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1.阅读下面内容,选出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
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
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
秦亡汉兴,没有关系。
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
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A.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群”,所以不需要复杂文字。
B.乡土社会文化趋于稳定,对“发展记忆”的要求不高。
C.乡土社会要描写“忘时”生活,是“借助文字的社会”。
D.乡土社会是“血缘社会”,需要用“习俗”来维持稳定。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可以满足三个产业相互渗透融合的新动向,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
(摘编自《现代农业科技》)材料二:
自从田园综合体这个词进入国家高层文件以来,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浪潮正在席卷全国。
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体。
在本质上,田园综合体是在乡村发展起来的新范式,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
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还原了农业的生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在此基础上,田园综合体开启了以乡村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文化旅游开发新模式。
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
所以,田园综合体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
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来说,田园综合体树立了逆城市化
的成功范式。
(摘编自《楚天都市报》)材料三: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面临着文化重塑的过程,任何一个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者,所面对的风景是田园风景,但是所面对的当地居民可能是被异化的中间人(失去了乡民原本的淳朴,失去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中间人”既不是纯粹的乡下人,也不是纯粹的城里人)。
让中间人重拾自己的民俗文化传承,重新找回田园心性,这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
中产阶级的新田园文化和农民的旧田园文化之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机制。
这种平衡机制的建立不依赖于管理运营者,也不依赖于任何商业模式,而是依赖于一种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
未来,基于田园综合体,一定会生成一种全新的乡贤文化形态。
(摘编自“搜狐网”)材料四:
“留住绿水青山,守住淡淡乡愁。
”长久在钢筋水泥中生活的都市人大多有一个田园梦,秀美的风光、传统农耕场景,蕴藏着从古至今的乡村美好意蕴。
浙江省绍兴市漓渚镇素有“国兰祖地、春兰故乡”的美誉,如今正在进行“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试点,其中的棠棣村是千亩花海的核心区块。
“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2018年,棠棣村成功创建为浙江省首批3A级景区村庄。
漓渚利用兰花经济、美丽乡村、乡村治理等优势条件,创建生态经营示范项目,“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即将美丽绽放。
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着新产业新业态,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改变着当地及周边乡村的发展格局,一幅推动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摘编自《钱江晚报》《“田园综合体”载起乡村未来》)
2. 下列关于“田园综合体”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新型产业综合发展模式,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B. 田园综合体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其本质还是乡村社区,不过是以新范式来呈现。
C. 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与城市经济逻辑不同,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
D. 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是被异化的“中间人”重拾民俗文化传承,找回田园心性,这样才能进行真正的文化重塑。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前我国乡村正大力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花香漓渚”项目就是一个例子。
B. 田园综合体不仅文化旅游价值较高,同时也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提供了载体,因此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建设浪潮。
C. 具有生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的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特点。
D. 材料二指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本质,材料三关注建设中的文化重塑,材料四则用真实的事例说明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4. 请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田园综合体建设应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7日上午,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成功登顶,顺利开展各项峰顶测量工作。
作为观察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晴雨表”,珠峰始终在运动,精确获得珠峰高度是人类的不懈追求。
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一批国产现代测量设备纷纷亮相,5G信号首次覆盖珠峰峰顶,为精确获得珠峰高度提供技术赋能。
登山队员和测绘人员克服高寒缺氧、风雪交加等挑战三次冲顶,终于将五星红旗插上地球之巅,同时也抵达了一种精神高度。
(摘编自新华社评论员《科学的探索,精神的高度》,2020年5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材料二:
世人对珠峰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
在几十年的历程中,我国测绘工作者对珠峰进行过6次大规模的测绘和科考工作。
先后于1975年和2005年两次成功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得到了国际公认,为全球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一次珠峰高程测量已过去15年,珠峰高度是否发生改变,是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要解答的课题。
相比以往,这次测量更加深入、系统,测量结果不仅可应用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等领域的研究,精确的峰顶雪深、气象和风速等数据,也将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摘编自《中国力量!揭秘珠峰登顶背后的越野故事》,2020年5月28日人民网)材料三:
尼泊尔曾以“中国没有登顶珠穆朗玛峰,没有留下登顶证据”为由,不承认珠穆朗玛峰是两国国界。
面对领土主权问题,中国登山队克服千难万险,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4时20分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这
是世界上首次有人从北坡登顶,但由于缺乏影像资料,这次登顶不被西方国家认可。
1975年5月27日14时30分中国新一代登山队员重整旗鼓再次登顶,并重新测量珠穆朗玛峰的中国高度为8848.13米。
电影《攀登者》以真实历史事件再现的方式,向观众诠释了“为国登顶,寸土必争”的强烈爱国情怀,引发观众思考什么是爱国、为什么爱国和怎样爱国。
(摘编自张君,刘超言《中国登山冒险电影的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表达——以《攀登者》为例》)材料四:
在三大运营商的珠峰5G之战中,华为不仅和中国移动携5G上珠峰,还夹带了华为4K高清摄像机HoloSensSDC。
这台摄像机完成直播的一个必须条件就是5G覆盖,其永远在线、一键调优、故障一键定位等特点仿佛就是为高海拔地区直播而设计的。
小米在这场珠峰营销战中表现格外活跃。
早在珠峰高程测量正式启动时,小米就发布微博称,小米10将全程助力此次珠峰高度复测。
据悉,小米10是小米冲击高端手机的首款产品。
除了通信设备,从登山设备到吃穿用度,到处都可见赞助商的身影:三元为登山队员提供牛奶;乐虎提供运动饮料;探路者提供登山装备……三大运营商纷纷在快手上展开珠峰慢直播,全天候展现珠峰的日出日落、阴晴雨雪。
(摘编自《登顶背后:一场不动声色的营销暗战》,2020年5月28日北京商报)
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技为珠峰高程测量更加深入、系统提供保障条件,使测量结果更加精确。
B. 精确测量珠峰高度将有助于我国对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和气候变化的研究。
C. 北斗导航、5G通讯技术以及高科技登山装备,使得本次珠峰登顶更为顺利。
D. 华为高清摄像机、快手直播平台能让民众及时、便捷地看到此次登顶过程。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冷静详实地陈述了我国登顶珠峰并开展各项测量工作这一历史性事件。
B. 材料二从测量目的、历程和成果等角度说明今年珠峰高程测量的原因和意义。
C. 材料三结合历史背景指出《攀登者》再现的历史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人文精神。
D. 材料四描述商家围绕登顶的营销,反应出本次登顶珠峰的科技和商业特色。
7. 1960年至2020年,40年间中国开展了三次珠峰高程测量。
根据材料概括这三次测量工作在意义上的异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失,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共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住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二)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坎/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B.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坎/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C.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众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D.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众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9.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平庸,平常。
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以……为耻
C.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攻:学习,研究。
D.犯笑侮,收召后学犯:遭到,冒着。
10. 下列文化常识或文学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是古代一种运用说明、记叙、议论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马说》《受莲说》《少年中国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
B. “句读”俗称“断句”,亦称“句逗”,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
C. 文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不同于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D. 韩愈,字退之,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苏轼赞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1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说》从古之学者说起,论述教师的作用相从师的必要性,并提出择师的标准,即不论其位高低和年龄大小,凡先闻道者,皆可为师。
B. 《师说》论证严密,结构清晰,言之有序,运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阐达“真师重道”的思想,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C. 《师说》句式灵活多变,整微结合,使文章论证节奏舒缓自如,同时运用“嗟乎”“呜呼”等语气词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惋惜与痛心。
D. 选文二印证了“师道之不传”的社会现状,交代韩愈收召后学、抗颜为师的积极做法,表现世不从流俗、遵行师道的勇气和担当。
1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笼鹰词①(节选)
柳宗元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但愿清商②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注]①本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柳州之时。
②清商:秋秋。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第一句以一个特写镜头,便将苍鹰浴血奋战的情景刻画得如在眼前。
B.诗中以“炎风溽暑忽然至”写出季节更替,指出苍鹰处境发生极大变化。
C.狸鼠在草中肆意为害,但遇到困窘的苍鹰,狸鼠却备受惊吓,夜夜难安。
D.此诗感情深沉,寓意深刻,诗中苍鹰之形象与百鸟、狸鼠形成鲜明对比。
14.此诗托物言志,言在此而意在彼,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伶官传序》中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最接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在诗歌中,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可以传达不同的思想内容或情感。
以“猿”为例,《登高》中“________”一句,杜甫以其渲染凄清的氛围,而《蜀道难》中“________”一句,李白以其表达蜀道之险峻难以攀登。
(3)李商隐《锦瑟》诗中“________”句,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句,都化用了古蜀国杜宇的典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阅读下面的漫画,用一段话说明画面的主要内容及漫画的寓意。
要求:语句通顺,不超过7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是一个苦逼的高中生,对语文情有独钟。
偶然发现了贵社刊物的合订本,至今惠存于家,时常翻阅。
我觉得刊物既有很浓的人情味,又有很高的文学品位,让人读了很受刺激。
高考大限将至,希望贵刊能刊登一些词语误用的示例,一定要说出词语的来源、正确含义和出错原因,我将不胜感激。
四、写作(60分)
18.根据要求写作。
请以“花开在心的每一个角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本段文字出自《再论文字下乡》,从“记忆都是多余的”“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来看,乡土社会文化趋于稳定,所以对发展记忆要求不高。
B项的概括符合要求。
A项,“所以不需要复杂的文字”理解错误,从空间的阻隔上来说,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在人们的交流中,除了语言可以用来表达外,还可以加上肢体动作,而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
文字是间接的表达工具。
既然文字这一工具不如语言完善,乡土社会中又何必舍弃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C项,“借助文字的社会”理解错误,费孝通认为,从乡土社会的本质来说,是无需文字作为交流的工具的。
在乡土社会中,往往存在语言而不存在文字。
乡土社会依靠道德习俗和礼仪的力量来调解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
D项,“乡土社会是‘血缘社会’,需要用‘习俗’来维持稳定”理解错误,文段中并未涉及“血缘社会”,而是从“忘时性”角度分析乡土社会的特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与选项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D项,“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是被异化的‘中间人’重拾民俗文化传承”错误,由材料三“让中间人重拾自己的民俗文化传承,重新找回田园心性,这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可知,“中间人”重拾民俗文化传承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而非“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两者内涵不同。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
B项,强加因果,材料二原文说的是“自从田园综合体这个词进入国家高层文件以来,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浪潮正在席卷全国。
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体”,可以看出“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体”是陈述对象,并不是“建设浪潮正在席卷全国”的原因。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再通读材料,根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区间,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
如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田园综合体建设应怎样做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价值”,已经指明信息就在材料二和材料三,考生只需要仔细阅读这这两则材料,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即可。
材料二提到田园综合体“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体”,“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由此可概括出重构现代田园理想,留住乡愁;材料三提到“让中间人重拾自己的民俗文化传承,重新找回田园心性,这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由此可概括出激励“中间人”传承民俗文化,找回田园心性;材料三还提到中产阶级的新田园文化和农民的旧田园文化之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机制,这种平衡机制“是依赖于一种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
未来,基于田园综合体,一定会生成一种全新的乡贤文化形态”,据此可概括出创设自
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生成全新乡贤文化形态。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
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
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C项,“北斗导航、5G通讯技术以及高科技登山装备,使得本次珠峰登顶更为顺利”说法错误。
“使得本次珠峰登顶更为顺利”错,原文说“登山队员和测绘人员克服高寒缺氧、风雪交加等挑战三次冲顶,终于将五星红旗插上地球之巅”,没有与上一次登顶难度作比较。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
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
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A项,“材料一冷静详实地陈述了我国登顶珠峰并开展各项测量工作这一历史性事件”说法错误。
材料一的社论是慷慨庄重的,激发了读者的爱国热情,但并未详实介绍测量的具体工作。
故选A。
【7x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本题,题干“1960年至2020年,40年间中国开展了三次珠峰高程测量。
根据材料概括这三次测量工作在意义上的异同”,结合“登山队员和测绘人员克服高寒缺氧、风雪交加等挑战三次冲顶,终于将五星红旗插上地球之巅,同时也抵达了一种精神高度”分析可知,这三次测量工作在意义上的相同点是彰显国家实力和民族精神,促进对珠峰的科学认知。
结合“面对领土主权问题,中国登山队克服千难万险,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4时20分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是世界上首次有人从北坡登顶。
但由于缺乏影像资料,这次登顶不被西方国家认可。
1975年5月27日14时30分中国新一代登山队员重整旗鼓再次登顶,并重新测量珠穆朗玛峰的中国高度为8848.13米”分析可知,第一次测量工作的意义是:1975年重新确认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