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错误!探究世界的本质
目题(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为什么自然界是物质的?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宇宙间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如何理解物质概念?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什么关系?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北京高考)人们顺应自然节律,实现了对自
然的征服.(×)
辨析: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认识、改造自然需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顺应自然节律,认为人征服自然的观点是对自然界客观性的否定。

2.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物质现象。

(×)
辨析:判断某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不是以是否看得见、摸得着为依据,而是根据物质的含义来判断.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现象就是物质现象,如生产关系、电场、磁场等都是物质现象.
3.因为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物质是不可认识的。

(×)
辨析: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既说明物质是客观实在性,又说明物质具有可知性。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础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正确理解哲学上所讲的物质含义
(2)明确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特别提醒]
人能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自然界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1)人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只是改变了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由一种物质的东西变成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2)人在制造自然界中本来没有的东西时,必然以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为前提,必须利用自然物固有的属性和变化规律,人们不能凭空或者随心所欲地制造自然界中本来没有的东西.
[典例应用]
(上海高考)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A.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B.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
C.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特质
D.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
[解析]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答案为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A不当选;客观实在性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无关,C不当选;客观实在性并不是事物发展的基本秩序,D不当选。

[答案]B
识现象;不仅指
向客观世界,而
且指向主观世界联系
①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②客观存在不仅包含具有客观实在性的
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
精神、意识现象
目题(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为什么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1)从产生和发展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从构成要素来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辨析: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可以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等方面得到证明。

2.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辨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三者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全面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意志只能影响社会的发展,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

(1)从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看,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从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来看,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因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是客观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3)从人类社会的本质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典例应用]
有一个美国高官说,“当今世界,没有美国想办而办不到的事情.为了证明‘美国人领导世界’的才能,他们摧毁了‘支持恐怖组织'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把‘不
听话’的萨达姆政权推翻,主导了中东和平进程,现在又干涉朝鲜与伊朗核问题……我们似乎可以从中得出‘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和目的决定的'"结论,这种观点()
A.是不可知论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B.否定了社会的客观性
C.肯定了社会存在和发展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
D.是一种唯心主义自然观
[解析]不可知论是认为人类没有认识世界的可能性,A错误;材料中心在于“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和目的决定的",显然违背社会的客观性,答案为B;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性,C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所指;材料并非对自然界的看法和观点,是历史观,D不当选。

[答案]B
图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融会贯通]
知识点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这表明() 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产物
解析:选B材料旨在表明天体的形成和发展,A、C、D不符合题意;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这表明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B正确且符合题意。

2.下列各选项都是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物质就是有形或无形的东西
B.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存在
于人的意识之外
C.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微粒构成的
D.桌子、凳子、山、水……具有具体形态的东西都是物质
解析:选B根据物质概念可知,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B项符合题意。

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有本质区别,A、C、D三项均错误。

3.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与“事物”是()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客观与客体的关系③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B“物质是永恒的"指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说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故二者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客观与客体的关系。

本题选B项。

知识点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有人认为:“人类社会是有意识的人参与的,故不具有物质性.”下列能反驳该观点的是() A.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统一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以及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
C.社会运动的载体是人类的活动
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解析:选B人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尽管打上了人的烙印,但由于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以及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故人类社会依然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物质性,B符合题意。

A与题意不符。

C错误,社会运动的载体是生产方式。

D不能反驳题干中的观点,排除。

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的。

下列要素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
质性的有()
①地理环境②人口因素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④人类思维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选A人类思维是主观世界的组成部分,可排除。

①②③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故选A.
6.恩格斯说,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和再生产。

这句话说明()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B.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是生产和再生产
C.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D.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与自然界没有关系
解析:选C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题干强调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答案为C。

A与题意不符,材料说的不是自然界。

B、D错误,因为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
素和生产方式。

7.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叫做反物质。

1928年狄拉克预言了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在银河系上方3 500光年处,发现有一个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研究。

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说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物质的
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解析:选D反物质的存在是客观的,是物质世界本来就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反物质的存在说明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D说法正确;A说法错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材料体现的是人有意识地认识世界,B与题意不符;C反物质不能称之为新事物.
8.反物质概念是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最早
提出的.他在20世纪30年代预言,每一种粒子都应该有一个与之相对的反粒子,例如反电子,其质量与电子完全相同.科研人员通过欧洲航天局的伽马射线天文观测台,证实了宇宙间反物质的存在。

他们对宇宙中央的一个区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分析,发现这个区域聚集着大量的反物质。

这些反物质来源很多,它们不是聚集在某个确定的点周围,而是广布于宇宙空间。

(1)材料中的“反物质”是物质吗?
(2)反物质的存在是否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解析:第(1)问考查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解答的关键是弄清“反物质”是自然科学上所讲的具体的物质形态,不是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要被“反"字干扰;第(2)问考查学生对世界物质性原理的理解,要明确“反物质”的存在不仅没有否定世界的物质性,而且更进一步证实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答案:(1)材料中提到的“反物质”不同于哲学上讲的物质,它是指具体的物质形态.
(2)哲学上讲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自然科学中的“物质"与“反物质”是具体的物质形态.“反物质”的存在不仅没有否定世界的物质性,反而更进一步证实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目题(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物质和运动有何联系?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运动和静止有何联系?
(1)运动的特点: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2)静止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3)静止的特点: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4)两者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辨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2.(山东高考)既要承认运动的相对性,又要承
认静止的绝对性。

(×)
辨析: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把握运动与物质的关系需要注意的问题
(1)离开运动谈物质是错误的
①错误实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运动观—-只看到物质,而否认运动。

②举例:刻舟求剑,不懂得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2)离开物质谈运动是错误的
①错误实质: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只看到运动,而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②举例:慧能的“仁者心动",承认了运动,但认为只是意识在运动。

(3)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
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这是与意识相比较而得出的,是物质之外的现
象所没有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它揭示了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较得出的。

[典例应用]
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

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解析]从题干中“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像闪光一样短促”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否认了相对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也否认了相对静止,故选B。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A、C不选。

“静
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体现了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不选。

[答案]B
而上学的不变

诡辩论
马克思主
义哲学运
动观
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
止的存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
止的统一
目题(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什么是规律?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哪些特点?
(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对我们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1)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江苏高考)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辨析:认识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不一定能认识规律。

2.(安徽高考)改变规律能避免前进中的困难曲折.(×)
辨析: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只能认识利用规律。

1.全面理解规律的含义
注:图表右侧的举例均不属于规律,如“苹果落地”属于自然现象,但其中蕴含的“万有引力”则属于规律。

2.关于规律的易错点
(1)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发明、改造、改变和消灭规律.
(2)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本身。

(3)规律不等于现象,凡是人的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的都是现象,规律只能凭借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4)规律没有好坏之分.规律不是永恒的、万古不变的.当事物由一种存在状态转换为另一种存在状态时,其中的规律也随之变化。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典例应用]
(重庆高考)李克强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

这表明()
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解析]A中“顺应……就能……”说法太绝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可能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B错误;矛盾具有普遍性,人与自然的斗争性不可能被消除,C错误;改善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D正确。

[答案]D
如何按规律办事
(1)按客观规律办事,首先要尊重客观规律。

(2)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造福人类。

(3)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4)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知识点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融会贯通]
1.“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 《时间都去哪儿了》句句歌词直戳心扉,掀动了多少人的感慨.材料体现了()
A.物质运动具有绝对性
B.世界存在尚未认识的事物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D.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
解析:选A“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表明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没有静止不变的事物,故A符合题意.B、C、D均与题意不符。

2.马克思认为:“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这说明()
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④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A.①③ B.②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③④正确;①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②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静止是()A.运动的特殊状态B.运动的承担者
C.运动的普遍状态D.运动的存在方式
解析:选A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均错误。

知识点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C.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D.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解析:选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着各自的规律,都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同时规律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及其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B、C、D三项说法错误。

5.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北半球水的漩涡是逆时针旋转的.但由于其他外力的作用,如水冷热不均、水本身的流动等都可能会造成漩涡的反方向旋转。

这一情况说明()
A.物质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
B.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C.物质运动的规律是普遍的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其他外力的作用”,即条件改变,规律发生的作用就会改变,体现了规律的条件性。

D项符合题意。

6.医专家认为:多吃盐容易使人患高血压、心肌梗塞,但没有盐的食物又寡淡无味。

为解决这一难题,
专家研制出了“保健盐”,其特点是调整了盐的化学成分,使其既能满足人的需要,又不至于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保健盐"的研制过程表明()
A.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决定规律发生作用的大小
B.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规律
C.人们对规律的认识无法突破客观条件的制约
D.人们能够创造条件认识和利用规律
解析:选D“保健盐”的研制过程说明人们充分考虑盐对人的作用,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观点错误.
7.APEC期间,空气质量接近一级水平,北京天空被称为“APEC蓝”。

对雾霾和“APEC蓝”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雾霾和“APEC蓝”是自然现象,其出现与否是客观规律起作用的结果②雾霾和“APEC蓝"都是人为现象,人们可以通过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控制其发
生③能否实现从雾霾到“APEC蓝”的转化,取决于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④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实现从雾霾到“APEC蓝”转变的关键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D雾霾和“APEC蓝"都是人为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故②④是对雾霾和“APEC蓝”的正确认识,①错误;③中的“取决于”说法错误,主观能动性不能起决定作用。

本题选D.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毛丰美,辽宁丹东凤城市大梨树村村主任,是当之无愧的“农民代言人”。

在他执着为“三农”提建议的背后,是对“三农”执着坚守、不离不弃的爱.他忠诚履职,为推动农村法治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人大代表的榜样;他开拓进取、敢于担当,将一个穷山村发展成富裕文明的新农村,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典范。

大梨树人的精神就是一个字——“干"!鸡叫天亮干,披星戴月干,头顶烈日干,大梨树人用汗水和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