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选择与道德——“范跑跑”事件的道德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公德与法律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主要分析两种社会规范:道德和法律,两者相辅相成。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外在的强制性道德。

《职业道德与法律》将法律定义为“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的行为规范”。

从法律的角度而言,我们国家没有任何一部法律强制性地要求公民在危急情况下做何选择。

这也就意味着,范美忠在地震来临时率先逃跑未对学生施救并不是一起法律事故,而是基于在危难时期个人选择的道德事件。

《职业道德与法律》明确规定了社会公德的定义: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道德准则。

我国倡导“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并且在加强社会公德建
生说:“这几张纸其实并不重,现在再瞅瞅地上你不觉得看起来比刚才舒服多了吗?”笔者此时看到的是学生脸上的羞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时因为我们教师的身份使得我们在学生面前弯不下这个腰,但我们却忘记了“身教重于言教”这个简单的道理。

在学校,教师每天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不单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更要重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教师的言行举止在学生中应起到表率作用,教师合宜的身教对于学生的品德操行、人生态度、日常的仪表行为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这种作用远比批评教育、严厉训斥要好得多。

二、创设良好育人环境,从身边小事抓起
环境能够改变一个人,正所谓:“久在芝兰之室不闻其香;久入鲍鱼之肆不闻其臭。

”笔者觉得相关的环境、氛围建设对养成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至关重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舒适的班级环境。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名臣陈蕃,则是从幼时的扫一屋开始,到长大后扫天下的。

明亮的窗户,干净的地面,整齐的课桌,洁白的墙壁,合理的墙壁张贴布置……创设一个简洁、舒适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心情愉悦,甚至让心灵得到净化。

这也是笔者当任班主任以来一直注重班级布置的原因所在。

当扫一屋之后,再教他们扫天下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2.创设浓厚的文化氛围。

通过贴标语、出黑板报、开展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积极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

如将“班训”、“班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贴在班级醒目的位置,以利于学生时时阅读;利用主题班会课,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专题演讲会、讨论会、辩论会,提高学生思想认识,逐步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利用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爱国教育;以课间操为突破口,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

通过日常工作点滴使“班级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意识深入班级每位学生心中。

爱小家,从而使学生爱大家——
—学校。

3.倡导绿色言行。

我们地方方言中不文雅的话太多,家庭教育不到位容易使学生粗话连篇。

粗劣的市井语言,夹杂着低俗的影视语言、网络语言,再混合扭曲怪异的视频动作,这些使学生盲目地跟风,严重地误导了学生的行为方式。

三、强化规范教育,从制度教育抓起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学校的教育虽然重在规范、培养,但是也有强制性的一面。

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没有形成自觉化之前,除了教师长期不懈的教育,更要有一些硬性的制度管理,另外监管、执行到位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1.制定切实可行的规范制度。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习久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

一个人的习惯并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后天培养教育的结果。

一旦刻意或者人为养成的行为成为习惯,就会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

习惯养成需要坚定的毅力,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内在的自律需要,变为引导和激励青少年不断向善的重要精神动力,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起的作用不言自明。

笔者在班级学生行为规范的制定过程中,针对学生日常行为存在的问题,结合《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要求,由班委起草,全体学生表决通过,制定出适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道德行为标准。

2.教会学生自主管理: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相互监督、检查和评比,在评价与被评价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同时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3.加强教师日常教育:“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教师不能把关注点只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学生细微习惯的培养。

教书育人过程,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准确了解学生动态,及时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不断激励、鞭策。

4.注重家庭长期教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学生第一任教师甚至是终身的教师。

加强家校联系,相互交流,共商教育之计,家校要统一认识,保持一致步调,从多方面入手,采用科学的方法,使学生更好、更健康地成长。

总而言之,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受各种外部因素和自身素质的影响。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克服各种不利的因素。

只要我们平时不断地进行教育,多动脑子,多想办法,一定会收获成效,这样才能使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

责任、选择与道德
——
—“范跑跑”事件的道德启示
刘欢
(广东省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广东广州510540)
摘要:汶川大地震时,正在课堂教学的范美忠老师率先逃跑,并在博客上发表文章详细描述自身的心路历程,掀起轩然大波。

事情发生后,社会各界对其行为口诛笔伐,网友因此给他封了个绰号“范跑跑”,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师德”的
道德讨论。

本文结合自身教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实际,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角度浅析“范跑跑事件”对中职学生
的道德启示。

关键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48-02
. All Rights Reserved.
设中强调:遇难相帮,见危相救。

如果说,在地震时,范美忠率先逃跑可以理解为本能反应,但是他在博文中强调的“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显然与我国提倡的社会公德中的“助人”、“相救”的理念是严重相背离的,从这一角度而言,范美忠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具有公德心的人,他的行为触犯了社会的道德底线。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地在社会中生存的,都需要他人的关心、爱护、支持和帮助,在接受的同时也需要给予他人爱护与帮助。

这也就意味着,当他人发生不幸、出现困难时,要热情帮助,为其排忧解难;在别人遇到恃强凌弱、意外险情时,应该见义勇为,弘扬正气。

社会公德是作为公民的道德底线而存在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活动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通过道德与法律的对比分析“范跑跑”事件帮助学生掌握法律与道德本质的区别在于法律具有强制性。

道德主要是借助于教育宣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等非强制性手段来实现的。

对于个人而言,只有从内心真心诚意地接受道德要求、规则,并转化为自身的情感、意志、良心和信念时,才能够作为行动指南,规范言行。

对于中职生来说,只有了解并认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公德等基本规范并自我内化,同时掌握好提升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才能够在进入社会后继续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明辨是非,懂得取舍,在生活和工作中身体力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做一个具有社会公德心的人!
二、职业道德与自由选择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行有行规,业有业德,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自己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

具体要求有乐于奉献、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等。

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榜样性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在行动上有所转变,在情感上有所升华。

汶川大地震时,“范跑跑”的职业角色为教师,在地震来临时,其置学生生命安全于不顾,率先逃跑的行为首先有损自身“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以身作则的职业形象。

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因而教师在思想上和作风上必须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楷模。

由此可以看出,“范跑跑”在地震中丢下学生率先逃跑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也成了教师行业中的负面教材;其次,有负教师爱护学生的职责。

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对从业人员工作态度的基本要求。

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有相似之处,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因此,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

但是教师职业与其他工作又不一样,他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他们的劳动在于培养、塑造一代新人,其一切行为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

教师的地位、作用和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除了热爱自身的工作岗位之外,更应当热爱工作岗位对应的群体——
—学生,而这种爱的根本应当是爱护学生的生命!显然在地震中,“范跑跑”对于学生的爱、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捍卫是缺失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不是作为单一角色而存在的,在具体环境中,个人必定要受到特定角色身份的规范与约束。

“范跑跑”的身上拥有多种角色:公民、儿子、丈夫、父亲、教师等。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在课堂上课的“范跑跑”最主要的角色是教师,如果说其在博客中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为公民在危难来临时的自由选择,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其职业角色、职业性质决定了“有意识地扶助弱者”、“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应当是其作为教师的良知与职业道德所在。

三、总结与反思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上运用“范跑跑”事例分析,从学生紧密联系的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遵循了德育课教学的“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人格、陶冶道德情操、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对实现有效教学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朱力伟,张伟.职业道德与法律德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职业道德与法律德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左强.从“范跑跑事件”看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J].科技风,2011,(19).
当下,很多小学生都反映,本应是学生最喜欢的、充满欢乐的音乐课对于他们来说却如同鸡肋,“上之无味、弃之可惜”,只能作为紧张的学习之余的一种放松和调剂。

确实,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的音乐课几乎等于唱歌课,音乐课上的任务只是学唱课本中的歌曲。

在大家的定义中,音乐课只是副课,除了专业老师、设备等方面的缺少,还常常得为主课让路。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对于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其次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对于音乐教育的考核没有一个恰当的标准,使音乐课的开展没有一个很好的环境,在人员配备、设备投入、课时安排上都存在不足,导致音乐课处于尴尬的地位。

小学音乐中教育的重要性
张翔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永定路小学,甘肃定西743000)
摘要:音乐作为艺术课程有其本身独特的魅力,加强和重视音乐教学对促进学生智力发育,培养审美能力,促进德育教育,增进思维发展更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课程;音乐;作用;智力;审美;德育;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49-02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