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检测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内容:第四单元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俯瞰.(gǎn)晶莹.(yíng)倔强.(jiànɡ)密密匝.匝(zā)
B.琐屑.(xiè) 深褐.(hè) 楠.木(nán) 所向披靡.(mǐ)
C.遏.制(è) 蹒.跚(pán) 鲜腴.(yú) 情郁.于中(yú)
D.绿釉.(yòu) 颓.唐(tuí) 濒.临(bīng) 旁逸.斜出(yì)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锤炼飓风苔痕坦荡如砥
B.吆喝交卸肆意潜滋暗长
C.赋闲星辰狼籍张目接舌
D.踌躇牛犊震颤深不可测
3.(株洲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我校师生认真讨论和聆听了校长激动人心的学业考试动员报告。

B.由于该县深居内陆,使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倒数第二名。

C.辩论是一种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经常用到的口语交际方式。

D.大会期间,全国各地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等都参与了报道。

4.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随着《流浪地球》电影的热映,“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这句话也随之走红网络。

(分析:这一句的主语是“《流浪地球》电影的热映”。

) B.素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的扬州是一座古城风貌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名城。

(分析:“扬州是名城”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
C.“阳光明媚”“暴风骤雨”“鉴赏水平”“拨动人心弦”是四个常用短语。

(分析: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
D.商店和饭店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3分)
A.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有吃粽子、赛龙舟、赏菊花等习俗。

B.《昆虫记》中写石蚕善于建造巢穴,管理家务;蜘蛛在捕获食物、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

C.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表示即将告别温暖的春天,是炎热夏天的开始。

D.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文中的“大迁移”是指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6.古诗词名句填写。

(5分)
(1)争渡,争渡,( )。

(李清照《如梦令》)
(2)轻舟短棹西湖好,( )。

(欧阳修《采桑子》)
(3)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 )。

(朱敦儒《相见欢》)
(4)晏殊的《浣溪沙》中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句子是:( ),
( )。

7.(枣庄中考)学校组织“课堂远离手机,促进身心健康”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你参与其中。

请仔细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并完成任务。

(6分)
材料一:欣赏漫画《孔夫子讲学》(作者:王春生)。

材料二: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是手机导致近视、“搜题”软件成为答卷神器等新闻层出不穷,智能手机的滥用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2018年9月21日,山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规定:自2018年11月1日起中小学校应当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电子产品使用管理,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这是新时代全国首部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而立的省级地方性法规。

(1)材料一中的这幅漫画是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请你简要指出该作品获奖的原因。

(不超过70字,2分)
(2)阅读材料二,你将在“课堂远离手机,促进身心健康”的主题班会上向同学们阐述课堂远离手机的益处,请简要列出两条。

(4分)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赤壁(4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8.诗歌开头写“折戟”有什么作用?(2分)
9.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二)宗泽(节选)(10分)
宗泽,婺州①义乌人。

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靖康②元年,命知磁州③。

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④托故不行。

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

”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⑤十余人。

泽至,始为固守不移之计。

上嘉之,除河4北义兵都总管⑥。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⑦,三战皆捷。

泽兵进至卫南⑧,敌益生兵⑨至,前后皆敌垒。

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⑩。

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

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泽前后请上还京开封二十余奏,每为潜善⑪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

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⑫。

【注释】①婺州:今浙江金华。

②靖康:宋钦宗年号(约1126年)。

③磁州:今河北磁县。

本句的意思是:任命他去磁州做知州。

④率:都。

⑤羸卒:瘦弱的士兵。

⑥除:任命。

这句的意思是:任命他为河北义兵都总管。

⑦开德:今河南濮阳。

⑧卫南:今河南濮阳西南。

⑨生兵:指生力军。

⑩本句的意思是:考虑到将孤兵寡,不深入敌营不能成功。

⑪潜善:人名,即黄潜善。

⑫薨:死亡。

10.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B.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
C.泽前后请上还京∕开封二十余奏
D. 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敌益.生兵至( ) (2)每为.潜善等所抑( )
12.说说“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的意思。

(2分)
13.宗泽为什么会“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2分)
14.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对宗泽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2分)
(三)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15分)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

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③我非常喜欢清代诗人袁枚那首《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

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

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

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光离不开她们不断的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④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


⑤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上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

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

⑥在乡间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台阶也变绿了,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

⑦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

她们都是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

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之上,其他植物都无法落脚,唯有青苔从墙缝里、石缝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⑧小时候,我的家乡,每年春日,也就是春雨即将来临之前,父亲总要爬上古楼,上屋顶清理盖瓦,家乡人称之“拾漏”。

他总是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翻起一片片布满青苔的瓦,或剥下苔绿,或扯下苔丝,或拔出瓦沟中的苔草……然后装进一个蓝色的布袋里。

他从木梯
上退下来后,便径直去后花园,从布袋里掏出一撮撮、一把把的青苔,或填于兰花盆,或黏附于梅花树干上,或塞进干枯的罗汉松那一个个细小的木洞穴中……父亲说,青苔也有一些诗意的名字,她叫绮线,也称呼为绿衣元宝,百花有青苔衬托,人世间才会春色满园。

⑨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

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

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⑩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

他知青苔的气质风度,他知青苔的生存环境。

⑪中国人很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

最早是“元四家”,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程嘉燧、渐江、查士标等。

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点苔,笔情墨趣,已臻成熟。

尤其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

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他画中的春色;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

他深爱着“苔花如米小”的气质,把自己也取名为“小善庵主”“如来最小弟子”,可谓青苔知己也。

⑫我是江南人,深爱着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意由她而生。

青苔的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

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的芦草占尽,她却自有一番风情。

⑬她们总是满腔热情地在你回乡的青石板石缝里,撑起一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地”的时光。

也许你脚踏在其身上,目光却关注着斜枝的桃花,或是墙头上的芦苇花。

⑭她们总是那个恬静的俏模样,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

一点点,一丛丛,哧哧地笑着。

⑮此时,如果你没有见青苔,一定是遗憾的;没有青苔的世界,也是寂寞的。

15.结合文意,请简析“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中“绿意”的含义。

(3分)
16.品味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
17.阅读全文,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3分)
A.文中“回”字用双引号起突出强调的作用;“拾漏”用双引号是特定称谓。

B.文章双线交织,虚实结合,暗线是对青苔的描写。

C.第⑧段插叙,再现父亲清除青苔的情景,体现父亲对青苔的喜爱,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构思精巧,语言含蓄隽水,富有表现力。

18.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9.读美文,抒情怀,结合文意,请写出你人生经历中,遭遇挫折时,伴你成长,给你力量的三句名言或诗句。

(3分)
(四)一针一线皆关情(青岛中考)(15分)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
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子①、钉扣子。

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

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

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

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

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

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

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

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

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

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

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入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

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

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

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

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

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

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

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

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

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

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

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

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⑪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

”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

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

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⑫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

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注释】①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

②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20.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

(4分)
2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2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分)
(1)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

(2)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

23.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3分)
三、作文(50分)
24.请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一句真诚的鼓励唤起你的信心和勇气,一轮皎洁的明月唤起一代代诗人的故园情,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唤起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快闪《我和我的祖国》唤起全民族的爱国热情……生活中,总有一种美好能唤起你的回忆、憧憬、感动。

请结合自身体验,以《有一种美好唤起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担当,词典上解释为“接受并负起责任”。

大至国家、至伟人,小至家庭、至个人,都有自己的担当。

担当是责任,是一种情怀;担当是义务,是一种态度。

有担当,敢作为,是我们的品格。

……
请以“担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如选题二,请自拟题目,然后作文;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④不少于600字。

检测内容:第四单元(答案版)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俯瞰.(gǎn)晶莹.(yíng)倔强.(jiànɡ)密密匝.匝(zā)
B.琐屑.(xiè) 深褐.(hè) 楠.木(nán) 所向披靡.(mǐ)
C.遏.制(è) 蹒.跚(pán) 鲜腴.(yú) 情郁.于中(yú)
D.绿釉.(yòu) 颓.唐(tuí) 濒.临(bīng) 旁逸.斜出(yì)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
A.锤炼飓风苔痕坦荡如砥
B.吆喝交卸肆意潜滋暗长
C.赋闲星辰狼籍张目接舌
D.踌躇牛犊震颤深不可测
3.(株洲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3分)
A.我校师生认真讨论和聆听了校长激动人心的学业考试动员报告。

B.由于该县深居内陆,使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倒数第二名。

C.辩论是一种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经常用到的口语交际方式。

D.大会期间,全国各地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等都参与了报道。

【解析】A.语序不当,应将“讨论”和“聆听”位置对调;B.缺少主语,应去掉“由于”或“使”;D.分类不当,应改为“全国各地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都参与了报道”。

4.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A )(3分)
A.随着《流浪地球》电影的热映,“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这句话也随之走红网络。

(分析:这一句的主语是“《流浪地球》电影的热映”。

) B.素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的扬州是一座古城风貌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名城。

(分析:“扬州是名城”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
C.“阳光明媚”“暴风骤雨”“鉴赏水平”“拨动人心弦”是四个常用短语。

(分析: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
D.商店和饭店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D )(3分)
A.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有吃粽子、赛龙舟、赏菊花等习俗。

B.《昆虫记》中写石蚕善于建造巢穴,管理家务;蜘蛛在捕获食物、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

C.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表示即将告别温暖的春天,是炎热夏天的开始。

D.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文中的“大迁移”是指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解析】A.没有赏菊花的习俗;B.“石蚕”应为“蟋蟀”;C.“夏至”应为“立夏”。

6.古诗词名句填写。

(5分)
(1)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
(2)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欧阳修《采桑子》)
(3)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朱敦儒《相见欢》)
(4)晏殊的《浣溪沙》中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7.(枣庄中考)学校组织“课堂远离手机,促进身心健康”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你参与其中。

请仔细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并完成任务。

(6分)
材料一:欣赏漫画《孔夫子讲学》(作者:王春生)。

材料二: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是手机导致近视、“搜题”软件成为答卷神器等新闻层出不穷,智能手机的滥用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2018年9月21日,山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规定:自2018年11月1日起中小学校应当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电子产品使用管理,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这是新时代全国首部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而立的省级地方性法规。

(1)材料一中的这幅漫画是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请你简要指出该作品获奖的原因。

(不超过70字,2分)
示例一:该作品反映了学生上课看手机的不良现象,借用孔夫子上课收手机这一题材,角度新颖独特,既有幽默性又有讽刺性,能够引起人们对这种不良现象的深思。

示例二:该作品聚焦学生上课看手机这一社会通弊,借古喻今,角度独特,引人思考,是一幅将艺术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的漫画作品。

(2)阅读材料二,你将在“课堂远离手机,促进身心健康”的主题班会上向同学们阐述课堂远离手机的益处,请简要列出两条。

(4分)
示例:①能够更好地保护视力,有效预防近视;②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③能够避免网络不良内容侵害,促进身心健康;④能够维护课堂纪律,提高学习效率。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赤壁(4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8.诗歌开头写“折戟”有什么作用?(2分)
诗歌开头写“折戟”,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9.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诗人托物咏史,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二)宗泽(节选)(10分)
宗泽,婺州①义乌人。

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靖康②元年,命知磁州③。

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④托故不行。

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

”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⑤十余人。

泽至,始为固守不移之计。

上嘉之,除河4北义兵都总管⑥。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⑦,三战皆捷。

泽兵进至卫南⑧,敌益生兵⑨至,前后皆敌垒。

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⑩。

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

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泽前后请上还京开封二十余奏,每为潜善⑪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

泽叹曰:“出
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⑫。

【注释】①婺州:今浙江金华。

②靖康:宋钦宗年号(约1126年)。

③磁州:今河北磁县。

本句的意思是:任命他去磁州做知州。

④率:都。

⑤羸卒:瘦弱的士兵。

⑥除:任命。

这句的意思是:任命他为河北义兵都总管。

⑦开德:今河南濮阳。

⑧卫南:今河南濮阳西南。

⑨生兵:指生力军。

⑩本句的意思是:考虑到将孤兵寡,不深入敌营不能成功。

⑪潜善:人名,即黄潜善。

⑫薨:死亡。

10.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B.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
C.泽前后请上还京∕开封二十余奏
D. 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敌益.生兵至(更多) (2)每为.潜善等所抑(被)
12.说说“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的意思。

(2分)
今天进和退同样是死,不能不从死亡中求得生存。

13.宗泽为什么会“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2分)
因为宗泽前后共上奏皇上二十多次请求回京,每次都被潜善等所阻挠。

14.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对宗泽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2分)
豪爽有大志,英勇善战,忠君爱国。

【参考译文】宗泽,是婺州义乌人。

靖康元年,任命他去磁州做知州。

当时太原失守,出任两河地区的官员都借故不到任。

宗泽说:“享受朝廷俸禄却逃避困难,是不行的。

”当日就独自骑马上路,随从的只有十几名老弱士卒。

宗泽到达后,开始做固守不后退的打算。

皇上表示称赞,任命宗泽为河北义兵都总管。

靖康二年正月,宗泽到达开德,接连打了三次胜仗。

宗泽向前行军到达卫南,敌人更多增援的生力军到了,前后都是敌人的营盘。

考虑到将孤兵寡,不深入敌营不能成功。

宗泽下令说:“今天进与退同样都是死,我们不能不从死中求生。

”士兵知道总是一死,无不以一当百,杀敌几千人。

金兵大败,溃退几十里。

宗泽前后请求皇上还京的奏疏有二十余封,每次都被黄潜善等人压下来,他忧愤成疾,生了背疽。

宗泽感叹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二天,宗泽没有一句话谈及家事,只是连着呼喊“过河”三声而去世。

(三)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15分)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

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③我非常喜欢清代诗人袁枚那首《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

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

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

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光离不开她们不断的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④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


⑤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上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