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三4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7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高三4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7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后世尊称他为“亚圣”,并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的观点中,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的是
A . “奖励耕战”
B . “崇尚自然”
C . “民贵君轻”
D . “无为而治”
2. (2分) (2018高一上·田阳月考) 某学者认为“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暂,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

“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是指()
A . 中央集权制
B . 宗法制
C . 郡国并行制
D . 察举制
3. (2分) (2019高二下·舒城月考) 唐代前期均田制关于百姓部分受田状况如下表是所示。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均田制()
A . 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B . 加强了政府对人民控制
C . 缩小了土地买卖的范围
D . 触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4. (2分)(2017·丰台模拟)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与汪龙庄书》一文中指出:“今日学者风气,征实太多,发挥太少,有如桑蚕食时(吃桑叶),而不能抽丝。

拙撰《文史通义》,中问议论开辟,实有不得已而发挥,为千古史学辟其蓁芜(杂乱)。

”可见其主张史学研究应该()
A . 重视秉笔直书
B . 具有创造精神
C . 贵在言必有据
D . 注重因果联系
5. (2分) (2017高一下·江苏期中) 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沉睡中的中国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向西方学习”的艰难探索。

中国近代工业的实践探索始于()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民族工业创办
6. (2分) 1937年10月,毛泽东委托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向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递交一封信。

信中毛泽东呼吁艾德礼带领他的党派,帮助中国人民抵御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

这表明毛泽东认为()
A . 英国工党和中共同属于无产阶级政党
B . 中国的抗日战争应该获得更广泛支持
C .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伤害了英国的利益
D . 艾德礼可能将会成为英国下一任首相
7. (2分) (2016高三上·西安期中)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说:“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是()
A .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B . 合理调整工商业
C . 土地改革
D . 实施“一五计划
8. (2分) (2017高一下·崇仁月考) 某课题组在探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是()
A .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 . 开国大典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D . 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9. (2分) (2018高一上·扶余期末) 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

该学者的主要理由应该是()
A . 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公民法的基础
B . 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C . 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 . 法典明文公示,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
10. (2分)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都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两者内容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 . 规定国家元首任期不得超过两届
B . 国家元首由选民直接选出
C . 政治权力中心在议会
D . 众议院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11. (2分)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 . 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B . 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 . 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 . 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2. (2分) (2017高三上·漯河期中) 二战后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在国际会议上划分了对某些国家的战后控制权。

此表透露的正确信息是()
A . 苏联与英国企图避开美国瓜分东欧
B . 冷战事实上在二战后期已经开始
C . 英国与苏联势力相当
D . 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二、非选择题 (共5题;共50分)
13. (15分)(2019·江苏) 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

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

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

这个大交换的结果——
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14. (5分) (2018高三下·广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伴随着社会结构转型问题讨论的深入,文化转型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及文化的自我发展等因素,使原来文化类型的稳定性难以保持而出现了失稳状态,从而向另一种文化类型转变。

“一般来说文化转型时期是指某一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地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急速地重组与更新”。

通过重组与更新,形成新的文化类型。

在文化转型的一般问题上,有学者提出了四个标准:其一,原文化类型借以建立的经济政治基础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其二,是否有新文化观念的产生并对旧文化类型形成冲击;其三,新文化观念是否得到了国家政权的认可和支持;其四,大众文化是否改变(大众文化观念的改变)
——摘编自张磊《文化转型的评判标准探析》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所拟论题观点明确,简述须有史实依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15. (10分)(2017·湖北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法制起源较早。

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

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

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

……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

……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政治、经济、法律特权,迫使中国匆匆迈入到近代,这种被动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严重脱节。

1902年,两湖总督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

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以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

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开启了清末司法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

但在引进西方法律原则、制度的过程中,遭到传统礼教派的强烈反对,清廷秉持“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惟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的修律宗旨,在移植和妥协中,艰难推进。

——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并作简要评价。

16. (10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

……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根据以上所认定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同盟国目标相一致,我三大盟国将坚忍进行其重大而长期之战争,以获得日本之无条件投降。


——摘编自《开罗宣言》
材料二自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台以来,其抛出的一系列公然否认历史、颠倒黑白的言论,招致国际社会的警惕和批评。

在发表“侵略定义未定论”而遭到国际社会谴责后,安倍非但没有收敛,反而继续在历史问题上大放厥词,……近来日本国内在历史问题上接连出现消极动向,一些人公开质疑《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法律效力。

其实质是企图为侵略历史翻案,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挑战战后国际秩序,这不能不引起亚洲受害国和国际社会对日本发展走向的严重担忧和警惕。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1)依据材料一,简述《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年来日本挑战“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原因。

17. (10分) (2016高二上·广东月考)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同治中兴是指清朝统治者在同治年间(1862—1874年)的所谓“武功”、“文治”。

这一时期中国文士集团“文以载道,六经皆载道之文也。

故言文者,必权与于经”,由于传统的价值标准的影响,忠君的士大夫在任何特定时期都不得不满足于清帝所给的回旋余地。

经世派中人物,凡是不能适应地主阶级在所谓“治世”的新需要的,或是在适应地主阶级在所谓“治世”的新需要中反应迟缓的,往往被罢官以去,不再叙用,或者是屡罢屡用,沉浮宦海。

因此,官场中的领导者们奉行中庸之道,对内妥协,对外防守。

——摘编自郭文菁《同治中兴与明治维新的领导集团比较》
材料二然而,同治中兴显然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兴。

它虽然暂时制止了衰落,但却未能使清王朝恢复到足以体面地生存在近代世界的水平。

它对西方军械、技术和外交的模仿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西方文明中的精华所在——政治体制、社会理论、哲学、艺术和音乐——全然没有触及。

从历史的眼光看,它充其量不过是清王朝国运持续衰落中的一缕回光返照而已——犹如“秋老虎”最后的炎热一般。

尽管如此,同治中兴却标志了力争恢复旧秩序,并开启一个新秩序的大胆而又相当成功的努力。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治年间“武功”、“文治”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分析“同治中兴”的进步性。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
考点:
解析:
答案:5-1、考点:
解析:
答案:6-1、考点:
解析:
答案:7-1、考点:
解析:
答案:8-1、考点:
解析:
答案:9-1、考点:
解析:
答案:10-1、考点:
解析:
答案:11-1、考点:
解析:
答案:12-1、考点:
解析:
二、非选择题 (共5题;共50分)
答案:13-1、
答案:13-2、
答案:13-3、
考点:
解析:
答案:14-1、
考点:解析:
答案:15-1、
答案:15-2、
考点:
解析:
答案:16-1、
答案:16-2、
考点:
解析:
答案:17-1、答案:17-2、
考点: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