包括 4 方次>中药进行记录,不足 4 方次的中药舍弃不计, 同时统计各中药在不同分类中, 各占使用药物的百分比。 下面按不同分型进行相关统计。 1.1 按证型分型进行统计 按消渴病的证型: 上消、中 消、下消的治疗用药情况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表 1。 同 时,对表 1 记录进行进一步的统计计算和分析,分别求出 药物上消、中消、下消使用百分率及药物总体使用百分率。
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 其主化瘀:瘀血是本病形成时的病理产物,影响着本病的发展 与转归,瘀血得化则经脉自通,气机阻滞自然得到解除,气 机通畅则水湿得运,下肢肿胀自然消除。 《内经》曰:“结者 散之,留者攻之。 ”《景岳全书》指出:“血有蓄而结者,宜破 之逐之。 ”唐容 的《血证论》中说:“凡血证,总以去瘀为 要。 ” 补气行气:患者多为久病气虚运血乏力,补气则可
栓塞征兆。 4 治疗结果
45 例病例中,治愈 25 例,占 55.6%;显效 11 例,占 24.4%;好转 6 例,占 13.3%;无效 3 例,占 6.7%。 有效率 93.3%。 5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中医学之“股肿”范畴。 血管壁的损 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的 3 大因素,在血栓形成过程中,上述各因素互相影响而 发病。
临床治愈:下肢浮肿消退,同健侧对比,大腿增粗不超 过 2 Om,小腿不超过 1 Om,站立 20!30 min 或行走 1 500 m 后,无明显不良反应。 显效:下肢肿胀明显减轻,大腿比健 侧增粗不超过 3 Om,小腿不超过 2 Om,站立 15 min 或行走 1 000 m 后发现肿胀、疼痛者。 好转:站立 10 min 以内或行 走 500 m 仍有疼痛、肿胀,但较前减轻,下肢浮肿减轻,肢 体平面周长同健侧相比较治疗前好转。 无效:症状、体征无 改善,甚则患肢肿胀加重,少数患者并发肺栓塞或出现肺

王清任的两个重要方子:血府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

王清任的两个重要方子:血府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

王清任的两个重要方子:血府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桃仁12g 红花9g 当归9g 生地9g 川芎4.5g 赤芍6g 牛膝9g 桔梗4.5g 柴胡3g 止咳6g 甘草6g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证病机分析:原方主治“胸中血府血瘀”,本方体现了行气活血兼顾。

病机为血瘀为主,兼有气滞。

受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以及解剖条件,王清任通过观察乱葬岗的尸体,认为很隔膜低处总有积血,这个血就是血府的瘀血。

现代人增加了他的治疗范围,说一身的上下瘀血,都以本方为基础,都可以治疗。

胸中血瘀,血瘀主要在胸部为主,兼有肝郁气滞。

肝经循胁肋,散布胸中,气滞可以导致血瘀;血瘀反过来又可导致气滞。

瘀血阻滞胸中,不通则痛,故疼痛;瘀血阻滞胸中,清阳不升,头部气血逆乱,导致头痛。

本方的病症设计五个方面。

1、瘀血阻滞,清阳不升,头部气血逆乱,故头痛、胸痛。

原方说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无痰湿,本方就能用;2、情志病变。

肝气郁结可以母病及子,木生火,气郁化火扰心。

造成烦躁易怒。

本方能够行气活血,恢复肝的疏泄。

3、心胸的感觉异常;包括心悸、心慌。

4、瘀血化热;原书中写到“晚发一阵热”,血为阴分,热在阴分,入暮则潮热。

瘀血阻滞,新血不生,心体失养可以心悸,心神失养还可以导致失眠。

5、舌质紫暗、脉涩说明有瘀血阻滞。

归纳起来,都是由于瘀血阻滞引起。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义分析: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为公认的活血化瘀药。

也是本方君药,臣药为牛膝,君臣结合引血下行,体现活血化瘀为主。

第一组佐药为当归、生地,养阴补血,补充阴血不足,生地还能够清热。

第二组佐药为桔梗、枳壳,桔梗开宣肺气,还可以使药力缓留于胸中;枳壳降气,擅长于胸、脘腹气机不畅,有降气作用。

柴胡一方面疏肝理气,针对肝气郁滞,一方面与枳实相配就调整气机,一升一降,肝脾兼顾。

甘草为使药,能够养胃气,安定中气。

配合赤芍还能够止痛。

配伍特点:气血并治,以活血为主,祛瘀为主,兼有养血。

补阳还五汤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补阳还五汤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补阳还五汤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董昌海;梁发树;李茂瑞【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31)21【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

方法我院于2015年11月—2016年3月选取骨科手术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防治,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D-dimer(D-二聚体)变化情况、引流量以及术后疼痛评分、患肢肿胀评分。

结果观察组用药后1~7d、8~14d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4%、0,对照组分别为6%、12%,数据差异显著(P<0.05)。

观察组用药前D-dimer、患肢疼痛评分、患肢肿胀评分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用药1周后,观察组D-dimer指标、患肢疼痛评分、患肢肿胀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

术后第1d、第2d伤口引流量及引流总量均少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

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总页数】2页(P3148-3149)【作者】董昌海;梁发树;李茂瑞【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人民医院骨科二区云浮 527400;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人民医院骨科二区云浮 527400;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人民医院骨科二区云浮 5274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中医药综合措施对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探究2.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进展3.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4.补阳还五汤防治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研究5.补阳还五汤防治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外科、妇科、骨科手术的常见并发 栓塞征兆。
症,可引起肺静脉栓塞。吾师李强教授用补阳还五汤合血 4 治疗结果
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45 例取得良好疗效,
45 例病例中,治愈 25 例,占 55.6%;显效 11 例,占
现总结如下:
24.4%;好转 6 例,占 13.3%;无效 3 例,占 6.7%。有效率
经彩超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胫后及小腿肌肉静脉 的 3 大因素,在血栓形成过程中,上述各因素互相影响而
丛血栓 10 例,其中左侧 6 例,右侧 4 例;髂股静脉血栓 28 发病。
例,其中左侧 20 例,右侧 8 例;同时有胫后及小腿肌肉静
患者由于久病、劳倦、手术、外伤等原因引起发病,主
脉丛血栓及髂股静脉血栓 7 例,其中左侧 4 例,右侧 3 例。 要病理表现为气虚、津亏、血瘀、水湿内停。①气虚致瘀:患
种,病位分别在于肺、脾(胃)和肾,然而临床常见三者兼夹 消、下消的治疗用药情况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表 1。同
致病。本文主要针对历代医家在治疗消渴病的过程中,从 时,对表 1 记录进行进一步的统计计算和分析,分别求出
组方用药的使用频率上,进行总结分析,从而探讨消渴病 药物上消、中消、下消使用百分率及药物总体使用百分率。
甘肃中医 2007 年第 20 卷第 3 期 Gansu Journal of TCM, 2007 Vol.20 No.3
!"
!!!!!!!!!"
·研究生论坛 ·
!!!!!!!!!"
!"
补阳还五汤合血府逐瘀汤 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4 5 例分析
马文卓 指导:李 强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1 临床资料
93.3%。
45 例皆为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 25 例, 5 讨论
10
女 20 例;年龄 35~65 岁,平均 47 岁;病程 15 d 至 6 个月。
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中医学之 “ 股肿”范畴。血管壁的损
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皮色暗红。并 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病肢左右侧比例为 2∶1。
者由于素体气虚或久卧、劳倦、手术、外伤等原因伤气导致
2 治疗方法
气虚,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行迟滞,瘀而不行而发病《。 血症
用补阳还五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黄 论》中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行”。《 景岳全书》中则有
芪 30 g,当归 15 g,川芎 10 g,赤芍 15 g,桃仁 10 g,红花 “ 气虚而血滞“” 气弱血不行”的论述。②损伤致瘀:患者由
的治疗方法与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消渴病提供参考。
统计结果见表 1、表 2;不1 方药统计
次统计结果见表 3。
对历代著名医家的 114 首治疗消渴病的方剂进行分
计算公式:上消(中消、下消)使用百分率(%)= 上消(中消、下消)药物各自使用次数 ×100% 统计的药物总数(64 种)
改善,甚则患肢肿胀加重,少数患者并发肺栓塞或出现肺 要。”②补气行气:患者多为久病气虚运血乏力,补气则可
甘肃中医 2007 年第 20 卷第 3 期 Gansu Journal of TCM, 2007 Vol.20 No.3
!"
!!!!!!!!!"
·研究生论坛 ·
!!!!!!!!!"
!"
消渴病的治疗用药与治法的探讨
第一作者简介:马文卓(1978—),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胰腺、胆道疾病的研究。
食入多、身体消瘦为主要症状,西医常以血糖的异常升高 4 方次的中药舍弃不计,同时统计各中药在不同分类中,
为临床诊断依据。对于消渴病的治疗,历代医家也有较多 各占使用药物的百分比。下面按不同分型进行相关统计。
的论述,认为消渴病从证型上可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 3 1.1 按证型分型进行统计 按消渴病的证型:上消、中
关键词 消渴;滋阴益气药;清热泻火药;活血化瘀药 中图分类号:R2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852(2007)03-0011-04
消渴病即西医所说的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消耗性疾 类统计,其中共涉及药物 177 种,在统计过程中只对药物
病。其临床症状表现以“ 三多一少”,即以尿量多、饮水多、 使用频率超过 4 方次的(包括 4 方次)中药进行记录,不足
10 g,柴胡 15 g,生地黄 15 g,川牛膝 15 g,党参 30 g,白术 于外伤、手术而致脉络受损,血溢脉外,离经之血阻滞气
15 g。血瘀重者重用川牛膝,加用乳香 6 g、没药 6 g、水蛭 机,气机不利,气滞血行不畅,血瘀经脉发病。《 张氏医通》
20 g;气虚明显加党参 30 g、白术 15 g 益气健脾。水煎, 谓“:损伤一证,专从血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由于
摘 要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45 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 口服中药补阳还五汤合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结果:治愈 25 例,显效 11 例,好转 6 例,无效 3 例,有效率 93.3%。 结论: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肯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 中药疗法;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6852(2007)03-0010-02
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二方均出自《 医林改错》,方 中以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经活 络;黄芪补脾胃之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柴胡疏肝解 郁;生地黄凉血滋阴;配当归以养血活血,使活血而不伤 正;川牛膝祛瘀通脉,引药下行。血瘀重者重用川牛膝,加 用乳香、没药行气以活血,水蛭破血逐瘀;气虚明显加党
1 000 m 后发现肿胀、疼痛者。好转:站立 10 min 以内或行 机通畅则水湿得运,下肢肿胀自然消除。《 内经》曰“:结者
走 500 m 仍有疼痛、肿胀,但较前减轻,下肢浮肿减轻,肢 散之,留者攻之。《”景岳全书》指出“:血有蓄而结者,宜破
体平面周长同健侧相比较治疗前好转。无效:症状、体征无 之逐之。”唐容川的《 血证论》中说“:凡血证,总以去瘀为
车 敏,展学孔,吴红彦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 目的:探讨、总结历代医家治疗消渴病的治法与用药特点。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并对众多文献进行 综合、归纳、分析,计算出各药物的使用频次。结果:消渴病的治疗以补气、滋阴兼清热为主,并选择应用相应的药 物,使用药物总数为 177 种,而在消渴病治疗中自始至终使用的药物有 20 种。
1 剂 /d,分 3 次温服。嘱患者静卧,患肢抬高 15°,卧床休 瘀血阻滞于经络,气机不畅,水湿不行,停聚于下焦,故下
息到肿胀、疼痛消失后在弹力绷带包扎下逐步活动。
肢肿胀;气机不畅而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乏源则气
3 疗效标准
虚血亏。
临床治愈:下肢浮肿消退,同健侧对比,大腿增粗不超
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其主要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
药物使用百分率(%)= 药物使用总次数(上中下三焦之和) ×100% 统计的药物总数(64 种)
增强气的推动作用;血瘀与气滞往往同时出现,行气不但 可以解决气滞为病的问题,同时气行则血行,气为血之帅, 行气有利于瘀血的消散。③养血滋阴:阴血虚虽非本病的 病因,但瘀血形成后影响阴血的化生,血枯涩而不行,经滋 阴养血阴津得以恢复,血得濡润,则有利于瘀血的消散。通 过活血化瘀,补气行气,滋阴养血的治疗,瘀血得消,气机 通畅,气行则湿化,湿邪自散。
过 2 cm,小腿不超过 l cm,站立 20~30 min 或行走 1 500 m 补气行气,滋阴养血,其中化瘀为本病的治疗关键。①活血
后,无明显不良反应。显效:下肢肿胀明显减轻,大腿比健 化瘀:瘀血是本病形成时的病理产物,影响着本病的发展
侧增粗不超过 3 cm,小腿不超过 2 cm,站立 15 min 或行走 与转归,瘀血得化则经脉自通,气机阻滞自然得到解除,气
参、白术益气健脾。全方补气行气,活血养血,而诸症自愈。 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可以减轻下肢的水肿、疼痛,
增加静脉回流,预防新的静脉血栓形成,弹力绷带也可增 加静脉回流速度;伴随静脉压升高时,静坐、站立可加重下 肢水肿和不适感。故患者应静卧,抬高患肢 15°,禁止站立、 静坐,卧床休息到肿胀、疼痛消失后在弹力绷带包扎下逐 步活动。 (收稿日期 2006-11-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